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紱,字用章,其先封丘人”閱讀練習及參考答案
黃紱,字用章,其先封丘人。曾祖徒平越,遂家焉。紱登正統十三年進士,除行人,歷南京刑部郎中。剛廉,人目之日“硬黃”。大猾譚千戶者,占民蘆場,莫敢問,紱奪還之民。
成化九年,遷四川左參議。久之,進左參政。按部崇慶,旋風起輿前,不得行。紱曰:“此必有冤,吾當為理。”風遂散。至州,禱城隍神,夢若有言州西寺者。寺去州四十里,倚山為巢,后臨巨塘。僧夜殺人沉之塘下,分其資。且多藏婦女于窟中。紱發吏兵圍之,窮詰,得其狀,誅僧毀其寺。倉吏倚皇親乾沒官糧巨萬,紱追論如法,威行部中。歷四川、湖廣左、右布政使。奏閉建昌銀礦。
兩京工興,湖廣當輸銀二萬,例征之民,紱以庫羨充之。荊王奏徙先壟,紱恐為民擾,執不可。
二十二年,擢右副都御史,巡撫延綏。劾參將郭鏞,都指揮鄭印、李鐸、王琮等抵罪,計捕奸豪張綱。申軍令,增置墩堡,邊政一新。出見士卒妻衣不蔽體,嘆日:“健兒家貧至是,何面目臨其上。”亟豫給三月餉,親為拊循。會有詔毀庵寺,紱因盡汰諸尼,以給壯士無妻者。及紱去,多攜子女拜送于道。
弘治三年,拜南京戶部尚書。言官以紱進頗驟,頻有言。帝不聽,就改左都御史,焚差歷簿于庭曰:“事貴得人耳,資勞久近,豈立官意哉。”
紱歷官四十余年,性卞急,不能容物。然操履潔白,所互有建樹。六年乞休,未行卒。
(節選自《明史·列傳第七十三·黃紱傳》)
二十二年遷右副都御史,巡撫延餒,增置建安等堡、邊墻及移置驛傳、拓教場地。人皆利之。弘治三年,超升南京戶部尚書。四年改南京都察院左都御史,掌院事。六年疏請致仕,許秉傳歸。未行而卒,訃聞,賜祭葬如例。紱性嚴急,不容物,遏事輒徑行己志,無所顧慮。然所守有可取云。
(節選自《國朝獻征錄·南京都察院左都御史黃紱·實錄》)
1.對下列文案中加點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吾當為理
理:理訟
B.窮詰,得其狀
窮詰:追問
C.亟預給三月餉
豫:憂傷
D.六年疏請致仕
致仕:退休
2.下列各組文案中,加點詞的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組是(3分)
A.曾祖徒平越,遂家焉
子亦有不利焉
B.且多藏婦女于窟中
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辭
C.何面目臨其上
青泥何盤盤
D.言官以紱進頗驟
但以劉日薄西山
3.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黃紱剛直清廉,被人們稱為“硬黃”。他是進士出身,擔任過行人、南京刑部郎中,曾經從大奸人譚千戶手中為百姓奪回被強占的蘆場。
B.黃紱執法嚴明。他任左參政時,派兵包圍州城西面寺院,誅殺殺人沉尸、劫掠財物的'僧人;并依法追究依仗皇親貪污巨額官糧的倉吏。
C.黃紱體恤百姓。兩京工程興起時,他用國庫的盈余抵充湖廣百姓應該繳納的稅款;荊王奏請遷移祖先墳墓,他擔心擾民,堅決不同意。
D.黃紱綏邊有方。他懲治不法將領,逮捕奸豪;捐贈財物,撫慰士卒妻子;增設建安等城堡、邊墻以及設置驛傳、擴大教場,給予百姓便利。
4.把原文中畫線的文案翻譯成現代漢語。(10分)
(1)按部崇慶,旋風起輿前,不得行。
(2)會有詔毀庵寺,紱因盡汰諸尼,以給壯士無妻者。
(3)未行而卒,訃聞,賜祭葬如例。
參考答案
【第1句】:C(C.豫:預先,事先。)
【第2句】:D(D.均為介詞,因為。A.兼詞,于此/助詞,表強調;B.連詞,并且/連詞,尚且。C.代詞,什么/副詞,多么。)
【第3句】:D(D.“捐贈財物”無中生有,原文意為“立即預支三月軍餉,親自撫慰”。)
【第4句】:(1)(黃紱)巡視管轄內的崇慶,轎輿前刮起旋風,不能前行。(關鍵詞:“按”“部”各1分,語意通順1分)
(2)恰逢詔令毀棄庵寺,黃紱于是汰除所有尼姑,將她們嫁給沒有妻子的壯士。(關鍵詞:“會”“汰”各1分,定語后置句式“壯士無妻者”1分,語意通順1分)
(3)(黃紱)還沒動身就去世了,皇帝聽到訃告,按照體例賜予葬禮。(關鍵詞:“聞”1分,狀語后置句式“賜祭葬如例”1分,語意通順1分)
【參考譯文】
黃紱,字用章,他的祖先是封丘人。曾祖遷移到平越,于是安家到這個地方。正統十三年,黃紱考中進士,授官行人,歷任南京刑部郎中。黃紱剛直清廉,人們稱他為“硬黃”。大奸人譚千戶,強占百姓蘆場,沒有人敢過問,黃紱奪回來還給百姓。
成化九年,晉升為四川左參議。過了一段時間,晉升為左參政。(黃紱)巡視管轄內的崇慶,在轎輿前刮起旋風,不能前行。黃紱說:“這里一定有冤魂,我應當為它理訟。”風于是散去。到州城,向城隍神祈禱,夢里仿佛有人說州城西面寺院。寺院距離州城四十里,倚山而筑,后面臨近大水塘。僧人夜里殺人,沉尸塘下,瓜分掉被殺者的財物。并且在洞窟中藏了很多婦女。黃紱派官兵包圍寺廟,深入追問,得出實情,誅殺僧人,毀掉那座寺廟。倉吏倚仗皇親貪污官糧極多,黃紱依法追究,威望流傳于轄區。歷任四川、湖廣左、右布政使。奏請關閉建昌銀礦。
兩京工程興起,湖廣應當繳納二萬兩銀子,按舊例向百姓征收,黃紱用國庫盈余抵充。荊王奏請遷移祖先墳墓,黃紱擔心擾民,堅決不同意。
二十二年,提升為右副都御史,巡撫延綏。彈劾參將郭鏞,判都指揮鄭印、李鐸、王琮等有罪,用計逮捕奸豪張綱。申明軍令,增置墩堡,邊防政務出現新面貌。出巡時看見士卒妻子衣不蔽體,嘆息說:“勇士們的家貧窮到這個地步,我有什么面目做他們的長官。”立即預支三月軍餉,親自撫慰。恰逢詔令毀棄庵寺,黃紱于是汰除所有尼姑,將她們嫁給沒有妻子的壯士。等黃紱離去,很多人攜帶子女在路上拜送。
弘治三年,授官南京戶部尚書。諫官因為黃紱晉升很快,不斷諫阻。皇帝不聽,黃紱就地改任左都御史,皇帝在大庭上焚燒差歷簿說:“事情貴在得人,資格和功勞的長久與否,哪里是立官的本意呢?”
黃紱歷任官職四十余年,性情急躁,不能容人。然而操行高潔,所到之處均有建樹。弘治六年,請求退休,沒上路就去世了。
黃紱在二十二年升任右副都御史,巡撫延綏,增設建安等城堡、邊墻以及設置驛傳、擴大教場。百姓都因此得到便利。弘治三年,破格提拔為南京戶部尚書。四年改任南京都察院左都御史,主管都察院事宜。弘治六年黃紱上疏請求退休,皇帝允許他乘坐驛車返鄉。(黃紱)還沒動身就去世了,皇帝聽到訃告,按照體例賜予葬禮。黃紱性格急躁,不能容人,遇到事情就直接按照自己的想法去做,沒有什么顧慮。然而他所到任的地方都有建樹。
黃紱字用章其先封丘”原文賞析及習題答案
黃紱,字用章,其先封丘人。曾祖徒平越,遂家焉。紱登正統十三年進士,除行人,歷南京刑部郎中。剛廉,人目之日“硬黃”。大猾譚千戶者,占民蘆場,莫敢問,紱奪還之民。
成化九年,遷四川左參議。久之,進左參政。按部崇慶,旋風起輿前,不得行。紱曰:“此必有冤,吾當為理。”風遂散。至州,禱城隍神,夢若有言州西寺者。寺去州四十里,倚山為巢,后臨巨塘。僧夜殺人沉之塘下,分其資。且多藏婦女于窟中。紱發吏兵圍之,窮詰,得其狀,誅僧毀其寺。倉吏倚皇親乾沒官糧巨萬,紱追論如法,威行部中。歷四川、湖廣左、右布政使。奏閉建昌銀礦。
兩京工興,湖廣當輸銀二萬,例征之民,紱以庫羨充之。荊王奏徙先壟,紱恐為民擾,執不可。
二十二年,擢右副都御史,巡撫延綏。劾參將郭鏞,都指揮鄭印、李鐸、王琮等抵罪,計捕奸豪張綱。申軍令,增置墩堡,邊政一新。出見士卒妻衣不蔽體,嘆日:“健兒家貧至是,何面目臨其上。”亟豫給三月餉,親為拊循。會有詔毀庵寺,紱因盡汰諸尼,以給壯士無妻者。及紱去,多攜子女拜送于道。
弘治三年,拜南京戶部尚書。言官以紱進頗驟,頻有言。帝不聽,就改左都御史,焚差歷簿于庭曰:“事貴得人耳,資勞久近,豈立官意哉。”
紱歷官四十余年,性卞急,不能容物。然操履潔白,所互有建樹。六年乞休,未行卒。
(節選自《明史·列傳第七十三·黃紱傳》)
二十二年遷右副都御史,巡撫延餒,增置建安等堡、邊墻及移置驛傳、拓教場地。人皆利之。弘治三年,超升南京戶部尚書。四年改南京都察院左都御史,掌院事。六年疏請致仕,許秉傳歸。未行而卒,訃聞,賜祭葬如例。紱性嚴急,不容物,遏事輒徑行己志,無所顧慮。然所守有可取云。
(節選自《國朝獻征錄·南京都察院左都御史黃紱·實錄》)
4.對下列文案中加點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吾當為理理:理訟
B.窮詰,得其狀窮詰:追問
C.亟預給三月餉豫:憂傷
D.六年疏請致仕致仕:退休
5.下列各組文案中,加點詞的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組是(3分)
A.曾祖徒平越,遂家焉子亦有不利焉
B.且多藏婦女于窟中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辭
C.何面目臨其上青泥何盤盤
D.言官以紱進頗驟但以劉日薄西山
6.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黃紱剛直清廉,被人們稱為“硬黃”。他是進士出身,擔任過行人、南京刑部郎中,曾經從大奸人譚千戶手中為百姓奪回被強占的蘆場。
B.黃紱執法嚴明。他任左參政時,派兵包圍州城西面寺院,誅殺殺人沉尸、劫掠財物的僧人;并依法追究依仗皇親貪污巨額官糧的倉吏。
C.黃紱體恤百姓。兩京工程興起時,他用國庫的盈余抵充湖廣百姓應該繳納的稅款;荊王奏請遷移祖先墳墓,他擔心擾民,堅決不同意。
D.黃紱綏邊有方。他懲治不法將領,逮捕奸豪;捐贈財物,撫慰士卒妻子;增設建安等城堡、邊墻以及設置驛傳、擴大教場,給予百姓便利。
7.把原文中畫線的'文案翻譯成現代漢語。(10分)
(1)按部崇慶,旋風起輿前,不得行。
(2)會有詔毀庵寺,紱因盡汰諸尼,以給壯士無妻者。
(3)未行而卒,訃聞,賜祭葬如例。
參考答案
【第4句】:C(C.豫:預先,事先。)
【第5句】:D(D.均為介詞,因為。A.兼詞,于此/助詞,表強調;B.連詞,并且/連詞,尚且。C.代詞,什么/副詞,多么。)
【第6句】:D(D.“捐贈財物”無中生有,原文意為“立即預支三月軍餉,親自撫慰”。)
【第7句】:(1)(黃紱)巡視管轄內的崇慶,轎輿前刮起旋風,不能前行。(關鍵詞:“按”“部”各1分,語意通順1分)
(2)恰逢詔令毀棄庵寺,黃紱于是汰除所有尼姑,將她們嫁給沒有妻子的壯士。(關鍵詞:“會”“汰”各1分,定語后置句式“壯士無妻者”1分,語意通順1分)
(3)(黃紱)還沒動身就去世了,皇帝聽到訃告,按照體例賜予葬禮。(關鍵詞:“聞”1分,狀語后置句式“賜祭葬如例”1分,語意通順1分)
【參考譯文】
黃紱,字用章,他的祖先是封丘人。曾祖遷移到平越,于是安家到這個地方。正統十三年,黃紱考中進士,授官行人,歷任南京刑部郎中。黃紱剛直清廉,人們稱他為“硬黃”。大奸人譚千戶,強占百姓蘆場,沒有人敢過問,黃紱奪回來還給百姓。
成化九年,晉升為四川左參議。過了一段時間,晉升為左參政。(黃紱)巡視管轄內的崇慶,在轎輿前刮起旋風,不能前行。黃紱說:“這里一定有冤魂,我應當為它理訟。”風于是散去。到州城,向城隍神祈禱,夢里仿佛有人說州城西面寺院。寺院距離州城四十里,倚山而筑,后面臨近大水塘。僧人夜里殺人,沉尸塘下,瓜分掉被殺者的財物。并且在洞窟中藏了很多婦女。黃紱派官兵包圍寺廟,深入追問,得出實情,誅殺僧人,毀掉那座寺廟。倉吏倚仗皇親貪污官糧極多,黃紱依法追究,威望流傳于轄區。歷任四川、湖廣左、右布政使。奏請關閉建昌銀礦。
兩京工程興起,湖廣應當繳納二萬兩銀子,按舊例向百姓征收,黃紱用國庫盈余抵充。荊王奏請遷移祖先墳墓,黃紱擔心擾民,堅決不同意。
二十二年,提升為右副都御史,巡撫延綏。彈劾參將郭鏞,判都指揮鄭印、李鐸、王琮等有罪,用計逮捕奸豪張綱。申明軍令,增置墩堡,邊防政務出現新面貌。出巡時看見士卒妻子衣不蔽體,嘆息說:“勇士們的家貧窮到這個地步,我有什么面目做他們的長官。”立即預支三月軍餉,親自撫慰。恰逢詔令毀棄庵寺,黃紱于是汰除所有尼姑,將她們嫁給沒有妻子的壯士。等黃紱離去,很多人攜帶子女在路上拜送。
弘治三年,授官南京戶部尚書。諫官因為黃紱晉升很快,不斷諫阻。皇帝不聽,黃紱就地改任左都御史,皇帝在大庭上焚燒差歷簿說:“事情貴在得人,資格和功勞的長久與否,哪里是立官的本意呢?”
黃紱歷任官職四十余年,性情急躁,不能容人。然而操行高潔,所到之處均有建樹。弘治六年,請求退休,沒上路就去世了。
黃紱在二十二年升任右副都御史,巡撫延綏,增設建安等城堡、邊墻以及設置驛傳、擴大教場。百姓都因此得到便利。弘治三年,破格提拔為南京戶部尚書。四年改任南京都察院左都御史,主管都察院事宜。弘治六年黃紱上疏請求退休,皇帝允許他乘坐驛車返鄉。(黃紱)還沒動身就去世了,皇帝聽到訃告,按照體例賜予葬禮。黃紱性格急躁,不能容人,遇到事情就直接按照自己的想法去做,沒有什么顧慮。然而他所到任的地方都有建樹。
《封丘作》閱讀答案
一直以來閱讀都是語文教學中的重點。在語文教學中表現得尤為凸出。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馮至“萬方多難”中成就的“詩圣”閱讀練習及答案,供大家分享。
馮至“萬方多難”中成就的“詩圣”閱讀原文
到了755年的10月,除去中間回了幾趟洛陽,他在長安已經整整九年,也許是他上左丞相韋見素的詩發生了作用,被任河西縣尉。當時的縣尉,可以說是使一個有良心的詩人最難忍受的職位。高適任封丘尉時,有幾句詩寫縣尉的生活非常沉痛:
只言小邑無所為,公門百事皆有期;
拜迎官長心欲碎,鞭撻黎庶令人悲。
——高適:《封丘作》
杜甫在長安與高適重逢,也曾經為他欣幸,因為他脫身縣尉,再也用不著鞭打人民了。如今他絕不愿蹈高適的覆轍,去過逢迎官長、鞭打人民的生活,他雖然貧困,雖然44歲了還沒有一個官職,他卻不加考慮便拒絕了這個任命。他辭卻河西尉,改就右衛率府胄曹參軍,任務是看守兵甲器仗,管理門禁鎖鑰,職位是正八品下。
他決定接受這個職務后,又到奉先去探視一次妻子。這正是唐朝成立以來統治集團的奢侈生活與人民所受的剝削都達到前此未有的高點的時刻,隨著頻年的水旱成災,人民的生活比起開元時代好像翻了一個大筋斗,貧富的懸殊一天比一天尖銳。杜甫在11月里一天的夜半從長安出發,當時百草凋零,寒風凜冽,手指凍僵,連衣帶斷了都不能結上。他如今有了這么一個小小的官職,可以說是長安九年內不斷地獻賦呈詩所得到的結果,他一路上便把這些年的生活總括起來檢討了一遍。他想起在長安內心里常常發生的沖突,他本來可以像李白那樣,遨游江海,瀟灑送日月,但他關心人民,希望有一個愛護人民的,他把這希望完全寄托在皇帝身上,所以他舍不得離開長安,他覺得自己好像傾向太陽的葵藿,本性不能改變。如今頭發白了,身體衰弱了,當年以稷契自命,如今獲得的職務不過是在率府里看管兵器。至于他所傾向的“太陽”呢?——他走過驪山下,天已破曉,他知道,玄宗正在山上的華清官里避寒,在歌舞聲中盡情歡樂,把從民間搜刮來的財物,任意賜予,他追究這些財物的來源是——
彤庭所分帛,本自寒女出,
鞭撻其夫家,聚斂貢城闕。
——《自京赴奉先縣詠懷五百字》
而楊貴妃與楊氏姊妹飲饌的豐美,使他不禁想起長安街頭的餓殍,心頭涌出來這千古的名句:
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
——《自京赴奉先縣詠懷五百字》
門內門外,咫尺之間竟有這么大的不同,想到這里,他或許會感到這個局面再也不能繼續下去了,但他當時并不知道,安祿山已經起兵范陽,而唐代的社會從此便結束了它的盛世,邁入了坎坷多難的時期。他轉北渡過渭水,到了奉先,一進家門便聽見一片號眺的聲音,原來他未滿周歲的幼兒剛剛餓死。鄰居都覺得可憐,做父親的哪能不悲哀呢?但是杜甫的悲哀并不停滯在這上邊,他想,他自己還享有特權,既不納租稅,也不服兵役,如今世界上不知有多少窮苦無歸與長年遠戍的人,他們身受的痛苦不知比自己的要多多少倍!想到這里,他的憂愁已經漫過終南山,彌漫天下了。
他把從長安出發到奉先這段路程的經歷和感想寫成《自京赴奉先縣詠懷五百字》。這是一篇杜甫劃時代的杰作,里邊反映出安史之亂前社會的實況,反映出杜甫內心的矛盾與他偉大的人格;這也是杜甫長安十年生活的總結,從這里我們知道,杜甫無論在思想的進步上或藝術的純熟上都超越了他同時代的任何一個詩人。(選自《杜甫傳》,有刪節)
馮至“萬方多難”中成就的.“詩圣”閱讀題目
【第1句】:下列對傳記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確的兩項是()
A.杜甫拒絕了河西尉的任命,是因為他不愿意去過逢迎官長、鞭打人民的生活。這么看來,杜甫雖然希望有官可做,但不做什么樣的官,還是有原則的。
B.本文記述了風云多變憂患重重的現實處境如何造成杜甫一生無窮的災難,而詩人又如何和人民患難與共、用詩歌記載苦難的歷史。
C.本文所展現的杜甫形象生動,性格心理發掘很深入;達到了學術性與文學性完美的結合,是一部傳記文學的佳作。
D.詩人杜甫無論是“慨世”還是“慨身”,他的感情心志總是和國家危機、民生痛苦膠漆般地結合在一起,所有的詩篇都充溢著個人的與時代的血淚。
E.本文創作講求忠于史實,所有描寫都有史實作為根據,但又不作煩瑣的考據。正因為這樣,本文才膾炙人口,贏得了廣大讀者的好評。
【第2句】:文案下面畫線詞語、文案的含義。
(1)他想起在長安內心里常常發生的沖突。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他覺得自己好像傾向太陽的葵藿,本性不能改變。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3句】:杜甫不是十全十美的人,他也有他的缺點。請結合本文談一談。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4句】:我們都知道,杜甫被稱為“詩圣”,這是為什么呢?請結合本文作一說明。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馮至“萬方多難”中成就的“詩圣”答案解析
【第1句】:DE
【第2句】:(1)一方面,他向往自由,希望能夠有一天遨游江海,瀟灑一生;一方面,他關心人民,把希望寄托在身上,期待著有一天能夠有個一官半職造福百姓,所以不能離開長安。這里的“沖突”是指這兩種思想的沖突。
(2)這里是用了一個比喻,說皇帝是太陽,自己就是葵藿,忠于皇帝是自己的本性,永遠不會改變。
【第3句】:獻賦呈詩干謁權貴,以求得到一官半職。在唐朝雖然是較為普遍的現象,但現在看來,也是不可取的。
【第4句】:他能夠看到人民的苦難,能夠揭露統治者的荒淫奢侈,并在詩歌中如實反映。這決定了他的詩歌絕不是無病呻吟,而是具有極強的人民性。杜甫作為一個詩人的偉大之處就在這里。如此,他自然是詩歌王國里的圣人。(意對即可)
“董俊,字用章,真定藁城人”閱讀答案和原文翻譯
董俊,字用章,真定藁城人。少力田,長涉書史,善騎射。金貞祐間,邊事方急,藁城令立的募兵,射中者拔為將。獨俊一發破的,遂將所募兵迎敵。
太祖十年,國王木華黎南下,俊迎降。十四年,以勞擢知中山府事,佩金虎符。金將武仙據真定,諸城皆應仙。俊率眾夜入真定,逐仙走之。十五年春,中山府治中李全叛應仙。俊方屯曲陽,仙來攻,敗之黃山下,獻捷于木華黎。及仙以眾降,木華黎承制授俊龍虎衛上將軍,行元帥府事,屯藁城。俊謁木華黎曰:“武仙奸黠,終不為我用,請備之。”木華黎然其言,以俊為左副元帥,升藁城縣為永安州,號其眾為匡國軍,兵、民之事,一委于俊。二十年,仙果殺都元帥史天倪,據真定叛。俊以孤軍居反側間,戰士不滿千人。仙攻之,不能下,乃縱兵蹂民禾。俊呼語之日:“汝欲得民,而奪之食,無道賊不為也!”仙慚而去。久之,俊復夜入真定,仙敗走,乃納史天倪弟天澤為帥。太宗四年,會諸軍圍精。明年,金主棄汴奔歸德,追圍之。金兵夜出薄諸軍于水,俊力戰死之。時年四十有八。
俊早喪父,事母以孝聞,待親故皆有恩意。克汴時,以侍其軸(注)為賢,延歸教諸子。嘗曰:“射,百日事耳。《詩》《書》,非積學不通。”屢誡諸子曰:“吾一農夫,遭天下多故,徒以忠義事人,僅立門戶,深愿汝曹力田讀書,勿求非望為吾累也。”臨陣,勇氣懾眾,立矢石間,怡然若無事者,雖中傷亦不為動。每慕馬援為人,曰:“馬革裹尸,援固可壯。”故戰必持矛先士卒。或諫,俊曰:“我人臣也,敵在前,不死,乃就安避危乎!”初,太宗即位,朝于行在,諸將獻戶口,各增數要利。吏請如眾,俊日:“民實少,他日需求無應,必重斂以承命,是我獨利,而民日困也。”藁城有三百余人克期作亂,事覺,戮其渠魁,余并釋之。深、冀二州妖人惑眾,圖不軌,連逮者數萬人,有司議當族。俊力請主者,但誅首惡。節度使劉成叛降武仙,俊下令曰:“叛者成一人,余能去逆,即忠義士,吾畀其資產,仍奏官之。”眾果相率來降。沃州天臺寨既降,他將利其子女,欲掠之。俊曰:“城降而俘其家,仁者不為也。”力止之。為政寬明,見人善治田廬,必曲加褒獎,有惰者,則怒罰之。故所部完實,民惟恐其去也。
(節選自《新元史》)
【注】其軸,人名。
8.對下列文案中加點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A.十四年,以勞擢知中山府事
擢:提拔。
B.兵、民之事,一委于俊
一:全部。
C.以侍其軸為賢,延歸教諸子
延:招請。
D.余能去逆,即忠義士
去:除去。
9.以下各組文案中,分別表現董俊軍事才能和政治才能的一組是
A.①國王木華黎南下,俊迎降
②見人善治田廬,必曲加褒獎
B.①俊率眾夜入真定,逐仙走之
②事覺,戮其渠魁,余并釋之
C.①俊復夜入真定,仙敗走
②立矢石問,怡然若無事者
D.①敗之黃山下,獻捷于木華黎
②是我獨利,而民日困也
10.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敘述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金朝貞祐年間,藁城縣令比武招兵,董俊因箭術高超而被提拔為將領。元太祖十年,他迎降國王木華黎。
B.金將武仙被打敗后率眾投降,但后來又殺害元帥史天倪,憑借真定叛亂,董俊再次夜襲真定,打跑了他。
C.董俊特別孝順母親,對親戚朋友也都有恩惠,他獎賞善治田廬者,處罰懶惰者,所以百姓都不愿他離任。
D.董俊在處理藁城人預謀作亂、深冀二州妖人惑眾以及劉成反叛的案件中,都主張嚴辦首惡,不問脅從。
11.把文言文閱讀材料中畫橫線的文案翻譯成現代漢語。
(1)俊謁木華黎日:“武仙奸黠,終不為我用,請備之。”
(2)吾一農夫,遭天下多故,徒以忠義事人,僅立門戶,深愿汝曹力田讀書,勿求非望為吾累也。
參考答案
8D(去:離開。)
9B(A中①句不是董俊的軍事才能;C中②句為董俊的軍事才能,不是政治才能;D中②句為董俊愛護百姓,非政治才能。)
10C(C項因果關系不當。“獎賞善治田廬者,處罰懶惰者”不是百姓戴董俊的原因。原因是董俊善于治理,使該地人民富足。)
11(1)董俊拜見木華黎說:“武仙奸詐狡猾,最終也不會被我們所使用,請防備他。”
(本句中關鍵詞“謁”“黠”“為”“備”各1分,語意1分,共5分。)
(2)我是一個農夫,恰逢天下多事之秋,僅僅憑借著忠義侍奉他人,只能夠立起門戶,深切希望你們努力種田讀書,不要追求過分的欲望而成為我的負擔。
(本句中關鍵詞“遭”“徒”“愿”“累”各1分,語意1分,共5分。)
【參考譯文】
董俊,字用章,真定府藁城縣人。年少時努力種田,長大后涉獵經書史籍,擅長騎馬射箭。金朝貞祐年間,邊境戰事正緊急,藁城縣令樹起靶子招募士兵,射中靶子的提拔為將領。只有董俊一人發箭射中靶子,于是就率領所招募的士兵迎擊敵人。
太祖十年,國王木華黎向南征戰,董俊迎接并投降。十四年,董俊憑著功勞被提拔,主管中山府事務,佩戴金虎符。金朝將領武仙占據真定,各城都響應武仙。董俊率兵趁夜攻入真定,把武仙趕跑了。十五年春,中山府治中李全反叛,響應武仙。董俊正駐扎在曲陽,武仙前來進攻,董俊在黃山下把武仙打敗,向木華黎獻上捷報。等到武仙率眾投降,木華黎稟承皇帝旨意任命董俊為龍虎衛上將軍,主管元帥府事務,駐扎在藁城。董俊拜見木華黎說:“武仙奸詐狡猾,最終也不會被我們所使用,請防備他。”木華黎認為他的話正確,任命董俊擔任左副元帥,升藁城縣為永安州,為他的軍隊起名號為“匡國軍”,軍隊及百姓的事務,全都委托給董俊。二十年,武仙果然殺害了大元帥史天倪,憑借著真定叛亂。董俊率領孤軍處于危急的形勢下,戰士不滿千人。武仙攻擊他,不能攻下,就放縱士兵踐踏百姓的禾苗。董俊呼喊武仙,對他說:“你想得到百姓支持,卻要奪去他們的糧食,這是無道的賊人都不會做的事啊。”武仙慚愧地離開了。過了很長時間,董俊再次趁夜攻入真定,武仙失敗逃跑,于是補納史天倪的弟弟史天澤,讓他做了大元帥。
太宗四年,恰逢各軍圍攻汴州。第二年,金主放棄汴州逃奔到歸德,董俊追上去圍攻他。金兵夜里派出軍隊在水邊逼近各軍,董俊奮力作戰,死在戰場,時年四十八歲。董俊早年喪父,侍奉母親以孝順聞名,對待親朋故交都有恩德。攻克汴州時,董俊認為他的.侍從其軸賢能,請到家中教導他的各個兒子。曾說:“射箭,是百日就能學好的事情。《詩》《書》,非得積累學問不能通曉。”屢次告誡他的兒子們說:“我是一個農夫,恰逢天下多事之秋,僅僅憑借著忠義侍奉他人,只能夠立起門戶,深切希望你們努力種田讀書,不要追求過分的欲望而成為我的負擔。”在戰場上,他的勇氣能夠懾服眾人,站立在箭雨之中,泰然自若,如同沒有任何事情一樣,即使受了傷也不為所動。他總是羨慕馬援的為人,說:“馬革裹尸,馬援本來就值得讓人感到雄壯啊。”所以每次作戰都一定拿著矛身先士卒。有人勸諫他,董俊說:“我是人臣,敵人在面前,不戰死,難道求取安全躲避危險嗎?”當初,太宗即位,董俊到天子住所朝覲,諸位將領獻上戶口簿,都增加數目求取利益,董俊手下官吏請求像眾人那樣做,董俊說:“百姓確實很少,以后有了需求無法滿足,一定會重斂百姓來完成任務,這是我自己獨享利益,而讓百姓一天天地陷入困境。”藁城有三百多人約定日期作亂,事情被發覺,殺了帶頭作亂的人,其余的都釋放了。深州、冀州有妖人迷惑百姓,圖謀不軌,受牽連而遭逮捕的有數萬人,主管官員商議判滅族罪。董俊極力向主管官員請求,只誅殺罪惡極大的頭領。節度使劉成反叛,投降武仙,董俊下令說:“反叛的只是劉成一人,其余的能夠離開逆賊的,就是忠義之士,我給他財物,仍然上奏,給予官職。”眾人果然相繼來投降。沃州天臺寨投降以后,其他的將領想占有其妻女,要搶掠她們。董俊說:“城降了卻要擒拿他們的家人,仁義的人不做這樣的事。”極力勸止這件事。他處理政事寬厚賢明,見到有人擅長整治田地房舍,一定詳盡地予以褒獎,見到懶惰的人,就生氣地處罰他。所以他管理的地方人們都充足富裕,百姓惟恐他離任。
上一篇:一個人騙了你的說說合集70條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