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句】: 形容得意的詩句
【第1句】:君言不得意 唐 王維 《送別》【第2句】:古來得意不相負 唐 李白 《白頭吟》【第3句】:人生得意須盡歡 唐 李白 《將進酒·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第4句】:平康得意 宋 吳文英 《瑞鶴仙·藕心抽瑩繭》【第5句】:一日三眠夸得意 宋 柳永 《木蘭花/玉樓春》【第6句】:得意還年少 宋 張先 《清平樂·青袍如草》【第7句】:得意頻相顧 宋 歐陽修 《生查子》【第8句】:得意人人千萬態 宋 歐陽修 《玉樓春》【第9句】:有愧斜川得意人 宋 李之儀 《減字木蘭花·莫非魔境》【第10句】:姮娥得意為長計 宋 向子諲 《鷓鴣天·明月光中與客期》【第11句】:得意穿云度水 宋 向子諲 《西江月·得意穿云度水》【第12句】:自愛一輪方得意 宋 黃裳 《蝶戀花·一望瑤華初委地》【第13句】:得意忘年 宋 王以寧 《念奴嬌·晚煙凝碧》【第14句】:桂宮得意 宋 楊無咎 《青。
【第1句】:君言不得意 唐 王維 《送別》【第2句】:古來得意不相負 唐 李白 《白頭吟》【第3句】:人生得意須盡歡 唐 李白 《將進酒·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第4句】:平康得意 宋 吳文英 《瑞鶴仙·藕心抽瑩繭》【第5句】:一日三眠夸得意 宋 柳永 《木蘭花/玉樓春》【第6句】:得意還年少 宋 張先 《清平樂·青袍如草》【第7句】:得意頻相顧 宋 歐陽修 《生查子》【第8句】:得意人人千萬態 宋 歐陽修 《玉樓春》【第9句】:有愧斜川得意人 宋 李之儀 《減字木蘭花·莫非魔境》【第10句】:姮娥得意為長計 宋 向子諲 《鷓鴣天·明月光中與客期》【第11句】:得意穿云度水 宋 向子諲 《西江月·得意穿云度水》【第12句】:自愛一輪方得意 宋 黃裳 《蝶戀花·一望瑤華初委地》【第13句】:得意忘年 宋 王以寧 《念奴嬌·晚煙凝碧》【第14句】:桂宮得意 宋 楊無咎 《青玉案·奇葩珍樹叢叢繞》【第15句】:俊游方得意 姚述堯2 《臨江仙·橘綠橙黃秋正好》【第16句】:得意春風群玉府 宋 管鑒 《滿江紅·百罰深杯》【第17句】:惟有游魚偏得意 宋 沈瀛 《浣溪沙·雨點真珠水上鳴》【第18句】:賞遍名花得意時 宋 廖行之 《鷓鴣天·飛盡林花綠葉絲》【第19句】:看紅底、狀元新得意 宋 辛棄疾 《最高樓·西園買》【第20句】:人間得意 宋 辛棄疾 《水龍吟·倚欄看碧成朱》【第21句】:問人生、得意幾何時 宋 辛棄疾 《滿江紅·宿酒醒時》【第22句】:梅間得意 宋 辛棄疾 《沁園春·我醉狂吟》【第23句】:看取長安得意 宋 辛棄疾 《水調歌頭·萬事一杯酒》【第24句】:夢里偶然得意 宋 劉克莊 《水調歌頭·老子頗更事》【第25句】:得意歸時 宋 李曾伯 《水龍吟·梅邊連轡偕來》【第26句】:得意東風去棹 宋 吳文英 《木蘭花慢·幾臨流送遠》【第27句】:得意適其適 唐 柳宗元 《讀書》【第28句】:枕中得意 元 姬翼 《感皇恩·合浦未還珠》【第29句】:魚龍得意舞高秋 清 龔自珍 《詠史》【第30句】:得意那愁白發催 元 王冕 《偶成 其四》【第31句】:富貴得意如登天 宋 陸游 《短歌行》【第32句】:此中得意君須領 宋 陸游 《遣興》【第33句】:與我俱得意 宋 陸游 《秋興》【第34句】:飛螢方得意 宋 陸游 《夜雨》【第35句】:得意鷗波外 宋 陸游 《雜興》【第36句】:皇都得意回 宋 汪洙 《神童詩》【第37句】:我想那老賊一生得意沒弄好臉 清 賈鳧西 《木皮散人鼓詞》【第38句】:“有大志”說出得意話 清 賈鳧西 《木皮散人鼓詞》【第39句】:幾來得意人 宋 宋太宗 《逍遙詠》【第40句】:又是葵榴得意時 宋 蘇泂 《金陵雜興二百首》。
【第2句】: 形容人得意、羞愧的段落有哪些
十八般兵器——矛 矛為兵刃中最長之物,故有丈八蛇矛之稱;惟所謂丈八者,以周尺計之,合今之通用尺一丈四尺有奇;以此推之,則矛之由來,實在周代,或周代以前,來歷亦甚悠久,惟當時戰術未精,各種兵刃使用之法,亦極簡單,非若后之武術,以繁取勝,以多矜奇也。
車戰時代,兩陣相對極遠,非長兵不能及;故利用槍矛以為進攻之具,而佐之箭弩,矛之所以長丈八者,亦由于是。至馬戰時代,矛已覺其太長,不免有周轉不靈之病,故用矛者已不若用槍者之多矣。
以迄近代,火器盛行,古兵刃淘汰殆盡,即習武者亦類多不知矛之使法,不若刀槍等法,尚未絕傳也。茲在舊書攤上得抄本,題曰「長矛八法,」想系古之有心人,圖繪以示后人者;考其使用之法,與長槍略同,槍中有八母槍,蓋即脫胎于此,槍出于矛,其信然也。
矛屬于刺兵,是槍的前身。原始社會,人類就用獸角、竹片、尖形石塊刺殺動物,后來加上柄,就成了矛。
周代五兵,矛占其二,可知為主要兵器。 馬衡《凡將齋金石叢稿》:「矛,宜刺之兵也,三分其長,二為刃、一為。
刃之脊隆起,脊之兩旁微陷,以通空氣,取其刃而易拔也。」 《周禮?考工記?廬人》:「廬人為廬器,戈六尺有六寸,殳長尋有四尺,車戟常,酋矛常有四尺,夷矛三尋。
凡兵無過三其身。過三其身,弗能用也。
而無已,又以害人。故攻國之兵欲短,守國之兵欲長。
攻國之人眾,行地遠,食飲饑,且涉山林之阻,是故兵欲短。守國之人寡,食飲飽,行地不遠,且不涉山林之阻,是故兵欲長。
」 《周禮?考工記?廬人》:「酋矛,常有四尺;夷矛,三。」鄭玄注:「八尺曰尋,倍尋曰常。
酋、夷,長短名;酋之言遒也。酋,近;夷,長矣。
」 《周禮?考工記?廬人》:「凡為酋矛,參分其長,二在前,一在后,而圍之;五分其圍,去一以為晉圍,參分其晉圍,去一以為刺圍。」 1974年在陜西臨潼秦始皇陵的秦俑從葬坑中,出土了大批的兵器,有秦弓、鏃、矛、戈、鉞、吳鉤等。
就是兩千兩百年前,秦代軍隊武器裝備的再現。戈、矛、戟這三種兵器,都安有三公尺左右的長木柄,下端裝有銅,有的矛柄長達【第6句】:3公尺。
漢代,矛的形制甚多,漢劉熙《釋名?釋兵》:「矛,冒也,刃下冒矜也。下頭曰:入地也,松櫝長三尺,其矜宜輕,以松作之也。
櫝,速櫝也,前刺之言也。」 漢劉熙《釋名?釋兵》:「矛長丈八尺曰俏,馬上所持,言其俏俏便殺也;又曰激矛,激截也,可以激截敵陣之矛也。
仇矛,頭有三叉,言可以討仇敵之矛也;夷矛,夷,常也,其矜長丈六尺,不言常而曰夷者,言其可夷滅敵,亦車上所持也;矛,長九尺者也,霍也,所中霍然即破裂也。殳矛,殳,殊也,長丈二尺而無刃,有所撞 于車上,使殊離也。
」俏 犬+肖 漢劉熙《釋名?釋用器》:「仇矛,仇,讎也,所伐則平,如討仇讎也。」 漢劉熙《釋名?釋兵》:「 (小矛),延也,達也,去此至彼之言也。
」 《吳越春秋?勾踐伐吳外傳》:「越王乃被唐夷之甲,帶步光之劍,杖屈盧之矛,出死士以三百人為陣關下。」(《典略》:「周有屈盧之矛。
」) 蛇 矛 通體鐵制,由矛頭、矛柄、矛鐏三部分組成。矛頭長二尺余,扁平,彎曲如蛇形,兩面有刃,故稱蛇矛。
長 矛 矛頭長七八寸,形如槍頭,呈棱形。其下與柄相接,矛柄也可硬木制,粗如盈把,長一丈六余有余。
矛鐏是柄的飾物,也有銅制者,呈錐尖形,可使矛插地而不倒。 丈八蛇矛 矛曲如蛇,長一丈八尺,故名。
十八般兵器——盾 盾,亦為古兵器,其發明也,較弓箭為后,且竟謂為因有弓箭之后,始有盾牌,亦無不可。弓箭之用,既能殺人于百步或數步之外,其利用較之長矛大戟,止能于對面取人者,固不可以同日語,而戰爭之時,利用之者,日多一日,惟雙方如用弓箭以為戰,實不啻以命相搏,有智者出,知人之皮朋尤非戰爭之道,必也得一物以抵抗之,克制之,使箭失其效用,然后可以自護而取人;甲胄之堅,不足以御箭也,兵刃之利,不足以檔箭也;于是乎盾牌之法尚矣。
盾之制,不知始終于何時,但以其功效言之,一定有弓箭以后,始有之也。按時代推之,當在春秋之世;當時之有盾,不過專為抵御敵人之弓箭者,后世稱之曰擋箭牌,其取義至為明顯,護身御敵,誠足以傲諸兵刃而有余矣;蓋非特不能傷盾之毫厘,即其它一切兵刃,亦不難為于盾;自盾之出,而各武器,咸斂其鋒芒,而爭相習尚矣;惟當時止用以擋御,極為呆滯,此非盾之不良,實因無靈妙敏捷之法以運用耳;其后逐漸演進,施用亦漸得法,至漢而盾法昌明,習者亦多,非但足以自衛,抑亦可以攻人,其成效乃大著于世,光武部將馬武,有弁目數十人。
皆擅盾牌。每戰輒先軀,沖鋒陷陣。
所向無敵。矢石如雨。
不能傷其毫發,大小數十戰,累建奇功,此可見盾之為功,非但自衛已也。當前之堅甲利兵,破之如催枯拉朽耳。
其后人知此物實為戰爭利器,為將者且于一軍中挑選精銳,專練盾牌,另行編為一隊,以為戰爭時之用,亦有全軍習此者,盾之見重于世也如此,累世相傳,以至于清中葉。尚有馮子才劉永福所部之盾牌軍。
數與外人戰。皆賴此以取勝。
雖外人火之猛,槍械之精,無所懼。
【第3句】: 形容一個人得意的成語
春風得意 [chūn fēng dé yì]
基本釋義
得意:揚揚自得的樣子。舊時形容考中進士后的興奮心情。后形容職位升遷順利。
出 處
唐·孟郊《登科后》:“昔日齷齪不足夸;今朝曠蕩思無涯;春風得意馬蹄疾;一日看盡長安花。”
例 句
他評上了三好學生,又考上了重點中學,真是~。
近反義詞
近義詞
春風滿面 喜氣洋洋
反義詞
愁眉苦臉
上一篇:運用修辭手法的優美句子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