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一篇100字的參觀科技館后的感想(要寫出看了這些后是你想到的)
參觀館 今天下我和媽媽一起去科技館看第21屆溫州市青少技創新大賽優秀作品展示。
我科技館里看到有小學生發明的灑水掃帚,有多功能斜面演示器。
有多功能超市購物車等等。
還有很多很多的作品畫。
這些畫有小學生畫的,有幼兒園里的小朋友畫的,也有中學生畫的。
他們都是小畫家。
科技館里的東西可真不一般啊
一年級閱讀感悟怎么寫用幾句話概括閱讀的感受
讀后感又叫心得體會,在你讀完一篇文章后,如果很有感觸,你便可以在簡述原文的基礎上,借題發揮,展開討論、闡明自己的看法。
但要注意,一定要圍繞原文的精神,不能“離題”、“跑題”。
從結構上看,一篇讀后感至少要有三個部分的內容組成:一是要介紹原作的篇名內容和特點這是說明的部分;二是根據自己的認識對原作的內容和特點進行分析和評價,也就是概括地談談對作品的總體印象;即評價作品的部分;三是讀后的感想和體會,要寫好有體驗、有見解、有感情、有新意的讀后感,必須注意以下幾點: 一、要選擇自己感受最深的東西去寫,這是寫好讀后感的關鍵。
看完一本書或一篇文章,你的感受可能很多,如果面面俱到把自己所有的感受都寫上去,必然使文章平淡。
所以寫感受前要認真思考、對自己的感想加以提煉,選擇自己感受最深的去寫。
你可抓住原作的中心內容寫,也可以抓住文中自己感受最深的一個情節、一個人物、一句閃光的語言來寫,最好是突出一點,深入挖掘,寫出自己的真情實感,感受越深,表達才能越真切,文章才能越感人。
二、要密切聯系實際,這是讀后感的重要內容。
寫讀后感的重點應是聯系實際發表感想。
可以聯系個人實際,如:童年生活,也可以是班級或家庭狀況等,寫出符合實際的感悟來。
三、要處理好“讀”與“感”的關系。
讀后感是要用切身體會,和生動的事例來闡明從“讀”中悟出的道理。
因此,讀后感中既要寫“讀”,又要寫“感”, 重點在“感”字上。
要適當地引用原文,引用不能太多,以自己的語言為主,要簡潔。
在結構上,一般在開頭概括式提示“讀”,從中引出“感”,在著重抒寫感受后,結尾又回扣“讀”。
中國科技館觀后感
新落成的中國科技館,外形就像一個巨型魔方,位于北京的國家奧林匹克公園中心區內。
館內共分為“科學樂園”、“華夏之光”、“探索與發現”、“科技與生活”、“挑戰與未來”五大主題展廳,設有公共空間展示區和宇宙劇場、巨幕影院、動感影院、4D影院等四個特效影院。
新館一層,是科技館“大型”展品最多的地方。
從東門進入,參觀的人們會看到科普長廊,由各種齒輪、連桿、氣缸、活塞等組成的復雜機械裝置“機械旋律”;從南門進入,是高47米的世界上最大的室內雕塑“生命螺旋”……位于新館一層的華夏之光展廳給人的第一印象是“自豪”。
華夏之光展廳,是目前國內唯一綜合介紹中國古代科學技術成就的展廳。
整個展覽運用了各種先進的展示手段和信息技術,將古代的科技文物和文獻記載轉變為可動模型和互動展品,讓人們在親身體驗與操作中,了解古代發明的構造及其原理。
陶寺古觀象臺、水力紡紗機等特色展品可以讓我們身臨其境地體會到祖先的創造,了解古代發明的構造及其原理。
新館二層的探索與發現主題展廳分為A、B兩廳,共有166個展項、220件展品,分為宇宙之奇、物質之妙、運動之律、聲音之韻等八大展區。
與“門捷列夫”對話展現元素周期律的發現過程;自行設計一個小球運動路線的“小球旅行記”;蕩蕩秋千也能學到知識的“共振秋千”……在體驗的幾個展項中,利用綜合性多學科高新生物識別技術連接的展項“尋找自己”給參觀的人們印象最深。
展覽以機械互動、視頻演示、幻影成像等多種表現形式,圍繞科學探索的若干重要方向搭建展覽框架,按照 “問題比答案重要,過程比結果重要,方法比知識重要”的原則設計展項,采用多種展示手段相結合的方式,營造探索與發現的科學實踐情景。
科技與生活展廳位于新館三層,分為衣食之本,健康之路,居家之道,信息之橋,交通之便,機械之橋六個主題展區,約300項展品。
展廳以百姓生活的衣食住行作為整個主題,配合多樣化、情景化、藝術化的展覽形式,不僅關注科技發展給社會生活帶來的巨大改善,同時展現人類為應對共同的挑戰做出的探索和努力,讓人們在參觀和體驗中進行思考和領悟,感受科技創新為人類帶來好處 挑戰與未來展廳位于新館四層,分為地球述說、能源世界、海洋開發、太空探索等七個展區,共138件展項。
展廳依據“挑戰-解決方案-未來”為線索,以全球面臨的重大挑戰引發人們對可持續發展的關注,并通過從挑戰到未來的整體架構和連貫性的展示,激勵公眾積極應對挑戰,共創和諧未來。
例如通過大型立體沙盤,讓參觀的人們直觀地看到氣候變化給中國帶來的變遷。
這一次的科技館之行使我明白了很多這世界上的萬千奧秘,真希望還能夠再一次去那兒,了解更多知識。
游南京科技館有感
如果您是小學生,看下面文章: 游南京科技館 盼星星,盼月亮,終于盼到了爸爸帶我去南京科技館游玩。
今天,我們乘著車來到了我夢寐以求的科技館。
爸爸買好了票,帶我們來到了科技館內。
首先映入眼簾的是一個巨大的橢圓形飛碟停泊在美麗的花神湖畔,這就是主體館。
主體館內,我們玩了許多游戲。
最讓我難忘的是:余震逃生和空間站。
我就先從余震逃生開始說吧。
我看到左方寫著大大的四個字:余震逃生。
我認為不就是余震嗎,沒什么可怕。
就二話不說直接進入了余震小屋中,我剛一進去就想:“我看這回是出不去了。
”因為這里面的房子是傾斜的,一進去就感到頭暈,好像就要倒下去了一樣。
還好墻壁上有扶手,我扶著扶手一步一步挨過去,好不容易走到了出口。
表弟又拉著我說要去再玩一次,我靠著墻連連擺手說我不去了。
這真是太刺激了。
接著來說說三樓的空間站,這比余震逃生還刺激,是坐火箭去太空旅行。
我坐上了火箭,火箭上還有說明人。
我剛一進去說明人,就給我們介紹火箭的分布,我聽的如癡如醉。
接下來就是我期待已久的太空旅行了,火箭發射時,我的心都快跳到我的嗓子眼上了。
到了太空中,說明人說火箭的雙翼已經離開了,我嚇得心撲通撲通地跳。
又當說明人說我們的燃料已經用盡,我嚇得都快哭出來了。
但看著飛船窗外那美麗的太空,我又有點感到心安理得了。
后來說明人說我們的旅程快結束了,我卻又感到有點依依不舍的感覺,想在太空上多看幾眼。
大家聽了我的講述是不是很想來親自體驗一下呀,我可以做你的導游哦。
如果您是初中生,看下面文章:五一節到了,爸爸媽媽帶我到南京科技館去參觀,遠遠看去,只見三個巨大的圓球”座落在草坪上。
進入科技館,我看到了“神州七號”的實物、科學小實驗等。
其中,我最感興趣的是“神州七號”的實物,有大圓桶似的返回艙、有高而寬的降落傘、有翟志剛出艙時拿過的國旗,還有航天員們在太空拍攝的反映五彩繽紛浩瀚太空的照片等,除了神州七號的展品外,許多高科技產品也是琳瑯滿目,令人目不暇接。
有踩地鼠、虎口脫險、機器人演奏薩克斯、感受地震等精彩、驚險、益智的游戲。
其中,我最喜歡機器人演奏薩克斯。
一個體形高大的機器人,手中握著一個華麗的薩克斯,一本正經地吹著,那優美的旋律娓娓動聽,讓人著迷。
在它的前方有一個屏幕,上面有許多中國名曲,你想聽哪一首就聽哪一首,只要你輕輕一按按鈕就好了。
怎么樣?有趣、神奇吧! 那里還有令人難忘的“感受地震”。
我們走進特制的房屋里,待那里的工作人員一啟動開關,整座房屋便震動起來。
開始,我對那翻江倒海般的情景還有一些害怕,但馬上就適應了。
不過,這刺激的場景讓我切身感受到地震對人類的危害,特別讓我聯想到了四川大地震時人們驚慌失措逃生的樣子,想到多少人妻離子散、家破人亡的情景是多么的慘不忍睹呀
我還喜歡玩“虎口脫險”的游戲。
我們坐在模擬的自行車上,按上按鈕,游戲開始,我們飛快地蹬著自行車,左一躲右一拐,幾乎使出渾身解數,艱難地向前進。
可能會因為一不小心就會被“老虎”捉住,從而淘汰出局。
經過2分鐘的“飛蹬”我終于從虎口脫險了,累得是氣喘吁吁。
從這個游戲中,我懂得了面對生活中的困難和危險不僅要用毅力,還要用智慧。
在三樓,我還體驗了一下乘滑翔傘和開飛機的感覺,真是好極了,神州七號模擬發射的過程也令我大開眼界。
這次游覽南京科技館,讓我不禁暗自贊嘆:科學技術的發展真是突飛猛進呀!它激發了我愛科學、學科學的熱情,我想,今后我會常來這里的,因為每次來我都會有新的體驗+1已贊過
關于去中國科技館的感受
今天,我們與老師一起去參觀了XXX科技館。
一進科技館的門我就被一種奇妙的氣氛所吸引。
一樓的大廳展示的是人體科學,那里擺放著許許多多的人體模型和人體器官模型,除此之外一樓的各個演示廳里也有不少好玩的東西,今天在那里還舉行了一些實驗。
其中最好玩的就是靜電發生器。
通過電梯我們來到了二樓。
二樓是各個學科的展示區:有光學展示區,聲學展示區,磁電展示區等等。
在二樓有一個很好玩的東東:《釘床》,他的操作方法是:人躺在釘床之上另一人起動開關使釘床的釘子上升而床上的人會毫發無傷。
它的原理是:釘子越多,支撐點也就越多,所以上面的人毫發無傷。
不知不覺時間過完了,這一天我覺的十分有意義。
通過這次參觀我認識到了科學的重要性和科技的奧妙,也增加了我對學習科學的興趣,我一定要好好學習科學,用科學知識充實自己的頭腦,長大建設祖國
廈門科技館的心得
前不久,我去了廈門2天,游玩了很多地方,不過,我印象最深、最流連忘返的地方就是廈門科技館。
走進大廳,迎面而來的是水鐘。
水鐘上面有一個供水箱,兩邊各有一組容器,左邊的大容器代表1小時,右邊的小容器代表2分鐘,它采用的是12小時計時法。
整個科技館分為五個主題展館。
在海洋與搖籃展館中,我了解了有關神秘海洋的知識。
在創造與文明展館中,那些活靈活現的機器人、樂趣無窮的虛擬世界令人嘆嘆稱奇。
最令人難忘和激動的是當我步入探索與發現展館中,發現了一圈星球的模型,站在火星模型磅秤上,呀
我的體重竟然只有3。
6千克
僅僅是在地球上體重的十分之一;還有神奇的小屋,看上去是平的,人在里面卻歪歪斜斜,走不了正路;還有一個奇怪的桶,里面裝滿了水,連著桶有一個柄子,我搖動柄子,水里飛出了許多水泡,像一個個舞女似的跳起來舞來,咦
一搖動這柄子為什么會飛出舞蹈的水泡呢
原來柄子搖動時,會帶動一根豎桿,豎桿上橫著一根短橫桿,當柄子轉動,豎桿跟著轉動時,利用水壓力產生了水泡泡;我還玩了一個叫:鏡子迷宮的游戲,它有一根白色管子,是讓你探測那邊沒鏡子,免得你撞傷額頭。
你一進去,四面八方都是你,都不知道該往哪走,弄得我暈頭暈腦,從進口進,又從進口出;還有…… 科學是人類幸福的源泉,科技是人類進步的階梯。
廈門科技館,我一定會再來體驗你那科學的力量的
再見了,廈門科技館。
北京科技館觀后感
新落成的中國科技館,外形猶如一個巨型魔方,位于北京的國家奧林匹克公園中心區內。
這次建成的新館是一個具有國際先進水平的現代化綜合性國家級科技館,共分為“科學樂園”、“華夏之光”、“探索與發現”、“科技與生活”、“挑戰與未來”五大主題展廳,設有公共空間展示區和宇宙劇場、巨幕影院、動感影院、4D影院等四個特效影院,還設有若干實驗室、教室、科普報告廳和多功能廳等輔助設施,并將開設數字科技館。
新館一層,是科技館“大型”展品最多的地方。
從東門進入,參觀的人們會看到科普長廊,由各種齒輪、連桿、氣缸、活塞等組成的復雜機械裝置“機械旋律”;從南門進入,是高47米的世界上最大的室內雕塑“生命螺旋”…… 作為目前國內唯一綜合介紹中國古代科學技術的科普展覽——位于新館一層的華夏之光展廳給人的第一印象是“自豪”。
華夏之光展廳,是目前國內唯一綜合介紹中國古代科學技術成就的展廳。
該展廳面積2300平方米,與舊館相比,不僅面積增加了一倍,在表現形式也有很大突破,基本上所有的展品都能動、能玩、能演,大大提高了展品的互動性和趣味性。
整個展覽巧妙地運用了各種先進的展示手段和信息技術,將古代的科技文物和文獻記載轉變為可動模型和互動展品,讓觀眾在親身體驗與操作中,了解古代發明的構造及其原理。
展廳布置也力求復古求真,陶寺古觀象臺、水力紡紗機等特色展品可以讓觀眾身臨其境地體味先賢的偉大創造,了解古代發明的構造及其原理。
腳踏水車 龐大的架構完全真實再現人力取水的過程,孩子們都爭先恐后的坐上去,體驗一把,腳踏取水的樂趣
新館二層的探索與發現主題展廳分為A、B兩廳,共有166個展項、220件展品,分為宇宙之奇、物質之妙、運動之律、聲音之韻等八大展區。
與“門捷列夫”對話展現元素周期律的發現過程;自行設計一個小球運動路線的“小球旅行記”;蕩蕩秋千也能學到知識的“共振秋千”……多種表現形式相結合的展品充斥著科學的基本原理。
在體驗的幾個展項中,利用綜合性多學科高新生物識別技術連接的展項“尋找自己”給參觀的人們印象最深。
展覽以機械互動、視頻演示、幻影成像等多種表現形式,圍繞科學探索的若干重要方向搭建展覽框架,按照“問題比答案重要,過程比結果重要,方法比知識重要”的原則設計展項,采用多種展示手段相結合的方式,營造探索與發現的科學實踐情景。
通過使人們能感受人類探索自然過程中史詩般的震撼,啟迪科學精神,通過使參觀者融入科學實踐的體驗之中,享受探索過程的快樂和啟發。
科技與生活展廳位于新館三層,分為衣食之本,健康之路,居家之道,信息之橋,交通之便,機械之橋六個主題展區,約300項展品。
展廳以百姓生活的衣食住行作為貫穿整個主題展廳的核心脈絡,配合多樣化、情景化、藝術化的展覽形式,傳播科技以人為本的觀念,不僅關注科技發展給社會生活帶來的巨大改善,同時展現人類為應對共同的挑戰做出的探索和努力,讓參觀的人們在參觀和體驗中進行思考和領悟,感受科技創新為人類帶來的福祉和恩惠。
挑戰與未來展廳位于新館四層,分為地球述說、能源世界、海洋開發、太空探索等七個展區,共138件展項。
展廳依據“挑戰-解決方案-未來”為線索,以全球面臨的重大挑戰引發人們對可持續發展的關注,并通過從挑戰到未來的整體架構和連貫性的展示,激勵公眾積極應對挑戰,共創和諧未來。
例如通過大型立體沙盤,讓參觀的人們眾直觀地看到氣候變化給中國帶來的變遷。
五大常設主題展廳設計精巧,生動靈活,散落在新館各層的公共空間展廳同樣精彩。
展廳圍繞“創新之美、和諧之美”的展示主題,與常設展廳“和而不同”,既互相呼應,又自成體系。
小球陣列、生命螺旋、機械旋律、氣泡成像、時間之輪等大型展品的設立,將科技的親和力展現無余,讓參觀的人們在美的環境中感受科技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