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句】:萬緣放下真布施,清凈無染真持戒。不生不滅真忍辱,不起一念真精進。湛寂不動真禪定,念念不住真智慧。
【第2句】:【禪心佛語】七二、不要刻意去猜測他人的想法,如果你沒有智慧與經驗的正確判斷,通常都會有錯誤的。
【第3句】:【禪語人生】學禪要開智慧、要覺悟,要了解這個世間的事實真相。世間的一切皆為虛假,正如佛說:萬般將不去,唯有業隨身。
【第4句】:【禪心佛語】人的信仰層面分為三種,鬼神佛教、知識佛教、解脫佛教。鬼神佛教求人天福報,知識佛教求哲學思辨,解脫佛教求轉識成智。無論你選擇哪種信仰形態,解脫佛教才是根本。
【第5句】:【禪心佛語】人的一生都要經歷生、老、病、死等諸多的痛苦,要能真正離苦得樂,就必須了解生命之真相,了然因緣果報的道理,而開啟這把人生智慧之鑰就在--禪修。
【第6句】:一個人如果長期貪圖享樂,就會變得無所事事,最后難以忍受空虛,這就等于進了地獄。
【第7句】:【文案基地經典禪語】學佛第一個觀念,永遠不去看眾生的過錯。你看眾生的過錯,你永遠污染你自己,你根本不可能修行。
【第8句】:【禪心佛語】待人處世的態度不可太輕率,否則將為事物所困擾,而無法修養自己的身心,但也不能太過份慎重,以致為外物所拘泥,而失去灑脫自在的氣度。
【第9句】:夫不知萬法唯心,泛求諸事事物物,安得不罔;不知心具萬法,獨取一昭昭靈靈,安得不殆。(明)澫益《靈峰宗論》卷五,圣學說
【第10句】:【禪心佛語】大部份的罪犯對于金錢的看法是,他們應該得到這些錢,所以他們根本不會去考慮有沒有能力賺取這些錢。
【第11句】:【佛語摘抄精選】一食知止足,二修業勿怠,三當先儲積,以擬于空乏。(《善生經》)
【第12句】:【禪語人生】在很多日子里,我們可能會因為自己的漠然,把他們忘記掉;可能會因為自己的無知,認為父母撫養我們,是他們的義務和責任。
【第13句】:【佛心禪語】作為佛教徒,除了自己的聞思修以外,應當盡量投入到弘揚佛法的事業當中。因為,佛陀的智慧會給全人類帶來光明,佛陀的慈悲會給所有眾生帶來溫暖。
【第14句】:若優婆塞受持戒已,商賈販賣不輸官稅,盜棄去者,是優婆塞得失意罪。。若優婆塞受持戒已,若犯國制,是優婆塞得失意罪。《優婆塞戒經》卷三,凈戒品
【第15句】:直須心心不觸物,步步無處所,常無間斷,始得相應。(唐)洞山良價禪師《五燈會元》卷十三
【第16句】:早安,夜晚的精靈;早安,晨間的歌者!你們沉睡或者醒來,在夢中還是路上,都一樣受到光明的眷顧。朝暉熱愛你們的思想,晨風眷戀你們的身影,因為你們天空沒有憂郁,大地不再寂寞。
【第17句】:在為理想奮斗的過程中,不管境遇如何,都要相信自己,不自輕自賤,不對自己產生懷疑。否則,即使再有才能,也如同蒙塵的珠玉,被人視為毫無價值的沙粒。
【第18句】:佛祖說慈悲的升華是大慈大悲,它不同于我們平常所說的要與人為善,它比與人為善做得更多。能做到大慈大悲的不一定只有佛,當一個凡人領悟到其中的真諦后,同樣也可以做到大慈大悲。
【第19句】:【佛道禪語】歲月,是一盞五味雜陳的茶,聞的是況味,品的是心境,拈花一笑時,所有光陰的恩賜,也會在心底漸漸明朗。一個人,懂得了呵護自己,生命走過的酸甜苦辣,都是一筆不可復制的歷練財富。
【第20句】:【第1句】:不要因為小小的爭執,遠離了你至親的人,也不要因為小小的怨恨,忘記了別人的大恩。
【第21句】:【禪心佛語】讓心靈寧靜根本不是佛教的目的。佛教的目的是了解生命中的真理實相。這才是最重要的。一個佛教老師寧可你有一個動蕩但看到實相的心,而不是一個長久平靜卻見不到實相的心。
【第22句】:靠自己,才能有所收獲,靠自己得到的收獲才會心安理得。無論是學佛,還是做事,都不能像武俠電視劇里所演的那樣,靠高人輸給自己幾十年的“功力”,或靠吃靈芝和仙丹等變得武功蓋世。
【第23句】:【禪語人生】以“未熟不受”的心態看待社會上的不平等現象,以“福報有時”的心態多做好事,隨時可能收到意外的驚喜。
【第24句】:【佛心禪語】刻苦勤學的人,他最初不一定能顯出有多么高深的素養、多么卓越的智慧,但隨著日轉星移,天天勤學、日日積累,最終他就能從一個平凡人而成為高素質、有智慧的人。——摘自《行策教育》
【第25句】:無法要求他人把“不可能”的事變成“可能”;但是可以自我要求,將“不可能”的事轉為“可能”。
【第26句】:【禪心佛語】世界上的事情本來是平等的,一切都是平等的,差別只是它的相,平等是它的性。我們要離相而證性,這樣得到的受用才是究竟的。
【第27句】:【禪心佛語】佛教因眾生而立,法門因眾生而設。有了眾生的滿意,才有我們的福報。人無德不立,國無威不存。惡習越多,福報越少。
【第28句】:若父母不聽汝于正法律中正信舍家、無家學道者,我不得度汝出家學道。《中阿含經》卷三十一,《賴咤和羅經》佛言
【第29句】:能夠接受他人的指正與批評,不為八風所撼,不為物欲所動,才是真正的大器。要能成就大事,就要一切皆擔當。”
【第30句】:欲居尊位,莫若培德;欲作大謀,莫若拓知;欲任重事,莫若充力。(明)澫益《周易禪解系詞下》
【第31句】:【禪心佛語】活著,盡一切可能延長我們生命的時間,這同樣是我們對整個世界的貢獻。
【第32句】:如果能夠靜心抬頭,為自己開一扇窗,便看得見廣闊晴朗的天,心中的煩惱也好似天邊浮云,轉瞬便會消逝。生活有了繁雜才顯真實,不煩惱,不疾不徐地對待紛擾才能身心舒坦。
【第33句】:【禪心佛語】和大怨必有馀怨,安可以為善。”,不論什么時候,只要有爭執,哪怕是表面調和了,也勢必會埋下不和的種子,這樣的實例在我們的人生經歷中屢見不鮮。
【第34句】:【禪心佛語】可是,這個世界在我們眼里看似繁華熱鬧,其實也隱藏著看不見的激流險灘,稍不留意,就會被卷入世俗的大染缸,再也尋不回當初的純真和寧靜。
【第35句】:【圣經文案】461你們要追求與眾人和睦,并要追求圣潔。非圣潔沒有人能見主。(來12:14)
【第36句】:【禪心佛語】大凡宇宙萬物,都存在著正、反兩面,所以要養成由后面、里面,甚至是由相反的一面,來觀看事物的態度。
【第37句】:【佛心禪語】不說人的不對,是消陰命;能忍才可以消陰命;若能忍受大侮辱,便消許多陰命。
【第38句】:【禪語人生】用佛待人,自己即佛;用佛性悟人,人可兼佛。善心,點亮心燈;慧心;使心燈長明。遺憾是藝術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第39句】:【禪心佛語】賞析:人生是一種承受,需要學會支撐。支撐事業,支撐家庭,甚至支撐起整個社會,有支撐就一定會有承受,支撐起多少重量,就要承受多大壓力。
【第40句】:禪者認為待人處事,要保持不被境界所牽動的態度,要保持不被貪欲蠱惑的定心,要保持不被冒犯所激怒的平靜,這就叫禪定。——鄭石巖
【第41句】:【佛心禪語】習性是物欲所繞,稟性是人間的煩惱。能在道德場中盡義務,身界算是脫出去了。會當人的,脫出了心界。稟性化盡,才脫出了性界。不然怎能“超出三界外”呢?
【第42句】:常規思維是人人都有的思維狀態。當周圍的一切不曾產生變化時有它的便利性。但面對新事物時,如仍受其約束,就會適得其反。打破心理枷鎖才能適應新環境。
【第43句】:一般來講,人生有生、老、病、死四苦,是人人都無法逃避的痛苦。擴充來講,還有愛別離苦、怨憎會苦、求不得苦和五陰熾盛苦。——凈慧
【第44句】:【禪心佛語】苦極生志,樂極生意,真了就是佛,假了就是魔。有病就是地獄,貪心就是苦海。
【第45句】:當他的善事已經做完成了,我們就贊美他的功德和長處,使別人能夠效法他,這叫做以贊嘆來生福。假如我們能這么做,則天上天下,古往今來的善事,都可以給我們造福,這豈不是很妙嗎?
【第46句】:【禪語人生】幸福是一種感悟,幸福是一種心態,幸福往往在你別人的眼里,別人看你幸福你就是幸福的,所以要活出幸福的名副其實。不要辜負了別人送來的那些幸福的目光。
【第47句】:【禪心佛語】對待一切善良的人,不管是家屬,還是朋友,都應該有一個兩字箴言:一曰真,二曰忍。真者,以真情實意相待,不允許弄虛作假;對待壞人,則另當別論。忍者,相互容忍也。
【第48句】:有些事不可避免,有些事無力改變,有些事情無法預測。抱怨無用,明智的人會一笑置之,生活中不如意之事常常發生。我們無法保證事事順心,但能夠做到坦然面對,該放則放。培養對生活美好...
【第49句】:我們不能選擇什么果報,但是可以選擇種什么因緣;我們無法改變結果,但是我們可以創造一切善因善緣。
【第50句】:【禪心佛語】禪悟人生:一個人與人相處,不論任何的譏嫌、誤會、過失,都要以寬大的心來包容,如大海之容納百川,泰山之不辭土壤。
【第51句】:【禪心佛語】各位學佛的人,要認真,腳踏實地,念念不空過,念念都向道上走。你能這樣子,才是一個真正學佛的人。
【第52句】:【禪語人生】在看得見的地方,我的眼睛和你在一起;在看不見的地方,我的心和你在一起。
【第53句】:【喪己于物,失性于俗】喪己于物,失性于俗者,謂之倒置之民。(位子·刻意》)☆為追求物欲而喪失自我,為趨就流俗而失掉本性,就叫做本末倒置之人。
【第54句】:【禪心佛語】人在的時候,以為總會有機會,其實人生就是減法,見一面少一面。人生只有三天,活在昨天的人迷惑;活在明天的人等待;活在今天的人最踏實。
【第55句】:一個真正懂得珍惜生活的人,不會因一時的失敗或勝利而自卑或自傲。失敗了,他會尋找機會,會在實踐和現實生活中學習;勝利了也會以一種虛懷若谷的心態不斷學習,所以他會成功地把握住自己的命運。
【第56句】:心中眾生,所謂邪迷心、誑妄心、不善心、嫉妒心、惡毒心,如是等心,盡是眾生,各須自性自度,是名真度。《六祖壇經.懺悔品》
【第57句】:山高水深是佛境界,日上月下、云騰鳥飛是佛境界,明色暗空、壞空成住、三涂六趣、九有四生、爐炭鑊湯、諸惡苦趣是佛境界。——《天目中峰和尚廣錄》
【第58句】:【禪心佛語】忍苦捍勞,繁興大用,雖粗淺中皆為至實,惟貴心不易移,一往直前履踐將去,生死亦不奈我何。
【第59句】:一燈能除千里暗,一智能滅萬年愚。一分膽量一分福,百分膽量做總督。一攀攀到閣老位,每日思想要登基。一銓銓到知縣位,又說官小勢位卑。一日面南坐天下,又想神仙來下棋。
【第60句】:【佛語禪心】我們行善的最大收獲,不是能夠給社會多少善,而是在行善的過程中,能否培育自己心中的善田,能否在我們心中播下善的種子。
【第61句】:【圣經文案】218所以,你們要去,使萬民作我的門徒,奉父、子、圣靈的名給他們施洗。凡我所吩咐你們的,都教訓他們遵守,我就常與你們同在,直到世界的末了。(太28:19-20)
【第62句】:一無所有,一無所取,這個島嶼獨一無二,我稱它為涅槃,滅寂老和死。《經集》第五品,第十一章《迦波問》
【第63句】:我們平常的問候中總是習慣一句話,問君從何來,每個人來到這世間,都是從崩潰中活過來,狹隘中活出來,失望中走出來。人生從何來?何必問來處,既然緣在,就是歸來。
【第64句】:【佛心禪語】不聞不問不一定是忘記了,但一定是疏遠了,彼此沉默太久就連主動都需要勇氣。
【第65句】:【圣經文案】198凡遵行我天父旨意的人,就是我的弟兄、姐妹和母親了。(太12:50)
【第66句】:【禪語人生】只有為生命全心全意地活著,臨終才會對生命毫無眷戀。來時不知從何處來,但我們有權利也有能力知道臨終將往何處去。
【第67句】:【佛語悟道】善于奔跑的馬只需要抽一鞭子就會奔跑不停,性格爽快的人只需要一句話便可敞開心扉。有事要說就盡快說,沒有事就各干各的去。
【第68句】:【禪心佛語】自古人生最忌滿,半貧半富半自安。半命半天半機遇,半取半舍半行善。半聾半啞半糊涂,半智半愚半圣賢。半人半我半自在,半醒半醉半神仙。半親半愛半苦樂,半俗半禪半隨緣。
【第69句】:設若他人對你好、對你愛護,你卻會錯心意,抱著占有心來看待;有這分占有的私愛,也會變成怨心。
【第70句】:【禪心佛語】觀照當下是修行的根本法門,我們要觀察當下每一個念頭,令善念增長,惡念消除,改善命運就在當下一念之中。
【第71句】:【禪心佛語】佛陀說,老、病、死能啟迪我們去思考生命,脫開瑣事的紛擾,走上珍愛人生、追尋真諦、奉獻大眾的道路。
【第72句】:【禪心佛語】人們為什么輕言放棄?因為他們只是看到前方路途遙遠,而忘記了身后的一路堅持。
【第73句】:【佛心禪語】做衣服的,可這樣觀想:讓所有穿我衣服的眾生,都種下一顆菩提種子,與佛結緣,體相莊嚴,幸福和樂。
【第74句】:【禪心佛語】惡就像山頂的滾石般,剛開始時連小孩子都能推動,一旦想要阻止它時,即使是巨人也擋不住了。
【第75句】:【禪心佛語】命運:心是一面鏡子,他不僅反映你的過去,而且照見你的現在,同時影射你的將來。
【第76句】:【禪語人生】愿意幫助別人,并在需要的時候希望自己得到別人的幫助,可以說是人之常情。而真正豁達睿智得人,卻善于從自己身上找原因,不會一味抱怨別人。
【第77句】:不爭的人才能看清事實;爭了就亂了,亂了就犯了,犯了就敗了。要知道,普天之下,并沒有一個真正的贏家。——證嚴法師
【第78句】:【禪心佛語】反者道之動,雖然賣佛教門票的大多并不是寺院,但佛教應當統一決心,放棄門票,主動昭示立場。佛教界需要確認一個基本道理——堅決不去充當挾佛斂財者的墊腳石。否則,未來堪憂。
【第79句】:【禪心佛語】你要明白不是所有人都會喜歡你,遷就你,疼你。你也要知道并不是全世界都在討厭你,忽視你,不珍惜你。一面學著沒心沒肺,一面學著看破一切。路還長,夢還可以繼續做。
【第80句】:狂妄的人有救,自卑的人沒有救。每一個人都要相信自己,有一天你會發現,照耀你一生中每次夜行的那束明亮的火炬,不是別人,正是你自己點燃的。
【第81句】:開悟是生命的轉換、生命的覺醒,從有限的生命邁向無限的生命,從迷妄的生命進入覺醒的生命。
【第82句】:做人如蘭,淡泊自然。淡泊的人生,如一株幽蘭,靜靜地生長,默默地開放。開花不為與百花爭艷,只為不辜負了寶貴的生命。遠離塵世的喧囂,獨居幽處而從不寂寞,與世無爭而又從不孤芳自賞。
【第83句】:【禪語人生】欲要人不死,先做活死人。現在把自己當作死了一樣,也就是不貪,不嗔,不癡。
【第84句】:【禪心佛語】行善之人,臨命終時,亦有百千惡道鬼神,或變作父母,乃至諸眷屬,引接亡人,令落惡道。何況本造惡者。
【第85句】:【經典佛語】藝術是智慧的顯現,是心靈美的顯現,是遠離低級趣味、邁向高雅的成果。從事藝術的人是半個圣人。寫給參加東華寺春晚的同參道友們.
【第86句】:【禪心佛語】大海時靜時動,天空永遠靜止;意識時靜時動,本性永遠靜止。大海、藍天、心靈,是永遠讀不完的書,看不夠的境。
【第87句】:【佛心禪語】方丈微笑著對弟子說:“對我們來說,磚頭放在屋前和放在屋后都一樣,可搬與不搬對乞丐來說就不一樣了。”
【第88句】:【禪心佛語】恩,怕先益后損。威,怕先松后緊。先益后損,則恩反為仇,前功盡棄。先松后緊,則管束不下,反招怨怒。善用威者,不輕怒。善用恩者,不妄施。
【第89句】:【禪心佛語】常存安靜之心,常存寬容之心,常存善良之心,常存童稚之心。常存此四心,悠然度百春。
【第90句】:【文案基地經典禪語】采一縷陽光,溫暖自己;掬一捧清泉,滋潤自己;拂一袖花香,芬芳自己;看一夕霞光,絢麗自己。用一種好心情,活一回自己的美麗人生。
【第91句】:【禪心佛語】面對許多的情況,只管用智慧處理事,以慈悲對待人,而不擔心自己的利害得失,就不會有煩惱了。
【第92句】:【禪心佛語】假使心的煩惱(雜染)很多,「道」就無法呈現。可是,如果我們對「道」的領悟很強的話,那么,煩惱就無法彰顯。
【第93句】:【禪心佛語】氣不順時少說話,有言必失;心不順時莫做事,做事必敗;事莫虛應,應則必辦,不辦便結怨;愿莫輕許,許愿必還愿,不還便成債。
【第94句】:【禪語人生】在行、住、坐、臥當中能夠時時觀照當下,使自己的心與佛相應、與法相應、與戒相應,我們當下便是身居樂土。
【第95句】:大山不向我走來,我向大山走過去!主動靠近智者及其環境,見賢思齊,潛移默化,是改變自己走向成功的最佳捷徑,一旦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你想不成功都不可以。
【第96句】:“佛法生活化,菩薩人間化。”唯有將佛教精神落實于行為,理事圓融兼行于人間,開創真、善、美的人生,方為真正的學佛弟子。
【第97句】:一了一切了,一悟一切悟,一證一切證,如斬一縷絲,一斬一時斷。——《大慧普覺禪師文案》
【第98句】:人人少欲知足、安貧樂道,思想純正不偏邪、生活樸實而無華,即可長保太平安樂的日子。
【第99句】:【佛心禪語】莫讓淚水淹了眼,莫讓仇恨燒了心。“一個人一生至少該有一次,為了某個人而忘了自己,不求有結果,不求同行,不求曾經擁有,甚至不求你愛我,只求在我最美的年華里,遇到你。”
上一篇:佛語的文案,句句揪心!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