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國崛起(德國篇)
德國真正的崛起之迷 從17世紀到18世紀中期的德國,在政治上和經濟上比英國和法國都要落后,長期處于分裂狀態,300多個封建邦國各據一方。
這些邦國,尤其是普魯士、奧地利等大的邦國,為了強化統治和擴大軍事實力,企圖通過教育造就忠順的臣民和得心應手的兵士,所以急于把國民學校管理權從教會轉到國家手中并大力提倡強迫義務教育。
早在16世紀后半期,就有威登堡和薩克森等邦國頒布了強迫教育法令;從17世紀開始,大多數邦國都競相頒布這種法令。
其中以1763年普魯士王腓特烈二世頒布的法令最為著名,它進一步規定5~12歲的兒童必須到學校受教育,否則對家長要課以罰金。
實科中學在德國產生于18世紀初,較英法等國早一個世紀,使得德國人具備了自然科學索要求的嚴謹和內涵
1708年虔信派信徒席姆勒(Zemmler)在哈勒創辦了數學、力學、經濟學實科中學,以教授數學、物理、力學、自然、天文學、地理、法律為主,并輔之以繪畫、制圖。
此后,德國各城市陸續有人創辦這類學校,有的實科中學則增設建筑、商業制造、貿易、經濟等科目。
這是一種既具有普通教育性質,又具有職業教育性質的新型學校。
它排除了教學科目、課程內容的純古典主義的傾向,適應了德國資本主義經濟逐漸發展起來的需要。
但由于它的畢業生不被允許進入高等教育,所以地位很低,所以學生也不多,很快被沒有門第觀念的美國超過,在科學應用方面輸給了美國。
受到18世紀法國大革命的影響,它在教育上的突出表現是泛愛主義和洪堡德改革。
泛愛主義是受到法國資產階級啟蒙思想,尤其是盧梭思想和德國新人文主義的深刻影響而產生的。
泛愛主義教育家如巴斯多(J.Basedow)、薩耳士曼、堪比等認為教育的最高目的是培養掌握實際知識、具有泛愛思想、健康、樂觀的人,因此德育、體育、勞動教育、現代語和自然科學知識受到重視,采用讓兒童自由發展的教育方式,注重實物教學。
他們熱愛兒童、肯定兒童的天性是善良的,反對經院主義、古典主義教育,禁絕體罰,這種方法后來傳入美國,俄國和日本等國。
1807-1815年普魯士施太因-哈登堡改革期間,新人文主義的代表人物,歷史學家、政治活動家洪堡德(K.W.Humboldt)曾出任教育部長,他根據新人文主義的精神對各級學校教育進行了一系列改革。
在初等教育和師范教育方面,積極貫徹裴斯塔洛齊的教育思想,教學內容有所擴充、教學方法有所改進,出現了第斯多惠等著名的教育家。
此后的美國發展的杜威教育方式也是在這個基礎上發展起來的。
在中等教育方面,實科中學進一步得到發展,增加歷史、地理和自然科學的科目,通過考試選擇教師,打破了只由教士充任教師的局面。
在高等教育方面,洪堡德較早明確地提出大學的任務一方面是要向學生傳授各科知識,一方面是要發展科學(即辦成教學中心和科研中心),他創辦和領導的柏林大學就是這方面的典型。
由于德國較早地抓教育,國家強大也是來源于方法的更為先進、合理。
這是素質教育的又一明例,和有的人吹噓的基因、染色體毫無關系
結論 大國的崛起靠的是科技,國與國之間的較量說到底就是國民素質的較量,是人才的較量。
不客氣地說,中國由于難以接受別人的教育思想,國民整體素質與發達國家的相比都不是一個等級。
英國歷史學家湯因比研究過21種在歷史上曾經出現過,后來相繼消亡的文明。
結論是這些文明死亡的原因,無一例外,都不是他殺,而是自殺。
他們失去了創新的活力,被歷史淘汰出局。
1876年,美國慶祝獨立100周年的時候,在費城舉辦國際博覽會,有37個國家參展,當時清政府也派出了展覽團。
在這次博覽會上,英國展出最新的蒸汽機車,美國展出大功率電動機和發電機,德國展出加工槍炮的精密機床,中國展出的是純銀打制的27套件耳挖勺和小腳繡花鞋。
這是就是時代的差距
一個居安思危的國家才有資格談論誰是第一
下周去德國參展,請問那邊現在冷不冷,都穿什么衣服了,需要注意什么事項嗎
現在蠻冷的,主要是溫差大。
有可能下雪,但是衣服不用準備太多,一般是外面一件厚的,里面是一件薄的長袖,在室內有暖氣的地方是要脫去外套的。
中間的厚衣服一般沒啥必要。
第一次去德國參展,需要辦理什么手續,怎么辦理,需要多久
應該辦理德國申根。
憑展會給你的邀請函,護照,身份證,戶口本,公司派遣函,機票預訂單等資料,到德國駐華領事館辦理簽證即可,通常一周時間。
德國簽證一般好,但是參展商邀請函的復印件被我搞丟了怎么辦
產品目錄、展品、名片~
去德國回來帶點什么禮物好
德國和紀念品到了巴黎,大家都,帶個小小的艾菲爾模型回去是必須的,在英國,是王室衛兵利時是撒尿小孩,荷蘭是風車、小木鞋和奶酪。
那么德國呢
其實德國的特產也是很多的,比如許多名牌產品,科隆香水,雙人刀剪,等等。
歐美人到德國經常帶一些特色食品回家,比如著名的黑森林櫻桃蛋糕,或者卡瑟爾火腿(Kasseler),或者紐倫堡小腸子(Nuernberger)。
屬于國外旅游者們常帶的綜合性紀念品的有黑森林的布谷鳥鐘(Kuckucksuhren),德國民族彩帽(Trachtenhuete),木雕,紀念瓷盤,手杖扎簽(Stocknaegel),各種啤酒杯。
巴伐利亞德國各地都有自己的特色紀念品。
比如巴伐利亞的民族皮褲子、民族帽子、形形色色的玻璃的和陶質的啤酒杯。
柏林在柏林,旅游者常買的有柏林的代表“人物”-柏林熊,當初東德的轎車特拉比(Trabbi)的模型,還有那裝在罐頭里的“柏林空氣”。
圖林根東德南部的圖林根州是童話中的小矮人的故鄉,世界各地的旅游者經常把這里大大小小的“小矮人”(Gartenzwerge)裝入箱子里。
圖林根著名的還有圣誕樹上掛的圓球,它們在下一個圣誕節往往就掛在世界其它角落的圣誕樹上了。
黑森州在黑森州,人們愛喝的特色飲料是蘋果酒(Apfelwein)。
這里的蘋果酒陶杯也是旅游者們熱衷于收藏的寶貝,德文的名字也是土話:Apfelweinbembel。
哈爾茨山(Harzgebirge)在橫跨德國東西部的哈爾茨山地區,名牌紀念品有巫婆娃娃(Hexenpuppen)和名聞遐邇的草青雞蛋酒(Kraeuterlikoer)。
北德在北德,深受游客們歡迎的紀念品有水手服,有趣的玻璃瓶內船和紅白條紋相間的綿袋子,上面寫著土話“Moin,Moin!”。
呂納堡草原到呂納堡草原(LueneburgerHeide)去的旅游者們,帶回的紀念品主要是長毛絨的小綿羊,德文叫“Heidschnucken”。
梅福州(Mecklenburg-Vorpommern)在梅福州,游客們看到紀念品店里賣那些鵝卵石狀、然而有很多窟窿的“雞王石(Huehnergoetter)”,往往覺得莫名其妙。
但待他們聽說這種石頭會帶來好運氣,他們便慷慨解囊了。
當初這個地區的人們把雞王石放在雞窩里,據說是這樣可以使雞多生蛋。
在波羅的海邊,有許多旅游者極耐心地尋找那種叫“Donnerkeilen”的石頭,那是千萬年前墨魚的化石。
石荷州(Schleswig-Holstein)石荷州是隔開北海和波羅的海的半島地區,這里著名的是海邊那些紅白色調的燈塔。
旅游者們到了這里,多半會帶個木頭的燈塔回去。
德累斯頓在德國東部的德累斯頓,所謂“老弗里茨”的小雕像不僅受到游客的歡迎,而且也是當地人經常購買的。
所謂“老弗里茨”即當年的弗利德里希二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