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暑假,我讀了《三國演義》,它是我國古代歷史上一部重要的文學名著。《三國演義》這本書是由羅貫中以陳壽的《三國志》,范曄的《后漢書》及元代的《三國志》為依據,經過改編在元代明初創作的。
它描述了近90年的重大歷史事件及歷史人物的活動,展示了三國興亡的歷史畫卷。其中有庸主漢獻帝劉禪,氣量狹隘的周瑜,忠厚的魯肅,勇猛的張飛,重義氣的關羽,納賢的劉備等等。雖然有這些人物,但令我感受最深的是幾個英雄人物。先是關羽,他千里走單騎,過五關斬六將,古城斬蔡陽,后來又在華容道義釋曹操。他忠于故主,因戰敗而降敵,但一得知故主消息,便不知萬里相投。所以我認為關羽非常忠。《三國演義》描寫關羽的方法非常簡單:“丹鳳眼,臥蠶眉,面如重棗,青龍偃月刀”,后來加上赤兔馬,刮骨療毒不怕疼,斬顏良,誅文丑,幾乎變得天下無敵。國家的統一需要一個鞠躬盡瘁,死而后已的忠臣,這就是諸葛亮。他上知天文,下知地理,足智多謀,鞠躬盡瘁。他火燒新野,草船借箭,借東風,三氣周瑜,橋擺八陣圖,七擒七縱孟獲。這些都是常人想不到的。他盡忠劉備盡忠蜀漢。
也是一位了不起的忠臣。再說曹操。曹操被后人稱為奸雄。他說劉備與他是并世英雄,說得劉備手中的匙子都嚇得掉在地上。但他沒有殺劉備,因為他大度。這是周瑜做夢也想不到的。周瑜一心想殺諸葛亮,最后竟被諸葛亮氣死。他目光短淺,氣量狹小,與曹操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在《三國演義》中,還可以看到,各政治集團為了自己利益,今天勢不兩立,而明又情同手足。他們為了滿足自己的權利,財產的欲望,為了使自己在激烈的斗爭中,成為佼佼者,總是使用各種手段,爾虞我詐。《三國演義》描述了三國時期的局面。自從董卓被殺以后,整個朝廷就亂了套,大家都想當皇上。劉備、關羽、張飛為了恢復漢室,請來了諸葛亮,有了諸葛亮的幫助,他們很快攻下了荊州,南郡,襄陽等城池。孫權一心想要回荊州,就千方百計地去搶,結果諸葛亮是孫權賠了夫人又折兵。但好景不長,關羽、張飛、劉備都相繼死去,很快諸葛亮也死了。不久,地盤就被魏軍占領。
我認為劉備的志向是遠大的,他只要找到了目標就全身心的投入,不怕任何艱難險阻,都要達到目的。在《三國演義》中,關羽的忠勇雙全,我應該學習;諸葛亮的機智,我應該學習;劉備的定了目標就不放棄,我更應該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