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緬懷革命先烈的感受
三一文庫()\\\/心得體會范文\\\/心得體會緬懷革命先烈心得體會 緬懷革命先烈心得體會一: 今天是清明節,我想很多同學都回家祭祖掃墓了。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說的就是每當這個特殊的時候,人們都會倍加思念已經死去的親人,心情難免傷感。
今天在這莊嚴的升旗儀式上,我們凝視著烈士鮮血所染的國旗,不覺思緒又回到那艱苦崢嶸的歲月:舊中國飽受戰爭的創傷和帝國主義的欺凌,人民受盡磨難和屈辱。
舊上海的公園門口曾立著一塊醒目的牌子,上面寫著“華人與狗不得入內。
”外國輪船在黃浦江上肆意闖蕩,撞翻中國民船,淹死中國人也不管。
那時洋人在中國土地上為所欲為,國人已喪失了最起碼的做人尊嚴。
祖國危難之時,無數愛國志士挺身而出,為了祖國的獨立統一和人民的解放,甘灑一腔熱血。
從不惜千金買寶刀,貂裘換酒也堪豪的女俠秋瑾,到一腔熱血勤珍重,灑去猶能化碧濤的鄒容;從江姐到劉胡蘭;從黃繼光到董存瑞……無數英烈用他們的生命,譜寫了一曲曲壯烈的愛國樂章。
難道他們不知道生命的可貴嗎?不!他們非常珍惜自己的生命,但是他們深深懂得:在祖國危亡之時,作為一個中國人,保衛祖國,拯救祖國是自己的責任,為了祖國的解放,先烈們拋頭顱灑熱血,戰火中出生入死,監牢里堅貞不屈,刑場上大義凜然。
他們用生命、熱血換來了華夏民族的新生。
時代的列車已進入 如果,如果沒有那些先烈們英勇的奮戰,中華民族怎么會迎來今天 是呀
讀銘記歷史緬懷先烈有感800字
我從小生活在淮南市公安局大院,常和同齡的小朋友來市中隊營外操場玩,看解放軍叔叔訓練。
這天下午約四點鐘左右大概有一個排的解放軍叔叔在練習投擲手榴彈訓練,這時遠處有位解放軍戰士大聲的叫另外一位戰士:郭章清快把那個小孩拉開太危險啦......。
這時這位叫郭章清的解放軍叔叔快步跑過來抱起我跑到離投擲范圍以外的安全路邊,那是我唯一一次見過這位烈士,他20歲左右,他身材中等結實但不那么健壯,五官端正清秀英俊,一雙不大不小的雙眼皮眼睛炯炯有神。
他救的那位小女孩就是和我同齡的王萍 (63年生)她的家是住在陳洞路的法院家屬院里,在68年三月份的一天我家附近的鄰居很快的傳說:市中隊的解放軍郭章清為救一位小女孩被汽車撞了,生命很危險我們快點去看看,我跟著媽媽和幾位阿姨小跑著去了市中隊(就是現在的淮南市武警支隊營房里,門衛也不阻攔,醫務室外圍了很多的群眾和解放軍,都想看看這位舍己救人的叔叔,有幾位阿姨都留下了眼淚,醫務室大門緊閉只有人民醫院穿白打褂醫生才可以進去,為英雄搶救,我們在門外等候了很久才被其他的解放軍領導勸回。
一天后我們才知道郭章清犧牲了,很多戰士和群眾都哭了。
我八歲時上了洞二小一年級和王萍一個年級但不同班,王萍個子比較高挑清秀可愛但不愛說話。
從那以后我們學校的同學每年清明時節都去大通為郭章清掃墓,烈士墓兩邊有兩名解放軍叔叔莊重的為烈士站崗,多數都是有王萍帶頭為烈士叔叔獻花圈鞠躬并宣誓......。
郭章清為了搶救人民群眾的小女孩獻出了年輕寶貴的生命,他那舍己救人的無畏精神和高尚的偉大品格永遠活在我們的心中
幾年后郭章清家鄉政府為烈士的弟弟送到了市中隊當上了光榮的解放軍戰士,在他哥哥生前的連隊直到后來光榮退伍把哥哥的英勇事跡再帶回家鄉。
郭章清生前在中隊是嚴格要求自己的人,團結友愛,是想進步所以可以在危急關頭做出偉大的貢獻,他是當代軍人的表范
我們永遠懷念您
觀看唐山大地震觀后感
電影觀后感昨日是電影全球首映,我與家人朋友有幸觀看了此片,感覺震撼頗大。
我是唐山人,經歷過那場地震災難(當時我八周歲,剛上小學二年級)。
下面就以唐山一個普通百姓的角度談一下自己的感受。
首先最讓人感動的是大災大難面前的親情
飾演的母親和實驗的父親(以下省略簡稱母親、父親)在災難發生的一刻,首先想到的是孩子
看到孩子無助的呼喊和求救,父母那種撕心裂肺的情感被二位演員演繹得絲絲入扣,絲毫看不出他們是在表演
在父親搶救孩子無果遇難后,面對“救姐姐還是救弟弟”,母親最后做出的痛苦抉擇過程,被演繹得真實、感人
那是多么痛苦的選擇啊,,作為母親,任何一個人都很難抉擇,那可是真真切切的啊
震后奶奶、姑姑來唐山要帶方達回濟南,面臨骨肉分離,母親的無奈何大度,奶奶的思想矛盾和對母親的理解,反映了感人的母愛之情
二是真實反映了的抗震救災中的巨大貢獻和犧牲。
無論是唐山還是汶川,解放軍永遠沖在救災最前線,從分體現出戰爭時期是人民和平的保護神,災難面前是人民生命的保護神
三是養父母給予方凳真實真摯的愛。
、飾演的養父、養母給了小方登第二次,應該說是第三次生命,對待方凳,培養她長大成人考入大學,特別是將養父對養女的愛表現得淋漓盡致,這種愛同樣很感人
四是電影中對愛情的表現處理恰到好處,非常到位。
父親舍生忘死推開母親闖入搖搖欲墜的樓房,在充分體現父愛的同時也表現出父親對母親的愛;母親三十多年孤守所表達的對父親的摯愛
除了以上感受以外,也對這部電影的拍攝談點個人觀點。
這部電影屬于大制作、大手筆,拍的非常震撼,、等演員表演非常真實,在這個物欲橫流的時代,來上這么一部電影,希望能讓同胞們有些心靈上的震撼,也希望對年輕人的觀念有所改變。
美中不足的是該部電影有的嫌疑,可能是劍南春酒廠和工商銀行贊助的緣故吧
另外在歷史背景細節上把握不太準確,比如字幕提示1986年,陳道明實驗的養父佩戴上校軍銜就不符合實際,我軍是在1988年菜實行軍銜制的。
當然這只是這部電影的美玉之瑕,總的來說電影很震撼、真實。
再者唐山大地震時當時交通不發達,只有軍隊能進去,基本是唐山人自己扒自己,最后死了24萬人。
在汶川地震的時候,全國都動員起來了,有錢的出錢,有力的出力。
直升機飛進來了,挖掘機進來了,全國各地的志愿者都來了。
時代不同了
唐山的觀眾看完以后是感動,甚至感恩
所以人有一顆感恩的心是非常重要的,用感恩的心回報社會,回報恩人
浮生六記的讀后感
浮生六記讀后感一日下午,天氣下著小雨,閑來無事,來到步步高梅溪書院。
一進大門左拐就看到幾疊書,擺在書架上,隨意翻了幾下,有《解憂雜貨鋪》、《放學后》等等,隨意翻了幾下,雖然知道這幾本書,很有名,但是我興趣不是很大。
突然翻到一本名為《浮生六記》的書,作者是沈復,看名字好像有點熟,感覺在課本中看到過(后來回家仔細一思考,其實印象中應該是嚴復,《天演論》作者,歷史課本中有提到。
而此沈復,字三白,清乾隆嘉慶年間蘇州人,著有《浮生六記》),所以就拿起書來細讀。
打開書的第一頁就是序言,開篇就深深的吸引了我,紅樓夢我也看過兩次,而且看的晶晶有味,細細讀來里面的生活場景,好像鋪面而來,而且里面的詩詞感覺也非常的好,讓我忍不住抄下來。
所以一看本書一開篇就說自己效仿紅樓夢把閨房之事放在第一篇,所以覺得作者是一個“有情”之人,讓我忍不住的往下翻。
余生乾隆癸未冬卜一月二十有二日,正值太平盛世,且在衣冠之家,后蘇州滄浪亭畔,天之厚我可謂至矣。
東坡云:“事如春夢了無痕”,茍不記之筆墨,未免有辜彼蒼之厚。
因思《關鳩》冠三百篇之首,被列夫婦于首卷,余以次遞及焉。
所愧少年失學,稍識之無,不過記其實情實事而已,若必考訂其文法,是責明于垢鑒矣……本書是文言文,文言文讀來基本意思還算懂的,但是一些詞語還是比較生僻,還好它下面有白話文翻譯,因此我先讀一遍文言文,再看一遍白話文,所以書中所寫內容還是基本讀懂。
在意大利,《愛的教育》一直是孩子們的必讀書,這本書采用日記體形式,講述一個叫
在意大利,《愛的教育》一直是孩子們的必讀書,這本書采用日記體形式,講述了一個叫恩科利的小男孩成長的故事.字里行間洋溢著對祖國、父母、師長、朋友的真摯的愛,有著感人肺腑的力量.
清明節的作文400字
【又是一年清明節】“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
”又一個清明節到了,天空應時的下起了雨。
雨后的空氣變得清新,變得有些凄涼,更讓這個特別的節日顯示出特有的韻味。
清明,是農歷二十四節氣之一。
中國傳統的清明節大約始于周代,距今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歷史。
清明一到,氣溫升高,雨量增多,正是春耕春種的大好時節。
故有“清明前后,點瓜種豆”、“植樹造林,莫過清明”的農諺。
可見這個節氣與農業生產有著密切的關系。
清明節是一個祭祀祖先的節日,主要是掃墓,掃墓是慎終追遠、敦親睦族及行孝的具體表現。
清明節是在仲春與暮春之交,也就是冬至后的106天。
2006年5月20日,該民俗節日經國務院批準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清明節是我國傳統節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節日,是祭祖和掃墓的日子。
清明掃墓,謂之對祖先的“思時之敬”。
其習俗由來已久。
在清明節,還有踏青、插柳、放風箏等習俗。
前幾天,爸爸去給爺爺奶奶掃墓。
看到墓地的景象,真是令人感到驚嘆
隨處可見一堆堆燒過的紙的廢墟,空中飄著燒過的灰,味道還很嗆鼻子。
我覺得這種燒紙的行為是不對的,不僅浪費了資源,還污染了環境。
我們應該停止這種行為,大家可以給死去的人送上一束鮮花,表示我們真誠的哀思。
這才是最文明、最正確的行為。
在這個特殊的日子里,我望著人民英雄紀念碑,腦海中浮現一幕幕烈士們為保衛祖國而犧牲的場景。
黃繼光爬著沖向火力點,身上的血都流盡了,他是靠什么力量堅定的站起來,用自己的胸膛擋住敵人的槍口。
狼牙山五壯士為了祖國,而不惜犧牲自己的生命跳下了懸崖。
還有我們身邊最近的劉英俊,他勇攔驚馬的故事令同學們為之動容。
我們現在的幸福生活是烈士們用生命換來的,他們的事跡,令人留念;令人悲嘆;令人振奮。
又是一年清明節,我們不忘自己已故的家人,不忘那些為了今天而奮斗的英雄們。
也讓我們延續他們勇敢、愛國的精神。
讓中國這個古老的傳統節日——清明。
永不停歇,永垂不朽。
鄉愁的詩歌 ,還要欣賞與感悟
百度知道 > 文化\\\/藝術 > 文學 > 詩歌添加到搜藏待解決 鄉愁的詩歌 ,還要欣賞與感悟 懸賞分:10 - 離問題結束還有 14 天 23 小時 快快快快快快快 提問者: x旗木卡卡西x - 實習生 一級 我來回答: 回答即可得2分經驗值,回答被采納可同步增加經驗值和財富值 您還可以輸入字輸入內容已經達到長度限制插入地圖 插入圖片 參考資料: 匿名回答 積分規則 回答 共 1 條鄉 愁 一、課文分析 讀《鄉愁》這首詩,我們能感到詩人余光中心靈深處一個執著的主導情感——對中華民族歷史文化的認同感。
很顯然,這首詩以形式上的四個小節,將“鄉愁”分為四個階段。
這四個階段在時間上是前后順承的,即:小時候—長大后—后來—現在。
這幾個標示時間的短語,都明確出現在這首詩每一小節的第一行。
我們可以看出,詩的每一小節,實際上都對應著人生的某個階段。
作者以空間上的阻隔作為這四個階段的共同特征,即:小時候的母子分離—長大后的夫妻分離—后來的母子死別—現在的游子與大陸的分離。
詩人為每個階段的鄉愁找了一個具體的對應物:郵票、船票、墳墓、海峽。
時空的隔離與變化,推進了詩情的層層深化。
少小離家,與母親書信往來,鄉愁寄托在小小的郵票上。
成年后,為生活而奔波,與愛人聚聚離離,船票成了寄托鄉愁的媒介。
到后來,一方矮矮的墳墓,將我與母親永遠分開了!詩至此處,讀者不禁會想,世間還有什么樣的離情比死別更令人斷腸
有,那就是鄉愁!一灣淺淺的海峽將“我”與祖國大陸隔開,個人的故鄉之思上升到了家國之思。
全詩在此戛然而止,留下長長的余味。
《鄉愁》這首詩,無論是內容還是形式,都映射著中國古典詩詞的神韻和魅力。
從內容上說,“鄉愁”是中國傳統文學經久不衰的主題,余光中雖曾接受過現代主義的浸染,但骨子里深受中國古典文學的熏陶,詩歌內容觸及思想深處的“中國意識”時,自然而然地攝取了“鄉愁”這一主題。
歷代愛國知識分子有借詩詞歌賦流露家國之思的傳統,本詩在這一點上可謂傳承了民族的歷史文化。
從形式上說,這首詩恰到好處地運用現代漢語,使之帶上了古典詩詞的格律美和音韻美的特點。
詩的節與節、句與句均衡對稱,但整齊中又有參差,長句短句變化錯落;同一位置上詞語的重復和疊詞的運用造成一種類似音樂的回環往復、一唱三嘆的旋律,給全詩營造了一種低回悵惘的基調。
二、問題研究 “鄉愁”本是一種抽象的情感,但是在余光中的《鄉愁》里,它轉化成了具體可感的東西,作者是如何實現這一轉化的
作者巧妙地將“鄉愁”這種情感進行了物化,也就是找到了它的對應物。
在人生的每一個階段里,“鄉愁”分別寄托在郵票、船票、墳墓和海峽等對應物上,這樣,詩人的鄉愁就不至于無所依附。
類似的托物寄情的技巧在余光中其他的詩作里也時有所見。
如: 鐘整個大陸的愛在一只苦瓜 皮靴踩過,馬蹄踩過 重噸戰車的履帶踩過 一絲傷痕也不留下 ——《白玉苦瓜》 臺風季,巴士峽的水很擁擠 我的血系中有一條黃河的支流 黃河太冷,需要摻大量的酒精 浮動在杯底的是我的家譜 喂!再來杯高粱! ——《五陵少年》 在林肯解放了的云下| 惠特曼慶祝過的草上 坐下,面對鮮美的野餐| 中國中國你哽在我喉間,難以下咽 東方式的悲觀 ——《敲打樂》 “鐘整個大陸的愛在一只苦瓜”,是詩人參觀故宮博物院藏品后吟出的名句,他巧妙地將大陸之愛與一只晶瑩剔透、幾經劫難仍完好無損的白玉苦瓜聯系到了一起。
而詩人留學異邦因孤獨冷寂而酗酒的情緒,被別出心裁地喻為“黃河太冷,需要摻大量的酒精”。
類似的例子還有,“我便坦然睡去,睡整張大陸……這是最縱容最寬闊的床\\\/讓一顆心滿足地睡去,滿足地想”(《當我死時》),“在此地,在國際的雞尾酒里,\\\/我仍是一塊拒絕融化的冰”(《我之固體化》),等等,這些詩句均將詩人心中難以言說的情緒物化成具體可感的東西,激蕩著讀者心中共有的情感。
三、詩人評說:溶哀愁于物象(流沙河) 這是臺灣詩人余光中的《鄉愁》(寫于1972年)。
這首小詩我用四川土話朗誦過好幾次,聽眾反應強烈。
詩寫得好,一目了然,誰要我來詹詹費詞。
真要叫我說說,卻又感到為難。
這是一粒水晶珠子,內無瑕斑,外無紋痕,而且十分透明,一眼便可看穿,叫我說些什么。
我看見了的,別人也都看見了,還要我來說嗎。
看來看去,這粒水晶珠子仿佛不是工匠琢磨成的,而是天然形成的…… 不。
這是詩,人寫的。
既然是人寫的,總不會是一揮而就的,其間必有一個創作過程。
這個過程,如果作者自己出來說說,我們聽了,或有助于今后寫詩,也未可知。
可惜滄海橫隔,同胞難聚,遺憾遺憾。
那么,參照著寫詩的一般經驗,我就來冒昧地猜一猜余光中是怎樣寫成這首詩的吧。
故國故鄉故園,人之所戀,古今一樣,中外相同。
翻翻唐詩宋詞,游子抒寫鄉愁之作,多得叫人吃驚。
現代中國人,粗具文化的,差不多都念過或聽別人念過李白的“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
30年代的和40年代的學生,恐怕都唱過或聽別人唱過這支歌吧:“念故鄉,念故鄉,故鄉真可愛。
天甚清,風甚涼,鄉愁陣陣來。
故鄉人,今何如,念念常不忘。
在他鄉,一孤客,寂寞又凄涼……”只是這支歌的曲調是從捷克音樂家德沃夏克的《新世界交響樂》里挪借來的,這點唱的人未必都知道。
至于40年代的那些不愿做亡國奴的流亡學生,幾乎沒有一個不會唱《流亡三部曲》的。
“我的家在東北松花江上……”臺上一唱,臺下都哭,感人至深。
這支歌余光中肯定會唱。
他還會唱《長城謠》:“萬里長城萬里長,長城外面是故鄉……”因為他在一首詩里提到過這支歌。
髫年所唱,沒齒難忘。
那些遙遠了的記憶不可能同他的這首《鄉愁》無關。
厚積薄發,一首小詩里涵藏著多少年的感受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