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圈的轉發游戲作文
不知道是不是都閑在家里太無聊還是怎么樣,朋友圈又開始出現什么發一些莫名奇怪的消息,如果有人給評論了,那么恭喜你,你也要發相應的內容。
如果你不發也可以,但是他的朋友圈內容寫著如果評論的人不繼續轉發就是玩不起,還有一些惡語相向的話。要不就給他轉紅包。你收到這種消息是什么感受呢。
我剛才就收到了一個微信好友的轉發消息。我本來就很反感這種持續轉發的'消息,有什么意義呢。大過年,你轉發一些祝福也好,沒有祝福反而是難聽的話,任誰看了都不好受吧,憑什么要轉呢。
如果是你自愿轉的,那你就完全可以自己轉過就好了,不要在提到別人,因為你不知道別人是怎么想的,愿不愿意轉這么無聊又低俗的東西,如果你本身就不愿意轉發,那就更不該發給好友了,你自己都不愿意做的事,讓別人做。
就算是要轉,你也應該轉給你關系還可以的吧,一年說不上一句話的還要轉,本來就是很少聯系,發來的是個什么垃圾消息。我把那個好友刪掉了,希望大家的朋友圈也不要出現這種垃圾消息。
朋友圈作文
地上落得滿地梧桐,殘葉被卷起,在空中肆意紛飛,搖曳著又飛回地面。鞋子踏在地上,聽得好幾聲脆響。陽光透過光禿禿的枝丫,惹人刺眼,令人暈眩。
而這些是不能被這個趕路的女人注意的。她乘著外出打工的熱潮,出了鄉。今天是第三戶人家,她再不被聘用,就要回到那個閉塞的小村莊了。想想朋友圈里那些姐妹們在莊子里面朝黃土背朝天的日子……搖搖頭,她不甘做那樣平庸的村婦。雖然文化不高,但保姆這件事自己也是應付得來的,況且聽說這家女主人是同鄉。
她搓搓手,簡單的理過發髻,拉拉洗得發白的外套,便敲門去了。她的.手輕叩在咖啡色的門面上,似是要與之相融了。開門的是位貴婦,水潤的臉蛋雖被時光的車輪碾過,卻未留下些許痕跡。女人一眼便認出貴婦,莫不是當年一起挑豬食的伙伴?女人很是激動,但怯于對方的貴氣,未敢貿然相問。如今看這玩伴倒似比當年更年輕滋潤。貴婦卻未認出女人,只客氣地請女人進去。這段場景,寫來真叫人唏噓。
女人看到客廳最顯眼的地方掛著幅六尺的婚紗照,桌邊幾個同樣裝扮精致的婦人圍坐著,她們在插花。散落的各色鮮花女人都不認識,只認得那一束悠然綻放的乳嫩白百合。
貴婦向圍坐的朋友介紹了女人,轉而向朋友們抱怨:這么大一個房子,她一個人打掃太累;還有一個上學的孩子,她一個人也照顧不來;老公有時會在家招待客人,她入的廳堂,卻下不了廚房……總之,作為一個主婦,她的活太多,沒有自己的時間,需要女人幫她從這些繁瑣臟亂的家務中解脫出來。貴婦的話得到了朋友們一致的附和。她們用挑剔的眼光看看女人,評頭論足一番。貴婦是一邊舞動著那枚刺眼的戒指一邊說的,女人有些受不了;婦人們身上散發出的濃厚的香水味道,女人也受不了;她們用挑商品的眼光看她,女人更是受不了。她覺得自己再待在這,五官都要扭曲。雖說貴婦殷殷相留,可女人還是大略懂得自己的,便頭也不回地趕緊離開。
枝頭上的最后一片梧桐葉落下,風停了好一會,葉不再打轉,慢慢地都堆在了地上。女人深深吸了幾口氣,才覺得徹底脫離。女人此時想到莊子里的朋友們,她們此時該聚在一起做著針線,閑聊著孩子,家長里短……女人想著,還是那樣的村莊,那樣的生活圈是自己的天地。
落葉似只與落葉為友,在那個圈子徘徊;百合似只與百合為友,在這個圈子留戀。若是哪天硬要落葉竄進百合,百合竄進落葉,怕是不易相融的。
朋友圈的作文
朋友圈也好,微博或是其他也罷,都是人際圈子的一個互動平臺。微信朋友圈,這個圈子其實很大,大到各種所謂的朋友都能出現。以下是朋友圈的作文,以供賞析和參考借鑒!
朋友圈的作文1
朋友圈對于我來說,并非有太大的意義,因為,我只是個孩子。但是,我對朋友圈卻有著很多很多的看法。
朋友圈是一個廣眾與好友交往的網上平臺。它很大很廣,但又卻讓你有時覺得很小。我倒認為,朋友圈:又好,又壞。(讀者,也許,你讀到這兒又想丟下文章去刷屏,但,我堅信這篇“血淚”文會讓你終身受益的。請往下讀吧!)
它好在,我覺得,可以讓世界變得很小,以至于,當你在國外時還可以享受到國內親人們的問候。比如,這月初去日本看櫻花,臨走之前,我們與外公外婆講:你們每天只要關注一下朋友圈的最新消息,更新一下朋友圈,就能知道我們今天做了什么。所以,在日本,我們每一天只要一到有WiFi的地方,就拼命地發朋友圈,發得朋友們都快在朋友圈“投訴”了。但正因為這樣,外公外婆能在離日本隔著一片茫茫大海的中國杭州看到我們的最新消息。他們說:“就好像每天跟著你們一起在日本賞櫻花。我們多開心啊!”
我想,朋友圈之好處:就是把人與人之間拉得更近了吧;就是把陌生的你,傳給了陌生的他吧;就是讓你所有的朋友們都能與你共享每一個酸甜苦辣的時刻吧。(讀者,也許,你現在便更有理由去刷屏了。但,記住:這篇文章會使你終身受益的。So,耐著性子,請您繼續讀吧!)說了好處,下面可就是朋友圈的壞處了哦。
壞處在于,這:很傷身體!現在大部分人,都會每天以小時計算玩手機!這讓我感到幾絲絕望(也許不止“幾絲”)。車站、電梯、甚至飯桌上,人人都在“手機”,人人都在“朋友圈”。手機儼然已經成了你身體的一個部分,而玩手機,更是成了現在人類生活中一個不可缺少的部分了。(請注意,我是指我現在目前為止見過的大多數中國人,以及少數的外國人)。也許,你已經發現了在前面的括號中有一個“少數的外國人”這幾個字。在這里,我不得不承認他們才是真正的勝者。那天,我正在一架飛機上,飛機很小,一排就坐6人。在我身邊的兩位外國乘客以及坐在我前面的三位外國乘客都是拿著一本書在看。飛機那么晃,他們依舊非常專注地看書。在飛機飛行的兩個小時里,他們一直在看書,似乎對包里的手機沒有一點興趣。那么我們呢?我不能肯定地否認我們,但是,他們至少還會想出來:要看書呀!所以,學習吧!
以上就是我個人的觀點。
朋友圈的作文2
準確地說,微信和我還沒有發生直接關系,但發生了間接關系。
我這么說,是因為我至今沒有微信。我有4G手機,也有博客,但都沒有開通微信。不是我守舊,而是我覺得它對我用處不大,而且也有別的途徑部分替代它的功能。所以我就不開微信了。
但我與微信發生了間接關系。我的.妻子,我的一些朋友,都在用微信,于是我與它發生了間接關系。
妻子家務繁忙之暇,喜歡刷微信,樂呵呵的。她曾給我欣賞她微信上的小學同學畢業二十周年聚會照,讓我羨慕不已。相比之下,不玩微信的我,小學同學星散各處,音訊寂寥,無從訪覓。有時看她很沉醉地聊微信,我就想:這也是妻的一種精神享受啊!
但我還是沒有開微信。我生性好靜,平時忙于教書、讀書,不愿把時間耗在微信上。去年末,我的正讀大三的學生回校聚會。他們告訴我對微信的普遍感受:“很浪費時間!正在上課,每隔五分鐘就不由自主地拿起手機,看看上面掛了什么新內容。”我聽了,暗暗慶幸自己不開微信。
我知道微信是親朋好友間極好的交流方式。可我也覺得,感情的維系,并不一定要仰賴于時時刷新的微信。魯迅先生有“人生得一知己足矣,斯世當以同懷視之”之慨,而我板起手指頭細算,則很自豪自己有六位知己。我的這些知己,都不在微信上聯系感情,甚至逢年過節,亦無客套問候。可彼此都知道對方是知己,在心里盛著,永不褪色。我有一位遠在大城市打拼立業的知己,我們的友誼近三十年了,平時我們各忙各的,幾無聯系,可我們都把彼此當兄弟看。
而且我知道,微信上的“朋友圈”,成分很混雜,并不全是“真朋友”。我看網上報道說,一些人無論見了誰,都要拉進微信“朋友圈”,為的是賣面膜。這就惡心了。我問妻子有沒有這種事。她說有啊,但不理它就行了。但她又說,有一回她在“附近的人”里,看到了她單位的一位領導,猛向她發了不雅信息,什么“出來玩玩呀”,還有黃色圖片。“他不知道我是誰,但我憑他的微信認證照認出了他。這人樣貌猥瑣,沒想到行為更猥瑣,”妻子說,“后來聽同事說,他還在外面包了‘二奶’。”我聽了直搖頭。
微信的“附近的人”、“搖一搖”功能,為我們廣交朋友提供了方便,但也考驗著我們的智慧和定力。我的一位朋友告訴我他的微信私密往事:已為人夫、人父但風流不減的他,在“附近的人”中遇到一位已為人妻、人母但丈夫遠在他方的寂寞的少婦,于是二人曖昧地交往起來。“那段日子最怕老婆翻看我的微信了,偏偏我老婆是最喜歡檢查我微信的,”朋友心有余悸地說,“我只好把‘她’設為男性的名字。”這段由微信引發的婚外戀以女方的熱情難禁、男方理智將女方從微信中刪除而告終。“就差最后一步沒有邁出。也幸虧這最后一步沒有邁出,要不然,兩個家庭都毀了!”朋友拍額稱慶。不過,他近日又在微信上結交了一位氣質樣貌俱佳的外地貴婦。我有點擔心他這次真的把持不住了。
微信和我,迄今未發生直接的關系。可即使是身邊這些間接關系,也足使我深切感到:微信確實是個好東西,它便利了我們的生活,改變著我們的交流方式;可如不能理智對待,它也會給我們帶來事業、倫理、精神的危害。
高中作文:朋友圈
高中作文:朋友圈
醒來,天還沒有完全亮。我習慣性地從床頭抓起手機,睡眼蒙眬地掃了一眼,6時17分,一堆微信朋友圈新信息,多到沒有顯示數量。
每分每秒,朋友圈里都有人發微信,從昨晚睡前的最后一瞥,到剛剛看手機前的兩分鐘。我躺著,開始刷屏。各種小道消息、八卦、勵志故事、心靈雞湯、個人感悟、生活細節、瞬間情緒??還有各種群里的觀點爭論、時局探討、家長里短、晚餐食譜、出游信息、飯局通知、語音留言??
三年來,微信里加了很多新朋友。他們像時代叢林里的鳥兒,站在各自的枝頭,或打理羽毛、或忙于捉蟲、或搭窩筑巢,樂此不疲。而我,像個光陰里沉默的遺少,只作壁上觀。
剛接觸微信朋友圈時,它確實讓我跟許多疏于聯絡的朋友重新有了交集,但我們再次熟悉了的,只是手機里的那個人,只是他愿意扮演和展示的某個微小的`部分,他真正的處境和心情,遠在我們的視線之外。
那些人還是喜歡拋頭露面的:吃一碗羊肉燴面,看一場流星雨,聽一曲老歌??而我都會把心情攤在陽光下,讓大伙檢閱。任何事物都有保鮮期,一如當年的偷菜游戲,新鮮勁一過,便開始在微信里隱身,不再發表情感宣言,也不再沒有原則地點贊,仿佛我從來沒用過微信。
人類一思考,答案就失望。不少年輕人指望電磁波中走出女神維納斯,有空就掏出手機“搖一搖”。我覺得它形同搖獎,只怕搖松了后蓋,也難得一見心靈碰撞的火花,搖出一段苦痛孽緣的事例倒是聽說過。與其只愛陌生人,還不如問問身邊的同事芳齡幾許,府上何方,休閑時是逛街還是看書?我就試著問過一個女同學,你喜歡聽雨嗎?
她對我嫣然一笑。我很滿足,就像一個大胡子詩人所說:你對我微笑卻不語,為了這個,我已經等待好久了。
大多數人轉過心靈雞湯,它是集減壓、醒腦、點化等功能于一體的十全大補,偶爾來一碗,恰似醍醐灌頂,但喝多了,肯定消化不良。在文友QQ群里,隱藏著不少擅長寫感悟的民間高手,他們的作品上過主流雜志,炮制一份微信雞湯,該不是什么難事。在任何一碗雞湯后面,都有一個不善于表達自己的朋友,笨拙地想對你表達他的關切和善意。如果上天賜予他和你一樣的品味,一樣的文采,一樣的周旋能力,那么,他還為什么要和你交朋友呢?雞能燉湯,也可爆炒,就像正話亦能反說。你視若圭臬的經書,只是寫手謀生的盒飯。二十歲的孩子看看倒也罷,一個在社會的油鍋里煎熬多年的老油條,再去重返雞湯罐,只能理解為他不按常理出牌。所以,我常把心靈雞湯當小品,一笑而過。
朋友圈里最常見的還有曬圖。當相框里溫馨的家庭照,變成滿屏的“尋人啟事”,一個討人歡喜的英子易容為遭人側目的祥林嫂,這不是逼著人去相見不如懷念么?至于類似游戲彈窗的微商廣告,看不懂——姐姐,今夜,我不關心容貌,只想和你的靈魂私奔。
不能不說這些朋友圈里的怪異現象總會折射出當下的社會心理。在社會壓力和繁重學業的高壓鍋沸煮當下,一個人內心孤獨越是無處訴說和寄托,越是會在第三方虛擬構架上尋求自我滿足感。也就是說,一個人越缺少什么就會越炫耀什么的存在。無論物質需求或者情感。這也是幼稚,無主見,但又偏自戀的表現。也有些人的人際關系欠缺,希望通過“曬”獲得認同、滿足自我,積極地建立人際關系。朋友圈里也有這樣一類人,他們常常散播負面情緒,滿腹牢騷,對生活和社會現象常常不滿,這源于內心焦慮,渴望獲得理解。那些每天發太多信息,時刻期待別人點贊,有可能是自卑作祟,希望建立穩定
的社會圈子,增強自我價值感。
當越來越多的朋友加入微信,將天涯變成咫尺,現在的我卻固執地希望在某個閑暇的午后,撥通一個號碼,對著話筒,送出自己的“雞毛信”:嗨,別來無恙?!
上一篇:別挑戰我的底線說說匯總200條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