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句】:一位朋友的處世三原則:1.我不害人,信守最起碼的道德底線;2.不被人害,堅持必要的防護原則;3.萬一被害,就從上面兩條找原因。
【第2句】:菩薩摩訶薩行般若波羅蜜,乃至夢中,尚不忘失菩提之心,況復覺時。《勝天王般若經(jīng)》卷二
【第3句】:【文案基地經(jīng)典禪語】生活里誰傷害了你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你自己是否能夠盡快化解自己的憤怒。或者原諒,或者忘記,或者沉默。心本自靜,何需外求。修行在心,不貪不嗔。
【第4句】:【禪心佛語】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
【第5句】:【禪心佛語】情感像河流,當它們泛濫時,會淹沒一切,但當它平靜地流過時,又可使土地肥沃。
【第6句】:【佛心禪語】做老師的,這樣想:讓每一個我教的孩子,都廣種善根,惡業(yè)消滅,因果成熟,見佛聞法,離苦得樂,成就佛道。
【第7句】:【禪心佛語】人一輩子,總要忠誠一次,才能干大事。想賺大錢,必須仁義仗義。利者,義之何也。
【第8句】:【佛家禪語】在輪回的大牢獄里,很少人擁有出離的勇氣;在生死的大苦海里,更少人擁有解脫的智慧。
【第9句】:人的一生,很難保證永遠相安無事。盡管先人們創(chuàng)造了祈禱、祝福一類的吉祥詞,但災難和痛苦還是免不了降臨人間。天災從生命誕生初始便如影隨形,人禍則與每個人的一生緊緊相伴,不可分離。
【第10句】:【禪語人生】以真誠的心去對待工作,才能體會到工作的真正意義;以虔誠的心對待人生,才能領悟到生命的真諦。
【第11句】:【禪心佛語】生活里有太多的偶然,也有許多的逆境,也有許多不盡如人意之處,故才有句俗話可說,天有不測風云,要理性的看待人生百態(tài),有句話說的好,大肚能容,不動聲色。
【第12句】:世界上有三種人:第一種人只會回憶過去,在回憶的過程中體驗感傷;第二種人只會空想未來,在空想的過程中不務正事;只有第三種人將現(xiàn)實與理想完美結(jié)合在一起,高瞻遠矚,腳踏實地。
【第13句】:滿天星斗是禪,皓月當空是禪;驕陽似火是禪,好風徐來是禪;皚皚白雪是禪,細雨無聲是禪。
【第14句】:在佛家看來,世間的一切事物的因緣生生不息,所以,一個人如何對待自己以外的事物,關系到他人如何對待自己。
【第15句】:【禪心佛語】如果你周圍是一群鷹的話,那么你自己也會成為一只鷹;如果是在一群山雀中間的話,那么你就看不到海闊天空。
【第16句】:【禪語人生】唯有在我們覺悟自己才是種種不悅的罪魁禍首時,才會有改變的可能。如果我們依然深信,都是外在因素的過錯,就表示我們還沒有開始修行。
【第17句】:路,于己有退。做人如海,有跌宕起伏,有波瀾不驚。心寬故能受,海寬故能寬。如果你有水的清澈,就不懼猜疑。如果你有水的胸懷,就不畏流言。如果你有水的寧靜,就無視紛擾。
【第18句】:芳華輕逝,淚灑菩提,我們每一天都在憧憬未來的美好,擁禪心渡慈航,如花似玉的年華,轉(zhuǎn)眼如云煙消失的無影無蹤,淚珠紛紛落下,悲傷著你的悲傷,痛苦著你的痛苦。
【第19句】:所謂“微細的過失”,即觀念上的錯誤。這是存于心而未現(xiàn)于形的過失,雖然心念不正,但未現(xiàn)于行為;僅止于內(nèi)心充滿煩惱歹念,而未造下傷天害理的罪行。此過失雖覆藏于心中,卻是煩惱的根源。
【第20句】:【佛心禪語】佛者無憂,并不是脫離現(xiàn)實的盲目樂觀,也不是對悲苦“沒心沒肺”的麻木,恰恰是一種洞察世事后的良好心態(tài),是對自己負責的人生態(tài)度。
【第21句】:【禪心佛語】沒有人會幫你一輩子,所以你要奮斗一生。【第3句】:與其用淚水悔恨昨天,不如用汗水拼搏今天。【第4句】:當眼淚流盡的時候,留下的應該是堅強。【第5句】:這一秒不放棄,下一秒就會有希望。
【第22句】:【禪語人生】一個人只有把“自省”當作生命中的重點,才會活得聰明,才能少犯錯誤,才有可能在人生之路上一步步邁向成功。
【第23句】:生命與身體,苦受與樂受,只是一心相應,剎那迅速而滅。縱使存續(xù)了八萬四千小劫的諸天,也不得二心生存于一起。南傳(錫蘭)覺音《清凈道論·說道非道智見品》
【第24句】:封滯者不解脫,不封滯則解脫。云何封滯不解脫?比丘,攀援四取陰識住。。于色界離貪,受想行識離貪,乃至清涼真實,是則不封滯則解脫。《雜阿含經(jīng)》卷二,第34經(jīng)
【第25句】:【圣經(jīng)文案】435因為神賜給我們不是膽怯的心,乃是剛強、仁愛、謹守的心。(提后1:7)
【第26句】:讓一切眾生幸福安全!讓他們都快樂!讓一切眾生都快樂!《經(jīng)集》第八章,《仁慈經(jīng)》
【第27句】:【禪心佛語】人生的價值,在于社會需要,需要的人越多,價值就越大。人生越尊重客觀規(guī)律,越能超越自我,越能超越自我價值就越大。
【第28句】:染污末那,為識依止。彼未滅時,相了別縛,不得解脫。末那滅已,相縛解脫。(古印度)護法等《成唯識論》卷五
【第29句】:如果沒有出離心、菩提心,無論你修什么禪,哪怕你一絲不茍地依了佛法禪修,感得的還是世間禪的果。
【第30句】:【禪語人生】我們要不斷完善自己,讓心越來越清凈。消極的想法少一些,積極的想法多一些,讓自己越來越簡單自然,令自己的心更加充滿慈悲與智慧,這樣才能幸福快樂,與本性相應,并獲得圓滿成就。
【第31句】:心為法本,心尊心使,心之念惡,即行即施,于彼受苦,輪轢于轍。心為法本,心尊心使,中心念善,即行即為,受其善報,如影隨形。《增一阿含經(jīng)》卷五十,大愛道般涅槃品
【第32句】:“念佛人”這三個字對一般人來說很平常,但戴在我的頭上卻成為我的皇冠,得甘露灌頂之位,蒙授記成佛。我喜歡“念佛人”這一頂帽,這頂皇冠。
【第33句】:【禪語人生】心懷慈悲,做人處事就能廣施愛心,站在別人的角度替別人著想,對別人來說是小方便,對自己來說是大解脫。
【第34句】:【禪語人生】知晝則知夜,知始則知終,如若先悟未生以前面目,便知末后安身立命之處。
【第35句】:知足,生活才會富樂安穩(wěn)。“知足之人,雖臥地上,猶為安樂。不知足者,雖處天堂,亦不稱意。”
【第36句】:我們要輕輕的走路、用心的過活;我們要溫和的呼吸、柔軟的關懷;我們要深刻的思想、廣大的慈悲:我們要愛惜一株青草、踐地唯恐地痛。這些,都是修行。
【第37句】:【禪語文案】也許,花開并非唯一的向往,花落并非所有的感傷。墜入塵世,閱讀滄桑,多少個夢,似月光的飄渺,飛出心靈的圍欄。于朦朧間流浪,多少個夢,棲落水草間,滾落成露珠,粲然一笑。
【第38句】:一般人稍有煩惱,就會說:“我今天情緒不好。”這就是凡夫,因理性薄弱,容易受情緒控制。
【第39句】:【經(jīng)典佛語】不嫉妒、不貪婪、不造作、沒有私欲,在所有情況下,內(nèi)心都持有那份寧靜,這就是高尚。(佛陀格言)
【第40句】:草遮不住鷹眼,水遮不住魚眼。藥農(nóng)進山見草藥,獵人進山見禽獸。是蛇一身冷,是狼一身腥。香花不一定好看,會說不一定能干。
【第41句】:禪之一字,不可見,不可聞,不可覺,不可知。蓋見聞覺知,皆屬情妄,非心法也。——《天目中峰和尚廣錄》
【第42句】:真如名為無異、無變、無生、無諍,自性真實,以無諍故,說名真如。如實知見諸法不生,諸法雖生,真如不動,真如雖生諸法,而真如不生,是名法身。《大般若經(jīng)》卷五六九,法性品
【第43句】:【禪語人生】我們把一切眾生都當作佛,自己的心就是佛心;以佛心作佛事,就會佛光普照。
【第44句】:【禪語人生】諸有為法皆由本身相順無常的因緣所生,并非無因生,也非創(chuàng)世主心動意想而生。
【第45句】:世人為其理想,尚能拋頭顱、灑熱血,況佛子為報佛恩、濟累世父母,機會現(xiàn)前何妨稍獻精誠呢!
【第46句】:【禪心佛語】唐武宗李炎毀天下寺廟、滅佛,當年就因服食丹藥過量中毒而亡,死時年僅三十二歲,而后黃巢又起兵反唐;后周世宗柴榮在滅佛后四年暴死,后周也很快被趙匡胤所滅。
【第47句】:【禪語人生】在當今這個科學技術迅速發(fā)展的時代,世界如朝霞暮靄般瞬息萬變。這個世界是跳躍的、絢麗的、鮮活的,商品經(jīng)濟的高速發(fā)展,給我們帶來了豐富的物質(zhì)生活。
【第48句】:佛經(jīng)十分推崇孝道,佛對于父母,對于師長,對于眾生,無一不關懷備至。佛經(jīng)中《佛說父母恩重難報經(jīng)》說的就是要孝養(yǎng)父母,它告訴我們,父母生養(yǎng)我們是多么不易。
【第49句】:【禪心佛語】如果認為自己很弱小,我們就成為弱小;如果認為自己很偉大,我們就變成偉大。
【第50句】:【禪心佛語】二品如水。君子之交淡如水。不熱烈,不張揚,默默相伴,若即若離亦不棄。
【第51句】:修行最主要的目標即是無我。若能縮小自己、放大心胸、包容一切、尊重別人,別人也一定會尊重你、接受你。
【第52句】:你可以主導你的幸福婚姻幸福是臉上的,痛苦是內(nèi)心的,幸福有太多的裝飾性,而痛苦一定是真實的,刻骨銘心。所以我們自己感覺到的生活和在別人身上看到的生活往往正好相反!
【第53句】:當我們愉快時,愉快的原因,并不意味著放棄了世間的鎖事,而是對它的看破和放下;當我們煩惱時,煩惱的原因,并不意味著現(xiàn)象對我們的干擾,而是對它的分別和執(zhí)著。
【第54句】:【禪語人生】因果在什么地方修?就在舉心動念之間來修。起一念善,就是種善因,就會有善的果報;起一念惡,就是種惡因,就會有惡的果報。
【第55句】:【禪心佛語】任何一個人的存在,都是以別人的存在在前提、為條件的。幫助別人,不僅是一種善心的表達,同時對自己也大有好處。一個人只有善待他人,自己才能存在。
【第56句】:【禪心佛語】即便我們在同樣的環(huán)境,但不同的心境造就了不同的人生,所以我們要懂得再美好的食物也是要能消化才利于身體,多美麗的外境如果擾亂著你的內(nèi)心,那這貪戀的美麗就是自己的枷鎖。
【第57句】:今天的人不是太傻,而是太聰明。這種聰明不是真正的智慧,是世智辯聰——總想抄一點近路,總想舒舒服服就能夠成功。哪有不經(jīng)過辛苦,就能夠到達光明的境界呢?
【第58句】:【禪心佛語】命也是這樣,也許它不太好,但是我們必須接受。不接受自己的命,就是讓自己沒命。
【第59句】:欲人一行三昧,當先聞般若波羅蜜,如說修學,然后能人一行三昧,如法界緣,不退不壞,不思議,無礙、無相。《文殊說般若經(jīng)》
【第60句】:【禪心佛語】世界上什么都可以失去,年輕是本錢,但不努力就不值錢;過去的一頁,能不翻就不要翻,翻落了灰塵迷了雙眼,只會徒生感傷,那些記憶就讓它散盡天涯。錯過了風雨,才會遇見彩虹。
【第61句】:【禪語人生】一切事沒有不是從因果中來的,逆事來若能樂哈哈地受過去,認為是應該的,自然就了啦;若是受不了,心里含有怨氣,這件事雖然過去,將來必有逆事重來,正因為受而未了的原故。
【第62句】:想想看,這個世界,除了自己,還有誰能讓你擁有自由呢?自由與束縛,其實就在一念之間,拋開思維的枷鎖,便是自在。
【第63句】:【禪心佛語】巨大的建筑,總是一木一石疊起來,我們何嘗做做這一木一石呢?我時常做些零碎事,就是為此。
【第64句】:道不假修,但莫污染;禪不假學,貴在息心。心息故心心無慮,不修故步步道場。無慮則無三界可出,不修則無菩提可求。——《黃龍慧南禪師文案》
【第65句】:【佛心禪語】※讓你的心不追隨過去不迎接未來不執(zhí)著現(xiàn)在的時候,它就自然停。就像風刮著沙,風一停,沙自然就落到地面。
【第66句】:【佛心禪語】佛陀說:“學道的人,如果不能忍受毀罵,對惡毒攻擊不能如飲甘露,即不能算是學道的人。”
【第67句】:每個人的一生要經(jīng)歷很多,一顆清凈心是不變,喜怒哀樂是隨緣,只要把握住了這顆不變的清凈心,很多事情都沒有那么困惑復雜。不變隨緣,隨緣不變。物,如此;人,如是;理,亦然。
【第68句】:一本真正的好書,裝幀封面再如何簡陋也絲毫不影響它本身的價值。一個真有精神內(nèi)涵的人,不會倚靠服裝衣飾來增加自己的分量,贏得他人的尊重。
【第69句】:【禪心佛語】但有一個雨天,我見到一位氣象學家,他對我只因為雨天給我?guī)硇⌒〉牟槐憔腿绱藨崙亢懿焕斫狻?/p>
【第70句】:【佛語悟道】說儒家、說佛家、說諸子百家,用心是一樣的,但是在行為方面彼此差異很大。他們的共同用心,就在于都是想教育人們與人為善。
【第71句】:知戒、非戒無二相,如是名為佛法。若有菩薩住無相,受持不離名持戒。《佛母寶德藏般若經(jīng)》
【第72句】:【禪語人生】無多言,多言多敗;言多必失,慎養(yǎng)口德。無多事,多事多患;事多必耗,修養(yǎng)人格。
【第73句】:【禪心佛語】沒有信念做不成事、沒有信仰做不久事。執(zhí)行力是提升素質(zhì)和能力的證明、也是修證的結(jié)果。
【第74句】:緣起緣滅,好壞得失,都是生命的常態(tài),這一切都會過去。所以,無論順逆,都應以心靈的常態(tài)對待生活。
【第75句】:我們應該把美好的事物與別人一起分享,讓每個人都感受到這種幸福:即使自己一無所有了,心里也會是幸福的啊,因為這個時候我們才真正擁有了幸福和快樂的源頭。
【第76句】:【佛心禪語】走散的,都是過眼風景;留下的,才是入心感情。總是去追尋難以得到的,便會錯過默默對你好的;總是在渴望不屬于你的,就會傷害深深愛你的。
【第77句】:有了感恩的心,人的心量才會變得廣大和寬容。有了感恩的心,人們才會想到要去回報社會,回報大眾。
【第78句】:【禪語感悟】佛說:“一切惡法,本是虛妄的,你不要太自卑你自己;一切善法,也是虛妄的,你也不要太狂妄你自己。”一個人既無自卑感,也不會傲慢,那是非常平實自在。
【第79句】:問:“夜半正明,天曉不露。如何是不露的事?”師日:“滿船空載月,漁父宿蘆花。”——《芙蓉道楷禪師》
【第80句】:【禪語人生】因為黃金是有價的,而真情卻是無價的,真誠的友情是心靈與心靈的互惠,它比天高,比海深。
【第81句】:性不偷盜。菩薩于自資財,常知止足,于他慈恕,不欲侵損。若物屬他,起他物想,終不于此而起盜心。乃至草葉,不與不取,何況其余資生之具。《華嚴經(jīng)》卷三十五,十地品
【第82句】:【精短禪語】生活里,人們往住在笑話別人的時候特別起勁,幸災樂禍的無所顧慮;卻忽略了自己身上也有可笑之處,忽略了給他人帶來的傷害。其實,人生舞臺上人人都有可笑之處。
【第83句】:【禪語人生】我們不能改變世界,但是可以調(diào)節(jié)自我。我們不能獲得太多,但可以控制支出。我們不必事事占有,但可以分享。
【第84句】:【禪心佛語】千棵古樹,萬畝梯田,無論是漫步在青青石板小路,還是登上滴翠的山坡,這一片山水與人文相映成輝的風景,樸實而寧靜,優(yōu)雅而安然。
【第85句】:【禪心佛語】所以,修行最重要的,也應時時警惕在心的就是“誠實”,要以這分最誠實的心走在正道上,以最平實的態(tài)度對待一切眾生,抱持著歡喜心,盡我們該做的本分。
【第86句】:【禪心佛語】當我們拿花送給別人的時候,首先聞到花香的是自己;當我們抓起泥巴拋向別人的時候,首先弄臟的也是自己的手。
【第87句】:【禪心佛語】當逆境來臨時,抱怨消沉與事無補,唯一的選擇是坦然面對,勇敢的砸碎痛苦,方能戰(zhàn)勝逆境,把逆境化為動力,更加發(fā)奮努力。
【第88句】:有二種不可得:一者得不可得,二者不得不可得。得不可得者,墮于斷滅;若不得不可得者,是為慧方便,不墮斷滅。(古印度)龍樹《大智度論》卷三十二
【第89句】:【禪心佛語】人生本過客,何必千千結(jié),錢沒了,生命還在,一切都可以重來;愛走了,還有下一場花開,既然來到世上就不做懦夫;好好活一場,風雨不在乎。人——沒有任何理由沉淪不起。
【第90句】:【圣經(jīng)文案】41我觀看你指頭所造的天,并你所陳設的月亮星宿。便說,人算甚么,你竟顧念他,世人算甚么,你竟顧念他。(詩8:3-4)
【第91句】:【禪心佛語】是非以不辯為解脫,煩惱以忍辱為智慧,辦事以盡力為有功,處人以真誠為品格。做人的方略是:把好自己的口,明了心中的事,干好手里的活,走好自己的路。
【第92句】:【禪語人生】這樣的比附分析看似科學理性,實質(zhì)上卻是對成就的圣者進行純粹物化的戲論,是唯物化偽科學的“考證成果”,是對佛教神圣成就的褻瀆,也是全盤西化解構(gòu)傳統(tǒng)文化的范例。
【第93句】:【佛心禪語】好不容易看到佛光禪師剛與信徒談話告一段落,大智搶著問佛光禪師道:“老師,分別這二十年來,您每天的生活都是這么忙著,怎么都不覺得您老了呢?”
【第94句】:智者要想積累財富,只有施舍才能保住,要想井水經(jīng)常充盈,只有汲取才是門路。(宋末元初)貢噶堅贊《薩迦格言》
【第95句】:不要因為小小的爭執(zhí),遠離了你至親的人,也不要因為小小的怨恨,忘記了別人的大恩。
【第96句】:果報有正報和依報。“依報”是眾生業(yè)力相同,共同生長在同一種族和國家;“正報”是依個人業(yè)力而定,生長于各個不同家庭環(huán)境,形成貧與富、美與丑、智與愚種種差別的形態(tài)。
【第97句】:今晨天氣悶熱,朝霞沒有因此遲到,鳥鳴沒有因此賴床,與眾不同的早晨因此沒有被它們錯過。
【第98句】:【禪心佛語】你的善心,就是佛力的加持,就是上師三寶的加持,上師三寶不在別處,就在心中。你的恭敬心,你的誠心,你的信心,就是上師三寶的加持。心不善,心不誠,怎么求,怎么拜都沒有用。
【第99句】:復有眾生雖種善根,供養(yǎng)三寶,作大福田,取相分別,情執(zhí)深重,求出輪回,終不能得。《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經(jīng)》卷三
上一篇:開心的句話(開心句話四個字)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