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幾段感悟生死的經典句子
【第1句】:經典節選這雨出生于天,死于地,之中的過程就是其一生。
在你閉目死去的一瞬,你回想一生,從出生到死亡,這過程,逃不出春夏秋冬。
尋道者,忘生知死,憾爾。
聞道者,朝生夕死,足爾。
這雨 ,出生于天,死于大地。
中間的過程,便是人生。
我之所以看這 雨水,不看天,不看地,看的也不是雨。
而是這雨的一生……這便是生與死。
雨夜之美,在于意境,在于生生不息,花草吸納水汽,原本的死意,也悄然流去,這才是雨夜的美處,也是人生的味道。
無法避過輪回,而歲月亦沒有等我,你,何時來帶我……明為生,暗為死,明暗閃爍中,生與死便交錯替換。
“何為生
”王林輕聲說道。
這個問題,已經困惑了他很久。
墨智收回目光,指著那篝火,含笑道:“這火,便是生
” 王林沉默,望著那明暗不定的篝火,緩緩說道:“為何
” 墨智微笑,看著那篝火,徐徐說道:“我不知何為生,但我常聽凡人說,生火、生火。
想必這火,便是生。
” 這火,便是生……王林漸漸有些明悟,但又好似沒有明白,他沉默片刻,又道:“何為死
” 墨智眼中迷茫越弄,他喃喃說道:“什么是死……死便是亡,若是人亡,則死,若是心亡,則忘……這,便是死了。
” 王林內心一震,這句話,好似一道晴天霹靂,立刻劃過他的心間,把那生與死的迷霧,吹散了很多。
死便是亡,人亡,則死,心亡,則忘…… 墨智眼中露出空洞之色,看了看四周,右手隨意的點在廟外一處水洼,喃喃道:“今日有無根水降,這洼地之水,便是生,他日無根水失,這洼地之水,便是死,沒有了生機,沒有了流通,所謂死水,便是如此
” 隨后他右手再次一點,這一次,是放在了篝火旁的那些大漢身上,眼中空洞之色更濃,喃喃道:“今日,他們可喜、可怒、可哀、可樂,便是生,他日,他們不會喜怒哀樂,難逃輪回,便是死。
” 他右手驀然一動,指著廟宇內地花瓣基墊,又道:“此廟宇神像在時,廟宇為生,如今神像消失,便是死
” 說道這里,他站起身子,又指著天空,說道:“這雨,出生于天,死于大地,中間的過程,便是人生,我之所以看這雨水,不看天,不看地,看的也不是雨,而是這雨的一生……這便是生與死
”“何為生?何為死......” “我王林一生在殺戮中度過,化凡中感悟生死天道,看生是生,看死是死,知曉這雨從天而降,出生于天,死于大地......” “周佚前輩的癡情,仙尸女子的蘇醒,他二人的情動,他生她死,他死她生,讓我明白了看生不是生,看死不是死的含義......” “劫難中新生,讓我感受到了生的變化,周茹的生死徘徊、婉兒的生中有死,死中有生,這一切天意造化,卻是讓我王林終于明悟,原來,看生,還是生。
看死,還是死
” “十九年的時間,婉兒,謝謝你讓我明悟......原來世間之事,逝去的,就讓他逝去,存在的,就讓他存在。
就如同這雨水一樣,它出生于天,但卻不是死于大地,在大地中,它會新生,它會使得植物生長,會使得雨霧彌漫,這種種的變化,就是生
” “我放不開父母之魂,放不開你的離去,而實際上,對于父母, 我沒盡孝道,對于你,我也從來都是被動,此情雖真,但卻更多是一種責任......一種感動......”王林父母的魂魄,從他眉心飛出,慈祥的望著王林,慢慢的消散了,他們并未魂滅,而是進入到另一種生的境界中。
【第2句】:蘭亭集序 (晉)王羲之
【后兩段生死感悟】永和九年,歲在癸丑,暮春之初,會于會稽山陰之蘭亭,修禊事也。
群賢畢至,少長咸集。
此地有崇山峻嶺,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帶左右。
引以為流觴曲水,列坐其次,雖無絲竹管弦之盛,一觴一詠,亦足以暢敘幽情。
是日也,天朗氣清,惠風和暢。
仰觀宇宙之大,俯察品類之盛,所以游目騁懷,足以極視聽之娛,信可樂也。
夫人之相與,俯仰一世。
或取諸懷抱,悟言一室之內;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
雖趣舍萬殊,靜躁不同,當其欣于所遇,暫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將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隨事遷,感慨系之矣。
向之所欣,俯仰之間,已為陳跡,猶不能不以之興懷,況修短隨化,終期于盡
古人云,“死生亦大矣。
”豈不痛哉
每覽昔人興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嘗不臨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懷。
固知一死生為虛誕,齊彭殤為妄作。
后之視今,亦猶今之視昔。
悲夫
故列敘時人,錄其所述。
雖世殊事異,所以興懷,其致一也。
后之覽者,亦將有感于斯文。
【第3句】:名句:使生如夏花之絢爛,死如秋葉之靜美。
“Let life be beautiful like summer flowers and death like autume leaves.“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
此事古難全。
””十年生死兩茫茫,不思量,自難忘。
千里孤墳,無處話凄涼。
”
給幾段感悟生死的經典句子
生命原來可以短暫的像猝然死亡的花朵,黑暗在一瞬間一擁而上,淹沒了彼時艷麗的光明.
形容人生面臨死亡時有所感悟的句子
【第1句】:生命很脆弱,很多時候無能為力,真有不測只能聽天由命,一定要珍惜身體;
【第2句】:心懷感恩,看到太陽照常升起太幸福啦;
【第3句】:珍惜愛人,盡好自己的責任;
【第4句】:少些計較,如果命都沒了,這些世俗的東西有何意義。
對生死的感悟
印光大師《臨終三大要》\ (民國十九年(1930))\ 世間最能使人悲傷的事情,沒有比死更嚴重的,而且所有世間人,沒有一個能夠幸免的;因此有心想要自利利人的人,不能不盡早考慮這件事啊。
實際上死這個字,本來是假名,只是因為宿生所感應的一期業報已盡,所以舍下這個身軀,再去接受別種身軀罷了。
不懂得佛法的人,簡直是無法可設,只能任憑亡者隨業流轉。
現在既然聽聞到如來普度眾生的凈土法門,就一定要信愿念佛,預備往生資糧,希望自己將來可以免去生死輪回的幻苦,證得涅槃常住的真樂。
不僅自己這樣做,而且有時父母兄弟,以及其他家人,如果得了重病,出現難以治愈的情況,這時應當發起孝順、慈悲的心念,勸他念佛求生西方,并為他助念,使病人從這個世界死亡以后,就立即生到極樂凈土。
這樣做的巨大利益,怎么能用語言說得清楚呢
現在列出以下三要,來做為成就臨終人往生的依據。
語言雖然粗俗淺陋,但是意思都源自佛經。
如果一旦遇到親人病危這樣的因緣,希望大家都能按照三要來實行。
\ 所說的三要,第一、善巧開導安慰,使臨終人生起正信;第二、大家換班念佛,來幫助臨終人保持凈念;第三、臨終時及咽氣后12小時內切戒搬動、哭泣,防止耽誤往生大事。
果真能依照這三個方法來做,決定可以消除宿業,增長凈因,蒙佛接引,住生西方。
一旦得到住生,就會超凡入圣、了生脫死,而且漸漸進修,肯定一直到圓滿成就佛果為止。
要獲得這樣大的利益,完全要依仗家人助念的力量。
如果能這樣做,對于父母,就是真孝;對于兄弟、姐妹,就是真悌;對于兒女,就是真慈;對于朋友、對于一般人,就是真義、真惠。
用這樣的行動來培養自己的凈因、啟發學佛人的信向,久而久之,相互學習、形成風氣難道還困難嗎
現在我就一一分條陳述,這樣才能不至于在大家遇到病人臨終時無所適從。
\ 第一、善巧開導安慰,使臨終人生起正信。
\ 懇切地勸導病人,放下一切,一心念佛。
如果有應該交代的后事,就馬上讓他交代。
交代后,就告訴他把這些事情置之度外,立即開始勸說他做“我現在將要隨阿彌陀佛往生佛國”這樣的觀想,世間所有富貴、快樂、家人等種種塵境,都是障礙,會導致讓自己遭受禍害,因此心里不應該生起一個惦記、貪戀的念頭。
必須懂得自己的一念真性,本來沒有死。
所謂“死”,只是舍掉這個身,再去接受別種的身軀罷了。
如果不念佛,就會隨善、惡業力,又在善、惡道中受生。
(善道,就是人道、天道;惡道,就是畜生道、餓鬼道、地獄道;阿修羅道,既可以稱為善道,也可以稱為惡道,因為這類眾生修因感果,全都是善、惡夾雜的緣故。
)如果當臨命終時,一心念南無阿彌陀佛,依靠這個志誠念佛的心,必定能感應阿彌陀佛大發慈悲,親垂接引,使自己得到住生。
千萬不要懷疑“我是業力凡夫,怎么可能憑借少時間的念佛,就能夠出離生死、往生西方呢
”必須懂得阿彌陀佛大慈大悲,即使是十惡、五逆的極重罪人,臨終地獄相已經顯現,如果這時有善知識教導他念佛,或者念十聲,或者只念一聲,也一樣能夠蒙佛接引、住生西方。
這種人念這么幾句,尚且還能得到住生,那么我們還有什么理由認為自己業力重、念佛數量少,就生起不能往生的疑問呢
必須懂得我們本來具有的真性,與佛沒有兩樣,只是因為惑業深重,得不到受用。
現在既然向佛歸命(譯者注解:歸命是梵語“南無”的漢譯。
有三義:一,身命歸趨于佛;二,歸順佛之教命;三,命根還歸于一心本元。
表信心至極之詞。
),就像兒子投靠父親,正是返回我本有的家鄉,哪里是分外的事呢
還有,阿彌陀佛在過去因地時曾經發愿:“如有眾生,聞我名號,志心信樂,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覺。
”因此一切眾生,只要臨終發志誠心,念佛求生西方,阿彌陀佛沒有一個不垂慈接引的。
千萬不能懷疑,懷疑就是自誤,這樣的禍害可是不小啊
更何況脫離這個苦難的世界,往生到極樂世界,是最為快意的事,應當生歡喜心。
千萬不要怕死,怕死也仍舊不能不死,反而還會導致沒有往生西方的份了;因為怕死會造成自心與佛相違反,所以佛雖然具有大慈大悲,但是對于不依從佛教導的眾生也無可奈何。
阿彌陀佛萬德洪名,就像巨大的冶煉洪爐。
我們多生多劫的罪業,與這句佛號相比,就像空中的一片雪。
業力凡夫,由于念佛的緣故,罪業就會消滅。
就像一片雪靠近洪爐,隨即就消失得什么也沒有了。
更何況業力消滅后,所有善根,自然就會增長殊勝,又怎么能懷疑念佛不能得到往生,與阿彌陀佛不來接引呢
就像以上說的這樣,委曲宛轉地開導安慰,病人自然能生起正信心,這些就是為病人開導的內容。
至于我們自己所應盡的孝心和誠心,也只有這樣做才能盡得到。
千萬不能隨順俗情,求神問醫。
大命將盡,鬼神醫藥,怎么可能讓病人不死呢
一旦精力被這種無益的事情所左右,那么對于念佛這件事的誠懇心就會打折扣,就沒有辦法與佛感通了。
許多人在父母臨終時,不惜資財,請許多醫生來看病;這種做法稱為“賣孝”,無非是想要讓世人稱贊我對于父母能盡孝。
他們哪里知道,天地鬼神實際上完全鑒察他的用心。
因此凡是對于父母喪葬等事,過分張羅、搞排場的人,即使沒有天災,也必有人禍。
身為人子的人,應該注重使父母的神識能夠適得其所,那些世俗所稱頌的事,本來就不值得讓明眼人嘲笑,更何況還要去極意追求,而實際上卻遭受不孝的大過失呢
\ 第二、大家換班念佛,來幫助臨終人保持凈念。
\ 前面已經開導了病人,使他生起正信。
但是這時的病人,已經心力孱弱,不要說平時絕對不念佛的人,不容易相續長念,即使向來專門念佛的人,到這時也全仗他人的助念,才能得力。
因此家中的親人,應該一同發起孝順慈悲的心念,為病人助念佛號。
如果病情還沒有嚴重到將要命終的程度,就分班念,應分三班,每班限定幾人。
頭班出聲念,二、三班默持。
念一個小時,二班接念,頭班、三班默持。
如果有小事,應當在默持的時候辦。
值班時,絕對不能離去。
二班念完了,三班接著念,終而復始。
念一個小時,歇兩個小時,即使經過晝夜,也不會覺得很辛苦。
必須懂得,肯幫助別人凈念往生,也能得到他人助念的果報。
千萬不要說是為父母盡孝才應該這樣做,即使是為平常人助念,也是培植自己的福田、增長自己的善根,其實是自利之道,不僅僅是幫助別人。
成就一個人往生凈土,就是成就一個眾生作佛,這樣大的功德,怎么能用凡情思議得清呢
三班相續,佛聲不斷。
病人有氣力能念,就隨大家小聲念,不能念,就攝耳諦聽,心無二念,自然就能與佛相應了。
念佛聲不能太高,高了就會傷氣,難以持久;也不能太低,會導致病人聽不明白。
不能太快,也不能太慢。
太快了病人就不能跟隨,就是聽也難聽明了;太慢了氣就接不上,也難得到利益。
必須不高不低、不緩不急,字字分明、句句清楚;讓病人字字句句,入耳經心,這樣才容易得力。
念佛法器,只用引磬,其他一切,一概不適合使用。
引磬聲清,聽后令人心地清凈;木魚聲濁,因此不適合在臨終助念時使用。
而且助念時適合念四字佛號。
剛開始時,念幾句六字,以后專念阿彌陀佛四字,不念南無,因為字少易念;病人或隨大家念,或攝心聽,都能省心力。
家中的親人要這樣來念,外請的善友也要這樣來念,人多人少都這樣來念。
不可以一起念,然后歇歇又念,導致讓病人的佛念間斷。
如果趕上吃飯的時間,要換班吃,不要中斷了佛聲。
如果病人將要斷氣了,就應該三班同念。
直到氣斷以后,再分班念三個小時,然后歇氣,以便料理安置等事。
當念佛的時候,不能讓親友來病人面前,問候、安慰。
既然有感情來看望,就應該隨大家念佛若干個小時,這才是真實情愛,有益于病人。
如果用世間俗情來打擾病人,簡直就是推人下海,這種情愛雖然令人感動,但是這種做法卻非常令人痛心。
這種情況完全要靠主事人明白道理,預先讓人向親朋好友說明,以免導致有礙面情,以及貽害病人,由于分心而不能得到往生。
\ 第三、臨終時及咽氣后12小時內切戒搬動、哭泣,防止耽誤往生大事。
\ 病人將要臨終的時候,也正是凡、圣、人、鬼分判的時刻,一發千鈞,要緊之極。
只可以用佛號,開導他的神識,絕對不可以洗澡、換衣,或移動寢處。
不管病人是什么姿勢坐臥,只可以順著他的姿勢,不可以稍微有所移動;也不可以對他生起悲感相,甚至哭泣。
因為這時的病人已經身不自主,如果一觸動,他的手、足身體,就都會受到拗、折、扭、挒的疼痛;一疼痛,瞋恨心就會生起,而念佛的心念就息止了;隨瞋恨心去,大多墮入蛇蝎等毒類,極其可怕。
如果病人見到家人悲痛、哭泣,就會生起情愛心,念佛的心念就息止了;隨情愛心去,將導致他生生世世在六道中輪回,不得解脫。
此時,最能利益病人的事,莫過于一心念佛;最能貽害病人的事,莫過于胡亂觸動、哭泣。
如果有胡亂觸動、哭泣的情況,導致病人生起瞋恨,以及情愛心,那么想要往生西方,一萬個人里也不會有一個了。
還有,人之將死,熱氣的消失從下到上的情況,是超升相;從上到下的情況,是墮落相。
因此才有“頂圣、眼天生,人心、餓鬼腹,畜生膝蓋離,地獄腳板出”的說法。
盡管如此,大家果真都至誠助念,自然可以直下往生西方。
千萬不要屢屢試探病人哪里涼熱,以至于在神識還沒有離體時,或許由于這樣做產生刺激,使病人心生煩惱、疼痛,導致得不到往生。
這樣做的罪過,實在是無量無邊,希望各位親人朋友,每個人都懇切念佛,絕對不要試探病人身體的熱氣,最后冷在什么地方。
身為人子的人,在這些方面留心,才是真孝。
如果依照世間的種種俗情去做,就是不惜推親人下苦海,只是為了邀得一般無知無識的人群相稱贊他能盡孝。
這樣的孝和羅剎女的愛,正好相同。
經中說:“羅剎女食人,曰,我愛汝,故食汝。
”那些無知的人行孝,使父母失去快樂、得到痛苦,難道不是和羅剎女愛人的方式相同嗎
我說這樣的話,并不是不近人情,而是想要每個人都從實際上講求,一定要實現亡者往生、存者得福的愿望,從而滿足孝子賢孫熱愛父母的一片血誠,不知不覺語言就有些激烈。
真愛父母的人,一定能夠諒解我。
\ “頂圣眼天生”等句子的意思是,人斷氣已后,通身冷透,如果唯獨頭頂還熱,那么必定是超凡入圣、了生脫死。
所謂眼天生,如果唯獨眼部以及額頭處還熱,就生天道。
唯獨心處還熱,就生人道。
唯獨小腹處還熱,就生餓鬼道。
唯獨膝蓋處還熱,就生畜生道。
唯獨腳心處還熱,就生地獄道。
這些現象,是由于人在活著的時候,所造的善惡兩種業力,到斷氣這個時刻感應出現的,不是可以用勢力來假造的。
這個時候如果病人能夠志誠念佛,再加上親人、善友助念的力量,就一定可以帶業往生,超凡入圣了。
沒有必要專門做探試,尋求征驗,從而導致誤事。
我在這里懇切叮囑、懇切祈禱了。
當愛情面臨生死邊緣的時候你會怎么做
既然都面臨生死了
那還要考慮什么呢
當然是陪著愛的人一起度過剩下的時間了
能給他多少愛就給他多少愛
千萬別讓自己后悔
對生死的感悟作文
在從前的日子里,從未接觸亡。
死亡,它只不過是個名詞罷了,一具具冰冷體和一聲聲哭泣、一串串淚水罷了。
死亡,是人生很重大而又不可避免的事,也是古今上下的自然規律,是我們這些卑微的凡人所不能改變的。
善良的人死了,會到一個很美很美的地方---天堂。
那時的我,總是這么天真地想的;他們是到了一個另外的世界----就像童話里寫的一樣。
可是我卻忘記了,再美的童話是不存在的,最終也會散場。
真正了解到死亡,是在一部紀錄片中看到的;“準噶爾一號”是 一匹母馬,一匹因為難產而死去的母馬。
這匹體格高大享有馬群家長之稱的母馬是自然界瀕危動物,它與它的為數不多的同類被以“保護”的名義,圈養在野馬繁殖中心。
它,靜靜地立著不動,鮮血濡透了它漂亮的皮毛,腸子已經流出體外,在它的胯下,它的前一年出生的孩子還在吮吸著即將死去的媽媽的奶頭,難產的母馬仍然一動不動。
最終,這匹有著野生動物高傲品格的母馬以至死都不親近人類的態度,拒絕了人類對它的拯救。
母馬倒下了,就在母馬倒下的時刻,在這個一年到頭難得見到雨水的準噶爾盆地突然下起了暴雨……看到這篇報道,我深深震撼了,不僅為這匹母馬為小馬而付出的母愛,我是看到了一個生命在死亡面前的不屈和出自骨子里的一生傲氣。
我默默瀅然著,沉思著,那匹年幼的小馬看到了真正的死亡,它是否明白了與親人之間的生離死別,它是否在一次次呼喚著,呻吟者正在‘沉睡’的親人......我明白了,死亡并不那么簡單,一個人,或一只動物的死亡對應的是另一個人的悲痛。
節目結束了,但死亡的陰影卻一直在我的腦中揮之不去,說實話,我感到恐懼了,仿佛我們都是走鋼絲的人,隨時隨地徘徊在死亡的邊緣,死亡對于我們人類來說,就如同阿里巴巴和四十大盜,要么,不知道開啟這扇神秘之門的咒語,要么,知道了“芝麻開門”的咒語,進了那扇神秘之門,卻不知道歸來的符咒,失卻了返回的路徑。
以至于成為了死亡之神的迷途羔羊,他們到了何處?為何在前一秒還活生生的人在此刻已安然沉睡?我在思想的原地茫然的旋轉,彷徨,求索這答案:可回答我的卻是無盡的的空虛,靜止的空氣。
我的答案。
永遠地消失在那扇神秘之門的里面了。
我感到無奈,死亡也許是免費的,但它是用一生換來的。
我不認為死亡是正確的選擇。
死了只要把眼睛一閉,就什么也不用管了,可是活下去,卻需要有,面對困難的勇氣。
我們應該好好在這個世界上活著,死并不是人生最大的損失,雖生猶死才是,學會關心他人,使自己的生活匯入到整個世界的生活中去,你就會象一滴水歸入大海,慢慢地忘記了自己的存在,最終,也不會再有對死的恐懼。
上一篇:民政辦老年證辦理感言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