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句】:花開花落,緣起緣滅。笑看花開是一種好心情,靜賞花落是一種好境界。人生無盡的悲歡離合,也許是不同的心路,不同的歷練,才會在落花的那一剎那,從心底涌出千差萬別的感受。在經歷滄桑后,請笑看花開。
【第2句】:【佛心禪語】自己是自己命運的制造者,自己是自己行為的主宰者,自己是自己過失的受害者。要做人間的鼓舞者,不做別人的憐憫者。
【第3句】:所謂人,就是覺悟到自己的存在,如果不能自覺到自己本身的存在,人生也就無法開始。對人類而言,最重要的大事便是“覺悟自己”。——梅原諦愚禪師
【第4句】:眾生皆有佛性,念佛是眾生本能,人人皆會,不用教。饑餓的人,遇到美食,自然會吃,不用人教。恐懼輪回的人,聽聞念佛,也自然會念。
【第5句】:因果:“千里之路始于初步,合抱之木發于毫芒”——“因”能生“果”,果乃因成,從因到果,需要時間的累積。
【第6句】:對待金錢必須拿得起放得下,賺錢是為了活著,但活著絕不僅僅是為了賺錢。假如一個人活著只把追逐金錢作為唯一的目標和宗旨,那他將是一種可憐的動物,將會被自己制造出來的這種工具捆綁和束縛,失去生活的樂趣。
【第7句】:恒東法師【切記】人生逆境時,切記忍耐。人生順境時,切記收斂。人生得意時,切記看談。人生失意時,切記隨緣。心情不好時,當需涵養。心情愉悅時,當需沉潛。
【第8句】:當觀色無常,。正觀者則生厭離,厭離者喜貪盡,喜貪盡者,說心解脫。如是,觀受想行識無常。。如觀無常,苦、空、非我,亦復如是。《雜阿含經》卷一,第1經
【第9句】:每個人的心,都如同洋蔥一樣,被層層包裹起來;你想得到,總是要花時間,并且伴隨著眼淚和痛苦,所以啊,別相信瞬息間愛上你的人,那都是一時的情緒而已;真正愛你的人,都是為你哭過、傷過和幸福過的,時間是最好的證明。
【第10句】:山頭松柏半無主,地下白骨多于土。善惡到頭終有報,只爭來早與來遲。上天位子未坐穩,閻王發牌鬼來催。少喪父母老喪子,中年喪偶悲苦事。詩堪入畫方稱妙,官到能貧即是清。
【第11句】:恒唯法師:生活里不要苛求自己十分完美,不管自己是生活的棟梁,還是歲月的稻草,你的脊梁支撐了你的命運,累了歇一會兒,不算懶惰,天黑看不見不怨自己眼光短,如果遭遇煩惱,裝作看不見,恭喜你,修煉不錯。
【第12句】:你打開快樂的窗子,就看見世界對你展開笑靨;打開悲傷的窗子,就看見淚痕闌干的臉;打開煩惱的窗子,就看見愁郁深鎖的眉尖;打開希望的窗子,就看見光彩煥發的容顏,每一扇窗子都有一把鑰匙,每一把鑰匙也都正在你手邊。
【第13句】:【禪心佛語】如果我們真的看重佛陀的教導,哪怕我們只有一小撮人,我們必定可以讓這世間向上提升,因為這一小撮人他們能夠從自己內在心中來領悟正法。
【第14句】:【有容,德乃大】有容,德乃大。(《尚書·君陳》)☆只有能容人,才能體現他崇高的道德。☆保持平靜坦然的心境、寬宏豁達的胸襟,不做意氣之爭,容人之過,諒人之失是種修養,也是一種美德。
【第15句】:【禪心佛語】每一朵花開的時間不過剎那,破顏為笑是佛祖為其指明的處世之道。而在那桃花盛開的地方,應該是人沉醉于山水花風中的的心境。無論桃花是指愛情,指女子,或是指禪心,都是一種無暇的靜然。
【第16句】:【經典佛語】遇到任何苦難,我們就發愿來世能救度這類苦難的眾生。那豈不是‘煩惱即智慧’嗎?(陰騭文廣義節錄卷上)
【第17句】:【佛家禪語悟道人生】人生如煙花,不可能永遠懸掛天際;只要曾經絢爛過,便不枉此生。避免心碎最好的辦法,就是假裝自己沒有心。人間的事往往如此,當時提起痛不欲生,幾年之后,也不過是一場回憶而已。
【第18句】:存心要公,行事不必出于己為是,以他為非。則愛惡異同不生于心,暴慢邪辟之氣,無自而人矣。(宋)山堂禪師(《禪林寶訓》)
【第19句】:【禪心佛語】朝花暮日,風景依舊,春去秋來,四季交替,似水流年,韶華易逝。一天天一年年,歲月像風一樣,在我們的指尖不經意間就過去了。不要埋怨生活的平淡,歲月平平淡淡才是真。
【第20句】:【禪心佛語】既觀世音又觀自在,在觀世音中觀自在,在無我的奉獻中現證涅槃,以無盡的慈心悲愿,救度眾生,予人自在,己也自在,是為真自在。
【第21句】:【禪心佛語】生活中從來不缺少美,只是浮躁的我們內心充斥了太多的欲望和不滿、妒忌和猜疑,才將美好隔于心窗之外,讓流年歲月寫滿了孤單和荒蕪。
【第22句】:不管環境多么縱容你,你都要對自己有要求,保持一種自律的氣質。或許它暫時不能改變你的現狀,但假以時日,它回饋給你的一定讓你驚喜。對自己有有要求的人,總不會過得太差。一邊隨波逐流,一邊抱怨環境糟糕的人,最沒勁了。
【第23句】:【禪心佛語】看著小和尚的樣子,老方丈哈哈大笑。小和尚們也笑了,他們發現:這一刻,自己也成了高僧、成了智者。
【第24句】:【禪心佛語】真理不分彼此,更不分種族與宗教,圣人千變萬化在各個領域里演說真理,過于依賴圣人,則無法與圣人相應,圣人不是用來讓眾生崇拜的,而是讓眾生踐行圣人的真理,才能與圣人相應。
【第25句】:【禪心佛語】生命的價值遠遠超過世間任何物質的價值。可是現在的人恰恰相反,迷失了本性,迷失了方向,對物質過分地貪求,物欲高漲,忘卻了生命存在的價值與意義,荒蕪了生命,實在可悲可嘆。
【第26句】:【佛心禪語】阿彌陀佛的意思就是無量光、無量壽。光代表智慧,壽代表福報。因此,念阿彌陀佛可以讓我們沾光,能讓我們得來福報和智慧。——如瑞法師
【第27句】:【禪心佛語】人生的要義,一是欣賞沿途的風景,二是抵達遙遠的終點;人生的秘訣,尋找一種最適合自己的速度,莫因疾進而不堪重荷,莫因遲緩而空耗生命;人生的快樂,走自己的路,看自己的景,超越他人不得意,他人超越不失志。
【第28句】:【禪語人生】主宰一切的我見是妄情的計執,不應以自我為中心,不固執己見,要尊重別人,與人和諧相處,也就不會因我見而引起無邊的痛苦了。
【第29句】:【禪心佛語】生活中我們最大的敵人就是自己不屑一顧的小缺點,我們之所以被打敗是因為我們輕小重大的思想滋長了這些小毛病小缺點,這才是我們應該警惕的。擁有夢想只是一種智力,而實現夢想才是一種能力。
【第30句】:為人妻者,對外應鼓勵丈夫于飽暖之余多做善事,多體念貧窮人家的困境;對內應將心比心孝敬老邁公婆,并在公婆、丈夫間努力多方圓融,這是為人妻者的責任。
【第31句】:我應如日,普照一切,不求恩報。眾生有惡,悉能容受。終不以此,而舍誓愿。不以一眾生惡故,舍一切眾生。《華嚴經》卷二十三,十回向品
【第32句】:【禪心佛語】經典四:人生在世如身處荊棘之中,心不動,人不妄動,不動則不傷;如心動則人妄動,傷其身痛其骨,于是體會到世間諸般痛苦。
【第33句】:【應聘文案】跟一些應屆生一同應聘時,往往會感覺那些應聘者說話時好象很激動,有時也很做作,不自然,仿佛學生氣很重,這些東西也許在應聘學生會時管用,到了用人單位有時會被人認為沒有社會基礎。
【第34句】:人生孰不需財,匹夫不可懷璧。人因一時之私,每致身敗名裂。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人有逆天之時,天無絕人之路。忍得一時之氣,免得百日之憂。任你官清似水,難逃吏滑如油。榮華是草上露,富貴是瓦頭霜。
【第35句】:【經典佛語】“開光三年了,三亞南山功德基金會‘合法’地擁有著觀音苑的產權,可這幫披著佛教外衣的‘外來客’,除了推銷販賣式地斂取著不明真相的信眾游人的錢財,留給信眾游人的是缺乏文化底蘊的“燒錢”之地。
【第36句】:【禪語人生】我覺得佛法都是為了調伏自己的心,是為了對治煩惱,如此才稱得上是佛法。而這些對治法,一定要自己主動去修持,去改造自心,佛法本身是不會自動地讓你斷除痛苦、斷除惡念的。
【第37句】:【禪心佛語】戀愛不是慈善事業,不能隨便施舍的。感情是沒有公式,沒有原則,沒有道理可循的。可是人們至死都還在執著與追求。
【第38句】:【禪語人生】要想運勢好,口德很重要。佛是一柱香,人是一句話。情感不好,財運欠佳、小人太多,命運不公,多由于不注重口德,導致自身霉運纏身,害人害己。
【第39句】:【禪心佛語】放棄是一種選擇。放棄一種累贅,也就選擇了另一種輕松自如。有時候放棄是為了更好地擁有,人生只要有了前進的智慧,放棄或擁有對于人生都是一種精彩。
【第40句】:誰拒絕承擔組織和團隊中所應負的責任和義務,誰就會被淘汰出局。而承擔起自己的責任就能全心全意,全力以赴,與團隊共同成長。
【第41句】:【禪心佛語】如果沒有來世,我們只有一世,何苦相互煩惱;如果還有來世,我們再次相見,何必煩惱相約;或許你還質疑著來世的存在,但我卻在質疑今世存在的意義。
【第42句】:【禪心佛語】身份卑微不是人生之錯,心靈卑微才是人生悲劇。人可以卑微渺小,靈魂一定是盛開高尚之花的美苑。人可無才,不可自卑;人可無貌,不可蔑己;人可無錢,不可伸手;人可無勢,不可低眉。
【第43句】:【禪心佛語】念菩薩不可壞故生歡喜,念如來教化眾生故生歡喜,念能令眾生得利益故生歡喜,念入一切如來智方便故生歡喜。
【第44句】:世界是永遠不會和平的,除非佛教普及,大家實踐佛教里的無我和慈悲才能使世界趨向和平,除了佛教,世界上的戰爭皆與宗教有連帶關系。又如中文的“我”字,形狀似兵器,能夠做到“無我”。
【第45句】:【佛語悟道】能夠深刻地洞察和分辨善惡,內心就知道對什么應該感到懼怕和忌諱。知道畏懼就不會去做(錯事),就能夠廣結善緣,沒有憂患。
【第46句】:【早安禪語】人需要沉淀,要有足夠的時間去反思,才能讓自己變得更完美。也許每個人出生時都以為這天地是為他一個人而存在的,當他發現自己正確的時候,他便開始長大。
【第47句】:【禪心佛語】反者道之動,雖然賣佛教門票的大多并不是寺院,但佛教應當統一決心,放棄門票,主動昭示立場。佛教界需要確認一個基本道理——堅決不去充當挾佛斂財者的墊腳石。否則,未來堪憂。
【第48句】:以莫散心觀自心,若能自知自本性,諸相自脫大樂中,散心亦皆成大印。(古印度)薩羅訶《諸家大手印之比較研究》
【第49句】:【禪語人生】一個人如果對人生深深充滿了希望,對生活與工作就更具有信心,覺得自己潛在的智力必可完成一種艱巨的任務。努力追求崇高的理想,從實際的行動獲得成功,并以自強意志的力量,去謀求人生自由和平的生活。
【第50句】:【禪語人生】因為沒有過多的奢求,也就沒有過多的煩惱;因為從不想轟轟烈烈,也就從不會惱害他人;因為常常忽略了自己,也就常常的自在逍遙。
【第51句】:【禪心佛語】佛教所說的人生是苦,是讓我們認清所面對的現實,并非要我們認命,更不是想方設法地逃避。而是讓我們以理性的智慧,尋求痛苦的真正起因,從而在根本上消除它們,獲得究竟的涅槃之樂。
【第52句】:若境遇不佳者,當作退一步想,試思世之勝我者固多,而不如我者亦復不少,但得不饑不寒,何羨大富大貴。樂天知命,隨遇而安,如是則尚能轉煩惱成菩提,豈不能轉憂苦作安樂耶?《印光法師文抄·復鄧伯誠書一》
【第53句】:【禪語文案】禪茶,茶中參禪,禪中有茶。禪有一念天地,茶有一味。以一觀一,一念生一味。不外乎,心境生心念,觀茶而明心。萬事萬物,皆作一物,心無掛礙,而任云卷云舒。
【第54句】:【禪心佛語】假使每一個人都把人類賴以生存的環境看作是神圣的,我們以感恩的心情加倍地愛護它們,那么,我們人類生存的環境就會日趨完善。
【第55句】:【心靈禪語】煩惱的心情,懲罰的是自己,不開心的日子,是把自己打折處理了,上蒼只眷顧那些堅強的人,不放棄信仰的人,快樂只圍繞那些知足的人。
【第56句】:有些人看起來口齒笨拙,其實是在隱藏自己的才干,遇事卻往往成竹在胸,計謀過人。過去說“宰相肚里能撐船”,是說大人有大量,這大量也包括深藏不露,胸中自有百萬雄兵,能藏得住秘密,不會顯山露水。
【第57句】:人的一生,是不斷學習的一生,在學習的過程中,莫要只注重文字的表述,文字只不過是一種工具而已,重要的是靠心去理解。只有這樣,我們才能學有所成——掌握所學知識的實質。
【第58句】:【經典佛語】“那么這些你千辛萬苦背回來卻沒有被你吃下去的水果又有什么用呢?”禪師指著那剩下的幾乎是滿滿一袋的水果問。
【第59句】:悟究竟是什么?人們一直在探求生命的源頭與歸宿,有時忽然靈光一現,就好像流浪子回到了慈母的懷抱,倦游的游客回到了久別的故鄉。
【第60句】:【禪心佛語】高尚的人心中都是高尚的愿望,卑劣的人心中盡是骯臟的想法。世界并沒有不同,所不一樣的是人的心。
【第61句】:【禪語人生】相處時需要包容,相愛時需要真心,快樂時需要分享,爭吵時需要溝通,孤單時需要陪伴,難過時需要安慰,生氣時需要冷靜,幸福時貴在珍惜。
【第62句】:【佛心禪語】修行人如果有看不慣的、看不起的、看不上的、看不順眼的,說明修行還沒有修好。學佛沒有什么,就是單刀直入,改毛病、改習氣。——賢書法師
【第63句】:【禪語人生】我們現在還沒有認識到自己就是佛,不相信自己是佛。認識不到,就是迷,就是凡夫。當你相信了自己是佛,承認了自己是佛,沒有絲毫的懷疑,你就成佛了。
【第64句】:【禪心佛語】以圣賢為竿,以道德為線,以仁慈為鉤,以利?為餌,以四海為池,以禪定為椅,以萬民為魚,何愁功業不成乎。
【第65句】:除了信心、毅力之外,還需要把內心的毅力化為勇氣。虔誠信佛、拜佛者,盡管對佛法了解得很透徹,也很恭敬拜佛,若不能身體力行,仍然非真正學佛者。
【第66句】:希望這本書,能帶你認識因果,尋找心想事成改變命運的法則。從當下我們的起心動念開始,改變自己,找到真正的幸福快樂,帶你回家,我們將無比感恩。
【第67句】:【禪心佛語】覺悟的人不等到業障現前就趕緊積健康的因,把健康續上,這樣以后業障就不現前了。這就叫先知先覺,如果后知后覺的人,那可就苦啦,沒有遠慮,必有近憂,遠大的利益他看不透。
【第68句】:【禪心佛語】你的世界,你活著,你才有和煩惱做斗爭的機會,你活著,你才有機會走出煩惱,才能探索人生、解讀人生,你活著,人生才充滿意義。你不堅強,那么,懦弱給誰看。
【第69句】:【禪心佛語】佛陀教導的是:當看見念頭或當思惟的時候,放下念頭并「保持覺性看著它」,這就叫做VIJJA(明)或智慧。
【第70句】:人若能時時反觀自照,檢討心念是否貪著名聞利養,久而久之,心靈自可提升到“月至上品諸風靜,心持半偈萬緣空”的境界。
【第71句】:人間佛教。乃是以佛教的道理來改良社會,使人類進步,把世界改善的佛教。(民國)太虛《怎樣建設人間佛教》
【第72句】:我們不停地向外追求,心里頭就產生了匱乏。追求情,在心理上就有了缺乏溫情的感覺;追求財富,就產生財物不足的窮困;追求權勢,便引起對權力的渴求。——鄭石巖
【第73句】:住三解脫不入正位,隨眾生欲嚴凈佛土,于剎那頃,速能成就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大寶積經》卷八十三,無盡藏菩薩會
【第74句】:恒東法師:大勝必經大忍,失敗常因心切。瓜熟蒂落,水到才能渠成,蝴蝶必須在蛹中經歷煉獄般痛苦的掙扎,直到它的雙翅強壯了,才會破蛹而出。做事也是一樣,多半的成功都是在失意的忍耐中一步步走出來的。
【第75句】:【禪心佛語】老和尚生前非常明確發愿留下肉身,與十方眾生永結菩提緣,如今所愿圓滿,有緣見聞者無不深信禪門之修行,真實不虛。
【第76句】:【禪心佛語】成佛要福德具足,智慧具足,要知道我們每一個人的福德在眾生之中。如果沒有眾生,一切菩薩都不能成佛。所以我們要結眾生緣,結眾生緣做什么?培福。
【第77句】:人們常常為名譽、錢財等身外之物奔波勞碌,殊不知,身外的堆積越多,離生活最本真的清靜就越遠。心浮氣躁、患得患失之間,人很難得到沉靜的安寧。與其讓浮躁影響我們正常的思維,不如放開胸懷,靜下心來,默享生活的原味。
【第78句】:【佛語禪心】“我們可以缺錢、缺衣、少食,可是千萬別缺德”,“自以為擁有財富的人,其實是被財富所擁有”。
【第79句】:【知難忍苦好處世】天下有兩難:登天難,求人更難。地上有兩苦:黃連苦,無錢更苦。世界有兩險:江湖險,人心更險。人間有兩薄:春冰薄,人情更薄。
【第80句】:【禪語人生】要溝通必須誠信待人,將心比心。溝通缺少了真誠,一切都會變得虛偽,一切都沒有意義,一切交流都因沒有力度而難以讓人信任。
【第81句】:生活中,占有再多的金錢、名譽、權力,也不能換來幸福。占有得太多,反而離滿足越來越遠,人生也會因此而被貪念填滿。將占有變成擁有,將擁有施與他人,時時保留一份得失無礙的心情,才有余裕享受生活中點點滴滴的妙悅。
【第82句】:生、老、病、死、憂傷和失望,跟自己不喜歡的人在一起,永不滿足的欲望,這些存在的屬性都是苦。——《佛陀的格言》
【第83句】:【禪心佛語】生存在智,人生在慧;智者無畏,慧者無愧;智是知進,慧是識退;智是做加法,慧是做減法;智者拿得起,慧者放得下;智者會意,慧者傳心;智是能力,慧是境界;智是聰穎,慧是本性。覺悟本性,開啟智慧。
【第84句】:每個人都希望自己有所得,有所成就,有所收獲。什么是最大的收獲呢?要能滿足,你不滿足,就是睡在天堂也如地獄;假如你滿足,地獄也如天堂,所以滿足是最大的收獲。
【第85句】:人生如行云流水,持一顆寧靜,質樸無瑕的心,身在喧囂,走在紅塵深處,順應自然、順應社會,明了禪意,方能修得禪心。
【第86句】:【禪心佛語】三個忘記:忘記年齡,忘記過去,忘記恩怨。四個擁有:無論你有多弱或多強,一定要擁有真正愛你的人,擁有知心朋友,擁有向上的事業,擁有溫暖的住所。
【第87句】:【做好人間事】學佛的人,應正視「生」與「死」。握做人的機會做好人間事,則家庭和樂,社會安寧。和地吉,就能免除天災人禍,達到消災延壽、福祿綿長的境界。
【第88句】:【佛心禪語】住在山上的人,比住在山下的人較早看到日出。擁有精神生活的人,比受到物質約束的人,較早看到光明的出現。
【第89句】:【禪心佛語】上等人看穿對方、而又假裝看不穿;中等人看穿對方、也揭穿對方;下等人看不穿對方、還假裝看穿了對方。
【第90句】:【禪心佛語】你如果不改變自己,你十年前修行到二十年后都一樣,因為你從你的心流露出來的,都是無明的種子。
【第91句】:【君子標準】一是善良;二是隨和;三是誠信;四是恭敬;五是寬厚;六是勤敏;七是慈惠;八是盡孝;九是博學;十是高潔;十一是仁義;十二是含蓄;十三是坦蕩;十四是明智;十五是謙讓;十六是淡泊;十七是遷善;十八是中正。
【第92句】:【禪心佛語】每當我細細的回憶生活中的一切,會發現我取得一定的成功的時候,即使是下雨,也總會覺得生活處處是希望,反之亦然。也許心情會受環境,天氣的晴雨的影響,但他們之間是沒有必然的因果關系的。
【第93句】:【佛心禪語】最幸福的人說:“如果我有幸福的秘密,那就是我懂得心懷感激,因為感激才會珍惜,因為珍惜才會滿足,因為滿足才會幸福。給不給我賞賜都無所謂,你還是把幸福的秘密送給國王,送給一切需要幸福的人吧。”
【第94句】:如果說一定要怎樣才會滿意,那是苛求,你將永遠不會滿意,如果以主觀的執著去追求所需,那從生到死所能彰顯的只會是一個字——苦。——耕云先生
【第95句】:【佛家禪語人生】紅塵一路,只愿如蓮,不為誰開,不為誰落,任世事歸入風塵,守著自己的一寸光陰,在云山水墨間,低眉,行走,水一般的穿越紅塵,引得清風自來。
【第96句】:歲月不常住:太陽不能暫留,地球不能停轉;時光歲月,隨著太陽起落而遷移,也隨著地球運行而消逝。所以佛說:“剎那生滅,遷變無常!”學佛的人,切莫有“歲月常住”的錯覺。
【第97句】:【中華圣賢經典文案102】快馬不用鞭催,響鼓無須重槌。子本無私惠,豈向他人諂媚。有志不在年高,無謀空言百歲。惰埋葬天才,勤勞產生智慧。擺渡擺到河邊,送佛送到西天。善流芳百世,為惡遺臭萬年。
【第98句】:【禪語人生】有兩種人是沒有什么價值可言的:一種人無法做被吩咐去做的事,另一種人只能做被吩咐去做的事。
【第99句】:【佛心禪語】禪悟人生:一切世間欲,非一人不厭,所有有危害,云何自喪己?一切諸眾流,悉皆歸于海,不以為滿足,所受不厭爾。-《佛說生經》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