廬山的云霧讀后感150字
《廬山的云霧》以優美明快的語言、比喻聯想等手法,描繪了廬山云霧千姿百態、奇麗多變的景象,字里行間流露出作者對廬山、對祖國山河深深的熱愛之情。
一、多媒體創設情境 多媒體創設的情境,具有生動、形象、逼真的特點,使學生有身臨其境的感覺,激發學生探索的熱情,會對學生繼續學習課文有著極其重要的情緒影響。
《廬山的云霧》一課,變幻無常的云霧難以描述,我課前收集了大量的廬山云霧的圖、錄像等資料,制作成課件。
在教學過程中,我充分利用課件,讓學生隨著美妙的音樂去那人間仙境游覽一番,瑰麗的圖片,美妙的風光,加上教者生動的描述,使學生深切地感受到廬山云霧的千姿百態,瞬息萬變,為祖國有這么一處景觀而自豪。
學生進入情境,“好學”“樂學”,大大激發學習興趣,語文能力自然得到提高。
二、模仿例文,發揮想象 愛因斯坦說:“想象力比知識更重要。
因為知識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著世界上的一切,推動著進步,并且是知識進化的源泉。
”在第三自然段的教學中,我抓住學生對“瞬息萬變”這個詞語的理解來展開教學。
學生們理解了“瞬息萬變”就是指云霧變化快而且多。
然后到文中去找一找表示云霧變化快的字詞。
在這里我設計了一個說話訓練環節。
讓學生用“剛剛還是,轉眼間。
”“明明是,還沒等你完全看清楚,它又變成了。
”的句式來想象廬山云霧還有哪些姿態變化。
但是,在整個過程中,我給學生創設的教學情境十分有限,因而部分學生的思維欠活躍,在想象廬山云霧的不同姿態時,只局限于某部分事物的范圍內,沒有能很好地想出一些合適的比喻句來進行填空。
三、抓朗讀,體會文章語言的美。
《廬山的云霧》是一篇寫景抒情的文章。
作者在游覽途中,觸景生情,以情觀景,情景交融,不僅寫出了廬山云霧的瞬息萬變,而且寫出了廬山云霧的神韻,讓讀者身臨其境,賞心悅目。
為了讓學生能好好體味文章語言文字的美,我運用多種方法,激發學生朗讀積極性,有男女生賽讀,個人讀,小組讀,引讀,齊讀等。
學生們在充分理解的基礎上,讀得津津有味,聲情并茂,這時再進行背誦大PK,取得了很好的學習效果。
這節課,我覺得還有好多可以改進的地方,例如如何把朗讀理解更落實處,從而讓學生順利進行背誦;針對班級中的個別孩子,如何引導他們在語境中理解詞語意思,提高學習積極性等等。
從課堂上學生的表現和課后完成作業的情況來看,這節課已達到了我預期的教學目標。
作為一名教師,通過多種感知途徑,在思辨、爭論、操作、探究的過程中,實現有效學習,才能讓學生學得扎實,學得輕松,學得主動。
廬山的云霧讀后感(二) 創造性地處理好教材,別具特色地導人新課,能引發學生情感上的共鳴,把學生帶入情境,為整堂課定下一個良好的學習氛圍,教師教得輕松,學生學得有趣。
《廬山的云霧》是一篇寫景的文章。
一上來就讓學生接觸課文的話,學生因和“廬山的云霧”距離甚遠,很難對廬山的云霧留下深刻的印象。
因此,我先這樣處理教材,導人新課:“同學們,廬山的景色非常秀麗,有‘匡廬奇秀甲天下’之稱。
它有奇特的山峰,有幽靜的山谷,有名揚天下的瀑布,那變幻無常的云霧更給廬山增添了幾份神秘的色彩。
廬山的云霧是那么奇幻美麗,讓我們一起去欣賞一下吧。
”接著,播放廬山云霧的錄像。
學生們在觀看時,都情不自禁地贊嘆起廬山云霧的美麗。
看完之后,我問學生們有何感受,有何想法。
學生們爭相發言,有的說:“廬山的云霧實在是太美了。
”有的說:“廬山的云霧真是千姿百態。
”有的說:“廬山的云霧瞬息萬變。
”有的說:“能有機會到廬山去走一走,看一看,那該有多好呀
”我趁熱打鐵:“今天老師就滿足你們的愿望,帶領大家一起去游覽廬山,好嗎
”學生們無比興奮地說:“好
”于是我就對學生說:“我們開始出發吧。
請同學們閉上眼睛。
我們乘飛機到了江西,下了飛機,坐上了去廬山的汽車。
汽車到了九江市,再往西行了四十公里,廬山終于到了。
”我再請學生們睜開眼睛,此時他們的感覺與先前已經很不一樣了。
從他們的表情中,我感受到了一種興奮。
接下來的教學,就在這樣的氣氛中進行今整堂課學生們都是興致盎然。
課堂教學怎樣才能夠活起來
運用多媒體輔助教學很重要。
利用電教設備,把抽象的內容直觀化,學生學起來就會覺得生動有趣。
《廬山的云霧》第二自然段向我們介紹了廬山云霧的千姿百態。
重點介紹了四種姿態:白色絨帽、玉帶、茫茫的大海、巨大的天幕。
這四種姿態各有不同的特點和魅力。
要讓學生體會到云霧這四種姿態的美,光靠讀書上的語句還不行。
因此,我從語文備課光盤中搜集到了圖片,制成了多媒體課件。
教學時,我先讓學生自由游覽,找一找有哪些不同位置上的云霧,各是什么姿態。
學生興致勃勃地游覽完了,我便讓學生起來說說看到了哪些姿態的云霧,分別有什么特點。
由于每個學生所看到的不同,所以說的順序也就不會和書上的一樣。
于是我就跟著學生的思路,學生說到各種姿態的云霧,我就用多媒體展示,然后出示書上的有關語句指導學生舉習,并通過簡筆畫來體會云霧的位置、特點和魅力。
這樣教學體現了靈活性,課堂學習氣氛也就顯得異?;钴S。
學生是學習的主人,只有學生自己充分參與了學習,才會學得扎實,學得有效。
教師只是“傳道、授業、解惑”者,只能起到主導作用,而學生才是教學活動的主角。
教學《廬山的云霧》,我注重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帶領他們進人景色秀麗的廬山,讓他們自由游覽,自由暢談。
在感悟廬山云霧千姿百態這個特點時,我按以下步驟先扶著他們學:
【第1句】:邊讀邊思考,這一段圍繞廬山云霧哪個特點來寫,從哪些句子能體會到云霧的千姿百態,各有哪些姿態。
然后進行交流討論。
【第2句】:播放多媒體課件,讓學生感悟到籠罩在山頭的云霧就像是戴在山頂上的絨帽;纏繞在半山的云霧又像是系在山腰間的一條條玉帶……廬山云霧真是姿態萬千,非常壯觀。
【第3句】:在感悟的基礎上,有聲有色地進行朗讀。
【第4句】:通過充分朗讀感悟,自然而然地熟讀成誦。
學了這一段后,讓學生先自己總結剛才的學習方法:畫出中心句——認識云霧的特點——感受云霧景象——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接下來自學廬山云霧瞬息萬變這一個特點。
此時,學生思維活躍,按要求品讀課文,從熱情洋溢的笑臉上可以知道他們已掌握學習方法,已感悟到廬山云霧的奇幻美麗。
讀完廬山的云霧有什么感受
作者以形象生動的筆觸,描繪了廬山云霧的千姿百態、變幻莫測,讀了這些生動形象的描述,就會心馳神往,為大自然的神奇美景所陶醉,感到美不勝收。
廬山的云霧我們可以從()、()、()等語句感悟廬山云霧的“瞬息萬變”
廬山的云霧瞬息萬變。
眼前的云霧,剛剛還是隨風飄蕩的一縷輕煙,轉眼間就變成了一瀉千里的九天銀河;明明是一匹四蹄生風的白馬,還沒等你完全看清楚,它又變成了漂浮在北冰洋上的一座冰山…… ——《廬山的云霧》填空:我們可以從(剛剛)、(轉眼間)、(還沒等你完全看清楚)等語句感悟廬山云霧的“瞬息萬變”。
廬山的云霧這篇課文
《廬山的云霧》這篇課文是從形態和變化兩個方面,寫了廬山千姿百態、瞬息萬變的特點。
云霧給廬山增添了幾分神秘的色彩,令人流連忘返。
怎么用一句話說說廬山的云霧的感受
《西湖的綠》>主要描寫了西湖“靈隱”的綠,“蘇堤”的綠,“花港觀魚”的綠,體現了西湖山水的青春與活力,表現了作者對西湖的喜愛,“綠”字不僅在文章的結構上起關連作用,它更是全文情景交融的焦點.作者象一個善調丹青的能手,調動了比喻、擬人、聯想等多種手法,從各個角度,波瀾起伏地描繪了奇異、可愛、溫潤、柔和的西湖的風景,把自己傾慕、歡愉、神往的感情融匯在這一片綠色之中.《廬山的云霧》通過對廬山云遮霧罩景象的描寫,展現了廬山景色的秀麗.抒發了熱愛大自然、熱愛祖國山河的思想情懷。
表達了作者愛廬山,并喜愛廬山云霧的情感。
廬山我的發現和感受
廬山最高峰為大漢陽峰、五老峰、香爐峰等,山間經常云霧彌漫,所以人們常說“不識廬山真面目”。
春季漫山桃花、杜鵑盛開,夏季氣溫涼爽,秋季天高云淡,寒冬銀裝素裹。
旅游景點最有名的可能要算“仙人洞”了,是絕壁上的一個天然石洞,傳說為呂洞賓“修仙”處,洞內有呂洞賓石像,一棵勁松挺立在洞外的“蟾蜍石”上,石壁上有“縱覽云飛”四個摩崖大字,毛澤東同志的詩句“暮色蒼茫看勁松,亂云飛渡仍從容。
天生一個仙人洞,無限風光在險峰”就是描寫仙人洞的。
不識廬山真面目的后一句
宋*蘇軾的《題西嶺壁》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
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從正面看廬山,它是一道橫長的山嶺;從側面看廬山,它是一座高聳的山峰。
你再從不同距離、不同高度去看吧,呈現在你眼前的廬山,都是各種互不相同的形象。
我們為什么不能確切完整地把握廬山的真實面貌呢
只因為人在此山里面,眼界受到局限的緣故啊。
上一篇:樓上鄰居每次都半夜打架感言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