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陽陵國家考古遺址觀后感
當一個朝代沉睡在自己的腳下,也許也會有牛頓站在巨人肩上的感覺,只不過牛頓遙望的是未來,而我們回顧的是歷史
漢陽陵之行很早就在計劃之中了,但因為種種原因近期才得以執行。
漢陽陵的印象很早就烙在了我的腦海里,每次去咸陽機場接送小姨,都會在機場高速路上看見那高聳的兩座墳冢。
說到西漢帝王,知名度最高的無疑是漢武帝,無論是快拍成偶像劇的《大漢天子》還是自封武皇帝為“大帝”的《漢武大帝》皆引爆收視狂潮。
當然從總體上來說武皇帝無疑是中華帝王中的佼佼者,無論是文治武功都達到了一個極高的高度,他和康熙一樣是中國歷史上名載歷史的千秋帝王。
但同時我也非常欣賞西漢歷史上的文皇帝以及這文武之間的景帝
在美劇《都鐸王朝》中有這樣一個場景,亨利八世對他的弄臣兼好友托馬斯說:“為什么亨利五世被世人銘記
因為他捐助大學和建立救濟所
不,他被銘記是因為他贏了阿金庫爾之戰,3000英格蘭長弓手對6萬法軍。
”的確,歷史就是這樣,再成功的文治也不如一場戰爭的勝利來的傳奇,文治昌運不過是明君,而文武皆全才是千秋帝王
這一點武帝做到了,而文景永遠只是“之治”。
打天下難,治天下更難,所謂攘外必先安內,平心而論,若非文景之治打下堅實地基礎,日后也難有武帝的蓋世王朝。
好了,抒發情感結束,接下來進入正題,這次漢陽陵之行共有三點體會:
【第1句】:震撼
【第2句】:所謂窺豹一斑
【第3句】:盜墓一. 震撼漢陽陵外藏坑展示廳投資近1億元建成,這在中國新興起的一輪文化保護投資風潮中地確不算多,但其新穎奇特的建筑和展示方式著實給中國乃至全世界的文化保護以及博物館建設提供了新的思路。
2月13日早上與朋友二人從南郊驅車出發,順著西安南二環一路北上,再從北二環進入西同高速。
大約行至離市中心20km處就可以看見漢陽陵博物館的指示標以及遠處高聳的封土。
現在路況非常好,交通方便,從出發行至目的地行程在一個小時左右。
到達目的地后看過陵區平面圖才知道具體情況,漢陽陵的整個陵區異常地巨大,算上所有陪葬坑和周圍零零星星的陪葬墓、刑徒墓地等一共占地20平方公里,橫跨三個縣!而現在主要向游人開放的參觀園區也算是非常的廣闊了,這個園區被咸陽高速分為了南北兩個區域。
北區主要是陽陵以及皇后的陵體本身,以及南闕門遺址和現在大力宣傳的漢陽陵外藏坑展示廳,外藏坑展示廳位于陽陵的東北角。
而南區則是以前建成的漢陽陵考古陳列館,四周還有李晦石槨以及宗廟遺址等景觀。
這里要說明的一點是陽陵并沒有被發掘,所謂的地宮并非傳統意義上封土下的墓室地宮,宣傳中所稱的漢陽陵地下博物館其實展示的是20多個外藏坑。
所謂外藏坑指的是圍繞帝陵封土四周呈放射狀分布的八十一座從葬墓坑,它們長短不一,內涵各異。
1998年,經過對帝陵東側北部十座外藏坑進行發掘清理,出土了各種陶俑、動物陶塑、生活用具、糧倉、兵器、車馬器、璽印、封泥等珍貴文物數萬件。
并且從出土器物的內容、分布以及封泥、印章上的文字推測,這些外藏坑的設置很可能具有某種象征意義,代表著當時中央政府的不同官署和宮廷內設機構,是西漢時期宮廷文化真實而形象的再現。
而遺址保護展示廳便建立在這十座已經發掘清理的外藏坑上。
(編號有20多號)雖然現在所發掘的也僅僅只是外藏坑的一部分,但深入其中可以發現出土的文物已是海量驚人,可見當時國力之昌盛。
順便提一下,南北兩座博物館統一收費,淡季55元,旺季80元(12-2月為淡季,3-11月為旺季)另有幻影成像收費10元,游客可自行選擇。
北區的停車場無人管理并不收費,南區的停車場收費5元,開咸陽區發票,朋友可以選擇停在北區步行去南區參觀,并非很遠。
北區的景點有三處,兩座陵體本身,南闕門遺址以及外藏坑展示廳。
漢陽陵陵體前豎立有“漢景帝陽陵”的墓碑和陜西省文物局豎立的文物保護碑,陵體被圈起不可隨意攀爬,在陵體正南方是南闕門遺址。
當年漢陽陵博物館的館長接受采訪時稱“這里是地上一無所有,地下氣象萬千”。
現在也并非如此了,在北區地上除了兩座雜草叢生的墳冢外,在陽陵正南方120米處矗立著恢弘而別致的“漢景帝陽陵南闕門遺址”保護廳,這座保護廳就修建在珍貴的南闕門遺址之上,將整個遺址包裹其中。
南闕門保護廳完整地復原了詩詞中“漢家宮闕”的風貌,大門為兩扇銅輔首點綴的朱漆大門,大廳內兩千年的鵝卵石向兩側伸延,將巨大粗壯的闕墻包圍起來。
這就是南闕門遺址中的重要發現,同時也是保存最完好的漢代建筑構建之一——“散水”。
闕門遺址一周供參觀游客行走參觀的走廊全是由磚支墊起來的木地板,沒有一般遺址大廳所用的水泥地面。
游客還可以踏在順闕勢遞升的轉梯上,從空中變換著俯視的地點和角度來觀看南闕門的遺址。
南闕門發掘高空俯視圖漢陽陵考古陳列館館長駱西哲曾經在接受采訪時說過,“闕門體形龐大,展示不易。
除了燈光錯落有致舒適怡人外,我們對闕門兩千年前的形貌進行了多層次、多角度的展示。
” “壁畫展示的是考古發掘時的瞬間印象,插在兩千多年的柱礎石上的灰黑色巨木代表當時的柱梁,沉實渾厚的黃土墻上仍保留著漢時的樓梯、殘磚和亂瓦。
”南闕門保護大廳內部漢陽陵南闕門是至今為止發現的規模最大的闕門遺址,同時還是唯一一座“三出闕”為考古研究提供了大量的研究信息。
(南闕門遺址保護廳內不讓照相,偷偷拍了幾張^_^)接下來就要說說這次行程的主角了,漢陽陵外藏坑展示廳。
來到漢陽陵的東北角,先順著甬道迂回下到展示廳入口,在欣賞完了西漢諸帝的簡介之后,從工作人員手中接過免費發放的鞋套(成本當然包括在門票里了),然后便進入了這座古典與科技,現實與夢幻交織的地下殿堂。
順著指示標志前進,先會進入一個電子解說廳,廳內有一個巨型屏幕解說儀,可以手觸旁邊的小屏幕進行操作,這個解說儀會仔細地講解每一個墓葬坑的長度、規模、主要埋葬器物、功用等等,并會用亮燈的方式表明每一個藏坑所處的方位。
現代化的科技風潮還沒有退去,緊接著就要進入歷史的黃土中了。
穿過電子解說廳,整個外藏坑便完整地展現在我們眼前,在整個建筑面積7800多平方米的博物館中,所有的外藏坑部分全部由透明的鋼化玻璃構筑
從視覺上已經突破了傳統建筑上的空間感。
一尊尊陶俑以及瓦罐就陳列在你的面前、懸空在你的腳下,置身于數以萬計的文物中(的確是萬計,外葬坑中出土的文物已將達到了萬件以上,除了部分在考古陳列館內大部分都在外葬坑展示廳中)此乃真真正正的身臨其境
之前號稱為全國最先進的博物館,此行之下果然名不虛傳,科技和考古融合的是如此自然,沒有絲毫的沖突感,除了巧奪天工的建筑設計不論是整體的燈光效果、美工制作、墻壁上的浮雕、恰到好處的講解說明都令人嘆為觀止
若是說秦始皇兵馬俑展示的是那個時代的軍事,那毫無疑問漢陽陵外藏坑展示的是那個時代的生活。
雖然現在猜測這些外藏坑代表了當時的“九卿”制度,但也僅僅是猜測而已,至于外藏坑的其他部分是否會有其他特點的葬品(例如軍事)現在還無從得知,但從現在已經挖掘的部分來看主要展示的還是陶俑、絲織物、車攆馬具、生活器皿、乃至豬牛羊等生活后勤物品,尤其是最長的10號坑,在藏坑的最后部秘密麻麻地排布著大量的豬牛羊陶俑,堪稱一個牲畜大軍,令人嘆服
于是考古工作者認為東北角外藏坑主要的目的是為皇帝在陰間的生活起居做準備,并且還在葬坑中發現了數枚“九卿”的官印,也進一步證明了考古工作者的猜想。
另在外藏坑展示廳中還有幻影成像廳,幻影成像會播出一部電影,這部電影共分四幕,分別講述了漢景帝、王皇后的歷史故事以及漢陽陵遺址的挖掘和保護情況。
總體來說,漢陽陵外藏坑展示廳代表了國內最先進的博物館科技和建筑理念,對世界文物保護都有著深遠的啟發和影響,至此已經不虛此行了
二.窺豹一斑,冰山一角當我贊嘆于博物館的精致與文物數量的驚人時,我不禁感慨,這不過是幾十座帝陵的外藏坑而已,而除去其他剩下的外藏坑,陵區內還有數量驚人的從葬坑、陪葬墓以及陵體本身。
當我走出外藏坑展示廳時我才真正地理解了冰山一角、窺豹一斑的含義,我們已經可以窺探到當年那個盛世帝國的蹤影。
接下來就要說說南區的景點,南區最主要的景點自然是漢陽陵考古陳列館,這座博物館的落成時間較早,依然采取傳統的博物館建設方式。
但不同的是此座博物館依然是下沉式修筑,博物館共分兩層第二層處于地下,這座博物館中主要展出的是從葬坑、陪葬墓中發掘出土的文物,陽陵發現大型叢葬坑四處,分別分布在帝陵、后陵封土四周以及帝陵的東南和西北,性質和內涵各不相同。
考古工作者先后對南區從葬坑和帝陵從葬坑東區進行了局部發掘,出土了大量的陶俑、車馬、兵器和生活生產用具。
考古陳列館一層分為兩個部分,分別是帝陵叢葬坑和南區從葬坑,兩個叢葬坑中都有牛羊等牲畜以及生活用品、器具和少量武器,唯獨不同的是帝陵從葬坑中更多的是儀仗騎兵、侍衛武士、侍從等陶俑,而南區從葬坑中更多的是武士俑群以及兵器,代表了當時的軍旅場景。
值得注意的是在這一部分中展出了很多女性騎兵,而且數量還不少,這一點比較少見。
大部分女騎兵的樣貌普通,符合當時人物的樣貌特點,但有一些女兵卻另外值得一提,這些女兵樣貌古怪,主要表現在俑的顴骨部分夸張地饅頭狀凸出,雙眼眼角上翹,有人認為這是漢軍中的少數民族士兵形象。
地下一層則分別從不同類別來介紹出土文物,分別有兵器、車馬器、生活用品以及85號大臣墓出土的文物。
兵器皆多為青銅器,有矛、劍、箭、弩機、鈅斧等車馬器則介紹了漢代馬車上的掛件、接頭等零部件生活用品主要是錢幣、青銅和陶制罐、銅鏡等等。
尤其要提一下的是錢幣,真是非常的小,不知當時的人們使用起來是否感覺方便
對比于標簽的大小可見西漢的錢幣非常mini隨后就是東區陪葬墓和85號大臣墓出土的一些文物,在85號大臣墓中出土很多青銅器和陶器,由于此墓已經被盜掘,并沒有發現金銀器,但由于西漢興簡葬,所以墓室中少有金銀,大多是青銅和陶制陪葬品,所以到底是本來就沒有金銀器還是已經被盜走不得而知。
同時還展示了第一件出土帶有文字的青銅器。
在考古博物館的東北方可以看見李晦石槨,當時對擺放在這里的石槨感到非常不解。
回來后查詢資料才得知李晦為李唐的宗室,任秋官尚書,是唐高宗的寵臣,官至武帝。
葬于永昌元年(公元689),當年對其墓進行搶救性發掘,但進入墓室后發現壁龕及墓室文物多年來已被盜掘一空。
但在第四天井西側又發現一土洞式墓道,往西側橫向延伸
【第11句】:6米后改為向北延伸20米,封門后又有一平面呈方形的穹窿頂式墓室,可稱為“外側室”或“秘室”,三座墓室呈品字形布局,在同一封土覆蓋之下,這一墓室并沒有遭到盜墓賊的破壞,出土了一定數量的文物。
外側室每邊各為4米,高
【第4句】:8米,在室內西側安放著眼前這座石槨,這座石槨是迄今所知體量最大的石槨,長4米,寬3米,高2米,石槨頂部有脊,仿木斗拱,結構完整。
古槨四壁內外兩側均有侍女,官員及花草線刻畫,線條優美,完整細膩。
在石槨東側,還出土三彩器物160余件。
羅經石從石槨再往西走就可以看見羅經石遺址,確切地應該說是德陽宮遺址,這里還要講講羅經石的故事。
明清以來,歷代學者認為羅經石是測量標石。
“羅經石”平面略呈方形,邊長180厘米至183厘米;“羅經石”上部有石質圓盤,直徑約140厘米,盤面凹槽是十字形;“十”字凹槽的四方所指均為正方形。
所以,古人認為“羅經石”是建漢陽陵時所使用的測量標石,具有測定水平位置、測算高度、標示方位和規劃等作用。
“羅經石”于公元前153年至公元前141年設置于西漢景帝陽陵東南約500米處,據此國人一直自豪地稱,陽陵“羅經石”是目前發現的世界上最早的測量標石。
但是近代隨著考古發掘對于羅經石的功用又有了新的發現。
據史書記載,從漢景帝開始,帝王可以把宗廟建筑設在自家陵園內,而以前,帝王宗廟建筑都設于宮城附近以便于皇家祭祀。
漢景帝設于自家陵園陽陵內的祭祀建筑就是德陽宮。
景帝后,帝王多沿襲其祭祀禮制,把祭祀建筑建于陵園內。
2000余年來,世人都知德陽宮應在漢陽陵附近,但卻找不到遺址。
而從1999年開始發掘了“羅經石”附近遺存,現在基本上確定了這塊地方其實是一處西漢時期的大形禮制性建筑遺址。
該遺址平面為正方形,邊長260米,遺址分為內外兩重。
外重遺址上發現了壕溝遺存;壕溝是沿著整個遺址的正方形邊緣而修成的,遂呈正方形;壕溝內側的四個拐角處有曲尺形廊房。
外重遺址的每邊正中間有闕門遺址,闕門跨度90余米;每個闕門內側兩邊各有滲水井。
內重遺址是一座中心建筑遺存,遺存平面為正方形,正方形邊長53.7米。
建筑遺存核心圓點是一巨形柱石,即誤傳為測量標石的“羅經石”,該核心柱石邊長近2米,專家判斷當初上立的柱子直徑有1.4米。
所以現在羅經石的具體功用開始受到了質疑,羅經石所處位置被確定為景陽宮遺址,羅經石可能為柱石,但同時并沒有排除羅經石作為測量石的可能性,至于羅經石功用的定論還要靠進一步的發掘考證。
德陽宮遺址外景德陽宮遺址基座呈正方形,每邊有14根柱子,與核心柱共同撐起“長安城內就能歷歷在目”的漢陽陵高臺建筑。
在建筑遺址的每邊都有3個門道遺址;東邊門道遺址鋪著青龍文飾空心磚,西邊門道是白虎文飾空心磚,南邊門道是朱雀文飾空心磚,北邊門道是玄武文飾空心磚。
建筑遺址四邊房檐下至今完好保存著回廊鋪磚和卵石散水;散水內外都有回廊,回廊地磚顏色各不相同,東西南北分別為青色、白色、朱色、黑色。
考古專家說,德陽宮建筑遺址是迄今為止發現的漢代最大的禮制性建筑。
三、盜墓在陜西,不論你參觀那一座帝王的陵寢,都無法避免地會提到這兩個字——盜墓
就連沒有被盜掘過的乾陵和始皇陵也留下了盜墓賊猙獰的痕跡。
去參觀乾陵的人都不會忘記公主墓里那個留有一具盜墓賊尸體的盜洞,而在我幼小的記憶中,父親帶我去碑林博物館,見到了永泰公主的棺材,精美的石棺四周畫滿了侍女奏樂圖,但唯獨在石棺中間留下了一個漆黑的洞口。
“南方的才子北方的將,陜西的黃土埋皇上”,這滿藏珍寶的黃土同時也孕育出了無數的盜墓賊,從這次行程的開始盜墓的陰影就伴隨左右自始而終,在外藏坑展示廳中第12號葬坑全部是后人復原出來的,因為這個葬坑被盜掘極其嚴重,機乎沒有剩下任何東西,博物館的建設者只好收集多方材料來復原這個葬坑。
南區的李晦石槨出土時,三個墓室有兩個已經被嚴重盜掘,破壞非常嚴重,連墻上的壁龕壁畫等統統遭到毀壞,最后的一個墓室隱藏的非常隱蔽才沒有被洗劫。
而發掘的85號大臣墓的盜洞更是彰顯“名家手筆”,85號墓有著相當長的墓道,墓室也有近十米深,而這個盜墓賊則直接避開了所有的障礙,直接90°直上直下地打進了主墓室。
當我和朋友走出外藏坑展示廳的時候我還向他感慨,僅僅幾個外藏坑已經如此,還不知帝陵下又是何等的輝煌
但隨即轉念一想不禁苦笑,其實現在帝陵下已經空空如也,搞不好還是一片狼藉。
自古盜墓分私盜和官盜,私盜些許還能留下些什么,畢竟私盜不會有太多人進入墓室(主要原因是怕分贓不均),會遺留下些許文物。
而官盜那就是正大光明,浩劫一場了
——偏偏不幸的是,西漢諸陵皆是官盜浩劫,而且還不止一次
西漢末赤眉軍入長安,除文帝霸陵因傳說皆以瓦器隨葬而未被破壞外,其余西漢帝陵全被盜掘。
東漢末年,董卓脅持漢獻帝南遷長安,“又使呂布發諸帝陵,及公卿以下冢墓,收其珍寶”。
西晉末年,長安饑民又挖開了長安城東南剩下的霸、杜二陵。
最慘的無外乎大名鼎鼎的漢武帝茂陵,茂陵光有記載的盜掘就有五次而沒有記載的恐怕數不勝數,而這五次記載中后兩回更是大規模的官盜
尤其是董卓指示呂布進行的盜掘不但搜刮盡墓中所剩珍寶,而且董卓還拖出漢武帝尸體進行曝曬,最后經人勸說才再次掩埋草草了事。
不僅僅是帝陵,其他后陵陪葬陵也沒能幸免,甚至還有人干起了奸尸的勾當,呂后的尸體就是這樣被百般凌辱,可見當時情況之慘烈。
陽陵也是一樣,在歷史上并沒有具體記載陽陵被盜挖的情況,畢竟這是不齒之事,恐怕不會有那位史官對其進行詳細記載。
但可以知道的是陽陵因為被毀經過了三次休整,雖不知地宮內的情形如何,但三次浩劫足以激蕩一切。
所以只有這蝸居在“招風大樹”旁邊的外藏坑還能夠讓我們一窺當年宏偉帝國的風采,當年的昌運被時間無情的毀滅,而那些本來留給我們后世敬仰的珍寶卻又被盜墓賊毀滅,說來諷刺,竟然是時間和盜墓賊一同毀掉了我們的歷史。
讓我們珍惜現在還擁有的、僅存的這一切吧
寫一篇參觀侵華日軍投降簽字儀式舊址的參觀記
二戰中國戰區“侵華日軍投降簽字儀式舊址”,位于民國中央陸軍軍官學校。
簽字儀式的具體地點即在中央陸軍軍官學校大禮堂,大禮堂位于學校的中央。
中央軍校大禮堂于1928年9月開工建設,次年2月竣工,造價54928元。
由工程師張謹農設計,楊仁記營造廠承建。
坐北朝南,平面呈長方形,高二層,鋼筋混凝土結構,占地面積1530平方米,坡屋頂,上覆灰色波紋金屬瓦。
建筑式樣受到法國文藝復興時期宮殿式建筑的影響,中央主要入口處門廊前矗立著八根愛奧尼亞式巨柱,門廊頂部建有鐘樓;東西兩側入口處墻壁之上各裝飾有四根愛奧尼亞式立柱,其上各建有一座高高的塔樓。
中央主要入口處有三個拱門,東西兩側入口處各有一個拱門。
大禮堂內北面設有講臺,后面有休息室。
當初校長蔣介石對軍校大禮堂的設計提出了他的要求:“禮堂工程是百年大計,民國如果存在300年,這個禮堂也要300年不過時才行。
”他還指示當初軍校規劃建設負責人錢大鈞,這個建筑要體現國家和軍隊的靈魂和精神,具體地說,就是三個字:智、仁、勇。
蔣介石常常在處理國家軍機大事的百忙中,常常抽空伏在辦公桌上認真地審閱軍校大禮堂的設計圖紙,面對張謹農工程師設計的這張圖紙,蔣校長的臉上終于露出了笑容,抬頭對張謹農說:“不錯,不錯,這正是我心中的大禮堂。
寬寬的,高高的,像一個聰明人的大服袋,它是智能的體現。
尤其是中間很寬,像一個寬厚人的胸膛,是仁的表現。
禮堂上面一對高高的塔樓,既像一對大大的眼睛,又像一對刺破青天的寶劍,體現了一個勇字。
”蔣介石說著,興奮地提起筆,在圖紙上簽了字,批準了張謹農工程師的設計方案。
蔣介石欽定建造的這座中央軍校大禮堂,既可以看到中國宮殿式與傳統建筑形式的繼承與發展,也可以看到西方古典建筑的影子,確實是民國建筑中的瑰寶。
1945年09月09日,就是在這里,日本侵略者終于向中國人民投降,低頭服罪,大禮堂由此成為中國人民反法西斯勝利的歷史的見證。
抗戰勝利后,1945年9月9日上午,和平的陽光灑遍了曾經慘遭日軍屠城的六朝古都南京。
中國戰區侵華日軍投降簽字儀式在中央軍校大禮堂內隆重舉行。
侵華日軍總司令、日本投降代表岡村寧次無可奈何地在無條件投降書上簽了字。
曾經不可一世、狂妄叫囂3個月滅亡中國的日本法西斯,終于向我們低下了頭,以表示侵華日軍正式向中國繳械投降。
為了這一天,中國人民付出了傷亡3500萬人、經濟損失6000億美元的代價。
這是100多年來中國人民第一次取得完全徹底的反侵略戰爭的勝利。
在此之前的8月15日,日本裕仁天皇宣布接受盟國的《波茨坦公告》,無條件投降。
9月2日,在泊于東京灣的美國軍艦“密蘇里”號上舉行了日本投降簽字儀式。
而7天后的9月9日,專門舉行中國戰區侵華日軍投降簽字儀式。
自1874年入侵臺灣以來,日本侵略者的鐵蹄曾經11次踏入中國領土。
從“九一八”事變到這一天,中華民族經過了整整14年的殊死抗爭。
在勝利時刻到來之際,國民政府決定用隆重的儀式來完成洽降、受降手續,讓全體中國人充分享受百年來首次受降的喜悅,在湘西小城芷江舉行洽降儀式后,國民政府確定由陸軍總部、軍委會、行政院顧問團、各大戰區長官以及美軍駐中國作戰司令部高級軍政人員組成龐大的受降代表團前往南京受降,同時組織全世界各大報社的記者采訪實錄受降儀式。
一大早,成千上萬的南京市民就涌到岡村寧次的車子必經的廣州路、珠江路、黃埔路兩側。
還有許多人聚集在收音機旁收聽受降實況廣播。
在中央軍校大門上,懸掛有“中國陸軍總司令部”字樣的匾額。
在中央軍校的廣場四周,旗桿林立,旗桿上高高飄揚著52個國家的國旗。
在每一個旗桿之下,并排站立著一名武裝士兵和一名憲兵。
在舉行受降儀式的大禮堂正門上,懸掛有中、美、英、蘇四國國旗。
入口處設有來賓簽到處。
各個入口處都有武裝士兵和憲兵守衛,戒備森嚴,氣氛嚴肅。
禮堂內的一面墻壁上,掛有孫中山先生的遺像,遺像兩旁分別懸掛中華民國國旗和國民黨黨旗,遺像的下面點綴著紅色的“V”,字型符號與“和平”二字。
遺像對面的墻壁上,懸掛著中、美、英、蘇四國領袖的肖像。
禮堂正中木梁上懸掛著中、美、英、蘇四國國旗。
靠近孫中山遺像的一邊,放有一張長桌,上鋪白布,為受降席,備有五把靠椅,受降席面朝大門。
受降席的對面也置有一張長桌,上鋪白布,為投降席,備有七張靠椅。
在受降席和投降席的后面,各站立8名全副武裝的士兵警衛會場。
受降席和投降席的兩邊,是參觀盛典的中外來賓觀禮席和新聞記者、攝影記者席,樓上是中外一般官員的觀禮席。
在受降席左側觀禮席就座的有湯恩伯、王懋功、李明揚、鄭洞國、冷欣、廖耀湘、蔡文治、鈕先銘、彭孟輯、馬崇六、白雨生、盧致德、金璧奎、谷振綱、李惟果、丁惟芬、顧毓琇、馬超俊等人和新聞、攝影記者;在受降席右側觀禮席就座的有美國陸軍少將麥克魯、準將柏德諾、海軍少將邁斯,英國海思中將,法國保義上校,此外,還有加拿大、蘇聯、荷蘭、澳大利亞等國的軍官十余人,樓上還有中外官員一百余人。
參加簽降儀式的中外官員、記者共計405人,其中中國軍官219人,中國文職官員51人,中國記者52人;同盟國代表47人,外國記者36人。
9月9日上午8時56分,禮堂水銀燈全部打開,中國陸軍總司令一級上將何應欽由禮堂后方休息室進入會場。
緊跟其后入場的是海軍總司令、上將陳紹寬,第三戰區司令長官、陸軍二級上將顧祝同,中國陸軍總參謀長、陸軍中將蕭毅肅,空軍第一路司令、上校張廷孟。
何應欽坐在受降席的中間,其左邊為陳紹寬、張廷孟,右邊是顧祝同、蕭毅肅。
8時58分,日本投降代表、駐華日軍最高指揮官、陸軍大將岡村寧次等七人在中國軍訓部次長王浚中將的引導下從大禮堂正門步人會場。
他們一行走到受降席前,脫帽向何應欽等人鞠躬致敬,何應欽欠身作答,并命坐下。
岡村寧次坐在投降席的正中間,其左邊依次為中國派遣軍總參謀長、陸軍中將小林淺三郎,中國派遣軍副總參謀長、陸軍少將今井武夫,中國派遣軍參謀、陸軍中佐小笠原清;右邊依次為中國方面艦隊司令長官、海軍中將福田良三,臺灣軍參謀長、陸軍中將諫山春樹,第三十八軍參謀長、陸軍大佐三澤昌雄。
翻譯木村辰男立于岡村寧次身后。
9時零4分,何應欽命令岡村寧次交驗代表簽降的證明文件,岡村寧次命小林淺三郎呈遞給何應欽。
何應欽閱后留下證明文件,旋即將日本投降書中文本兩份,由蕭毅肅轉交給岡村寧次,岡村起立雙手捧接。
岡村坐下后,一面匆匆翻閱投降書,一面手握毛筆,小林在旁研墨,岡村寧次在兩份投降書上簽名蓋章后,由小林將投降書呈遞給何應欽;何應欽檢視后,在日本投降書上簽名蓋章。
之后,將其中的一份投降書交給蕭毅肅,命其交給岡村寧次,此時正好是9時9分。
接著,何應欽將中國戰區最高統帥蔣介石的第一號命令及命令受領證,仍命蕭毅肅交給岡村寧次,岡村在受領證上簽名蓋章后,由小林呈遞給何應欽。
9時15分,何應欽命令岡村寧次等日方代表退席,至此,中國戰區日本投降簽字儀式結束。
何應欽隨即在大禮堂發表簡短廣播演說:“敬告全國同胞及全世界人士,中國戰區日本投降簽字儀式已于9日上午9時在南京順利完成,這是中國歷史上最有意義的一個日子,這是八年抗戰艱苦奮斗的結果,東亞及全世界人類和平與繁榮從此開一新的紀元。
” 在中國近現代史上,中國與帝國主義強國簽訂了700多個條約,唯獨這一次是勝利的、平等的。
這是一個偉大的轉折。
屢遭帝國主義鐵蹄蹂躪的中華民族,從此步入復興之路
歷經八十余年的風風雨雨,中央陸軍軍官學校大禮堂見證了太多的興衰榮辱。
現在它的大門廊柱上分別掛有“侵華日軍投降簽字儀式舊址”和“南京軍區軍史館”兩塊牌子,南京軍區軍史館即設于大禮堂內,陳列新四軍、華東野戰軍等的文獻資料和部分實物,與原建筑一并作為長久性抗戰勝利紀念地和愛國主義教育場所。
為什么半坡人住半地穴的房子
這個是西方語言習慣了,歐美的大多數地名都以 -ia結尾,,發音就是“亞”。
譬如說塞爾維亞,拉脫維亞,澳大利亞,等等...這個是名詞。
當這個名詞去當形容詞用的時候,就會換用后綴 -tic,表示“哪哪的”,讀音通常是“蒂克”或是“克”。
奧林匹克運動會,是按照讀音翻譯過來的,真實地意思其實是“奧林匹亞這個地方的運動會”。
又,奧林匹亞這個名字其實不標準,奧運會的起源是奧林匹斯山,奧林匹亞應該是指奧林匹斯山附近的地區。
上一篇:共青團第十八次代表大會感言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