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句】:若有不忘念者,諸煩惱賊則不能人。是故汝等,常當攝念在心。若失念者,則失諸功德。若念力堅強,雖人五欲賊中,不為所害,譬如著鎧入陣,則無所畏。《佛遺教經》
【第2句】:【禪心佛語】佛曰:若諸菩薩為化眾生,常入聚落,不擇時節。或至寡婦、淫女舍宅,與同住止,經歷多年。若是聲聞所不應為,是名調伏利益眾生。
【第3句】:阿鼻依正,全處極圣之自心;毗盧身土,不逾下凡之一念。(唐)湛然《金剛經》
【第4句】:【禪心佛語】成佛之路戒定慧,地獄之路貪嗔癡。萬法歸心明佛性,行深般若度有情。
【第5句】:【禪語人生】有了嗔恚卻能自我控制,有如及時止住奔駛的快車,這就叫做善于駕馭自己的心身,能夠舍棄黑暗入大光明。
【第6句】:【禪語人生】雨水落下來是因為天空無法承受它的重量,眼淚掉下來是因為心再也無法承受那樣的傷痛。
【第7句】:【圣經文案】441圣經都是神所默示的,于教訓、督責、使人歸正、教導人學義都是有益的,叫屬神的人得以完全,預備行各樣的善事。(提后3:16-17)
【第8句】:【禪心佛語】福報不夠,直接住到地獄餓鬼位上去互相對待和感受生活。
【第9句】:【禪語人生】相反,由于不明此理,許多人死死抓住貪執之境不放,結果就像以手握沙一樣,握得越緊,沙子流失越多,最終不但一無所獲,而且增加了自己的不幸。
【第10句】:【禪心佛語】行走于世,如果你不能忍一時之痛,甚至人身的攻擊或侮辱,那么你的痛苦將是長久的。
【第11句】:古人道,活計隨分做,生死如推磨。一口氣不來,總是他人個。誠哉是言也。——《天如和尚文案》
【第12句】:【佛心禪語】一禪師見一蝎子掉到水里,決心救它。誰知一碰,蝎子蟄了他手指。禪師無懼,再次出手,豈知又被蝎子狠狠蟄了一次。旁有一人說:它老蜇人,何必救它?
【第13句】:【禪心佛語】放棄定律:兩男追女,用情淺的那個先放棄;兩女追男,用情深的那個先放棄。
【第14句】:旃檀等諸香,所熏少分限,唯有戒德香,流熏上升天。《雜阿含經》卷三十八,第1073經
【第15句】:【禪心佛語】人生在世間,叫作生活,生活需要一份勇氣,需要一份不妥協,需要我們從生活當中吸取一份正能量,讓生活更陽光、更堅強。
【第16句】:【禪心佛語】你不尊重我,我尊重你,你還不尊重我,我依舊尊重你,你再不尊重我,我就廢了你。
【第17句】:【禪心佛語】個人的天性,你可以不在乎它,但是它會永遠在乎你,無論你是貧窮還是富貴,它永遠不會背叛你,永遠跟隨你。
【第18句】:【佛家禪語】齋是素食,戒是規矩;珍惜自我生命,更要尊重萬物生靈。
【第19句】:【禪心佛語】隨著正法、佛法、戒律來決定因緣成熟和不成熟,不能用世間法來衡量。
【第20句】:【禪心佛語】人生第一要務,就在于發展自己的能力,貯藏自己的精力,維護自己的健康,使自己在做任何事的時候都能使出全力。
【第21句】:【禪心佛語】若能一切隨他去,便是世間自在人。安樂一直存在于心性光明中,了悟這一本性就會“生亦安詳,死亦安詳。”了。
【第22句】:一切有漏法,無量無邊因;一切無漏法,無量無邊因。《優婆塞戒經》卷一,悲品
【第23句】:若欲學解,從凡至圣,乃至佛果,一切無礙,皆得學也。若欲學行者,必藉有緣之法,少用功勞,多得益也。(唐)善導《觀經散善義》
【第24句】:用菩薩的智慧教育自己的子女,子女就會依照父母日常生活的行為來待人處世。如此一來,親子之間,自然一片祥和慈愛,再無苦惱與壓力存在。
【第25句】:【禪心佛語】可是,直到那個銅鏡被磨得薄如蟬翼,那個印痕還是沒有被磨去。
【第26句】:【禪心佛語】佛說:修百世方可同舟渡,修千世方能共枕眠。前生五百次的凝眸,換今生一次的擦肩。
【第27句】:修持一顆淡定之心,做到得意時淡然,失意時坦然,方能心態平和、恬然自得,方能達觀進取、笑看風云。
【第28句】:【禪心佛語】過分追求外在的物欲,心靈才會變的渾濁彷徨。大自然才是心靈真正的凈化劑,萬物真正的靈魂就是大自然,所以我們要崇敬大自然、熱愛大自然、融入大自然。
【第29句】:【禪心佛語】仁術并用,以仁愛人;仁禮并施,穩聚人心;誠:推心置腹,言而有信;精誠所至,始終如一。
【第30句】:安心在乎虛,持心在乎平,用心在乎照,悟心在乎忘。——《憨山老人夢游全集》
【第31句】:說著蓮邦兩淚垂,閻浮苦趣實堪悲。世間出世思惟遍,不念彌陀更念誰!《徹悟禪師文案》
【第32句】:【佛心禪語】力量用對方向,就是亮麗的人生;用錯方向,則步步都是陷阱。
【第33句】:【禪心佛語】佛陀教導我們,一個沒有覺性的人僅管還活著卻像個死人,因為這些人他們做的、說的、想的盡是些壞事,臭死了。沒有善德、沒有正法的人是“臭死人”。
【第34句】:【禪語人生】眾生把自己封閉在自我的桶里,桶口用自我的塞子堵住,最后,丟入自我的井里。
【第35句】:【禪語人生】有生必滅是世間萬物的必然規律,即使被認為是永恒的太陽、月亮、山河大地,也終究會有毀滅的一天。
【第36句】:【經典佛語】船過于水無痕,鳥飛不留影,成敗得失都不會引起心情的波動,那就是自在解脫的大智慧.
【第37句】:入一行三昧者,盡知恒沙諸佛法界,無差別相。夫身心方寸,舉足下足,常在道場,施為舉動,皆是菩提。——《楞伽師資記》
【第38句】:佛陀教導我們護生,并不是無謂的放生;放生是見之而不忍殺之,放其一條生路。
【第39句】:【禪心佛語】任他雪山高萬丈,太陽一出化長江。任他愚癡煩惱長,智慧一顯天地寬。
【第40句】:參禪的基本要求:見地要透,功夫要穩,悟境要高。修道要具足三種心:信心、精進心、長遠心。這三者缺一不可。
【第41句】:最初如果沒有在聞思上下功夫,就會流人黑暗迷蒙之禪定。(宋)岡波巴《寶蔓集》
【第42句】:【禪語人生】喧鬧(雄辯)已被證實沒有什么價值,就拿一只母雞來說,她只生了一顆蛋,就咯咯的大聲啼叫,感覺自己好像生了一顆小行星似地,那么了不起。
【第43句】:佛教微博經典:這個世界,對著你笑的人太多太多。真心包容你的,太少太少。不悲過去,非貪未來,心系當下,由此安詳。
【第44句】:【禪心佛語】事繁勿慌、時閑勿荒、有言必信、無欲則剛、和若春風、肅若秋霜、取象于錢、外圓內方。
【第45句】:【禪心佛語】氣質定律:所謂氣質是從身體中透出的靈氣,而絕非涂抹的油彩和裹挾的包裝。
【第46句】:【禪心佛語】所謂“士人”,是能用自己的學問服務一方父老鄉親,立起道德和心靈標桿的人。
【第47句】:【禪心佛語】所以,你慚慚會懂得:很多時候,事情本身不會傷害你,傷害你的是自己對事情的想法與看法而已。
【第48句】:寬容是一種高貴品質,是一種生活藝術,佛說懂得與人和諧相處的人,是看透了人生所獲得的那份從容、自信和超然,是精神的成熟、心靈的豐盈。
【第49句】:【禪心佛語】貧窮和富有、快樂和痛苦就在一念之間,善意地解釋一切,你就生活在天堂;悲觀地看待一切,你就墜入地獄了。
【第50句】:【禪心佛語】過了若干年,這位風水大師又路過此莊園。沒想到的是,這里花紅柳綠,更加欣欣向榮,一片吉祥之氣。
【第51句】:任何想要成就一番事業的人,除了必須以務實之心做好每一件小事外,還要有持之以恒的品質,不因為事小而懈怠、放棄。
【第52句】:沒有饑餓感的人,再怎樣教他吃飯,吃對于他都是一件難事;不知輪回可怕的人,念佛對他也實在是一件難事。
【第53句】:【佛心禪語】把握住這個關鍵,內心擺脫痛苦的力量會逐步增強,慢慢地,就會痛苦少了,快樂多了。
【第54句】:處處“理直氣壯”,好勝、爭贏,則過于剛強,會破壞人與人之間的和睦。
【第55句】:【一句禪語一種人生】從知福中培養感恩,從惜福中培養關懷,從造福中培養智慧。
【第56句】:【禪心佛語】痛苦使快樂更快樂,不幸使幸運變得幸福。就如疾病使健康變得快樂,貧窮使富有變得幸福。
【第57句】:在物欲橫流的滾滾紅塵中,更需要一份淡泊的心境,謝絕繁華,回歸簡樸。淡定從容的笑對人生。
【第58句】:【佛心禪語】※你什么時候隨緣,什么時候就順利。當你無所求時,才會無所不有。
【第59句】:【圣經文案】348凡你們所作的,都要憑愛心而作。(林前16:14)
【第60句】:【經典佛語】“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若能如此,你便可以活得很幸福。
【第61句】:社會形態源自于家庭教育,家庭教育源自于個人的修養。若能先培養好個人修養,進而料理好家庭,社會秩序自然能漸上軌道。
【第62句】:【禪語人生】正念是清清凈凈的,一絲不掛,不犯心魔,比如一池清水。
【第63句】:【禪語人生】緣起性空的般若人生觀不是悲觀的,也不是盲目樂觀的,而是發自智慧、符合實際的現實人生觀。
【第64句】:善知識,當別人染上病痛、惹上官司或遇到其他困難時,盡量為他排憂解難。這是講交情、講義氣的熱心人。
【第65句】:心一寬,天地就大。天地一大,眼界就闊,神思就遠,游太極,接八荒,一無所礙;無障無礙,自在騰挪,任憑馳騁,何事不成?欲得快意人生,寬心為第一要務。
【第66句】:【禪心佛語】禪悟人生:禪有四行:有求皆苦,無求乃樂,打破執著,是“無所求行”,讓自己從苦海解脫出來,用法凈之理作指導,是“稱法行”。
【第67句】:【佛心禪語】一個人大喜大悲時,要學會淡定,否則,激動心情下所做的一切,事后很容易讓自己后悔。弘一大師很喜歡一句格言:“盛喜中,勿許人物;盛怒中,勿答人書。”
【第68句】:【佛心禪語】犯錯并不可怕,怕的是不知錯,不知改正。犯了錯誤要勇于負責,然后積極改進,即便是很小的錯誤,也不要存在僥幸心理。
【第69句】:【禪心佛語】對失眠的人而言,夜是冗長的。對于疲倦的人,一里路都嫌遠。對無知的人來說,一生是漫長的。
【第70句】:【佛心禪語】第四種,先住空閑復又返回聚落的比丘。“我復見比丘住空閑處,彼于后時,遠離空處集舍床臥具,還入聚落受床臥具。那提伽。我亦不喜如是比丘還入聚落。”
【第71句】:心是佛,不用將心求佛;心是法,不用將法求心。佛法無二,和合為僧,即是一體三寶。一《大珠禪師文案》
【第72句】:【禪心佛語】好好珍惜此刻健康的自己,一輩子真的沒有我們想象中的那么長;好好善待今生有緣相見的人,因為下個輪回中很難再次遇見。
【第73句】:【禪心佛語】憤怒所造成的痛苦不僅出現于此生,憤怒之業果將于來世成熟,而其強度足以造成地獄般的生活,或者輕一些,例如:數不盡的煩惱痛苦。
【第74句】:心志要苦,意趣要樂,氣度要弘,言動要謹!人生太閑,則別念竊生;人生太忙,則耽風花雪夜之情!不閑不慢,疏密有情,方為快哉!
【第75句】:【禪語人生】心寬自在:效法彌勒菩薩“大肚能容,笑口常開”的氣度,不斤斤計較,即能自在無礙。
【第76句】:【心靈禪語】煩惱的本來面目,說不清來自何處,道不明散在何期,似乎很難追尋。只是如潮水般的來去,千層浪花,不辨東西。
【第77句】:【禪心佛語】大自然的智慧在運作之時無不顯示出其自在無為、和諧慈愛的風范。當我們駕乘和諧、喜悅和慈愛之力的時候,我們就以自在無為的方式創造了成功與好運。
【第78句】:【禪心佛語】沒有依靠,感覺很多事情都做不了主,有很多自己想的東西無法實現。
【第79句】:【佛心禪語】如果我們能把自己的心打開,不讓任何的外在條件來打擾我們,那么一切的煩惱與痛苦,也都不存在了。
【第80句】:【禪語人生】我們去幫助別人的時候,培養出一種利他的態度是很重要的。這樣的態度不僅對接受幫助的人有益,對給予幫助的人也有好處。
【第81句】:許多人生活和事業的失敗,在于太愿意聽從別人的“忠告”。別人的忠告要聽,但不要對其產生依賴感。
【第82句】:【佛心禪語】父母之恩深似海,難以報答。家中有二尊佛,即父母之謂。應以供佛之心孝順父母。
【第83句】:【禪心佛語】今天很普通,不是節日,也不是紀念日,只是我們愛自己的日子。【第5句】:25,讓我們大聲說:我愛自己。
【第84句】:【禪語人生】信仰是人生意義的悟得,由此悟得而誕生各種任務的認識。
【第85句】:【禪心佛語】如果事情無法改變,那就改變自己;如果無法說服他人,那就想法說服自己。
【第86句】:【禪語人生】一個人可以失敗多次,只要他還沒有責怪旁人,仍然不是一個失敗者。
【第87句】:【禪心佛語】創業路上需要激情,執著和謙虛,激情和執著是油門,謙虛是剎車,一個都不能缺少。
【第88句】:【禪心佛語】當你選擇寬恕別人,放棄的是痛苦,獲得的是無可估量的心靈自由。
【第89句】:禪不是佛教專有的,也不是佛陀創造的;但是禪是佛陀發現的,是每一個人都有的。說穿了,禪就是人間佛教。
【第90句】:當今時代最需要的不是物質富裕,而是精神充實。因為有了愛心,才會有真正的與諧;因為有了智慧,才會有真正的文明。
【第91句】:【禪心佛語】房子要靠各種因緣的具備才能完成一棟房子,人也是諸般因緣和合而成為人。
【第92句】:【濟世禪音】一個人心中有多少恩,就有多少福;一個人心中有多少怨,就有多少苦。對于跟我們有怨的人,要去寬恕;對于跟我們有恩的人,要去報恩。
【第93句】:【禪心佛語】巨大的建筑,總是由一木一石疊起來的,我們何妨做做這一木一石呢?我時常做些零碎事,就是為此。
【第94句】:茫茫四海人無數,哪個男兒是丈夫。陋室坐消無事福,閑居補讀未觀書。窗對青山門對柳,胸藏遠志壁藏書。愿乘風破萬里浪,甘面壁讀十年書。
【第95句】:【金錢名利身外物】誰都知道“金錢名利”是身外之物,但是許許多多的眾生還是為此辛辛苦苦了一生。
【第96句】:【禪心佛語】你可以選擇這樣的“三心二意”:信心、恒心、決心;創意、樂意。
【第97句】:【經典佛語】“革命”這個詞匯,唐以前就已經開始用了;撥亂,反之則正;梁武帝偏意釋門。
【第98句】:【禪語悟道】人活著就是一種心態,用平和的心態來看待時間,來看待身邊的人或事,善始善終,在卑微時,安貧樂道,慷慨大度;在顯赫時,不嬌不狂,瀟灑人生。
【第99句】:無論在家出家,均以各盡各人職分為事,令一切人先做世間賢人善人,庶可仗佛慈力,超凡人圣,往生西方也。《印光法師文鈔菁華錄·自述》
上一篇:觸碰心靈的佛心禪語文案【502】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