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目賞識教育讀后感悟200字
讀書是一種幸福,一種樂趣,更是一種享受。
假期里,專心閱讀了周弘的《賞識你的孩子》一書,邊看邊與平時教育相比較,有了感觸,有了共鳴。
賞識教育源于一位偉大的父親——周弘。
他利用傳統教育中賞識的巨大能量,把女兒周婷婷由一個令人同情的聾啞孩子培養成為我國第一位聾人大學生。
他在《賞識你的孩子》一書中首次提出了賞識教育的概念。
賞識教育是教育者在教育過程中,運用欣賞、鼓勵的態度去看待、評價受教育者的一言一行;它承認差異,允許失敗,符合生命成長的規律。
它能重塑孩子的健康自信,發現和發揮學生的長處和潛能,使其最終走向成功。
初看這本書,本以為只是純粹教育孩子的一本書,但看完之后的感覺,卻是深深的撼動人心,甚至影響我對人性的看法。
作者所提到的“賞識教育”,其根本就是人性中最基本的需求之一——渴望得到賞識。
“凡能賞識處,便能見真愛”,雖然只是短短的一句話,卻可以帶給我很大的啟發感。
在閱讀過程中,有這樣一段使我感觸頗深:記得女兒七歲剛接觸應用題時,有一次,十道題只做對了一道,周弘老師滿懷深情的對女兒說:“簡直不可思議,這么小的年齡做這么難的題,第一次居然就作對了一道。
”女兒這時露出了喜悅的表情,她還想進一步證明自己。
就說:“爸爸,你小時侯會不會做
”爸爸說:“我肯定不會做象你這個年齡,這么難得應用題,爸爸連碰都不敢碰。
”女兒頓時信心倍增,仿佛插上了飛翔的翅膀,自由的翱翔在數學知識的天空里,僅用三年時間學完了小學六年的課程。
讀到這里不由得使我想到,換了其他家長“十道題只做對一道時”可能兩記耳光早就過去了。
錯一道應用題還情有可原,錯九道那就不可饒恕。
而最后的結果只能是孩子哭大人叫,亂作一團。
什么也干不下去。
更無從談孩子會喜歡數學,成績優異。
對數學不反感就已經不錯了。
周弘老師的成功也提醒我們反思我們在教學中的做法,賞識孩子是使我們教育成功的有力武器。
我們何不拿起他運用于我們的教學之中呢
賞識教育的本源是愛,我們的教育對象是不經世事的幼兒,我們得教育更需要賞識,如果我們的老師都能用愛的眼睛去發現孩子的優點,用正確的方式指出和改正孩子的缺點,那我們的孩子或許會是另外一個樣子。
“你能行”,“你真棒”,在老師的鼓勵下,許許多多的孩子在快樂中改變,在快樂中成長。
賞識性語言與動作帶給孩子們的是一種快樂的動力、一種向上的自信,其奧妙就在于它卸掉了壓在他們心上自卑的巨石,于是孩子的潛能就象火山一樣爆發了。
這世界上沒有教不好的孩子,就看你會不會使用“賞識教育”這把開啟孩子心靈的金鑰匙。
蘇霍姆林斯基曾說過:“請記住成功的歡樂是一種巨大的精神力量,它可以促進兒童好好學習的愿望。
”在教育教學過程中就應該樹立這樣的觀念:賞識是引導孩子走向成功的階梯。
作為老師應該學會賞識孩子。
真誠地相信每一個孩子都擁有巨大的潛能。
在學習也讓我感悟到,如果只是一昧地濫用稱贊的語言,是無法達到賞識所能產生的神奇效果的。
因為,賞識是允許失敗,且相信孩子的潛能,相信他一定行。
孩子就會像植物照射到陽光那一面,努力的生長。
要能了解孩子的內在,才能真正的作到賞識
相聲《小偷公司》里的那副對聯:“說你行,你就行,不行也行;說不行,就不行,行也不行”放在教育中是絕對適用的。
為什么不能再一次相信孩子呢
試著對你的孩子說:太好了、真棒,、你也會看到奇跡的。
賞識是一種心態,一種激勵,如果我們都能擁有賞識的心,我們就能更積極、更正面地看待生活、看待人和事物,當我們擁有一個賞識的心態,我們就不會被生活的挫折及痛苦所困住,而能擁有一份超然的享受能力。
此書真是值得身為教育者的我們細細品味,用心咀嚼,加以內化,希望以后能夠藉由賞識,多多欣賞、了解、體會小孩的感受,不要妄下斷語而傷害到孩子。
畢竟每一個孩子都有屬于自己的世界,只要用心賞識,可以發現金亮耀眼的寶石,也能找到更燦爛的陽光。
教育改革要從家長教育開始,老師讓寫讀后感悟
讀后感是一種比殊的文體,就是在你讀本書或一篇文,寫出你的感受來。
部分:由讀而引出感。
這一部分就象一個帽子或引子一樣,交代清楚讀了什么書,有什么感想。
這一部分一般來說要簡明、開門見山,不要饒圈子。
只要概括性說出感受就可以了。
第二部分:具體的感受過程。
寫法應采用邊敘邊議的方法,敘就是敘述所看的書報的感人的情節,議就是抒發我們的感受。
要有層次有順序把感一步一步推向頂點。
敘述時要簡述,抓住要點,不要抄原文。
議論要真實得體,這樣才能感人。
這其實就是議論文的論述部分。
第三部分:把感受落實到自己的現實生活中。
感的目的就是要指導我們的實際行動,要不感就沒有意義了。
這一部分就是要把感受和現實生活結合起來,把感受落到實處。
把自己在現實生活中的所作所為同書報感動自己的人或事比較,找出差別,提出改進的方法或建議。
關于《愛的教育》的主要內容,好詞佳句和讀后感悟。
我最愛看的書是《愛的教育》。
這本書我已經看過三遍了,但我還想多看幾次,越看越有滋味,越看越受教育。
《愛的教育》這本書中的主人公是三年級的一個意大利小孩—安利柯。
這本書用日記的形式記錄了安利柯所見所聞的感人故事。
我印象最深刻的是《爸爸看護著》這個故事。
故事講的是一個鄉下少年去看望爸爸卻陰差陽錯認錯了爸爸,但在這個年輕人知道真相后還好心地照料這個“爸爸”,直到這個老人家去世。
故事太感人了,年輕人的愛心真偉大。
這本書中我最崇拜的人是卡隆,他善解人意,還樂于幫助同學,充滿智慧和正義感。
我以后也要向他那樣,他是我學習的榜樣。
如果我們從小就知道愛別人愛自己,給予和幫助別人的不圖回報,別人幫助我們的常懷感激之心,人們就會因富有愛心而善良,世界因充滿愛心而美好。
六大紀律面對面讀后感言
讀后感的格式與寫法一、 格式和寫法讀后感通常有三種寫法:一種是縮寫內容提綱,一種是寫閱讀后的體會感想,一種是摘錄好的句子和段落。
題目可以用《×××讀后感》,也可以用《讀×××有感》。
二、要選擇自己感受最深的東西去寫,這是寫好讀后感的關鍵。
看完一本書或一篇文章,你的感受可能很多,如果面面俱到像開雜貨鋪一樣,把自己所有的感受都一股腦地寫上去,什么都有一點,什么也不深不透,重點部分也像蜻蜓點水一樣一擦而過,必然使文章平淡,不深刻。
所以寫感受前要認真思考、分析,對自己的感想加以提煉,選擇自己感受最深的去寫。
你可以抓住原作的中心思想寫,也可以抓住文中自己感受最深的一個情節、一個人物、一句閃光的語言來寫,最好是突出一點,深入挖掘,寫出自己的真情實感,總之,感受越深,表達才能越真切,文章才能越感人。
三、要密切聯系實際,這是讀后感的重要內容。
寫讀后感的重點應是聯系實際發表感想。
我們所說的聯系實際范圍很廣泛,可以聯系個人實際,也可以聯系社會實際,可以是歷史教訓,也可以是當前形勢,可以是童年生活,也可以是班級或家庭狀況,但最主要的是無論怎樣聯系都要突出時代精神,要有較強的時代感。
愛的教育讀后感悟
愛,在生活中是一個讓人多么熟悉的字眼呀
在每個人的心目中一定都有一份純潔的愛。
愛是無私的,愛還是偉大的,我們只有生活在愛的海洋里,才會懂得享受愛。
而當我讀了《愛的教育》這本書以后,我才開始真正領悟到了愛的境界。
《愛的教育》這本書是一個意大利著名兒童文學作家德?亞米契斯的代表作品。
它介紹了一個小學三年級學生恩里科在一個學年里所記的日記,記敘了師生之情、父子之愛和朋友之誼,使人在愛的懷抱中茁壯成長。
展現了人本性的善良與純潔,謳歌了人們愛祖國、愛社會的偉大精神,使人在愛的懷抱中茁壯成長。
我們的生活不能缺少愛,讀《愛的教育》這本書時,我走進了恩里科的生活,目睹了他是怎樣學習、生活,怎樣去愛生活、愛世界。
在感動中,我發現愛也包含著對生活的追求。
我們的生活中處處都充滿了愛的力量,比方說抗震救災時人們不怕苦,不怕累,整日整夜不休息,馬不停蹄地協助救災工作。
他們知道,搶先一分鐘,就有可能救出一條生命。
再比方說母親可以不顧一切地保護著我們、無微不至地呵護著我們。
如果我們生病了,母親會時時刻刻守在我們的床前,安慰著我們,關心著我們,直到我們病好為止。
愛,使我們健康快樂地成長,愛,給予了我們內心的溫暖與感動。
我想:“假如人人都獻出一點愛心,那么我們的社會不就更和諧了嗎
”人與人之間的愛是偉大的、寬恕的,又是包容的 。
愛是教育的源泉,愛與教育是息息相關的。
我們如果多感受一份愛,身邊就多一份溫暖;如果多奉獻一份愛,心里就多一份快樂。
在今后的日子里,就讓我們共同來沐浴在愛的海洋里吧
(求采納
)
愛的教育感悟20篇讀后感
感謝你在我的童年里撒下歡聲和笑語,每時每刻都在為我著想。
感謝你們為我所作的一切,讓我健康快樂的成長。
記得小的時候我的身體很不好,感冒就像家常便飯,出入診所更是平常。
媽媽總是陪著我一起去打吊針,每一次媽媽總是把我送到診所后,再回家做飯然后再把飯給我送到那,每一次總是一口一口的喂我吃,看著媽媽一口一口的吹著勺子里的飯的樣子,看 這媽媽頭上的汗像斷了線的珠子似得不停的往下掉的時候,我得眼淚像泉涌一樣奪眶而出。
媽媽看到后神情緊張地問我是不是哪里痛,我搖著頭撲向媽媽的懷抱,而媽媽嘴里說著傻孩子手卻緊緊地抱著我,當時感覺好像時間就靜止在那一刻,屬于我和媽媽的一刻,美妙的一刻。
還記得小學四年級的時候,一次早上我覺得渾身發熱。
自己不在意。
在我準備上學的時候,媽媽看到我那紅彤彤的臉時,用手摸了摸我那滾燙的額頭。
沖著我慌忙地說,“走,我帶你去看病。
”我連忙拉著媽媽說;“媽媽,現在太早了,診所還沒開門呢,況且我還要上學呢。
”還沒等媽媽回應,我就沖下樓去了,等到媽媽跑到大門口的時候,我已經坐車上學去了。
到了學校感覺好難受。
頭又熱又重臉上火辣辣的,渾身沒力氣,感覺好像快癱到那了。
在我迷迷糊糊的時候,我看到遠處有一個熟悉的身影正急忙得從校門口跑來,一眨眼的功夫,那個人出現在我得眼前。
媽媽,是媽媽。
媽媽一邊向老師解釋,一邊用急切的眼光看著我。
一會媽媽走了過來,手里拿著藥和一杯熱騰騰的白開水。
和小時候一樣看著媽媽給我倒水的樣子,看著媽媽頭上的汗像斷了線的珠子似得不停的往下掉,我同樣的含著淚水撲向了媽媽的懷抱。
那時候我多么想對媽媽說一句:“媽媽,謝謝你,我愛你”但是話到嘴邊又咽了下去。
我就像是一條干涸的小溪,是你不停的給我灌溉,把水一滴一滴積累起來,而匯成了一條真正的小溪。
你就像天上的月亮,而我則是一顆不起眼的星星,在你的照耀下,我要經過磨練和努力,才能成為無數顆星星中最閃亮的一顆。
你的愛是一條緩緩流淌的小河,而我就是小河里的一條無憂無慮,快樂成長的小魚。
無數感激的言語,在你面前似乎都顯得蒼白無力.太多太多的感謝, 說也說不完,你永遠都是我的導引者,永遠在我的身邊是關心、愛護我。
愛的教育讀后感悟,怎么寫,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
愛是人類永恒的話題。
愛是人與人之間溝通的橋梁。
最近讀了《愛的教育》一書,我的心久久被感動包圍著。
《愛的教育》是一本凈化心靈的書籍。
吸引我的,是那平實而細膩的筆觸中體現出來的親子之愛,師生之情,朋友之誼,鄉國之戀……這部處處洋溢著愛的小說所蘊涵散發出的那種深厚,濃郁的情感力量真的感人至深。
崇高純真的人性之愛就是一種最為真誠的教育,而教育使愛在升華。
愛,多么溫馨的字眼,在一生當中要經歷無數的愛:朋友之愛,父母之愛,夫妻之愛,子女之愛等等。
當然,作為教師對學生的愛,也是這愛的長河中的一朵浪花。
蘇霍姆林斯基曾說:“教育的全部奧秘就在于何熱愛兒童。
”蘇聯教育家馬卡連軻曾說“沒有愛就沒有教育”,的確,孔子有“仁愛”思想;墨子有“兼愛”思想;陶行知有“愛滿天下”的思想,他們都是偉大的教育家。
教育中的愛是什么
托爾斯泰認為:如果一個教師僅僅熱愛教育,那么他只能是一個好教師……如果一個教師把熱愛事業和熱愛學生相結合,他就是一個完善的教師。
由此可知,師愛是師德的重要表現之一。
也正像教科文總干事馬約翰先生說的:“世界上只有一種教育――愛的教育。
”身為教師對每一個孩子都要做到“捧著一顆心來,不帶半根草去”的境地,讓教師永遠做愛的播撒者。
那么,平凡的師愛就會產生非凡的力量。
我開始對此感受并不深切,讀了《愛的教育》一書,我有了進一步的認識。
書中說:師愛是一種依戀的心情,是一種奉獻精神,是一種極端負責的態度,也是一種巨大的力量。
愛心能架起師生關系的橋梁;愛心能春風化雨,澆灌每個莘莘學子;愛心能熏陶,震撼學生的心靈,激發他們的自信心和求知欲,養成其良好的情感品質,使之全身心投入到學習中去。
是的,親密融洽的師生關系,敬愛的老師對自己的影響,常會令人終身難忘。
美國心理學家羅森塔爾實驗的效應我想就是愛的結果。
愛是神圣的,師愛偉大
愛像空氣,每天不可或缺的存在于我們的身邊,可是我們的生活不能缺少愛,生命的始終都貫穿著愛。
《愛的教育》一書中描寫了一群充滿活力,積極要求上進,如陽光般燦爛的少年。
他們有的家庭貧困;有的身有殘疾;當然也有一些是沐浴在幸福中的。
這些孩子雖然從出身到性格都有迥異,但他們身上卻都有著一種共同的東西――對自己的祖國意大利深深的愛,對親友的真摯之情。
這里面不能忽視的是每個月,老師讀給那群少年聽的“精神講話”。
這一個個小故事,不僅使書中的人物受到熏陶,同樣讓我這個外國讀者也被其中所體現出的強烈的情感所震撼。
愛應該是教育力量的源泉,是教育成功的基礎。
夏丐尊先生在翻譯《愛的教育》時說過這樣一段話:“教育之沒有情感,沒有愛,如同池塘沒有水一樣。
沒有水,就不成其池塘,沒有愛就沒有教育。
”愛是一次沒有盡頭的旅行,一路上邊走邊看,就會很輕松,每天也會有對新東西的感悟,學習而充實起來。
于是,就想繼續走下去,甚至投入熱情,不在乎它將持續多久。
這時候,這種情懷已升華為一種愛,一種對于生活的愛。
讀《愛的教育》,我走進了恩里科的生活,看到了他們是怎樣學習,生活,以及怎樣去愛的。
在感動中,我發現愛中包含著對于生活的追求。
愛,是一次永遠沒有盡頭的愉快的旅行,一路上經歷著許許多多或快樂,或憂傷,或感動,或幸福的風景。
它讓你感受到人生的絢麗多彩。
教育中有愛,才會真正讓孩子,讓教師擁有更加豐盛的心靈。
高等教育的讀后感悟
“教育是一種掌握種種細節的需要耐心的過程,一分鐘,一小時,日復一日的循環。
企圖通過一種虛幻的方法做出高明的概括,學習上絕無此種捷徑。
我們知道有一句諺語“見樹不見林”,這正是我要強調的一點。
教育需要解決的問題就是使學生通過樹木看見森林。
”在“教育的目的”一章中,懷特海老師提到了這段話,從我個人自己的理解,我想可以概括兩點,一是教育是一種慢的藝術;二是教育的核心問題是讓學生通過樹木見到森林。
上一篇:教育部門十九大學習感言感悟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