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是廈門經濟特區成立30周年。
改革開放以來廈門取得了輝煌的成就,這說明改革開放的方向不可逆轉,停
1980年8月26日,五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十五次會議批準國務院提出的在廣東省深圳、珠海、汕頭和福建省廈門建立經濟特區的決定。
1988年4月國務院批準海南辦省建特區。
廈門市什么時候成立
廈門市是福建省的一個副省級城市,是全國5個計劃單列市之一,同時也是全國首批實行對外開放的五個經濟特區之一。
1980年,五屆全國人大常委會批準深圳、珠海、汕頭和廈門設立經濟特區。
1980年10月,國務院批準在湖里2.5平方公里范圍內設立廈門經濟特區,湖里成為廈門經濟特區的發祥地。
1981年10月15日,隨著破土動工的一聲炮響,廈門經濟特區在湖里拉開了建設的序幕。
1985年,國務院批準長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閩南三角洲為沿海經濟開放區。
中央1985年85號文件說,“廈門特區擴大到全島,實行自由港的某些政策,是為了發展東南經濟,加強對臺工作,和平統一祖國大業作出的重要部署。
”綜上,廈門經濟特區于1980年批準設立,1981年正式拉開建設序幕。
廈門島內
島外
什么概念
去廈門旅游的人更多了,,
廈門為什么被設為經濟特區
1980年10月國務院批準廈門設立經濟特區,面積
【第2句】:5平方公里。
1984年2月,鄧小平同志視察廈門后,廈門特區范圍擴大到全島,面積
【第13句】:1平方公里,并逐步實行了自由港某些政策。
隨后,國務院相繼批準設立海滄、杏林、集美三個臺商投資區,實行經濟特區現行政策。
1992年又批準設立象嶼保稅區。
其間,國務院還批準廈門市為計劃單列市,賦予相當于省一級經濟管理權。
1994年3月,全國人大授予廈門特區地方立法權。
? 廈門特區經過20年的改革與發展,國內生產總值、工業總產值和地方財政收入分別以年均
【第18句】:4%、
【第23句】:4%和
【第19句】:7%的速度持續增長;“八五”期間,發展速度進一步加快,GDP年均增長達
【第25句】:2%,居全國大中城市第二位。
1998年全市國內生產總值、工業總產值和財政總收入分別達4
【第20句】:11億元、5
【第94句】:5億元和
【第56句】:66億元,分別是改革初始1978年的
【第87句】:52倍、
【第81句】:56倍和
【第36句】:55倍,人均國內生產總值
【第3句】:2萬元,在全國36個大中城市中名列前茅。
在對外開放中,全市現已形成了經濟特區、臺商投資區、保稅區、經濟開放區等多層次、全方位的對外開放格局,與世界上160多個國家和地區發展了經貿關系。
至1998年底,全市累計批準外商投資企業合同4523項,協議利用外資1
【第52句】:36億美元,外商實際到資
【第91句】:28億美元,已建成投產、開業的外商投資企業3987家。
對外貿易也有較大發展,至1998年底,累計完成外貿進出口總額達40
【第5句】:55億美元。
? 在所有制結構上,形成了國有企業、外資企業、私營和個體企業等多種經濟成份并存相互促進的格局。
市場體系建設上,開辟了九大類生產資料市場。
進行了住房制度改革和醫療保障制度改革,建立了企業職工養老、失業、工傷保險制度,出臺了職工最低工資標準和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同時也逐步推行了黨政機構改革和管理體制改革。
至此,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框架在廈門已初步形成。
? 廈門作為祖國大陸對臺經貿往來、文化交流的基地,在發展海峽兩岸關系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
出臺了《廈門市臺灣同胞投資保障條例》,認真貫徹國家對臺商“同等優先、適當放寬”的政策,臺商在廈投資和廈臺貿易穩步增長。
至1998年9月底,臺商在廈門投資累計達1569項,協議金額
【第34句】:6億美元。
至1998年6月底,對臺貿易總額累計約
【第77句】:5億美元。
廈門作為對臺試點直航口岸,廈門至高雄航線正式開通,兩岸共有10家航運公司14艘集裝箱貨輪航行兩地,經濟效益良好。
?
上一篇:善良的謊言閱讀片段仿寫感言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