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句】:【禪心佛語】佛教的精髓之一就是無常,無常即改變,變得更好或更壞。若你不了解無常,你就會痛苦。如果乞丐了解無常,就會知道,不會每天都有人給你一百美金。這樣,在沒有一百美金的日子里他也能安之若素。佛教并不要求你不去接受一百美金,而是在沒有的時候你也不會沮喪。你要讓自己沒有標準。
【第2句】:【佛家禪語】當面臨死亡的時候,靈魂是否能找到美好的歸宿,取決于具德善知識的正確引導,而不是肓修瞎練;靈魂是否能選擇光明的前途,取決于自己一生的修行功夫,而不是臨時抱佛腳。
【第3句】:人生的追求,不外乎物質的富裕和精神的富有。其實,我們的一生,對物質產品的消費是十分有限的,而對精神財富的追求,又不存在資源的稀缺性。所以,人世間的東西,一半是不值得爭的,一半是不需要爭的。我們真正所要追求的,并不在于比別人擁有更多的財富、或者比別人優秀,而在于不斷超越從前的自我。
【第4句】:【心靈禪語】俗話說,人生苦短,世事無常。但是,我們要學會苦中作樂,要學會承受痛苦,痛苦只是一種內心的感受,承受住了,適應了,它就無所謂痛苦。有些事情,只適合爛在心里,適合無聲無息的忘記。
【第5句】:關愛別人,就會得到別人的關愛。正是通過這些愛,我們才不斷地建立和豐富了與世界的聯系。一個從來不曾深愛過的人與他人的關系是很不牢固的,他在這個世界上生活,他會感覺到自己只是一個局外人。愛的經歷決定了人生內涵的廣度和深度,一個人愛的經歷越是深刻和豐富,他就活得越精彩。
【第6句】:他人之良藥,或為我等之毒藥,只因自心煩惱千差,藥亦千差,不識自心不識藥性,命難保矣。諸位習禪者,切莫忘記一句話頭,什么是無?于此話頭上,病是妄、藥是妄,千差也是妄,話頭也是妄,猛然發力沖出此妄,出后又是何景象?什么是無!
【第7句】:【禪心佛語】佛教在印度出現,對于婆羅門教傳統,具有顛覆性的作用。婆羅門教以神權至上,佛教則否定萬能神的存在。婆羅門教把人分為四種姓,建立嚴格的種姓制度,佛教則講眾生平等。婆羅門教講大我、小我,主張梵我合一,佛教則講無我。婆羅門教是神本,重視祭祀、祈禱,佛教是人本,重視理性、智慧、慈悲和道德。
【第8句】:【禪心佛語】禪是禪非【心里放不過自己,是沒有智慧;心里放不過別人,是沒有慈悲。】沉淀一點智慧,放自己一條生路;包容別人的過失,給別人一點寬容。帶著智慧和慈悲心來面對生活的中的人和事,偶爾糊涂偶爾健忘,亦會有另一份生活的收獲。
【第9句】:【禪心佛語】生活就是一場修行,得到了磨礪,就變得堅強;有了離別,才會感知聚的喜悅;吃到了苦,才知道什么是甜;經歷了失去,就會懂得擁有時的珍惜;經歷了失意,就能學會從容地選擇;經受了缺憾,才能領略完美的涵義。苦樂離合,花開花落,留一份珍重;一路走過,一路安然,一路喜樂一路菩提花香。
【第10句】:生活的意義是有一群彼此照應的朋友。在相聚的時候,大笑;在分開的時候,掛念;在別人面前,有彼此才知道的典故和笑話;在無聊的時候,可以找到發短信的人。即使有一天終究要散落天涯。可是曾經,生命交匯過;光芒萬丈過;為彼此的委屈傷心過;在悲傷的時候,忍住傷心,燦爛的微笑。
【第11句】:世上有許多事自己無法改變,但應努力做到改變一切能夠改變的,千方百計適應一切無法改變的。生命皆因這些走走停停的過客而豐盛鮮活。當他們再起身,請用微笑道別。
【第12句】:【心靈禪語】生活的煩惱那么多,無非是依賴錯了方向,過多的妄想和妄念分散在生活,生活就是一場教育,也可以說是一道減法,少一些人我眾生的對立,也就少了那些你我是非的分別,有句老話說的貼切,向前三步想一想,退后三步想一想,嗔心起時多思量,滅卻怒火是吉祥。
【第13句】:每個人都有自己應盡的本分與職責,在生活和工作中投入自己的熱情,認真對待,才不會如竹籃打水,最終一無所得。認真是我們對生活、對世界的態度,一個懂得事事都應該認真的人,一定是一個熱愛生活且懂得生活的人。他也許會是一個平凡的人,但絕對不會是一個平庸的人,他的生命將因為認真而變得豐滿和充實。
【第14句】:【禪語人生】我們不必去羨慕明星的集萬寵與一身;不必去渴望政治家的縱橫捭闔;不必去刻意追求榮華富貴。平凡的人生,也有一番別開生面的景象。我們要甘于平凡。
【第15句】:世間有情,一結斷時,余一切結皆亦隨斷,云何一結?是謂我慢。所以者何?諸所有結,細中粗品,一切皆以我慢為根,從我慢生,我慢所長。如樓觀中心,眾分所依止,中心若墜毀,余分皆墜落。如是我慢結,眾結之所依,我慢結斷時,諸結皆隨滅。《本事經》卷一
【第16句】:善待天地,那是生活空間。善待父母,那是生命來源。善待家人,那是今生最親。善待同事,那是工作伙伴。善待恩人,那是困苦救星。善待冤家,那是還債主人。善待陌生人,那是未來的因緣。善待動物,那是人類的朋友。善待植物,那是生命的美景。善待一切,它們都因世間的大美而存在。
【第17句】:【禪心佛語】俗話說:“心寬體胖。”一個時常都是心寬的人,他(她)每天一定會是滿面春風、笑容可鞠的人。苗沒有樹大,樹沒有山大,山沒有海大,海卻沒有心大。
【第18句】:【放下】茍或放得下,無一法當情,無一物附心,蕩蕩無拘自然。(《圓悟佛果禪師文案》)☆佛說:你永遠要寬恕眾生,不論他有多壞,甚至他傷害過你,你一定要放下,才能得到真正的快樂。
【第19句】:考試就像稱體重,不會一兩天忽然加重了多少,也不會忽然一兩天減輕了多少。像稱體重那樣應對高考,你就不會發揮失常,該考多少就一定能考多少!
【第20句】:人生數十年,不免生、老、病、死,除了身軀性命之外,還有永恒不滅的“慧命”。子女若能將父母賜予的血肉之軀,善加利用,造福眾生、成就功德,則父母亦能得福報。
【第21句】:【禪語人生】有形的物質給別人,無形的福氣給自己。【第3句】:人心凈化,才能過平安的日子。【第4句】:懺悔是心靈的告白,也可以說是精神污染的大掃除。【第5句】:人唯有縮小自己,放大別人,才能走入人心。【第6句】:能守住本分,扮演好角色,才是真正成功而偉大的人生。
【第22句】:【佛心禪語】眾生雖有佛性,皆可成佛,若不發菩提心(奉獻自己,做利益眾生的事)又如何成佛呢?佛和凡夫的區別其中就有發心和未發心的區別。只有發菩提心,奉獻自己,才有你的價值所在。若無發菩提心,既便飽學之士,也必將一事無成。自私和懶惰使理想淪為妄想。理想所求、必先奉獻。
【第23句】:【禪心佛語】事物本身沒有快樂與痛苦之分,一件事究竟是快樂還是痛苦,關鍵是是看我們抱著怎樣的心態,用怎樣的眼光去看待。如果我們對周遭的事物感到不舒服,那也許只是我們的感受造成的。學會用欣賞的眼光,欣賞的心態去欣賞我們身邊的人和事,人生會因為這份欣賞與被欣賞而更加和諧、燦爛。
【第24句】:【佛心禪語】總而言之,善有善報,惡有惡報,我們要深信因果;眾善奉行,諸惡莫作,更是我們做人的基本態度。誠心懺悔,可消罪業,知過能改,善莫大焉。修行首重修心,而光修心不修行也是不行的,隨時隨地修正我們的心態與言行,自然自在,持平常心,你就能夠廣結人緣,法喜充滿。
【第25句】:在大眾場合,錢多的人、有權的人好像比錢少的人、無權的人要自信,說話的底氣也足一些。尤其是暴發戶和新貴,他們的聲音自覺不自覺地就要比別人高幾分貝。我靜觀而思:無他,粗看是拜金、附權,實為缺少德行。一個人德行不夠,厚重不足,自然會輕飄飄的。
【第26句】:人生總有一些路,需要自己走,總有一些事,需要自己做。無論坎坷,還是平坦,無論順利,還是棘手,一些路,一些事,總得自己去面對。任何人,不論親疏都無法代替,也不能代替,艱難,你自己去承受,歡欣,你自己去感受。人生的起起伏伏,風風雨雨,生活中的一切一切,靠的主要是你自己,生活就是如此。
【第27句】:修心禪語:種下一個善念,收獲一種良知;種下一種良知,收獲一種道德;種下一種道德,收獲一種習慣;種下一種習慣,收獲一種性格;種下一種性格,收獲一個人生。
【第28句】:在朝霞中與山靈水魄相伴,讓身心變得通透而充滿活力,是一件多么幸福的事情。趁紅塵未醒,一切的機巧尚在遠處,一個人盡享這透明的時光,我感到輕松而愉悅。薄薄的秋涼,在婉轉的鳥鳴中變得溫暖,晨風在這一刻非常純粹,被鍍上陽光的顏色,我的思想在無垠中放飛,靈魂遙望安謐的家園。
【第29句】:懂因果的人即使面對煩惱和痛苦也可以從容面對,因為他知道這所有的一切都是與他人無關;不懂得因果的人面對煩惱和痛苦只會沉浸在痛苦中,甚至抱怨他人和環境,不會想法走出來,久而久之當這種承受力達到極致就會導致憂郁。所以同樣的煩惱有的人可以轉為智慧、有的人只能將其變得苦上加苦。
【第30句】:一切法從心想生,當我們修正“心想”,心懷正念,積德行善時,將會事業成功,社會安定,宇宙和諧,天下太平。如果我們不把自己的身修好,不把自己的心修正,天災人禍是絕對不能避免的。同時,我們還在消耗我們身上的福報,身上的場態長期處于負能量,我們便會招惹是非與小人,事業也很難成功。
【第31句】:【禪語人生】只有成功沒有失敗的人根本不曾有,多數人是失敗的時間多,成功的機會少。但若記取教訓,不斷重新出發,失敗也是成功之母。不一定要財富增長、名位攀升,經驗本身就是成功的條件,人格成長、品格提升,豈不是成功?做事做不成,做人也成啊。
【第32句】:有人才貌雙全、前途無量,情路上卻百般不順;有人精明強干,拼搏商海,卻始終兩手空空與富貴無緣;有人才華橫溢、人才難得,卻是英年早逝;有人家財千萬,卻是兒女墮落不知進取............
【第33句】:生活,不會因你抱怨而改變。人生,不會因你惆悵而變化。你怨或不怨,生活一樣。你愁或不愁,人生不變。抱怨多了,愁的是自己,惆悵多了,苦的還是自己。既然如此,何不微笑。人生在世,快樂是一生,憂愁也一世,何不看開,愉快一點。
【第34句】:【禪語人生】真修行人六根清凈,無染著,對外境不起分別、執著,不被境界所轉,平等對待一切人、事、物,不思善與不善,自然不見世間之過錯。還能見世間的過錯,是心里面的惡還沒有斷。惡事染著于耳目,是福德薄之表現。
【第35句】:即使我們擁有了三千大干世界的一切財產,或者是我們面前天天降臨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各種珍寶雨,凡夫的欲望仍然無法滿足。如《因緣品》中所說:“雖降珍寶雨,貪者不滿足。”如果隨著貪欲放任自流的話,不但生死疲勞,還會成為欲望的奴隸,在輪回的苦海中無有出期。
【第36句】:【禪心佛語】寬容是一種大智慧。“大肚能容,容天下難容之事;開口便笑,笑世間可笑之人”,彌勒佛在心中,非在眼中。在眼中時時觀瞻,刻刻仰止,一旦風生水起,只配得到他老人家的睥睨。
【第37句】:【禪心佛語】行菩薩行取決于心,而非顯露于外的行動。真正的慷慨是沒有執著,真正的戒律是沒有貪欲,真正的忍辱是沒有嗔恨。菩薩之所以能夠舍棄自身的一切,就是因為他們已經完全超越了內在的貧乏,可以無條件地去實現滿足他人的愿望與需要。
【第38句】:相由心生,境由心造。在歲月中跋涉,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故事,看淡心境才會秀麗,看開心情才會明媚。如果在乎的沒有那么多,想要的沒有那么多,生活便會簡單得很多。不能承受的時候,就接受現實的安排,沉淀困苦,放過自己。人生有多殘酷,你就該有多堅強。
【第39句】:【經典禪語】我們平常說的三觀端正,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這是一份人生的歷練,不固執,不自我,不必要在意別人嘴上說什么,需要清醒對待自己內心世界的反思,調,修整,不必要去苛求什么,但需要謹慎面對自己內心的疏漏與任性,那句老話: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第40句】:退一步海闊天空,低頭便見水中天。虛心竹有低頭葉,傲骨梅無仰面花。大智者,若愚;大勇者,若懦夫;真佛,無語;天地,無言。世間人往往聰明反被聰明誤,糊涂卻是聰明人。無欲者,最剛;至柔者,至強;無為者,有為;吃虧者,有福;心無一物,卻容納宇宙萬物。
【第41句】:我們是活給自己看的,別把人生活成一場急急忙忙的追趕,到頭來收獲了一場身心俱疲。時光悠然,其實是對人生的提醒,學會讓心態慢下來,倦態歸來,莫忘當初心地的初衷,路在腳下,量自己的力量,活自己的命,過今天的日子!
【第42句】:佛的智慧,博大精深,包羅萬象,不僅有精深的禪理,也蘊藏著玄妙的哲理,可以開發人們的心智,滌蕩人們的心靈,引導人們進入超脫的自由世界。
【第43句】:【佛心禪語】【第1句】:山以青為貴,水以秀為貴,花以潔為貴,草以綠為貴。【第2句】:財以凈為貴,物以稀為貴,窮以志為貴,富以勞為貴。【第3句】:文以真為貴,學以精為貴,人以正為貴,家以和為貴。【第4句】:父以嚴為貴,母以慈為貴,子以孝為貴,媳以賢為貴。【第5句】:官以清為貴,民以勤為貴,業以興為貴,世以平為貴。
【第44句】:【禪心佛語】人們只有在徹底了解,什么是自己沒有必要去做的事之后,才能知道什么是自己必須去做的事;不做沒有必要做的事,自然會去做該做的事。
【第45句】:【禪心佛語】生命是一道算術題,人生的加法,給我們加入智慧的光芒,加入品格的力量,加入財富的積累,加入親情的溫馨,使人生更加豐盈。而人生的減法,為我們減去多余的物質,減去奢侈的欲望,減去心靈的負擔,減去環境的紛擾,合理安排人生的進退取舍,使人生更健康。加法是一種成長,減法是一種成熟。
【第46句】:【人生禪語】人和人在肉體上沒差別,差別是在靈魂上,精神世界有多大,視野就有多大,事業就有多大。一個人事業的邊界在內心,要想保證事業的邊界不斷增長,就必須擴大你心靈的邊界,因此,學習是唯的一途徑。
【第47句】:【禪語人生】在我們生活里,已經有“皈依”的概念,其實是指依靠,就像小孩子要靠父母的照顧,這指的是心的希望和信心,就像小孩子受到驚嚇,會反射式的叫媽媽,在輪回的痛苦中,我們也希望有個名號可以呼喊,有個心靈的依靠處。三寶,就是這個內在皈依的心靈依靠處。
【第48句】:【禪語人生】我們修行、用功,不一定要在點點滴滴的事情上一直去計較,而是在這樣子的境界上去轉心,去消除自己的業障、煩惱障,讓自己的心不要在生死輪回的這個系統當中循環。我們的心時時刻刻要同佛菩薩心心念念饒益有情去相應。
【第49句】:【心靈禪語】#延參法師中秋開示#用一種隨緣的心態,去面對這生活里的得失高低,去經過那些無奈何寂寥,生命的真實也就在這平凡平淡之中,儼然也是生命的生機,見識寬出看,浮云遠處散,一雙如意眼,人間皆圓滿。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