被譽為“當代畢升”的著名科學家王選,在榮獲國家最高科技獎后,北京大學專門召開了科技獎勵大會對他進行表彰。會上,王選從獲獎談起,在談到了自己的“好人觀”,話雖不多,但語重心長,富人哲理,給人啟迪。引舉實例,交代論題,開啟全文,從容不迫。王選說:“人生經驗告訴我,一個人要想有所成就,他首先要做個好人,我贊成季羨林先生關于好人的標準——考慮別人比考慮自己稍多一點就是好人。
不過,我以為,這個標準還可以在降低一些,就是考慮別人不考慮自己一樣多的就是好人。”人物現身說法更有說服力,套引季羨林的“好人觀”更是增強了論說力量。“考慮別人不考慮自己一樣多的就是好人”一句中關鍵詞“不”應該為“與”。如果用王選的這個標準來劃分,“毫不利己,專門利人”,無疑就是好人的至高無上的境界,絕大多數人難以企及,白求恩、雷鋒、焦裕祿、孔繁森等少數人才能達到這樣的高度。然而,我們雖然力有未逮,無法做到,卻應對他們抱著無限景仰之心:“高山仰止,景行行止。雖不能至,然心向往之。”首先論述“好人”的最高境界,補充王選的觀點,彰顯深刻的思考力。引語詩意的描繪了“好人的至高無上的境界”,給人想象。
再就是“考慮別人比考慮自己多”,這也是十分難得的好人了。魯迅先生說;“在生活的路上,將血一滴一滴的滴過去,以飼別人,雖自己漸漸瘦弱,也以為快活。”由此可見,訊翁之所以世代被人敬重推崇,除了他的輝煌文學成就,還有他的偉大人格魅力和奉獻精神。愛因斯坦也曾說:“對我來說,生命的意義在于舍身處地替人著想,憂他人之憂,樂他人之樂。”有著這樣的博大襟懷和愛心,再加上超人的科學成就,愛因斯坦被公認是牛頓之后最偉大的科學家就沒什么好奇怪了。引用魯迅等人名言,以權威的說法論證分論點,高屋建瓴。再是一種是“考慮別人與考慮自己一樣多”的好人。清代商人胡雪巖就曾說:“前半夜想想自己,后半夜想想別人。”乍一看,這個好人標準似乎不那么高,其實,真正能做到也是很不容易的。如果人人都能做到——這不現實,退一步說,如果有一多半人能做到,譬如說公務員、企業家能把一半以上的經歷和時間用在為人民服務上,科學家、教師能把一半以上的心思放在奉獻社會上,商家、廠家、醫院能把至少“半腔熱情”用在為客戶著想上,就非常不簡單了。貼近現實,很有針對性。
如果再進一步聯系種種現實問題就更有力量。第四種是考慮別人比考慮自己少的人,也就是《菜根譚》說的“路徑窄處,留一步與人行;滋味濃的,減三分讓人嘗”那個水平雖然境界略低點,但只要還在考慮別人,也基本算是好人,值得鼓勵和肯定。當然,還需要進一步提高就是了。措辭很有分寸,既有肯定,又有否定。怕就怕那種極端自私自利的人,他們只想著自己,為自己考慮是無窮大;從不考慮別人,為別人考慮是零,甚至還千方百計損害別人的利益,甘當“拔一毛立天下而不為”的楊朱門徒,信奉“人不為己,天誅地滅”的哲學。這些人早已出了好人領域,或以干脆淪入壞人的圈子,等待他們的的只能是道德的譴責和法紀的懲罰。否定“壞人”,旗幟鮮明。如果能列舉現實中的“壞人”惡行更好。觀古覽今,一個好人,可能不是偉人、圣人、巨人、至人,但偉人,圣人們則一定首先是個好人。
那么,我們如果當不成偉人、圣人,不妨努力去當個好人——時時事事,為別人多考慮一點,為社會多考慮一點。這樣的人生才有趣味,有意義,有價值。活著受人尊重,身后也可能被人懷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