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句】:責備的話要帶撫慰,批評的話要帶贊揚,訓誡的話要帶推崇,命令的話要帶尊重。(當代)星云《人間佛教的戒定慧》
【第2句】: 有些事,沒有你想象得那么簡單,也沒有你想象得那么復 雜。之所以出現想象偏差,是因為我們對它不了解。譬如你沒有拔過 牙,對拔牙這件事就十分恐懼,恐懼的原因是你以為拔牙的過程很復 雜,會造成難以忍受的痛苦,實際上,拔掉一顆壞牙,就幾秒鐘的 事,再簡單不過。
【第3句】:不逐名利則杜外謗,不著文言則善悟理。悟理則本立而道生,杜謗則德孚而物化。可以自制,可以利他。不然學問愈多,去道愈遠,學人愈盛,法門愈衰。——《法語一》
【第4句】:佛法的覺醒之道,就像一條清凈的長河。長河具有滋養萬物和沖刷污垢的作用,并不停地朝著大海的方向流淌。
【第5句】:佛學上有句話叫“心無所住”,即一個人的心執著于什么,就會被什 么困擾。看重名利的人,他的心就往往只停留在名利上,進而被名利困 擾、勞累,人生也就變得索然無味。淡泊名利,方能還自己的心靈自由。
【第6句】:不說是非,不傳播是非,不計較是非,更不要為是非患得患失。(當代)星云《人間佛教的戒定慧》
【第7句】:唯以般若為導,凈土為歸。若無般若,則成迷信,只是附法外道,煮砂終難作飯。若不以凈土為歸,則于現世,決定難出輪回,再出頭來,不知何年何劫。故愚嘔心瀝血,以此為勸也。(當代)黃念祖《谷響集》
【第8句】:耳目不防護,貪欲從是生,是名為苦種,生臭汁潛流,諸覺觀氣味,依于惡貪嗜。聚落及空處,若于晝若夜,遠離修梵行,究竟于苦邊。《雜阿含經》卷三十九,第1081經
【第9句】:天無濁而清、地無清而濁,是天地規矩;云退日明、雷響電至,是空中 規矩;將生則嫩、病重則死,是人間規矩。無規矩,地想蓋天;無規矩,賓 將欺主;無規矩,國法懈綱;無規矩,家難就范;無規矩,習惡難除;無規 矩,身心不靜;無規矩,不能守法;無規矩,不能參禪。
【第10句】:信仰是人生的最寶貴財富;遵行正法,帶來幸福;真理味兒最美;智慧的生活是人們稱說的最好生活。《經集》第十章《林主夜叉經》
【第11句】:好事不如無事,何謂無事人?面對此問,十有八九之人未開口時,心意 識已謗佛謗法了,無事人絕非沒有事、不做事。什么是無?
【第12句】:忿怒瞋法生,常如害怨敵,雖生即無住,成就最上法。《秘密集會根本續》何謂菩薩能持忍辱?佛言:見心相念念滅。《思益梵天所問經》卷一瞋心皆如如。……一切法如,忍相不可得。《梵網經》卷上
【第13句】:要做個受人歡迎和被愛的人,必須先照顧好自我的聲和色。面容動作、言談舉止合宜得體,都是從日常生活中修養忍辱得來。
【第14句】:什么是布施?受人誤解你泰然處之,你是在布施自在;受人漫罵你坦然一笑,你是在布施寬容;被人欺騙,你風輕云淡,你是在布施真誠;布施可以用任何形式存在。
【第15句】:逆順之境是為自造業之果報,若于因地上覺知“至道無難,惟嫌揀擇”, 有何境界可阻我誘我?如何不揀擇?且以深心諦觀,好丑皆是因緣所生 法,因緣生滅無一實性可執,好丑即為空性。心若不妄生喜惡,好丑平 等無別,于此便能隨心自在,作護法報佛恩。
【第16句】:于親及非親,平等視一切。若為正法王,國內無偏黨。《金光明最勝王經》卷,王法政論品
【第17句】: 充滿怨恨的生活,只會把自己推向死亡的深淵。那些心存報復的人, 其本身內心也在承受著痛苦的折磨。心存仇恨的人,如果有一天能找回自 己的本心,踏上修行之路,他們所做的一切壞事,都會如同褲腳上的泥土 一樣,抖一抖就全掉了。以德報怨,以一顆慈悲心待人,我們就能找到心 靈的一方凈土。
【第18句】: 世上最大的顛沛,是心靈的流離失所,人間最大的困惑,是 心活著卻找不到家園。
【第19句】:修行就是修正你的想念、行為。若是你的想法不對、看法不對、行為做得不對,就要改正,這就是“真修行”。—一耕云先生
【第20句】:當愛情的激情被生活的瑣碎一點點磨光時,夫妻關系便會進入一個相對平淡期,如死水般沒有波瀾。這樣的生活很可怕,因為看似平靜,卻往往醞釀著大的變動。太平靜時屬陰,此時最好能有陽氣進入,不時激起一些波瀾,這樣水源才會鮮活起來,當水一旦流動時,才會有陰陽的轉換與平衡。
【第21句】:禪是無處不在的,到處都有禪機,到處都有禪意。生活在迷失中的人不能領會禪機,感悟禪意,活在禪中而不知禪。如果我們能靜下心來品味生活,就會發現生活中充滿著禪,充滿著行云流水般的自在與快樂。
【第22句】:人活著為什么會感到很累很累呢?就是因為總被種種外在的事相所迷惑,總期求得到的越多越好,以至肩上的擔子越來越重,連步子都邁不開了。——凈慧
【第23句】:不以見形相,知人之善惡,不應暫相見,而與同心志。有現身口密,俗心不斂攝,猶如鐍石、銅,涂以真金色。《雜阿含經》卷四十二,第1148經
【第24句】:同時,堅持也反映了量變到質變的過程。剛開始的時候,可能你不會感受到有什么改變,但只要你繼續堅持就會有質的變化。修佛參禪就是這樣,持之以恒地修習佛法就好像鉆木取火一般:當木棒不斷地轉動摩擦時,接觸點的溫度會逐漸上升而至出煙、生火;當木棒中途停止轉動時,溫度就會逐漸降低。
【第25句】:我們的快樂源于我們一直都祈望他人得到快樂,我們的煩惱源于我們一直只祈望自己得到快樂。快樂,你希望得到,別人也希望得到;痛苦,你不愿承受,別人也不愿承受,如果我們能真正體會到這個道理的話,就再也不會將自己的快樂建立在他人的痛苦之上了,這便是慈悲的一大表現。
【第26句】:【清雅基地】、【佛心禪語】身上事少,自然苦少;口中言少,自然禍少;腹中食少,自然病少;心中欲少,自然憂少。大悲無淚,大悟無言。緣來要惜,緣盡就放,隨方就圓,無處不自在。
【第27句】:很多人都知道境由心生的道理,但仍有很多人為外境所困,以至于自己的心常常囿于圍城而不得自在。佛家認為,只有明心見性,看清自己的本心,才能找到癥結所在,解開心中的死結,走出生活的圍城,達到心神的通暢。
【第28句】:話語要謹慎委婉。面對知音,不必說得太明顯就懂;不是知音,說得再露骨也沒用。
【第29句】:【有佛一切皆美】春芽嫩黃,夏葉老綠,秋葉紅而有斑,皆不失其美;人臉上有了老年斑,便覺得不美。的確,人不如葉。人若能如葉,便能一生皆美。心中有佛常憶念,人生何必羨少年?有佛一切皆美,無佛一切不美,與年齡無關。
【第30句】:有明確的目標,人生才有堅定的方向。最不幸的是確定目標后,卻不自 覺地偏離了航向,甚至與目標截然相悖。人生的不幸不在于身陷困惑,而在 于不知道已身陷困惑。當你知道迷惑時,并不可憐,當你不知道迷惑時,才 是最可憐的。
【第31句】:我們必須知道“錯誤是煩惱的原因,毀滅是罪惡的結果”,若要免于毀滅,就必須遠離罪惡;要想免于煩惱,就要擺脫錯誤。——耕云先生
【第32句】:古代印度人認為人生有三大目的:法、利、愛,即真理之了解、財物之蓄積、性愛之享受。佛家取“法”而會舍“利”、“愛”,因為前者永恒而后者無常。《無量壽經》日:“愛欲榮華,不可常保。”對我們凡人來說,法、利、愛都難以割舍,但最低限度,要讓欲望受理性支配,而不是讓理性受欲望支配。
【第33句】:時至今日,則須依于全般佛陀真理而適應全世界人類時機,更抉擇以前各時域佛法中之精要,綜合而整理之。(民國)太虛《人生佛教》
【第34句】:有句話叫“愛的極致是寬容”,即寬容是愛的最高境界。寬容是一種美德,具有偉大的力量,它讓一切自私和冷漠的人感到慚愧。我們確實需要一顆寬容的愛心,只有這樣我們才能讓溫情和幸福重現人間。
【第35句】:【大徹大悟的佛學智慧】有愛心的人,處處給人溫暖;有私心的人,處處給人冷漠。
【第36句】:人多力大福就大。一支再大的蠟燭,它的光度還是有限;而一支小蠟燭點亮之后,卻可再引燃千萬支蠟燭,這千萬支的燭光就可照亮各個黑暗角落。
【第37句】:多聞圣弟子不見色是我、異我、相在,亦非知者,亦非見者。《雜阿含經》卷三,第64經
【第38句】:四要:需要,想要,能要,該要。能要、該要的才要;不能要、不該要的絕對不要。(當代)圣嚴《108自在語》
【第39句】:“口業”,即以言語所作及無作之業。該說的不說,不該說的亂說,其言語對眾生造成了傷害,是惡業,如妄語、離間語、惡語、綺語等;該說的說了,不該說的沒說,如不妄語、不兩舌、不惡語、不綺語等,都是善業。
【第40句】: 每個人的命運都掌握在自己手里,只有自強自立,依靠自己,才能有 幸福的人生。
【第41句】:(法藏比丘)具足五劫,思惟攝取莊嚴佛國清凈之行。……一向專志莊嚴妙土。……于不可思議兆載永劫,積植菩薩無量德行。……教化安立無數眾生,住于無上正真之道。《無量壽經》卷上
【第42句】:紛擾練心,靜時養心,坐時守心,行時驗心。莫說無益身心之語,莫入無益身心之境,莫動無益身心之念。修心當以凈心為要,修道當以無我為基。過去事,過去心,不可記得;現在事,現在心,隨緣即可;未來事,未來心休必勞心。
【第43句】:佛說:因為無所悔恨,所以心生歡喜;因為心生歡喜,所以心情愉悅;因為心情愉悅,所以心態平和;因為心態平和,所以可得禪定;因為得入禪定,所以能領略真知實見;因為領略了真知實見,所以可以看透生死;因為看透了生死,所以能得到解脫;因為得到了解脫,所以可以明見佛性。
【第44句】:其實,世界上有一個人,離你最近也最遠;你常常想起,也最容易忘記,這個人,就是你自己!
【第45句】:禪學是以禪為學問,在祖師的一言一語上作分析講理論,如果習禪者是 從禪學入手,雖能說個頭頭是道,開悟之心卻被蒙蔽。莫要再研究禪了, 但讓心如虛空,時時不被六塵所轉,以此用功,千百個祖師的開悟之境, 你頓時明了,還用再去苦思研究嗎?
【第46句】:俗話說:與人方便,與己方便。這位男士能如此大度地給人行方便,讓自己不方便,這是一種怎樣的氣度?其實,在生活中,我們只須轉念一想,世界可能從此不同,我們的生命也會因為我們的轉變而變得與眾不同。
【第47句】:學道猶如種樹:方榮而伐之,可以給樵薪;將盛而伐之,可以作榱桷;稍壯而伐之,可以充楹枋;老大而伐之,可以為梁棟。得非取功遠而其利大乎!(宋)簡堂禪師(《禪林寶訓》卷四)
【第48句】:問:“心的本體在空間上說是橫遍十方,那我的心如此,你的心如此,眾生心亦如此,結果要擠到哪里去呢?”答:“一室一燈,光滿全室,若裝千燈,燈燈有光。一燈之光,已滿全室,九百燈光,擠往何處?”——李炳南居士
【第49句】: 如果年輕時遭遇苦難和艱辛,不應該蹙眉,而應該欣喜,因 為這是上天對你的格外垂青,已經許了你一個燦爛的未來。不經苦難 的淬火,不經艱辛的磨礪,你的人生之劍哪來鋒利,你又怎么能在生 活的征途中所向披靡、攻城略地,并最終建立自己輝煌的生命帝國?
【第50句】:【天天禪語】行善的果報是幸福與快樂,作惡的果報是憂慮與痛苦,種瓜得瓜,種豆得豆,這些果報是不可以用來相互交換的。
【第51句】:以莫散心觀自心,若能自知自本性,諸相自脫大樂中,散心亦皆成大印。(古印度)薩羅訶《諸家大手印之比較研究》
【第52句】:命如花果熟,常恐會零落,已生皆有苦,孰能致不死?從初樂愛欲,可淫入胞胎,受形命如電,晝夜流難止。是身為死物,精神無形法,作令死復生,罪福不敗亡。終始非一世,從癡愛久長,自作受苦樂,身死神不喪。《法句譬喻經》卷五
【第53句】: 真誠贊美比自己優秀的人是一種睿智,客觀贊美和自己比肩 的人是一種胸懷,真心贊美不及自己的人是一種美德。總是贊美自己 的人非常膚淺,總是批評別人的人缺乏自明,抬高自己貶低別人的人 人品極差。身處塵世,與人交往,引朋結友,不可不察。
【第54句】:人身難得今已得,佛法難聞今已聞;此身不向今生度,更向何生度此身?-《凈宗要義》
【第55句】: 有些人生性好競爭,逞強好斗,絕不輕易屈服于他人。其實,戰勝別 人不一定非要打敗他,向人低頭也是爭取勝利的一個手段。爭強好勝的人 如果不能自我控制,最終是要吃大虧的。
【第56句】:我們世間的每一個人,出生的國家和地方都不同,你不認識我,我不熟悉你,看起來好像沒有什么關系,其實你我他都是有緣人。佛經里面說:假如一個人證悟了“宿命通”,能知道人生的過去、現在、未來的多重因果關系,他就會知道天下的眾生在多生多劫以來,哪些人做過他的父母、兄弟、姊妹及六親眷屬。
【第57句】:平凡的人生是一種清淡的人生,生命即使沒有轟轟烈烈,也無后人之仰慕,卻無不讓人感到一種生存的神圣與尊嚴。平凡絕非淺陋,絕非自甘平庸,更不是不思進取。生活本來就是平凡的,只要我們付出了努力,承擔了責任,實現了自身存在的價值,平凡人也同樣具有魅力,平凡人同樣也是高尚的人。
【第58句】:多聞圣弟子以智慧利刀,斷截一切結、縛、使、煩惱、上煩惱、纏。《雜阿含經》卷十一,第259經
【第59句】:人生最大的價值,在于被了解與被尊重。我們覺得屈辱,不是因為別人言辭粗魯、舉止不雅,而是因為我們的尊嚴受到了侵犯,我們的精神世界被否定、被踐踏,因此一時難以忍心頭之氣,沖動之下如果意氣用事,最后只會讓自己陷入難以收拾的局面。
【第60句】: 每個人都可以虛擬自己的才華和能力,做做夢無傷大雅,但千萬 不要因此當真。假如因為這種虛擬的東西膨脹自己,甚至不知天高地 厚,以為無所不能,可以藐視眾生,那么離絕地就不遠了。這種人往往 像一塊美麗的冰,經不起陽光;仿佛一種脆弱的瓷器,經不起摔打。
【第61句】: 與別人和諧相處,會使這個世界很好地接納你,使你在這個世界里生 活得自在和快樂。一個人在和諧的環境里行走,就像在順風順水的江中行 船,很容易達到你的理想碼頭。
【第62句】:【天天禪語】分秒不空過,步步踏實過;善念不間斷,好事日日做;妙法時時用,法喜多分享。
【第63句】:【信仰與智慧】智慧我沒有,信仰我是有的。信仰算不算智慧?我不知道,我有信仰,我滿足。信佛,不需要“智慧”的標簽,貼上智慧可以,即使貼上愚癡也可以。
【第64句】:各種能量形式互相轉換是有方向和條件限制的,能量互相轉換時其量值不變,表明能量是不能被創造或消滅的。
【第65句】:法界性是諸法體故,是故真言真實妙理,一切色心,即是一體,心必具色,色必具心。(日本)重譽《密宗要訣抄》
【第66句】:心老了以后,往往會喜歡一些沉靜下來的東西,比如書法、繪畫,比如戲曲。因為不再有生活的節奏與韻律了,也漸漸失去爭先恐后去要什么的意味。雪小禪《瘦金體》
【第67句】: 話不在多,少說為佳。有時無聲勝有聲,多說話不如少說話。人常常 犯一個毛病,說了許多,但不知道自己要說什么。或者話一到,就從嘴巴 出來,讓所有的話語都消失在大氣層里。有的話說了制造自己的煩惱,有 的話說了讓別人煩惱。
【第68句】: 不要自卑,也不要太狂妄 一切惡法,本是虛妄的,你不要太自卑你自己;一切善法,也是虛妄 的,你也不要太狂妄你自己。
【第69句】:對我們凡人來說,愛情跟事業、親情一樣,是大事中的大事,愛情甜美,幸福就有了一個重要支柱;愛情苦澀,便一直苦到心底,人生也平添了幾分悲劇色彩。
【第70句】:識人識己識進退,知福惜福多培福。忙沒關系,不煩就好。放不下自己是不智慧,放不下別人是不慈悲。以關懷替代責備,以鼓勵替代輔導,以商量替代命令。清楚自己的需要,化解個人的欲望。私事用情,公事用理。心不隨境,是禪定,心不離境,是智慧。
【第71句】:人人都想追求“美”,但是“美”不是刻意去裝扮出來的,真正的“美”要從我們的內心表達出來,而“樸素純凈”即可表達內心的美。——海濤法師
【第72句】:人一生中,總有求人的時候,也會有被人求的時候,當別人求你的時 候,你該怎樣去應付呢?是答應別人的請求,還是將別人的請求拒絕在心門 之外?答案是:盡量地幫助別人。
【第73句】:世間種種法,一切唯有名,但想所安立,離名無別義。世間眾色法,但相無有余,唯依相立名,是名無實事。《大乘密嚴經》卷下,阿賴耶識微密品
【第74句】:昨天的付出是昨天的事,如果今天尚未付出,就不要期待收獲。很多禪修者,秉承著這一道理,整日緊張地勞動,過著清苦的生活,平淡、辛勤而又虔誠。
【第75句】:爭吵和爭論與妒忌相連,伴隨爭論產生誹謗。《經集》第四品,第十一章《爭論經》
【第76句】:真理是洞徹宇宙人生的大智慧;度化眾生,是不分冤親、不分種族、不分國界,落實“無緣大慈,同體大悲”的精神。
【第77句】:一弟子耐不住禪院的寂寞,覺得修行太慢。某天他實在無法忍受,向師父說他好像沒慧根、缺少佛性,對自己失去信心了。師父說:山腰工地上,石匠正為本寺加工佛像,你跟他們學手藝。三天后弟子回來了:我還是修行吧,粗巖糙石都能變成石佛,何況我是個人呢。——石頭都能變成佛,還有人做不到的事情嗎?
【第78句】: 百鳥不圖回報的演出,朝霞沒有分別的普照,微風毫不吝嗇 的布施。如果習慣早起,如果愿意去感受早晨的每一個細節,你的胸 懷將得以擴展,你的心靈將得到凈化。早晨是人生的老師,不必刻意 尋找,早晨已教會你生活的全部,不必孜孜以求,早晨已讓你懂得快 樂。朋友,別辜負了垂手可得的早晨。
【第79句】: 有人盯著你,有人嫉妒你,有人批評你,說明你還有價值, 對方的層次越高,說明你的價值越大。
【第80句】: 實力不夠時,受人驅使,要學會忍受,并在忍受中積累實 力;環境不佳時,身心壓抑,要能夠忍耐,并在忍耐中拓展心境;被 人挑釁時,不要沖動,須懂得忍讓,并在忍讓中開闊胸襟。忍并不消 極怯懦,忍是一種主動的生活方式,是一種超然的人生境界。忍者近 于仁者,大忍者無不得大成就。
【第81句】:菩薩應修二種忍:一者一切眾生惡口罵詈,若加刀杖瓦石,瞋心不起。二者一切法無生法忍。《摩訶般若經》卷二五,一念品
【第82句】:熄滅欲望之火驅除各種各樣的妄想,擺脫名、利、欲等的束縛,才能消除心中的憂慮,才能不顛倒,在無事中得大自在。
【第83句】:聰明之人,步步占先者是,智慧之人事事退后者是,我為人人,無私奉獻,完善自身,貢獻于民。只求我為人人,不求人人為我。人生就是一禪,就是一個禪定的過程,奉獻是人生最大的快樂,閉門念經,圓明心性,不易得到,真正得道是到人間以身說法,幫助人類解脫困難。
【第84句】:少欲,才是人生最大的幸福;知足,才是人生最大的富裕;愛心,才是人生最好的良伴;智慧,才是人生最好的明燈。幸福與快樂不存在于外境,而來源于內心的寶藏。如果你想獲得真正的幸福與快樂,不要向外找求,應當從內心中發揮與挖掘。
【第85句】:父母、妻子、奴婢、使人、親友、眷屬,悉非我有;……是現伴侶,非他世侶;是樂伴侶,非苦伴侶;……不能救我,非我歸依,非我舍宅,非我洲渚,非我蔭覆,非我我所。《大寶積經》卷八十二,郁伽長者會
【第86句】:如師子身中蟲,自食師子肉,非余外蟲。如是佛子自破佛法,非外道天魔能破。《梵網經》卷下
【第87句】:空話、漂亮話誰都會說,重要的是行動、實干。一張地圖,無論繪制得多么詳細,比例尺多么精密,也不能讓人在地面上移動哪怕是一寸;一部法典,無論寫得如何公正,也不能預防罪惡的發生;一本食譜,無論寫入多少山珍海味,也解決不了人們的饑餓問題,還不如幾口粗茶淡飯實在。
【第88句】:一場盛大的恩寵,悄然落幕于禪的溫柔。輕輕地牽著與你一起的那些人間煙火,我愿,從此,只有靜好。
【第89句】:應該拋棄嘲笑、嚕嗦、悲嘆、卑劣、欺騙、虛偽、貪婪、驕傲、抱怨、粗魯、墮落和愚癡,擺脫迷妄,思想堅定。《經集》第二品,第九章《戒行經》
【第90句】:修行就是持續地安處于禪定之中。當能夠長時間自如地處于禪定狀態時,才能為最終生命解脫與開悟打下牢固的根基。
【第91句】: 沒事不惹事,遇事莫慌張;人生要從容,凡事向前看。生命 百年短,聚少離別長;隱約定數在,勿念亦勿忘。
【第92句】:信佛者必須學佛,學佛必須效法菩薩精神,“菩薩心中沒有自我成就的企圖,只有成全眾生的悲愿”,所以菩薩能夠承擔起人生百味,在人需要的時候適時地出現,救蒼生于水火之中。
【第93句】:為追求快樂,而把快樂建在別人的痛苦上,便會受到怨恨的困擾,最終無法擺脫怨恨。——《佛陀的格言》
【第94句】:我們為什么讓眾生歡喜,才能真正得到佛菩薩的祜佑呢?是由于我們內在感召愛心的大力量,所以才真正得到佛菩薩的祜佑。誰的愛心大,誰就能得到佛菩薩的祜佑!就好比在連綿的群山中,哪一座山最高,哪一座山就最早得到太陽的溫暖和光芒照耀一般。
【第95句】:放下慳貪是布施,放下惡業是持戒,放下懈怠是精進,放下嗔恚是忍辱,放下散亂是禪定,放下愚癡是般若,放下虛偽是真誠,放下污染是清凈,放下傲慢是平等,放下愚癡是正覺,放下自私是慈悲。
【第96句】:放下過去未來,領悟此刻的珍貴,生命之所以是人最貴重的財富,是因為生命不能重來。
【第97句】:所以,人類行道的目的就是“絕圣棄智”,打碎這些加于人身的藩籬枷鎖將人性解放出來,做到重新復歸于自然,達到一種“萬物與我為一”的精神境界。
【第98句】:律,不獨指粗跡而已。若不主敬存誠,即為犯律。而因果又為律中綱骨,若人不知因果及瞞因昧果,皆為違律。念佛之人,舉心動念常與佛合,則律教禪凈一道齊行矣。(民國)印光《印光法師文鈔·復謝誠明書》
【第99句】:學道人若欲得成佛,一切佛法總不用學,唯學無求無著。無求即心不生,無著即心不滅,不生不滅即是佛。——《筠州黃檗山斷際禪師傳心法要》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