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句】:一般人的心念常常變幻不定,有時生歡喜之念,有時起怨怒之意,有時則萌仇恨之心;原因在于面對各種不同外境時受到了的影響。
【第2句】:受訓不如順情,恭敬不如從命。彎弓折于過緊,思想墮于過松。萬事有張有弛,萬物有盛有衰。下情難于上達,君子不恥下問。有理走遍天下,無理寸步難行。與其喊破嗓子,不如做出樣子。
【第3句】: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
【第4句】:【圣經文案】447他是神榮耀所發的光輝,是神本體的真像,常用他權能的命令托住萬有,他洗凈了人的罪,就坐在高天至大者的右邊。(來1:3)
【第5句】:即醒即悟有些事不能刨根問底,那不是認真,是缺少圓融。有些事不能不弄清楚,那不是為難,是一種責任驅使。天下事有能知有不能知,有需知有不必知。
【第6句】:【佛心禪語】最后,了空終成為一代高僧。現實中的藍蓮花雖然凋零了,但是他心底的藍蓮花卻始終盛開著。開在心底的藍蓮花永遠不會凋零。
【第7句】:【禪語人生】在禪者眼中,生固未可喜,死亦不必悲,生和死,不是兩回事,生死乃一如也;因為既然有生,怎能無死?要緊的是超越生死,不受生死輪回。
【第8句】:【禪心佛語】生活,是一場風雨里的穿梭,是一場煩惱中的超脫。人生,是一場困頓中的跋涉,是一場迷茫中的覺醒。看得開,是雨亦是晴;放得下,是云又是霧;堪得破,是有也是無。
【第9句】:【禪語人生】幸福人生就要使我們的善心念念相續至未來際。所以我們的生命就是在念念之間。保持正念、善念至關重要。
【第10句】:【禪心佛語】禪悟人生:禪有四行:有求皆苦,無求乃樂,打破執著,是“無所求行”,讓自己從苦海解脫出來,用法凈之理作指導,是“稱法行”。
【第11句】:【去除三毒】佛法很簡單,只要去除貪、瞋、癡三毒,就可以明心見性。生煩惱多,所以佛陀才開啟八萬四千法門,對治眾生的八萬四千煩惱。
【第12句】:有一句話說得好:觀念決定行為。人的意念活動雖然隱晦難明,別人看不見,卻是行為的指南針,身業、口業的造作,無不與意業有關。所以,應該好好守護自己的意念,多往好處想,別讓邪思妄念爬上心頭。
【第13句】:我們生活在一個聯系越來越緊密的世界,當一個人摒棄自私的行為,為別人付出的時候,從某種程度上說就是幫助了自己。因為在這個崇尚合作的世界中,沒有一個人能擔當全部,一個人價值的體現往往就維系在與別人互助的基礎之上。
【第14句】:或有一不見覺是神,亦不見神能覺。然神法能覺,亦不見神無所覺。彼如是不見已,則不受此世間。《中阿含經》卷二十四,《大因經》
【第15句】:吾觀地藏威神力,恒河沙劫說難盡。見聞瞻禮一念間,利益人天無量事。若男若女若龍神,報盡應當墮惡道,至心歸依大士身,壽命轉增除罪障。《地藏菩薩本愿經》卷下
【第16句】:【佛心禪語】農夫想了想,知道無法說服禪師,只好讓步:“好吧,這個教義很好,但是。但是。”農夫吞吞吐吐地說道,“還是要請法師破個例,我有一位鄰居,平常總是欺侮我,如果能把他除去,使其在一切眾生之外就好了。”
【第17句】:【文案基地經典禪語】安安靜靜禮佛,老老實實做人。品青樹林人生味道,交幾個知心朋友,吃、穿、住、行、坐、臥都是禪機,佛法的真諦不在于你做什么,而在于你怎么想。一顆平常心,瀟灑走天涯。
【第18句】:即使我們抱著“完全聽命善知識”的心,也會由于我們的劣根性而經常違逆善知識;何況有“善知識也不過如此…‘善知識也不總是正確”“善知識也應該多聽聽我的意見”等等想法,那離善知識真是太遠了。
【第19句】:【佛心禪語】“戲論”在推生“后有”的過程中,不是被動而不了解的著力,而是完全主動確定的誤解下的工作,這便是“生死根”,稱作“無明”。“輪回”發展中千姿百態的生命推演,便是“無明”的“作品”。
【第20句】:凡夫學道法,唯可心自知,造次向他道,他即反生誹。諦觀少言說,人重德能成,遠眾近靜處,端坐正思惟。但自觀身行,口勿說他短,結舌少論量,默然心柔軟。無知若聾盲,內智懷實寶,頭陀樂閑靜,對修離懈惰。(道宣律師)
【第21句】:【禪語人生】一個人只有經過對自我生命的改造,對貪嗔癡的改造之后,才能談得上齊家、治國、平天下。反之,假若我們沒有修身的基礎,既使家庭事業有成,但最終的結果都是很糟糕的。
【第22句】:【禪心佛語】人生最應該牢記于心的一句話是——因果關系。因果關系——是科學,是真理。善有善報,惡有惡報——是規律,是必然。
【第23句】:一個人的成就,不是以金錢衡量,而是一生中,你善待過多少人,有多少人懷念你。生意人的賬簿,記錄收入與支出,兩數相減,便是盈利。人生的賬簿,記錄愛與被愛,兩數相加,就是成就。
【第24句】:【佛心禪語】自性光明——從它絕離一切戲論,沒有任何二邊的相,叫做空如來藏;從自性上具足無量無數的德相,就叫做不空如來藏。由于它不是因緣所生,所以永遠不壞,這叫“金剛體性”。
【第25句】:我們要把食物當做“正事良藥”;為了療養血肉之軀,以免消瘦、生病,應該端正心念來食用這餐“良藥”。如此,才有充足的精神與豐沛的體力為社會大眾做事。
【第26句】:【禪語人生】心安理得是人有了理想的收獲之后的沉穩與欣慰,而處之泰然卻是一種風華的敦實。隨遇而安也是知足常樂的最大內涵,只要自己能夠習以為常地面對一切風云變幻,就一定會贏得威望與信賴、將會博取崇尚與青睞。
【第27句】:欲望,是無止境的,但我們實現欲望的能力卻有限。當欲望得不到滿足時,我們會痛苦;當欲望得到了滿足,而滿足感消失時,我們又會痛苦。只有學會感恩,學會知足,才能真正的破除欲望與貪念,擁有輕松,淡定的人生。
【第28句】:事來最要忍,事過又要忍。不怕百個忍,只怕一不忍。不忍百福皆云消,一忍萬禍皆灰燼。貴在忍,記住百忍便成金。
【第29句】:【佛語悟道】父母對子女的恩情深厚,對子女的憐愛沒有停止的時候。父母的心總是伴著子女的一舉一動,總是隨著子女的遠離和歸來而改變。百歲的母親會為八十歲的兒子操心掛念,只有當生命停止的時候,這種恩愛才會停止。
【第30句】:【經典佛語】如果她愛我像肯德基那么多,看見阿一鮑魚她自然會出軌.如果我對他的忠誠像伊利牛奶那么甜,給我一碗冰糖燕窩我也肯定會背叛.
【第31句】:【禪語人生】無德禪師道:禪音就是化一切音聲為微妙的音聲,把辱罵的音聲轉為慈悲的音聲,把毀謗的聲音轉為幫助的音聲,哭聲鬧聲,粗聲丑聲,你都能不介意,那就是禪音了。
【第32句】:以慈悲觀治嗔:人生在世,要生活得平安快樂,必須仰賴大地眾生的互助。從行住坐臥乃至我們身上的一絲一縷,無一不是靠別人的辛苦努力而得。我們應該要“念彼來處,計功多少”。所以,人與人相處一定要有恭敬、互愛的心念。
【第33句】:【一日禪語早安】每一天都是一份獨一無二的禮物,生命,每天都在悄無聲息地流逝,輕盈而安靜。日子在歲月的年輪中漸次厚重,一些天真的、躍動的、抑或沉思的靈魂,就在繁雜與喧囂中,被刻上了深深淺淺的滄桑的印痕。
【第34句】:人都有生老病死,有身體就有病痛。佛陀曾說:“我如良醫,知病說藥;服與不服,非醫咎也。”既知有病,就應遵從良醫的診斷治療,免除身體苦患。
【第35句】:若不斷殺修禪定者,譬如有人自塞其耳,高聲大叫,求人不聞,此等名為欲隱彌露。——《楞嚴經》若不斷偷修禪定者,譬如有人水灌漏斗,欲求其滿,縱經塵劫,終無平復。——《楞嚴經》
【第36句】:不論是經商談判還是對人做思想工作,要特別注意方式方法,哪種方式最易使對方接受就采用哪種方式。當直言難以奏效時,正話反說可以改變對方的進攻方向,讓對方摸不清你的真實意圖,最后出其不意地一擊,達到自己的目的。
【第37句】:【禪心佛語】而此時棲霞寺面臨的也還不止是解散的危險,從1937年12月開始,兩萬多難民不斷涌入糧食儲備本就不多的棲霞寺,棲霞寺面臨著斷糧的危險。
【第38句】:【禪語人生】無住心體,靈知不昧,性相寂然,包含德用,該攝內外,能廣能深,非有非空,不生不滅,求之不得,棄之不離。
【第39句】:【禪語人生】因為生活簡單,我多了聆聽松濤、靜觀風雨、仰望星空、敞開心扉的機會,靈性俱足。千萬不要錯過欣賞大自然的機會,一輩子不容易,一定要好好享受生活。
【第40句】:不在意,也是一種豁達、大度與寬容。海納百川,有容乃大。沒有寬廣胸懷和氣度,是很容易流于瑣屑與平庸的。而當你實現了豁達與寬容,自然會產生輕松與幽默,從而洋溢出一種性格的魅力。
【第41句】:觀心為修證樞機善自觀心,善自知心,善取善舍。《中阿含經》卷二十七,自觀心經善知心界,知心生界,知心住界,知心自在界。《大般涅槃經》卷十八,梵行品汝等當自觀內,莫外馳騁。《大寶積經》卷一一二,普明菩薩會
【第42句】:水在瓶中,亦如云在天上,物性無別。認清本心,擺正自己的位置,則云之瀟灑,水之恬靜。在天上就做瀟灑的云,在瓶中就做恬靜的水,把握住現量,就能得到自在。看心頭開了蓮花一朵朵。
【第43句】:【禪語人生】有一種感覺總是在失眠時,才承認是“相思”;有一種緣分總是在夢醒后,才相信是“永恒”;有一種目光總是在分手時,才看出是眷戀;有一種心情總是在離別后,才明白是失落。
【第44句】:菩薩由身安故,獲得心安。由心安故,息諸煩惱,遠離一切所有蓋障,于所緣境其心安住,如是便人于三摩地。舍利子。若諸菩薩成就此者。是則名為安覺分法。《大寶積經》卷五十三,菩薩藏會
【第45句】:【不知道是否有這樣的經歷】照鏡子時間長了,會發現鏡子里的自己很陌生;②長時間盯著一個常用字看,會發現仿佛不認識這個字了。
【第46句】:人活著就累,所以叫人類。聰明的人經常放棄解釋。在許多人看來,解釋就是掩飾。有時解釋是不必要的,敵人不信你的解釋,朋友無須解釋。許多事情本就無須解釋,天不晴有時就是因為雨沒下透,下透了就好了。
【第47句】:一切相分,皆是心影;一切見分,皆是心光;一切自證分,皆是心體;一切證自證分,皆是心性。——《法語四》
【第48句】:一個好的念頭,一次好的選擇,都是在脫離荒蕪和苦海,為未來播下幸福快樂的種子;每一次踟躕,每一次猶豫,都是在給未來增添更多的痛苦。歲月短暫,又怎么經得起苦痛的蹉跎?
【第49句】:【佛心禪語】“人生遇到的每個人,出場順序真的很重要,很多人如果換一個時間認識,就會有不同的結局。所以緣分讓彼此相遇,就要珍惜當下。”
【第50句】:友情如果是十分,我愿意這樣珍存:三分是雪中送炭的相助,三分是惺惺相惜的欣賞,三分是淡如清茶的牽念,剩下一分是記得曾經那些純凈的美好。
【第51句】:【禪心佛語】身心以自性為見。自性本來清凈,湛然空寂,與空寂體中,能生此見,心無所染,妄心不生,我所心滅,自然清凈,以清凈故,能生此見。如明鑒中雖無像能見一切像,明鑒無心故。
【第52句】:【佛心禪語】一個滿懷失望的年輕人千里迢迢來到法門寺,對住持釋圓和尚說:“我一心一意要學丹青,但至今沒有找到一個能令我心滿意足的老師。”
【第53句】:【禪語人生】一切境都是由內心呈現的,不要跟著跑,跟著境轉就是奴才,沒有自由,把握住自己的心,讓一切境隨心轉,這叫大自在。
【第54句】:【禪心佛語】四五、戀愛不是慈善事業,不能隨便施舍的。感情是沒有公式,沒有原則,沒有道理可循的。可是人們至死都還在執著與追求。
【第55句】:【禪心佛語】生從何來?死往何去?生命有隔陰之迷,意即換了身體就不知過去的一切,其實生命的形相雖千差萬別,生命的理性則一切平等。
【第56句】:【佛心禪語】要有道德心,要以道德作為標準。正是:寧可守道貧賤而死,不可無道富貴而生;寧可持戒進德而死,不可失戎顯達而活。有道,無道,有法,無法,是為君子,小人之別也。——星云大師
【第57句】:真正的善良,就像雪山腳下的淙淙細流,每一滴都是圣潔純凈的雪水的聚合體。匯集成溪的善良之水,一路歡歌,蕩滌著沿途的污濁、腐朽、風塵,理直氣壯地匯人人生的江河大海。清澈的水來自雪山之巔,人的善良來自干凈的心底。
【第58句】:水至清則無魚,人至察則無徒。以“惡”的眼光看世界,世界無處不是破殘的;以“善”眼光看世界,世界總有可愛處。土壤雖臟,能生萬物。大海隨渾,能容萬物。
【第59句】:放下執念,放下貪嗔癡恨,放下自私自利之心,放下對名利聲名的迷戀,放下五欲六塵。只有真正做到了放下,才能讓內心清凈起來,從而領悟到人生的真諦和生活的智慧。
【第60句】:【唯美雅句】一生癡絕處,無夢到徽州。不到園林,怎知春色如許我拈花輕泣,終是錯過了這一季花滿西樓的旖旎。
【第61句】:“溫室里的花見不得風雨,不經鍛煉的翅膀飛不上天空。”學會承受挫折,我們才會有蛻變的美麗;接受挫折的考驗,我們才能完成升華的轉變,而沒有挫折的生命也是禁不住一點風吹雨打的,更無須去說狂風暴雨了。
【第62句】:【禪心佛語】人類不去反觀老、病和死,他們只喜歡談不老、不病和不死,因此,他們對佛法的修習不曾增長過正確的感覺。
【第63句】:【禪語人生】一顆受傷的心,有慈悲方能療愈、有信念方能重生。輪回的哀痛莫過于自私,無條件的愛是心靈的良藥。無需再問如何無私,無私只在止心時。
【第64句】:【佛心禪語】不要每天問自己我修的對嗎?我修到什么程度了?我今生能開悟成佛嗎?我今生不可能證到我的上師果位,每天都被希望和恐懼折磨,內心從未寧靜專注過,這不是一個修行人所為的。
【第65句】:做人要以靜修身,以儉培德,以退處事,以讓養心。人心何時知足,知足便足。人生何時閑,偷閑便閑。知足常足心,終身不辱人。知止常止心,終身不恥人。
【第66句】:所謂少欲,并非消沉,什么事都不管,什么都不求、不取;而是要積極進取,尤其為善不落人后。不可為日常事物、人我是非而患得患失,或整日失意、消極。
【第67句】:【心靈禪語】人生,就是一個修煉的過程,何必用這一顆不平的心,作踐了自己,傷害了歲月。生活中,不妨養成“能有,很好;沒有,也沒關系”的習慣,便能轉苦為樂。活著,就是一種修行。
【第68句】:【佛心禪語】在葬禮上,老百姓悲哭不絕,釋尊親自抬棺,為父送葬。眾人議論:“成就佛果的大圣人親自送葬了。”一位孩童對他的母親說:“母親,要是我孝敬您,將來身上也會發光嗎?”釋尊對他說:“會,一定會的。”
【第69句】:幫助別人.其實也是在幫助自己。贈人玫瑰,手留余香。在幫助別人的同時,我們不但能在內心產生一種由衷的快樂,而且也會得到他人的幫助。
【第70句】:【佛心禪語】若以負面的心態去看世界,那么你所看到的世界是灰暗、不光明的;若以正面的心態去看世界,那么你所看到的世界是真實、且光明的。
【第71句】:蓋人皆含靈,惟勤誘致。如玉之在璞,抵擲則瓦石,琢磨則圭璋。如水之發源,壅閼則淤泥,疏浚則川澤。乃知像季非獨遺賢而不用,其于養育勸獎之道,亦有所未至矣。(宋)高庵禪師(《禪林寶訓》卷四
【第72句】:【禪心佛語】禪修就是要認識人生的無常,認識萬物都有變化、流動、生滅的屬性。宇宙中的一切東西都不可能是永恒和固定不變。感情會變化,人際關系會變化,事業會變化,任何東西都在無常當中生滅不息。
【第73句】:【禪心佛語】所謂門坎,過去是門,過不去是坎。生命的歷程,總是有很多門坎。門坎太高怎么辦,三個辦法:一是找個凳子;二是繞個彎子;三是掉頭換個低的。最簡單的,也是最智慧的。
【第74句】:【禪心佛語】人生順境時,切記收斂;人生得意時,切記看談;人生逆境時,切記忍耐;人生失意時,切記隨緣;心情不好時,當需涵養;心情愉悅時,當需沉潛;靜,是一種休息,更是一種修行。
【第75句】:開眼見山水,合眼夢山水。開眼所見,世以為真,合眼所見,世以為不真。殊不知真與不真,離心無塵,塵尚非有,況有山水平哉?——《紫柏尊者全集》
【第76句】:往事如煙,記憶是一座廢棄的城,想從中尋找點什么,終是不可得了。愛情漸漸褪去了色彩,如水墨畫般淡遠,遠遠的,隔著千山,隔著萬水,模糊不清。唯有青春如那山崗上那輪靜靜的滿月,雖然遙遠,卻格外明澈。
【第77句】:聰明與智慧不同。聰明的人只有考慮自己,沒有想到別人,他愛自己,不愛別人;只會對他人不滿意、不原諒、不接納,卻時時寬待自己。
【第78句】:【經典佛語】世間上的人,南來北往,熙熙攘攘,無一不是為財而忙。得一望十,得十望百,得百望千,乃至上萬,希望無窮。貪婪無饜,如是日久,習以為性,不但不覺其苦,反而愈忙碌愈感精神愉快。(東方微博)
【第79句】:【禪心佛語】念觀世音菩薩是念一切諸佛菩薩的慈悲;念地藏菩薩是念一切諸佛菩薩的愿力;念文殊菩薩是念一切諸佛菩薩的智慧;念一尊佛就是念一切佛,念一切佛就是念一尊佛。
【第80句】:【禪心佛語】沒有好的心理素質和良好的心態,困惑就會像病魔一樣被不時的干擾著······心態好的人不以物喜,不以已悲,達觀大度,坦然面對,知足常樂。因此,生活過得輕松愜意,快樂幸福。
【第81句】:【禪心佛語】理查德·耶茨:我想所謂孤獨,就是你面對的那個人,他的情緒和你自己的情緒,不在同一個頻率。
【第82句】:【佛心禪語】不染世緣,常修梵行。佛在世時,依佛為師,佛滅度后,依戒為師。憶佛念佛,與佛同在,解行相應,正法久住。
【第83句】:【善惡果報】去惡行善多積德,前程遠大福滿門。圣凡只在一念生,不必人我是非爭。萬類本來同一體,何不齊心出苦輪。學法修行言勿多,老實至誠用工夫。說一不二能做好,便是靈山古彌陀。
【第84句】:佛不是在臉上,而是在心中。形似佛,不是佛;心有佛,方為佛。參禪要求內心的清凈與空靈,容不得半點的私心和雜念。
【第85句】:【禪心佛語】慧緣上師說:善于處事的人,隨時隨地都能心平氣和,不會處事的人,好事也會弄得爭執四起。和平的先決條件主要是講求平等待人,不平等就沒有和平,和平講求互相尊重,只有互相尊重才有真正和平。
【第86句】:【禪語人生】與路人分開之后,慧遠禪師心想:“這個東西實在令人舒服,肯定會打擾我禪定,時間長了的話,一定會養成壞的習慣,所以還是趁早戒掉的好。”于是就把路人送給他的煙管和煙草悄悄放到了路旁。
【第87句】:【佛心禪語】小獅子問:“爸爸,你敢和老虎、獵豹爭斗,現在卻躲一只瘋狗,這多丟臉呀。“雄獅說:“孩子你說,打敗一條瘋狗算光榮嗎?”
【第88句】:【禪語人生】學會安靜的觀察世間,不有意逢迎,也不刻意拒絕,適應的那些自然而然,生活需要去活出一片隨緣,就算還有許多的對面風沙,也記得笑看悲辛,抒懷遼闊,這就是活法。
【第89句】:【禪語人生】選擇糊涂,不是真糊涂,因為明白,有些東西爭不來,不爭也會來;選擇平淡生活,不是不奢望繁華,因為明白,功名利祿都是浮云,受得住寂寞才能升華。
【第90句】:如不勤習五明,不得一切種智故。內明為求自解學,因明為伏外執學,聲明為令他信學,醫明為所治方學.巧明為攝一切眾生。(古印度)馬鳴《大莊嚴經論》卷五
【第91句】:不論是在工作還是生活中,要想把產品或自己推銷出去,大可不必在乎別人的態度。在生活中批評指責我們的,往往是我們最親近的人和最好的朋友,他們的話對我們也是最有益的。最重要的是分清利害,認清自我,完善和提升自我。
【第92句】:【禪心佛語】大自然是我們人類惟一的、永遠的依靠,是我們真正的朋友,應當象愛惜自己的生命一樣愛惜大自然,只有這樣才能感受到大自然對人類的恩寵。
【第93句】:揣著明白裝糊涂,不一定是老奸巨猾,也不一定是居心叵測,有時候其實是一種用心良苦,不得已而為之的事情。
【第94句】:【經典佛語】“利不可賺盡,福不可享盡,勢不可用盡”,這個世界不是那一個人的世界,而是所有人的世界,所有凡事都要留有余地。
【第95句】:在喧囂中,獨守一片平淡,在繁華中,堅持一份簡單,不為眼前功名利祿而勞神,不驚榮辱,寧靜從容,我們就會活的輕松,活的充盈,活的有滋有味。人生本是一次時光的旅程,只有月白風清的淡定,才有了人淡如菊的從容。
【第96句】:【禪心佛語】就是這樣,我那破鑼一樣的嗓子,居然能在全國演出,這時候,不知是肚子還是心口,叮叮當當,我想,天使的鐘聲也不過如此吧。
【第97句】:云何止相?謂所思惟無分別影像之相。。云何觀相?謂聞思修慧所思惟諸法相。(古印度)彌勒《瑜伽師地論》卷十一
【第98句】:生活象看預告片,總是為看不到前面的情節而惋惜,為看不到后面的結局而猜想,而無法專心的去看現在的那段情節,與其去思前想后,倒不如去享受這現有的精彩。
【第99句】:【佛心禪語】「道」是解脫啊,叫你吃素哪里是道呢?只是助緣啊,叫你持戒也是助緣,要般若實相的叫做「道」。
上一篇:佛說生命的真諦-禪語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