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安有哪幾個經典旅游景點
辛(1140-1207)南宋詞人。
原字坦改字幼安,別號稼軒,歷城(今山東濟南。
出生時,中原已兵所占。
21歲參加抗金義軍,不久歸南宋。
歷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東安撫使等職。
一生力主抗金。
曾上《美芹十論》與《九議》,條陳戰守之策,顯示其卓越軍事才能與愛國熱忱。
其詞抒寫力圖恢復國家統一的愛國熱情,傾訴壯志難酬的悲憤,對當時執政者的屈辱求和頗多譴責;也有不少吟詠祖國河山的作品。
題材廣闊又善化用前人典故入詞,風格沉雄豪邁又不乏細膩柔媚之處。
作品集有《稼軒長短句》,今人輯有《辛稼軒文鈔存》。
生平 辛棄疾存詞600多首。
強烈的愛國主義思想和戰斗精神是辛詞的基本思想內容。
他是中國歷史上偉大的豪放派詞人、愛國者、軍事家和政治家。
關于更名一事,辛棄疾在抗擊金人的戰斗過程中,將原字“坦夫”改為“幼安”,旨在效仿西漢大將霍去病(前140年-前117年),也能奮勇殺敵,帶領將士打敗異族侵略。
辛棄疾的始祖辛維葉,在唐曾任大理寺評事,由隴西狄道遷濟南,故為濟南人。
高祖辛師古,曾任儒林郎。
曾祖辛寂,曾任賓州司戶參軍。
祖父辛贊,因累于族眾,靖康之變時未能隨宋室南渡,仕于金,先后為譙縣、開封等地守令。
辛棄疾父辛文郁早卒,他自幼隨祖父辛贊生活。
辛棄疾在文學上與蘇軾齊名,號稱“蘇辛”,與李清照并稱“濟南二安”。
有人這樣贊美過他:稼軒者,人中之杰,詞中之龍。
劉辰翁《辛稼軒詞序》說:“自辛稼軒前,用一語如此者,必且掩口。
及稼軒,橫豎爛熳,乃如禪宗棒喝,頭頭皆是;又如悲笳萬鼓,平生不平事并巵酒,但覺賓主酣暢,談不暇顧。
詞至此亦足矣。
” 他出生時北方久已淪陷于金人之手。
他的祖父辛贊雖在金國任職,卻一直希望有機會“投釁而起,以紓君父所不共戴天之憤”,并常常帶著辛棄疾“登高望遠,指畫山河”(《美芹十論》),同時,辛棄疾也不斷親眼目睹漢人在金人統治下所受的屈辱與痛苦,這一切使他在青少年時代就立下了恢復中原、報國雪恥的志向。
而另一方面,正由于辛棄疾是在金人統治下的北方長大的,他也較少受到使人一味循規蹈矩的傳統文化教育,在他身上,有一種燕趙奇士的俠義之氣。
辛棄疾歷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東安撫使等職。
出生前13年,山東一帶即已為金兵侵占,二十一歲參加抗金義軍,不久歸南宋。
紹興三十一年(1161年)率兩千民眾參加北方抗金義軍,次年奉表歸南宋。
一生堅決主張抗擊金兵,收復失地。
曾進奏《美芹十論》,分析敵我形勢,提出強兵復國的具體規劃;又上宰相《九議》,進一步闡發《美芹十論》的思想,都未得到采納和施行。
在各地上任他認真革除積弊,積極整軍備戰,又累遭投降派掣肘,甚至受到革職處分,曾在江西上饒一帶長期閑居。
光復故國的偉大志向得不到施展,一腔忠憤發而為詞,其獨特的詞作風格被稱為“稼軒體”。
造就了南宋詞壇一代大家。
其詞熱情洋溢,慷慨悲壯。
筆力雄厚,藝術風格多樣,而以豪放為主。
有《稼軒長短句》。
今人輯有《辛稼軒詩文鈔存》。
紹興三十一年(1161年),金主完顏亮大舉南侵,在其后方的漢族人民由于不堪金人嚴苛的壓榨,奮起反抗。
二十一歲的辛棄疾也聚集了二千人,參加由耿京領導的一支聲勢浩大的起義軍,并擔任掌書記。
當金人內部矛盾爆發,完顏亮在前線為部下所殺,金軍向北撤退時,辛棄疾于紹興三十二年(1162年)奉命南下與南宋朝廷聯絡。
在他完成使命歸來的途中,聽到耿京被叛徒張安國所殺、義軍潰散的消息,便率領五十多人襲擊敵營,把叛徒擒拿帶回建康,交給南宋朝廷處決。
辛棄疾驚人的勇敢和果斷,使他名重一時,“壯聲英概,懦士為之興起,圣天子一見三嘆息”(洪邁《稼軒記》)。
宋高宗便任命他為江陰簽判,從此開始了他在南宋的仕宦生涯,這時他才二十五歲。
辛棄疾初來南方,對朝廷的怯懦和畏縮并不了解,加上宋高宗趙構曾贊許過他的英勇行為,不久后即位的宋孝宗也一度表現出想要恢復失地、報仇雪恥的銳氣,所以在他南宋任職的前一時期中,曾熱情洋溢地寫了不少有關抗金北伐的建議,像著名的《美芹十論》《九議》等。
盡管這些建議書在當時深受人們稱贊,廣為傳誦,但已經不愿意再打仗的朝廷卻反映冷淡,只是對辛棄疾在建議書中所表現出的實際才干很感興趣,于是先后把他派到江西、湖北、湖南等地擔任轉運使、安撫使一類重要的地方官職,去治理荒政、整頓治安。
這顯然與辛棄疾的理想大相徑庭,雖然他干得很出色,但由于深感歲月流馳、人生短暫而壯志難酬,內心卻越來越感到壓抑和痛苦。
然而現實對辛棄疾是嚴酷的。
他雖有出色的才干,他的豪邁倔強的性格和執著北伐的熱情,卻使他難以在畏縮而又圓滑、嫉賢妒能的官場上立足。
另外,歸正人的尷尬身份也阻攔了他仕途的發展。
使他的官職最高為從四品龍圖閣待制。
他也意識到自己“剛拙自信,年來不為眾人所容”(《論盜賊札子》),所以早已做好了歸隱的準備,并在江西上饒的帶湖畔修建了園榭,以便離職后定居。
果然,淳熙八年(1181)冬,辛棄疾四十二歲時,因受到彈劾而被免職,歸居上饒。
此后二十年間,他除了有兩年一度出任福建提點刑獄和福建安撫使外,大部分時間都在鄉閑居。
辛棄疾一向很羨慕笑傲山林的隱逸高人,閑居鄉野同他的人生觀并非沒有契合之處;而且,由于過去的地位,他的生活也盡可以過得頗為奢華。
但是,作為一個熱血男兒、一個風云人物,在正是大有作為的壯年被迫離開政治舞臺,這又使他難以忍受,“休說鱸魚堪膾,盡西風,季鷹歸未
求田問舍,怕應羞見,劉郎才氣”(《水龍吟·登建康賞心亭》)。
所以,他常常一面盡情賞玩著山水田園風光和其中的恬靜之趣,一面心靈深處又不停地涌起波瀾,時而為一生的理想所激動,時而因現實的無情而憤怒和灰心,時而又強自寬慰,作曠達之想,在這種感情起伏中度過了后半生。
“了卻君王天下事,贏得生前身后名。
可憐白發生
”(《破陣子》),“卻將萬字平戎策,換得東家種樹書”(《鷓鴣天》),在這些詞句中,埋藏了他深深的感慨。
寧宗嘉泰三年(1203),主張北伐的韓侂胄起用主戰派人士,已六十四歲的辛棄疾被任為紹興知府兼浙東安撫使,年邁的詞人精神為之一振。
第二年,他晉見宋寧宗,慷慨激昂地說了一番金國“必亂必亡”(《建炎以來朝野雜記》乙集),并親自到前線鎮江任職。
宋寧宗開禧元年(公元1205年),辛棄疾任鎮江知府,時年六十五歲,登臨北固亭,感嘆對自己報國無門的失望,憑高望遠,撫今追昔,于是寫下了《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這篇傳唱千古之作。
但他又一次受到了沉重打擊,在一些諫官的攻擊下被迫離職,于當年重回故宅閑居。
雖然后兩年都曾被召任職,無奈年老多病,身體衰弱,終于在開禧三年秋天溘然長逝,享年67歲。
辛棄疾,是開一代詞風的偉大詞人,也是一位勇冠三軍、能征善戰、熟稔軍事的民族英雄。
他的詞作“大聲鏜鞳,小聲鏗鍧,橫絕六合,掃空萬古,自有蒼生所未見”,已成為中國文學史上的瑰寶;而他作為南宋朝廷大臣而寫的一篇文章《議練民兵守淮疏》,則表達了作者強烈的愛國主義感情,對戰爭形勢的精辟入里的深刻分析和鮮明而又具體的對策。
這篇應用散文感情熾熱,構思縝密,層層深入,有理有據,語言也精確、簡潔。
文章僅用了六百余字,從提出問題、分析問題到解決問題,不枝不蔓,一氣貫通,有情況、有分析、有措施、有預測、字字落到實處,質樸無華,明曉暢達。
一位豪邁曠達的詞人,根據不同的文體的需要,能夠寫出如此嚴謹、樸實的應用文,可見一位大手筆,在寫作中是不能囿于一個狹窄天地中的,應該熟練地掌握幾套筆墨,既有自己喜愛的體式,也能按不同要求寫出不同體裁、不同風格的別類文章,就如同功夫高深的武術家,雖擅長一種兵刃,但對其他武器也能舞動一樣。
辛棄疾就是用了兩種截然不同的文體,從不同方面來表達了他慷慨激昂的愛國感情,反映出憂國憂民“道男兒到死心如鐵,看試手,補天裂”的壯志豪情和以身報國的高尚理想。
(節選自《應用寫作》1998年第1期,《詞壇巨擘 公文高手——讀辛棄疾<議練民兵守淮疏>》)。
平生以氣節自負,以功業自許,一生力主抗戰,所上《美芹十論》與《九議》,條陳戰守之策,顯示其卓越軍事才能與愛國熱忱,又與南宋志士陳亮及理學家朱熹保持深厚友誼,與之砥礪氣節,切磋學問。
抗金復國是其作品之主旋律,其中不乏英雄失路的悲嘆與壯士閑置的憤懣,具有鮮明的時代特色。
還以生動細膩的筆觸描繪江南農村四時的田園風光、世情民俗。
其詞題材廣闊,又善化用前人典故入詞。
風格沉雄豪邁又不乏細膩柔媚之處。
在蘇軾的基礎上,大大開拓了詞的思想意境,提高了詞的文學地位。
后人遂以“蘇辛”并稱。
其詩文亦有足稱道者,特別是其文“筆勢浩蕩,智略輻湊,有權書衡論之風”。
強烈的愛國主義思想和戰斗精神是辛詞的基本思想內容,這首先表現在他的詞中,他不斷重復對北方的懷念。
另外,在《賀新郎》《摸魚兒》等詞中,他用“剩水殘山”、“斜陽正在,煙柳斷腸處”等詞句諷刺茍延殘喘的南宋小朝廷,表達他對偏安一角不思北上的不滿。
胸懷壯志無處可用,表現在詞里就是難以掩飾的不平之情。
他擅長的懷古之作中《水龍吟》,面對如畫江山和英雄人物,在豪情壯志被激發的同時,他也大發英雄無用武之地的感慨。
理想與現實的激烈沖突,為他的詞構成悲壯的基調。
辛詞在蘇軾詞的基礎上進一步擴大了題材范圍,他幾乎達到了無事、無意不可入詞的地步。
他將豪放詞推幟至一個頂峰. 在抒發報國之志時,辛棄疾的詞常常顯示出軍人的勇毅和豪邁自信的情調,像“要挽銀河仙浪,西北洗胡沙”(《水調歌頭》),“馬革裹尸當自誓,蛾眉伐性休重說”(《滿江紅》),“道男兒到死心如鐵。
看試手,補天裂”(《賀新郎》)等,無不豪情飛揚,氣沖斗牛。
對那些與自己一樣勇于報國的志士,他由衷地加以贊美,與之同聲相應,彼此勉勵,如《水龍吟·甲辰歲壽韓南澗尚書》的慷慨熱情,全然不同于一般俗濫的祝壽詞: 渡江天馬南來,幾人真是經綸手
長安父老,新亭風景,可憐依舊。
夷甫諸人,神州沉陸,幾曾回首
算平戎萬里,功名本是,真儒事,公知否
況有文章山斗,對桐陰滿庭清晝。
當年墮地,而今試看,風云奔走。
綠野風煙,平泉草木,東山歌酒。
待他年,整頓乾坤事了,為先生壽。
而對于庸俗圓滑、面對民族危亡無所作為的官僚,辛棄疾有一種出于本能的厭惡,在《千年調》中他勾勒了這類人物的丑態:“卮酒向人時,和氣先傾倒。
最要然然可可,萬事稱好。
” 然而正是這樣的人充斥官場,把持權位,引導著一條茍且偷安的道路。
他憤慨地寫道:“千古李將軍,奪得胡兒馬。
李蔡為人在下中,卻是封侯者。
”(《卜算子》) 當辛棄疾帶領不多的人馬沖過戰場烽火來到南方時,懷著滿腔熱血,渴望一展宏圖,卻不料從此陷落在碌碌無為的境地,這使他感到難以忍受的苦悶和悲憤。
在他南歸的第十二年重游當年南歸的首站建康時,他寫下了著名的《水龍吟·登建康賞心亭》: 楚天千里清秋,水隨天去秋無際。
遙岑遠目,獻愁供恨,玉簪螺髻。
落日樓頭,斷鴻聲里,江南游子。
把吳鉤看了,欄干拍遍,無人會,登臨意。
休說鱸魚堪膾,盡西風、季鷹歸未
求田問舍,怕應羞見,劉郎才氣。
可惜流年,憂愁風雨,樹猶如此
倩何人喚取,紅巾翠袖,揾英雄淚。
這是對山河破碎的悲哀,對壯志成空的悲哀;歲月無情地流去,因這種悲哀更顯得怵目驚心。
然而即使詞人在寫他的孤獨和悲哀,寫他的痛苦和眼淚,我們仍然看到他以英雄自許、絕不甘沉沒的心靈。
其詞抒寫力圖恢復國家統一的愛國熱情,傾訴壯志難酬的悲憤,對南宋上層統治集團的屈辱投降進行揭露和批判;也有不少吟詠祖國河山的作品。
藝術風格多樣,而以豪放為主。
熱情洋溢,慷慨悲壯,筆力雄厚,與蘇軾并稱為“蘇辛”。
《破陣子·為陳同甫賦壯詞以寄之》《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水龍吟·登建康賞心亭》《菩薩蠻·書江西造口壁》等均有名。
但部分作品也流露出抱負不能實現而產生的消極情緒,有《稼軒長短句》,當代注本以鄧廣銘先生作的《稼軒詞編年箋注》最為流行。
今人輯有《辛稼軒詩文鈔存》。
[1]生平事跡ぢ “鐵板銅琶,繼東坡高唱大江東去,美芹悲黍,冀南宋莫隨鴻雁南飛。
”這是刻在鉛山瓢泉瓜山山后的陽原山辛棄疾墓前郭沫若對他評價的楹聯。
在中國文學史上,辛棄疾是一位令人敬仰的文武全才。
1161年,辛棄疾自22歲率領2000多家鄉父老兄弟起義抗金,便把洗雪國恥、收復失地作為自己的畢生事業,20年金戈鐵馬,氣吞萬里如虎。
可是,他中年卻屢屢蒙受讒劾,賦閑20年,直至憂憤而死。
從1181年到1207年,他基本上是在上饒帶湖和鉛山瓢泉過著閑居的生活,其間有6年時間被起用又被罷官,來往于福建、浙江、江蘇等地的任上和帶湖、瓢泉之間;而居帶湖亦時往瓢泉小住。
瓢泉,是這位愛國詞人南渡后的最后歸宿地。
1180年,41歲的辛棄疾再次任隆興(南昌)知府兼江西安撫使時,擬在上饒建園林式的莊園,安置家人定居。
1181年春,辛棄疾來到上饒開工興建帶湖新居和莊園。
他根據帶湖四周的地形地勢,親自設計了“高處建舍,低處辟田”的莊園格局,并對家人說:“人生在勤,當以力田為先。
”因此,他把帶湖莊園取名為“稼軒”,并以此自號“稼軒居士”。
當年農歷十一月,由于受彈劾,官職被罷,帶湖新居正好落成,辛棄疾回到上饒,開始了他中年以后的閑居生活。
鵝湖山、靈山、博山等地,都是辛棄疾常去尋古覓幽的地方。
鵝湖山下的鵝湖寺,在通往福建的古驛站旁。
1175年農歷六月初三至初八,著名學者朱熹、呂祖謙、陸九齡、陸九淵等在鵝湖寺舉行了中國哲學史上著名的“鵝湖之會”(第一次鵝湖之會)。
鵝湖因而成了文化勝地。
辛棄疾常去鵝湖游憩。
1188年秋天,陳亮寫信給辛棄疾和朱熹,相約到鉛山紫溪商討統一大計。
但后來,朱熹因故推辭了這次鉛山之會。
這年冬,到了相約之期,辛棄疾正染病在床,于瓢泉養息等待陳亮。
傍晚,雪后初晴,夕照輝映白雪皚皚的大地,辛棄疾在瓢泉別墅扶欄遠眺,一眼看見期思村前驛道上騎著大紅馬而來的陳亮,大喜過望,病痛消散,下樓策馬相迎。
兩人在村前石橋上久別重逢,感慨萬端;佇立石橋,沐浴著雪后初晴的夕陽,縱談國事,為金甌殘缺而痛心疾首,愛國之情洶涌澎湃于胸,拔劍斬坐騎,盟誓為統一祖國奮斗不止。
辛棄疾在與陳亮別后寫的《賀新郎·同父見和,再用韻答之》中發出“男兒到死心如鐵,看試手,補天裂”的吶喊,正是這種豪情壯志的寫照。
辛棄疾和陳亮這次會晤,瓢泉共酌,鵝湖同游,長歌相答,極論世事,逗留彌旬乃別,成為文壇佳話。
后人為了紀念這兩位愛國志士,將這次會晤稱為第二次“鵝湖之會”,將期思村前的石橋稱為“斬馬橋”,并在橋旁建了斬馬亭。
至今,當地還流傳辛棄疾和陳亮“斬馬盟誓”的故事。
斬馬亭還在,雖經歷風雨,仍有不少刻有“斬馬亭”字樣的釉瓦覆蓋其上,為鉛山縣文物保護單位。
1194年夏,辛棄疾又被罷官回上饒,住在瓢泉,動工建新居,經營瓢泉莊園,決意“便此地、結吾廬,待學淵明,更手種、門前五柳”。
1195年春,瓢泉“新葺茆檐次第成,青山恰對小窗橫”(《浣溪沙·瓢泉偶作》),瓢泉園林式莊園建成。
1196年夏,帶湖莊園失火,辛棄疾舉家移居瓢泉。
1196年秋,辛棄疾生平所有的各種名銜全部被朝廷削奪得干干凈凈,在瓢泉過著游山逛水、飲酒賦詩、閑云野鶴的村居生活。
瓢泉田園的恬靜和期思村民的質樸使辛棄疾深為所動,靈感翻飛而歌之,寫下了大量描寫瓢泉四時風光、世情民俗和園林風物、遣興抒懷的詩詞。
《臨江仙·戲為期思詹老壽》、《浣溪沙·父老爭言雨水勻》、《玉樓春戲賦云山》等等,都是辛詞中描寫瓢泉村居生活的代表作。
“青山意氣崢嶸,似為我歸來嫵媚生”(《沁園春·再到期思卜筑》);“我見青山多嫵媚,料青山、見我應如是。
情與貌,略相似”(《賀新郎·邑中園亭》)。
這些詞句表現了辛棄疾對瓢泉山水風物一往情深。
1203年,辛棄疾先后被起用為紹興知府、鎮江知府等職。
1205年秋,又被罷官,辛棄疾懷著滿腔憂憤回瓢泉。
1207年秋,68歲的辛棄疾,身染重病,朝廷再次起用他,任他為樞密都承旨,令他速到臨安(杭州)赴任。
詔令到鉛山,辛棄疾已病重臥床不起,只得上奏請辭。
這年農歷九月初十,民族英雄、愛國詞人辛棄疾帶著憂憤的心情和沒有實現的遺愿離開了人世。
死后葬在瓢泉瓜山山后的陽原山。
文學成就 辛棄疾有許多與陸游相似之處:他始終把洗雪國恥、收復失地作為自己的畢生事業,并在自己的文學創作中寫出了時代的期望和失望、民族的熱情與憤慨。
在文學創作方面,他不像陸游喜歡寫作詩歌尤其是格式嚴整的七律,而是把全部精力投入詞這一更宜于表達激蕩多變的情緒的體裁。
辛棄疾在詞史上的一個重大貢獻,就在于內容的擴大,題材的拓寬。
他現存的六百多首詞作,寫政治,寫哲理,寫朋友之情、戀人之情,寫田園風光、民俗人情,寫日常生活、讀書感受,可以說,凡當時能寫入其他任何文學樣式的東西,他都寫入詞中,范圍比蘇詞還要廣泛得多。
而隨著內容、題材的變化和感情基調的變化,辛詞的藝術風格也有各種變化。
雖說他的詞主要以雄偉奔放、富有力度為長,但寫起傳統的婉媚風格的詞,卻也十分得心應手。
如著名的《摸魚兒·淳熙亥己……》,上闋寫惜春,下闋寫宮怨,借一個女子的口吻,把一種落寞悵惘的心情一層層地寫得十分曲折委婉、回腸蕩氣,用筆極為細膩。
他的許多描述鄉村風光和農人生活的作品,又是那樣樸素清麗、生機盎然。
如《鷓鴣天》的下闋: “山遠近,路橫斜,青旗沽酒有人家。
城中桃李愁風雨,春在溪頭薺菜花。
”以及《西江月》的下闋:“七八個星天外,兩三點雨山前。
舊時茅店社林邊,路轉溪橋忽見。
”于簡樸中見爽利老到,是一般人很難達到的境界。
所以劉克莊《辛稼軒集序》說:“公所作,大聲鞺鞳,小聲鏗鍧,橫絕六合,掃空萬古,自有蒼生以來所無。
其秾纖綿密者,亦不在小晏、秦郎之下。
”這是比較全面也比較公允的評價。
辛詞和蘇詞都是以境界闊大、感情豪爽開朗著稱的,但不同的是:蘇軾常以曠達的胸襟與超越的時空觀來體驗人生,常表現出哲理式的感悟,并以這種參透人生的感悟使情感從沖動歸于深沉的平靜,而辛棄疾總是以熾熱的感情與崇高的理想來擁抱人生,更多地表現出英雄的豪情與英雄的悲憤。
因此,主觀情感的濃烈、主觀理念的執著,構成了辛詞的一大特色。
宋詞在蘇軾手中開創出一種豪放闊大、高曠開朗的風格,卻一直沒有得到強有力的繼承發展。
直至南渡之初張元干、張孝祥、葉夢得、朱敦儒等人以抗金雪恥為主題的詞,才較多繼承了蘇軾的詞風,起到一種承前啟后的作用。
但他們的這一類詞作,主要是在特殊的時代背景下為內心激情所支配的結果,而沒有成為有意識的藝術追求,也沒有更大幅度地向其他題材拓展,所以成就不是很高。
到辛棄疾出現在詞壇上,他不僅沿續了蘇詞的方向,寫出許多具有雄放闊大的氣勢的作品,而且以其蔑視一切陳規的豪杰氣概,和豐富的學養、過人的才華,在詞的領域中進行極富于個人特色的創造,在推進蘇詞風格的同時也突破了蘇詞的范圍,開拓了詞的更為廣闊的天地。
在他的詞中,如“將軍百戰身名裂。
向河梁、回頭萬里,故人長絕。
易水蕭蕭西風冷,滿座衣冠似雪。
正壯士、悲歌未徹”(《賀新郎》),“夜半狂歌悲風起,聽錚錚、陣馬檐間鐵。
南共北,正分裂”(《賀新郎》),乃至“恨之極,恨極銷磨不得。
萇弘事、人道后來,其血三年化為碧”(《蘭陵王》),都是激憤不能自已的悲怨心聲,如“天風海雨”,以極強烈的力度震撼著讀者的心靈。
辛棄疾也信奉老莊,在詞中作曠達語,但他并不能把沖動的感情由此化為平靜,而是從低沉甚至絕望的方向上宣泄內心的悲憤,如“元龍老矣,不妨高臥,冰壺涼簟。
千古興亡,百年悲笑,一時登覽”(《水龍吟》),“甚矣吾衰矣。
悵平生、交游零落,只今余幾。
白發空垂三千丈,一笑人間萬事”(《賀新郎》),“身世酒杯中,萬事皆空。
古來三五個英雄,雨打風吹何處是,漢殿秦宮”(《浪淘沙》),這些表面看來似曠達又似頹廢的句子,卻更使人感受到他心中極高期望破滅成為絕望時無法銷磨的痛苦。
而他的英雄的豪壯與絕望交織紐結,大起大落,反差強烈,更形成瀑布般的沖擊力量。
如《破陣子·為陳同甫賦壯詞以寄之》,從開頭起,一路寫想象中練兵、殺敵的場景與氣氛,痛快淋漓,雄壯無比。
但在“了卻君王天下事,贏得生前身后名”之后,突然接上末句“可憐白發生”,點出那一切都是徒然的夢想,事實是白發無情,壯志成空,猶如一瓢冰水潑在猛火上,令人不由得驚栗震動。
在意象的使用上,辛棄疾也自有特點。
他一般很少采用傳統詞作中常見的蘭柳花草及紅粉佳人為點綴;與所要表達的悲涼雄壯的情感基調相吻合,在他的筆下所描繪的自然景物,多有一種奔騰聳峙、不可一世的氣派。
如“峽束蒼江對起,過危樓、欲飛還斂”(《水龍吟》),“誰信天峰飛墮地,傍湖千丈開青壁”(《滿江紅》);他所采摭的歷史人物,也多屬于奇偉英豪、宕放不羈,或慷慨悲涼的類型,如“射虎山橫一騎,裂石響驚弦”的李廣(《八聲甘州》),“金戈鐵馬,氣吞萬里如虎”的劉裕(《永遇樂》),“年少萬兜鍪,坐斷東南戰未休”的孫權(《南鄉子》)等等。
這種自然和歷史素材的選用,都與詞中的感情力量成為恰好的配合,令人為之感奮。
所以,同屬于豪放雄闊的風格,蘇軾詞較偏于瀟灑疏朗、曠達超邁,而辛詞則給人以慷慨悲歌、激情飛揚之感。
不過,以上只是指辛棄疾詞中主流部分的藝術風格而言。
辛棄疾和蘇軾在詞的語言技巧上都是有力的開拓者。
前人說蘇軾是以詩為詞,辛棄疾是以文為詞,這當然有些簡單化,但確實也指出:到了辛棄疾手中,詞的語言更加自由解放,變化無端,不復有規矩存在。
在辛詞中,有非常通俗稚拙的民間語言,如“些底事,誤人那。
不成真個不思家”(《鷓鴣天》),“近來愁似天來大,誰解相憐
誰解相憐,又把愁來做個天”(《丑奴兒》),也有夾雜許多虛詞語助的文言句式,如“不知云者為雨,雨者云乎”(《漢宮春》),“不恨古人吾不見,恨古人不見吾狂耳”(《賀新郎》);有語氣活躍的對話、自問自答乃至呼喝,如“天下英雄誰敵手
曹劉”(《南鄉子》),“杯,汝來前
”(《沁園春》)也有相當嚴整的對句,如“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聲”(《破陣子》)……。
概括起來說,辛詞在語言技巧方面的一大特色,是形式松散,語義流動連貫,句子往往寫得比較長。
文人詞較多使用的以密集的意象拼合成句、跳躍地連接句子構成整體意境的方式,在辛詞中完全被打破了。
但并不是說,辛棄疾的所謂“以文為詞”不再有音樂性的節奏。
在大量使用散文句式、注意保持生動的語氣的同時,他仍然能夠用各種手段造成變化的節奏。
如《水龍吟》中“落日樓頭,斷鴻聲里,江南游子。
把吳鉤看了,欄干拍遍,無人會,登臨意”,意義聯貫而下,在詞中是很長的句子,但卻是頓挫鮮明,鏗鏘有力,決不是把一段文章套在詞的形式中而已。
辛詞在語言技巧方面的又一大特色,是廣泛地引用經、史、子各種典籍和前人詩詞中的語匯、成句和歷史典故,融化或鑲嵌在自己的詞里。
這本來很容易造成生硬艱澀的毛病,但是以辛棄疾的才力,卻大多能夠運用得恰到好處、渾成自然,或是別有妙趣,正如清人劉熙載《藝概》所說:“任古書中理語、廋語,一經運用,便得風流”。
以《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一篇為例,百余字的篇幅,敘及孫權、劉裕、劉義隆、拓跋燾、廉頗五個歷史人物的事跡,而與作者所要表達的主觀情感、意念絲絲入扣;不僅內涵極為豐厚,而且語氣飛動,神情畢露,實在是不容易的事情。
當然,辛棄疾的詞時常也有過分散文化、議論太多,以及所謂“掉書袋”即用典用古語太多的毛病,但不管怎么說,他確實把詞大大地改造了;他的詞不僅是 “無意不可入,無事不可言”,而且是任何“意”和“事”都能表達得很自由很充分。
這樣,詞的創作才完全擺脫了羈絆,進入了自由的境界。
讀書筆記 (內容簡介 美語摘錄 讀后感言) 謝了哈 急
《七夜雪》 內容簡介: 這是有關于放棄與妥協的故事 七夜雪,跋涉千里來向你道別,在最初和最后的雪夜…… 摩迦一族傳說中的妖瞳殺人之術再現雪地,兒時伙伴成為魔教殺手。
鼎劍閣霍展白被藥師谷主人薛紫夜所救。
冷香流動,第七年的賭酒之約,宿醉一場后兩人的心結在不知不覺中解開。
昔日戀人發瘋,霍展白暗嘆宿命安排。
飛鴻傳書許諾紫夜將在來年的梅樹下共飲相守,而紫夜驀地失蹤。
冰河下塵封的往事,決戰在雪域之巔。
鼎劍閣霍展白為救治昔日戀人秋水音之子沫兒的病,用七年的時間拼死取得了藥師谷主人薛紫夜開給他的五味絕世藥引,魔教大光明宮排位第一的神秘殺手瞳為了自己能殺死魔教教主獲得自由而搶奪龍血赤寒珠,霍展白和瞳在打斗中雙雙重傷,被薛紫夜送回藥王谷治療。
沫兒的病事實上無法治療,薛紫夜為一直隱瞞著霍展白而不安,不顧自己寒癥孱弱之身而設法尋找療法。
與此同時,薛紫夜震驚地發現這個能用眼神控制人精神的殺手瞳竟然是失散多年的兒時伙伴明介。
最終,本不相干的神秘人妙風(雅彌)卻成了陪伴薛紫夜到生命最后一刻的人。
故事最終在妥協中畫上了句號,但武林的一切卻沒有因此而改變,大光明宮與鼎劍閣的最終一戰,即將展開—— 美語摘錄:
【第1句】: 跋涉千里來向你道別 在最初和最后的雪夜 冰冷寂靜的荒原上并肩走過的我們 所有的話語都凍結在唇邊 一起抬頭仰望你可曾看見 七夜的雪花盛放了又枯萎 宛如短暫的相聚和永久的離別 請原諒于此刻轉身離去的我-- 為那荒蕪的歲月 為我的最終無法堅持 為生命中最深的愛戀卻終究抵不過時間。
【第2句】:生命是一場負重的奔跑,他和她都已經疲憊不堪,那為什么不停下片刻,就這樣對飲一夜
這一場浮生里,一切都是虛妄和不長久的,什么都靠不住,什么都終將會改變,哪怕是生命中曾經最深切的愛戀、也抵不過時間的摧折和消磨。
唯有,此刻身邊人平穩的呼吸才是真實的,唯有這相擁取暖的夜才是真實的。
這種感覺……便是相依為命罷
【第3句】: 雪懷,十四歲那年我們在冰河上望著北極星,許下一個愿望,要一起穿越雪原,去極北之地看那夢幻一樣的光芒。
如今,你是已經在那北極光之下等待著我么
可惜,這些蝴蝶卻飛不過那一片冰的海洋。
【第4句】: 他忽然間發現自己無法遏制地反復想到她。
在這個歸去臨安終結所有的前夜,卸去了心頭的重擔,八年來的一點一滴就歷歷浮現出來,那一夜雪中的明月,落下的梅花,懷里沉睡的人,都仿佛近在眼前。
或許,真的是到了該和過去說再見的時候了。
【第5句】: 他多么希望自己還是八年前那個鮮衣怒馬的少年,執著而不顧一切;他也曾相信自己終其一生都會保持這種無望而熾烈的愛;然而,所有的一切,終究在歲月里漸漸消逝。
奇怪的是,他并不為這種消逝感到難過,也不為自己的放棄感到羞愧。
原來,即便是生命里曾最深切感情,也終究抵不過時間。
【第6句】:他終于知道,那只扼住他咽喉的命運之手原來從未曾松開過,是前緣注定。
注定了他的空等奔波,注定了她的流離怨恨。
種種恩怨深種入骨,糾纏難解,如抽刀斷水,根本無法輕易了結。
【第7句】:這些獒犬號稱雪域之王,一生都是如此兇猛暴烈,任何陌生人近身都得死。
但如果它認了你是主人,就完全的信任你,終生為你而活。
那樣的一生,倒也是簡單。
可是人呢
人又怎么能如此簡單的活下去
六道輪回,眾生之中,唯人最苦。
【第8句】:極痛之后,同樣也是極度的死寂;兩者之間,只是殊途同歸而已
【第9句】: 霍展白站在大雪里,望著東北方一騎絕塵而去,隱隱之間忽然有某種不祥的預感。
他不知道是為了什么,只是感覺自己可能是永遠的錯過了什么。
有什么東西,已然無聲無息的從身邊經過了么
一直到很久以后,他才知道原來這一場千里的跋涉、最終不過是來做最后一次甚至無法相見的告別。
【第10句】:曾經一度,她也曾奢望擁有新的生活。
希望有一個人能走入她的生活,能讓她肆無忌憚的笑,無所顧忌的哭,希望穿過所有往事筑起的屏障直抵彼此的內心。
希望,可以和普通女子一樣蒙著喜帕出閣,在紅燭下靜靜地幸福微笑;可以在柳絲初長的時候坐在繡樓上,等良人的歸來;可以在每一個欲雪的夜晚,用紅泥小爐溫熱新醅的酒,用正經或者不正經的談笑將昔年所有冰冷的噩夢驅散。
曾經一度,她也并不是沒有對幸福的微小渴求。
然而,一切,終究還是這樣擦身而過。
【第11句】:如果說,這世上真的有所謂的時間靜止,那么,就是在那一刻。
在那短暫的一路上,他一生所能承載的感情都已然全部消耗殆盡。
在以后無數個雪落的夜里,他經常會夢見一模一樣的場景,那種刻骨銘心的絕望令他一次又一次從夢中驚醒,然后在半夜里披衣坐起,久久不寐。
讀后感言: 那個關于雪的故事,仿佛是漠北冰川下,祁連絕頂上的一朵亙古不化的雪花落在心尖之上,輕盈卻冰冷,帶著窒息的空茫與無力。
那般鈍而深的無力感,宛若北風呼嘯在腦海,宛若眼睜睜的看著故人逝去,卻束手無策。
如果說那些鋒芒畢露的故事講述了年少的高傲與執著,少年的熱血與執拗,那么,《七夜雪》的主題便是妥協與放棄。
這里面的每一個人都從往日的河流中涉水而來,背負著不同的記憶。
他們的命運糾纏難解,但到了最終卻可以相互放棄,彼此解脫。
卻正是這種帶著蒼老空茫的放棄,沉重令人窒息。
故事保留了傳奇的色彩。
并不絢麗柔美,而是大氣磅礴。
一個是中原武林名聲大盛的鼎劍閣七公子霍展白;一個是西域邪教的絕頂殺手,以瞳術著稱的瞳;還有一個,是忠心不二的護衛妙風。
他們,因為同一個紫衣女子薛紫夜,有了生命的交集。
霍展白,因為這個“強悍的,怎么看也不想紅顏薄命”的藥師谷谷主,學會了放棄,放棄了暗戀多年的同門師妹秋水音。
瞳,因為這個看似心懷不軌的女醫者,學會了信任,找回了當年純真的明介。
妙風,因為這個唯一能夠治愈教王的神醫,學會了感情,變回了有血有肉的雅彌。
當他終于承認自己心中對她微妙情愫之際;當他終于肯認她為姐姐之時;當他終于會哭會笑會為自己而活的時候,那個給了他們希望與啟迪的女子,卻已冰冷在一路向北的路途之中。
相聚是如此短暫,而離別,已是永久。
逝者已如斯,一去不復返。
多少情愫,多少話語,已冰冷凍結在唇邊。
只待時間的消磨能撫平一切。
而作為讀者的我們,只能束手無策的站在此岸,看著雪夜下的他們冰冷的空茫,直至他們的生命消失在彼岸的盡頭。
關于大自然的一片摘抄,要真實的的。
生命·自然·美細細品味自然,我發現一切是如此色彩斑斕,但認真咀嚼,你還會發現,生命的芬芳足以飄香萬里
——題記 放眼自然,處處有這迷人的色彩,第一絲風拂過,是萬木吐翠的春,這是一個細膩的季節;第一縷陽光灑下,是魚躍的季節,這是一個清爽的季節;第一片金黃鋪開,是五谷豐登的秋,這是一個金色的季節;第一片雪花飄過,是凜冽蕭條的冬,這是一個溫馨的季節。
自然,將裝扮得格外美麗。
廊內的春風輕輕拂過,窗外的綠色流光異彩,我的視線不由又被你迷人的風采吸引,走近你,我的心頓時輕舞飛揚,那美麗的蝴蝶,翩翩起舞,柔美的翅膀間盈滿了從田間飄逸過的野花的芳香,還盈滿了如葡萄的溪流聲。
河水似乎有了傷痛,就很匆遽地流,粼粼閃閃,它日夜流淌著美麗抑或憂傷的故事。
細浪輕輕騰起,濕津津地舔著天空舔著岸,有小魚小蝦蹦蹦跳跳,卵石好潔凈。
夏風輕輕吹拂時,綠色向我撲面而來,山綠如碧,水清如鏡,徜徉其中,你會感受到自然無盡的魅力。
河堤上或花或黃的野花開遍了,一盞一盞如歌的燦爛
它們寫出了生命的光輝與頑強。
空閑間,我喜歡坐在窗臺上,打開窗戶,涼風無私地吹來,不管心中多少怨恨、惆悵都可以任它吹走,只留下心靈的藍天,任思緒飛翔
秋是金色的,孩子的夢,秋風吹來,樹上的樹葉飄落下來,劃出力量美麗的弧線,飄飄零零,偶然間,有一只小松鼠從腿邊遛,它是在人們前面體現了秋,那是,也別是一般滋味啊
天高云淡,人們不僅感嘆:“秋天,來了” 冬雪慢慢飄落時,屋內外的燈火織著飄落的雪花,像一曲飄揚的音符,像一幅美麗的圖畫,讓你浮想聯翩,冬是潔白無瑕的,仿佛一個魔術師,把世界變成了童話世界,那片片雪花,像一只銀色的蝴蝶,用自己的翅膀美麗的弧色裝點著這個純凈的世界,而與它們有同樣使命的,還有那小小的雪絨花,他用微小的身軀證明生命的力量。
細細品味自然,我發現一切是如此色彩斑斕,但認真咀嚼,你還會發現,生命的芬芳足以飄香萬里
一切的一切,匯聚而成的,都是美的化身
講一個愛國人物的故事
【第1句】: 錢學森1949中國成立時,任加利福尼亞工學院超音速實主任和“古根罕噴氣研究中心”負責人的錢學森深為祖國的新生而高興。
他打算回國,用自己的專長為新中國服務。
但那時候在美國的中國科學家歸國不易,而錢學森的專長又直接與國防有關,美國千方百計要將他留下不讓他回國,他歷盡艱辛才終于回到祖國懷抱。
【第2句】:吉鴻昌1931年9月21日,矢志抗日的吉鴻昌將軍被蔣介石逼迫下野,到國外“考察實業”。
船到美國,吉鴻昌就接二連三地遭到意想不到的刺激,如那里的頭等旅館不接待中國人,卻對日本人卻奉若神明。
有一次,吉鴻昌要往國內郵寄衣物,郵局職員竟說世界上已經不存在中國了,吉鴻昌異常憤怒,剛要發作,陪同的使館參贊勸道:“你為什么不說自己是日本人呢?只要說自己是日本人就可受到禮遇。
”吉鴻昌當即怒斥:“你覺得當中國人丟臉嗎,可我覺得當中國人光榮!”為抗議帝國主義者對中國人的歧視,維護民族尊嚴,他找來一塊木牌,用英文仔細地在上面寫上:“我是中國人!”
【第3句】:華羅庚大數學家華羅庚,在“七?七”事變后,從生活待遇優厚的英國回到抗日烽火到處燃燒的祖國,不為金錢和學位,回國后積極參加抗日救國運動。
1950年,他已經成為國際知名的第一流數學家,并被美國伊里諾大學聘為終身教授,但他毅然帶領全家回到剛解放的祖國。
【第4句】:茅以升在我國老一輩科學家中,有許多人都是留學國外又回國服務的。
著名橋梁專家茅以升在1916年20歲時,到美國留學,成為康奈爾大學橋梁專業的研究生,很快以優異的成績獲得碩士學位。
為了獲得實踐的機會,他晚上上課,攻讀博士學位,白天到一家橋梁公司實習,親手繪圖、切削鋼件、打鉚釘、油漆,終于成了一個既懂理論又有技術的人才。
美國人很佩服他,一份份聘書從各地寄來,請他擔任工程師。
但是,茅以升沒有接受聘請,而是決定回國了。
美國有些人勸他:“科學是沒有祖國的,是超越國界的。
科學家的貢獻是屬于全人類的。
中國條件差,你留在美國貢獻會更大。
”茅以升回答:“科學雖然沒有祖國,但是科學家是有祖國的。
我是一個中國人,我的祖國更需要我。
我要回去為祖國服務!”1919年,茅以升帶著一身本領回到國內,開始了為國造橋的事業。
現在浙江省錢塘江上那座雄偉壯觀的大橋,就是茅以升設計并主持建造的。
【第5句】:董存瑞1948年5月25日,我軍攻打隆化城的戰斗打響。
董存瑞所在連隊擔負攻擊國民黨守軍防御重點隆化中學的任務。
他任爆破組組長,帶領戰友接連炸毀4座炮樓、5座碉堡,勝利完成了規定的任務。
連隊隨即發起沖鋒,突然遭敵一隱蔽的橋型暗堡猛烈火力的封鎖。
部隊受阻于開闊地帶,二班、四班接連兩次對暗堡爆破均未成功。
董存瑞挺身而出,向連長請戰:“我是共產黨員,請準許我去!”毅然抱起炸藥包,沖向暗堡,前進中左腿負傷,頑強堅持沖至橋下。
由于橋型暗堡距地面超過身高,兩頭橋臺又無法放置炸藥包。
危急關頭,他毫不猶豫地用左手托起炸藥包,右手拉燃導火索,高喊:“為了新中國,沖啊!”碉堡被炸毀,董存瑞以自己的生命為部隊開辟了前進的道路,年僅19歲。
【第6句】:肖邦肖邦一生不離鋼琴,所有創作幾乎都是鋼琴曲,被稱為“浪漫主義的鋼琴詩人”。
他在國外經常為同胞募捐演出,為貴族演出。
1837年嚴辭拒絕沙俄授予他的“俄國皇帝陛下首席鋼琴家”的職位。
舒曼稱他的音樂像“藏在花叢中的一尊大炮”,向全世界宣告:“波蘭不會亡”。
肖邦晚年生活非常孤寂,痛苦地自稱是“遠離母親的波蘭孤兒”。
他臨終囑附姐姐路德維卡把自己的心臟運回祖國。
【第7句】:文天祥南宋民族英雄文天祥,兵敗被俘,坐了三年土牢,多次嚴辭拒絕了敵人的勸降。
一天,元世祖忽必烈親自來到土牢里勸降,許以丞相之職,他毫不動搖,反而斬釘截鐵地說:“唯有以死報國,我一無所求!”臨刑前,監斬官湊近說:“文將軍,你現在改變主意,不但可免一死,還依然可當丞相。
”文天祥怒喝道:“死就死,還說什么鬼話!”于是,文天祥面向南方,慷慨就義了。
文天祥生前,留下一首撼人心弦的《正氣歌》。
【第8句】:詹天佑清朝末年,我國派出了第一批出國留學生。
他們都是些少年。
有個才12歲的少年叫詹天佑,十分聰明好學,又立志為國效力。
后來他學習工程技術畢業,回到了國內。
可清朝政府對本國人才不信任,像修鐵路,就都讓外國人主持。
詹天佑盡管有才干,也只能當助手。
1905年,修建北京到張家口鐵路的消息傳開了。
英國和俄國都爭著要修,因為他們知道這條鐵路在中國的戰略要地,掌握了它就能控制中國,雙方爭執不下,最后達成“協議”,說中國如果不讓他們修,他們就什么也不提供。
他們以為中國人離開他們肯定修不成這條鐵路。
清朝政府這才讓詹天佑擔任總工程師。
有人對他不放心,說他自不量力,說他膽大包天,勸他不要承擔這項難度非常大的工程。
詹天佑說:“京張鐵路如果失敗,不但是我的不幸,也會給中國帶來很大損失。
外國人說中國工程師不行,我則堅持由自己來辦!”為了給中國人爭口氣,他把全部精力都投入進去,和工人們一起吃住在工地,細心勘探,大膽試驗,經過4年艱苦的勞動,終于成功地修筑了京張鐵路。
這是中國人自己設計施工的第一條鐵路,極大地鼓舞了全國人民的志氣。
詹天佑為祖國贏得了榮譽,原來那些瞧不起中國工程師的英國人也表示對他由衷敬佩。
【第9句】:朱自清朱自清是清華大學教授,著名的文學家。
抗日戰爭結束后,美國政府一方面支持蔣介石發動內戰,一方面又利用簽定條約的辦法在中國獲取了許多特權,還加緊武裝戰敗國日本,對中國重新造成威脅。
當時社會上物價飛漲,物品奇缺,很多人在饑餓和死亡線上掙扎。
人民對美國和國民黨政府十分不滿,反抗的呼聲越來越高。
美國為了支持蔣介石,就運來一些面粉,說要“救濟”中國人,好讓中國人“感謝”美國,不反對它。
朱自清看透了美國的用心,認為美國的救濟是對中國人的侮辱。
他和一些學者一起,在一份宣言上莊重地簽上了自己的名字。
那份宣言表示,堅決拒絕美國的“援助”,不領美國的面粉。
當時,朱自清正患嚴重的胃病,身體非常瘦弱,體重還不到40公斤,經常嘔吐,甚至整夜不能入睡。
拒領救濟粉意味著每月生活費要減少600萬法幣,生活更加困難。
可是為了維護中國的尊嚴,他堅決拒絕那些別有用心的“賞賜”。
他在日記中寫道:“堅信我的簽名之舉是正確的。
因為反對美國武裝日本的政策,要采取直接的行動,就不應逃避自己的責任。
”兩個月后,朱自清因貧病交加,不幸去世。
他寧肯挨餓而死,也不肯領帶侮辱性的“救濟”,表現了一個中國人應有的尊嚴。
【第10句】:廉頗戰國時期的趙國,有一位出名的武將叫廉頗。
他不但武藝高強,箭法出眾,還善于用兵打仗。
秦國、齊國這些大國常來攻打趙國,趙王用廉頗為統帥,多次打敗了敵軍。
敵軍聽到廉頗的名字,都很害怕。
可后來,趙王中了秦國的離間計,認為廉頗老了不中用了,改派青年將領趙括代替他。
趙括驕傲輕敵,使趙軍打了大敗仗,趙國也險些亡國。
趙王想重新起用老將廉頗,派出使者去看一看老將軍身體怎么樣,是否還愿意為國效力。
廉頗見到趙王的使者,高興極了。
為了表示自己威風不減當年,還能上陣打仗,為國立功,他一頓飯就吃了一斗米、十斤肉。
吃完了,又披上鎧甲,躍上戰馬,拉弓射箭,舞槍刺殺,果然身手不凡。
他對使者說:“你看我,雖然老了,可是能吃飯能打仗,只要大王肯用我,我萬死不辭,馬上回去領兵參戰!”使者走了以后,廉頗日夜盼望趙王的調令,可一直沒等到。
原來那個使者接受了一個叫郭開的壞人賄賂,故意在趙王面前說了瞎話,說廉頗飯量雖好,可一會兒工夫拉了三次屎。
趙王聽了,認為廉頗真不中用了,就不再調用他。
廉頗為趙國的安寧奮斗了一生,晚年仍希望為國出力,對人說:“我真想有一天,還能率領趙國的兵士沖鋒陷陣啊!”只要一息尚存,就要全身心地報效祖國。
這就是愛國英雄們的本色。
岳飛小時候的故事
沙土練字 岳飛小時候,家里很窮靠媽媽給人家做活兒過日子。
岳飛很喜書,可是家里窮,上不起學,他每天幫助媽媽到山上去撿柴禾,媽媽每天一有空就教他認字。
因為沒錢買紙、買筆,所以沒有辦法寫字。
有一天,天快黑了,好多孩子正在玩捉迷藏。
他們遠遠看見岳飛背著一捆柴禾下山來了,就喊他過來一起玩。
岳飛說:“不行,我有事
”就很快地往家里走去。
原來,他今天想了個沒有紙和筆也能練字的好方法,他急著回家告訴媽媽。
岳飛回到家里就請媽媽教他寫字。
媽媽看他這么愛學習就說:“好,孩子,等我多給人家做些針線活兒,攢點錢給你買紙和筆吧。
”“媽媽,您今天就教給我吧。
不用買紙和筆,我也能學寫字。
”說著,岳飛放下柴禾,拿出一個大簸箕,飛一樣地跑出去了。
一會兒 ,岳飛回來了 ,端了滿滿一簸箕沙土 ,上面插著幾根細細的小柳條 ,他把沙土倒在地上弄平 , 拿著柳條在沙土上畫著 ,說 :“ 媽媽 ,您看 ,這樣學寫字不也很好嗎
” 后來,媽媽每天用柳條在沙土上教岳飛寫字,岳飛可用心了,后來他的字寫得好極了。
岳飛小時候學武的故事 岳飛小時的師傅是個武林高手叫周侗。
岳飛和好幾個師兄弟,王貴、張顯、湯懷都跟著周侗習武,都是歲數很小時開始的。
這幾人剛開始差不多。
岳飛跟他們師兄弟基礎是差不多的。
但為什么后來岳飛會脫穎而出
而另外的師兄弟相對默默無聞
從一個故事就可看出。
有一年冬天特別冷北風呼嘯大雪紛飛天寒地凍,岳飛和他師兄弟當然都貪戀熱被窩了,誰肯爬起來
都不愿早晨練武。
這時只有岳飛把熱被窩掀起來出去練,在雪地里舞劍。
師傅周侗看在眼里當時就有一句話,他認定在他徒弟中岳飛將來成就最大最有出息。
當然岳飛后來還是激勵了他的師兄弟。
這些師兄弟后來也成為了將軍帶兵打仗立有戰功,但跟岳飛都不能比。
所以我們可看出從小開始打下學習基礎形成學習習慣是多么重要。
也許好多父母會講孩子那么小還是讓他玩一玩讓他多點童年樂趣,這么說對嗎
沒什么錯。
但絕對不等于你就可不抓緊孩子的學習。
所謂天賦,不過是你之前努力的結果
所謂天賦,不過是你之前努力的結果 最近突然迷上了古箏。
第一次去上課的時候,老師看著我彈奏,略感驚訝地說:“一般人第一次彈古箏,手指都會非常僵硬,你怎么這么放松
之前有基礎吧
” 我之前的確從未碰過古箏,若說有音樂相關的基礎,可能是小時候草草學過兩年電子琴,上小學的時候跟著樂團玩過幾年長笛,后來偶爾吹吹竹笛罷了,但都只是業余愛好。
老師更加驚訝了:“那你真的很有天賦,不學下去都可惜了
”我笑了。
剛學電子琴的時候,可從來沒人說過我有什么“天賦”啊
那時我不過5歲,小小的我站在高大的哥哥姐姐們中間,如雞立鶴群。
老師說什么聽不太懂,五線譜看得又慢,手還小得可憐。
“你這次是不是又忘剪指甲了
”“回家練了嗎
”每次看到老師迎面走來,我都緊張得心要從嗓子眼跳出來,扭扭捏捏像個被審的犯人。
以至于后來,我對練琴都有了抵觸情緒。
考級的時候已經算是正常發揮了,也只獲得了一個“勉強通過”的證書。
看著人家手里鮮紅的絨面“優秀”證,再看看自己暗紅色的塑料套的“勉強通過”證,眼淚都要掉下來了。
同一個班上的,差距怎么就這么大呢
我有音樂天賦嗎
至少那時,我覺得自己一點都沒有。
但后來,學長笛的時候,老師贊許有加, 而且,比起天賦,努力也許更值得嘉許。
曾看過一個故事,一個中國人去一位北歐教授家里做客,見小姑娘甜美可愛,忍不住夸了一句,你真漂亮
沒想到,這句贊揚竟惹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