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句】:縮小自己,要能縮到對方的眼睛里、耳朵里。既不傷他,還要能嵌在對方的心頭上。——證嚴法師
【第2句】:定慧一體,不是二。定是慧體,慧是定用。即慧之時定在慧,即定之時慧在定。《六祖壇經·定慧品》
【第3句】: 做個高尚的人不容易,做個卑鄙的人同樣不容易,所以大多數人都選擇 了平常。
【第4句】:巢知風,穴知雨,不用安排,自成規矩,歷歷靡緣,間間何遇樂哉?林鳥淵漁,一笑相忘爾汝,且道,如何體悉恁么相應去?還會么?——《宏智禪師廣錄》
【第5句】: 德優者言行一致,品劣者言行分裂,因此觀察一個人,不僅要聽其 言,而且要觀其行。譬如少數官員和公眾人物,說的是仁義道德,做 的是男盜女娼;扮的是正人君子,干的是盜竊勾當。
【第6句】:我們以“八心”來孝敬父母,回報恩德。“八心”是:一,經常問候,給父母舒心;二,少說多做,給父母省心;三,誠實守信,給父母放心;四,勤奮上進,給父母開心;五,虛心好學,給父母稱心;六,寬容豁達,給父母順心;七,誠實坦蕩,給父母真心;八,持之以恒,給父母安心。
【第7句】:不壞色故觀色無常,不壞受想行識故觀識無常。不作如是觀者,是名行相似般若波羅蜜。《小品般若經》卷三
【第8句】:習慣有時會成為阻礙你成功的障礙,因此,你要及早認識和克服生活中的不良習慣。
【第9句】:將來之世,多有比丘貪惑供養,令法毀滅。若有比丘奉持戒律,法當久存。《迦當比丘說當來變經》
【第10句】: 做好事如種田,播下種子,多少會有收獲;做壞事如照鏡, 做下什么,必定就報應什么。做好人不難,像農民那樣專心農事就可 以;做壞人如同借債,借了總是要還。
【第11句】:真正的妙法是:以智慧流露出來的方法;真正的慈悲是:以智慧的力量去推動濟世志業的心愿。
【第12句】:散心者尚不能得世間經書工巧等利,何況能得出世間利;故知一切世間、出世間利,皆以定心故得。(古印度)訶梨跋摩《成實論》卷十二
【第13句】:福兮禍之所伏,禍兮福之所倚,大可不必太在意人生歷程的潮漲潮落。只要悟透了其中的禪機,便會豁然開朗。生命也有保質期,想做的事該趁早去做,如果你只是把你的心愿慎重地供奉在心里,卻未曾去履行。
【第14句】:佛教所說的破除執著,照見五蘊皆空,不是要去消滅客觀世界的存在,而是要改變我們主觀世界的觀念。
【第15句】:愿心定,目標不在遠處成功從設定目標的那一刻開始,以前的日子,只不過是在繞圈子而已。
【第16句】:一切智體,……當于心求,從心而生。乃至此心同虛空相,此虛空性即心性故。如其心性,即菩提性;如菩提性,即陀羅尼性。是故此心虛空、菩提、陀羅尼性,無二無分,無別無斷。《守護國界主陀羅尼經》卷十
【第17句】:千百年來,多少寺院僧人早晚功課,念四弘誓愿文:“眾生無邊誓愿度,煩惱無盡誓愿斷,法門無量誓愿學,佛道無上誓愿成。”這四種發愿,就是為了讓修行之人不再受七情六欲的煩惱。
【第18句】:【佛學大師經典文案】什么是智慧?佛日:奉行正見正意,興發一道乃不退轉。是日智慧。一《賢劫經》
【第19句】:信如手,如人有手,人寶山中自在取寶。……無信如無手,無手人人寶山中,則不能有所取,無信亦如是,人佛法寶山,都無所得。(古印度)龍樹《大智度論》卷一
【第20句】:哲人說:“構成女人的因素是嬌柔……你們是女人,你們一定要像女人一樣,善良、溫柔,才會得到男人的尊敬和愛。”作為妻子,要想感情甜蜜、家庭和諧,善良、溫柔地對待丈夫,做好自己的本分之事,才能真正贏得丈夫的愛與信賴。
【第21句】:佛家是十分講究慈悲的,甚至延及所有生靈,佛法中不殺生、眾生平等的觀念都極為深刻地體現了佛法對世間生命的尊重與關懷。一個生命,無論其多么卑微,在這個世界上都應該有自己的一席之地。
【第22句】:為善福隨,履惡禍追,響之應聲,善惡如音。非天龍鬼神所為,非先靈所為,造之者心,成身口矣。《佛說自愛經》
【第23句】:世界上存在著眾多不同的宗教,唯有慈悲和空性雙運的見地,才是我所追求的解脫大道。
【第24句】:虔誠之心,不分大小。從一件小事上,就能看到人的真心,所以我們要認真對待每一件事。不管做什么事情,我們都要有一顆至誠的心,因為只有認真對待每一件事,才能把事情做好。
【第25句】:得生不得生,全由信愿之有無;品位高下,全由持名之深淺。(明)澫益《佛說阿彌陀經要解》
【第26句】:【一句禪語一種人生】不傷害眾生,就是斷惡;能利益眾生,就是行善。小乘行者注重斷惡,大乘行者重視行善。出離心,是斷惡的起點;菩提心,是行善的動力。證悟空性,是大小乘的共同趨向。為個人的解脫而修證無我,是小乘佛法的解脫之道;為普度眾生而證得佛果,是大乘佛法的菩提大道。
【第27句】:【佛學經典文案】一個好人的一次善行,其價值絕非善行本身,它能使苦惱中的人感受到這個世界的美好,重拾對他人、對生活的信心,世界觀和心態的改變,對未來的人生將產生深遠的影響。當一個人的善行通過口口相傳或文字傳播后,還能使更多人受到積極影響,可謂價值非凡。
【第28句】:世上本無事,庸人自擾之,所有的煩惱都來自于嗔心未斷。凡人要斷嗔心,就要保持淡定,走自己的路,做自己的事,心如止水,以不動治百動。保持沉默,再大的毀謗與中傷都會不攻自破。嗔心不起,心靈就不會迷失,這是大智慧。一日禪:保持淡定嗔心不起。
【第29句】:一個人如果不能在生活中悟出生命的真諦,那他即使脫離紅塵去修行也是無濟于事的,因為道法自然,真正的道來源于生活,生活中處處都是道。所以說,一個沒有真正愛過的人,不會真正懂得慈悲。
【第30句】:未來的宗教將是宇宙的宗教,它應當超越個人化的神,避免教條和神學,涵蓋自然和精神兩方面。它的根基,應建立在某種宗教意識上,這種宗教意識來源于宇宙萬物合而為一的體驗。佛教正是以上所描述的那種宗教。若問哪種宗教可以應付現代科學進展的需求,那么這個宗教便是佛教。(美)愛因斯坦
【第31句】:佛陀的教育不只是教我們如何了生脫死,更是教我們如何去包容人,不生計較。一證嚴法師
【第32句】:快樂與幸福來自真理。真理并不在于外境,而在于自己的內心。然而,內在的真理,并非人人都能靠自己得到體認,而是要依止有緣的善知識,才能體認到內在心的本來面目。我們具備追求真理的條件,若不追求真理的話,失去了生為人類的高級思維的價值,豈不是非常可惜的事?這跟其他的動物有什么兩樣呢?
【第33句】:禪宗對慈悲的強調,主要是以慈悲心對待別人,而智慧心則是約束自己、輔助自己修行的無形力量。
【第34句】:佛家棄絕私情,遠離紅塵,但佛家的宗旨是“普度眾生”,因此對俗世生活仍然關心,對于男女之愛,佛經上也頗多妙論。
【第35句】:幾回生,幾回死,生死悠悠無定止。自從頓悟了無生,于諸榮辱何憂喜?一《永嘉證道歌》
【第36句】:希望你常對自己說,聞到了佛法,我是最幸福的人,除了這幸福外,再 沒有別的了。
【第37句】: 感恩是一種歌唱生活的方式,它來自對生活的愛與希望。感恩猶如心 靈的泉水,源源不斷滋潤心田,它讓生命充滿生機,洋溢朝氣,遍灑陽 光,享受生活的美好和幸福。感恩來自我們的心靈,不假外求,也不需付 出代價,關鍵只在你我一轉念之間。
【第38句】:所言降魔者,謂即諸魔心,是心即如來。若能調伏心,無復諸魔嬈,是即降魔軍。《佛說最上根本大樂金剛不空三昧大教王經》卷七
【第39句】:禪是一種內在學習、凈化自己的過程。從冥思、靜坐開始,到心靈的開、 悟,禪不只帶來身心的健康、喜悅的態度,更從中看出生命的意義。通過這 項心的效能訓練,我們能生活得更好,工作得更有效率。
【第40句】:以難化之人,心如猿猴,故以若干種法,制御其心,乃可調伏。譬如象馬憂戾不調,加諸楚毒,乃至徹骨,然后調伏。《維摩經》卷下,香積佛品
【第41句】:諷誦經時,當愿眾生,順佛所說,總持不忘。諦觀佛時,當愿眾生,皆如普賢,端正嚴好。飯食已訖,當愿眾生,所作皆辦,具諸佛法。從舍出時,當愿眾生,深入佛智,永出三界。以時寢息,當愿眾生,身得安隱,心無動亂。睡眠始寤,當愿眾生,一切智覺,周顧十方。《華嚴經》卷十四,凈行品
【第42句】:生命就是要超越一切世俗觀念,舍棄一切塵想與貪欲。醉心于功利,便被“名韁利鎖”縛住;斤斤計較于褒貶毀譽,必會患得患失。如果自己本身就野心勃勃、貪欲無厭、爭權奪利、勾心斗角,無法擺脫軀殼的
【第43句】:因果法則總是平衡的,好比化學方程式,一邊起什么反應,那么另一邊就會有相應的生成物。每個行為都產生著相應的結果,每個行為所產生的結果又在不斷地增長。如果你不采取行動,你不會得到相應的結果;一旦你采取了行動,其相應結果絕不會就這么隨便消失的。
【第44句】:是菩薩因般若波羅蜜,世間諸事,皆同實相,不見資生之事不與般若波羅蜜相應者。《小品般若經》卷六,阿惟越致品
【第45句】:此常樂涅槃從實智慧生,實智慧從一心禪定生。(古印度)龍樹《大智度論》卷十七
【第46句】:佛家認為,一切眾生都有成佛的潛質,并且為眾生指出了一個美好的愿景:經歷若干年代后,眾生皆可作佛,世界將變成一個沒有煩惱痛苦的佛世界。
【第47句】: 教書那會兒,學生問我:為什么覺得讀書沒意思?我答:是 老師教得沒意思。學生再問:為什么老師教得沒意思?我答:因為校 長覺得這樣教非常有意思。這段對話發生在二十多年前,二十多年后 這段對話好像還沒有太過時。
【第48句】:諸君到此何為,豈徒學問文章,擅一藝微長,便算讀書種子?在我所求 亦恕,不過子臣弟友,盡五倫本分,共成名教中人。(廣州香山書院楹聯)
【第49句】:有一句話說得好:“學藝不練功,到老一場空。”無論學做什么工作,有關這項工作的知識總是容易掌握,功夫卻不是可以學到的,一定要下苦工夫練習。
【第50句】: 放不下,就注定提不起,生命的行囊太重,活著就是一種 累。該放下的,趁早放下,該提起的才有機會和力氣提起。放下該放 的,提起該提的,活著才有快感。這么簡單明白的道理,究竟有多少 人真的明白了呢?這么簡單的事情,究竟有多少人真的做到了呢?看 看熙來攘去的人群,那里面是否有你?
【第51句】:【虛云長老嘉言錄】①禪是靜慮,要在靜中思慮好歹,擇善而從。②善用心者,心田不長無明草,處處常開智慧花。③凡夫的境界,總是貪染財、色、名、利。④學佛當以明心見性為本,斷惡修善為行。⑤妄想來了,就讓它來,我總不理會它,妄想自然會息。⑥你我都是一個心,只因迷悟而不同。
【第52句】:雖舍小雜樂,當得清凈大樂;舍顛倒虛誑樂,得實樂;舍系縛樂,得解脫樂;舍獨善樂,得共一切眾生善樂。(古印度)龍樹《大智度論》卷八十五
【第53句】: 我如果稍稍聞道,總是愿意將它傳遞給尚未聞卻愿意聞的人。道 是大家的,誰也沒有資格私藏,想藏也藏不住,何況我只是稍稍聞。
【第54句】:一個平時作惡多端,或者心存不善的人,總是在言行舉止中積累太多的陰氣。而身上的陰氣太多就會形成強大的氣場,而招來小人或不吉的事。而日常生活中,那些平時運勢好,出門總有貴人相助的人本身就很有實力和福報,有些是前世修的福,有些則是后世培植的福緣。
【第55句】:過去的已然過去,再怎么煩惱,人生也不會重新來過。莫若振作精神,把今天做好!
【第56句】:(四)法四依依于義不依語,依于智不依識,依了義經不依不了義經,依于法不依人。《維摩經》卷下,法供養品
【第57句】:人無遠慮,必有近憂。是否能未雨綢繆也是衡量智慧和愚昧的標桿。預測到風險提前規避就不會有風險,這樣比化險為夷更聰明省事。
【第58句】:人只要能回歸落實到生活的本身,接納自己,實現自己,肯定自己,就 可以生活得安然自得。安適的情懷不是追求來的,不安的心也不是外面能強 加給我們的。人的精神生活的關鍵是自己能否維持一個純真的心態。
【第59句】:【一句禪語一種人生】力量用對方向,就是亮麗的人生;用錯方向,則步步都是陷阱。
【第60句】:當知是舍,有于三種,何等為三?謂舍煩惱舍、護自他舍、時非時舍。《大寶積經》卷四十一,菩薩藏會
【第61句】:世間一切情愿,皆有定數。有情者未必有緣,有緣者未必有情。隨緣即安,方可悟道。一個人只要看清楚自己,即可辨別無常世界。意亂情迷時,大可不比慌亂,靜心坐禪,明天會如約而至。春花依舊那樣美,秋月還是那樣圓。
【第62句】:有一句話說得好:凡事決定去做,就值得你做好。對工作有虔敬心還不夠,對任何事只要你去做了,就要有認真的態度。因為你做事的態度,反映了你做人的風貌,無論如何,都值得把人做好。
【第63句】:如拔堅木,先以手動,后則易出。菩薩定慧亦復如是,先以定動,后以智拔。《大般涅槃經》卷三十一,獅子吼菩薩品
【第64句】:我們要在結緣中成就自他。因為人生在世,唯一能夠積極主動去做的一件事情就是結緣。
【第65句】:“一半一半”的世界:缺憾是特意留下來的,當你感到缺憾,就意味著你體驗到了人生五味,擁有了完整的生活體驗。
【第66句】:凡事都要隨緣(有度),人必須隨著天定的因緣來處理事情。反之,只 憑自己的主觀努力一意孤行,不管怎樣也會無法達成自己的意愿的。
【第67句】:通論大小乘經,同明一道故,以無得正觀為宗。但小乘教者,正觀猶遠,故就四諦教為宗。大乘正明正觀,故諸大乘經,同以不二正觀為宗。(隋)吉藏《三論玄義》卷下
【第68句】:陽光不再灼熱,楓葉染紅了小道,這個輕易撕扯情緒的季節,感傷、回憶的路口隨處可見。一邊是殘荷枯梗,池水寂寞,一邊是芙蓉妖嬈,紅白并蒂,兩個極為對立的畫面相互融合,散發出一種不可訴說的禪意。萍聚萍散,在歲月的長河里,一切愛與癡都顯得漫不經心,悄無聲息。
【第69句】: 有好東西一定不惜與人分享,有壞東西就毫不猶豫地刪除,這世界豈不 更加美好?
【第70句】: 儒是進身之階,道是退心之所,佛是慰靈之藥。如此三者不 可缺一,缺儒則無進取心,缺道則無退讓心;缺佛則無平和心。該進 取時能進取,應退讓時可退讓,且常懷內心平和的人,人生必得大圓 融,生命必得大自在。
【第71句】:凡操心所為之事,常要面前路徑開闊,使一切人行得,始是大人用心。(宋)黃龍慧南禪師告王安石語(《禪林寶訓》卷一)
【第72句】:當你深入禪定后、將會發現世間任何事物對你都是多余的、你不會留戀世間任何事物在你心頭,你只會隨緣做事、既不是消業、也不是結緣、而是一種愛心、智慧、責任的使然。
【第73句】:參禪之人千萬莫在世間做出絕情的樣子,以為此是修行。悲喜之緣應現 之時,且慟哭且開懷,刻意積忍反成病態。習禪者隨順因緣、觀照因緣, 眼淚方流,淚從何起?眼淚不止,誰在哭泣?淚干,悲情何去?悲喜之 情怎礙本來面目。
【第74句】:今晨,偶然看到蘇軾的《洗兒詩》:“人皆養子望聰明,我被聰明誤一生,惟愿孩兒愚且魯,無災無難到公卿。”便想起師父常說的那句話“能懂是業力,不懂是福報”,感慨不已。當今喧囂的時代,自我隔絕是某種必須的心靈維護,希望自己身在塵俗,心游天外,如莊子般自在灑脫。
【第75句】:【什么是智慧四】 觀照智慧的鏡子在哪里?就是我們面對的宇宙或自然。嚴格地講,宇宙并不是鏡子,宇宙就是我們智慧本身,正因為宇宙是我們智慧的另一種對應形態的存在,所以我們可以把宇宙作為觀照我們智慧的鏡子來看待。既然智慧是生命的真諦和本源,那么我們的生命從哪里來?又將到哪里去?
【第76句】:婆羅門不受別人引導;他考察諸法,不予采納。因此,他超越爭論,不崇尚任何觀點。信奉教條的人不會帶來純潔,他推崇臆想的觀點,聲稱依靠它就有光明。就有純潔,他看到的僅此而已。不隨心所欲,不信奉教條;他擺脫觀點,成為智者,不執著世界,不自怨自艾。《經集》第四品,第十三章《大積集經》
【第77句】: 漫步在晨風中,目光被自然的色彩牽引,思想吮吸自然的芳 香,我的內心無比安寧。盡情享受早晨的短暫時光,不被脂粉的面具 打擾,不必為頻生的白發憂愁。林蔭道上那片枯黃的落葉,塵封了春 天故事,回歸本色美麗,仿佛波德萊爾的《惡之花》。此刻,靈魂的 真實,人生的真相,和晨光一樣清澈。
【第78句】:世間的生態平衡,是以生命共融為前提的。如果我們不能自覺維護生命的共融,以掠奪的方式來開發大自然,就會給人類帶來種種意想不到的災難。
【第79句】:痛苦無法逃離,但可以轉化,從痛苦中解脫并不是逃避,而是換一種心境,用全新的智慧看待生命。
【第80句】:無所擁護,名為大舍;若不見我、法相、己身,見一切法平等無二,是名大舍。《大般涅槃經》卷十五,梵行品
【第81句】:實則能將平常人愛身愛家之心推之一鄉一國,即菩提心;但此心仍是自我之貪癡所起,有所愛執心則不平,不平則不能安然,如能將此心開放至無際,盡虛空眾生界皆等于一家一鄉,即是大悲菩提心矣。故菩提心非自外求,但將吾人本有之心擴充之而已。(民國)太虛《四十二章經講錄》
【第82句】:佛言:夫為道者,譬如持炬火入冥室中,其冥即滅,而明猶在。學道見諦,愚癡都滅,得無不見。《四十二章經》
【第83句】:在生活中,只要我們超越狹隘之心,主動幫助他人,為世界散播美麗,善意地看待所有人和事,快樂、幸福和豐收就會時時與我們相伴。不吝于付出,既是一種道德與精神力量的感召,也是一種處世智慧和快樂之道。
【第84句】:這輩子,或許一出生,我們的命運就早已注定,但我們的靈魂卻時刻在抗爭,它不甘心就這樣渾渾噩噩地度過此生。或許,終其一生,我們一直在困惑,一直在尋找,我是誰,我從哪里來?我們為什么而活著?命運的力量真的如此強大,從一出生就一直帶著我們走向未知的死亡歸途嗎?
【第85句】:人有一種本性,總是趨向于自我保護,相信“我”,甚至放縱“我”,憑自己舊有的經驗行事,自以為是。“作繭自縛”便是指我們常常像蠶蛹一樣,忙不迭地為自己編織一個精致難破的繭,把自己牢牢地困在里面。“庸人自擾,自尋煩惱;愚人自縛,自綁天足”,這是世界每天都在不斷上演的悲劇。
【第86句】:做人其實很簡單,只要你把我當回事,你的事就是我的事。好的東西不一定非得屬于你,該是你的終究會來,不是你的再強求也得不到。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是,紛繁塵世,誰又可以活得真正簡單。只能借著一絲禪意,脫得片刻的逃離。簡單,真好。
【第87句】: 《大智度論》有言:“一切世聞真實善語、微妙好語,皆出自佛法中。”“佛”,在梵文里是“覺悟者”的意思。
【第88句】:平常心是很難得的。一個人只有心無雜念,一心一意,心無外物,才能夠把持心念。如此,才能擁有一顆真正的平常心。
【第89句】:一切因緣所生,變化無常,索性把“我”放下,把環境忘記,把無常當作常態,自在與快樂將會緊隨身后。
【第90句】:學佛修道的意義在于,明白外界境遇只是幻影,如同早上的迷霧,當陽光出來時總會消散,從而很快從不良情緒中走出來,保持寧靜快樂的心境。
【第91句】:上學的時候,讀徐霞客游記,讀嵩山華山太與山,閱錢塘江九鯉湖鄱陽湖,都是山一程水一程的美,立志長大了也云游四海三山,后來才明白世事非所愿,山水隱于胸。既然不能徒步四方,輕舟天涯,那就讓我在我的小院里,種流年,植清風,養水蓮。一路歲月,聽風來,看蓮開,淡淡清清,禪意光陰吧。
【第92句】:就算每天只吃一碗白飯,喝一杯水,住在簡陋的小地方,也不會失去樂觀的心態,心境依然恬淡而不受物質環境的影響,始終保持頂天立地的氣概與內心的快樂,這種安貧樂道的精神,確實震撼人心。
【第93句】:【佛說二十五心】感恩的心,恭敬的心,尊重的心,知足的心,自信的心,善良的心,博大的心,懺悔的心,忍辱的心,持戒的心,精進的心,慈悲的心,喜舍的心,布施的心,禪定的心,真誠的心,般若的心,清凈的心,平等的心,看破的心,放下的心,自在的心,隨緣的心,念佛的心,正覺的心。
【第94句】:蓮花生在被人遺忘的廢物和污泥中,仍然放出悅人的芳香,宛如佛弟子在愛欲強烈的人群中,而能散發著智慧的光芒。——《佛陀的格言》
【第95句】:有錢也苦,沒錢也苦,閑也苦,忙也苦,世間有哪個人不苦呢?說苦是因為他不能堪忍!愈是不能堪忍的人,愈是痛苦。
【第96句】:淡泊名利,無所欲求。像雪竇禪師這樣本性純真的人,才會感覺生命的真正可愛。明白了留戀于真誠本性的歡樂,圣賢的崇高境界自然會到來。
【第97句】:對活著的生命而言,絕對的靜是不存在的,靜本身,也常常是一種思想和情緒的流露,是心靈的另一種形式的回音。
【第98句】:恰似松樹針葉,待沸水沖泡,只見熱氣繞碗邊轉了一圈,然后自碗中心升起,約莫二尺來高時,又在空中轉一圓圈,變成一朵白色的芙蓉花,少頃,白芙蓉又慢慢上升化成一團云霧,最后散成一縷熱氣飄蕩開來。頓時,幽雅清香充滿禪房。
【第99句】:人生如戲,當我們身處其間時,總是會被物欲、名利等外在之物所蒙蔽,而看不清生命的真相。所以,當我們遇到順境和逆境時,不要為暫時的富貴沾沾自喜,也不要為一時的跌倒而悲觀失望。人生可以是喜劇也可以是悲劇,而決定權都在我們自己手上。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