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句】:不計較人生的重重困境,因為每一分鐘,我們都能抖落滿身重負,放開過往的一切,開始下一段精彩。
【第2句】:執著于自我而生活,自己撒下了痛苦的種子,妄想不斷地擴大,終至背負不了的苦惱。這正是作繭自縛的痛苦?!吩B愚禪師
【第3句】:很多人在陷入困難的泥淖時,往往會喪失了基本的理智和判斷能力,往 往會使得自己越陷越深,找不到解決問題的辦法。其實,不要一直想著如何 解決問題,試著想想,能不能憑借這個問題走出去呢?
【第4句】:自身猶筑生死獄,世間天等誰能救,故于救度不虛者,皈依三寶佛子行。——妙峰法師
【第5句】:不為世俗的眼光所動,注重心靈的交會,這樣的婚姻才是最美好、最堅固的,才能經受得住歲月的洗禮。為愛堅守,忠貞不渝,任風吹雨打也不動搖,縱時光如刃,切割彼此的容貌,消磨彼此的激情,愛也能保持恒久。
【第6句】:佛說:因為無所悔恨,所以心生歡喜;因為心生歡喜,所以心情愉悅;因為心情愉悅,所以心態平和;因為心態平和,所以可得禪定;因為得入禪定,所以能領略真知實見;因為領略了真知實見,所以可以看透生死;因為看透了生死,所以能得到解脫;因為得到了解脫,所以可以明見佛性。
【第7句】:紛紛擾擾的世間,總有無盡的誘惑,如果一味地追求浮華,沉迷于花花世界之中,心中所求太多,只能使自己疲憊不堪,寢食難安。
【第8句】:人心不同,各如其面,每個人在待人處事上,也都有他自己的價值觀,依每個人修持的不同,表現也就不一樣,修養好,能夠包容與尊重別人,你就容易不為“外境”而影響自己的身心;反之,如果你自我意識強,喜歡計較的話,就常會因為“外境”而不能安住身心。
【第9句】:一個人作惡時,他的心智就有了污垢。一個人不作惡時,他的內心就清凈。清凈與污垢完全在你自己,別人幫不上忙。——《佛陀的格言》
【第10句】:定是慧之體,慧是定之用。譬如燈光,燈是光之體,光是燈之用,二者互顯,不可偏重?!抖U宗直指》
【第11句】:一個真正有追求的人是以跨海這樣大的追求為人生目標的。這樣,就不 可避免地要遇到過河、蹬湖、涉江的考驗。如果你連河都不敢過,就別想涉 江跨海的事了。
【第12句】: 根 一個民族有一個民族文化的瓊漿 玉液,仿佛一壺陳年的老酒,歷久彌香。
【第13句】:【禪語悟道】包容:水遇到阻擋物并不會爭鋒相對,而是繞道而流,包容和寬恕的人就像水一樣,既不計較,也不爭論。以善巧智慧,不傷害眾生的方式來完成自己的目標。
【第14句】: 孤羊對群狼說,我是和平主義者。群狼大笑:跟你講和平, 那我們吃什么呀?誰讓你的肉那么鮮美,你的血跟石油一樣誘人而 昂貴。
【第15句】:生活中,如果一扇門關上了,必定有另一扇窗會為你打開。你失去了一種東西,必然會收獲另一種饋贈。關鍵是你要有樂觀的心態,相信有失必有得。因為失去有時可能是一種生活的福音,預示著你的另一種獲得。
【第16句】:【最有禪意的文案】現在的不愉快,是過去的執著所致。今日的執著,又會造成明日的麻煩。世間上的任何東西,得到是偶然,最終消失是必然。當我們失去這些東西的時候,我們對它的執著越大,它給我們帶來的煩惱越多,痛苦也越大。
【第17句】:“以退為進”就是以出世的思想,來開創人世的事業;如果我們能夠具備“對人生有無常的警覺,對物質有遠離的看法,對情愛有淡化的觀念,對自己有不滿的要求”,那么,遇到一些挫折、困難,就可以無動于心,所以說:一個人若想成就人世的事業,要培養出世的思想;先有出世的思想,再做人世的事業。
【第18句】:得失、榮辱、起落,這些東西,你在乎得越多,心里就會越痛苦;你舍 棄得越多,內心就會越清靜;分擔別人的痛苦,可以消解自己的痛苦;拿出 自己的溫暖,可以得到別人溫暖的饋贈。真正的智者應及時清除自己心靈的 污垢,舍棄感官的享受,使內心沒有掛礙。
【第19句】:最強時,當你身上的陰性能量呈現最強時,也是陰陽相互轉化的最好時機。因為萬事萬物都是陰中有陽,陽中有陰,如果你能反其道而行之,將壓力當成一種前進的動力,那最后彈跳的反作為越強,你跳得越遠。
【第20句】: 對待將要成年的子女,父母要學會示弱。父母過于強勢,容 易讓子女產生依賴心理。在他們看來,父母就是一堵墻,再大的風雨 都與自己無關,反正有這堵墻遮擋。父母示弱,有利于培養子女的責 任感,面對人世的風雨,他們在學會自我保護的同時,還會將自己當 成一堵墻,努力地去庇護父母。
【第21句】:佛家認為,智慧有“佛智”,有“俗智”,“佛智”明了生死究竟的圓覺智慧,無掛無礙,“俗智”只是有所知識、有所領悟,仍然存在各種障礙。在俗家人看來很高的智慧,在佛家看來,可能什么都不是。
【第22句】:一個家庭不能只是追求豐富的物質生活,更該著重于心靈溝通,使親子、夫妻之間的關系和諧、圓滿。
【第23句】:【天天禪語】很多時候我們做人失敗,修行不成功,其原因是我們對自己缺乏智慧的自醒與自察,反而對他人投入了豐富的鑒別與想象。對自己的起心動念、言行舉止糊里糊涂;對他人的所思所想、所作所為卻一清二楚。其實我們應該做到嚴于律己、寬以待人,這樣才能使我們進步與成功。
【第24句】:【天天禪語】當我們處于順境的時候,不應該得意忘形、心存僥幸,而應該懷有感恩之心;當我們遇到挫折的時候,不應該灰心喪氣、怨天尤人,而應該懷有懺悔之心。067。
【第25句】:即使是有人一時糊涂,說錯了話,做錯了事,提醒一下,總比提刀弄槍好,拉一把比推一下來得更好。究竟是采取慈悲態度還是采取敵視的態度,這是區別一個人是好心還是壞心的標準。
【第26句】:與其被困在苦海中不得解脫,不如快樂地行走在奉獻的修行之路上,善待別人,也就是善待了自己。
【第27句】:是什么讓我們躊躇不前,內心有力量的人不會輕易被失敗打倒,他們會在遭遇失敗時,繼續邁出嘗試的步伐。
【第28句】:世間雜五色,彼非為愛欲,貪欲覺想者,是則士夫欲。眾色常住世,行者斷心欲?!峨s阿含經》卷二十八,第752經
【第29句】:每個人的心中都有一朵清凈的蓮花,都有無量的智慧——把良知、良能啟發出來,則福慧果報無量!
【第30句】: 表現欲特別強烈的人,往往聰明有余智慧不足。因為表現欲 的驅使,不少人總是會對所處場合的主題、氛圍,以及自己所處的位 置失去清晰的判斷,從而因為另類和不合時宜,或被人輕視,或被人 嘲笑。表現欲膨脹,往往會像氣球一樣被戳破,結果剩下的只有自卑 和笑料。
【第31句】:我知道,我只向往這世間一點點的好,我便是那塵埃里的花,可以開的芬芳。雪小禪《無愛不歡》
【第32句】:幸福不在對岸,而在心底,幸福并不是高深莫測的哲學,而僅僅是一種簡單的心靈變化。
【第33句】:【大徹大悟的佛學智慧】在大地震的災難中,螞蟻因它們的小而幸存,蝴蝶因它們的輕而沒有受傷。如果人類的自我也沒有那么大,私心沒有那么重的話,當遭遇坎坷和挫折的時候,就不會受到那么大的影響,像螞蟻一樣能夠幸存,也像蝴蝶一樣不會受傷。
【第34句】:只有你的不羈跋扈,帶著激情澎湃的洶涌,震撼了,我愛你的魂魄;還有你的顧盼生姿,恰到好處地讓我領略了一回,什么才是誘惑的美女;更有你那薄如禪意的絲綢,若即若離般,搖曳著神秘的色彩,縱然你是一個人在獨行,留給我的,卻有一種,情不自禁的驚喜。
【第35句】:人生的道理,一言以蔽之,就是得失的道理,任何一件事都有得有失,得就是失,失就是得,而最高的境界,應該是無得無失。但是人們經常處于未得患得、既得患失的狀態。明智的做法不是想著怎么抓住,而是學會如何放手。
【第36句】:抱著功利主義的思想去學佛法,動機不正,因地不真,虛偽的因,必得 幻滅的果。無論做何事,最要緊的是動機,所謂因正果圓,如果因地不真, 便會果遭報業。
【第37句】:已舍于重擔,不復應更取。重擔為大苦,舍住為大樂?!峨s阿含經》卷三,第6514
【第38句】:受想行識即是空??占词亲R。何以故?……但有名字故。……名字是因緣和合作法,但分別憶想、假名說。是故菩薩摩訶薩行般若波羅蜜時,不見一切名字,不見故不著。《摩訶般若經》卷一,奉缽品
【第39句】: 寸有所長,尺有所短。有的人謀劃能力超強,卻缺乏執行 力;有的人執行力很好,卻不善于謀劃。如果上述兩種人能夠通力合 作,就可揚長避短,做成大事。
【第40句】:我們為什么會生煩惱?是因為我們看到眾生的行為有過失。雖然這個煩惱是因由眾生而緣起,但實際上還是我們自心仍有煩惱的緣故。佛陀的心續已經沒有煩惱,所以他視一切眾生沒有過失,正因為我們自心有種種染垢,所以才會看到別人的過失。
【第41句】:施為后世糧,要至究竟處,善神常將護,亦復致歡喜?!对鲆话⒑洝肪矶?,善聚品
【第42句】:茅鹿門云:“人生在世,多行救濟事,則彼之感我,中懷傾倒,浸入肝 脾。何幸而得人心如此哉!”
【第43句】:人生欲壑難填,惜福讓我們懂得勤儉節約,更加珍惜自己當下擁有的一切。少一些攀比,就不會放縱自己的欲望。學會知足常樂,便能讓心靈達到一種從容而淡定的境界,便能用感恩的心去感受富足,包容一切、感激一切。
【第44句】:生活的禪法,在于調整與規范做人做事的態度,不迷信,不盲從,一切事物,物來則應,事去不送,凡事寬宥存余地,只是隨緣送年華。矯情,煩惱重,寬恕,智慧增。
【第45句】:及時行善,以免你的心里再起壞念頭。凡是做善拖延的人,內心不易與惡事絕緣?!斗鹜拥母裱浴?/p>
【第46句】:未來的還沒有來,過去的已經過去。如果每一個當下我們都不抓住,不去認 真對待,總想著看不見的明天或已經遠去的昨天,我們就會永遠生活在緊張 和失落中。
【第47句】:菩薩成就四法,得大財富,何謂為四?乞者不逆;于所施物不生愛惜;恒愿眾生獲多財寶;舍離諸見,順于正信。《大寶積經》卷-。,無垢施菩薩應辯會
【第48句】:每個人總能忍受一些辱,也有一些忍無可忍之處,通過修煉,可以使不可忍之事越來越少,這是一項終生的工作,到了無處不可忍時,也就成佛了。
【第49句】:禪是智慧,既存在于人的內心,又存在于一切外在之中。世間法就是佛法,一切現象中皆有禪機。一粒沙中看世界,一朵野花見天堂,處處有佛法,事事含禪機。只要有一顆孩童般單純的心靈,有一雙敏銳的發現的眼睛,就能夠在自然天地世間百態中發現真正的禪。
【第50句】: 佛偈說“湛然一片真如性,迷失皆因一念差”,悟求真理的路途,千 峰回轉,萬山阻礙,難免會有見歧路而茫然的感覺,此時要緊的是,不要 迷失了自己的本性。迷茫并不是別人或外界造成的,迷茫的是我們自己。
【第51句】:六度給人們帶來的世間美德:布施不但得到榮華富貴,還能養成知足常樂。持戒不但得到人天安樂,還能養成道德完美。忍辱不但得到相貌莊嚴,還能養成心地善良。精進不但得到圓滿成功,還能養成持之以恒。禪定不但得到心的平靜,還能養成行為穩重。智慧不但得到身心自在,還能養成保持覺知。
【第52句】:【生活禪】第一式,任何事物,只要讓你心情沉重、讓你對自己有不好的感覺、阻礙你前行的,把它丟掉。第二式,任何事物,如果只是占有空間,對你的人生毫無正面貢獻,把它丟掉。第三式,任何事物,要丟還是要留,你得花很長的時間權衡利弊,或是煩惱不知所錯的,那把它丟掉。
【第53句】:生活終究是美好的,有陽光,有雨露,有白云,有清新的花朵,有的時候不快樂,是自己給心房駐了一道墻。攬一份詩意,學會風起的時候笑看落花;雨落的時候聆聽心語,讓每個素白若水的日子,有了流過眉梢心底的淺淡清歡;讓一些過住在時光的沉淀中釋懷。
【第54句】:會學道者頓悟菩提,各自觀心,自見本性?!羝鹫姘闳粲^照,一剎那間,妄念俱滅,若識自性,一悟即至佛地?!秹洝ぐ闳舻诙?/p>
【第55句】:不器之器,名日上器。積厚養深,一出名世。欲速不達,古人所刺。學道之士,靜以俟勢。(明)蓮池《大器晚成》
【第56句】:慈悲,是一種悲天憫人的情懷,一份至死不渝的信念,一種有所為有所不為的氣概,舉手投足的瀟灑來源于日久天長的積淀,殺伐決斷的果敢來源于冷靜細致的分析,真正的慈悲來自于內心深處、理智約束下的鎮定和智慧。
【第57句】:為他人付出,不見得立刻就有回報,但最終這種付出的功德會回報到自己身上。如果每個人在愛護自己的同時也去關愛別人,那么最終自己也能得到更好的愛護。一個人時時抱持一顆善心,一顆憫物憫人之心,便能聽到來自善的山谷的回音。而這種回音,遠遠勝過任何物質上的回饋。
【第58句】:今見好心出家、在家四眾,多是好高騖遠,不肯認真專修凈業??傆伤奘郎聘鶞\薄,今生未遇通人。(印光法師)
【第59句】:懺修黑白為下根戒;于福慧資糧無貪,知一切如幻,為中根戒;修一切善不求福慧,見空性,乃上根戒也?!?/p>
【第60句】:同事——菩薩所緣,緣苦眾生。身處苦難娑婆,應先自我凈化、以身作則,感化周遭共同生活、工作的每一個人,并鼓勵眾人一起力行菩薩道。
【第61句】:【佛心禪語】 與人相處,要彼此容納、諒解,不固執己見。如果人人能做到這一 點,大家一定能生活得更融洽、愉快,人與人的情感會更加深,每個人也 都可以充分發揮自己的聰明才智,使事業與生活都更加稱心如意。
【第62句】:于親及非親,平等視一切。若為正法王,國內無偏黨。《金光明最勝王經》卷,王法政論品
【第63句】: 在我們人生最關鍵的時刻,別人的幫助將可能起到關鍵的作用。這種 關鍵的幫助不是憑空產生的,老獅王身陷枯井,能得狐貍的救助,就在于 它和狐貍結下了不解的緣分,所以,我們平時要積極與人結緣,奉獻自 己,然后才有良好的人緣等待著我們。
【第64句】:世間種種法,一切唯有名,但想所安立,離名無別義。世間眾色法,但相無有余,唯依相立名,是名無實事。《大乘密嚴經》卷下,阿賴耶識微密品
【第65句】:人若對自己有疑,就容易墮落沉淪,迷失人生的方向;若對他人有疑,就很難與人廣結善緣,共同成就有意義的事業。
【第66句】:人佛法海,信為根本。渡生死河,戒為舟船?!洞蟪吮旧牡赜^經》卷四,厭舍品
【第67句】:人生中,簡單的越顯珍貴,那不妨就陽光下看光明,綠蔭中來乘涼,大樹下依樹休。寬處看世界,煩惱自會消。
【第68句】: 隨緣是一種胸懷,也是一種覺悟,是對自我內心的一種自信和把握。能 夠隨緣的人,總能在風云變幻時審時度勢,在艱難坎坷的生活中,收放自 如、游刃有余;總能在逆境中找尋到前行的方向,保持坦然愉快的心情。
【第69句】: 同樣的鳥鳴,有人聽成美妙的天籟,有人聽成喋喋不休的絮 叨;同樣的早晨,有人當作希望的象征,因而熱愛和贊美,有人當作 刻薄的監工,因而埋怨甚至詛咒。不同的人擁有不同的早晨,但早晨 從不會因人而異,她將與生俱來的熱情、寬容、慈善和愛獻給眾生, 不求報答,也不在乎任何頌揚或謾罵。
【第70句】:一條路走到黑不是最好的選擇,不是每一份堅持都有價值。人生需要取舍、需要迂回、需要變通,因為在我們生存的世界,沒有絕對的結果,只有必然存在的放棄;沒有絕對的執著,只有隨緣的意外。
【第71句】:有四法,俗人在家得現法安,現法樂。何等為四?謂方便具足,守護具足,善知識具足,正命具足?!峨s阿含經》卷四,第91經
【第72句】:自然界給人類的懲罰是如此直接,如果你過度利用,違悖自然規律,它就會施以顏色。人類的陰陽失衡,自然的陰陽失衡,都將以各種形式還擊給我們。
【第73句】:【佛心禪語】 命運是掌握在自己手里的。自傘自度,自性自度,求人不如求己,除 了自己之外,還有誰能做你的依靠?
【第74句】:以諸法性空,故佛說諸法,皆從因緣起。勝義唯如是。(古印度)龍樹《七十空性論》
【第75句】:牧牛不放逸,其主獲其福,六牛六年中,展轉六十牛。比丘戒成就,于禪得自在,六根而寂然,六年成六通?!对鲆话⒑洝肪硭氖僚F?/p>
【第76句】:我在“四眾佛子共勉語”里的兩句話“利人便是利己,盡心盡力第一”,便是鼓勵大家,以利人而為利己,但不是先利己以后再利人。不過,我們一定是先努力成長自己,照顧好自己,才有能力利益他人,成長他人;但成長自己的目的不是為了自己,而是為了他人,那么你就會有安全了。一圣嚴法師
【第77句】:【佛心禪語】 安逸產生懶惰,讓人失去進取心。要做一個自強不息的人,就要有緊 迫感,如果你覺得每天的時間都不夠用,哪有多余的時間去玩樂消遣,如 .此自然也就不敢放逸了。
【第78句】: 傳統文化非指被歷代統治者異化了的儒釋道文化,而是指具 原教旨主義的中國文化內核,它包含上述三家文化的精華部分,也包 含先秦諸子百家的源頭探索,還包括歷代啟蒙思想家的思考。修人的 道德格調,治國的仁心法度均蘊涵于這種傳統文化之中。不反對借鑒 國外一切優秀文化,但需謹防淮南之枳。
【第79句】:凡夫就是喜歡追求神奇鬼怪,心才會亂。其實修心很簡單,只要“斷貪?!囊粋€人心亂不是為了貪?
【第80句】:一個人倘若一味執著于擁有,執著于將物質牢牢抓在手心,他的人生是不會有所進步的,正如一個道場(佛教術語,道場原指佛成道之所,后借指供佛祭祀或修行學道的處所)若不肯放弟子出去充實自己,便不會有前進的空間。
【第81句】:人最大的消耗,不是來自智力或體力的透支,也不是來自跟大自然或者同類的爭斗,而是自己對自己的戰爭。因為在這場戰爭中,“敵我雙方”的戰士、彈藥甚至戰術,都是這個人自己提供的。所以沒有任何人可以支撐下去。
【第82句】:見他一切善,應當隨喜贊嘆,因為這都是我本性中所具有的,故應當隨學而極力擴充之;見他一切惡,應當謹慎莫犯,因為這也是我本性所具有的,故應當謹慎而不犯。
【第83句】:禪心生,道乃正;禪心定,人自在。悟禪,是人生清醒的開始。禪機寓于萬象之中,要用心領悟;萬象皆是禪機的昭示,不要褻瀆。善是禪的根本,學會用微笑迎接困境,學會用寬容包容殘缺。不懂走路的技巧會摔跤。生活總是在我們最軟弱的地方給我們重擊,令我們成長。坐亦禪,行亦禪,禪意人生,福在其中。
【第84句】:好諸禪德,來來去去山中人,識得青山便是身,青山是身身是我,更于何處著根塵?——《宏智禪師廣錄》
【第85句】: 如果你因為整天想著如何去報復對方而心事重重,內心極端壓抑,那么倒 不如放下仇恨,寬恕對方?;蛟S,因此你可以多一位可以談心的好朋友。
【第86句】:供給于惡人,欲益反遭損,如人飼猛獸,無不傷害者?!洞蟪死砣ち_蜜多經》
【第87句】:當你倒霉時,你身上的陰性場態總是占主導,而陽性場態也是最弱之時,當陰遠超于陽時,就會麻煩不斷,禍不單行,此時遇見小人或撞見鬼都是常有的事。
【第88句】:低頭是為了不碰頭跌跤,是為了在人生路上走得更順暢。正如種子長到飽滿便是它的生命昂揚的時候,但種子再飽滿,也知道自己的飽滿源于大地,始終明白自己永遠脫離不了大地的供養,因此種子的根始終在地里,默默無聞,堅韌地成長,只因它也深刻地懂得高下之道。
【第89句】:愿做一株小草,長在山崖,長在地角,默默守著一份純情。沒有百花開放的驚艷,沒有一樹擎天的挺拔,卻有一顆不屈不撓的心。隨風塵起落、卻不驚擾繁華,隨季節流、卻不論悲歡。守一方凈土,感激每一份溫潤,與陽光對望。風起隨風,云落淡然,趟過高山流水的緩急,吟一曲云水禪心的清透,靜默一份安逸。
【第90句】:當你幸福時,若將幸福建立在他人痛苦之上,這不叫幸福,而是造業;當你快樂時,若那快樂會導致痛苦,這不叫快樂,而是痛苦尚未成熟;當你富有時,若那財富源于不正當行業,這不叫富裕,而是累債;當你自感聰明,若那聰明用于自私,這不叫聰明,而是愚昧。真正的幸福和快樂,因為不立于惡,所以不生苦。
【第91句】:因為過于追逐此生的名利,所以往往忽略了修行,于是對死亡既沒有作好任何準備,對來生也毫無把握正確的方向。
【第92句】:煩惱不必放下,因為對于佛祖來說,本就不曾提起;禮佛本是好事,但與其惦記著禮佛這個過程的本身,倒不如將這個念頭拋卻,為消除眾生煩惱而忙碌卻不認為這是煩惱;為開悟而修行卻忘記本在修行中。
【第93句】:更有西方學者提出:天人合一是遵循宇宙整體運動規律的一種辯證思維方法,這種大思維實際上是全息論,即任何個體中都包含著整體。
【第94句】:生命中,當獨自占有一種幸福與財富時無疑是快樂的,它會讓我們生出高高在上的優越感,但卻也是虛空的。當我們的幸福與財富無人分享時,人生便會顯得了無生趣。分享能讓我們在別人的快樂中感受到生命的價值;分享能讓我們心靈充實,能讓我們體味到前所未有的幸福。
【第95句】:問:“有些人專喜歡用大道理來訓他人,可是自己行為并不檢點,他有罪?會受到不良的后果吧?”答:“大道理訓人是口業普,自有其功德;自己行為不檢點,是身業惡,自有其罪過。善有善報,惡有惡報。”——李炳南居士
【第96句】:真正的智慧人生,必定有誠意、謙虛的態度。有智慧才能分辨善惡邪正,能謙虛才能建立美滿人生。
【第97句】:當你幸福時,若將幸福建立在他人痛苦之上,這不叫幸福,而是造業;當你快樂時,若那快樂會導致痛苦,這不叫快樂,而是痛苦尚未成熟;當你富有時,若那財富源于不正當行業,這不叫富裕,而是累債;當你自感聰明,若那聰明用于自私,這不叫聰明,而是愚昧。真正的幸福與快樂,因為不立于惡,所以不生苦。
【第98句】:得人身空過,是誠可惜!發菩提心,守清凈戒,較人王為貴。得最上密法,受大灌頂,較金輪王為榮。浪擲人身,如寶投水!(古印度)蕩巴桑結(根桑澤程《密宗法義精要》)世之最可珍重者,莫過精神;世之最可愛惜者,莫過光陰。《徹悟禪師文案》卷上
【第99句】:生命本身復雜而殘酷,但并不缺乏希望,絕望的是人們的思維。很多時候,人們不肯放手是因為等了太久、付出太多,堅持只是為了證明自己曾經的付出并非徒勞,這樣的堅持是對過去的執著,等待也是對過去的等待。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