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賢作文網“復活讀書筆記”相關長篇小說,復活作文內容:
《復活》是列夫·托爾斯泰最后一部長篇小說,故事的開始其實很簡單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收集的長篇小說《復活》讀書筆記,接下來就跟小編一起來看看吧!
《復活》讀書筆記
《復活》揭示了人的道德的自我完善和做人良心的問題,人類最美好的感情的《復活》體現了一位偉人暮年心靈的穩健和悲天憫人的大氣,世界百部經典著作之一,俄國文學史上的經典名作。
《復活》是俄國有名作家托爾斯泰的代表作,相信有很多人在學生時代就曾閱讀過這本書。在我國自20世紀初至今已出版過6種譯本,三四十年代先后有戲劇家田漢和夏衍改編的同名劇本的發表和上演,作品和它的主人公已成為我國讀者和觀眾極為熟悉和喜愛的人物形象。
《復活》是托爾斯泰的世界觀轉變以后的一部長篇小說,是他思想、宗教倫理和美學探索的總結性作品。它是以一個真實的案件為基礎構思而成的小說,表現了主人公的“心靈凈化”過程,同時揭露了沙皇專制官僚制度的反人民的本質以及教會的丑惡罪行,是最全面、最充分反映托爾斯泰世界觀的終結作品。小說情節起伏跌宕,人物刻畫入木三分。以托翁晚年爐火純青的老辣筆法,比其任何其他作品都更為深刻地反映了男性與女性在“靈與肉”之間的痛苦掙扎。這部史詩般的經典著作,被譽為“19世紀俄國生活的百科全書”。
《復活》是歌頌人類同情的最美的詩--最真實的詩,書中體現了卑劣與德性,一切都以不寬不猛的態度、鎮靜的聰明與博愛的憐憫去觀察。它高于《悲慘世界》,因為這里沒有一點幻想的、虛構的、編造的東西,全都是生活本身。在這里,作家目光的犀利、描繪的精確、筆力的雄渾達到一個空前的高度。這與作品內容的嚴厲性是相符合的。在這里,面對人類的苦難,作家保持了高超的鎮靜,然而讀者卻不得不為見到的景象而深受震動。托爾斯泰在這里的挖掘比以往要深。可以說整個俄國都被他翻了出來。他再現的藝術世界已經達到可作為一面“鏡子”的程度。偉大的真實!正因為作品除去了浪漫主義的萎靡因素,因而整個顯出了威力,如同米開朗琪羅的雕塑一般。然而這不是一座普通的雕塑,是一座宏偉的紀念碑。它把19世紀末整個俄國的現實熔鑄進去,上面刻有窮人、貴族、獄吏、監犯、革命者、醫生、學生……里面混合了懺悔、憐憫、寬容、無恥、欺詐、放蕩……這里,作者唱出了人類藝術最崇高的歌:“我們為不幸者撒一掬淚,人世的悲歡感動我們的心。”當我們打開這本書,我們不禁感受到有一種心靈的《復活》--人類最美好的感情的《復活》!
即使是當代,許多人也許正在悄然地埋葬自己的這些美好的感情卻毫無所覺。在這種時候,我們需要的不正是《復活》這樣的作品來喚醒沉睡的心嗎?正如花草需要春天的甘霖才能長出新綠,人類需要博愛與同情才能繼續不息、日進無疆。抑或這就是使《復活》不朽的原因。
《復活》里寫的雖然是貴族的懺悔,但是托爾斯泰并不是把這個母題當做貴族,他是把懺悔放在人的心靈的內在的、普遍的矛盾中展開的。人都有神性和獸性。當人放縱了自己,就可能墮落;而當人自覺,就可能“《復活》”。所以托爾斯泰主張以“道德的自我完成”來改變社會的不平等和罪惡。在社會革命激烈的時代,他提倡“勿以暴力抗惡”,是反對階級斗爭的。但是,作為人類尋求精神解放的一種文獻,在我們這個把道德的自我完善當成笑話的時代,讀這樣的書,也許會引起某種慚愧的感覺。
世界名著《復活》讀書筆記
《復活》是列夫托爾斯泰的三大名著之一,這部作品從1889年寫起,斷斷續續,延長了1年才完成。列寧稱其為最清醒的現實主義作品,十九世紀皮瓣現實主義文學的最高峰及藝術總結。
《復活》這本書,我讀了至少三遍以上。我比較喜歡看書,起初,父親把他作為生日禮物送給我。那時候年紀小只是被他的書名所吸引,就懷著什么是《復活》,哪些東西能《復活》這些問題在書中找答案。也只是粗淺感覺這本書寫的好,很與眾不同,但是具體說不出個所以然來。隨著時間的推移,讀的書多了,積累的知識多了,偶然與同學談及此書,這本甚至連作者都不是太了解書,竟然讓我的生活中多了一個志同道合的好友。看她對此書很是喜愛,便將一直珍藏的書贈與她。我們閑暇時便一起討論文學上的問題。對這本書的認識也就更加深刻一點,鑒于對列夫托爾斯泰的好奇,便將他的所有作品仔細研讀了一遍。與此同時也深深被列夫托爾斯泰的文字所折服。他字里行間的言語都是當時處于社會底層的勞苦大眾的心聲,都是現實存在的心靈的聲音。他的文字雖然沒有浮夸的修飾,也沒有華麗的裝飾,但是,展現在人們面前的是震撼,讓人們的思想得到洗滌,恢復到最本真的自己。
一代大文豪列夫托爾斯泰的晚年過得很是樸素,他經常混跡于街頭,背上搭著個口袋,從莫斯科步行到到200公里外的雅思那雅·波良娜,像個落魄的流浪漢,到樂得自在,甚至接受過一位貴族夫人的賞錢,使得知真相的夫人懊惱不已。列夫托爾斯泰并沒有什么架子,親切的很,他也算在嘗試脫下那些特權后的生活是什么樣的。想必文中那些關于農民土地問題,也是他的親身經歷,實際的經歷比任何空談文學更加震撼人心。文學作品的價值大都在于它可以歷久彌新。
雖然《復活》寫于十九世紀,講述的也是沙皇統治俄國時的故事,按理說,我們這些二十一世中國新青年,與這大部頭的外國文學是八竿子打不到一塊去,但是,即便故事是舊的,作者列夫托爾斯泰借主人翁傳遞出那種精神卻是鮮活的,值得我們去學習、去體會。文中的聶赫留朵夫明顯帶著托爾斯泰的思想,敢于突破階級界限,驅除階級偏見和自私的個人主義,帶著平等博愛的原則去關愛并照顧社會“底層”人們。同樣,對于我們而言,我們時常站在自己的角度看問題,為了自己的利益服務,很少顧及他人,而《復活》告訴我們,當你為自己的私欲而活的時候,你是一個“動物的人”,用中國哲學大師馮友蘭的話來說就是“小我”,這是最狹隘的人生境界;但當你不只為自己而活為自己而活為自己而活為自己而活,你的身上敢于擔當起另一種責任時,你便成為了一個“精神的人”,即達到了“”大我“的人生境界。人人都會犯錯,我們需要的是去認識這樣的錯誤,不要久而久之將它當作對的事去做了,我們更需要不斷完善自己,改造自己,完成心靈的救贖,精神的《復活》。
《復活》文章中體現出列夫托爾斯泰對于階級制度、教會制度、社會制度,乃至經濟制度的批判。他從農民的角度出發,將農民的心里放進自己的批判、自己的學說中。男主角聶赫留朵夫對于農奴私生女瑪絲洛娃的玩弄是其階級、社會地位的支持和慫恿造成的,也是瑪絲洛娃屈辱命運的根源。造成這種不公正待遇只因為農民的貧困、無權,農民的貧困、無權是由于土地問題無法解決所造成的,因為農民根本不受法律保護。
長篇小說《復活》讀書筆記
《復活》是列夫·托爾斯泰最后一部長篇小說,故事的開始其實很簡單:十年前,聶赫留朵夫真誠地愛著瑪絲洛娃,那時的他正讀大學,是一個熱誠、朝氣勃勃、有美好追求的青年;七年前,聶赫留朵夫進入軍隊和上流社會后,過起花天酒地、醉生夢死的生活。獸性的人統治了他,精神的人被壓制了,沉睡了。這時在他第二次見到瑪絲洛娃后,誘奸了她并將她拋棄,而使她淪落到后來悲慘的境地。
就像是恩格斯所說的“無產階級姑娘被資產階級男人所勾引這樣一個老而又老的故事”,但深刻的作家,卻能在俗套的故事里,開始不一樣的靈魂探險。七年的時間里,一個曾對生活和生命充滿了美好期盼的青年人,在物欲橫流的上流社會里沉湎聲色;一個曾美麗純潔的姑娘,在長達七年的妓女生活中麻木墮落。他們似乎是可以就這樣生活下去的,他們也許可以滿足生活中自己那種簡單的快樂。
但一個突發的案件,瑪絲洛娃被誣陷謀財害命并送至法庭審判,而聶赫留朵夫正是該場的陪審員,在這樣一個猝不及防的時刻,兩人重逢了。時隔多年,那個少年,成了一個漂浮在上流社會中的老爺;那個姑娘,成了一個到處賣弄風情的妓女,事隔多年,兩人都變了模樣。隔著滄桑曲折的人生,隔著蒼茫的歲月,隔著時間織成的冰冷屏障,命運可笑的安排兩人重逢了。
此刻,坐在陪審團里的聶赫留朵夫心情沉重,百感交集,良心深受譴責,她如今萬般悲慘的遭遇,皆是他種下的惡果。他痛苦、懊悔,他為她奔走申冤,并請求同她結婚,以贖回自己的罪過。精神的人漸漸戰勝獸性的人,在聶赫留朵夫身上復活了。
精神的人一旦蘇醒,他對一切的感覺都不同了,在一次次探訪監獄的過程中,聶赫留朵夫見證了太多的不公平,他看清自己的貴族生活靠的是農民的血汗,而農民卻過著食不果腹衣不裹體的低劣生活;他看到貴族階級骯臟、卑劣的生活趣味;他看到封建官僚殘忍暴戾、背信棄義、麻木不仁、貪贓枉法的丑惡嘴臉;他看到為了維護專制政體而用來欺騙和愚弄人民的官辦教會……他常常有羞愧的感覺,他認為自己作為貴族階級的一員,也是卑劣可恥的,于是他放棄土地,遣散仆人、離開闊綽的家,搬進公寓,拋棄貴族生活,陪同瑪絲洛娃一起流放西伯利亞。
“有一種極其常見、極其普遍的宿命觀點,認為每一個人都有自己的一成不變的本性,認為人有善良的,有兇惡的,有聰明的,有愚蠢的,有熱情如火的,有冷若冰霜的,等等。其實,人往往不是這樣的。我們說一個人,可以說他善良的時候多于兇惡的時候,聰明的時候多于愚蠢的時候,熱情如火的時候多于冷若冰霜的時候,或者正好相反。如果我們說一個人是善良的活著或者聰明的,說另一個人是兇惡的或者愚蠢的,那就不對了。然而我們總是這樣把人分類。這是不合實情的。人好比河流:所有河里的水都一樣,到處的水都一樣,可是每一條河都是有的地方狹窄,有的地方寬闊,有的地方湍急,有的地方平緩,有的地方清澈,有的地方渾濁,有的地方冰涼,有的地方溫暖。人也是這樣。每一個人身上都具有各種各樣人的本性的胚芽,有時表現出這一種本性,有時表現出那一種本性;有時變得面目全非,其實還是原來那個人。在有些人身上,這種變化往往特別急劇。”
——摘自《復活》
而瑪絲洛娃,最初因為想起過去的事太痛苦,就盡量不去想,渾渾噩噩,過起醉生夢死的生活,她陷落在命運的沼澤地里,沉溺、沉溺、再沉溺,直到聶赫留朵夫對她伸出了手。她開始回想起過去,她精神的人也漸漸蘇醒了,同時在監獄和流放途中那些革命圣徒的思想與行為也感染了她——原來在沼澤地里,也可以仰望星空。她重新愛上了聶赫留朵夫,但卻拒絕了他求婚,因為她認為這對他是一種拖累,而不是幸福,她不愿接受他的犧牲,為了使聶赫留朵夫得到完全解脫,瑪絲洛娃嫁給了一個服苦役的政治犯西蒙松。故事的最后,聶赫留朵夫和瑪絲洛娃都得到了精神上的復活,重新找到了生活的方向。
這篇讀后感我斷斷續續寫了好幾天,我一直在想,我學到了什么?恰好前幾天,我爸給我發了一段微信“很多人常常抱怨生活不公平,這是當然的。生活本來就不公平。有人生活在富足的生活里,從小口含金湯,有人生活在貧困的家庭,從小忍著饑餓......”這是文字的前半段。南朝齊梁的范縝是一位著名的唯物主義家,杰出的無神論者,在《梁書·范縝傳》中記錄了一段對話:
「初,縝在齊世,嘗恃竟陵王子良。子良精信釋教,而縝盛稱無佛。子良問曰:“君不信因果,世間何得有富貴,何得有貧賤?”縝答曰:“人之生譬如一樹花同發一枝俱開一蒂隨風而墜自有拂簾幌墜于茵席之上自有關籬墻落于溷糞之側墜茵席者殿下是也落糞溷者下官是也。貴賤雖復殊途,因果竟在何處?”子良不能屈,深怪之。縝退論其理,著《神滅論》。」
大致意思就是,各人的命運,正如那一樹飄落的花朵,有的花瓣由于風拂簾帷而飄落在廳屋內,留在茵席上;有的花瓣則因籬笆的遮擋而掉進糞坑中,所以貧富貴賤各個不同。是的,資產階級的聶赫留朵夫們,無產階級的瑪絲洛娃們,無法選擇自己的出身,不過貧富貴賤并不是最本質的東西,正如《簡愛》里簡·愛所說:“你以為我貧窮、低微、不美、渺小,我就沒有靈魂,沒有心嗎?你想錯了,我和你有一樣多的靈魂,一樣充實的心。”是的,雖眾生的肉身境況各不一樣,但靈魂是平等的。這也將是我窮盡一生要去守護與尊重的。
其實我還想說說我爸給我說的后半段話:“既然出身無法選擇,那就努力去改變。只有努力奮斗過的人,才能得到幸福。”人生沒有白走的路,也沒有無緣無故的成功與失敗,有的只是一分耕耘一份收獲,每一個你羨慕過的人,都是像你開始努力的樣子一樣,只是他們在遇到困難和挫折的時候,選擇了默默地咬牙堅持,逼自己學會堅強,努力奮斗。想要得到什么就要先付出什么,愛出者愛返,福往者福至,一切根源在自己。去奮斗吧,去努力吧,去追尋吧,每一個不曾起舞的日子,都是對生命的辜負,我想命運會善待努力奮斗的人。也許有一天,我走過的路,會成為回憶里的風景;我所有的經歷,會成為我的財富;我曾經的負擔,會成為我的禮物;我吃過的苦,會照亮我未來的路。我想不止我一人,我的父母,也在期待這一天的到來。
2024.03.28
關于《復活》讀書筆記
突然的心血來潮,讀了一本厚厚的名著,也懂得了為什么它能成為名著。
黑幕重重的政府機構,腐朽的上流社會造就了荒唐的法庭、黑暗的監獄、苦難的農村。人性:上流社會的人性。在這環境下,墮落,昏睡。
聶赫留朵夫作為一名公爵窮奢極侈,荒淫無恥的生活再正常不過了。精神的空虛使他無所作為。也許在他心底的深處有著一顆被深深隱藏的追求正義的種子。
年輕的時候他抱著“正義不允許土地私有”的觀點把一塊自己從長輩那里繼承下來的土地分給了農民。如今繼承了大量土地的他,既不能放棄產業,又不愿否定自己年輕時的觀點。
年輕的時候他玩弄和拋棄了喀秋莎之后,對自己的行為產生了內疚。為了使自己快樂,他迫使自己不去想她,努力忘卻。表面上他成功了,但內心深處卻無法做到這一點,哪怕是他知道了喀秋莎生性放蕩,自甘墮落之后。正是因為如此他才會在陪審席上認出喀秋莎后如坐針氈,內心展開一場復雜而痛苦的斗爭。
聶赫留朵夫精神上盡管還有健康的因素,“精神的人”與“獸x的人”常在他內心發生沖突,他還幾次進行“靈魂的凈化”。他在法庭上認出瑪絲洛娃后,主動上監獄去求她寬恕,并愿意與其結婚,以此來贖罪,可他正真地覺醒了嗎?
沒有!在法庭上他心驚肉跳,并非因為譴責自己的可恥行為,而是擔憂自己名譽掃地,“目前他說考慮的只是這事不能讓人家知道,她或者她的辯護人不要把這事和盤托出。”
但他又邁出了一大步,因為他鼓起了勇氣去監獄里探望喀秋莎。這個充滿空想的精神探索者終于采取了切實的行動……
就在他見到多年未見的喀秋莎時,他還沒有在內心承認自己的殘酷卑鄙,而是居高臨下地審視被他蹂躪的不幸女子。只有在瑪絲洛娃的精神完全覺醒下,他的心靈才受到正真地觸動。“直到現在,他才了解自己的全部罪孽……發覺自己罪孽深重……感覺到他害了她到什么地步。……以前聶赫留朵夫一直孤芳自賞,連自己的懺悔都感到很得意,如今他覺得這一切簡直很可怕。”
聶赫留朵夫自此才開始正真覺醒,背離了上流社會:否定了貴族(包括自己),分送了土地,為平民奔波。
《復活》讀書筆記
《復活》概要:小說主人公卡秋莎瑪絲洛娃本是一個貴族地主家的養女,她被主人的侄子、貴族青年聶赫留朵夫公爵x奸后遭到遺棄,復活讀書筆記1000字。由此她陷入了苦難的生活,她懷著身孕被主人趕走,四處漂泊達八年之久。之后她被人誣陷謀財害命而被捕入獄。十年后,聶赫留朵夫以陪審員的身份出庭審理瑪絲洛娃的案件。他認出了被告就是十年前被他遺棄的瑪絲洛娃,他受到了良心的譴責。為了給自己的靈魂贖罪,他四處奔走為她減刑。當所有的發奮都無效時,瑪絲洛娃被押送去西伯利亞,聶赫留朵夫與她同行。途中,傳來了皇帝恩準瑪絲洛娃減刑的通知,苦役改為流放。這時的瑪絲洛娃盡管還愛著聶赫留朵夫,但為了他的前途,拒絕了他的求婚,與政治犯西蒙松結合。這兩個主人公的經歷,表現了他們在精神上和道德上的復活。小說揭露了那些貪贓枉法的官吏,觸及了舊法律的本質。《復活》揭示了人的道德的自我完善和做人良心的問題,人類最完美的感情的復活體現了一位偉人暮年心靈的穩健和悲天憫人的大氣,世界百部經典著作之一,俄-國文學史上的經典名作。《復活》是俄-國有名作家托爾斯泰的代表作,堅信有很多人在學生時代就曾閱讀過這本書。在我國自20世紀初至今已出版過6種譯本,三四十年代先后有戲劇家田漢和夏
衍改編的同名劇本的發表和上演,作品和它的主人公已成為我國讀者和觀眾極為熟悉和喜愛的人物形象,《復活》是托爾斯泰的世界觀轉變以后的一部長篇小說,是他思想、宗教倫理和美學探索的總結性作品。它是以一個真實的案件為基礎構思而成的小說,表現了主人公的"心靈凈化"過程,同時揭露了沙皇專制官僚制度的反人民的本質以及教會的丑惡罪行,是最全面、最充分反映托爾斯泰世界觀的終結作品。小說情節起伏跌宕,人物刻畫入木三分。以托翁晚年爐火純青的老辣筆法,比其任何其他作品都更為深刻地反映了男性與女性在"靈與肉"之間的痛苦掙扎。這部史詩般的經典著作,被譽為"19世紀俄-國生活的百科全書"。《復活》是歌頌人類同情的最美的詩--最真實的詩,書中體現了卑劣與德性,一切都以不寬不猛的態度、鎮靜的聰明與博愛的憐憫去觀察。它高于《悲慘世界》,正因那里沒有一點幻想的、虛構的、編造的東西,全都是生活本身。在那里,作家目光的犀利、描繪的精確、筆力的雄渾到達一個空前的高度。這與作品資料的嚴厲性是相貼合的。在那里,應對人類的苦難,作家持續了高超的鎮靜,然而讀者卻不得不為見到的景象而深受震動。托爾斯泰在那里的挖掘比以往要深。能夠說整個俄-國都被他翻了出來。他再現的藝術世界已經
到達可作為一面"鏡子"的程度。偉大的真實!正正因作品除去了浪漫主義的萎靡因素,因而整個顯出了威力,如同米開朗琪羅的雕塑一般。然而這不是一座普通的雕塑,是一座宏偉的紀念碑。它把19世紀末整個俄-國的現實熔鑄進去,上方刻有窮人、貴族、獄吏、監犯、革命者、醫生、學生……里面混合了懺悔、憐憫、寬容、無恥、欺詐、放蕩……那里,作者唱出了人類藝術最崇高的歌:"我們為不幸者撒一掬淚,人世的悲歡感動我們的心。"當我們打開這本書,我們不禁感受到有一種心靈的復活--人類最完美的感情的復活!即使是當代,許多人也許正在悄然地埋葬自己的這些完美的感情卻毫無所覺。在這種時候,我們需要的不正是《復活》這樣的作品來喚醒沉睡的心嗎?正如花草需要春天的甘霖才能長出新綠,人類需要博愛與同情才能繼續不息、日進無疆。抑或這就是使《復活》
長篇小說《復活》讀書筆記精選5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