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書中,紅軍戰士和少先隊員展現出哪些優秀品質
紅軍指戰員對革命理想和事業無比的忠誠、堅定的信念,表現出了不怕犧牲、敢于勝利的無產階級樂觀主義精神,表現出了顧全大局、嚴守紀律、親密團結的高尚品德。
這些構成了偉大的紅軍精神:不怕犧牲、前赴后繼、勇往直前、堅韌不拔、眾志成城、團結互助、百折不撓、克服困難。
求少先隊員十知道的童謠。
快點
一、 我們的隊名——中國少年先鋒隊。
二、我們隊的領導——中國共產黨。
三、我們隊的目的——團結教育隊員聽黨話,勤鍛煉,愛祖國、愛人民、愛學習、愛勞動、愛護公共財物。
四、我們的隊旗——五角星加火炬的紅旗。
五、我們的標志——紅領巾。
六、我們的隊禮——右手五指并攏,高舉頭上,表示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
七、我們的作風——誠實、勇敢、活潑、團結。
八、我們的呼號——“準備著:為共產主義事業而奮斗” 回答:“時刻準備著
” 九、我們隊的小主人——每一位少先隊員。
十、我們隊的生日—— 一九四九年十月十三日
抗日戰爭勝利70周年感想100字
昨日,我懷著沖激情早早的等待在機前等待著《紀念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0周年大》的起初。
閱兵是中國向世界表態我們堅持維護二戰后國際秩序的窗口。
我不知道那天讓我期待了多久,因為對閱兵有極大的興趣,建國60周年的閱兵式我也記不清看了多少遍,這次終于有機會在屏幕前近距離接班一番了。
今年是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0周年,也是中國人民抗戰戰爭勝利70周年。
中國人民抗戰戰爭是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重要組成部分,作為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東方主戰場,中國戰場爆發時間最早、歷時最長。
中國人民抗戰戰爭堅定了盟國與法西斯作戰的信心,感動了世界反法西斯統一戰線的形成,中國人民也為此付出了非常大的民族犧牲。
觀看閱兵式上的官兵們雄赳赳氣昂昂、英姿颯爽的樣子使人們倍感精神振奮、非常自豪,有這樣的軍隊、有這樣的官兵作為一名中國人我非常驕傲。
我們希望通過舉辦紀念活動,號召每一個善良的人對和平的向往和堅守,避免歷史悲劇重演,與熱愛和平的國家共同捍衛二戰勝利果實,創制人類更加美好的未來。
回過頭來看70年前,以前的中國是怎樣一種社會情況,內憂外患,貧困落后,現在可謂是截然不同了。
現代化的城市,信息化的設備,巨艦橫行海洋,坦克碾壓陸地,戰機翱翔長空,核武器威懾世界。
現在的國家發展日新月異,這便是社會建設者立下的赫赫戰功。
二十一世紀,觀察了祖國的飛速進步與發展,但我們不能夠停留在別人的成果中,我們應建立起遠大的理想與目標,向著我們遠大的理想去努力,去建立起更加和諧美好的社會,這就是我們年輕人應該做的。
自強不息,激流勇進,永不服輸,是我們中華人民的傳統精神。
歷史啟示了我們將來的路不可能一馬平川,也不可能一帆風順。
凡是這條路我們會走下去,因為正是這些迎刃而解,堅持不懈,頑強拼搏,刻苦鉆研才成就了我們祖國的今天,成就了我們祖國的繁榮富強。
現今,中國繁榮昌盛,蒸蒸日上。
作為中華民族子女的我們,更應該努力學習,把我們的祖國發揚光大。
更該當為祖國作出一份力所能及的貢獻。
讓我們在同一片藍天下,共同奮斗吧,為我們的祖國有我們而驕傲
觀察后真可謂感慨萬千。
我相信在看完《勝利日大閱兵》后每個人都會有所改變,讓我們丟掉昨天的不快與氣餒,共同走向新的明天
祝祖國繁榮昌盛,更加繁榮富強,早日實行,實施祖國的偉大復興
中國——萬歲,中國——加油
爭當文明少先隊員的童謠
每周一,我們學校都會在操場上舉行升旗儀式。
但是有一周的升旗儀式最令我難忘。
那一天,隨著《運動員進行曲》,各個班級入場了。
從教學樓下來的同學各個是精神抖擻,整齊的隊伍猶如兩條長龍。
同學們身穿同意的小腹,胸前佩帶著鮮艷的紅領巾,按班級立正站好了。
“南平實驗小學升旗儀式現在開始。
出旗。
”主持的同學在主席臺上說,“升國旗,奏國歌,全體行注目禮,少先隊員行隊禮,敬禮。
”全場的目光莊重地望著冉冉升起的五星紅旗,少先隊員們行著隊禮,我一邊凝視著五星紅旗,一邊思索著:五星紅旗是那些英勇革命先烈用鮮血染成的,如果沒有了他們,我們今天還能站在這兒嗎
如果沒有了他們,也許我們今天還生活在槍林彈雨中呢。
接著,是唱國歌。
全校師生唱得是那樣整齊,那樣得洪亮。
之后,就是國旗下的講話了。
老師說得是那樣生動,同學們聽得是那樣認真。
講話完畢后,就是介紹每周之星的環節了。
那周的升旗儀式之所以讓我難忘,是因為那一周是我當每周之星。
我們邁著整齊的步伐走上主席臺,陸續地作自我介紹。
在我前面的謝肖肖介紹完后,就輪到我了。
此時,我的心提到了嗓子眼兒,我控制好陰涼,開始自我介紹:“我是來自五年一班的李嘉琪……”當我說完最后一個字時,主席臺下頓時響起了一片雷鳴般的掌聲。
我的心情別提有多激動了,自豪感和喜悅之情猛地涌上了我的心頭。
當校長為我頒發“每周之星”獎章的時刻,我那種激動的心情更是無法比擬
主席臺下的同學們偶向我投來羨慕的目光。
最后就是蔡老師在主席臺上宣布本周“五項評比”的評比結果。
各個班級當聽見自己班級獲得流動紅旗,更是歡呼不已。
升旗儀式結束了,兩條“長龍”又形成了,向教學樓走去……
難忘的一個人,難忘的一次活動(作文)只要開頭和結尾就OK了
為緬懷革命前輩的豐功偉績,大力弘揚革命傳統教育,我前往了渡江戰役紀念館,接受革命傳統教育。
參觀時,我嚴肅認真地聽工作人員講述渡江戰役的歷史片段。
參觀后,也深深地受到了教育,感悟頗深。
渡江戰役紀念館以實物、圖片、文字和聲、光、電等現代化手段,生動展現了百萬雄師過大江的壯闊畫卷,是廣大黨員、干部、職工、群眾學習了解我黨我軍光榮歷史、加強黨性鍛煉的重要場所,是繼承革命傳統、陶冶道德情操的重要課堂。
渡江戰役又稱京滬杭戰役,是繼三大戰役后,我軍又一次大規模的戰役行動。
此役共殲國民黨軍43萬多人,解放了南京、杭州、上海、武漢等大城市和蘇、浙、贛、皖、閩、鄂廣大地區。
這一勝利,為進軍華南、西南創造了有利條件,加速了全國的解放。
站在紀念館前,我們就感受到了紀念館莊嚴的氣息。
廣場上,仡立著當年指揮渡江戰役的總前委成員鄧小平、劉伯承、陳毅、粟裕、譚震林五位老一輩革命家的雕像,讓人肅然起敬。
我們拿著提前準備好的鮮花依次向五位老一輩革命家獻花,以此來紀念我們的老一輩革命家。
我懷著迫不及待的心情進入了館內,首先映入眼簾的是一組大型雕塑,氣勢恢宏,戰士們的姿勢、神態都十分傳神,栩栩如生,仿佛再現了渡江戰役的畫面。
我們邊走邊聽工作人員解說,各種文物、復制品、照片應接不暇。
其中利用現代聲光模擬技術對歷史戰爭場景的再現、歷史文物與珍貴照片的展出以及對健在戰斗英雄采訪視頻的播放,生動展示了渡江戰
有關少先隊的故事,急
賴寧
關于解放戰爭的讀后感
斗爭是人類進步的重要方式,而戰爭又是其中最直接最暴力的,他集中體現了我們人性的丑與美。
但話是這么說,其實除了統治者、戰爭狂人和無知無畏者之外,大致是沒有人喜歡戰爭的,管他社會進不進步,我是來打醬油的,關我屌事
老百姓都是這么想的,寧做太平犬,不做亂世人。
另外就是戰爭的正義性很多時候其實我們無法正確地判斷,這里面涉及到一個問題:戰爭本身是帶有破壞性的、摧毀性的,他席卷一切,勢必造成巨大的方方面面的傷害。
所以,有時候戰爭正義性的判斷并不僅僅與發起戰爭的目的有關,而還與戰爭的破壞程度息息相關。
所以,戰爭很多很多時候并不是一個好東西,看戰爭史的時候我們要樹立這樣子的觀念,要有反思的精神,即使很多事情已經過去了,無法挽回,我們也應該在戰爭的過程中吸取其中的教訓。
這是我看戰爭史的一點心得。
至于說在戰爭史中我們要反思些什么東西,我覺得很復雜。
我只能說幾個例子,譬如說戰爭中我們可以看出一個政權存在的法理性、其受民眾歡迎的程度;可以看出各個政權所實施的政治、經濟政策正確與否,可以看出戰爭中雙方主要將領尤其是直接指揮的將領的個人能力,還可以觀察一下戰爭對雙方造成的影響,以及戰爭最終的后果。
解放戰爭已經過去很多年了,但我始終覺得這是一場決定中國命運的戰爭,至少他決定了我們100年的命運,解放戰爭雙方的輸與贏,決定了1949年或者別的一個什么年份之后100年我們的政治制度、文化經濟、生活習慣。
也決定了很多人的爽與不爽,決定了我們今天到底是流落街頭,還是高高在上。
《解放戰爭全紀錄》其實是一本很一般的書,他的腔調比較老,觀念比較舊、思想雖然激昂但是神經麻木,但貴在他保存了比較多的資料(即使很散),至少是一個官方資料的匯總,很多地方寫得很細,雖然經常有健忘癥,很多文句重復出現,但至少表明,他愿意提供給讀者完整的詳細精確到個位數的資料。
這本書的缺點就是我前面所說的,太偏頗了,太公式化了,嚴重的革命樣板戲殘余的感覺,這也就是我這篇文章起這么一個題目的原因。
看完這本書,我得出了我的總結: 一、蔣介石為什么會失敗,是因為他站的位置不對,他代表的是那些大的利益集團,這是和當時廣大人民的利益有沖突的。
蔣介石及其手下的將領官兵有嚴重的享樂思想又志大才疏,而且日益腐化。
蔣介石等是看不起那些底層人民的,是與底層人民對立的。
二、蔣介石輸得很快,任何腐敗了的政權都是要輸得很快的,反動派都是紙老虎,這是真理。
甚至到了1949年這一年,蔣介石是兵敗如山倒,共產黨是風卷殘云秋風掃落葉。
三、這三年的戰爭規模很大,動輒幾十萬的作戰規模,甚至上百萬,這是任何一個國家都比不上的。
這場戰爭的死亡人數絕對數也很多。
但我們也要看到其實很多時候俘虜的人數往往是死傷人數的很多很多倍,臨陣起義的也很多很多。
自己人打自己人,還是看打不過就投降好一點。
四、雖然這場戰爭讓我們很多年都沉湎在勝利當中,但是,勝利之后我們得到了什么東西,很多人拋頭顱灑熱血,背井離鄉鬧革命,臨危不懼搞起義,建立了夢想中的社會主義國家,固然是一場恢弘偉大的勝利,很多人也嘗到了勝利的果實。
尤其是土地革命得以實施,千千萬萬的農民獲得了土地,這是最了不起。
所以到了今天才有很多農民有土地被征,可以拿到征地錢和安置房。
然而勝利之后我們的得到與失去,也許還要繼續觀察。
如我前面所說,這場戰爭,起碼影響了我們一百年。
少先隊員個個要牢記三大紀律八項注意的歌詞
三大紀律八項注意歌詞 [三大紀律八項注意] [合唱] [] [zhou] [offset:] 三大紀律八項注意 演唱:群眾合唱 編制:周曉敏 革命軍人個個要牢記 三大紀律八項注意 第一一切行動聽指揮 步調一致才能得勝利 第二不拿群眾一針線 群眾對我擁護又喜歡 第三一切繳獲要歸公 努力減輕人民的負擔 三大紀律我們要做到 八項注意切莫忘記了 第一說話態度要和好 尊重群眾不要耍驕傲 第二買賣價錢要公平 公買公賣不許逞霸道 第三借人東西用過了 當面歸還切莫遺失掉 第四若把東西損壞了 照價賠償不差半分毫 第五不許打人和罵人 軍閥作風堅決克服掉 第六愛護群眾的莊稼 行軍作戰處處注意到 第七不許調戲婦女們 流氓習氣堅決要初掉 第八不許虐待俘虜兵 不許打罵不許搜腰包 遵守紀律人人要自覺 互相監督切莫違反了 革命紀律條條要記清 人民戰士處處愛人民 保衛祖國永遠向前進 全國人民擁護又歡迎 ※※※※※※※※※※※※《三大紀律八項注意》是我國廣大軍民非常熟悉的一首革命傳統歌曲,多年來人們只知道它產生于紅軍時期,但卻不了解產生的具體年代和歌詞編者的情況。
20世紀70年代末,在中共中央宣傳部、國務院民政部、解放軍總政治部等領導機關的關心下,總政文化部先后委派專人對這首歌曲產生的歷史情況進行了調查,并匯集了有關資料,分別訪問了最初編詞者程坦以及當年與程坦一起工作的部隊同志。
1980年12月,郭述申等老同志還撰寫了程坦編寫歌詞的情況介紹。
邵遺遜說,程坦生前擔任全國政協常務委員、國務院民政部顧問,于1980年12月26日逝世。
《三大紀律八項注意》的歌詞是程坦于1935年11月編寫的。
1934年,程坦在鄂豫皖根據地通過有關文件了解了有關“三大紀律八項注意”的內容。
紅25軍長征到達陜北,與陜北紅軍匯合后,編為紅15軍團。
1935年10月,在牢山戰役中,中央紅軍先遣隊到達紅15軍團,帶來了“中國工農紅軍三大紀律八項注意”布告。
為了教育廣大指戰員,程坦便依照“三大紀律八項注意”的全部內容編寫了歌詞。
他把歌詞編入了原來在鄂豫皖根據地流行的民歌《土地革命成功了》的曲調中,這首歌刊登在軍團油印出版的《紅旗報》(也用過《紅星報》、《紅軍戰士報》的名稱)上,最初的歌名叫《紅軍三大紀律八項注意歌》。
由于這首歌的內容重要,曲調又是廣大指戰員所熟悉的,所以很快就在紅軍部隊中傳唱起來。
其后,在抗日戰爭、解放戰爭期間,隨著我軍的任務和紀律要求的發展,各部隊對歌詞都作過相應的修改,歌曲名稱也不盡相同。
有的部隊在刻印時,還用過《紅軍紀律歌》等名稱。
1947年10月10日,《中國人民解放軍總部關于重新頒布三大紀律八項注意的訓令》發表。
建國以后,解放軍總政治部根據這一訓令分別于1950年底和1957年兩次組織專人對這首歌的歌詞進行過修改,并于1951年1月在《中國人民解放軍內務條令》和1957年在《解放軍戰士》雜志第14期上兩次正式公布。
以后,廣播和電視上播放的這首歌曲,是在程坦編詞的基礎上,1957年集體修改后的定稿。
《紅軍三大紀律八項注意歌》的歌詞編者署名應該是程坦編詞、集體改詞。
據邵遺遜介紹,《解放軍歌曲》1981年第3期發表了該刊采寫的《〈三大紀律八項注意歌〉的產生》,對這首歌的歌詞作了詳細的介紹,當時邵遺遜是該刊的編輯。
曲:前身是《大帥練兵歌》 在廣州的一個干休所于林青的家里,于林青說,看了本報關于“民工之歌”引發爭論的報道后,很多干休所的老同志都表示反對這種套用革命歌曲的做法,更有老同志稱這種做法是“對革命歌曲的犯罪”。
于林青介紹說,以前關于《三大紀律八項注意》歌的曲調來源有很多傳說。
有些老同志反映,在填入《土地革命成功了》的歌詞之前,馮玉祥的部隊也唱過這個調子的歌;有的同志還反映,張作霖的東北軍中曾填過《大帥練兵歌》。
至于這首歌的曲調來源,至今尚未得到準確的史料。
上世紀50年代,于林青在鄂豫皖根據地采集民歌時,就曾經對這個問題產生過懷疑,因為這首歌的音調、調式以至句法等等,都和當地流行的其它民歌缺乏必要的聯系,為此他向不少老師和同行請教過,但都沒有得到過肯定的答復。
直到1980年9月26日,于林青收到著名古箏演奏家曹正的一封信,才對這個問題有了進一步的認識。
曹正在給于林青的信中說:“……詢及《三大紀律八項注意》(歌)的來源問題,僅就我所知,敬復如下:我現在已經六十歲了,還是在童年的時候(七八歲)就跟隨著鎮上(新民縣大民屯)的駐軍,聽會了這首歌……《練兵歌》或稱《大帥練兵歌》(原題不記,另據歌詞定題)是我們現在流行的軍歌《三大紀律八項注意》的前調,兩者不同之處在歌曲結尾部分……茲將原來歌詞照錄如次:(一)中華民國五族共和好,方知今日練兵最為高,大帥練兵人人都知曉,若不當兵國家不能保。
(二)近看外國武器多靈巧,(以下遺忘不錄)” 于林青說:“盡管有了曹正同志的信,我仍然不敢完全相信。
后來我在湖北省的武當山采訪,遇到一位名叫呂明道的88歲老道,正好他1919年曾在張作霖部下當兵,據他回憶確實唱過一首《大帥練兵歌》,除‘方知今日’與‘今日方知’、‘若不當兵’與‘若不練兵’兩處略有出入外,其余均與曹正同志所述完全一致(包括曲調的結尾)。
至于該歌流行的時間,據他們二位的記憶推算約在1919-1928年左右,均早于《土地革命成功了》一歌的流行時間。
這就證明了,這首歌才是《三大紀律八項注意》的前身。
至于它是哪個國家的歌曲的問題,仍然有待今后的繼續研究。
這對我們進一步認識《三大紀律八項注意》歌的產生與發展過程,甚至對軍歌創作的研究都會有極大的好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