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學校組織我們去參觀“蔡氏漆線雕”旗艦店,讓我們對中國漆藝文化寶庫中的藝術瑰寶之一,漆線雕有了深入的了解。
首先,我參觀了蔡氏漆線雕的一些作品,這些漆線雕做工精致,最便宜的就要幾百多元,最貴的呢,達到了幾十萬元!
接著,我們參觀了蔡氏漆線雕的工作車間,還有藝術館,了解到了漆線雕的制作過程,所用的材料……
蔡氏漆線雕工藝在廈門流傳三百余年,歷經蔡氏十三代傳人,千錘百煉,不斷精進。漆線雕是古代佛像雕塑藝術的遺脈,是受宋元時期的線雕工藝特別是瀝粉和泥線雕等工藝的啟發而產生的,形成于明末清初,至清晚期逐漸成熟。漆線雕在廈門沿海地區的發展依賴于民間宗教的興盛以及神佛雕塑行業的繁榮。在原料上,南方盛產樟木,是雕像的首選材料;廈門同安特有的“白土”,是粉底打磨的最佳原料;而此地又廣出桐油,盛產青磚,都是漆線雕的上好材料。這便是歷史與地理條件的使然。
傳統的漆線雕制作應該包括四個方面:雕塑,粉底,漆線裝飾,妝金填彩。對作品的創作設計而言,雕塑是首要的。但就漆線雕線雕一素的特殊美感而言。漆線裝飾的技藝才是關鍵,因而這道工序成了它的工藝名稱,逐漸成了它的產品名。漆線雕:用陳年的磚粉和大漆,熟桐油等原料調和,經過反復舂打成柔軟,有富有韌性的泥團。俗稱“漆線土”。再由手工搓成線稱為“漆線”然后在涂有底漆的坯體上用“漆線”盤、結、繞、堆—塑造浮凸的圖形。原料就地取材,工序繁難。
三百年前漆線雕的制作基地在同安縣馬巷鎮。蔡氏作坊原名“西竺軒”,現在有姓名可考的可上溯到第八代蔡善養,年代約在清嘉慶年間,著名藝人蔡文沛(1911——1975)為第十一代傳人,將作坊遷至廈門。文沛先生首次將漆線雕用以表現歷史人物,且廣收學徒,將家門絕技公開于世。文沛之子水況先生是蔡氏第十二代傳人,為工藝美術大師。他的藝術視野更加開闊,作品《還我河山》和《波月洞悟空降妖》作為工藝美術的經典之作被中國工藝美術館珍藏。1972年他還將許多漆線雕圖案做成獨立的裝飾藝術品,成為現代漆線雕生產的主流產品,獲得了極大的效益。
上一篇:時尚潮流王子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