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句】:【禪心佛語】剩女定律:之所以成為剩女,就是因為她總看不上看上她的人。
【第2句】:【禪心佛語】短暫的爭吵是為了再次握手,一時的爭斗是為了永遠的和平。分歧是一種個性存在的必然,但是絕對不是消極的借口。
【第3句】:【佛心禪語】“心境”是流水般經常流動的,一個人的心若是停止,就是失去了本性。
【第4句】:【佛心禪語】不要用貪婪、嗔怒、愚癡的眼睛看這個世界,別忘了你還有美麗、智慧、悲憫、寬恕的另一只眼。
【第5句】:【文案基地經典禪語】人生的七味心藥:“心善,善樂好施;心寬,寬大為懷;心正,正大光明;心靜,靜心如水;心怡,怡然自得;心安,安常處順;心誠,誠心誠意。”
【第6句】:【禪心佛語】成佛之路戒定慧,地獄之路貪嗔癡。萬法歸心明佛性,行深般若度有情。
【第7句】:很多有錢人,住的是高樓大廈、錦衣玉食,可惜沒有智慧,終日醉生夢死,為愛痛苦煩惱,這便是有福而無慧。
【第8句】:【禪心佛語】能污染身心的心理因素,或處于污穢、墮落狀態的心,叫做煩惱。
【第9句】:【禪語人生】在生活面前,有三件事情不能做:第一,不能用小聰明,會辜負很多善意;第二,不能用小心眼,將會錯過許多幸福;第三,不能用小固執,會讓煩惱占了心窩。
【第10句】:要結四緣:結人緣,結善緣,結法緣,結佛緣。這就是講如何發揮人的主動性,推動善因善果的成熟,避免惡因惡果的來臨。
【第11句】:人生最踏實的事,是今日此時有多少力量就盡快付出——利益人群、造福社會。
【第12句】:寬容是一種處世哲學,寬容也是人的一種較高的思想境界。學會寬容別人,也就懂得了寬容自己。
【第13句】:【禪心佛語】時尚和本土本來就是一對反義詞,真是本年度最好笑的笑話。
【第14句】:【佛心禪語】做人要有:積極進取的生活態度,健康向上的生活情趣,豁達樂觀的生活襟懷,反身求己的思過習慣。人格有品,生活才會有質。
【第15句】:【禪心佛語】很多人可以抄襲我們的創意,我們的模式,但是他們抄襲不了我們付出的努力、付出的汗水。
【第16句】:【禪心佛語】善良是心理養生營養素,寬容是心理養生調節閥,樂觀是心理養生不老丹,淡泊是心理養生免疫劑。
【第17句】:【佛心禪語】綜上所述,我們可以得出如是結論:幸福是一種基于內心的感受,倘若內心沒有滿足,物質條件再優越,也不會有幸福感。
【第18句】:【面對現實】面對現實,逆境也會變為順境,總有機會轉機。逃避現實,雖暫時偷安,但沒有翻身余地。
【第19句】:【佛心禪語】不懂得“換位”,就會以自我為軸心,凡事以“我”為出發點,而忽略或不顧他人的“在場”,做出損害他人實則損害自我之舉。
【第20句】:向者三身佛,在自性中,世人總有,為自心迷,不見內性,外覓三身如來,不見自中有三身佛。——《千悔第六》
【第21句】:【佛心禪語】別人不明白的時候你明白了,別人明白的時候你行動了,別人行動的時候你成功了,別人成功的時候你富有了。這就是:超常思維,先見之明。
【第22句】:【佛家禪語】該做的事,排除萬難也要完成;不該做的事,無論任何困難,也要堅持立場。
【第23句】:【禪心佛語】菩提心轉勝堅固,成無上道,有所聞法,即自開解,不由他悟。
【第24句】:【圣經文案】203那時,彼得進前來,對耶穌說:“主啊,我弟兄得罪我,我當饒恕他幾次呢?七次可以嗎?”(太18:21)
【第25句】:【禪語人生】五蓋之十:內貪欲、外貪欲;嗔恚、嗔恚相;睡、眠;掉、悔;疑善法、疑不善法。
【第26句】:平常人的心都有:貪婪、嗔怒、愚癡、驕慢、猜疑。這五種心病,是因為我們沒有把心照顧好,才會一一現形。
【第27句】:【禪心佛語】彎腰是對父母的孝敬,是對同事的謙讓,是對朋友的理解,是對愛人的體貼。
【第28句】:【圣經文案】410弟兄們,我不是以為自己已經得著了,我只有一件事,就是忘記背后,努力面前的,(腓3:13)
【第29句】:佛說:同樣的瓶子,你為什么要裝毒藥呢?同樣的心里,你為什么要充滿著煩惱呢?
【第30句】:佛經中謂“菩薩十地”云:歡喜地——謂菩薩智理與佛同齊,徹見大道,盡佛境界而得法喜,登于初地,名歡喜地。
【第31句】:能夠“事忙而心閑”,盡一己之力,投注于人群福利之道,則忙時不失道心,閑時不迷本性,如此才能達到人生快樂的境界。
【第32句】:【佛心禪語】坐在那個地方什么東西都不想,那個叫做迷迷糊糊,在《易經》里面講就是混沌未開,陰陽兩極未分的時候,那就是無極狀態,那就是無明。
【第33句】:【禪語人生】有時候我們的心平靜而清澈,像藍天碧水。偶爾出現一兩個念頭,像天邊的云朵,這是禪定的初期階段。
【第34句】:能知能解的是何物?所知所解的又是何物?能所為何雙亡?若能于雙亡處立定腳跟,參禪事畢。
【第35句】:【佛家禪語】舍一分煩惱,能得一分清凈;舍一分財物,即得一分輕安。
【第36句】:世間原本有許多美麗的東西,只宜遠遠的欣賞,而不宜去獲取的。心若在幼稚、貪婪、愚鈍的控制之下,是不懂此中微妙的。
【第37句】:【禪心佛語】多少故事也是重復,多少感慨不過嘆息。歲月催人幾時醒,又活一回疏雨淡煙。
【第38句】:已得人身不思正法,如至寶山空手而歸,實在是無意義的事。(宋)岡波巴《寶鬘集》
【第39句】:忠之一字,義貫萬行。仁若存心以忠,必能孝親、敬兄、睦族、信友、矜故恤寡,仁民愛物,諸惡莫作、眾善奉行矣。《印光法師文鈔續編·楊椒山言行錄序》
【第40句】:【禪語人生】只要心中有佛,人人都是佛,處處都有佛,所以人人皆可自度。
【第41句】:【宋、陸游戒殺詩】血肉淋漓味足珍,一般痛苦怨難伸,設身處地捫心想,誰肯將刀割自身。
【第42句】:【禪語人生】一個很會溝通的人,一定很會和自己溝通。一個人格局很小,一個人境界很低,一個人心胸狹隘,怎么能講出大格局的話。
【第43句】:問僧:“世間何物最苦?”日:“地獄最苦。”師日:“不然,在此衣線下,不明大事,是名最苦。”——《洞山良價禪師》
【第44句】:【禪心佛語】出家以來,每年力行放生,本會乃以蓮池放生會為名,當以佛教慈悲,儒宗惻隱,而作護生運動,實為天下無上吉祥善事。
【第45句】:只有隨順因緣的人,才是自由自在的人。只有懂得隨順因緣,才會真正地善待自我。不懂得隨順因緣,就是在自己折磨自己。
【第46句】:【禪心佛語】其實,這個世界,只有停下來,慢下來,那才是必要與珍貴的。
【第47句】:【禪心佛語】覺悟有情因緣事,法忍四像存世間.紅塵翻滾癡人醉,功名利祿似春眠。
【第48句】:【佛心禪語】方丈什么話也沒有說,用一只手搬起一塊磚頭,說道:“這樣的事一只手也能做得到,你為何不愿去做呢?”
【第49句】:道是平常心,介于知與不知之間。無欲無念才能體會道的博大與精深。因此,凡事要順其自然,為人要平靜淡泊。
【第50句】:法華經上說“唯此一事實,余二皆非真。”不遇正法,自己很難鉆,遇到真正的明眼導師,就不能不皈依禪,皈依禪就是皈依自己。——耕云先生
【第51句】:佛家認為眾生平等,沒有高低貴賤之分。萬事萬物皆有生命,皆有靈性,皆有佛心。在誕生之始,在生命之末,所有的人和物都是平等無異的。
【第52句】:【禪語人生】再富有的人也需要別人幫助,再窮困的人也有機會幫助別人。
【第53句】:【佛心禪語】最難以讓人面對的,不是外境的尷尬或困頓,是自我內心的不完整或缺陷。
【第54句】:每個人都應該時時自我訓練,所謂“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必須善加分辨是非,親近并學習良善賢者。
【第55句】:·佛光菜根譚·唯有覺得“一切都是我的”,才能產生源源不絕的動力,唯有覺得“一切皆非我的”,才能享有隨緣自在的歡喜。
【第56句】:【禪心佛語】識別人不是聽其口若懸河,更不是偶然的行為表現,而是不經意的、細微的習慣最真實。沒有堅定的意志力,沒有經歷長期反復訓練是不可能改變自己的人生。
【第57句】:法師對信眾,最好不遠不近。譬如地球距離太陽即是不近不遠,所以適宜生存人居。過近則日光暴烈炙烤;過遠則日照不足,陰冷酷寒:皆不宜生命生長。
【第58句】:【禪心佛語】人生有八苦:生,老,病,死,愛別離,怨長久,求不得,放不下。
【第59句】:【佛心禪語】心迷法華轉,心悟轉法華,誦經久不明,與義作仇家。無念念即正,有念念成邪,有無俱不計,長御白牛車。——六祖慧能《壇經》
【第60句】:一切罪障都是自造的,我們應以佛心來包容一切,對人不怨、對事無尤;不生怨尤之心,則能心存感恩接受人事,而且能常常快樂自在,時時精進,不受外境所障礙。
【第61句】:【禪心佛語】和大怨必有馀怨,安可以為善。”,不論什么時候,只要有爭執,哪怕是表面調和了,也勢必會埋下不和的種子,這樣的實例在我們的人生經歷中屢見不鮮。
【第62句】:【禪心佛語】社會或個人總是存在順境和逆境,有順境必然有逆境,這是普遍的現象,人類應該正確的認識它。
【第63句】:傷害對方的惡言,就是敵人也別用;否則如山谷回聲,對你馬上有反應。(宋末元初)貢噶堅贊《薩迦格言》
【第64句】:【佛心禪語】給心靈一個假期,才是真正的放假;放下一切煩惱,才是真正的休息;打開被我執束縛的結,才是真正的自由;從痛苦中徹底解脫,才是真正的享受。
【第65句】:【禪心佛語】兩手將山河大地,捏扁搓圓,掐碎了遍撒虛空,渾無色相;一棒把千古業魔,打死救活,喚醒來放入微塵,共作道場。
【第66句】:【禪心佛語】人生苦短,沒有彩排。別人怎么看你,和你毫無關系。這世上,有時笑笑人家,有時給別人笑笑自己,放輕松。生活有進有退,輸什么也不能輸了心情。
【第67句】:【禪語人生】一切事物都是因緣所生,緣聚則有,緣散則無。能得失隨緣,則心地泰然。
【第68句】:年輕的佛學院學生問師父如何修持?師言:“每天都是我人生道上的一頁,過眼的每個人、每句話,都是頁中的字字行行。在人生中得佛法,而非在佛法中得人生。”
【第69句】:【禪語人生】勇敢,是鋒利的鋼斧,巖石也能劈開;怯懦,是卷刃的鈍刀,禾苗也難割斷。很難說什么是辦不到的事情,堅信一個信條:集中精力便會爭取最大效應。
【第70句】:【禪語人生】一切都是因緣法,因緣法產生一切,因緣法也消失一切,消失后再產生,產生后再消失,因果循環生生滅滅。看清因緣法,生命就快樂。
【第71句】:【禪語人生】諸學道人,若欲得成佛,一切佛法,總不用學,但學無求無著。
【第72句】:【禪心佛語】佛曰:萬法皆生,皆系緣份,偶然的相遇,暮然的回首,注定彼此的一生,只為眼光交匯的剎那。
【第73句】:【經典佛語】“臨陣不懼生死,是將軍之勇;進山不懼虎豹,是獵人之勇;入水不懼蛟龍,是漁人之勇。”這無一不說明了放下的力量所在。同樣也說明了放下的快樂所在。
【第74句】:【佛心禪語】信而不修,果報就在那里,或樂或苦,與你寸步不離,不毀不滅。
【第75句】:【禪心佛語】風起花落,兩不染,各安然;緣起緣滅,有定數,何憂怨。風雨兼程,演繹慈悲喜舍;淡然微笑,邂逅隨遇而安。
【第76句】:【禪心佛語】生活的禪法,在于認識生命的核心責任,平靜,自在,尊重,理解,從容,善意,寬容。這也是生命的進行式的一種秩序,潮起潮落,自在恬淡。
【第77句】:若諸菩薩,求諸世間工巧明處,以少功力,多集珍財,為欲利益諸眾生故。(古印度)彌勒《瑜伽師地論》卷三十八
【第78句】:【禪心佛語】但是外覓佛者,盡是不識自心是佛。亦不得將佛禮佛,不得將心念佛。佛不誦經,佛不持戒,佛不犯戒、佛無持犯,亦不造善惡。
【第79句】:【佛心禪語】自制,就是自己克制自己,它是一種“質”的能力,是一種品格修煉,一種可貴的自我限制行為,也是一種義務,更是一種責任。
【第80句】:當一顆樹不再炫耀自己枝繁葉茂,而是深深扎根泥土時,它才真正的擁有深度;當一顆樹不再攀比自己與天空的距離,而是強大自己的內徑時,它才真正的擁有高度。
【第81句】:毀滅生命,殺、砍、擁、偷盜、說謊、行騙、欺詐、虛偽、與他人之妻同居,葷腥是這些,而不是食肉。《經集》第二品,第二章《葷腥經》
【第82句】:【佛心禪語】不要悲觀地認為我們自己運氣很不好,其實比我們更不好的人還很多;不要樂觀地認為我們自己很偉大,其實我們只是滄海之一粟。
【第83句】:謂空無我所顯真如,有無俱非,心言路絕,與一切法非一異等,是法真理,故名法性。(古印度)護法等《成唯識論》卷二
【第84句】:養子不教如養驢,養女不教如養豬。有田不耕倉廩虛,有書不讀子孫愚,倉廩虛兮歲月乏,子孫愚兮禮義疏。【千古賢文-倉廩虛,就是倉庫空了;禮義疏,就是缺少禮義】
【第85句】:人在制定自己的人生目標時,應該要有正確的心態,既要追求生活的充實與快樂,同時又要摒除凡塵浮名與虛利的捆綁。
【第86句】:【禪語人生】我們今生獲得的暇滿人身,是宿世修善而得的果報,應倍加珍惜并精進修法。
【第87句】:世間之所以有人我是非、內外事理不能調和,皆源自“貪、嗔、癡”。有此三念,故爭長論短,永無休止。
【第88句】:【禪語人生】智慧人生。能夠對別人的誤解,堅守沉默。能夠對別人的屈辱,保持平靜。能夠對別人的失誤,不失謙和。
【第89句】:幫助人們獲得他們需要的,然后你就會得到你需要的。接受缺點就是愛,接受所有人的缺點就是大愛。
【第90句】:【佛心禪語】《菜根譚》心體光明,暗室中有青天;念頭暗昧,白日下有厲鬼。
【第91句】:人多迷于尋找奇跡,因而停滯不進;時間再多,路再長,也了無用處,終無昕得。——證嚴法師
【第92句】:【禪心佛語】凡一事一物之生,本身的因素叫做因,旁助的因緣叫做緣。
【第93句】:【禪心佛語】再大的業力逢到淸靜的愿力也都消業了。再大的無明遇見覺照也都照破了。
【第94句】:吃虧是福,但虧要吃在明處,否則會被人看成傻瓜,雖然我很愿意做一個真傻瓜!
【第95句】:【佛心禪語】不欺世盜名討好世俗,不嘩眾取寵求取名譽。寧委屈一時,不得意一事。做事講精明,做人講正氣。
【第96句】:仁恕具足,于一切眾生有命之者,常生利益慈念之心。《華嚴經》卷三十五,十地品
【第97句】:【禪語人生】真正的宗教,必能回答最抽象的問題,并且可以從這些答案,來解決人生最實際的問題;同時,在每個人心靈中及人類社會生活中,建立鞏固的精神世界。
【第98句】:【禪心佛語】如果我們做與不做都會有人笑,如果做不好與做得好還會有人笑,那么我們索性就做得更好,來給人笑吧。
【第99句】:【佛心禪語】自我作為一種存在,其最復雜之處在于,它不僅僅是那座龐雜而令人沮喪的迷宮,是迷宮中那個苦苦尋找出口而不得的焦躁的人,亦是這座迷宮的搭建者本身。
上一篇:協議書:合伙經營投資協議書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