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句】: 天為棋盤
文:
天作棋盤星作子,誰人敢下? 地作琵琶路當絲,哪個能彈?
意思:
把天做為棋盤,把星星做為棋子,試問有誰可以下這盤棋呢?把地當作琵琶,把道路做為琴弦,試問哪個可以彈這把琵琶呢?
前兩個半句都是比喻,把天比作棋盤星比作棋子,把地比作琵琶路比作琴弦,后兩個半句都是反問,意思是這么大的棋這么大的琵琶,沒人能左右得了。
出處:
明代學士解縉的故事 解縉巧對諷權貴 明朝翰林大學士解縉堪稱詩詞名家,他自幼聰明好學,7歲能詩善文,且生性剛直。 一次,告老還鄉的李尚書不信解縉有此高才,他宴請幾個權臣顯貴作詩,派人叫解縉前來應對,想有意當眾奚落他一番。 解縉來到李府,只見大門緊閉。家人說主人吩咐要他從小門進入,他站在大門口硬是不走小門。李尚書聞情走來大聲說:“小子無才嫌地狹”;解縉即答:“大鵬展翅恨天低。”尚書聽了大吃一驚:呵,這小子口氣倒不小,忙命人打開中門相迎。 剛入席,一權貴便想借題嘲笑他母親在家做豆腐,父親挑上街叫賣的貧寒身世,對他說:“聽說才子能出口成對,今日請你以你父母職業為題如何?”解縉聽了,明知是奚落自己,不慌不忙地吟道:”戶挑日月上街賣;手把乾坤日夜磨。“眾人聽了,無不拍案叫絕。那權貴卻魚骨梗喉似的上下不安。 另一顯貴見解縉身穿綠襖,便也出一上聯譏諷他:“井里哈蟆穿綠襖”;解縉見那人身穿紅襖,靈機一動說出下聯:“鍋中螃蟹著紅袍”。那顯貴聽了暗想:這小子好厲害,我把他比作活哈蟆,他卻把我比作死螃蟹。但又無理發泄,只好自認倒霉。 酒過三巡,尚書欲壓服解縉,用手往天上一指,自命得意地說:“天作棋盤星作子,誰人敢下?”解縉聽罷,用腳在地上一頓,說:“地作瑟琶路作弦,哪個能彈!”口氣比他還高。尚書奈何不得,啼笑皆非。 這時,解縉舉杯祝酒說:“難得今日群才雅集,我愿題贈一聯助興”。尚書聽罷,忙叫人拿來文房四寶,解縉揮毫舞墨,然后擲筆大笑而去。眾人走過來一看,瞠目結舌地半天說不出話來,原來這是一副借物寓諷聯:“墻上蘆葦,頭重腳輕根底淺;山間竹筍,嘴尖皮厚腹中空。”
【第2句】: 天為棋盤星為子,何人能下
有一次,朱元璋和徐達在一起的時候,月色正好,朱元璋詩興大發,看到天上的星月美不勝收,于是吟出一上聯:”天為棋盤,星為子,何人能下?“徐達也看了看夜景,看到縱橫交錯的馬路,于是便對出了下聯:“地作琵琶,路作弦,哪個敢彈?”
這幅上下聯可以說對得非常的巧妙,“天”對“地”,“棋盤”對“琵琶”,上聯表達的是,如此珍貴的棋盤,星星是棋子,誰還敢下這樣的棋?下聯同樣的大地作的琵琶,路面為琴弦,誰還敢去談?如論在字面或者是意境上,都可以稱得上是絕對!
當然這幅上聯更妙的是,只要稍加改動,又會變出一幅新對聯來,與原來的意思完全不一樣了就,朱元璋將上聯略作改動后,就變成了:“天作棋盤,星作子,日月爭光”。
徐達這次就不好對了,針對朱元璋的上聯,徐達是想不出怎么改動自己的下聯了,他只好從新想了一幅下聯:“雷為戰鼓,電為旗,風云聚會”,雖然說徐達沒有用他之前的下聯,而是完全想了一幅新的下聯,但是這幅下聯依然是很絕妙的,對朱元璋的上聯恰到好處。
擴展資料
對聯又稱對偶、門對、春貼、春聯、對子、桃符、楹聯(因古時多懸掛于樓堂宅殿的楹柱而得名)等,是一種對偶文學,起源于桃符。是寫在紙、布上或刻在竹子、木頭、柱子上的對偶語句。言簡意深,對仗工整,平仄協調,字數相同,結構相同,是中文語言的獨特的藝術形式。
對聯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瑰寶,有歷史記載的最早對聯出現在三國時代。明洪武年間(1368-1399年),在江西廬陵(今江西省吉安市)地方,出土一尊特大鐵十字架,上鑄有三國時代孫權赤烏年號(238-250年)。
在鐵十字架上又鑄有藝術精美的對聯云:“四海慶安瀾,鐵柱寶光留十字;萬民懷大澤,金爐香篆藹千秋。”觀其形式與內容,與中國早期基督徒有關聯。春節時掛的對聯叫春聯,辦喪事的對聯叫做挽聯,辦喜事的對聯叫慶聯。對聯是利用漢字特征撰寫的一種民族文體,一般不需要押韻(律詩中的對偶句才需要押韻)。
駢文與律詩是對聯的兩大直接源頭。對聯在自身發展過程中,又吸收了古體詩、散文、詞曲等的特點。因而對聯所用句式,除了律詩句式、駢文句式外,還有古體詩句式、散文句式、仿詞曲句式。不同句式適用格律不同、寬嚴不同。其中律詩句式平仄要求最嚴,古體詩句式則除了對句末平仄有要求,其他位置平仄不拘。
春聯的一來源是春貼,古人在立春日多貼“宜春”二字,后漸漸發展為春聯,表達了中國勞動人民一種辟邪除災、迎祥納福的美好愿望。
春聯源遠流長,相傳起于五代后蜀主孟昶。他在寢室門板桃符上的題詞:“新年納余慶,嘉節號長春”,謂文“題桃符”(見《蜀梼杌》),這要算中國最早的對聯,也是第一副春聯。宋代不同史料對此說法不一,還有將作者歸為孟昶兒子的。因而這副春聯作者到底是誰,仍是個懸案。
對聯作為一種習俗,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2005年,中國國務院把楹聯習俗列為第一批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楹聯習俗在華人乃至全球使用漢語的地區以及與漢語漢字有文化淵源的民族中傳承、流播,對于弘揚中華民族文化有著重大價值。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對聯
【第3句】: 《三國演義》中的比喻句有哪些
《三國演義》中的比喻句:
【第1句】:良禽擇木而棲,賢臣擇主而事。
白話釋義:指優秀的禽鳥會選擇理想的樹木作為自己棲息的地方。比喻優秀的人才應該選擇能發揮自己才能的好單位和善用自己的好領導。
【第2句】:那里的山岡蜿蜒起伏,好像一條等待時機騰飛的臥龍。
白話釋義:那里的山丘彎彎曲曲地延伸的樣子,高低變化著,很像一條等待機會騰空飛起的臥龍。
【第3句】:我得到諸葛先生,就像魚兒得到水一樣啊。
白話釋義:我(指劉備)終于請到了諸葛先生,就好像魚兒得到了水一樣歡快。
【第4句】:譬猶駑馬并麒麟、寒鴉配鸞鳳耳。
白話釋義:如果說用某些事物與之相比,就好比是劣馬按上麒麟的腿,烏鴉配上鳳凰的耳朵。
【第5句】:弓開如秋月行天,箭去似流星落地,。
白話釋義:呂布力氣很大,能把弓拉滿,像滿月一樣。射出去的箭速度像流星一樣快。
【第6句】:鵬飛萬里,其志豈群鳥能識哉?譬如人染沉疴,當先用糜粥飲之,和藥以腹之,待其腑臟調和,形體漸安,然后以肉食補之,猛藥以治之,則病根盡去,人得全生也。若不待氣脈和緩,便投以猛藥厚味,欲求安保,誠為難矣!
白話釋義:大鵬展翅飛萬里,它的志向難道是那些小燕雀能認識的嗎?比如一個人得了多年的痼疾,應當先給他喝點稀粥,同藥一起服下。
等到他肺腹調和、形體慢慢養得安穩些了,再用肉食補養,加上效力強的藥治療,這樣病根才能除盡,人得以全面康復。如果不等病人氣脈緩和,就給他吃烈藥和味道厚重的食物,想要求得平安,實在就難了。
【第7句】:儒有君子小人之別。君子之儒,忠君愛國,守正惡邪,務使澤及當時,名流后世——若夫小人之儒,惟務雕蟲,專工翰墨;青春作賦,皓首窮經;筆下雖有千言,胸中實無一策。
白話釋義:儒者有君子小人之分,作為君子的儒者,忠于國君熱愛祖國,堅守公正道義憎恨邪惡奸佞,一定要讓恩澤普及現世,美名傳于后世。
像那種小人的儒者,只會專營雕蟲小技,專注于舞文弄墨;年輕時開始寫詩作賦,到老了還在專研經書。筆桿下雖然能寫千言萬語,胸中實際上沒有一條治國的良策。
【第8句】:良藥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
白話釋義:好藥雖苦卻有利于治病,忠言雖然不好聽卻對人的行為大有益處.
【第9句】:初生之犢不懼虎。
白話釋義:剛剛出生的牛犢不害怕老虎。比喻閱世不深的青年人敢說敢干,無所畏懼。
【第4句】: 形容三國的句子
【第1句】:良禽擇木而棲,賢臣擇主而事。見機不早,悔之晚矣。
【第2句】:血染征袍透紅甲,當陽誰敢與爭鋒! 古來沖陣扶幼主,只有常山趙子龍。
【第3句】:臥龍南陽睡未醒,又添列曜下舒城。蒼天既已生公瑾,塵世何須出孔明!
【第4句】:英雄者,胸懷大志,腹有良策,有包藏宇宙之機,吞吐天地之志者也。
【第5句】:鳳翱翔于千仞兮,非梧不棲;士伏處于一方兮,非主不依。樂躬耕于隴畝兮,吾愛吾廬;聊寄傲于琴書兮,以待天時。
【第6句】:庶如螢火之光,亮乃皓月之明也。
【第7句】:慰平生兮吾將醉;吾將醉兮發狂吟!
【第8句】:拼將一死酬知己,致令千秋仰義名。
【第9句】:犬豕何堪共虎斗,魚蝦空自與龍爭。
【第10句】:北海酬恩日,神亭酣戰時。臨終言壯志,千古共嗟咨!
【第11句】:赤壁遺雄烈,青年有俊聲。弦歌知雅意,杯酒謝良朋,曾謁三千斛,常驅十萬兵。巴丘終命處,憑吊欲傷情。
【第12句】:峴相連紫翠堆,士元有宅傍山隈。兒童慣識呼鳩曲,閭巷曾聞展驥才。預計三分平刻削,長驅萬里獨徘徊。誰知天狗流星墜,不使將軍衣錦回。
【第13句】:一鳳并一龍,相將到蜀中。才到半路里,鳳死落坡東。風送雨,雨隨風,隆漢興時蜀道通,蜀道通時只有龍。
【第14句】:四白發居西蜀,清名震大邦。忠心如皎月,浩氣卷長江。寧可斷頭死,安能屈膝降?巴州年老將,天下更無雙。
【第15句】:豎子欺吾年老!吾手中寶刀卻不老!
【第16句】:昔日戰長坂,威風猶未減。突陣顯英雄,被圍施勇敢。鬼哭與神號,天驚并地慘。常山趙子龍,一身都是膽!
【第17句】:聞勇將不怯死以茍免,壯士不毀節而求生。
【第18句】:龍游溝壑遭蝦戲,鳳入牢籠被鳥欺。
【第19句】:人杰惟追古解良,士民爭拜漢云長。桃園一日兄和弟,俎豆千秋帝與王。氣挾風雷無匹敵,志垂日月有光線。至今廟貌盈天下,古木寒鴉幾夕陽。
【第20句】:常山有虎將,智勇匹關張。漢水功勛在,當陽姓字彰。兩番扶幼主,一念答先皇。青史書忠烈,應流百世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