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句】: 和田的維吾爾課文第二段帶有反問語氣的句子與一般的反問句有什么不同
誰能想象那黃燦燦、香噴噴的烤肉是在土堡似的土馕坑里烤熟的!誰又能想到維吾爾人著名的日常食品──馕,也是在土馕坑里烤成的!
作者用兩個反問句式來表達和田維吾爾熱愛土地的程度。色香俱全的烤肉出自土馕坑,日常食品也出自土馕坑。兩個感嘆號表達了作者對和田維吾爾人熱愛土地的敬佩和驚嘆。
這兩個反問句不同于一般的疑問句,它是無疑而問,寓答案于問句之中,它除了含有疑問的語氣外,還含有感嘆的語氣,因此句末用“!”。
附:
用疑問形式表達確定內容的修辭手法,叫反問(也叫“詰問”或“反詰”)。這種句子,叫反問句(也叫“詰問句”或“反詰句”)。
反問句所表達的意思與它的字面意思正好相反:字面上是肯定的,意思是否定的;字面上是否定的,意思是肯定的。如:“我怎么能離開自己的陣地呢?”字面上是肯定的(沒有否定詞),意思是否定的,即:“我不能離開自己的陣地。”又如:“不勞動,連棵花也養不活,這難道不是真理嗎?”字面上是否定的(有否定詞),意思是肯定的,即:“……,這是真理。”
反問句之所以在字面上和意思上存在著反差的特點,是由于句末的問號(全句的語調)在起著調節作用,所以,反問句末尾一般用問號。然而,反問句不同于一般的疑問句,它是無疑而問,寓答案于問句之中,它除了含有疑問的語氣外,還含有感嘆的語氣,因此句末也可用“?!”“!?”或“!”。例如:
①但我說出那幾件“傳世寶”來,豈不要叫那些富翁們齒冷三天?!(方志敏《清貧》)
②千古奇冤,江南一葉;
同室操戈,相煎何急!?
(周恩來《為東南死國難者志哀》)
③那黑暗的歲月里,哪里有科學的地位,又哪里有科學家的出路!(郭沫若《科學的春天》,在全國科學大會閉幕式上的書面發言)
④人們怎能有熱愛這個風光旖旎的南國花市,怎能不從這個盛大的花市享受著生活的溫馨呢!(秦牧《花城》)
例①兼反問和感嘆,表示譏諷的語氣,抒發憎恨、鄙視的強烈感情,故句末用“?!”。例②是周恩來于1941年親筆為重慶《新華日報》寫的“題詩”,表達了極大的義憤和無比的沉痛,表示了強烈的抗議和嚴厲的責問,故最后一句用了“!?”。例③是對“四人幫”破壞我國科學事業、迫害科學家罪行的強烈控訴。例④是抒發作者贊頌南國花市的感情,因它們的語氣十分強烈,故用“!”。
《囚歌》中的那一句,字面上是肯定的(沒有否定詞),那么意思就是否定的,即:“人的身軀不能從狗洞子里爬出!”由于它十分強烈地表達了決不向敵人屈膝投降的革命者的崇高氣節,因此句末用了“!”。可見,只要用字面上與意思上的反差特點去檢驗,答案已寓于問句之中,就可以判定它是個反問句,哪怕它句末用嘆號。
【第2句】: 用反問的語氣表示不止的詞語是什么
用于反問句的詞語主要有:難道 怎么 這么
用于反問句的詞語主要有:難道 怎么 這么難道不, 怎能、怎么、難道、
哪里、莫非、難不成。
除了反問詞,還要在最后加上語氣詞如:呢 嗎…… 而且為了表示與陳述句的區別,還要在最后加上問號(?)
如:【第1句】:那怎么是一樣的呢?
【第2句】:這怎么一樣呢?
【第3句】:難道不是這樣的嗎?
這個反問句改為陳述句就是:那是不一樣的。相比之下,前一個句子語氣就強烈多了。
除此之外,一些反問句還要有反問詞,如:難道 怎么 這么……
反問句的主要作用是用疑問的形式來表達確定的意思的句子,用來加重疑問語氣的一種修辭手法。就是把答案藏在問題里,且答案是唯一的,也是肯定的(明知故問)。[1]
反問句結尾時正常情況下用問號,而有些特殊的句子也可以用感嘆號。
反問句分為肯定反問句和否定反問句。肯定反問句表示否定的意思,否定反問句表示肯定的意思。
反問的作用是加強語氣,把本來已確定的思想表現得更加鮮明、強烈。反問句式不但比一般陳述句語氣更為有力,而且感情色彩更為鮮明。
反問句,就是明知故問,一般由陳述句改變而來,句子中充滿了說話人的充沛強烈的感情,或肯定或否定,且只問不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