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關于身邊的好人好事要求寫出自己的真實感受
舉手投足之間也許是公交車上為老人讓座的那份自然而然,或者是粗蠻地擠上車后的那一臉幸災樂禍;也許是跟在行人后拾起那留有余溫的空杯扔入垃圾桶后的一臉坦然,或者是在大街上隨手扔出一團紙巾的那份“輕松自在”。
舉手投足之間,我們的習慣、素質乃至道德品質,一次次被折射放大。
那不經意間流露出的真實一面,恰恰成為了我們人格的注腳。
舉手投足之間,展現出一個人的品格。
中科院院士之一,現任華中科技大學校長楊叔子教授在一次演講中感動了所有聽眾。
在楊叔子教授投入地講述他曲折的求學經歷時,工作人員數次默默地為他更換茶水,在每一次白發蒼蒼的楊教授都會馬上站起,恭敬地雙手接過茶,并誠懇地道一聲“謝謝。
演講結束后,楊教授起身向每個角度的聽眾深深鞠躬,以感謝大學生們經久不息的掌聲。
德高望重的楊教授,在對待普通工作人員和多由學生組成的聽眾時那份謙遜,讓所有人領會到了真正的大師風范。
舉手投足間,展現出一座城市的品格。
感動中國的愛心城市青島,在回報愛的道路上走到了前端。
數次大額的捐款讓一位署名“微塵”的女士引起了人們的注意。
于是平和善良的青島市民默默地接過了“微塵的責任,點點滴滴地將愛心匯成了一條河流。
我們沒有從他們的舉手投足問看到驚天高義,可那無聲的愛匯成的暖流,長久地浸潤著我們曾為塵俗覆蓋的心。
舉手投足間,展現出一個國家的品格。
多年來對于我國國民素質、形象的自省與痛批,仿佛使人心生惱怒。
可看看澳大利亞的國民是怎么做的吧。
澳大利亞本土特有的一種小型企鵝,會以一種獨特的方式沿著河流回到家鄉,每年為了這一奇特自然景觀而來到澳大利亞的游客數不勝數。
4,9鵝極怕驚嚇。
可個別不自覺的游客總會打開閃光燈,想要拍下這一幕。
當閃光燈亮起時,憤怒的澳大利亞人紛紛挺身而出,嚴厲地批評不自覺的游客,直至他們灰溜溜地收起相機。
一個國家,有大而深遠的文化形象,卻也有小而具體的人文形象。
國民舉手投足之間,體現的都不僅僅是個人的素質修養。
一個團結、和諧、富有正義感的國家,也正是由一個個團結、和諧、富有正義感的個人共同建成。
守住自我,守住那條看不見的準繩;守住人格,守住舉手投足之間那份清潔的品質與人格。
如何通過校運動會增強班級的凝聚力
范文一中央一套的“感動中國”年度人物頒獎晚會已經連續舉辦十年了,盡管主持人敬一丹和白巖松的臉上刻上了歲月的滄桑,然而傳播正能量的勁頭依然不減,方興未艾。
每年一次的頒將晚會,被國人譽為年度精神大餐。
十年來,我們家幾乎每年都會全家收看,作為全家接受正能量大課堂,今年四歲的小凡寶也和我們一起收看了頒獎晚會。
看到奶奶流淚時,趕忙遞上面巾紙,勸奶奶擦眼淚,不要哭。
每年我都會發短信或微信到朋友圈,建議朋友收看,好東西不忘與朋友分享。
昨晚,我們深深地被核潛艇之父黃旭華、仁醫胡佩蘭、不悔的信念方俊明、“油菜花父子”沈克泉、沈昌健、將軍夫人龔全珍、拾荒助學老人劉盛蘭、真誠村官段愛萍、懸崖邊上護夢人格桑德吉、守墓老兵陳俊貴、救人致殘無怨無悔方俊明、母愛助子姚厚芝和特別獎“載人航天英雄群”的事跡感動。
他們身上彰顯了中華民族開拓創新、崇仁厚德、誠實守信、以誠待人、助人為樂、自強不息、樂于奉獻的優良品德與精神。
這些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寶貴資源和軟實力。
老子在世間萬物中最崇尚的是水,因為水善利萬物而不爭,甘于處眾人之所惡而無怨。
龔全珍、胡佩蘭、段愛萍等以柔弱的身軀彰顯著傳統美德和人間大愛,她們傳遞的正能量是強大無比的,我們的社會特別需要這種正能量。
段愛萍書記道出了獲得群眾信任的真諦,那就是真誠待人、以心換心;龔全珍老人道出了為什么能夠一輩子做好事的秘訣,那就是思考每一天是否對社會對人民有益;胡佩蘭道醫生出了生命不息服務不止的心聲,那就是能為病人服務生命才有價值。
每一個“感動中國”人物都是一座精神豐碑、正氣源泉、生命綠洲。
我們不能不對他們肅然起敬,不能不對他們鼓起掌聲
在他們面前,自己覺得十分渺小;與他們對比,自己感到十分慚愧;向他們學習,會凈化心靈、洗滌塵垢、提升境界,從而提高幸福指數。
如因為特殊原因錯過了收看的朋友,還可以抓住重播的機會,這頓精神大餐千萬不要錯過。
范文二讓我很感動的是拾荒老人劉爺爺,年屆90仍然堅持拾荒助學的山東老人劉盛蘭。
頒獎辭:殘年風燭,發出微弱的光,蒼老的手,在人間寫下大愛。
病弱的身軀,高貴的心靈,他在九旬的高齡俯視生命。
一疊疊匯款,是寄給我們的問卷,所有人都應該思考答案。
追求金錢,名利儼然是這個世界的價值觀了,但就是在一位老人身上,我看到了向前的力量,一個人不論有錢沒錢都是一日三餐,一個人不論有沒有名氣睡覺的時候都只需要一張床,物質真的那么重要么
是的,我們離不開錢,但是我們可不可以有錢還有愛心,人在做天在看,當我們老了的時候,當我們到最后的那一天,我們留給后人更多的是精神世界的財富,劉老爺子艱苦的生活并沒有阻止他的愛,我們哪里有什么理由放棄愛呢
每個人都該愛自己,愛別人。
這位將軍夫人一句話,值得我們所有人反省,守護開國將軍夢想,全心全意為群眾服務的革命老人龔全珍。
頒獎辭:少年時尋見光,青年時遇見愛,暮年到來的時候,你的心依然遼闊。
一生追隨革命、愛情和信仰,輾轉于戰場、田野、課堂。
跨越人民的敬意,是你一生最美的勛章。
“做一輩子的好人不難,只要每天檢查檢查自己”,每天都想想自己哪些做的好,哪些可以做的更好
我從來都不知道這個道理
不過,我相信我是知道的,只不過我覺得沒有人做得到,現在有人做了,原來真的只要每天反省檢查就能做好,這就是正能量,我們每天反省檢查就能做好,這個道理在龔老師身上得到了完美詮釋。
正能量:“做一輩子的好人不難,只要每天檢查檢查自己”,從我做起,從你做起
感動中國讓我們明白,自己的路該怎么走;感動中國讓我們清楚,人的夢想該如何做。
感動中國讓我們知道人應該懂得關愛和感恩,懂得堅強和堅持;感動中國激勵我們年輕人前行和進步;千言萬語,匯成一句話:感動就在我們身邊,感動一直在傳遞著和發揚著,相信和期待更多的愛和夢想被點亮,愿好人一生平安,愿善良的人,收獲福報,祝福您們健康長壽。
感動中國2024觀后感 在這個社會上,總有一些令我們贊揚的人。
每年的“感動中國頒獎晚會”為這些人提供了一個舞臺,讓更多人了解他們的事跡。
在這個簡單,而又充滿意義的舞臺上,閃耀的不是明星,而是一個個平凡的普通人。
他們單薄的力量,卻能迸發出如此令人敬佩的光芒,實在令人震驚。
在這些人中,有帶領科研團隊實現氫彈研究突破的科學家;“兩彈一星”功勛于敏;放棄安逸生活堅持在貴州山區義務支教的退休外交官朱敏才、孫麗娜夫婦,為南水北調做出巨大奉獻的基層干部趙久富;默默捐款20余年從不留真名的普通市民張紀清;為了能讓失聰的兒子接受正常教育,和兒子同桌16年的母親陶艷波;打擊暴恐分子囂張氣焰的新疆民警木拉提·西日甫江;對麻風病人不離不棄,守望麻風村數十年的醫生肖卿福;無微不至照顧癱瘓父親的孝女朱曉暉;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獲得者、2024年逝世的科學家師昌緒;接力幫助殘疾鄰居、創建美麗家園的居民大院隴海大院。
在這其中,最令我感動的是這位為了讓兒子接受正常教育,和他同桌6年的母親。
“他的四周寂靜下來,你的心完全沉沒。
除了母愛你一無所有,但也要橫下心和命運爭奪。
十六年陪讀,你是他的同桌,你做他的耳朵,讓他聽見這世界的輕盈,也聽見無聲的愛。
”這是她的頒獎詞。
48歲的陶艷波,辭職陪著失去聽說能力的兒子一起上學,12年苦讀,兒子如愿考上了大學,她則被親切地稱為“同桌媽媽”。
這是多深沉的母愛,才能有12年的陪伴苦讀。
每天從早到晚,她幾乎都要陪伴在兒子楊乃彬身邊,和他一起學習,做他的老師、陪讀,十二年如一日。
我被這位偉大的母親深深感動。
收看完這期節目后,內心隨之涌上的不僅僅是感動,還有無法言喻的人性的震撼。
愿中國能有更多的平凡普通的好人好事,愿有更多的人能感動中國。
黨小組組長發言稿
篇一:2024年度第四黨小作總結2024年度第四黨小組工作總結一年來,高壓聚乙烯車間第四黨小組圍繞車間黨支部和黨的群眾路線教育活動,并結合年初制定的創先爭優、黨員先鋒崗活動規劃,充分發揮黨小組貼近生產,發揮先鋒帶頭作用的優勢,更好為裝置安穩期生產做出積極貢獻。
【第1句】:抓理論學習,促進黨員思想政治素質的不斷提高。
今年來,支部采用多種形式組織黨員開展理論學習。
認真學習黨的群眾教育路線系列活動和黨的十八屆三中教育精神。
小組及時組織黨員學習文件精神,使黨員加深對乙烯廠生產動態的正確認識,正確理員該怎樣發揮先鋒模范作用,更好的服務乙烯廠安穩生產。
【第2句】:組織黨員參加“黨員包區崗”和清理裝置衛生區域死角活動,同時,黨小組還組織黨員進行qc活動攻關,進一步提高裝置生產節能降耗的控制能力,并獲得乙烯廠qc評比一等獎。
【第3句】:抓通訊報道工作。
通訊員及時將班車間生產動態,好人好事,安全規章制度落實。
結合公司“整治低老壞,根治常見病”活動進行重要宣傳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