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家樂一日游后感想
東莞新錦記渡假農莊(東莞城區車程50分鐘,深圳車程70分鐘,廣州車程120分鐘),農莊占地500余畝,分為農家田園果蔬區、羅漢松觀賞區、體驗穿越區、棋牌娛樂區、垂釣區、游泳區、摸魚區、休閑球類區、水上娛樂區、水上酒吧KTV活動區、趣味運動會區、山頂觀景爬山區、兒童游戲樂園、戶外拓展營區。
泰式建筑的餐飲和羌族風格的客房、客家式的農家小樓以及古拙的農具與豪華的西式別墅、滿目琳瑯的珍稀根雕交相輝映;綠樹婆娑之下,波光粼粼之側,紅墻綠瓦內是極度奢華的現代設施;亭臺樓閣間是數之不盡的珍禽異木。
有風格迥異的2個宴會大廳和10幾間典雅別致的貴賓包房,近80間超豪華的客房與獨棟別墅,配備無線上網、蒸汽浴室、古董茶藝和棋牌娛樂;大小近10個多功能會議中心與全覆蓋的無線WiFi與網絡,占盡商務先機,娛樂、休閑競賽設施一應俱全,是單位企業、公司、商務會議、家庭、學校,親子團郊游休閑度假的勝地。
農家樂一日游心情說說
說下自己的感受比如難得出來放松吃到了好吃的農家菜感覺很開心之類的。
形容旅游好心情的詞語
【第1句】:人生就是一次充滿未知的旅行,在乎的是沿途的風景,在乎的是看風景的心情,旅行不會因為美麗的風景終止。
走過的路成為背后的風景,不能回頭不能停留,若此刻停留,將會錯過更好的風景,保持一份平和,保持一份清醒。
享受每一刻的感覺,欣賞每一處的風景,這就是人生。
【第2句】:人生就像是一場旅行,遇到的既有感人的,也有傷心的,既有令人興奮的,也有令人灰心的,既有美妙的風景,也會有稱不上景、只有風的地方。
人生就是要感受美麗的、善良的,丑惡的、病態的。
而只有在充滿了艱辛的人生旅途中,始終調整好自己觀風景的心態,才能做到人在旅途,感悟人生,享受人生。
【第3句】:如果可以,我真想和你一直旅行。
或許是某個未開發的荒涼小島,或許是某座聞名遐邇的文化古城。
我們可以沿途用鏡頭記錄彼此的笑臉,和屬于我們的風景。
一起吃早餐,午餐,晚餐。
或許吃得不好,可是卻依舊為對方擦去嘴角的油漬。
風景如何,其實并不重要。
重要的是,你在我的身邊。
【第4句】:人生最好的旅行,就是你在一個陌生的地方,發現一種久違的感動。
【第5句】:人生就像是一場旅行,遇到的既有感人的,也有傷心的,既有令人興奮的,也有令人灰心的,既有美妙的風景,也會有稱不上景只有風的地方。
【第6句】:人生就是要感受美麗的善良的,丑惡的病態的。
而只有在充滿了艱辛的人生旅途中,始終調整好自己觀風景的心態,才能做到人在旅途,感悟人生,享受人生。
【第7句】:對于旅行,從來都記憶模糊。
記不得都去了哪些地方,看了哪些風景,遇到哪些人。
盡管同學說,去旅行不在于記憶,而在于當時的那份心情。
可是旅行的彼時那刻我的心情一直是好的嗎?一直有記日記的習慣,可是,旅行回來,都懶得寫日記來記錄,可見內心底對旅行是多么的淡漠。
【第8句】:生活是一段奇妙的旅行,就在那一去無返的火車上。
與那些新人和舊人們共同經歷吧!也許這就是一個人無法抗拒的命運,有你、有我、也有他。
【第9句】:我想一個人旅行,背上簡單的行囊,踏上行程,走過一個又一個陌生的城市,去感受旖旎的自然風光,絢麗的民族風情,悠久的歷史文化。
拋開塵世的紛擾,遠離城市的喧囂,尋找一份寧靜,奢侈地享受旅不問人,行隨己意的瀟灑。
【第10句】:旅行要學會隨遇而安,淡然一點,走走停停,不要害怕錯過什么,因為在路上你就已經收獲了自由自在的好心情。
切忌貪婪,恨不得一次玩遍所有傳說中的好景點,累死累活不說,走馬觀花反而少了真實體驗,要知道,當你一直在擔心錯過了什么的時候,其實你已經錯過了旅行的意義。
求一篇30年初中同學聚會的發言稿,不要多,要感人
友誼之樹常青 時光如水流逝,四載同窗歲月常在夢中。
滄??v變桑田,萬里長卷奔騰如畫。
,同窗女生已成人婦。
功名立兮,窗前小伙盡是棟梁。
一別數載,會當痛飲千杯, 今朝相聚,寧不相識一笑?星轉斗移,日月似梭,我們――當年**屆的這血氣方鋼的年輕人,相別已30載,在這闊別多年的日日夜夜里,我們多想有朝一日能歡聚一堂,共同回憶那在母校度過的3年美好時光。
今日,這個愿望終于在我屆同學組委會和廣大同學的努力下實現了,我們怎不激動、怎不熱淚盈眶!今日我們歡聚在朝夕相處的母校,與我們敬愛的老師歡聚在一起,可喜、可賀,我代表我們**屆**班全體同學向在坐的老師致敬,并道一聲:“敬愛的老師,謝謝您們的培養,您們辛苦了。
”并對我相別多年的同學說一聲:“歡迎你們的到來,讓我們共同回憶那失去的歲月吧!” 分別后的**年,大家,相信每個人所走的路不盡相同,或春風得意,或平平淡淡,或艱辛坎坷,更有甚者災難深重。
但不管怎樣,有一點大家是一樣的,那就是我們已不再是豆蔻年華,也許,只有到了這個時候,我們才發現過去的一切原來是那么美好,那么值得懷念:同學們,還記得各位老師上課時對我們的諄諄教誨嗎?還記得**嗎?還記得**嗎?還記得**嗎?哦,一切的一切,都變的那么遙遠了,但今天想起確似在眼前,那些在當時根本無足輕重的小事,如今說起竟然變的如此美好,竟然是這般的充滿情趣,這么的讓我們難以忘懷。
**年過去了,在人生的道路上,經過一番磨煉,我們終于認識了生活,也最終認識了我們自己。
社會的發展,又造就了我們這一棟梁,如今我們在各行各業中充分發揮著聰明才智,在各自的工作崗位上辛勤耕耘,為宏偉大業添磚加瓦。
看今朝,盡是風流人物。
**年的真切思念,時常在每一個同學腦海中繚繞,今日相聚,大家沒有貴賤之分,我們彼此都是同學好友,我真切的希望在以后的交往中,大家能互相幫助、互相體諒,為我們的一生,也為,為我們今生的相識和緣分,抹上一筆濃濃的色彩。
“天時人事日相摧,冬至陽生春又來”,我為大家祝福明天!相信所有老師和同學的明天更加燦爛...... 大家一起來為我們的相聚干杯!!!
關于列夫托爾斯泰的感悟
列夫·托爾斯泰是十九世紀俄國偉大的現實主義作家,他在長達六十年的創作生涯中創作了大量的文學作品,把俄國批判現實主義文學的發展推向了頂峰,列寧稱他的“作品在世界文學中占了一個第一流的位子”①托爾斯泰生活和創作的時期正是俄國社會發生劇急變革的年代,他緊緊抓住俄國社會的基本矛盾—貴族地主和農民之間的矛盾,并通過藝術創作真實地反映了那個時代的本質特征。
他看到貴族的腐朽與衰敗,宗法制農民的破產與赤貧,懷著對祖國命運的擔憂,他一直在孜孜不倦地探索著解決現實問題的辦法,辦圖使俄國避免走資本主義發展的道路,改革農奴制,緩和階級矛盾,建立一種自由平等的小農理想社會。
托爾斯泰的文學創作實際上正是作家精神苦苦探索的藝術再現,他以巨大的藝術力量塑造了許多生動的 藝術形象,表達了自己對俄國社會問題的探索及思想觀點。
這些思想集中起來就是“勿以暴力抗惡”、“博愛”、“寬恕”、“道德上的自我完善”等,他把這種思想看成是解救社會苦難的靈丹妙藥。
而要做到這些,人人都應該懺悔自己,去惡從善,做一個純潔高尚的人,這樣,人與人就可以勾通,社會矛盾就可以化解,人間美好的天堂就可以實現。
因此,“懺悔意識”是托爾斯泰作品中所表達的重要內容,他把“懺悔意識”社會化、具體化、形象化。
從他的《一個地主的早晨》 到《復活》等一系列帶有強烈自傳色彩的作品中,我們看到r眾多栩栩如生的懺悔人物形象,這些人物無論是貴族(如聶赫留朵夫)還是被侮辱被損害的社會下層人民(如瑪絲洛娃)無不表現出強烈的懺悔意識。
作家通過這些懺悔人物的生活故事及精神性格的發展變化,力圖說明: 對自己的懺悔是洗刷自己靈魂污垢的最好形式,是體現“博愛”思想的具體行為,是步人理想道德境界的必由之路。
促成托爾斯泰“懺悔意識”的產生,原因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首先,是其人性善的倫理道德觀。
托爾斯泰出生在俄國一個古老的大貴族莊園世家,父母早逝,他是在姑母的撫養下長大成人的。
姑母給了他無限的愛,這對他一生思想品德的形成影響極大,他在日記中這樣寫到:“塔吉安娜姑姑對我一生影響最大,從我很小的幼年時代,她就教給我愛的精神方面的快樂,她不是用言語教我這種快樂,而是用整個人生,她使我充滿了愛,我看見、我感到她怎樣喜歡去愛別人,于是,我懂得了愛的快樂。
”②他們兄妹四人和睦相處,相互關心,在農莊,他們家也與農奴相處融洽。
正是在充滿了愛的環境中,他體會到人間的善,懂 得了人與人之間應該相互關心、相互愛護,人性善的倫理道德觀在他幼小的心靈中開始萌生。
大學時代,他對西方十八世紀啟蒙思想家宣揚的“平等、博愛、自由”的思想產生了濃厚的興趣,他閱讀了啟蒙思想家的著作,認為“專制”和“奴役”是俄國社會生活中極大的邪惡。
他鉆研《福音書》,贊同“博愛”思想,這些對其人性善的倫理道德觀起到了極大的促進作用。
以后,托爾斯泰在苦苦的精神探索中還把目光轉向了東方文化,他專門研究了佛教、猶太教等,閱讀了中國的老子、墨子等書籍,他從這些宗教哲學思想中吸取了許多有用的思想,佛教的不殺生,為善的思想,墨子的“兼愛”思想等都大大豐富了托爾斯泰的人性善的倫理道德內容。
在緊張的精神索中,他越來越感受到這個世界離不開善,生命的意義就在于善、愛和自我犧牲。
人性善的倫道德觀成為托爾斯泰評價現實生活的道德尺度,也是他思想的基本點,同時,也是他“懺悔意識”產生的重要源泉。
正是這種人性善的倫理觀念,使托爾斯泰對勞動人民的不幸寄予了深切的同情。
當時,俄國農民的處境異常悲慘,野蠻的農奴制剝奪了農奴的人身自由而淪為貴族老爺的私有財產,他們所有的活動及人生愈義都是為了貴族。
“農奴負擔著日益加重的勞役和其他封建義務,他們被趕到地主的田莊進行無休止的牛馬似的勞動,遇到荒年,農民只能以橡樹皮、草根延續生命,他們還經常遭到地主人身侮辱和虐待。
’,③托爾斯泰長期居住在俄羅斯鄉村,有較多的機會接觸到農民,親眼目睹了農民極度貧困的生活,對農民的悲慘遭遇有更多的了解。
農奴制改革后,農民的處境并沒有任何的改變,相反,更加糟糕。
在他的小說《一個地主的早晨》、《復活》等作品中有許多對農民悲慘生活的真實描寫,這些描寫都非常真實地反映了農奴制改革前后下層人民的不幸生活,令人觸目驚心,使人們看到俄國農民正受著專制制度和地主日甚一日的壓迫,正處于死亡滅種的可怕處境。
作為占有幾處莊園和成百農奴的的地主,托爾斯泰心里感到“一種難以忍受的痛苦和憂傷”④內疚萬分,“就象回憶起他剛犯下的一樁不能補嘗的罪行”⑤靈魂深處產生了強烈的懺悔意識。
他在農莊進行了種種的改革,改善農奴的生活,創辦學校,為窮人的子弟提供受教育的機會,以自己的真誠行動來懺悔自己。
在他的作品中,人性善是主要人物的靈魂,他們正是從這點出發,懺悔自己,以實現道德完善,成為一個高尚的人。
《一個地主的早晨》中的聶赫留朵夫正是體會到了“要為成為一個幸福的人,必須行善”,所以,他拿著記事本挨家挨戶地訪問農家,真心誠意地去幫助他們,盡管這些“雞零狗碎”的施舍并沒有得到農民的理解與接受,但畢竟出于他渴望行善的內心,“出于一種贖罪的愿望’,⑥在他的代表作《復活》中,這種人性善的思想正是人物懺悔自己,走向新生的動力。
主人公聶赫留朵夫公爵和瑪絲洛娃兩人都經歷了純潔—墮落—復活的精神生活的歷程,作者以此向讀者展示了人性善的美好與人性惡的丑陋。
作為純潔,善良的聶赫留朵夫關心農奴間題,撰寫土地問題的論文,并不顧世俗的偏見真心地愛上了農奴的私生女瑪絲洛娃。
而當了近衛軍軍官的聶赫留朵夫染了上流社會生活的惡習,抽煙,酗酒,玩女人,道德墮落,生活腐化,他玩弄了瑪絲洛娃又拋棄了她,在這個墮落的軍官身上,處處體現人性的丑惡,最后,瑪絲洛娃不幸處境終于喚醒了他沉睡已久的良知,為善的思想使他對自己所做的一切進行懺悔,他不斷地進行靈魂大掃除,決定跟隨瑪絲洛娃到西伯利亞去,在艱難的生活中蕩滌自己身上的惡習,在這里,我們又看到了善良、純潔的聶赫留朵夫。
作者通過主要人物的性格發展,力圖說明:人只有一心向善,并以自己的行動懺悔自己的過失,善就一定能夠戰勝惡,即“精神的人”就一定戰勝“獸性的人”。
而對貴族階級寄生蟲般的腐朽生活,托爾斯泰則以深厚的人性善思想進行深刻的反省與否定。
他在《懺悔錄》中說:“他們過著的并不是生活,只不過類似生活而已,我們在其中生活的裕環境使我們失去了理解人生的可能”⑦因此,他主張貴族應該放棄自己優裕生活,懺悔自己,同情人民,體貼民眾,走貴族平民化的道路。
中篇小說《哥薩克》正是這種思想的具體體現,出身于上流社會的貴族公子奧列寧厭惡了貴族的花天酒地般的生活,決心要拋棄它,重新去過一種更有意義的生活。
他來到了高加索,高加索那秀美的大自然,哥薩克民族純樸的民風,豪爽的性格以及他們對生活的熱愛都深深感動了他,他象這些哥薩克人一樣過著簡樸的生活,這種生活在物質方面與貴族老爺養尊處優的生活有天壤之別,但卻使他感到格外的充實,正是在這樣的環境中領悟到了生活的真諦,人生的意義。
《復活》中的聶赫留朵夫是一個“懺悔貴族”的典型形象,他在為瑪絲洛娃奔走上訴的過程中,徹底認識到了俄國沙皇專制制度的野蠻、殘酷,貴族階級的荒淫無恥,下決心與這個處處體現人性惡的腐朽階級決裂,用自己的行動來懺悔自己。
他所走的道路突出地表達托爾斯泰對貴族階級的徹底否定。
其次,是受宗教精神的影響。
公元九世末,基督教企式成為俄國的國教,以后,東西教派分立,東正教在俄國得到迅速發展,勢力強大。
宗教思想深人人心,俄羅斯民族的宗教意識之強烈是歐洲其它國家不能比擬的。
教會宣揚原罪思想,輕視現世,認為現實是苦難的所場,人們在現實生活中的一切活動都是為了贖罪,以使死后靈魂進人天堂。
正是這種原罪思想,使人們普遍產生了懺悔意識,對人類自身的懺悔,對罪惡的懺悔,以凈化靈魂。
托爾斯泰是一個虔誠的教徒,其宗教思想根深蒂固,甚至連打牌、失眠等都要祈禱上帝。
面對人民的苦難,貴族的腐化,他呼吁宗教精神,號召理智讓位于良心,知識從屬于信仰,把宗教精神當作永恒的道德原則,永恒的真理,一切正直、善良的人們應當坂依上帝。
他說:“人在生活中的任務,就是要拯救自己的靈魂,為了拯救自己的靈魂,就必須按上帝的方式生活。
⑧在《天國在你中心》一文中,托爾斯泰也明確指出:“只要人人開始盡其天職,只要人人開始照著其內心中的良知生活,那末,一切心靈都在渴望著的‘天國’不久就會到來”,⑨因此,宗教精神使托爾斯泰具有強烈的懺悔意識,照他看,生活的唯一意義就在于奉行“主”,只要人們按照上帝的意志行事,懺悔自己一心向善,那么人們的整個生活方式,人類天性的種種歪曲現象以及社會上的一切不道德現象都會立刻消失得無影無蹤,這樣,大家才會和平、友愛、彼此和睦相處,人對人的一切暴力迫害方式也就不再存在,世界上也不再有欺騙和謊言,不再有罪孽,每個人都能成為未來天國的公民。
在他的作品中,宗教精神一直成為人物懺悔的內驅力,成為人物精神探索的最后的歸宿。
《復活》以“清醒的現實主義”對俄國沙皇專制的國家機器、官辦教會、土地私有制等都作了徹底的揭露和尖銳的批判,“撕毀了一切假面具”。
但這部作品卻狂熱地鼓吹宗教精神。
主人公聶赫 留朵夫正是基督的力量使他懺悔,“他禱告,求上帝幫助他,到他心中來,洗凈他……他體會到自己跟上帝同在,于是,不但感到自由、生命的蓬勃和快樂,而且,感到了善的全部力量。
”⑩正是這種宗教精神使他在不幸的瑪絲洛娃的面前內疚萬分,他懺悔自己,為她奔走上訴,以贖前想。
最后,他雖然沒能同瑪絲洛娃在一起而感到痛若,但他卻在《福音書》中得到了安慰:只要人人都信奉上帝,人們就可以獲得至高無尚的幸福。
·聶赫留朵夫誠摯的懺悔也終于感動了瑪絲洛娃,激發了她生活的勇氣,她戒掉了煙,也不再賣弄風情,到醫院治病,決心重新做人。
最后,她自己也領悟到了“要愛你的仇敵”、“寬恕一切人”的神圣的宗教真理。
最后,托爾斯泰的“懺悔意識”的產生還與當時俄國的社會歷史現實有密切的關系。
托爾斯泰生活和創作的時期。
正是俄國社會發生劇急變革的時期。
一方面,千百年來的農奴制已腐朽不堪,嚴重地制約了俄國經濟的發展,階級矛盾進一步激化。
另一方面,西歐的資本主義的發展已取得了相當的成就,并以它所取得的文明成果影響著俄國,呼喚著這個落后的農奴制國家步它們的后塵。
六十年代初的農奴制改革并沒有把俄國從農奴制的危機中拯救出來,而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的迅速建立加速了農村宗法制經濟的崩潰,“帶來了空前的破產、貧困、餓死、野蠻、賣淫以及梅毒—‘原始積累’的一切災難。
’,卿作為俄國農民利益的代表,托爾斯泰 “看不出也不可能看出‘開始安排’的新制度是什么樣子,是哪些社會力量在‘安排’這種新制度以及怎樣‘安排’這種制度,是哪些社會力量能夠消除這個‘變革’時代所特有的無數特別深重的災難。
”。
面對現實的一切,他焦慮,困惑不解。
由于受千百年封建君主專制和經濟結構的封閉保守等傳統觀念的影響,人們的思想大都比較保守、溫和。
盡管人們對現實強烈不滿,渴望改變自己的悲慘地位,但卻只有少數人敢于拿武器進行反抗,而大多數的人卻因斗爭的殘酷和挫折而陷于悲觀失望,因而,耽于幻想,在祈禱中忍受著非人的折磨,所以,“悲觀主義,不抵抗主義,向精神呼吁是這個時代必然要出現的思想體系”廿托爾斯泰作為生活在這個時代的文學家、思想家,他的思想,學說也必然打上時代的烙印,他找不到解決現實矛盾的辦法,于是,呼吁人們懺悔自己,完善道德,勿以暴力抗惡。
這種思想實際土表現了千百萬農民群眾“對幻想的不成熟,政治素養的缺乏和革命的軟弱性”⑩ 托爾斯泰的“懺悔意識”從根本上否定了十九世紀俄國的現實生活,體現f作家的民主主義精神和人道主義思想,有其積極的進步意義。
同時,我們也應該看到,托爾斯泰的“懺悔意識”表明了作家僅僅是在道德范圍內對社會問題的思考,他所提出的改良社會的主張沒有涉及到社會制度,僅是寄希望于個人道德的完善,建立一個自由平等的理想社會,這實際上是辦不到的。
正如列寧所說:“作為俄國千百萬農民在俄國資產階級革命快要到來的時候的思想和情緒的表現者,托爾斯泰的偉大的,而作為一個發明了救世新術的先知,托爾斯泰是可笑的。
”⑩ 列寧在論托爾斯泰的一系列文章中,把托爾斯泰的思想放在俄國革命運動中加以考察,對其思想的實質及其矛盾性都作了精辟的闡述,指出要徹底改變不合理的社會制度,勞動人民要獲得真正的解放,只有進行無產階級革命,從根本上推翻了人吃人的社會制度,建立人民當家作主的新國家,這才是解決社會矛盾的根本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