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畫展后的感受的短文50字以上
展后的感想上周四了省博物館,一進博物館導游阿姨們看了一幅畫,那畫的位女孩在稻谷旁干活,女孩的眼睛水亮亮的,真不敢相信是畫出來的.接著導游阿姨帶我們看了一幅從幼年到老年的畫,她介紹說作者是利用古代常用的三角形畫法,這幅畫描述的是戰爭時代的一家人,老人顯得很擔心,因為他兒子從戰場上回來不知是否受傷
女孩手牽著丈夫的手,感覺很幸福,因為丈夫終于回來了.以至于她忘了孩子在一旁吵鬧.還有一幅我印象最深刻,黃老師還把那幅畫的仿制品給我們看了,那是一幅農場的風景畫,我試著模仿那幅畫,但我畫的茅草屋頂和畫上的有點不一樣,畫上的屋頂很逼真,而我的色彩卻變的有點失真.所以我覺得大師的水平很高,他能把屋子和影子混和起來畫得那么逼真.我很喜歡這些畫,也很喜歡博物館,雖然這次沒全部看完這些畫,但老師答應了我們下次再來,我一定要把這里的畫看完.
藝術展覽會觀后感
美術展覽觀后感應宜賓市教育局邀請,我校由李校長帶隊參加了宜賓市教育局舉辦的“全國農村藝術實驗縣西片推進交流會”美術作品展,我校派出5名老師到宜賓市六中參與此次活動。
體育館內很多學校的作品一一陳列在這,展現出鄉村學校藝術的發展。
也給我們此行的老師很多感慨,總體感悟如下幾個方面:首先是主題性。
美術是反映生活的表現載體,雖然反映的是作者對生活的感悟,對情感的宣泄,但最終反映的是社會生活。
藝術反映生活,并反作用與上層建筑,現實主義應是藝術發展最基本的尊則,至于各種變現手法都是從這個基礎上衍生而來的。
完全脫離歷史時代和現實生活的作品是慘白的,毫無生命力的。
第二,創作手法多樣性。
從畫展本身來看就具有多樣性特點,,各種風格、各種流派、各種變現手法均有呈現;有的以水墨為主的中國畫,也有油畫(國外大多是一種古典寫實的樣式完成的,而這次的創作使用了現代甚至后現代的眼光和思路、手法)。
有的思路甚至是我們學校所沒有想到的。
在表現方式上既有現實主義也有超現實主義。
可謂是百花齊放,豐富多彩。
第三,美術的創新性。
主要體現在繼承傳統的基礎上創新,也是當代美術家汲取了整個美術史的養料,前人的創作經驗豐富自己的表現方法。
對作品有自己獨到的處理手法,呈現出鮮明的個性,結合史料有作者獨特的體驗,體現了美術創新的最基本規律,給人留下永久的回味。
我校農村美術課程的改革不容樂觀,進展緩慢,似乎是在“穿新鞋走老路”。
看完繪畫與美術展的感受50字
看完繪畫與美術展的感受50字。
看完繪畫與美術展,感覺到自己增長了見識,學到了一些繪畫美術方面的。
出錢的技巧。
關于對藝術的感悟的美文
感悟藝術空著雙手去體驗音樂或繪畫,也許從未理會過那些用以展示韻律的符號的規則,也許在我的想像里這些永遠都不重要,我會一個人安靜地聽各種未知的聲響,看流動的水與山,濕淋淋地迎面涌來一股親切的豪氣,看千年的蝴蝶、越過陳舊的門檻,在十八里長亭之外緩緩地飛,為愛的悲涼作一回流暢的詮釋,各種捉摸不定的情感在了,這樣就好。
藝術的觸角無法直白地表達卻又極其敏感,有時被人拾回去輕松地曲解得不倫不類。
有時被當成毫無價值的擺設高高地擱著,這些時候的它,其實早已如同空氣那樣逃逸而出,留下一些外在的傷痕,柔韌的骨子里流著叛逆而堅強的血,繼續趕路,卻依然心平氣和。
常激動于詩歌或文章中靈性生動的渴望,這是為數不多的可以單純以感覺介入的東西,讓人明白很多瑣碎繁忙的多余。
就像經歷過冬天的深刻而最終在面前鋪開舒展的原野卻突然覺得沒有振高一呼的必要一樣,觸摸了內心歸于平靜的年齡自然就會少很多無謂的憤怒和感嘆。
在這樣一個因為缺少苦難而不再有太多重現和反省只剩下心安理得在豐富也繁衍著的年代,在反復過大喜大怒大悲哀之后需要重新沉著地想清楚什么的年代,有人執著又隨便地回答某些凝重的提問,一邊拾起略帶憂郁的眼睛望望身后,一邊把路上沾染得差點把自己談忘的故事和片斷,輕輕彈落。
于是我會想起一群正直的藝術探索者,他們用融匯了全部精神的筆觸創造著難以言傳的美的瞬間,讓人時刻不忘記產生對自身思維存在走勢的懷疑與重視。
在每一個玻璃窗外許多微弱地綻放的花朵驚醒的深夜,我愿意把彼此的對話和最初的感知無限制地推敲下去,它隔絕著人世的紛擾與熱情,就像生活在清澈的小溪中的水草,不必要懂得什么叫房屋,樹木,塵土和人群。
藝術需要藝術家自發的性情與作品水乳交融,共存共生、完美的品性為藝術的生成及延續注入了永久的生命力,這是平談而又恢復了人性本源的色彩,因此我們才會愿意體味“落魄”的淵明身后的一份超脫,想像他在明白“實迷途其求未遠,覺今是而昨非”以后,留下一樹落葉絕塵而去的樣子,才會沉浸于的“痛哭而返”;才會時常地懷念“去黃河左岸洗筆,右岸磨劍”的那份天才,看他在用“筆峰與劍氣”,刻完一部輝煌的盛唐之后,拋下筆墨便在一片月光中醉然成仙”。
也正因為此,我們讀過王維的“長吟吉甫頌,朝夕仰清風”,多少都能惦出“卻嫌陶合棄良遲”下遮掩的矯情。
“別和任何東西去狩獵本性,自己的生態就不會尷尬”。
有人這樣說,聽過的我能聽懂的都懂了,然后在自如地生存的時候很個人化地多一些只成碎片或許還不想稱之為文字的東西,來達到忽略外在侵略的寬大與和諧,我們所談的藝術,所想的藝術,所愛的藝術,其實就是一個完全讓一塵不染的天性洗滌整個身心的自己,讓你感受到它呼吸時的氣息,就像確信生命的疼痛感確實隱藏在萬事萬物當中一樣,不為做而做情感讓心里的井水枯渴。
藝術應是孤獨的,孤獨而不寂寞,那種登高一呼應者云集就如屈從與迎合那樣,是一件和接近靈魂南轅北轍的事。
每次誠實地懷念藝術的時候我都會想起劉燁園的一句話:“鷹活著不是為了升騰,有時想著夜空,常常冷漠同類。
”也許在生前和死后,仍然有無數的語言在喧雜中分解著藝術的外殼,招搖過市也好,沿街叫賣也好,故弄玄虛也好,沽名釣譽也好,這一切都與你我無關。
我們關注的只是另一種由自己的生存追求所營造的和諧,藝術在這樣的精神家園里生長,歸于本源的自然。
所以我們才甘于平凡然而舉世無雙。
看畫展觀后感
畫后感(一):為弘揚民族傳統,促進校園文化繁榮發展,展大高雅健康的藝術才情和用心向上的精神面貌,我校在11月1日舉辦了首屆師生書畫展。
展出了全校師生優秀作品230幅,其中學生作品154幅,教師作品76幅。
資料包括水彩畫、剪貼畫、國畫、木刻畫、書法、攝影、十字繡等。
11月3日,學校組織六年級學生去文化廣播中心參觀書畫作品展。
我本帶著一種沉重的工作情緒去到展廳,但當我到達展廳后,我的情緒立刻激動起來。
()哇
展廳里掛滿了各種各樣的書畫影作品,令我目不暇接,眼花繚亂。
首先映入我眼簾的是方桂珍老師幾幅工筆畫:《微笑》、《三月紅》、《遐想》、《樹下》,畫中的人物描繪得那么溫雅嫻靜,他們姿態像貌眼神各不相同,但都氣質高貴、清純無暇,心靈未被世俗世故扭曲和污染,令人頓生不忍褻瀆的愛憐之情。
這時家長帶著學生陸陸續續進場了,我帶著幾位學生、家長到處望了望,看到了各式各樣的畫,內心開始感起興趣來。
我仔細觀望著每幅畫,我發現每幅畫筆法都蒼翠有力,畫的使人覺得實有行云流水,筆走龍蛇之感
讓人感到藝術的博大精深,令我感到自豪
再看到同學們的畫,那更不用說了,畫的栩栩如生,惟妙惟肖
我們又來到書法作品展區,一個個毛筆字清秀俊逸,透露著深深的文化氣息,同時也激起了我對書法的興趣。
我又仔細一看,這些書法作品的作者竟然是年齡那么小的孩子
真是為他們感到自豪。
一位家長觀看完這些作品,不禁地贊嘆到:“河田小學能夠舉行這么大的書畫展,真不簡單呀
”我聽了,心里樂滋滋的。
[由整理]看完了書畫展,我感覺很不錯,能欣賞到藝術,能看到辛苦的杰作,能看到繽紛色彩的世界
同事們和學生們的那些杰作,使我的心里油然而生出一種仰慕之情。
我不禁想起了自我,與他們相比我實在是太慚愧了。
也許我該身體力行地多看多走,刨除自我的狹隘,認真汲取知識的養分,在文化的海洋中徜徉
畫展觀后感(二):參觀畫展觀后感這天下午兩節課后,我們全班來到B3幢一樓參觀黃原奶奶的書畫展。
老師帶領我們陸陸續續進場了,我四處望了望,看到了各式各樣的字畫,一下子吸引了我的眼球。
悠悠的古運河水,盛開的牡丹,挺拔的墨竹……中間還鑲嵌著幾幅書畫作品,動靜皆宜,相得益彰。
黃奶奶的筆法蒼翠有力,又行云流水,讓人不禁感嘆她高超的技藝。
我課外也在練習書法,覺得個性枯燥,有時都不想寫,看了黃奶奶的作品,我想我必須會堅持下去的。
令我印象最深的一幅畫就是牡丹爭艷圖,形態各異的牡丹競相爭艷,黃的、紅的、白的……瞧,上方還停留著兩只黃黑色的畫眉鳥,時而清脆的鳴叫,時而撲打著翅膀,讓人賞心悅目。
寓意著我們青少年在老師的教導下用心向上,勇于進取,像花兒一樣美。
畫展中還展出了一些照片,靈山大佛、江南林園、太湖美景……讓人感覺黃原奶奶是那么熱愛生活,熱愛家鄉。
活到老,學到老,熱愛生活,享受生活。
我想我們在學習課本知識的同時,也就應身體力行地多看多走,去感受美麗的世界。
畫展觀后感(三):這天我們去參觀了一個特殊的畫展,這個畫展的主題是“童心有愛,七彩夢想”。
年少的我們,心中充滿了稚嫩的夢想。
我懷揣著這樣的情緒,走進了位于科技宮四樓的畫展展廳。
一進展廳,我便看見了琳瑯滿目的繪畫作品:素描、水彩畫、兒童畫、沙畫、國畫,應有盡有,還有別具風格的手工制品。
一件件美麗而精致的手工作品吸引了我的眼球,但更令我嘆為觀止的是一副夏日荷花圖,是一幅國畫。
這幅畫畫得十分逼真:亭亭玉立的荷花優雅的站在池塘中央,淡粉色的花瓣將檸檬黃的花蕊輕柔的包住,十分美麗。
左側一朵荷花含苞待放,宛如羞澀的小姑娘。
荷花下方,幾片嫩綠的小荷葉剛剛長成,兩側的墨色的荷葉更襯托出小荷葉的生機勃勃。
一只如畫龍點睛般的蜻蜓停在盛放的荷花旁,仿佛被荷花淡雅的香氣迷住了,久久不愿離開。
池塘中,幾條頑皮的小魚在荷葉下嬉戲,十分生動可愛。
看到這幅畫,我便想起了南宋詩人楊萬里的一句詩:“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
”我覺得,這幅畫的作者想告訴我們的和楊萬里一樣:我們必須要做一個像荷花一樣的人,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
這次畫展,我不僅僅體會到了大千世界的美麗,還明白了做人的道理。
這次畫展,我真是受益匪淺
畫展觀后感(四):參觀畫展觀后感這天我們去參觀了一個特殊的畫展,這個畫展的主題是“童心有愛,七彩夢想”。
年少的我們,心中充滿了稚嫩的夢想。
我懷揣著這樣的情緒,走進了位于科技宮四樓的畫展展廳。
一進展廳,我便看見了琳瑯滿目的繪畫作品:素描、水彩畫、兒童畫、沙畫、國畫,應有盡有,還有別具風格的手工制品。
一件件美麗而精致的手工作品吸引了我的眼球,但更令我嘆為觀止的是一副夏日荷花圖,是一幅國畫。
這幅畫畫得十分逼真:亭亭玉立的荷花優雅的站在池塘中央,淡粉色的花瓣將檸檬黃的花蕊輕柔的包住,十分美麗。
左側一朵荷花含苞待放,宛如羞澀的小姑娘。
荷花下方,幾片嫩綠的小荷葉剛剛長成,兩側的墨色的荷葉更襯托出小荷葉的生機勃勃。
一只如畫龍點睛般的蜻蜓停在盛放的荷花旁,仿佛被荷花淡雅的香氣迷住了,久久不愿離開。
池塘中,幾條頑皮的小魚在荷葉下嬉戲,十分生動可愛。
看到這幅畫,我便想起了南宋詩人楊萬里的一句詩:“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
”我覺得,這幅畫的作者想告訴我們的和楊萬里一樣:我們必須要做一個像荷花一樣的人,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
這次畫展,我不僅僅體會到了大千世界的美麗,還明白了做人的道理。
這次畫展,我真是受益匪淺
畫展觀后感(五):參觀畫展觀后感共青城市“兩會”隆重召開之際,在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和市政協的大力支持下,市政協委員曹文軍個人畫展被安排在了“兩會”主會場的入口處,格外引人注目。
這也是共青城市第三位政協委員在“兩會”期間成功舉辦個人書畫展,既是共青城市高度重視文化藝術事業的具體表現,也可謂是為“兩會”勝利召開而錦上添花之舉。
在曹文軍個人舉辦畫展期間,共青城市委、市政府領導及“兩會”代表與員,利用休會時光觀看了曹文軍近年來潛心創作的66幅國畫作品,其中包括寫意山水、工筆花卉等種類。
從這些作品中不難看出,曹文軍的山水畫創作,不僅僅嚴格遵循中國畫的傳統,留足了空白,真正做到了“以白計黑,虛實結合”,其作品更是若現“云在山中飄,水在石上流”之感;而且正如他自我所說,他愛藝術,也愛大自然。
愛藝術也愛大自然的曹文軍說,因兒女們都在共青城工作,在星子縣中學從事了大半生教師職業的他,便和老伴搬到了共青城里定居,也正是定居共青城后他發現,共青城優美的生態環境讓他和老伴安享幸福晚年生活的同時,也再次激發了他書畫創作的激情。
于是,他又開始潛心研習中國畫,加上長期對自然山水的情有獨鐘,因此他在山水畫創作中投入了更多的精力。
由于兒女們在共青城工作都不錯,收入也不菲,加上他和老伴都有退休工資,沒有任何生活壓力的他在訂閱《中國書畫報》供自我刻苦研習的同時,還經常到全國各地“游山玩水”,走出去與書畫界的名家們交流學習,并先后參觀了深圳何香凝美術館等各大美術館和書畫展,僅去云南省參加書畫展就有10多次,尤其是在參觀張大千畫展時更是讓他大開了眼界;在昆明市他還拜訪過云岑書畫院院長及其他畫院多位著名山水畫家,使他的山水畫創作同樣受益非淺。
說到此次在市“兩會”期間舉辦個人畫展的初衷,曹文軍說共青城市是一座知名高很高的綠色生態美城,近幾年來經濟社會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文化藝術事業發展也要同步才行,作為一個分享了共青城市經濟社會發展成果的普通市民,同是又是一名市政協委員的他,覺得共促共青城市文化藝術事業發展是每一個文化藝術創作者義不容辭的職責。
讓曹文軍沒有想到的是,他在市“兩會”期間舉辦個人畫展之舉,市委、市政府不但高度重視,而且市委宣傳部和市政協更是給了大力支持,讓他感動的同時對自我今后的創作更加有了信心。
他表示,在今后的國畫創作中不僅僅要傳承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還會融入更多“大美共青”元素,用自我的畫筆記錄并展現共青城日新月異的大變化。
畫展觀后感(六):這天我們去參觀了一個特殊的畫展,這個畫展的主題是“童心有愛,七彩夢想”。
年少的我們,心中充滿了稚嫩的夢想。
我懷揣著這樣的情緒,走進了位于科技宮四樓的畫展展廳。
一進展廳,我便看見了琳瑯滿目的繪畫作品:素描、水彩畫、兒童畫、沙畫、國畫,應有盡有,還有別具風格的手工制品。
一件件美麗而精致的手工作品吸引了我的眼球,但更令我嘆為觀止的是一副夏日荷花圖,是一幅國畫。
這幅畫畫得十分逼真:亭亭玉立的荷花優雅的站在池塘中央,淡粉色的花瓣將檸檬黃的花蕊輕柔的包住,十分美麗。
左側一朵荷花含苞待放,宛如羞澀的小姑娘。
荷花下方,幾片嫩綠的小荷葉剛剛長成,兩側的墨色的荷葉更襯托出小荷葉的生機勃勃。
一只如畫龍點睛般的蜻蜓停在盛放的荷花旁,仿佛被荷花淡雅的香氣迷住了,久久不愿離開。
池塘中,幾條頑皮的小魚在荷葉下嬉戲,十分生動可愛。
看到這幅畫,我便想起了南宋詩人楊萬里的一句詩:“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
”我覺得,這幅畫的作者想告訴我們的和楊萬里一樣:我們必須要做一個像荷花一樣的人,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
這次畫展,我不僅僅體會到了大千世界的美麗,還明白了做人的道理。
這次畫展,我真是受益匪淺
博物館的感受和收獲
體會人文文化和古今的魅力,感受到藝術家以及大自然的偉大之處。
我們能收獲知識,開拓視野,增長見識,學會欣賞,更能愉悅身心。
井岡山革命博物館觀后感 作文600字(要原創) 一路收獲一路歌 (就是成長的故事,也一定要原創)
觀后感懷著無比崇敬的心情,千里迢迢來到了紅色搖籃,創建的紅色根據地——井岡山.早就聽說井岡山很美,但在印象中, 對井岡山感覺始終是黃洋界炮聲過后的戰場,是紅軍迂回行走的小路,是風展紅旗如畫的搖籃,是淳樸憨直的革命老區.我也常自問:如果沒有毛澤東和他的紅軍, 井岡山,一個中段的幾座普通山峰,能否馳名天下 沒想到當我踏上這片神奇土地的時候,出現在我眼前的濃郁的傳統人文與的風光,如同一曲雄壯而又秀美的交響曲,深深地感染著我,親身感受到它的不 凡. 我們重點參觀了,系 統,全面地記錄了中國工農革命軍從1927年9月直至1930年期間的整個過程.我們在館內一步一步走著,目睹著井岡山怎樣從一塊默默無聞的土地發展成為 中國革命歷史上最偉大的革命根據地.此刻,我們邁出的每一步,都是無數革命先烈用鮮血與生命鋪墊而成的.我的腳步因此變得沉重而緩慢了,不愿放過這博物館 里的每一個細節.可以說,參觀后得到的東西遠比我想象的要多,既看到了革命斗爭的腥風血雨,又看到了根據地建設的欣欣向榮.兩年零四個月,在歷史長河里只 是短暫的瞬間,毛澤東在井岡山把馬克思主義普遍真理同中國革命的具體實踐相結合所開辟的中國革命道路,卻續寫了跨世紀的輝煌;海拔不過千余米的井岡山,與 相比,并不算巍峨挺拔,但卻吸引著越來越多的人不斷來探訪.究竟是什么力量支持一代代中國共產黨人從勝利走向更大的勝利 現在我終于有了不虛此行之感,因為我終于明白了這種力量就是井岡山精神 .井岡山的一草一木,一山一水都記錄著英雄們當年改天換地的凌云胸懷,他們這支最初僅有幾千人的隊伍,20年后壯大成為數百萬人的大軍.眼前 肅穆的綠嶺青山,似乎就在表達著對這些井岡英雄的深深思念.青蔥的井岡山,紅色的根據地,每一株樹木都講述著一個故事,每一條小路都記錄著一段歷史. 此 次井岡山之行,讓我受益匪淺,留下了三點深刻印象,一是堅定信念的精神;二是為人民服務的宗旨;三是勇于勝利的勇氣.我要將此次井岡山之行所汲取到的精神 運用到今后的工作和學習當中,不斷地鞭策自己要勤于思考,勤于學習,要以更高昂的工作熱情,更認真工作態度,在今后的工作和學習中取得長足進步,讓我們弘 揚井岡山,做的楷模.一路收獲一路歌 有天在 QQ 上和以前的一個學生聊天,他說,老師,我已經 20 歲了。
當時心下一驚,掐指一 算,是呀,從 2000 年畢業,到如今已經是從業 11 年的“老”教師了。
回首人生中最美好的這段青 春年華,心中感慨頗多。
剛畢業的時候,我自己還是個大孩子。
任教的第一所學校,被大家稱作“桃花源”——前不著 村后不著店,旁邊是一片果園。
學校很小,學生多數來自農村,條件當得起“清苦”二字——沒有 暖氣的冬天, 班級支起老式爐子, 在家中飯來張口的我們, 在嗆人的濃煙中學會生爐子。
一天下來, 煙熏火燎之中,臉上仿佛總有層厚厚的煤灰;在家里連花都沒澆過的我們,扛著工具在學校的一片 小菜園里刨地種菜,自給自足;沒有電腦,沒有背投,最高科技的教具是錄音機…… 雖然如此,但是回憶當初,印在腦海里的,不僅僅是條件的“苦” ,更有收獲的“樂” 。
教具少, 自己動手做——語文課上的拼音卡片、各種各樣的小動物頭飾,數學課上的鐘表、口算卡……老師 少,我們還要上音樂課,錄音機幫大忙,甚至還學會指法混亂地彈完一首曲子;活動課,一個人管 三個組,瓶畫、壁掛,甚至還和學生一起用酒精燈做彩色蠟燭……這樣五彩繽紛的經歷,磨練了意 志,鍛煉了能力,讓平面的生活立體起來。
而這樣孜孜不倦的追求,來自于知足樂觀的。
說: “愛就是充實了的生命,正如盛滿了酒的酒杯。
”是啊,只有把工作當作一種享受,把愛 注入到工作之中,才能體驗到自己的。
如果問起老師的對于自己的職業最大的理想是什么,我想很多老師會說: “讓學生喜歡我” 。
自 己做學生的時候,總是覺得真正懂得學生心意的老師太少。
褪去了學生的青澀,自己成了為人師表 者,就發自內心地想讓學生喜歡自己,想真正的融入他們之中。
作為一名小學教師,面對著的是和 我們截然不同的新一代少年,從年紀上,我們相差二十多年;從思想上,他們雖然還稍顯稚嫩,但 有時可能比我們還要超前;從對事物的認識上,他們遠比我們要單純。
尊重每一位學生的尊嚴和價 值,贊賞每一個學生的獨特和成績,放大每一個學生身上的優點,是讓學生全面健康發展的必經之 路。
“生命因為付出了愛,而更為富足。
”這句話常常浮上心頭。
我曾經教過這樣一個孩子,他從 小在父母的溺愛下長大, 在三年級的時候, 曾經在一些大孩子的蠱惑下, 參與了偷盜自行車的行為。
當時剛聽說這件事時,我心里沒譜——萬一處理不好,很難保不再發生類似的事情。
后來,我發現 他在受到表揚后表現會更好,我便不經意的在班級夸夸他,同學們也常常寫稿子到廣播站表揚他的 進步,就這樣,這個曾經讓老師頭痛不已的“搗蛋鬼” ,逐漸地成了積極的“勞動小能手” 。
次年, 我改教一年級。
當時教的學生,已經升上五年級。
可是每當看到他們時,總會感到一絲絲溫暖—— 當我的嗓子嘶啞的時候,會有同學輕聲問候;當低年級的工作需要幫忙時,會有大孩子主動走上前 來。
那天,當我領著小小的值日生,在班上打掃衛生時,是那個曾經的“搗蛋鬼” ,悄悄走進來, 幫著我掃地、擺桌子…… 一個微笑,一句鼓勵的話,一個小本子,一張獎狀,如果論其價值,真的是輕如鴻毛。
可是, 在一個后進生的心理,面帶微笑的鼓勵話語,寫滿表揚的評語和象征榮譽的獎狀,卻如同甘露般珍 貴,如珍肴般美味。
作為老師,我告訴自己,要做孩子們人生中的橡皮擦,擦去那些錯誤的、不快 的陰影,讓他們知道自己的價值,明白自己該珍惜什么,該堅持什么,該拒絕什么,該摒棄什么。
使他們學會選擇,能選擇,引領他們走上人生的光明大道。
孟子曾經有言:“君子之所以教者五:有如時雨化之者” (《孟子?盡心上》),這話說的是要象及 時之雨對受教育者加以化育,使之能更好地成長。
人們通常把教育工作者比喻為 “園丁”,我知道, 必須要將這樣“潤物細無聲”的藝術融入教學,才能與學生共同成長。
只有付出了熱愛,必才能收 獲尊重。
“愛出者愛返,福往者福來。
”一年又一年,我一路經歷著風雨和磨練,一路收獲著感動和美 好——是領導,引領我在專業道路上不斷成長,認清方向;是同事,幫助我從青澀的“菜鳥”成長 為駕馭課堂、管理班級的多面手;是學生,教會我只有付出,才能收獲的真理;是家長,伴隨我逐 步走近家庭教育……是誰說過,生命就像一場馬拉松。
讓我們懷著對教育事業滿滿的愛意,在教育 這條漫漫長路上,且歌且行,且行且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