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至節氣的氣候特征_夏至是什么意思夏至之后,白晝會慢慢變長了,夏至,是“二十四節氣”之第十個節氣。“二十四節氣”最初是以北斗的斗柄指向確定,斗指午,為夏至。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夏至節氣的氣候特征四篇,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篇1】夏至節氣的氣候特征
夏至:一候鹿角解;二候蟬始鳴;三候半夏生。糜與鹿雖屬同科,但古人認為,二者一屬陰一屬陽。鹿的角朝前生,所以屬陽。夏至日陰氣生而陽氣始衰,所以陽性的鹿角便丌始脫落。而糜因屬陰,所以在冬至日角才脫落;雄性的知了在夏至后因感陰氣之生便鼓翼而鳴;半夏是一種喜陰的藥草,因在仲夏的沼澤地或水田中出生所以得名。由此可見,在炎熱的仲夏,一些喜陰的生物開始出現,而陽性的生物卻開始衰退了。
【篇2】夏至節氣的氣候特征
1、生熟食品分開放置
大多數人直覺認為,冰箱溫度低,內里存放的食物都是安全的。
但冰箱并非“保險箱”!各種食物亂塞、存儲方法不對,又或者忽視對冰箱的清潔,都會引發“病從口入”的潛在危險,如急性胃腸炎,甚至“食物中毒”,所以需要將生熟食品分開放置。
2、忌夜食生冷
夏季夜短,夜間要注意不要吃生冷、粘膩之物,否則會有腹脹、吐瀉交作等病癥。
3、“苦”味養生
夏日炎炎,往往讓人心煩意亂,而煩則更熱,會影響人體的功能活動,從而產生許多精神方面的不良影響。
苦瓜能泄去心中煩熱,排除體內毒素。建議涼拌,以保留苦瓜中所含有的維生素。
4、多喝水,預防急性心肌梗死
夏至時節氣溫高,人體內的水分大量流失,此時若不及時補充水分,就會使人體血容量減少,大腦會因此而供血不足,極易誘發急性心肌梗死和腦血栓形成,因此夏至要多補充水分。
5、靜息調心
根據中醫五行理論,夏天是養心的季節,應“常如冰雪在心”,即“心靜自然涼”。聽慢音樂是一個調息的好方法,舒緩的音樂可以幫助呼吸慢下來,讓心臟得到休息。
6、溫水洗澡
溫水沖澡可使神經系統興奮性降低,加快血液循環,改善肌膚和組織的營養,降低肌肉張力、消除疲勞、改善睡眠、增強抵抗力。
7、適當鍛煉身體
鍛煉的時間最好選擇在清晨或傍晚天氣較為涼爽的時候進行,場地可選擇在河湖水邊、公園庭院等空氣清新的地方,鍛煉的項目以散步、打太極拳、做廣播體操為好,劇烈的運動不宜做。
8、外出采取防曬措施
夏至時節,應避免在強烈的陽光下暴曬,外出時,應采取防曬措施,如打傘、戴遮陽帽、涂防曬霜等;也可隨身備有人丹、藿香正氣水、十滴水、清涼油等。
【篇3】夏至節氣的氣候特征
1、祭神祀祖
夏至時值麥收,自古以來有在此時慶祝豐收、祭祀祖先之俗,以祈求消災年豐。因此,夏至作為節日,納入了古代祭神禮典。《周禮·春官》載:“以夏日至,致地方物魈。”周代夏至祭神,意為清除荒年、饑餓和死亡。夏至日正是麥收之后,農人既感謝天賜豐收,又祈求獲得“秋報”。夏至前后,有的地方舉辦隆重的“過夏麥”,系古代“夏祭”活動的遺存。
2、消夏避伏
夏至日,婦女們即互相贈送折扇、脂粉等什物。《酉陽雜俎·禮異》:“夏至日,進扇及粉脂囊,皆有辭。”“扇”,借以生風;“粉脂”,以之涂抹,散體熱所生濁氣,防生痱子。在朝廷,“夏至”之后,皇家則拿出“冬藏夏用”的冰“消夏避伏”,而且從周代始,歷朝沿用,竟而成為制度。
3、吃面
自古以來,中國民間就有“冬至餃子夏至面”的說法,夏至吃面是很多地區的重要習俗。因夏至新麥已經登場,所以夏至吃面也有嘗新的意思。
4、食夏至餅
在古代,夏至之時農家搟面為薄餅,烤熟,夾以青菜、豆莢、豆腐及肉類等,祭祖后食用,或分贈親友,謂之“夏至餅”。夏至這天,古時還有食麥粽之俗,而且亦將麥粽作為禮物,互相饋贈。
5、吃餛飩
夏至這天,古代有早晨吃麥粥,中午吃餛飩習俗。有諺語說:“夏至餛飩冬至團,四季安康人團圓。”古人吃過餛飩之后,開始為孩童稱體重,希望孩童健康成長,身強力壯。
6、夏至節
夏至和冬至一樣,屬于中國民間重要的節日,古時稱“夏節”、“夏至節”。清代之前的夏至日曾全國放假,回家與親人團聚暢飲,以避夏日酷暑,名曰歇夏。宋代《文昌雜錄》里記載:“夏至之日始,百官放假三天。”
7、夏至稱人
在古代,夏至日稱人,以驗肥瘦,可求吉利,故古時夏至稱人習俗,表達了古人祈求美好的強烈愿望。
8、給牛改善伙食
夏至這天,古時還有給牛改善伙食的習俗。古人會在夏至日煮麥仁湯喂牛,據說牛喝了身體壯,能干活,不流汗。
9、吃補食習俗
農歷夏至后第三個庚日即進入犬天,此時天氣炎熱,人們食欲不振,開始消瘦,即“枯夏”。古時民間便開始偷閑消夏,注意飲食補養,古代官府也停止辦公事。
10、互贈消夏之物
夏至日,古代婦女有互相贈送折扇、脂粉等什物之習俗。《酉陽雜俎·禮異》載:“夏至日,進扇及粉脂囊,皆有辭。”扇,借以生風。粉脂以之涂抹,散體熱所生濁氣,防生痱子。這些皆為古代常用消夏之物,古代婦女以此相互贈送,來消暑避伏。
【篇4】夏至節氣的氣候特征
夏至代表炎熱的夏天來臨,在這天太陽直射北回歸線,此時北半球各地的白晝時間達到全年最長。
夏至每年的6月21日或22日,為夏至日。夏至這天雖然白晝最長,太陽角度最高,但并不是一年中天氣最熱的時候。因為,接近地表的熱量,這時還在繼續積蓄,并沒有達到最多的時候。俗話說“熱在三伏”,真正的暑熱天氣是以夏至和立秋為基點計算的。大約在七月中旬到八月中旬,我國各地的氣溫均為最高,有些地區的最高氣溫可達40℃左右。
上一篇:立夏節氣是幾月幾日【三篇】
下一篇:立夏的習俗有哪些(合集三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