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謂“理解”,意即諒解對方的“無知與無禮”,原諒他人的“不善與不尊”,寬容別人的“落后與不足”。著名學者殷鼎先生在他的《理解的命運》一書中,對理解的重要性做了非常形象的詮釋:“離開了理解,人生頓時成為一片思想的荒原,沒有任何的人生意義會在這片荒原上生長起來。”所以,對我們而言,理解可以說是人生的基本存在方式,它可以促使我們個體文化知識和社會文化傳統的發展和更新。
所謂“溝通”就是一種交流,更是一種感悟,探求和期望。恰當的理解促成有效的溝通,有效的溝通換回可貴的理解,并在相當程度上改良個人的性格和價值、信仰與渴望。
學校的屬性注定了校園里的師生關系必定是一個永久的話題,師生關系的融洽與否肯定也會成為人們飯后的談資。有鑒于此,作為有著優秀文化傳統積淀的一中的師生們,我們更是不可忽視師生之間的溝通和理解,我們應該努力增進理解,加強溝通,譜寫精致校園的和諧音符。
我們不會懷疑種瓜得瓜、種豆得豆的天理,我們一貫追求你來我往、投桃報李的情懷。我們如何對待他人,勢必終將得到同樣的回報。你對別人禮貌,別人也會有禮于你;你體諒他人,他人也會為你著想;你尊敬別人,回報的自然是尊敬;你真誠待人,得到的應該也是真誠。師生間的交往概莫能外。要實現融洽的師生關系,理解是關鍵,溝通是橋梁。
作為教師,傳授知識是完成工作,教育學生是寄托理想。高考當前,教師理應促成學生學業上的長進;放眼未來,我們更應注重他們思想上的修養,以謀求給莘莘學子們留下一些一生均能受益的精神財富。教師理解學生,貴在視之為一個精神整體,了解其心理特征,理解其思想情感,在尊重其人格的前題下用理智的心態與之進行平等自由的溝通,實施積極有效的教育,用無形的人格的力量去扶持鼓勵他們,感召引導他們。
科技的力量正讓世界變得越來越小,而心靈間的距離卻必須靠我們自己去縮短。眾所周知,人的心理復雜多變,五彩繽紛。我們有必要學會不因藍天白云、陽光明媚而情緒高漲,也應學會不因待遇不公、處境艱難而心情沮喪。在心靈間的溝通中,我們應努力在“不恭敬中去培育恭敬,在不友好中孕育友好,在輕視中產生重視。”
恩格斯說過,“人的心靈是地球上最美麗的花朵”,“理解與溝通是美好生活的保障”。我們有理由相信,通過理解與溝通,我們可以錘煉愛心,知己知彼,發展友情;通過理解與溝通,我們定會融化寒冰,唇齒相依,水乳交融;通過理解與溝通,我們必將共建一個和諧的班級、和諧的校園。
三、班級管理的道德問題
德為立教之本。師德對于班級管理水平的高低起著決定性的作用。法國作家雨果說:“道德是真理之花”。班級管理的所有問題,均與師德最直接且密不可分的關系。班級管理具有特殊性,其特殊性主要有其育人功能所決定,主要表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一是垂范性。班級管理首先要體現以師德為基礎,體現尊重與平等,教師在管理中要為人師表,率先垂范。
二是育人性。班級管理要突出以學生成長為基礎,體現關愛,做到厚積薄發,重育輕罰,服務學生成長。
三是民主性。體現自警自律,潛移默化,強調學生的參與性和民主性,促進學生發展。從以上看出,班級管理道德是以德治班的核心問題。
班級管理的道德問題包括管理思想的道德問題、管理者的道德問題和管理行為的道德問題。
1、管理思想的道德問題
班級管理中突出以師德為核心的思想道德觀念,應重點體現以下幾方面:
(1)摒棄歧視思想,樹立教育服務觀念
尊重與平等是班級管理思想的道德基礎。但是,在班級管理中,不平等和歧視現象這類管理道德問題仍然比較普遍存在。如一是采取歧視性分類,對待后進生的態度問題等;二是過分強調陳舊的師道尊嚴,師生間難以形成新型的教學相長的平等關系;三是以陳舊的價值觀看待現代學生的價值取向,用同一標準去衡量不同學生的進步,忽視對學生個性興趣特長的培養。
(2)堅持師德垂范、服務育人的原則
在制定班規制度時,應遵守以德育為首位,以育人為核心,以師德為基礎,培養學生自律意識的原則。這一原則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一是師德表率作用;二是全面育人作用;三是管理與教育相結合。因而班級管理是師德在育人上的全方位體現。
(3)堅持“三本”,突出“三性”,建設“二風”是班級管理中最能體現道德內涵的根本方針與內容
“三本”:以生為本、以情為本、以仁為本。即班級管理要從關愛出發,以育人為本,動之以情,曉之以理,充分體現師德上的人本思想和人性化情操。
“三性”:教育性、民主性和開放性。即班級管理要從教育出發,體現平等、民主、開放的時代特征。建立管理上師生真正平等的關系實現師道尊嚴理念上的創新,使管理在重教育、重過程、重養成、重自律等上更能體現師德內涵。
“二風”:班風、學風。班級管理重點以良好的師德師風帶動良好的班風、學風建設。班風、學風建設是實行以德治班的永恒課題,教師的作風是師德的外在、表象。它是一種無形的管理力量,對班級管理能起到實質性的作用。
2、管理者的道德問題
班級管理要求班主任應該成為學生健康成長的引路人。因而班主任應具備以下素質修養:一是正確管理的思想基礎。管理的一切都是以人為對象和主要內容的。“以人為本,以仁為本,以情為本”的師德標準應成為管理者管理思想的道德基礎和核心;二是科學管理的基本能力。要求管理與教育相結合、建設性管理與引導性管理相結合、精神支柱培育和自律意識的培養相結合。形成教師與學生“雙主體”有機互動的能力;三是先進管理的人格魅力即教師自身的道德魅力。班主任自身的道德情操和人格風尚是最具影響力的管理力量。在意志品格上,要求班主任教師具有先進的師德魅力,執著、誠信、公正、民主、寬容,做到先正己身、以德服人。這是管理之道的精髓,是班主任的人格魅力之所在。
3、管理行為的道德問題
管理行為是管理工作成敗的觀念因素。管理行為是班主任將管理規范和學生實際整合的一種創造性活動。管理行為的道德原則主要應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道之以德、施之以仁。這是管理行為的出發點和歸宿。要求以做人的根本即道德規范為準繩,把關愛之心落實到管理行為上。管理行為上的或嚴或寬,都必須遵循以上行為道德原則。
二是以身作則,身先垂范。正人先正己,這是管理行為效率的試金石。這就要求在管理行為中做到身先垂范,“德行優于知識,行為先于語言”,這就是施管的真諦。
三是以理服人、以情動人。“理服”與“情動”是管理行為的道德依據和主要行為方式,在管理行為的實踐中,必須真正做到“動之以情,曉之以理”。
四是循循善誘,舉一反三。“善誘”與“反三”是方法,“反三”也是結果,二者都是師德在育人和管理行為藝術水平上的體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