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句】:人活著,不應活得那么苦悶,人死了,不應死得那么傷感,哪怕生命只一朵花開的時間,也要像花一樣燦爛地綻放。
【第2句】:活在當下,這是禪語,但是你必須明白,不要被過去未來所左右,要為現在這一刻的事情努力。
【第3句】:身體的病較好治療,怕的是心病;有了心病,行、住、坐、臥都不得安寧,渾身不得自在,甚而吃不下、睡不著……
【第4句】:茶,如禪。疲于趕路之時,需要在樹下小憩,聽一聽鳥鳴深樹,嗅一嗅暗香浮動。黑夜,點一盞豆大的燈,讓微弱的光芒照亮前行的路。疲憊時,給你力量,困倦時,振作精神,拯救你于迷途。
【第5句】:貧中之貧的人,不僅物資、知識貧乏,見識也窄淺;更有既貧且病者,心態孤僻,常覺得自己被人遺棄……我們應設法給予更多的關懷和引導,才能幫助他們脫離苦難。
【第6句】:凡夫眾生,孰能無過?吾人自懵懂無知而至體認世事,不論有心或無心之過錯,皆須
【第7句】:狂妄的人有救,自卑的人沒有救。每一個人都要相信自己,有一天你會 發現,照耀你一生中每次夜行的那束明亮的火炬,不是別人,正是你自己點 燃的。
【第8句】:花草的種子失去了在泥土中的安逸生活,卻獲得了在陽光下發芽的機會;小鳥經過跌打失去了幾根美麗的羽毛,卻獲得了在藍天下凌空展翅的機會。人生總在失去與獲得之間徘徊,沒有失去,也就無所謂獲得。
【第9句】:阿陀那識甚深細,我于凡愚不開演。一切種子如瀑流,恐彼分別執為我。《解深密經》卷一,心意識相品
【第10句】:智者能迅速驅散涌起的悲傷,就像風兒驅散棉絮。應該拔掉自己的箭,自己的悲傷、欲望和憂愁。《經集》第三品,第八章《箭經》
【第11句】:生活從來是挫折與嶄新并存,失落與希望共生,生活的禪法在于一種積極的思維與積極的態度,每一時刻都是出發的起點,生活怎么樣,也就在于你看待一切事物的眼界與心地,人生向前,需要內心一種光明昂揚的信念,走過人生困惑的時候能找到一條正確客觀的方向。
【第12句】: “給我一把梯子我就能上天。”這是許多人正在說或曾經說 過的話。其實,這句話不代表自信,也沒有力量,充其量算自大者一 相情愿的幻想。沒有誰能送給你這把梯子,與其在浩嘆中等待,不如 自己腳踏實地去造一個。
【第13句】:經歷了青澀年代后,我們心智逐漸成熟,有足夠愛的經驗,卻發現此時的愛蒙上了太多的功利與物欲,我們給愛賦予了太多的條件,我們選擇伴侶不僅要看對方的家世背景,還要看對方的工作環境,有無車子、房子,有無大筆的存款。這個時期的愛,少了浪漫與純真,但卻更接近本質的生活。
【第14句】:我當普為一切眾生備受眾苦,令其得出無量生死眾苦大壑。……我當于彼地獄、畜生、閻羅王等險難之處,以身為質,救贖一切惡道眾生,令得解脫。《華嚴經》卷二十三,十回向品
【第15句】:生活的禪法,在于心地回歸簡約與質樸,這是對生命的一種寬容承諾,也是人生的一種堅強支撐,治愈自我的內心疲憊,脆弱與浮躁,讓內心平與,安靜,慈悲,經歷人世間的浮浮沉沉,所有的過往,風輕云淡。活出生命的禪意,并且守候身邊的世界。
【第16句】:譬如比丘,于四重禁法,若犯一事,非沙門,非釋子,是人現身不得四沙門果。《摩訶般若經》卷二十,夢中不證品
【第17句】: 煩惱來自我們的心,別人不可能給你煩惱。在日常生活中,自己給自 己生煩惱的事比比皆是。當了幾年處長之后就想當局長,結果提了一個資 歷比自己差很多的人上去了,你肯定不高興,其實你所處的位置不知有多 少人羨慕著,再說局長有局長的煩惱,而且局長的煩惱未必少。
【第18句】:這些年來,我竭力為你保留一顆不渝的心,但愿在世事變幻中如塵埃落定,以應四周的飛揚與熙攘。因為我相信愛情原可超越七情六欲;從愛欲中,可培養禪心。鐘曉陽《哀歌》
【第19句】:佛不是在臉上,而是在心中。形似佛,不是佛;心有佛,方為佛。參禪要求內心的清凈與空靈,容不得半點的私心和雜念。
【第20句】:【禪語感悟】 我們每個人都會犯錯誤,有了錯誤不要回避,更不要一錯再錯,只要 誠心改過,也可以成佛得道。佛說,唯有清凈自己的行為及心念,才能夠 真正領納佛法,與真理相應,從中獲得真正的利益及解脫。
【第21句】:佛說:世間人民,父子兄弟,夫婦親屬,應當互相尊敬愛護,不可彼此憎恨忌妒;互相幫助,互通有無,不要貪婪吝嗇;言語態度要常常保持寬厚溫和,不要互相違逆傷害。
【第22句】:的執著,甚至放下對“法”的執著,把一切放下,徹底放下,才能承擔起“建設世間和拯救世間”的責任,才可解脫自己、解脫世人。
【第23句】:【天天禪語】有些人為了錢財與名利而引發親人之間的糾紛、朋友之間的背叛、人與人之間的矛盾與沖突;有些人為了親人之間的感情、朋友之間的友好、人與人之間的與諧而善用錢財、廣結善緣,忍讓與包容。你選擇哪一種,取決于你自己。
【第24句】:喜而不語是一種豁達,朋友之間的戲虐,遭人誤解后的無奈。這時過多的言辭申辯反讓人覺得華而不實,莫不如留下一抹微笑,任他人做評。
【第25句】:一無所有,一無所取,這個島嶼獨一無二,我稱它為涅槃,滅寂老和死。《經集》第五品,第十一章《迦波問》
【第26句】:佛祖慧命,只有八個字包括無余:所謂三界唯心、萬法唯識。(明)憨山《夢游集》卷四,示周錫孺
【第27句】:了心非心,不起妄念,無止之止,止無所止,乃名為止。有止之止,由依妄想,不名為止。(隋)智顴《釋禪波羅蜜次第法門》卷三
【第28句】: 念如磐石,持守一心 抱定宗旨,一志不移,任他八風吹來,爾當巋然不動。只此法門,真 可一生直截了當。世之最可珍貴者,精神也。
【第29句】:我們在生活中其實是需要一點“禪味”的。我們不可能也沒必要大徹大悟,但我們可從而且也應該做一個快樂的人,一個灑脫的人,一個自在的人,一個不為物役的人。在生活的某個當下,腦海之中靈光一現,然后豁然開朗,感到放松與超脫就是夠了。真的,這就是夠了,因為這就是禪的境界。
【第30句】: 喜歡或者討厭往往都沒有理由,人心這東西有時就是這么奇 妙。有些人、有些事,可以瞬間讓你愉悅安然,不由你不喜歡;有些 事有些人,可以頓時叫你不安狂躁,不由你不討厭。何以如此?你能 說得清理由嗎?正因為說不清,才迷戀、才回味、才不能自拔。世上 的人事本來平常,一顆心竟令其千回百轉。
【第31句】:命運總是喜歡和人開玩笑,我們又何必太認真呢?我們赤條條地來到世上,最終也將赤條條地離去,既然這樣,不妨把一切不幸都看成一種難得的體驗,如果明天就是世界末日,我們應該為能在有生之年體驗末日而感到幸運。
【第32句】:遠遠地欣賞,本身就是一種美麗,不會因為不屬于自己而暗淡了對美麗的尊重。遠遠的欣賞,是快樂和幸福的,但多存在于坦蕩的心靈中。
【第33句】:萬境時時現前,不容我等思量。但能精勤用功,了知萬境之實相,順逆 何堪惑我擾我?何謂一了一切了?且于一句話頭上明了,什么是無?! 話頭不了,仍被有無惑,被生死惑。
【第34句】:如果僅僅因為自己是佛教徒,便片面堅持佛教一定要興盛,這其實偏離了佛教無我的真精神。如同希望我一家獨大,以便獲取最大利益一樣。
【第35句】:【天天禪語】欲望使人失敗,無私令人成就;煩惱使人痛苦,覺醒令人快樂;執著使人束縛,放下令人解脫;無明使人迷惑,智慧令人證悟。
【第36句】:唯有罪福業,若人已作者,是則己之有,彼則常持去。生死未曾舍,如影之隨形。《雜阿含經》卷四十六,第1233經
【第37句】:人心平均,皆同一意,相見歡悅,善言相向。《增一阿含經》卷四十四,十不善品
【第38句】:江月照,松風吹,永夜清宵何所為?佛性戒珠心地印,霧露云霞體上衣。——《永嘉證道歌》
【第39句】:假使世間一切眾生都不知報恩,普度眾生的菩薩對他們也不會有任何嫌恨,而且不圖一絲回報,還會繼續幫助他們消除煩惱與痛苦。——布袋和尚
【第40句】:【生活禪語】智慧與煩惱如天平——煩惱多一點,智慧就少一點;煩惱少一點,就增一分智慧。
【第41句】:宣布法化,調御眾生。可治者治,可攝者攝。罰其罪惡,決其諍訟,撫其孤弱,皆令永斷殺盜邪淫。《華嚴經》卷六十六,入法界品
【第42句】:一個人的胸懷是否寬闊,很重要的一點就是看他是否能欣賞他人,又是如何欣賞的。如果視別人如冤家,看他人一無是處,最終自己也將難有大的作為。
【第43句】:要尋找完美的世界,須從內心去尋找。其中之一是“獨立”,是情感的獨立,不依賴別人的認同。——海濤法師
【第44句】:不要把憂愁傳染給別人,不要把煩惱帶到床上。(當代)星云《人間佛教的戒定慧》
【第45句】:【佛學人生感悟經典文案】對人不宜求全責備,須考慮對方的接受程度怎樣使勸導和指教他人蠻得有效果?佛曰:一切聲聞,一切眾生,有宜制戒有不宜者。我知一切眾生心之所行,未作罪者我則不制,若已作過我則制戒,我若如此則世間不謗。一《文殊師利問經》
【第46句】:生命的微笑,是慈悲的感召,是智慧的開示。慈悲和智慧是佛教的主要內容,同樣也是禪宗的重要觀念。很多人常常覺得自己已經具備了慈悲與智慧,實際上卻只是同情與聰明而已。
【第47句】:為人妻者,對外應鼓勵丈夫于飽暖之余多做善事,多體念貧窮人家的困境;對內應將心比心孝敬老邁公婆,并在公婆、丈夫間努力多方圓融,這是為人妻者的責任。
【第48句】:一般修行修不好,就環在心外有法而生見取。見取即是對外認同。修行不把原本沒有的、那些多余的垃圾向外拋丟,卻往里面裝,裝得太多了,就把真正的自己活埋了。——耕云先生
【第49句】:人要學會與自然天地宇宙對話,向天地佛陀祈請。正如水能夠感知愛的信息,自然萬物都能感知愛的信息,并將它轉化成一種推動世界的力量,讓我們的世界變得更美好。
【第50句】:只是覺得整個塵世都入了禪,一眼千年,隱隱梅香中,無處安放的香魂,消隕于那人的眉眼之間,饒得你嫣然一笑百花遲,霎那驚華。
【第51句】:小善也可漸積為大善。如果心懷善意,言行謹慎、友善、禮貌,就能養成良好的習慣,進而帶來一件件好事。好事日益積累,也會從量變到質變,帶來數不清的福緣。
【第52句】:在行走時,保持持續地覺知禪修業處,這是在修止;持續地觀照行走的名色法,或觀照名色法的無常、苦、無我,這是在修觀。
【第53句】:每天都是我生命中的一張白紙,每一個人、每一件事都是一篇生動的文章。——證嚴法師
【第54句】:(三)遠惡習六損財業者:一者耽湎于酒,二者博戲,三者放蕩,四者迷于伎樂,五者惡友相得,六者懈墮。《長阿含經》卷十一,《善生經》
【第55句】:察友在為謀,別伴在急時,觀妻在房樂,欲知智在說。《法句經》卷上,多聞品憑真理獲得聲譽,憑施舍獲得朋友。《經集》第十章,《林主夜叉經》
【第56句】:事無大小,從偉大的心中所做的事,都是偉大的事。事再小,也要用滿滿的誠心去做,就是大,故說凡事恭敬;事再大,不經心,即是小。
【第57句】:一切諸法以智所知,是智皆從文字建立而得生起。《大寶積經》卷四,無邊莊嚴會
【第58句】:每個人的內心都蘊藏著無限寶藏,那就是佛性,若我們能除去心中的自私自利,發揮無私的精神,那么我們就能擁有美滿的人生。
【第59句】:呂新吾云:“做天下好事,既度德量力,又須審勢擇人。‘專欲難成, 眾怒難犯’——此八字,不獨妄動邪為者宜慎,雖以至公無私之心,行正 大光明之事,亦須調劑人情,發明事理,俾大家信從,然后動有成,事可 久。蓋群情多暗于遠識,小人不便于私己,群起而壞之,雖有良法,胡成胡 久?”
【第60句】:諸不善法生,為因能感苦,皆意為前導,與煩惱俱生。意為前導法,意尊意所使,由意有染污,故有說有行,苦隨此而生,如輪因手轉。諸凈善法生,為因能感樂,皆意為前導,與善法俱生。意為前導法,意尊意所使,南意有清凈,故有說有行,樂隨此而生,如影隨形轉。《本事經》卷一
【第61句】: 你提出的意見如果不被對方采納,可能因為三種因素造成: 一是你的意見本身是錯的,二是你提意見的方法錯了,三是選擇的意 見對象有錯。意見本身錯了你讓人家怎么接受?方法錯了導致人家不 愿接受。關鍵是第三點,對象一錯就只能對牛彈琴。總之是錯在自 己,與對方無關。
【第62句】:曇花一現雖美,但卻只有一瞬間。平凡才是人生的底色,一時的絢爛、輝煌只是生活的點綴。不平凡固然偉大,而平凡則是這個世界的基調,是生活的原色。不平凡的人物,絕大多數時光都浸透著平凡。偉大也只有在平凡的映襯下才能顯示出它的價值。偉大和不平凡,其實就孕育在平凡之中。
【第63句】:生活中有苦也有樂。是苦惱總纏繞著你,還是快樂溢滿全身,這些都是 由你自己決定的。如果一個人真正懂得了從生活經驗中找人生樂趣,他就不 會覺得自己的日子充滿壓力及憂慮,相反,會感覺到生活是如此的美好。
【第64句】:【一句禪語一種人生】大家都希望有一個溫暖的家庭。然而,溫暖的家庭并不在于財產的富裕,家族的高貴和社會的地位,而在于奉獻愛心,相互包容和彼此關懷。什么樣的人會痛苦?忽略擁有,而追逐欲望的人,會常常痛苦。什么樣的人會快樂?珍惜擁有,而少欲知足的人,會常常快樂。
【第65句】:敵人對敵人,仇怨對仇怨,一方被傷害,報復必更殘。《即興自說·第四彌凱耶品·牧牛人經》
【第66句】: 在群體里面,多數人不過就是一個數字,沒有誰在乎你的存 在,更遑論你的喜怒哀樂。人類喜歡出風頭、喜歡標新立異的原因或 許正在此。
【第67句】:佛法雖不能為我們祛除痛苦,也不能將我們身心麻醉從而與苦隔離,卻可以幫助我們將痛苦減輕。
【第68句】:不先根除煩惱,不可能得到永恒的快樂。只要心被無明及其他的煩惱遮蔽,我們所經驗到的快樂,都瞬間即逝。——堪忍尊者
【第69句】:獨覺聲聞佛乘道,皆因十善而成就,如是思惟不放逸,自持禁戒教他護。《華嚴經》卷三十五,十地品
【第70句】:佛陀告訴我們,不要總是把錢看得很重。在這世上,金錢不是人類的唯 一嘛。人,一生也不能只有錢。如果說,一個人整天追求金錢,對其他任何 事情都不關心,其實,這個人已經成為金錢的奴隸了。
【第71句】:讓心靈深入經藏,任何明槍暗箭無法讓他流血,任何困難挫折都無法使他受傷,充滿智慧的人,才是真正戰勝自我的英雄。用佛菩薩的心代替私心,做人不難。
【第72句】: 心掛兩頭,事情做不好,懶也懶不夠,一頭都顧不上。正確的 做法是:做事就認真去做,懶散就盡情去懶,不要糾結在兩者之間。
【第73句】:佛說:善事和惡事,都由心造作。禍福都由人自己的善惡而決定,報應如影子追著形體、聲音隨著響動一樣。
【第74句】:從古至今,凡夫俗子都是為了自己的利益而追求金銀財寶與名聞利養,最終卻沒有一個人是滿足于榮華富貴而死亡的。因為心的力量是無限的,欲望也是沒有限制的,因此對于物質的貪欲是永遠不可能滿足的。
【第75句】:世間上很多事情,說很容易,做很困難,說不發脾氣,但境界一來,自我就不能把持。禪者曰:說時似悟,對境生迷。所以歷事練心,要隨時觀自在。
【第76句】:令舍其前,亦當舍后,復舍中間,使無處所,乃度生死眾患之難。《佛說黑爪梵志經》
【第77句】:修行,頭一個就要懂得“吃虧是福”,我愿意吃虧、我愿意上當;不肯 吃虧、不肯上當的人不能修行。
【第78句】:做人煩惱天天有,不撿自然無。懷善良心,做善良事,一生無愧。懷平常心,做平常事日夜安寧。不忘人恩,不念人過,不思人非,不計人怨。心寬一分則云消霧散,讓人一步則晴空萬里。有緣相逢共一笑,從此再不論古人。
【第79句】:原諒別人,人和人之間難免有碰撞有摩擦有矛盾,或許對方根本就是無意,或許對方有難言之隱,退一步天地寬,不妨試著置之一笑,給別人也給自己一次機會,也許會有意想不到的收獲。原諒別人需要有自我犧牲的精神,具有高遠的寬闊的胸懷,吃虧并不代表軟弱可欺,因為原諒遠遠比報復好!
【第80句】: 佛祖說慈悲的升華是大慈大悲,它不同于我們平常所說的要與人為 善,它比與人為善做得更多。能做到大慈大悲的不一定只有佛,當一個凡 人領悟到其中的真諦后,同樣也可以做到大慈大悲。
【第81句】:吉祥,就是一切災患惡事不近身,凡事都能大事化小、小事化無;吉祥就是福。
【第82句】:如果能消除內心的苦惱、憂慮,使心智大開,了悟道理;或成功遠離淫欲之事,勤奮進修,并能將自己的心得傳播給他人,以道度人,即是忍辱。
【第83句】:(三)一切唯心當知自心即是一切佛菩薩法,由知自心即佛法故,則能凈一切剎、人一切剎。“四十華嚴”卷六
【第84句】:我們心中,都有愛的種子。我們可以培養這美妙的能量之源,孕育那不求回饋的無條件之愛。——海濤法師
【第85句】:譬如不下巨海,不能得無價珠寶,如是不入煩惱大海,則不能得一切智寶。《維摩經》卷中,佛道品
【第86句】:真如妙體,不離生死之中;圣道玄微,還在色身之內。色身清凈,寄住煩惱之間;生死性真,權在涅槃之處。——《楞伽師資記》原序
【第87句】:未來的還沒有來,過去的已經過去。如果每一個當下我們都不抓住,不去認 真對待,總想著看不見的明天或已經遠去的昨天,我們就會永遠生活在緊張 和失落中。
【第88句】:有貧窮已,始有劫盜;有劫盜已,始有兵杖。《長阿含經》卷六,《轉輪圣王修行經》
【第89句】:人被私心障蔽,便不能明見事實真相,如一葉障目,不見泰山。一片樹葉居然能遮蔽泰山,是因為它離眼近。私心、私情、私利離我們最近,若置心眼之前,便障蔽了真相、真理。
【第90句】:有力的人才會忍,有慧的人才能忍;忍是勇敢、擔當,忍是負責、奉獻。(當代)星云《佛光菜根譚》
【第91句】:吃了甜的東西,就有甜的感受;吃了辣的東西,就有辣的感受;與他人建立友誼,則帶給我們快樂;與他人結成怨恨,就帶給我們痛苦;播撒良藥的種子,終會結m良藥,利人又利己;播種有毒的種子,就會長成有毒的果實,害人又害己。我們生活中的點滴離不開因果的現象,還有什么理由不承認善惡因果的事實呢?
【第92句】:世間的盜賊偷竊東西,不一定會把東西都偷光。但只要一念嗔心起,心中的“嗔賊”就會把一切功德偷得無影無蹤。
【第93句】:世界上最寶貴的東西,不是金錢,也不是名位,而是仁愛。“仁愛”讓這個世界充滿了感動,讓我們的人生充滿了希望。能夠常懷一顆仁愛之心的人,是世界上最幸福、最富有的人。
【第94句】:公生明者,不蔽于私也。誠生明者,不雜以偽也。從容生明者,不淆于 惑也。
【第95句】:“禪定”不等于悟道,跟悟道卻有很大關系。不得禪定,人們迷戀紅塵的原因,只是不知道俗樂之外另有更大的快樂。難知學佛之樂;一旦嘗到了“禪樂”,對紅塵俗事也放得開了,悟道就容易了。
【第96句】:如來智慧,分別三世一切眾生、一切國土、一切劫數、一切諸法,無不知者。《華嚴經》卷五十一,如來出現品
【第97句】:你靜坐可以幾個小時不起,不一定是禪。能夠用一顆平與的心態看人間萬象,聽花開的聲音,那才是平禪。它來自內心,勿向外求。花開有聲,風過無痕。坐亦禪,行亦禪,語默動靜體安然。緣起即滅,緣生已空。不要刻意的去追逐,一切遵循自然的規律,開心輕松,過好一生。
【第98句】:凡事皆成于一,敗于二三,精神分散,意志不集中,做什么事都不會成功。——耕云先生
【第99句】: 百善孝為先。當今社會競爭激烈,年輕人肩上的壓力很大, 他們表達孝道的方式和自己的長輩有不同之處。兒女在外記得抽空給 父母報個平安是孝道,兒女遇到開心快樂的事不忘和父母一起分享也 是孝道。兒行千里母擔憂,兒女是父母心中的寶,不讓父母擔憂,帶 給父母歡悅,是當代年輕人最大的孝道。
上一篇:形容滿足的句子(表示滿足的短句)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