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句】:入海算沙,空自費力;磨磚作鏡,枉用功夫。君不見,高高山上云,自卷自舒,何親何疏?深深澗底水,遇曲遇直,無彼無此。——《黃龍慧南禪師文案》
【第2句】:想擁有一個清凈的社會并不難,但需先從無數個“我”與“你”開始做起。想要求整體的美,也必須從個體開始;有無數個美的個體,才會有大整體的真善美。同樣的,向往生活在菩薩的世界,自己就必須先學習做菩薩。
【第3句】: 壞事雖小,但它能腐蝕一個人的靈魂,日積月累,就會從量變導致質變, 使這個人最后跳進犯罪的泥坑,成為可恥的罪人。
【第4句】:不要輕視小惡,以為我不會受報應。水瓶是由小水滴滴滿的。愚笨的人不斷地做出微小的壞事,日子久了,整個人就充滿了邪惡。——《佛陀的格言》
【第5句】:面對同樣的際遇,各人處世態度不同,其結果也大不相同。慳貪的人只 會中飽私囊,喜舍的人總想廣濟社會;瞋恨嫉妒心重的人,整天心情郁怒, 心胸開闊的人,天天歡喜自在;厭世隱遁者只想獨善其身,熱愛家國者則積 極服務鄉梓。每個人面對世間的態度不同,交友的廣狹不同,所收獲的也會 不一樣。
【第6句】:【天天禪語】愛的力量,可以撫平心靈的不安,讓社會安定祥與,消除一切的災難。
【第7句】:為遣妄執心心所外實有境故,說唯有識,若執唯識真實有者,如執外境,亦是法執。(古印度)護法等《成唯識論》卷二
【第8句】:普賢十大愿有“廣修供養”,是讓我們供養諸佛菩薩及眾生;但我們卻在“廣收供養”,貪收貪受信眾供養,什么都想要。
【第9句】:當我們處于厄運,面對失敗和重大災難的時候,只要仍能在自己的生命之杯中盛滿希望之水,那么,無論遭遇怎樣的坎坷與不幸,我們都能永葆快樂心情,生命也不會因為打擊而枯萎。
【第10句】:終有一天,你會成為他人記憶的一部分。盡你所能,成為一段好回憶。修得平常心,笑看世間事。我們的人生路上都有精彩,更多的是平淡。精彩如夜空的流星,總是轉瞬即逝;平淡似滿天的繁星,看不清哪一顆是自己。坐亦禪,行亦禪,一花一世界,一葉一如來。心自在,語默動靜體自然。
【第11句】:有人要向我請法——彌陀大法,我說:“彌陀之法不用請,如同空氣,充塞一切處,沒有聽說請空氣的。當下當處呼吸自在,也當下當處念佛自在。”
【第12句】:設有眾生,見聞于佛,業障纏覆,不生信樂,亦種善根,無空過者,乃至究竟人于涅槃。《華嚴經》卷五十二,如來出現品
【第13句】:無常是苦,欲望是苦,身處安逸也是苦,只是人們只顧追求和享樂,而忘了一切事物背后都暗藏著無常的苦痛。
【第14句】: 釋迦牟尼佛在無量劫以前已經成佛了,可是他老人家慈悲心太重,為 了教化沒有恒遠心、沒有堅強心、沒有誠懇心的眾生,在雪山苦修六年, ,示現成佛。
【第15句】:古人道,活計隨分做,生死如推磨。一口氣不來,總是他人個。誠哉是言也。——《天如和尚文案》
【第16句】:善惡之報,如影隨形,三世因果,循環不失,此生空過,后悔無追!《大般涅槃經后分》卷一,遺教品
【第17句】:無論我們做什么事,隨時隨地都可以得到禪定。當我們依這樣的禪定而有了覺性時,內心就不會再有迷惑。而這個沒有迷惑的心,就會有智慧如實地看待各種事物,這就是所謂的覺悟。
【第18句】:佛法是生活中珍貴物、無價寶、寶中王。我們在生活的點滴中可以沒有錢財,沒有地位,甚至寧愿失去生命,也要保有佛法。錢財只是暫時的友伴,地位只是半輩子的友伴,生命也只是此生的友伴,而佛法不僅是今生的依處,更是生生世世、多世多劫、乃至證得佛果為止永恒的怙主。
【第19句】:【佛說】:百態之世存百態之人,人即有百態,世也便需百態,又何分苦海于岸,出世入世。人之生來,歷百難而成,所謂十年樹木,百年樹人,人即需要百年而樹,便需歷百態而成百態,喜則喜矣,悲則悲矣,痛則痛矣,樂則樂矣,一味無欲便樹不了人,便失去了人的本氣。
【第20句】:經中說“無我故得解脫”,并不是破除外道的我見就算完事。這還是不能解脫的;不使第七識執著第八識為自內我,這才是破人我見最重要的地方了。(當代)印順《攝大乘論講記》
【第21句】:野干稱獅子,自謂為獸王,欲作獅子吼,還出野干聲。《長阿含經》卷十一,《阿耨夷經》
【第22句】:只要具足三種因素,人們心中的煩惱就會不由自主地生起。哪三種呢?一、惑根未斷;二、對境親近;三、非理作意。凡夫人,從無始輪回以來心中的貪嗔癡煩惱毫無損害、完整無缺,這就是惑根未斷;貪嗔癡的對境于面前出現,這就是對境親近;于貪嗔癡的對境或起煩惱方面總是生起各種妄想,這就是非理作意。
【第23句】:十五、安忍千千為敵,一夫勝之,未若自勝,以忍者上。《增一阿含經》卷二十三,增上品能行忍者,方可名為有力大人。《四十二章經》
【第24句】: 我們都希望自己健康,卻又常常成為自己健康的殺手。這個 殺手非常懶惰,總是用久坐不動的方式阻滯身體的血液循環;這個殺 手沒有生活規律,作息時間從不固定,也不記得吃早餐,而且一直有 不良的飲食習慣;這個殺手非常憂郁,人生里幾乎沒有晴空,生命中 充滿陰霾,胸懷非常狹窄,并且脾氣粗暴。
【第25句】:我們從無始以來在此輪回的大苦海中,被貪、嗔、癡三毒所折磨,被苦苦、壞苦、行苦等三苦所煎熬,就像一個嚴重得病的患者一樣非常可憐。如果缺乏善知識的引導,也沒有聞、思、修佛法,根本無法解決生、老、病、死的問題,也無法證得心的本來面日——白生智慧。
【第26句】:和諧自他關系,就是要用佛法的智慧,處理好家庭關系、人際關系、團隊關系、民族關系、國家關系、宗教關系乃至人與自然的關系等等。
【第27句】:生活中,當我們不能改變環境的時候,就先學會改變自己;不能改變別人時,就先改變自己對別人的態度。重要的是要學會先識道而后居山,不讓內心被事物的表面現象所左右。
【第28句】:做任何事,不要受一點小挫折即意志盡失。佛云:“入我門不貧,出我門不富。”只要大家提起佛弟子的勇猛信心,該來的業障都能歡喜接受,則能隨緣消舊業。業報受盡,業障亦會隨時間而消失。
【第29句】:貧中之貧的人,不僅物資、知識貧乏,見識也窄淺;更有既貧且病者,心態孤僻,常覺得自己被人遺棄……我們應設法給予更多的關懷和引導,才能幫助他們脫離苦難。
【第30句】:已舍于重擔,不復應更取。重擔為大苦,舍住為大樂。《雜阿含經》卷三,第6514
【第31句】:佛陀鼓勵我們要有大愛,要愛得透徹、愛得普遍,盡虛空遍法界,達到沖破自我,和合于大自然同體大我的愛。不要像泥濘一樣,有色彩、濕黏黏的。
【第32句】:法法圓融,心心虛寂。大包無外,文彩已彰,細入無間,眼莫能觀,所以道:萬法是心光,諸緣唯性曉;本無迷悟人,只要今日了。——《圓悟佛果禪師文案》
【第33句】:世間所有諸舍宅,說名雜毒甘美食。世間舍宅猶如牢獄,一切惡法從舍宅生。《大乘本生心地觀經》卷四,厭舍品
【第34句】:若以諍止諍,至竟不見止。唯忍能止諍,是法可尊貴。《中阿含經》卷十七,《長壽王本起經》
【第35句】:生活的禪法在于一種客觀的觀察,消除那些自我狹隘的成見,去與生活搭建一種友好默契的聯系,擺放好自己的心態與位置,還有視角與角度,不是創建自己的新成見,而是用一種新方式去適應人生,從容面對,能夠拓展,懂得放手,簡單說就是一種新活法。
【第36句】:命運一直藏匿在我們的思想里。許多人走不出人生各個不同階段或大或 小的陰影,并非因為他們天生的個人條件比別人要差多少,而是因為他們沒 有想過要將“陰影紙龍”咬破,也沒有耐心慢慢地找準一個方向,一步步地 向前,直到眼前出現新的洞天。
【第37句】:【天天禪語】以“念純”自修——心念單純能自愛;以“心寬”待人——廣結善緣心寬闊。
【第38句】:有人以為自己修持得很好,但是碰到一點小事就起煩惱心。師言:“凡夫心容易起波瀾,即是‘八風’(注)吹不動,微風吹動了。”(注:人生“八法”如八種風,分別是:利、衰、毀、譽、稱、譏、苦、樂。)
【第39句】:付出真心,才能得到真心,當我們抱怨人間的愛太少的時候,也應該反省一下自己是否付出了愛心。
【第40句】:【人生三大樂事】 關門閱讀佛道經,開門迎接好客人,出門游賞河山景,這就是人生三 大樂事。
【第41句】:一個人只要選對了路,下定了成功的決心,“精進不止”,終能成功。當然,這是一個艱難的過程,需要始終保持至誠之心,永不動搖,才能心想事成。
【第42句】:‘我們的快樂源于我們一直都祈望他人得到快樂,我們的痛苦源于我們一直只祈望自己得到快樂。
【第43句】:世人為其理想,尚能拋頭顱、灑熱血,況佛子為報佛恩、濟累世父母,機會現前何妨稍獻精誠呢!
【第44句】:思考問題時,不要一味地只在表面上轉來轉去,更不要死鉆牛角尖,這樣只會越來越遠;要從多個角度思考問題,打破自己的思維定式,這樣才會有所突破。
【第45句】:熱無過淫,毒無過怒,苦無過身,樂無過滅。無樂小樂、小辯小慧,觀求大者,乃獲大安。《法句經》卷下,安寧品
【第46句】:人在江湖身不由己,有人覺得自己身陷塵網,被種種有形的、無形的枷 鎖束縛住,得不到絲毫輕松。他們渴望恢復自由之身,還我本來面目,也就 是找回他的“真我”,但是這些枷鎖多半是自己給自己套上去的,你要怪別 人,不如先怪自己。
【第47句】:【天天禪語】生命猶如一株花,我們時刻精心地對它照料:翻土、施肥、澆水、陽光、給氧。無論怎樣,最終它仍然將會鮮花調落,莖葉干枯。人的一生更是如此,身體衰老、精神糊涂,最終面臨死亡、離開人世。誰都逃脫不了死亡的大關,也改變不了無常的事實。
【第48句】: 靜坐常思自己過,閑談莫論他人非 “但見一切人時,不見人之是非善惡過患,即是自性不動”——靜坐 常思自己過,閑談莫論他人非,才是真正的處世之道。
【第49句】:當一件事情已成定局,無力挽回時,我們不妨隨性轉心,以歪就歪地偷著樂。有時生活中的美妙也往往都是發生在絕處盡頭,而峰回路轉!
【第50句】:因欲望產生的“亂愛”危險并沒有價值,但奇怪的是,世上偏偏多亂愛而少真愛,原因在于,欲望是一個難纏的魔鬼,“道高一尺,魔高一丈”,人不容易降伏這個魔鬼,反倒容易被這個魔鬼降伏。有一個佛家的寓言故事:
【第51句】: 這個春天,行者工作間隙順手拍了一些家鄉的照片,將自己眼 中的美通過鏡頭傳遞給一切熱愛春天的人,我覺得自己做了一件很春天 的事,內心也是一片春意盎然,仿佛年輪倒轉,生命重新充滿朝氣。
【第52句】:有信無解,增長無明;有解無信,增長邪見;信解圓通,方為行本。——《涅槃經》
【第53句】:奸邪、惡口人,嫉妒、無反復,此人不可療,智者之所棄。《增一阿含經》卷二十六,等見品
【第54句】:【天天禪語】破壞大自然,等于破壞自己的家園;浪費資源,等于浪費自己的福德;傷害動物,等于傷害自己的生命。最終虧損的還是自己,實在是得不償失。如果你真的疼愛自己的話,應值得慎重。
【第55句】:見妙女色起貪心者,應起四種厭離之想,云何為四?所謂退失想、顛墜想、行廁想、膿潰糞穢不凈之想。……若起此想猶生貪心,又應更起三種親想:所謂于母等類起于母想,姊妹等類起姊妹想,于女等類而起女想。《大寶積經》卷四十四,菩薩藏會
【第56句】:或許,就在我快要把世界遺忘的一刻,而心中唯獨不愿忘記,我的城你來過,恰似一首小詩的情韻,不經意間惹了我的愛戀。此時,冷月伴無眠,拈一縷文字里的情結,低眉相思處,一盞禪茶平淡了流年。若回首,記憶中青梅煮酒的往事,注定是桃花樹下賞風聽吟的一場曾經花事。
【第57句】:常言道:“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在佛家看來,苦是人生的增上緣,不經過苦讀、苦修、苦練、苦習,就不能成功。吃苦,是走向成功必經的路程,一個人想要有所成就,就必須經受苦的磨礪。
【第58句】:三心二意無定性,四處徘徊不專精,盡管條條道路通長安,卻永遠無法到達終點!
【第59句】:一十年來尋劍客,幾回落葉又抽枝。自從一見桃花后,直至如今更不疑。——《潭州溈山靈佑禪師文案》
【第60句】: 能看得破,更忍得過 認清了世間的是非善惡喜樂,更要放寬肚皮,坦然接受。好壞、冷 熱、飽餓、老病、榮寵怨恨、有理無理、快心失意事都接受。接受得了, 才有心思尋求解決之道,善因好緣就會隨之而來。
【第61句】:清茶以待靜者,淡茶以待明者,濃茶以待強者,好茶以待善者。觀茶煙悟其飄渺,因無心而生其道。茶是水寫的文化。茶是靈魂入水,水的靈魂入心,心的靈魂入道,茶是水中至善,茶不入禪,皆為俗事,禪不入心,皆為妄語。拈花微笑,一壺揮塵,品至真至凈的茶,悟至真至凈的心。
【第62句】:菩薩摩訶薩行般若波羅蜜,乃至夢中,尚不忘失菩提之心,況復覺時。《勝天王般若經》卷二
【第63句】:【佛心禪語】 專注才能集中力量,專注才能深挖深掘,哪怕再簡單的事情,專心深 入研究,也會有收獲。
【第64句】:【禪心寓言】人心就像一個容器,裝的快樂多了,郁悶自然就少;裝的簡單多了,糾結自然就少;裝的滿足多了,痛苦自然就少;裝的理解多了,矛盾自然就少;裝的寬容多了,仇恨自然就少。你用它洗東西,它就是一個喜劇;你用它做杯子,它就是一個悲劇。
【第65句】:古剎中佇立的我,眸若清泉,嘆息脈脈。碧水神光里,無盡感慨在心頭。多希望你能感知我淚光里的那股暖意。恍然間,閑云高飛,繁華散盡。唯有古剎之外,清風搖曳,我依然如故,禪茶依然如故,菊影依然如故,經卷依然如故,暗香依然如故。
【第66句】:大地。極兇大惡,莫過于自我心中的煩惱賊;它常在我們毫無防備之下,毀了自己,也毀了別人。
【第67句】:一個人去拜訪禪師。禪院的門很矮,他沒注意,結果碰到了頭。禪師對他說,要想不碰到頭,就要學會低頭。為人處世也是如此。
【第68句】:問:“聞一切舛動咸寧皆有佛性,譬我人身中蟲類,若皆有佛性,豈非一身全佛?不解請指教!”答:“只可云一身全是佛子,因尚欠修,現不是佛,如金在礦,須待冶提。”——李炳南居士
【第69句】:“寬容”兩個字包含著人生的大道至理。一個人如果不懂得寬容,注定不會幸福。寬容不僅是一種雅量和胸懷,更是一種處世的態度,我們在寬容的同時,也創造了生命的美麗。
【第70句】:轉一個角度來看世界,世界無限寬大;換一種立場來待人處事,人事無不輕安。
【第71句】:【禪語感悟】 智閑因為發現了自我的本來面目而最終開悟,你能不能發現并活出個 真實的自我來呢?
【第72句】:生命是虛無而又短暫的,在于一呼一吸之間如流水般消逝,永遠不復回。一個人只有真正認清了生命的意義和方向,好好地活著,將生命演繹得無比燦爛、無比美麗,才是真正懂得善待自己的人。
【第73句】: 如果我們心中充滿了怨恨,不但不會有快樂的心情,而且更會損害健 康,于是受傷害最大的還是自己。仇恨只能是一種無能之舉,假如別人傷 害了自己,千萬不要只會怨恨,關鍵是要學會慈悲,并避免被別人再次 傷害。
【第74句】:愛情,有的時候,不一定要擁有,因為,人與人的緣分,有的時候只是做她腕上的一顆紅豆。愛情是禪,什么時候擁有了,一定要好好珍惜,千萬別荒廢了那些愛的時光。
【第75句】:【大徹大悟的佛學智慧】在大地震的災難中,螞蟻因它們的小而幸存,蝴蝶因它們的輕而沒有受傷。如果人類的自我也沒有那么大,私心沒有那么重的話,當遭遇坎坷和挫折的時候,就不會受到那么大的影響,像螞蟻一樣能夠幸存,也像蝴蝶一樣不會受傷。
【第76句】:佛陀于菩提樹下,夜睹晨星而悟道,說: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 因妄想執著而不可得。凡夫與佛本無別,只因執著于妄想,垢染了這面 生命之鏡,故顯凡夫相,而鏡像雖垢,鏡之本體依然圓明覺照,照凈照垢, 全然呈現。鏡之凈垢皆為相,凡夫佛陀亦是假名,打破鏡子,不執兩邊, 方顯無相之相。
【第77句】:禪房里一塵不染,一杯淡茶由熱轉涼。蒲一團一,木魚,經書,訴說著佛的寂寞,卻也是看透紅塵的空靈冷靜。聽著一聲聲梵音,看著刻滿梵文的鐘,心不知不覺受到感染,變得清澈,寧靜。我想,前世我一定是佛堂里的一粒塵埃,每天聽著梵音,聽著佛祖的教誨。心為菩提,受盡塵世苦,仍可淺笑如初。
【第78句】:若聞譏毀心能堪忍,若聞贊嘆反生慚愧,修行道時歡喜自慶,不生僑慢。《優婆塞戒經》卷二,自他莊嚴品
【第79句】:在一個人成長的過程中,逆境固然能磨煉人,但順境時也不能放縱。順境也是錘煉和考驗人的時候,所以,不可得意忘形,自命不凡。因為越是功底深厚的人越應誠信篤行,保持低調。
【第80句】:整日陷于比較、計較,怎能悟道呢?大鵬鳥一展翅能飛幾百里,但仍不能飛越生死。看透了這一點,就會明白:人與人之間沒有比較的必要,走好自己的路,就能創造屬于自己的獨特價值。
【第81句】:實實在在的道不是看來的,也不是聽來的,而是要真正去做——確切去實踐,才能表達出真道。
【第82句】:十七、禪定為佛弟子,常悟自覺,日暮思禪,樂觀一心。《法句經》卷下,廣衍品
【第83句】:一路行走一路歌是一種人人向往的境界,一路行走一路愁卻是大多數現代人的常態。
【第84句】:了凡先生雖然精通易經數術,但他卻一再強調說術只是一種形式,而道卻能給人以真正的啟迪。他希望我們能將“了凡因語”的理論傳播四方,讓更多的人受益。
【第85句】:修行是對你的生活方式的一種優化與提升,你會變得更有慈悲心、更有智慧力、更有奉獻精神。
【第86句】:不結良因與善緣,苦貪名利日憂煎。豈知住世金銀寶,借汝權看數十年。(東晉)跋陀羅(《十六大阿羅漢因果見頌》)
【第87句】:人佛法海,信為根本。渡生死河,戒為舟船。《大乘本生心地觀經》卷四,厭舍品
【第88句】:今即無住,何處捫摸?諸人者,如何以無價之寶,喪在陰入之坑?殊不知,青云道路,只在目前,更若馳求,轉增迷惘。一《黃龍晦堂心和尚文案》
【第89句】:人類的一舉一動、一思一念,都在創造著地球的歷史,如果人類還是那樣無視地球的存在,無視自然規律不斷做出違逆自然的行動,那時世界末日將不再是空穴來風之談了。
【第90句】: 為每天的事情掃個尾,免得尾大不掉,遺憾多多。對每個人 來說,時間都是個定量,今天空轉了,明天沒有補給你的;今天的事 留下尾巴,明天不會有多余的時間收拾。
【第91句】:佛法認為,一切世相皆由心造。以浮躁心觀世,世界就好似一間緊閉門窗、裝滿煩惱的屋子,每個人都被關在這間密不透風的屋子里,像一只只焦躁的困獸,圍著自己的尾巴打轉,追逐無法得到安寧。
【第92句】:【佛心禪語】 懂得說話的人,在與人交談的過程中,會考慮到哪些話該說,哪些話 不該說,去選擇說話的內容;而不是毫無顧忌,口不擇言地什么話都說, 什么話都敢說。
【第93句】: 能夠正視自己的人,會虛懷若谷,謙虛謹慎,從而才有更嚴格的要求與更 高的追求,人生才能達到新的高度。
【第94句】:修身治心,則與人共其道;興事立業,則與人共其功。(宋)簡堂禪師(《禪林寶訓》)
【第95句】: 所處的時空不同,我們總有視野的死角,你看到的遠不是事物的全 部真相,或許真相正好藏在死角的那一邊。與其抱怨,與其失望, 不如多走幾步變換一下時空。不同角度的呈現可能改變世界,也可 能改變你。
【第96句】:欲深無底,貪無止盡。有求的意向,即有必得的心理;有求、有得的心理,就會有失的痛苦。
【第97句】: 西方有句諺語說得好:不要為打翻了的牛奶而哭泣。牛奶已經打翻 了,不論你怎么惋惜、慨嘆,也都無濟于事,牛奶不會再跑回盤子里。但 如果因為今天打翻了的這盤牛奶,我們以后再不打翻牛奶,不再犯類似的 錯誤,即使打翻一盤牛奶也是很值得的。
【第98句】:禪定禪定,要靜要清凈,看住了什么昏沉也沒,什么妄想也沒,一心定在那里,動也不動,天倒下來了也不怕,貓捉老鼠就是這個精神,聚起精神看著老鼠。
【第99句】: 偶爾說蠢話做蠢事,是人都在所難免。但說過做過之后必須 自覺,能夠反思,爭取今后少犯點蠢,才是人生要義。
上一篇:常用好詞好句(日常用好詞好句)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