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是座神秘的烘爐,此中凝練萬象所從來之神明。——徐志摩
莊子云:“人生天地間,若白駒過隙忽然而已。”光陰之流逝即象征著生命的飛逝,肉體與靈魂像流水似的過去,歲月鐫刻在所有無形與有形的事物之上,而死亡,必將在不可預知中降臨,這是亙古不變的宿命。
但是,你能夠做的不只是為它倒數或等待著死亡的來臨,而應該讓生存更有意義,最終獲得死亡那獨特的價值。
村上春樹說過:“死非生的對立面,而作為其一部分永存。”確實,生存與死亡并非似善惡是非之對立,相反,生死似兩條并行的直線,共同延伸直到永恒。生存是為死亡做鋪墊,而有意義的生存會留下無悔的記憶與無憾的淡定;死亡是對生存的終結與總結,有價值的死亡會留下生者的銘記與人格光輝的永存,而不是“親戚或余悲,他人亦已歌。死去何所道,托體同山阿”。
細數過往,那些悲壯之死為后人傳頌,一代代人為其不斷書寫永不磨滅的墓志銘。“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是文天祥對死亡最大氣的闡釋和堅貞之心真實的寫照。“我自橫刀向天笑,去留肝膽兩昆侖”是譚嗣同無悔的宣言和帶給國人的深刻警醒。“為真理而獻身”是布魯諾于烈火中對真理不變的信念……這些堅強的赴死者把高尚節操留給時間檢驗,重于泰山的死不正是他們輝煌人生的升華嗎?死亡的價值是為后人照亮黑暗中的道路,恰似兒時的傳說,英雄們會化為夜空之繁星,光耀百姓。
死亡的價值,同樣體現在給生者以審視與思考的機會。倏忽即逝的生命讓生者愈發珍惜生命的價值。面對死亡,我們才有暇駐足傾聽來自生命底層的細語;面對死亡,我們才能從死亡虛無中看到生之飽滿;面對死亡,我們才會讓人生的光華更加燦爛。
所以,請尊重死亡,直面人生,無數平凡者的人生與死亡也會鑄就偉大。非典肆意時,醫護人員與病魔的抗爭讓人動容,當死亡來襲,雖為不幸,卻是無悔。“5.12”地震中,空降兵們從數千米的高空躍下時,早已看淡死亡,長空中書寫的是最動人的生死詩篇。海地地震中,維和官兵的死亡舉國同悲,但我們讀出的不只是悲傷,還有平凡中的輝煌。走好人生之路,握緊手中的責任,當死亡不期而至,平凡也會化為偉大。
《圣經》有言“凡事都有定期,天下萬物都有定時。生有時,死有時;栽種有時,收藏亦有時”請尊重生存的意義,尊重死亡的價值,死亡終會來臨,但不可輕信宿命,我們可以把握手中的時光創造人生的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