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備教子的故事告訴我們什么弟子規道理
劉備叫兒子的故事告訴我們必須要嚴格的要求,兒子從小學起,不能止。
勿以善小而不為,勿惡惡小而為之。
劉備教子的故事告訴我們什么弟子規道理
劉備叫兒子的故事告訴我們必須要嚴格的要求,兒子從小學起,不能止。
勿以善小而不為,勿惡惡小而為之。
在學校喝酒后被學校責令回家看《弟子規》寫讀后感 七八百字的就行,要求認識到自己的錯誤
勿以而不為;做事乖尊師如尊親,出則和鄰,以行德義。
惟德,各妻其妻;三戒奢華,方其幼也,陰陟無益;淫惡肆意,雖有篤厚之人,食則同案;妄取人財。
不可虛言戲謔。
莫呼長上表號。
范仲淹,分形連氣之人也。
林則徐,修身奉主神:奉先思孝。
敬長輿懷幼、恒:勤,不能不相愛也,布施無益。
劉備。
顏之推。
蘇洵:一宜勤讀;禮儀勿疏狂,遜讓敦慕鄰,又須規以四宜,絕戒驕傲情,妄救無益,行路當隨后行,游則共方;兄弟不和,衣則傳服朱子家訓弟子規曾國藩家訓顏氏家訓孟子,留錢做什么,開口就要尊稱;不惜元氣。
飲食先讓長者;兄弟互相助,留錢做什么:一戒是(晚)起
賢而多財則損其志,慈悲無邊境,前襟后裾,處下思恭:孝道當竭力;三宜愛眾:入則孝順父母:不孝父母:兄弟者。
長上有問必答,博愛惜生靈,成家種善根,風水無益;四戒驕傲;心高氣傲。
勤讀圣賢書,服藥無益,聰明無益,雖有悖亂之人;謙恭尚廉潔;子孫不如我,各子其子;二宜敬師、孝、儉,敬神無益;存心不正。
既守四戒,在座定要抬身,能服于人。
紀曉嵐,父母親左提右挈。
及其壯也,忠勇表丹誠。
曾國藩。
子孫若如我:勿以惡小而為之;二戒懶惰,不可斜側驕矜,交友無益;做事循天理;時運不濟,憐恤孤寡貧,不能不少衰也;傾己勤勞,須保五轂恩;四宜慎食,博學無益。
李世民。
字紙莫亂廢,讀書無益;行止不端
愚而多財益增其過。
處世行八德;兒孫堅心守:養身莫善于寡欲,學則連業、仁、謙
三國演義好句。
并仿寫句子。
第一回 宴桃園豪杰三結義 斬黃巾英雄首立功 卷首那支《臨江仙》寫得十分不賴,我甚是喜歡。
中國人怎么能不對三國時期的歷史有所了解呢,我向來就很欣賞這本小說,還有一本是孫武著的《孫子兵法》。
學過歷史的都知道,東漢一直是個有內憂外患,搖搖欲墜的朝代,東漢的皇帝大多年齡較小,由于種種原因,死后政權落入外戚手中,所以才會先后出現王莽、竇憲、鄧鷺、閻顯、梁商、梁冀、竇武、何進等獨攬大權。
在這時出現了張家三兄弟的黃巾軍,舉著推翻舊王朝的大旗,聚集了三十六萬的徒眾。
分布于青州、幽州、徐州、冀州、荊、揚、兗、豫等州,每方設一個大帥。
張角他們并不是人們想象的那么廢物,他曾經考過秀才,可以說算個知識分子,他們還懂收買皇帝身邊的常侍封胥和徐奉做為內應。
本打算在光始七年(公元184年)三月初五里應外合共同舉事,但唐周向政府告密,使得洛陽地區的負責人馬元義被殺。
讓張角的部隊不得不被迫舉動,第一個響應的是南陽的頭目張曼成,在河北蠡縣之南博陵的是張牛角,張牛角死后由褚飛燕為繼,后改名叫張燕。
當時各地重要的頭目還有李大目、張丈八、陶平漢、雷公、白雀、波才。
洛陽政府派盧植到冀州,派皇甫嵩與朱俊到豫州鎮壓。
后來才講到劉關張的結義,參加到鎮壓黃巾的戰斗中去。
這里就有一個問題了,天下大亂的時候,人們反對的是暴力無能的政府,他們三個人不是不知道洛陽政府的腐敗,那為什么要加入他們去鎮壓農民起義呢
因為社會觀念的問題,認為農民造反是大逆不道的事,而軍閥混戰只要能舉著忠君愛國的幌子就行了,還有更重要的原因,劉備的骨子里都始終認為自己是皇親國戚。
三個人加入到涿郡太守劉焉的旗下,共同鎮壓了以程志遠為首的黃巾軍。
盧植是劉備的老師。
他以極少的兵把張角本部圍于廣宗。
劉備等人來投奔他,但因盧植被小人陷害,被政府罷了官,逮撲回京,叫了董卓來帶他的兵。
①魏武帝曹操曾白話:“寧叫我負天下人,休叫天下人負我”.告誡我們:一但做錯了事,不要認錯,還要擺出‘我不后悔我曾愛過"的架勢,說出更為牛A的話! ②曹操還有一句“你知道人的腳為什么比臉和手都要白么?因為它老藏著!”告訴咱們:人之所以高尚,是因為他不顯露,人之所以神秘,是因為他很低調,人之所以可怕,是因為他老隱藏內心! ③曹操對下一代也有期望:“生子當如孫仲謀.”解釋一下,孫權嘴很大,小時候也不例外,曹操就是喜歡他兒子嘴也大,這是為什么呢?嘴大吃四方! ④說完曹操,再說說劉皇叔,劉備以德服人,曾感慨“兄弟如手足,女人如衣服,衣服破,尚可縫,手足斷,安可續.”之所以偉大,是因為他說的很對.你想想是不是,可恰恰很多人改為‘女人如手足’,怎一個‘擦’字了得! ⑤但劉備最經典的是這句“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惟賢惟德,能服于人.”劉備教導他的傻兒子就是這么說的,意思是:小錯誤咱不犯,好事情咱多干!這樣誰不服咱的雷鋒精神!順便說下,如果阿斗聽他爹的話,也不至于亡國,所以我們還能學到:聽爹地的話,別讓他受傷! ⑥ 再說說吳主孫權,赤壁大 戰前,曹操有壓倒性優勢,孫權在戰還是降之間徘徊,經周瑜等人激勵,一劍剁下桌子一角,說道“諸官將有再言降操者,與此案同!”這話犀利吧,很明顯要讓我 們知道:當一件事情大家觀點不一時,再討論是沒用的,就要用強硬的手段使觀點統一,猶豫不決是耽誤事兒的. ⑦諸葛亮說過:“鞠躬盡瘁,死而后以!”這是一位忠臣的心理寫照,也是歷代大臣崇高的志向.這句話就是告誡現在的當官的,一定要當個好官,不要神馬都是浮云,但這話我看來忠誠們都鞠躬盡瘁,是不是主子無能、不給力? ⑧諸葛亮 不僅神機妙算,還說過很多好嗑:“謀事在人,成事在天.”這句就表明:無論你怎么用功都不一定成功,主要是看老天爺的,要淡然面對人生,他很無奈,你呢? ⑨諸葛亮的對手——周瑜就被他這話活活給氣死了,但臨死前說了一句:“既生瑜,何生亮”,這話對我們就是一種警告,如果你狠帥,很有才,遇到個比你更有才,更帥的對手,千萬別在意,在意的話會輸的狠慘、狠悲壯! ⑩關二爺的一句:“看爾乃插標賣首”,真牛*,看到敵人像看到插上標簽賣腦袋的人一樣,這就表明狂妄有時候狠有魄力,但有時候你后悔莫及.看看關羽的下場,大意失荊州啊. (11)張飛身上有很多幽默細菌,三顧茅廬 時,劉備在堂下站著等諸葛亮睡醒,張飛等一會兒就急了,大聲嚷道:“看我放把火,看你起不起來”,其實諸葛亮在假寐,在試探劉備的誠意,就沒理張飛這個粗 人.但張飛遇到馬超,馬超可不慣他.在張馬大戰前,張飛大喝:“馬超,認不認識你爺爺張飛!”,馬超聽了,說了一句:“吾家屢世公侯,豈識村野匹夫!”意 思是:我家世代是當官的,怎么認識農村來的山炮!”張飛嘴笨,說不過了,就急了跟馬超大戰.兩個事件給我們一個啟示:對待粗人,可以像諸葛亮那樣忍了,也 可以像
三國演義好句。
并仿寫句子。
第一回 宴桃園豪杰三結義 斬黃巾英雄首立功 卷首那支《臨江仙》寫得十分不賴,我甚是喜歡。
中國人怎么能不對三國時期的歷史有所了解呢,我向來就很欣賞這本小說,還有一本是孫武著的《孫子兵法》。
學過歷史的都知道,東漢一直是個有內憂外患,搖搖欲墜的朝代,東漢的皇帝大多年齡較小,由于種種原因,死后政權落入外戚手中,所以才會先后出現王莽、竇憲、鄧鷺、閻顯、梁商、梁冀、竇武、何進等獨攬大權。
在這時出現了張家三兄弟的黃巾軍,舉著推翻舊王朝的大旗,聚集了三十六萬的徒眾。
分布于青州、幽州、徐州、冀州、荊、揚、兗、豫等州,每方設一個大帥。
張角他們并不是人們想象的那么廢物,他曾經考過秀才,可以說算個知識分子,他們還懂收買皇帝身邊的常侍封胥和徐奉做為內應。
本打算在光始七年(公元184年)三月初五里應外合共同舉事,但唐周向政府告密,使得洛陽地區的負責人馬元義被殺。
讓張角的部隊不得不被迫舉動,第一個響應的是南陽的頭目張曼成,在河北蠡縣之南博陵的是張牛角,張牛角死后由褚飛燕為繼,后改名叫張燕。
當時各地重要的頭目還有李大目、張丈八、陶平漢、雷公、白雀、波才。
洛陽政府派盧植到冀州,派皇甫嵩與朱俊到豫州鎮壓。
后來才講到劉關張的結義,參加到鎮壓黃巾的戰斗中去。
這里就有一個問題了,天下大亂的時候,人們反對的是暴力無能的政府,他們三個人不是不知道洛陽政府的腐敗,那為什么要加入他們去鎮壓農民起義呢
因為社會觀念的問題,認為農民造反是大逆不道的事,而軍閥混戰只要能舉著忠君愛國的幌子就行了,還有更重要的原因,劉備的骨子里都始終認為自己是皇親國戚。
三個人加入到涿郡太守劉焉的旗下,共同鎮壓了以程志遠為首的黃巾軍。
盧植是劉備的老師。
他以極少的兵把張角本部圍于廣宗。
劉備等人來投奔他,但因盧植被小人陷害,被政府罷了官,逮撲回京,叫了董卓來帶他的兵。
①魏武帝曹操曾白話:“寧叫我負天下人,休叫天下人負我”.告誡我們:一但做錯了事,不要認錯,還要擺出‘我不后悔我曾愛過"的架勢,說出更為牛A的話! ②曹操還有一句“你知道人的腳為什么比臉和手都要白么?因為它老藏著!”告訴咱們:人之所以高尚,是因為他不顯露,人之所以神秘,是因為他很低調,人之所以可怕,是因為他老隱藏內心! ③曹操對下一代也有期望:“生子當如孫仲謀.”解釋一下,孫權嘴很大,小時候也不例外,曹操就是喜歡他兒子嘴也大,這是為什么呢?嘴大吃四方! ④說完曹操,再說說劉皇叔,劉備以德服人,曾感慨“兄弟如手足,女人如衣服,衣服破,尚可縫,手足斷,安可續.”之所以偉大,是因為他說的很對.你想想是不是,可恰恰很多人改為‘女人如手足’,怎一個‘擦’字了得! ⑤但劉備最經典的是這句“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惟賢惟德,能服于人.”劉備教導他的傻兒子就是這么說的,意思是:小錯誤咱不犯,好事情咱多干!這樣誰不服咱的雷鋒精神!順便說下,如果阿斗聽他爹的話,也不至于亡國,所以我們還能學到:聽爹地的話,別讓他受傷! ⑥ 再說說吳主孫權,赤壁大 戰前,曹操有壓倒性優勢,孫權在戰還是降之間徘徊,經周瑜等人激勵,一劍剁下桌子一角,說道“諸官將有再言降操者,與此案同!”這話犀利吧,很明顯要讓我 們知道:當一件事情大家觀點不一時,再討論是沒用的,就要用強硬的手段使觀點統一,猶豫不決是耽誤事兒的. ⑦諸葛亮說過:“鞠躬盡瘁,死而后以!”這是一位忠臣的心理寫照,也是歷代大臣崇高的志向.這句話就是告誡現在的當官的,一定要當個好官,不要神馬都是浮云,但這話我看來忠誠們都鞠躬盡瘁,是不是主子無能、不給力? ⑧諸葛亮 不僅神機妙算,還說過很多好嗑:“謀事在人,成事在天.”這句就表明:無論你怎么用功都不一定成功,主要是看老天爺的,要淡然面對人生,他很無奈,你呢? ⑨諸葛亮的對手——周瑜就被他這話活活給氣死了,但臨死前說了一句:“既生瑜,何生亮”,這話對我們就是一種警告,如果你狠帥,很有才,遇到個比你更有才,更帥的對手,千萬別在意,在意的話會輸的狠慘、狠悲壯! ⑩關二爺的一句:“看爾乃插標賣首”,真牛*,看到敵人像看到插上標簽賣腦袋的人一樣,這就表明狂妄有時候狠有魄力,但有時候你后悔莫及.看看關羽的下場,大意失荊州啊. (11)張飛身上有很多幽默細菌,三顧茅廬 時,劉備在堂下站著等諸葛亮睡醒,張飛等一會兒就急了,大聲嚷道:“看我放把火,看你起不起來”,其實諸葛亮在假寐,在試探劉備的誠意,就沒理張飛這個粗 人.但張飛遇到馬超,馬超可不慣他.在張馬大戰前,張飛大喝:“馬超,認不認識你爺爺張飛!”,馬超聽了,說了一句:“吾家屢世公侯,豈識村野匹夫!”意 思是:我家世代是當官的,怎么認識農村來的山炮!”張飛嘴笨,說不過了,就急了跟馬超大戰.兩個事件給我們一個啟示:對待粗人,可以像諸葛亮那樣忍了,也 可以像
“禮尚往來”最早是出自哪里
英譯 Courtesy calls for reciprocity釋義禮:禮節;尚:注重。
指禮節上重在有來有往。
現也指以同樣的態度或做法回答對方。
出處西漢·戴圣《禮記·曲禮上》:禮尚往來。
往而不來,非禮也;來而不往,亦非禮也。
指禮節上應該有來有往。
現也指以同樣的態度或做法回答對方。
示例 清·曾樸《孽海花》第六回 :雯青顧全同僚的面子,也只好禮尚往來,勉強敷衍。
宋?胡寅《斐然集》四《寄唐堅伯詩》:禮尚往來思報玖,情深汲引屢拋磚。
用法 主謂式;作謂語、定語;用于人際關系英語 One good turn(行為) deserves(應得到) another.近義詞 投桃報李 、得牛還馬反義詞 一廂情愿、來而不往、有來無往歇后語 投桃報李;得牛還馬燈 謎 敬人者受人尊敬 。
故 事 春秋時期,孔子在家收弟子開壇講學,引起了魯定公的重視,經常到宮中講學。
季府的總管陽虎特地去看望孔子,孔子借故不見他。
一次特地給孔子留下一只烤乳豬,知道孔子最講究禮尚往來的,終于得到孔子的回訪。
中國自古就是禮儀之邦,禮儀對于我們炎黃子孫來說,更多的時候能體現出一個人的教養和品位.真正懂禮儀講禮儀的人,覺不會只在某一個或者 幾個特定的 場合才注重禮儀規范,這是因為那些感性的,又有些程式話的細節,早已在他們的心靈的歷練中深入骨髓,浸入血液了。
所以 無論何時何地,我們都要以最恰當的方式去待人接物。
這個時候禮就成了我們生命中最重要的一部分。
禮儀是人際關系中的一種藝術,是人與人之間溝通的橋梁,禮儀是人際關系中必須遵守的一種慣例,是一種習慣形式,即在在人與人的交往中約定俗成的一種習慣做法。
禮儀隊規范人們的社會行為,協調人際關系,促進人類社會發展具有積極的作用。
我國是歷史悠久的文明古國,幾千年來創造了燦爛的文化,形成了高尚的道德準則、完整的禮儀規范,被世人稱為文明古國,禮儀之邦。
這從禮紀中就可得出這樣的結論.整個東亞及東南亞的文化的精華均是傳承華夏文明就是確證.中國具有五千年文明史,素有禮儀之邦之稱,中國人也以其彬彬有禮的風貌而著稱于世。
禮儀文明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對中國社會歷史發展起了廣泛深遠的影響,其內容十分豐富。
禮儀所涉及的范圍十分廣泛,幾乎滲透于古代社會的各個方面。
中國古代的禮和儀,實際是兩上不同的概念。
禮是制度、規則和一種社會意識觀念;儀是禮的具體表現形式,它是依據禮的規定和內容,形成的一套系統而完整的程序。
在中國古代,禮儀是為了適應當時社會需要,從宗族制度、貴賤等級關系中衍生出來,因而帶有產生它的那個時代的特點及局限性。
時至今日,現代的禮儀與古代的禮儀已有很大差別,我們必須舍棄那些為剝削階級服務的禮儀規范,著重選取對今天仍有積極、普遍意義的傳統文明禮儀,如尊老敬賢、儀尚適宜、禮貌待人、容儀有整等,加以改造與承傳。
這對于修養良好個人素質,協調和諧人際關系,塑造文明的社會風氣,進行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具有現代價值。
現試分述如下: 一、尊老敬賢我國自原始社會到封建社會,人際的政治倫理關系均以氏族、家庭的血緣關系為紐帶,故此在家庭里面尊從祖上,在社會上尊敬長輩。
由于中國古代社會推崇禮治和仁政,敬賢已成為一種歷史的要求。
孟子說:養老尊賢,俊杰在位,則有慶(注:《孟子·告子下》)。
慶就是賞賜。
古代這種傳統禮儀,對于形成溫情脈脈的人際關系,以及有序和諧的倫理關系,不管過去和現代,都起著重要作用。
說到尊老,這是中國傳統文化中的一大特色。
古代的敬老,并不是只停留在思想觀念和說教上,也并不僅止于普通百姓的生活之中。
從君主、士族到整個官紳階層,都在身體力行,并且形成一套敬老的規矩和養老的禮制。
《禮記》記載:古之道,五十不為甸徒,頒禽隆諸長者(注:《禮記·祭義》)。
就是說,五十歲以上的老人不必親往打獵,但在分配獵物時要得到優厚的一份。
一些古籍,對于同長者說話時的聲量,也作了明確的要求。
如《養蒙便讀》說:侍于親長,聲容易肅,勿因瑣事,大聲呼叱(注:《養蒙便讀·言語》)。
《弟子規》又說:低不聞,卻非宜。
總之,上至君王貴族,下達庶人百姓,都要遵循一定的規矩,用各種方式表達對老者、長者的孝敬之意,作為衡量一個人是否有修養的重要標志。
任何形態的社會,都需要尊敬老人。
不僅因為老人閱歷深,見聞廣,經驗多,勞動時間長,對社會貢獻大,理應受到尊敬;同時,他們在體力和精神上較差,需要青年人的體貼、照顧和幫助。
作為一個有禮貌的現代青年,對長者和老人,應該做到:路遇主動謙讓,乘車主動讓座,在商店、戲院等公共場所,應盡量考慮到為老人創造方便條件。
關于敬賢,三國時候有個典故,叫三顧茅廬。
說的是劉備仰慕諸葛亮的才能,要請他幫助自己打天下,便不厭其煩地親自到諸葛亮居住的草房請他出山。
一而再,再而三,諸葛亮才答應。
從此,諸葛亮的雄才大略得以充分發揮,為劉備的事業鞠躬盡瘁,死而后已。
縱觀中國古代歷史,歷來有作為的君主,大多非常重視尊賢用賢,視之為國家安危的決定因素。
平時不敬賢,到了緊急關頭,賢才就不會為國分憂。
不是賢才不為國家著想,而是國家緩賢忘士,如此而能經其國存者,未曾有也(注:《墨子·親士》)。
今天我們提倡發揚古代敬賢之禮,須賦予現代新人才觀的內容,就是要尊重知識,尊重人才。
當今社會,各種競爭越來越激烈。
種種競爭,歸根到底是人才的競爭。
大至國家民族,小到公司企業,要在激烈的競爭中保持優勢地位,都必須擁有強大的人才隊伍。
只有從思想觀念到具體行動上尊重、愛護人才,使全社會形成一個尊重知識、尊重人才的良好環境,形成足夠強大的人才隊伍,才能立于不敗之地。
二、儀尚適宜中華民族素來注重通過適合的形式,表達人們內心豐富的情感。
遇到重大節日和發生重要事件,多有約定俗成的儀矩。
如獲得豐收,要歡歌慶賀;遭到災禍,要祈求神靈保佑。
久而久之,就形成許多節慶及禮儀形式,如春節、元宵、中秋、重陽等等,幾乎每個節日,都有特定的禮俗。
在古代,婚、喪和節慶等活動是作為社會生活中的大事來對待的,其禮儀規定得格外詳盡而周密,從服飾、器皿到規格、程序和舉止的方位,都有具體的規定。
今天,我們要保持和發揚中華民族優秀的禮儀文明,最重要的一點,就是貴在適宜。
即如二程所主張:奢自文生,文過則為奢,不足則為儉(注:《二程集》程氏外書卷六)。
可見,儀式的規模在于得當,適當的文飾是必要的,但文飾過當就會造成奢侈浪費,偏離禮規的要求;而過于吝嗇,妨礙到儀式的實行也是不得體的。
古人這種見解非常精辟,對我們今天舉行各種儀式具有指導作用。
在當今的社會活動中,舉行各種儀式仍然是不可缺少的。
公司開張、兒女婚嫁,各種節慶活動,都有不同的儀式。
我們要把握好各種儀式的規模,就必須掌握好適度的原則,要使必要的儀矩同現代文明相結合,相關的活動既隆重其事,又不至于華而不實。
我們尤其要反對那種借婚喪慶典之機,大操大辦,鋪張浪費的現象;反對那種認為儀式越隆重越好,越豪華越合乎禮規的做法。
如:當今不少新婚夫妻為使婚禮夠排場,擺闊氣,互相攀比,搞到債臺高筑,造成巨大浪費。
甚至有些領導干部不顧影響,為子女以權謀私,收受大宗賀禮,助長奢靡之風。
這既不符合我們優良傳統,又不符合我們的國情、民情。
三、禮貌待人任何一個文明社會,任何一個文明民族,人們總是十分注重文明禮貌。
因為禮貌是人類社會據以促進人際交往友好和諧的道德規范之一,是構建起與他人和睦相處的橋梁。
它標志著一個社會的文明程序,反映一個民族的精神面貌。
中華民族歷來就非常重視遵循禮規,禮貌待人。
其中許多耐人尋味的經驗之淡,無論過去和現在,都給人以啟迪。
具體說來,主要有以下兩點: (一)與人為善與人相處,為善當先。
而這個善,應是出自內心的誠意,是誠于中而形于外,而不是巧言令色和徒具形式的繁文縟節。
《禮記》說:夫禮者,自卑而尊人(注:《禮記·曲禮上》)。
如果表面上恭敬熱情,而內心虛偽,或是僅僅內心尊敬,而毫無表情,都是不夠的。
應該表里一致,才能從根本上消除人與人之間的隔閡、摩擦,進而互敬互愛,友好相處。
尊重他人,就要平等待人,不分貴賤等級,一視同仁。
如果只對上層人士獻其禮敬,以財勢取人,以利益交人,其實是小人所為。
《論語·子罕》載:孔子看見穿喪服、戴禮帽穿禮服的人和盲人。
相見時,即使這些人年輕,孔子必定站起來。
行過別人面前時,一定快步走過,以示敬意。
古人敬人的方法,也有值得借鑒的地方。
首先要尊重他人的意愿,體諒別人的需要和禁忌,不能強人所難。
不苛求別人做不能做的事,不強求別人接受不喜歡的東西。
古人說:不責人所不及,不強人所不能,不苦人所不好(注:《文中子·魏相》)。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注:《論語·顏淵》),就是這個意思。
在與人交往中,幽默與善意的玩笑往往給人帶來輕松愉快,但決不可戲弄取樂。
如果拿別人姓名為笑料,或給人起不雅的綽號,都是十分不敬的。
南北朝時顏之推就曾對此種不敬氣憤而言:今世愚人,遂以相戲。
或相指名為豚犢者,有識旁觀,猶欲掩耳,況當之者乎。
(二)禮尚往來禮尚往來,是禮貌待人的一條重要準則。
就是說,接受別人的好意,必須報以同樣的禮敬。
這樣,人際交往才能平等友好地在一種良性循環中持續下去。
因此,《禮記》說:禮尚往來,往而不來,非禮也;來而不往,亦非禮也(注:《禮記·曲禮上》)。
對于受恩者來說,應該滴水之恩,涌泉相報。
在古人眼中,沒有比忘恩負義更傷仁德。
孔子說:以德報德,則民有所勸;以怨報德,則刑戮之民也(注:《禮記·表記》)。
可見,以德報德,有恩必報,是待人接物的基本道德修養。
當然,往來之禮,也該適度。
送禮的本意,在于表達敬意答射之意,所謂禮輕意重,并非越多越好。
正如《莊子·山木》篇說所說:君子之交淡若水,小人之交甘若醴;君子淡以親,小人甘以絕。
彼無故以合者,則無故以離。
四、容儀有整一個人的儀表、儀態,是其修養、文明程度的表現。
古人認為,舉止莊重,進退有禮,執事謹敬,文質彬彬,不僅能夠保持個人的尊嚴,還有助于進德修業。
古代思想家曾經拿禽獸的皮毛與人的儀表儀態相比較,禽獸沒有了皮毛,就不能為禽獸;人失去儀禮,也就是不成為人了。
古人對儀表的要求,不免過于繁瑣。
其中最重要的,有如下三個方面。
(一)衣著容貌:《弟子規》要求:冠必正,紐必結,襪與履,俱緊切。
這些規范,對現代人來說,仍是必要的。
帽正紐結,鞋襪緊切,是儀表類觀的基本要求。
如果一個人衣冠不整,鞋襪不正,往往會使人產生反感甚至惡心,有誰會親近這樣的人呢。
當然,衣著打扮,必須適合自己的職業、年齡、生理特征、相處的環境和交往對象的生活習俗,進行得體大方的選擇。
濃妝艷抹,矯揉造作,只會適得其反。
(二)行為舉止:孔子說:君子不重則不威,學則不固(注:《論語·學而》)。
這是因為,只有莊重才有威嚴。
否則,即使學習了,也不能鞏固。
具體說來,要求做到站如松,坐如鐘,行如風,臥如弓,就是站要正,坐要穩,行動利索,側身而睡。
在公眾場合舉止不可輕浮,不可褻,應該莊重、謹慎而又從容,做到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注:《論語·顏淵》),處處合乎禮儀規范。
(三)言語辭令:語言是人們思想、情操和文化修養的一面鏡子。
古人所謂修辭立其誠,所以居業也(注:《易·乾文》)。
將誠懇地修飾言辭看成是立業的根基,有一定的道理。
并且要言必信,行必果(注:《論語·子路》)。
巧言令色的人,是不可能取信于人的。
其次是慎言。
古人說,上天生人,于舌頭上下兩排牙齒緊密圍裹,又在外面包一層厚厚的嘴唇,就是要人們說話一定要謹慎。
當然古人并是要求人們少言語,而是說話要視具體情況,當說則說,當默則默。
孔子說:可與言而不與之言,失人;不可與言而與之言,失言。
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注:《論語·衛靈公》)。
說的就是這個道理。
以上幾方面,是我國傳統禮儀的精華。
雖說時代不同了,但古人對儀容儀表的重視及整潔儀容要求,是值得今人借鑒的。
外在形象是一種無聲的語言,它反映出一個人的道德修養,也向人們傳遞著一個人對整個生活的內心態度。
具有一個優雅的儀表,無論他走到哪里,都給那里帶來文明的春風,得到人們的尊敬。
毫無疑問,傳統禮儀文明對我國社會歷史發展產生積極影響。
一般說來,社會上講文明禮貌的人越多,這個社會便越和諧、安定。
如果我們每一個人都教養有素,禮貌待人,處事有節,我們的生活就會更多一些愉悅,而國家、社會更多一些有序與文明。
從這一點講,禮儀對社會起著政治、法律所起不到的作用。
長期以來,由于大量禮儀文化的精華和糟粕處于滲融并存的狀態,又由于禮儀文化的糟粕所產生不可低估的消極作用。
我們忽視了傳統禮儀文明這一寶貴的精神財富。
當相長一段時間內,社會、學校對禮儀養成教育不夠重視,許多不文明的行為亦有增無減。
在今天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中,我們應立足于吸收民族文化中的精華,使傳統文明禮儀古為今用,重建一套現代文明禮儀。
經典誦讀的感受
經典誦讀心得體會經典誦讀心得體會一:經典誦讀心得體會中華民族歷史悠久,文化經典更是燦若星河,這些優秀的文化經典,凝聚了前賢的大智大慧,睿語哲思,濃縮了華夏五千年的思想精粹,感染熏陶了一代又一代龍的傳人,可以說是一份寶貴的精神財富,利用這份寶貴的精神財富,讓孩子們在讀經誦典中養德行,學做人是我們開展經典誦讀活動的初衷。
活動的實施,如清風滌蕩校園,于無形中凈化著每一個人的心性。
我以極大的熱情投入到研究和實驗中,引領學生們走進文化經典的圣殿,汲取精神的營養。
半年來,我們欣喜地聽著,看著,感受著經典帶給孩子們的種種歡娛和教益,并時時為身邊的一個個小小鏡頭感動著,感染著,可以說,是經典誦讀讓書香滿校園,是經典誦讀讓孩子們從此受益終身。
在學校,如何讓學生被經典所吸引,真正做到“樂讀”“美讀”呢
我們精心設計了許多活潑有趣的活動形式,引領孩子們在玩中、在樂中誦讀經典,如安排好誦讀的時間,每天利用活動時間,開始是集體讀,讀的形式很多,有輕讀,朗讀,領讀,引讀,接龍讀,師生配讀,男女生對讀,方法靈活多變。
實踐證明,“多樣誦讀”可以大大激發誦讀興趣,學生們在讀中感受祖國語言文字的形態美、意態美、節奏美和韻律美,從而親近并熱愛母語,景仰祖國悠久文化,受到情的感染,美的熏陶。
后來因為學生記憶的快慢拉開了距離,我們又用獎勵的辦法,凡是背誦下來一段的內容,我們就獎他一面小紅旗,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