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素云1016大經科注學習班到底是念經好 還是念佛好
答:這兩個基本是一樣的。
首先解釋一下《凈土大經解》,這就是黃念祖老居士的《無量壽經解》,之前已印了很多了。
《大經科注》,這凈土大經就是《無量壽經》,凈土第一經,科就是講科判,注是注解。
師父老人家曾經對《無量壽經》作了《科判》,然後黃念祖老居士的這個《解》,他沒有科判,我們師父就把這個《科判》跟這個《大經解》合在一起了。
這個《科判》,就是分段,分成段落,每一段有一個小標題,這叫科題。
你自己去看看《大經科注》,一打開每一段都有個小科題,而且它標上天干地支的數字。
譬如說,甲一、乙二、丙三,它標下來,就是分段、分層次,非常的清晰,段落很清楚,便於你理解這個經的整個脈絡、框架,你都很一目了然。
又把這個《科判》跟這個經,經文和《注解》合在一起,以這個《科判》來分段落,首先第一段是經,下面是解,然後又第二段有個科題,然後又是經,又是解,這叫《科注》。
所以實際上是一樣,跟《大經解》沒什麼兩樣,只是分好段落而已。
師父老人家他講,每次講都不一樣,實際上你聽哪一次都可以,真聽明白了,你就能往生。
劉素云老居士,她在家里聽的是師父二十年前講的《無量壽經》,那時候沒有依黃念老的《大經解》,他就是這樣隨著經文解釋。
劉素云老師聽了十年,開悟了,得念佛三昧了,師父印證,決定往生。
二十年前的境界,你反覆聽,一門深入,長時薰修,就能往生。
現在的境界更好了,更不一樣,所以你就專聽其中一次就好。
你說我想就跟著師父最新的聽行不行
也行,都是一樣的,《無量壽經》,也沒有改變題目,都屬於一門深入。
摘自臉書
早上幾點拜佛
平時可以看華藏凈宗弘化網,凈宗學院.優酷網,土豆網有凈空法師講佛法視頻,還有定弘法師,蔡禮旭老師,胡小林老師,陳大惠老師,劉素云老師,悟道法師等各位老師的佛法視頻.例如:凈空法師講的<佛學問答>,<太上感應篇>,<十善業道經>,<凈土大經科注>等等.蔡禮旭老師講的<弟子規>,<群書治要360學習分享>等.陳大惠老師的<圣賢教育全球同學網>等等.
對沒有接觸過佛法,作惡較多的往生者如何開示
阿彌陀佛。
作惡較多就下三惡道去了。
您就算開示,她們也不一定愿意聽。
我們老實念佛就行了,成佛是真的,其他啥都是假的。
凈土法門:很想放下,就是放不下,有什么方法
有人問,我很想放下,就是放不下,有什么方法?印光法師教給我們非常好的方法,天天想什么?想死,人對這個世間意冷心灰,自然放下了。
所以印光大師自己的小佛堂就供一尊佛像,非常簡單,一尊佛像大概只有這么高,不到一尺,阿彌陀佛的像就供一尊。
一對蠟燭,一個小香爐,一杯清水,一個木魚,一個引磬,其他的都沒有,干凈,一塵不染,桌子上放了一本《阿彌陀經》。
阿彌陀佛像的后面,老法師自己寫了一個字,死字,貼在墻壁上。
一天到晚對著這個字,你還有什么想頭的?死了連身體都帶不走,何況身外之物?他天天面對這個字,萬緣放下。
其實你要真正能夠覺察到,人在世間,每一天都死一次,睡著不就等於死了嗎?你想想,你熟睡的時候,這個世界哪一樣東西是你的?連身體都不是的。
人熟睡了,把身體抬走了你都不曉得,沒有一樣是自己的。
所以要看破!放下你才能入佛法,才能契入,放不下沒入進去。
聽的都是知識,不是智慧,契入之后,你看這個經上的文字,字字跟自己性德相應,字字都有無量義。
怎么講法?機感相應,眾生的根機,自性里頭自然的感應,不深不淺,他能聽得懂,他能覺悟,不是學來的。
劉素云沒有學過。
二零一二凈土大經科注 (第三三五集) 2024\\\/6\\\/19
凈空被封殺 他的那些弟子比如鐘茂森 胡小林還不回頭
學念佛的人,切忌散念,因為散念不能攝心,念成習慣,就難以收拾了。
所以初學念佛,一定要計數。
計數念佛,可能對大家不很習慣,而且很費力;但是,正因為費力,才能攝心。
由于它費力攝心,念佛才有功效。
不過,初念佛的人,不要拿念珠,拿念珠不容易攝心。
用念珠計數成了習慣.于是聊著天也數念珠,光數念珠不念佛。
很多人都這樣,你檢查檢查自己,是不是也這樣。
如果這樣,那是以掉散心念佛,千萬得改過來。
那么,不拿念珠怎么計數呢
有兩種用指頭計數的方法。
把自己的一雙手握拳,然后將五個手指頭伸一遍,這是五個,再屈一遍,又是五個,于是在另一手屈一指作為十數,屈伸一遍為一百。
就這么計數。
還有一種方法,更好,那是采取三三四的念法。
“阿彌陀佛。
阿彌陀佛、阿彌陀佛”三聲,“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阿彌陀佛”又三聲,“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阿彌陀佛”再四聲,共計十聲。
于是屈一個手指計數,這是十聲。
這個念法最容易攝心了。
這樣計數念佛,可使你念得踏踏實實。
要是拿念珠念佛,掉散心一點不會伏,徒增散亂,念的佛號,虛虛浮浮,一點不著力。
大家記住,初學念佛要計數,計數不可拿念珠。
等你掉舉心伏下了,念佛有些進步,那時再拿念珠,可幫助你不忘記念佛。
初念佛時,每天念多少佛號要有定數。
一開始,不了貪多,寧可從少念到多,不可一開始念十萬聲,念不了,念五萬聲;五萬聲還念不了,念一萬聲;一萬聲念不到,念五千、三千、三百、兩百。
這樣念佛不好。
要知道,你念佛的時候,西方極樂世界七寶池中你的蓮華就增長;要是逐漸往下減,它就逐漸萎縮了。
那怎么念呢
開始時寧可少,應估計一下自己的時間,每天早晨抽幾分鐘,或者晚上抽幾分鐘,能念多少佛號。
事情忙,要上班的人,時間不夠充分,剛一開始念,不妨先念五百聲。
五百聲念了,若是還有充裕的時間,可增加一千聲;一千聲還有充裕的時間,一千五。
兩千,再慢慢地遞增,逐漸逐漸精進,那七寶池中的蓮華就會逐漸逐漸地增長。
當然,念佛是愈多愈好,所以應盡量爭取多念。
念佛不是攝心為貴嗎,怎么要多念
因為念十聲、八聲,不可能攝心;念三百聲、五百聲,或許有一、兩聲攝住了心;念三千聲、五千聲,就會有十聲、二十聲攝心。
所以要多念,多念自然攝心,可以種入八識田中。
比如說,人們看書,一遍記不住,兩遍記不住,十遍、八遍,可能有一點點進步;念上三百遍、五百遍,肯定能記住。
又好比參加作早晚課,《阿彌陀經》背不下來,但只管念,跟著念,念上幾年以后,保證能背下來。
這個道理是很明顯的,因為它種入第八識了。
第一個,大家回去念佛,要計數念,念得心有一點點調伏了,才拿念珠,念珠可幫助念佛。
怎么說,會幫助念佛呢
因為不拿念珠,念佛念到十聲、二十聲,就忘了,拿著念珠念佛,念上三百聲、五百聲。
三千聲、五千聲,不會忘。
這是它的好處,也是它的壞處。
壞處在那里呢
由于不忘,就不用心,很容易“掉舉”。
上一篇:領軍人才表彰大會獲獎感言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