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句】:【禪心佛語】人的一生都有兩本存折:一是有形的,錢、財、物;二是無形的,關愛、責任、愛心、謙卑。修身立業是古今做人的行為宗旨。
【第2句】:【禪語人生】學佛而能以般若智慧求覺悟,即是從生活禪進入禪生活的過程;學佛而能以慈悲精神度眾生,即是從禪生活回到生活禪的過程。
【第3句】:一個人,做一件好事容易,一輩子做好事很難。一個人,做一天好人容易,一輩子做好人很難。
【第4句】:智者常作如是思維:欲令此物隨逐我身至后世者,莫先于施。智者自觀:余一摶食,自食則生,施他則死,猶應施與,況復多耶!《優婆塞戒經》卷四,雜品
【第5句】:【禪心佛語】人生第四苦——死之苦。佛說,死亡也許并無所謂痛苦,死亡的事實給活著的人帶來的恐懼遠遠超過死亡本身。死亡是新生的開始,輪回是下一個生命體的誕生,但死時的留戀是痛苦的。
【第6句】:佛說:不要親近惡知識,也不要跟愚者共事,應當親近善知識和人中最優秀者。人性本無惡,模仿、親近惡知識,時間長了必然種下惡根,看不見的危害直至終生。
【第7句】:不必強求完美,要豁達地對待人生。我們什么時候能看清和正確對待自己不如人的地方,那就是對生命有真正信心的時候。
【第8句】:【禪心佛語】淡,是一種至美的境界。人生在世,求淡雅之美。淡名,淡利,無爭,無奪,心素如簡,人淡如茶。一切自然了,一切脫俗了,一切入了幽遠自在的意境了,方為一盞無味而至味的茶。
【第9句】:【禪心佛語】每個人的內心都蘊藏著無限寶藏,那就是佛性,若我們能除去心中的自私自利,發揮無私的精神,那么我們就能擁有美滿高貴的人生。
【第10句】:眾生識、初一念識,異木石,生得善,生得惡,惡為無量惡識本,善為無量善識本。初一念、金剛終一念,于中生不可說不可說識,成眾生色心,是眾生根本。《仁王般若經》卷上
【第11句】:【禪心佛語】沒有德行的美貌,轉眼即逝,可是在你的美貌中,有一顆美好的靈魂,所以你的美常在。
【第12句】:時光迅速,運運交馳。吐故納新,新還復故。虛幻人事,奚足可觀?或醉或醒,或歌或哭。譬如野馬熠熠,奔逸塵埃。又如涸澤之魚,殆將不久。——《黃龍晦堂心和尚》
【第13句】:【圣經文案】338愛是恒久忍耐,又有恩慈;愛是不嫉妒,愛是不自夸,不張狂。(林前13:4)
【第14句】:【禪語人生】我們修道的人,切忌不能貪吃好東西,貪享受,什么時候都要以釋迦牟尼佛的行為,做我們修道人的借鏡,來勉勵自己,來警惕自己,任何時候,也不能放逸。
【第15句】:此苦圣諦,本所未曾聞法,當正思惟時,生眼、智、明、覺。此苦集、此苦滅、此苦滅道跡圣諦,本所未曾聞法,當正思惟時,生眼、智、明、覺。《雜阿含經》卷十五,第379經
【第16句】:【禪語人生】要冒一險。整個生命就是一場冒險,走得最遠的人常是愿意去做、愿意去冒險的人。
【第17句】:【禪語人生】在一切工作中,我們的決策都應該既尊重客觀規律,又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將原則性和靈活性高度統一起來,這樣才能創造性地開展工作,做到當行則行,當止則止。
【第18句】:【禪心佛語】人生應擁有的七情:蓬勃的激情,雄壯的豪情,執著的熱情,甜美的愛情,灑脫的表情,爽朗的神情,愉快的心情。
【第19句】:時勢造英雄,最高溫的火爐才能制造出最純的黃金,最狂暴的風雨才有最明亮的閃電。——海濤法師
【第20句】:人在履行職責中得到幸福。就像一個人馱著東西,可心頭很舒暢。人要是沒有它,不盡什么職責,就等于駕駛空車一樣,是白白浪費。——海濤法師
【第21句】:【禪語人生】有些事情,只需藏在心底,不必與人說,不須任何人懂。任憑時光打磨,如人飲水的合離悲歡,終有一天我們都會因此變得更加強壯,我們都一樣,總要那些與這般,嘗盡百毒,才會不侵。
【第22句】:對幸福的感知,它來自于每個人的內心深處的心境與分享,思考與表現,能夠珍惜生命的美好,活出人生幸福的恍然大悟。生活提供了許多幸福的機緣,不要把自己內心的沉重,障礙了那些幸福的力量。
【第23句】:跑得快不如長個好腦袋。人和人最大的差別是思考問題的角度不同。那些成功人士不是天生的聰明,而是會不斷運用一些新方法幫助自己快速成長。創新才能闖出一條生路。
【第24句】:【晚安禪語】古話說,胸中有余乾坤大,心底無私天地寬。什么樣的心態引導生幺樣的生活,心地清凈,回歸當下,一個人的心態就是一個人的活法,人生的正知正見在于自凈其意,諸惡莫做,眾善奉行。
【第25句】:【禪心佛語】想到說到而不去做到、是務虛而不務實,對自己又有何益呢?自古成事者做到才是根本。
【第26句】:春隨芳草千年艷,人與梅花一樣清。聰明得福人間少,僥幸成名史上多。但愿蒼生俱飽暖,不辭辛苦出山林。但愿有頭生白發,何憂無地覓黃金。當朝青樹林為宰相,還想面南去登基。
【第27句】:【禪心佛語】人生路途漫漫,活著是一種修行,你我既然無法選擇,那么,就安然的生活著吧。
【第28句】:一切無收攝,觸處圓成;應用絕參差,莫窮形相。向千圣頂門上,有時露出祖佛莫窮的機關;于一毫端中,有時演出主賓互換的文彩。——《圓悟佛果禪師文案》
【第29句】:【佛心禪語】老僧笑道:“古代的人,心念都在定慧上,臨終時怎么會散亂呢?現在的人,心思都在散亂上,臨終時如何能得到定力呢?”
【第30句】:【禪語人生】修行可以讓我們修出謙虛,修出包容,修出慈悲,修出智慧,修出光明的人生,修出清凈的心靈,修出歡喜的性情,更可修出一輩子的感恩。
【第31句】:【禪語人生】我們在任何事情面前,都要一切無心。無心者,無分別心、無嫉妒心、無好惡心、無取舍心,即三祖大師所講:“至道無難,唯嫌揀擇,但莫憎愛,洞然明白”。
【第32句】:【禪心佛語】回首看過往,故事付流水,問天下有誰,能活在年華之外,苦瓜苦,人心軟,活一場生命的自然,活一場無愧的心安,來這一趟人世間,心是佛,佛是心,勿失勿忘。
【第33句】:【禪心佛語】行道不可出本位,若是離開本位,不但勞而無功,反而有過。什么是本位呢?就是人的本分,“素位而行”,就可以成道。
【第34句】:同樣的,一個人若缺乏高尚的品格,即使獲得殊勝的法教,并專心念佛,也無法得到諸佛菩薩的加持與護佑,更無法成就圣者的任何境界。
【第35句】:【禪語人生】一個人總要走陌生的路,看陌生的風景,聽陌生的歌。最后你會發現,原本費盡心機想要忘記的事情真的就那么忘記了。
【第36句】:【經典佛語】與任何人接觸時,要常常問自己,我有什么對他有用?使他得益。如果我不能以個人的道德、學問和修持的力量,來使人受益,就等于欠了一份債.
【第37句】:萬法盡通,萬法俱備,一切不染,離諸法相,一無所得,名最上乘。——《壇經·機緣第七》
【第38句】:【禪語人生】星云大師:我覺得,人間的妙味是在人情味,能把人情味體會得精純奧妙,則與世間必能相應。
【第39句】:如果我們去除心中的雜念,用心體會當下的這一刻,就會發現在這一刻沒有任何思緒,無知無求,達到了一種無心自在的境界。
【第40句】:【心靈禪語】何為菩提心?慈悲心是,平等心是,無知見心是,無染著心是,恭敬心是,無分別心是,清凈心是,平常心是。菩提心者,佛教徒之根本,覺悟人生之基礎。
【第41句】:【禪心佛語】體會到生命無常的人,便不會再放蕩和貪逸,所以說,對于生命無常的覺醒是智慧的開端。
【第42句】:用平靜的心態,去包容生活中突如其來的批判和指責,那時候才會發現,盡管還是生活在同樣的環境之中,每天面對的也是同樣的人與事,但是所有的一切卻因為感知不同而有了另一番模樣。
【第43句】:人的慧根不同,所受的障礙不同、悟的程度不同,境界也會有深有淺,悟境如人飲水,冷暖自知,只有曾經悟過的人才知道悟真正是什么。
【第44句】:生活的歷練最終讓生命明白,人生內心的支撐,在于智慧的協調,和溫暖的自信,那些所有和煩惱糾纏的恩恩怨怨,都把自己的生活束縛在了假相與妄想的煩惱之中,也等同于誤解了生活的幸福。
【第45句】:行善勿怠,去惡勿疑。對上敬而不諂,對下和而不流。以功利心做公益,公益難免變商業;以利他心做商業,商業何嘗非公益?
【第46句】:譬如一燈入于暗室,百千年暗,悉能破盡,菩薩摩訶薩菩提心燈,亦復如是,人于眾生心室之內,百千萬億不可說劫諸業煩惱種種暗障,悉能除盡。《華嚴經》卷七十八,入法界品
【第47句】:【佛心禪語】學佛法從哪里開始?就是要從發善愿和反省懺悔開始。當我們發起來這份善愿的時候,我們的內心就會充滿喜悅,人生道路上便多了一個牽引的力量。——如瑞法師
【第48句】:【禪語人生】在日常工作、生活中,只有隨和的人,才能發現周圍的真善美,才可以真正享受生活賜予我們的快樂。在隨和中,我們可以擁有寬廣的胸懷、高瞻遠矚的目光和無以倫比的智慧。
【第49句】:【心靈禪語】人生十鑒:大喜易失言,大怒易失禮,大驚易失態,大哀易失顏,大樂易失察,大懼易失節,大思易失愛,大醉易失德,大話易失信,大欲易失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