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800字,關于屠老的青蒿素的發現
屠呦呦與青蒿素2024年10月5日,從瑞典斯德哥爾摩傳來令人振奮的消息:中國女科學家屠呦呦獲得2024年。
理由是她發現了青蒿素,這種藥品可以有效降低瘧疾患者的死亡率。
屠呦呦是第一位獲得諾貝爾科學獎項的中國本土科學家、第一位獲得諾貝爾生理醫學獎的華人科學家。
10月6日上午,一直不愿意接受采訪的屠呦呦終于把記者請進家門,一再強調“也沒什么好講的”,她還通過央視發表自己,她說,作為一名科技工作者,獲得是一項很大的榮譽,青蒿素這項生物研究成功是多年研究集體公關的成績,青蒿素獲獎是中國科學家集體的榮譽。
在之前,大部分人或許都不知道屠喲喲是何許人,一夜之間她蜚聲國內外,而以她為領導的研發小組研制的新型抗瘧疾藥青蒿素也被大家所熟知。
屠呦呦1930年12月30日出生于浙江省寧波市。
“,食野之蘋”,的名句寄托了屠呦呦父母對她的美好期待。
她自幼耳聞目睹中藥治病的奇特療效,立志探索它的奧秘。
1951年,屠呦呦如愿考入藥學系,選擇了當時一般人缺乏興趣的生藥學專業。
在專業課程中,她對植物化學、本草學和最感興趣。
大學畢業后,屠呦呦就職于。
那時該院初創,條件艱苦。
屠呦呦在設備簡陋連基本通風設施都沒有的工作環境中,經常和各種化學溶液打交道,一度患上中毒性肝炎,但她心無旁騖,埋頭從事中藥研究,取得了許多驕人的成果。
其中,研制用于治療瘧疾的藥物——青蒿素,是她最杰出的成就。
當年輕的屠呦呦開始這項研究的時候,她當然不會意識到,在漫長而曲折的研究“抗瘧”的道路上,有一頂金光閃閃的王冠正在等待她來摘取。
瘧疾是一種嚴重危害人類生命健康的世界性流行病。
報告,全世界約數10億人口生活在瘧疾流行區,每年約2億人患瘧疾,百余萬人被奪去生命。
特別是上世紀60年代初,全球瘧疾疫情難以控制。
當時正值美越交戰,在越美軍因瘧疾減員80多萬人。
美國不惜投入,篩選出20多萬種化合物,卻未找到理想的抗瘧新藥。
因瘧原蟲對喹啉類藥物已產生抗藥性,所以,防治瘧疾重新成為各國醫藥界攻克的目標。
繼美國之后,英、法、德等國也花費大量人力物力,尋找有效的新結構類型化合物,但一直未能如愿。
我國從1964年對抗瘧新藥的研究,從中草藥中尋求突破是整個工作的主流,但是,通過對數千種中草藥的篩選,卻沒有任何重要發現。
在國內外都處于困境的情況下,1969年,39歲的屠呦呦臨危受命,出任該項目的科研組長。
她從整理歷代醫籍著手,四處走訪老中醫,搜集建院以來的有關群眾來信,編輯了以640方中藥為主的《抗瘧單驗方集》。
然而篩選的大量樣品,對抗瘧均無好的苗頭。
她并不氣餒,經過200多種中藥的380多個提取物進行篩選,最后將焦點鎖定在青蒿上。
但大量實驗發現,青蒿的抗瘧效果并不理想。
她又系統查閱文獻,特別注意在歷代用藥經驗中提取藥物的方法。
當她再一次轉向古老中國智慧時,東晉名醫葛洪《肘后備急方》中稱:“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漬,絞取汁,盡服之”可治“久瘧”。
琢磨這段記載,她認為很有可能在高溫的情況下,青蒿的有效成分被破壞了。
于是她改用乙醇冷浸法,所得青蒿提取物對鼠瘧的效價顯著提高;接著,用低沸點溶劑提取,效價更高,而且趨于穩定。
終于,在經歷了190次失敗后,青蒿素誕生了。
這劑新藥對鼠瘧、猴瘧瘧原蟲的抑制率達到100%。
瘧疾,一個肆意摧殘人類生命健康的惡魔,被一位中國的女性科學家制服了。
屠呦呦,以百折不撓的拼搏精神在中華科技史上譜寫了一部精彩的人生傳奇。
“這一醫學發展史上的重大發現,每年在全世界,尤其在發展中國家,挽救了數以百萬計瘧疾患者的生命。
在基礎生物醫學領域,許多重大發現的價值和效益并不在短期內顯而易見。
但也有少數,它們的誕生對人類健康的改善所起的作用和意義是立竿見影的。
由屠呦呦和她的同事們一起研發的抗瘧藥物青蒿素就是這樣一個例子。
”這是2011年度拉斯克獎的頒獎詞。
2024年的諾貝爾獎雖然有些姍姍來遲,但畢竟是令人慶幸的。
當頒獎詞的莊嚴聲韻回響在地球上空的時候,各種膚色的人都在向這位耄耋老人表達深深的敬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