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稅務績效考核工作總結
2024稅務績效考核工作總結為了更好地落實全員績效考核工作,根據《市地方稅務局縣區局全員績效考核分類積分辦法(試行)》(地稅發號)文件要求,我局緊密結合工作實際,細化指標,完善標準,修改并制定了工作量化和質量考核兩位一體的《市區局地方稅務局全員績效考核分類積分辦法》,進一步優化了業務工作考核指標體系,均衡了崗位間工作考核力度,搭建起了各崗位公平競爭平臺,促進了人員素質和整體管理服務水平的不斷提高,現將我局績效考核工作有關情況匯報如下。
一、加強領導,建章建制,確保績效考核工作順利開展一是領導重視,提供組織保障。
我局先后多次召開黨組會、局務會專題研究績效考核工作,區局成立了由局長任組長,其他局領導任副組長,人教科、監審室、征管科、辦公室、收入科負責人為成員的考核小組,下設辦公室,由工會主席兼任辦公室主任,具體負責日常考核工作,確保了績效考核工作的全面推進。
二是建章健制,提供制度保障。
根據市局《市地方稅務局縣區局全員績效考核分類積分辦法(試行)》(地稅發號)文件精神,結合區局實際,在區局原有的績效考核辦法上,更加細化指標,完善標準,修改制定了《市區局地方稅務局全員績效考核計分細則》,進一步明確了我局績效考核工作,使我局的各項工作有標準、有措施的穩步開展。
三是齊抓共管,提供實績保障。
要求各科(室、中心)、分局成立相應的考核領導小組,根據區局的績效考核積分細則制定出適合本單位特點的考核積分細則,實行一級對
按季度發放的績效工資怎么計算個人所得稅
稅源管理是稅收管理的基礎和核心,是落實稅收法律法規和提高稅收征管質量與效率的根本途徑,也是實現稅收科學化、規范化、精細化管理的具體體現。
如何提高稅源管理水平,加強稅源監控,減少和避免稅收流失,已成為當前地稅管理機關普遍關注的問題。
特別是在新的征管模式下,建立規范、科學有效的稅源管理體系,有其深遠的現實意義。
筆者就近年來對稅源管理的切心體會,淺析自己的觀點,以供參考。
一、我縣地稅稅源發展現狀及特點 近年來,我縣經濟快速發展,經濟的快速發展帶來了稅源的快速發展。
地稅稅源呈現以下特點: 稅源規模快速增長。
我局管轄的各類納稅戶,近三年稅源變化情況是:05年,3015戶,稅源7550萬元,06年,4420戶,稅源9130萬元,07年,5515戶,稅源11600萬元。
稅源規模逐年不斷增長,加重了地稅稅源管理任務。
稅源結構變化很大。
首先是稅源主體多樣化,國有、集體企業在稅源中所占比例逐年下降。
且稅源不再居于主體地位。
其次是稅源結構有較大變化。
新崛起的工業園區在第一產業稅源中異軍突起,扮演了新的角色。
再次,個體、私營、股份制企業如雨后春筍般迅猛發展,且在稅源結構中占據著絕大份額。
07年,我局管理的納稅戶中,個體私營戶占到
【第72句】:3%,股份制企業、有限責任公司占到
【第13句】:4%.各類納稅戶中,年納稅額在100萬元以上的有15戶,占納稅戶總數的0.36%;50-100萬元的10戶,占0.25%;10-50萬元的25戶,占0.36%;5-10萬元的55戶,占
【第1句】:33%;5萬元以下的5410戶,占
【第97句】:81%.稅源是繁星點點,缺少一輪明月,加大了管理難度。
稅源分布更為廣泛。
老城、新城、工業園區及農村稅源零散、點多、面廣、線長,對加強稅源管理協作、構建廣泛的協稅護稅體系,提出了新的要求。
二、稅源管理中存在的主要問題及原因分析 稅源管理機制不夠健全。
首先是地稅部門在稅源管理中基本上是獨立作戰,缺乏與部門之間協調配合,沒有形成稅源管理合力。
其次是稅源管理沒有形成一套統一的管理制度、程序和標準。
在戶籍管理、定稅管理、發票管理、稅控管理上方式不一,尺度不一,力度不一。
稅源管理粗放。
其一,日常戶籍管理不夠深入、細致,對稅源分布、稅源結構不能了然于胸。
其二,稅源基礎管理還是較為薄弱,執法不規范,程序不到位,資料信息不完整的情況時有發生。
其三是稅源管理手段相對滯后,信息化管理應用程度還不夠高。
稅源管理受到地方行政干預。
對有些重點產業、重點項目、私營及工業園區企業,地方政府出于自身的經濟利益、創造投資環境、以及改善招商引資服務等多方面因素的考慮,往往要求地稅機關在管理執法上做出讓步。
三、建立地方稅源管理體系的構想及措施
【第1句】:建立稅源的分類監控管理體系。
確立抓大控中定小的稅源分類管理思路。
按納稅人大、中、小經營規模,分別確定其戶籍管理指標、稅源采集及監控指標、稅收收入指標。
一是抓大:突出重點企業、重點行業、主體稅種的專業化控管。
全面深入地分析其生產經營、基礎稅源和納稅情況,強化其物流、資金流的監控分析,綜合評價企業的生產經營能力和納稅能力,分析行業稅源規律,把握稅源動向,牽住牛鼻子,掌握稅收收入主動權。
二是控中:以納稅評估為突破口,集中力量加大對面廣量大的中等企業征管力度,在日常檢查,加強動態監控,細化戶籍管理,嚴格以票控稅,落實各項監控指標的基礎上,對納稅人申報的真實性和準確性進行綜合評定,使其申報稅額達到或接近真實水平。
三是定小:在深入摸底調查分析的基礎上,對帳目不全或帳目雖全但核算不實、常虧不到、收入增加而利潤為零的小企業實行核定征收。
對個體戶,在管理上突出抓好集市貿易市場、專業市場和個體大戶的管理,積極推行定稅聽證制度,大力施行陽光辦稅,公平稅負,促進依法納稅。
【第3句】:建立以納稅評估為主要手段的納稅評估管理體系。
稅源的分類管理思路集中體現在稅源的分行業管理上。
就是要尋找行業的稅源共性及其有效監管手段和渠道,要通過對某個行業的納稅評估來發現和歸納潛在稅源和實施管理監控的警戒線指標。
在納稅評估工作中合理確定評估對象,按照評估分析、約談舉證、評定處理等程序,對納稅人納稅申報的真實性和準確性進行全面系統的評估,進一步強化稅源管理。
【第4句】:建立以信譽等級為基礎的納稅人分級管理體系。
制定科學完善的《納稅信譽等級管理辦法》,對A、B、C、D不同等級的納稅人,采取不同的管理辦法,從日常檢查管理、發票管理、納稅服務等方面采取不同的鼓勵和限制措施,促進誠信納稅。
【第5句】:建立協作聯動的社會治稅體系。
由于經濟的快速發展,導致了稅源產生的不確定性、變化的無常性、范圍的廣泛性。
這就要求地稅部門必須依靠社會力量齊抓共管。
為此,要積極爭取地方政府及各部門的支持,建立一套政府主導、地稅主管、部門協作、委托代征、源泉控管的社會綜合治稅體系,延伸稅源監控的網絡。
【第6句】:運用績效考核機制,建立稅源管理保障體系。
一是規范稅收管理工作流程,理清稅收工作具體職責,以預防為主、過程控制、持續改正為核心思想,重點強調過程管理方法的運用,對稅源管理工作做什么、由誰做、何時做、怎么做,進行過程控制,做到職責分明、權力得當、流程順暢。
二是推行崗位細化分層次管理,對各個崗位進行歸納細分,分出三個層次,即基本工作層次、較高工作層次和更高工作層次,確定每個層次工作質量標準,然后分層次進行培訓、考核。
三是健全督查考核反饋體系,完善日常工作督查制度。
對重點工作實行每周、每月督查反饋,客觀準確地評價稅收管理員工作績效,促進工作快速、高效向前發展。
山西省地方稅務局的領導信息
山東省地稅局績效考核一級指標是大類考核指標,二級指標是具體指標。
二級指標是一級指標的細化和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