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句】:【禪心佛語】近來世界人民遭難,殺劫之重,皆是果報所遭;每每勸世人要戒殺放生,吃齋念佛者,也就是要大家免遭因果輪回之報;諸位須當信奉,種植善因,成就佛果。
【第2句】:佛經講:一切諸果,皆從因起,一切諸報,皆從業起。也就是說,我們今天遭受的一切,都是由前世的因決定的。
【第3句】:菩薩乘人雖持凈戒,于諸眾生應當隨順,聲聞乘人不應隨順,是故菩薩持不盡護戒,聲聞乘人持盡護戒。《大寶積經》卷九十,優波離會
【第4句】:【佛心禪語】自心豐足,才能感知世間的豐富;自己善良,才能感知世間的美好;自己坦蕩,才能逍遙地生活在天地之間。——賢宗法師
【第5句】:【禪語悟道】不耗費資源,不毀壞環境,只愿拯救地球。過度的貪婪和無限的欲望,是毀滅地球和導致自然災害的惡因。
【第6句】:【禪語人生】因為人都有自我的一面、自私的一面,站在自己的角度看問題容易,站在別人的立場看問題卻很難,所以與人相處不易,了解別人更難。
【第7句】:【禪心佛語】春有百華秋有月,夏有涼風冬有雪。若無閑事掛心頭,便是人間好時節。大千種種夢事,皆是假名安立。法尚不可得,何況非法。
【第8句】:【禪心佛語】覺性常在,能了諸幻。心若無念,境從何生。三界六道,盡有心生。離心無境,離心無相。心息境寂,萬相性空,不住空。
【第9句】:【圣經文案】479我們若認自己的罪,神是信實的,是公義的,必要赦免我們的罪,洗凈我們一切的不義。(約壹1:9)
【第10句】:【禪心佛語】佛教認為,心有一絲結結,脈有一絲結結。從心上除病,不開悟,比登天還難,能夠徹底開悟,則很快煙消云散,哪怕是多年頑疾,哪怕是病重如山,也是如此,病由心生,求醫不如求己,治病應先治心。
【第11句】:【禪心佛語】當我們處在煩惱、痛苦當中,忽然碰到一張微笑的臉,自己愁眉深鎖的臉就稍稍開朗,僵硬的肩膀也略為放松,頓時發現世界并不如想象的那么灰暗無光;原來微笑竟能為自己帶來解脫、逍遙與自在。
【第12句】:在拒絕這件事上,越簡單越好,明明是別人需求自己幫忙,解釋半天變成自己虧欠了別人的感覺,幫得上,想幫就幫,幫不上,就拒絕。人際交往,簡單明了有時最恰當,懂得拒絕,活得不糾結!
【第13句】:【禪心佛語】真境無相,真智無知。常覺常照,常照常覺。奔放常流,是真亦妄。返觀內照,是妄亦真。真生空,空生有。
【第14句】:【禪語人生】在這個世界上,佛、菩薩、羅漢是否真的存在?你可能要說,不要迷信了,要有唯物主義的觀點才行。
【第15句】:佛說,懂寬容得和諧之福報。懂寬容知忍讓,和諧地與人相處,別人會因你的存在而生活得快樂順心,你也會因為有良好的人際關系而順風順水。
【第16句】:【禪語人生】這個世界沒有也不會厚此薄彼。你沒必要去爭什么,生命,只在被欲望迷亂了的人心中,才一定要分出尊卑高下。不爭,是人生至境。在不少時候,收住自己的眼光,其實就是一種修養和內涵,也是一種樸誠和厚道。
【第17句】:【禪心佛語】人生,活著,那就是一種心態。謀事在人,成事在天。做過的事不要后悔。經常可以看到不少人自怨自艾,為曾經做過的錯事后悔不已,為過去的事而消沉,為過去的事而落魄。世上永遠沒有后悔藥。
【第18句】:佛說,摒棄貪欲吧,否則會萬劫不復。貪欲會使人掉入自我毀滅的深淵。參禪,汲取禪的智能,會讓你的物質生活趨向于高雅。
【第19句】:【禪語人生】心怡就是心中總懷著一種樂觀向上的獨特情愫,沒有什么蕪艾污澤攪混攙雜。記得這樣的一句話:“只要自己的心是晴朗的,就沒有什么暴風驟雨的時候。”是的,心怡了就會心悅誠服的珍視,就會心曠神怡的珍惜。
【第20句】:【禪語人生】云鄉禪師:我們妄想操控一切,卻不知道已經早被自己的欲望操控的團團轉,佛說:這真是可憐憫者。
【第21句】:助人,多利,善人最快樂,若能轉物即如來,春至山花處處開;自有一雙慈悲手,摸得人心一樣平。——宋·白云守端
【第22句】:【禪語人生】贏家像河流一樣,他們找到一個管道,便循著這個管道前進。失敗者像沼澤,他們到處游移,什么事都只做一點,結果一事無成。
【第23句】:【禪心佛語】人生要須力求四個學會:一學會做人,品德高尚,寬厚仁慈;二學會智慧,崇尚科學,能力健康;三學會保健,機體健康,意志頑強;四學會應事,心態寧靜,冷靜處理。
【第24句】:【佛心禪語】總有人會迷失方向,否則真理的路上將人滿為患。【第5句】:有棱有角的害處是,別人啃起你來十分方便。
【第25句】:做人固然不應將自我看得太重,但也不要自輕己靈。即使自己只是一顆小螺絲釘,也要注意有沒有鎖上、鎖緊,以便充分發揮功能。
【第26句】:牢。——《佛陀的格言》放縱自己的欲望是最大的禍害;談論別人的隱私是最大的罪惡;不知自己的過失是最大的病痛。——海濤法師
【第27句】:我們的思想,正如裝滿了水的杯子,有著根深蒂固的思維定勢,要想感悟禪的智慧,必須從這種思維定勢中走出來,打開自己,這樣才能得到最大的收獲。我們修煉的不是去掉煩惱,而是面對煩惱的心態和智慧。
【第28句】:【禪語人生】一季花開,一季凋零。一樹抹綠,一地枯黃。一勾冷月,滿眼相思。終究,都是前世注定的輪回,不甘心也只能人命。真的不必在意,只是力不從心。于是,一路上邊走邊忘。
【第29句】:不要忘掉別人生氣時說的話,因為往往那才是真相;不要記恨說這話的人,因為這是他用另一種方式讓你看清楚自己。
【第30句】:【佛家禪語人生】如果你要享受清歡,唯一的方法是守住自己小小的天地,洗滌自己的心靈,放下執念,不浮不躁,不慌不忙,以清凈心看世界,以歡喜心過生活,以平常心生情味,以柔軟心除掛礙,淡定從容地過好每一天。
【第31句】:【禪心佛語】調整好自己的心情,及時清空情緒里的垃圾,把工作中的不如意、煩惱統統擋在門外,如果實在丟不掉的話,那就要找適當的機會與最親的人交流和釋放,心回來了,還有什么可怕的呢?把好的情緒帶回家,真好。
【第32句】:彌勒菩薩在《寶性論》當中說過,佛教的真理具備八種功德:一、不可思議;二、無二;三、無念;四、清凈;五、光明;六、對治;七、滅諦;八、道諦。
【第33句】:人生最美,是淡然;日子最美,是安恬;生活最美,是素雅。淡泊才能明志,寧靜方可致遠。用一顆云水禪心的修為,過平淡充實的日子;修一份安然知足的心境,品世間的真善美。
【第34句】:【心靈禪語】學佛第一個觀念,永遠不去看眾生的過錯。你看眾生的過錯,你永遠污染你自己,你根本不可能修行。
【第35句】:雖然厭穢欣凈,照樣賺錢心悅、虧本不悅,凡夫如此,本屬自然。這也是因緣所生法,如夏日吹涼風便覺涼一樣自然。不要自責:“我已念佛,何故還這樣放不下?是不是欣離心不切?”只不過接下來要心地坦然,不要全然被境所牽。
【第36句】:剎利王子年少雖小而不可輕,龍子年少幼小而不可輕,小火雖微而不可輕,比丘幼小而不可輕。《雜阿含經》卷四十六,第1226經
【第37句】:所謂安寧,就是在追求自己所想要的生活的時候,能不卑不亢地一邊失去,一邊尋找。靜享一個人的清歡,守住內心的風景,聆聽歲月的腳步漸行漸遠,惟愿,這一季的明媚,能許我淺笑而安。
【第38句】:【禪心佛語】死是一件大事,事先做好準備非常有用。我們要好好地想一想它那種沒有辦法避免的特性,要承認也是生命的一部分,因為生命一定有個開頭、有個結束,想要逃避它是白費力氣。
【第39句】:【禪語人生】在旅游開發的名義下,佛門圣地被圈占,僧團主體被驅逐,多數收門票的寺院只是承包商麾下的“假西天”。
【第40句】:【經典佛語】與任何人接觸時,要常常問自己,我有什么對他有用?使他得益。如果我不能以個人的道德、學問和修持的力量,來使人受益,就等于欠了一份債.
【第41句】:【禪語人生】在當前信仰缺位、道德滑坡的社會現實面前,我們作為實踐道德生活的宗教界人士,要特別意識到自己的職責之所在。
【第42句】:【佛心禪語】自制,就是自己克制自己,它是一種“質”的能力,是一種品格修煉,一種可貴的自我限制行為,也是一種義務,更是一種責任。
【第43句】:封滯者不解脫,不封滯則解脫。云何封滯不解脫?比丘,攀援四取陰識住。。于色界離貪,受想行識離貪,乃至清涼真實,是則不封滯則解脫。《雜阿含經》卷二,第34經
【第44句】:若不遇真師匠,唯應讀誦大乘,深求至理,不依文解義,不離經穿鑿,法法會歸自己,處處體認心性,自于真宗,漸堪趨人。(明)澫益《靈峰宗論》卷二之一
【第45句】:在生命的旅程中,有時候我們難免會陷入“枯井”里,會有各式各樣的“泥沙”傾倒在我們身上,而想要從這些“枯井”脫困的秘訣就是:將“泥沙”抖落掉,然后站到上面去!人生的游戲不在于打好一副好牌,而在于打好一副壞牌。
【第46句】:【禪語人生】我來到曼聽園的時間,正值瑪欣德尊者在此度過雨安居,雖然沒有趕上有完整教程的禪修營,但一樣有機會親聆教誨。
【第47句】:茍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狗串門子挨棒槌,人串門子惹是非。狗熊嘴大啃地瓜,麻雀嘴小啄芝麻。古古今今多更改,貧貧富富有循環。古人不見今時月,今月曾經照古人。觀棋不語真君子,把酒多言是小人。
【第48句】:【佛心禪語】正如一首詩所描述的那樣:“手把秧苗插滿田,低頭便見水中天。心地清靜方為道,退步原來是向前。”
【第49句】:【竹林夕陽下,一道道穿林的斜陽光柱,映照在他頎長清瘦的身體上,他俊眼微閉,須眉微張,挺鼻輕嗅,唇角輕揚,又若在思量什么。刻他安靜的仿佛與自然榮為了一體,就如一幅淡青淺赭的寫意畫。
【第50句】:無藥可延父母壽,有書可教子孫賢。無易事自無難事,能虛心方能寬心。無欲常教心似水,有言自覺氣如虹。無欲自然心如水,有營何止事如毛。吾觀自古賢達人,功成不退皆殞身。
【第51句】:【禪心佛語】當然,面對專程來賠不是的師徒二人,農婦也變得通情達理了,她還在老法師面前說都怨她本人,她不該嘲笑和辱罵前來化緣的小沙彌的。
【第52句】:【佛心禪語】生活中有太多的難題,往往是疑而不決。其實決定是很容易的事情:既然不是自己想要的,那就一腳踢倒好了,何必猶豫?
【第53句】:【禪心佛語】發怒——是用別人的錯誤懲罰自己;煩惱——是用自己的過失折磨自己;后悔——是用無奈的往事摧殘自己;憂慮——是用虛擬的風險驚嚇自己;孤獨——是用自制的牢房禁錮自己;自卑——是用別人的長處抵毀自己。
【第54句】:【禪語人生】修道人要忍人所不能忍的事,要讓人所不能讓的物,要吃人所不能吃的飯,要穿人所不能穿的衣,總而言之,需要受人所不能受的。
【第55句】:竹密不妨流水過,山高豈礙白云飛。做事必須踏實地,為人切莫圖虛務。艱難困苦塑俊杰,憂怨憤激出詩人。褲子長了要絆腿,心眼多了要受累。身無彩風雙飛翼,J心有靈犀一點通。
【第56句】:【禪心佛語】世界原本就不是屬于你,因此你用不著拋棄,要拋棄的是一切的執著。萬物皆為我所用,但非我所屬。你有你的生命觀,我有我的生命觀,我不干涉你。只要我能,我就感化你。
【第57句】:【佛心禪語】禪師講經:大鳥怕小鳥從窩里掉下來,每天都把窩移低一點,災難也因此發生,人們把小鳥都捉走了。過度的溺愛是害不是愛。
【第58句】:【圣經文案】306神既不愛惜自己的兒子為我們眾人舍了,豈不也把萬物和他一同白白的賜給我們嗎?(羅8:32)
【第59句】:【禪心佛語】樂觀的人朝前看是希望,往后看是經驗,悲觀的人朝前看是迷茫,往后看是傷痛,人生沒有絕對的一面,因此給了我們選擇的機會,想成為什么樣的人,只有你的心才能決定。
【第60句】:享受是負擔,讓奮斗的腳步放慢;快樂是哨聲,讓封閉的心靈打開。帶給他人快樂,你就沒有了憂傷。贈給他人玫瑰,你就滿手的余香。學會幫助別人成功,你就擁有了成功。共同合作是人生的伴奏,讓幸福慢慢走出來。
【第61句】:【禪語人生】真正的財富,不一定以銀行存款論斷,也不一定是指土地、房屋、黃金、白銀,因為這些都是五家所共有,個人無法獨得。
【第62句】:【禪心佛語】初學者如何判斷自己是否真正在幫助他人呢?發心純正,真心為對方著想,這一點很關鍵。結果如何,則有賴于智慧與善巧。
【第63句】:【禪心佛語】生命無常,隨時都會與死亡相遇,所以我們應該做好當下的毎一件事情。也許明天不會再來,但今天畢竟存在,存在當下最有意義的事情莫過于對死亡的訓練(修習禪定)。
【第64句】:生死即涅槃,二無彼此故,是故于生死,非舍非非舍,于涅槃亦爾,無得無不得。(古印度)無著《攝大乘論》卷下
【第65句】:【禪心佛語】第二,小龍為什么不可輕呢?龍子外形酷似小蛇,“莫以小蛇故,而生輕慢想”。為什么?因為“輕蛇無士女,悉為毒所害”,小龍雖極其幼小,然其毒性并不見其減,故不可掉以輕心。
【第66句】:小心你的思想,它們會轉為言辭;小心你的言辭,它們會轉為行動:小心你的行動,它們會轉為習慣;小心你的習慣,它們會轉為個性;小心你的個性,它們會成為你的命運。
【第67句】:【禪心佛語】佛法的智慧,在于對人生的支撐,當面對那些煩惱的風雨,非同尋常的狀況,讓心地產生積極光明的力量,化解懦弱,堅持勇氣,從而成為一種生命內涵的素質。也可以理解為是一種寧靜的力量。
【第68句】:【禪心佛語】外面的塵垢臟時,要用掃把去掃,內心污穢時要怎樣清掃呢——學會自覺去悟的道理。佛說一切皆空。禪可以說是“心”的別名,而“心”是在佛不增,在凡不減的真如實性。
【第69句】:【道家關于生死的禪語】人生的美好不在于處處春風秋雨,而是我們曾經觸摸過的每一個細節。披荊斬棘才能路路通順,能在挫折中站起才是真正的成功。不斷地從失敗中獲取成功的經驗,堅強的韌性和智慧才是邁向幸福人生的關鍵。
【第70句】:無數人隨著起伏不定的命運和變幻莫測的生活時而升至頂峰,時而墜入深淵,但這都是生活的必經階段。跌宕起伏、起承轉合才是生活的本來面目,古往今來大凡成功者,都曾經歷苦難命運的嚴苛歷練。
【第71句】:【禪心佛語】慈善就在我們身邊一點一滴的關愛關心他人開始,言行上、身行上去關心有需要的人們,物質慈為基礎,心靈慈善為解脫。讓眾生獲得人生的快樂和幸福。
【第72句】:【禪語人生】我們固不能做到佛家的大徹大悟,但于立身處世之時,可以努力地尋找和體會存在在現實生活中的禪機。其實,禪就在我們心間中,禪就在多彩多姿的紅塵中。
【第73句】:【禪心佛語】生命是“諸法集起”,是緣起的,是因緣所生的,不是一個固定不變的東西,它是無始無終的相似相續,所以“畢竟無主,無我我所”,沒有一個主宰。
【第74句】:假如人身沒有煩惱,非常完美,那么那是一場通話;假如人生沒有失落,沒有失落也就沒有希望,人生總是在失落中遙望,遙望有一天能走出苦惱。
【第75句】:【禪心佛語】人既需要獨處、也需要交流,當內心晴空萬里時、不防多做些善事,當內心烏云密布時、不防獨處返觀內省,否則就是生銹的人生。
【第76句】:人人心中都有一塊凈土——良善的本性;若能保持明凈無染,則雜草亂麻不生于心田,而且會常開智慧之花,永結菩提善果;不僅美化自己的人生,也凈化社會人心。
【第77句】:【文案基地經典禪語】世間事,世人處;人間理,人自悟。面對傷害,微微一笑是豁達;面對辱罵,不去理會是一種超脫。忍耐不是懦弱,而是寬容;退讓不是無能,而是大度。
【第78句】:既然要教育人群,就必須“隱惡揚善”。人與人之間相處,切莫評長論短,應該多贊美別人、尊重對方,彼此表彰人性本善的光輝,以建立美好的社會。
【第79句】:虧心折盡平生福,行短天教一世貧。老夫不言當年勇,好漢不吃眼前虧。力到處常行好事,力欠處常存好心。立志須從千載想,閑談莫過五分鐘。利刀難斷東流水,天涯難隔故鄉情。
【第80句】:生活中,每個人其實都擁有了讓自己獲得幸福的法寶,只是兜兜轉轉忙忙碌碌的生活讓人無法靜下心來體悟自己已有的財富,更多時候仍是像上了發條的機器盲目地追求著自己也不確定的目標。
【第81句】:【禪語人生】欲知世上刀兵劫,但聽屠門夜半聲。不要光埋怨多病、災禍橫生,多看看橫死在你刀下的眾生有多少。
【第82句】:【禪心佛語】受了受了,一受就了。受罪了罪,受苦了苦。沒孽不挨罵,沒罪不挨打。逆事來了,是給你送德來的,不但忍受,還要感激他。
【第83句】:希望是生命不竭的原因,無論在什么境況中,我們都要有繼續前行的信心和勇氣,生命的動力在于我們滿懷希望,不懈追求。有希望才有對未來的展望,每日滿懷希望、腳踏實地的人,生活給予他的絕不可能是絕望。
【第84句】:【佛心禪語】不要用抗拒心來面臨這個世間。要看什么都順才叫學佛,沒有是非、沒有善惡,一切放得下,這就是真正的佛的本意啊。
【第85句】:眾生常流轉于愚癡生死中,醉生夢死,只求“現在生”的享受,以致造諸惡業、虛擲時光而毫無警覺。殊不知“明月不常圓,好花不常開,好景不常在”,當念人生“無常”,世事常于瞬間變化,不可耽著眼前的欲樂。
【第86句】:在佛的眼里,知足是常態。對真正修行佛法開悟的人來說,一切都是來之不易的,都是無數的因緣際會才有的結果,所以他們懂得知足,懂得珍惜眼前所得。
【第87句】:【圣經文案】218所以,你們要去,使萬民作我的門徒,奉父、子、圣靈的名給他們施洗。凡我所吩咐你們的,都教訓他們遵守,我就常與你們同在,直到世界的末了。(太28:19-20)
【第88句】:生活中經過的故事,都是歷練心地的因緣,所以要清醒地認識,不被經過的煩惱牽絆,堅守信念的平和,生活原本如此,不管發生什么故事,重點都在面對處理它的方法和態度。
【第89句】:當在和平年代,大多數人還算是豐衣足食之時,人心的不安便只能說明這個地球在發生質的變化。物質的豐裕終究掩蓋不住內心的虛浮,人類正用我們雖然微小卻又能毀滅世界的力量在改變著世界。
【第90句】:【禪語人生】以金相交,金耗則忘;以利相交,利盡則散;以勢相交,勢去則傾;以權相交,權失則棄;以情相交,情逝人傷;唯心相交,靜行致遠。
【第91句】:阿彌陀佛自己并不度眾生,他是靠名號度眾生;正如富翁自己不能救濟人,而是用他的財富救濟人;又如艄公用船度人,并非自己一個個背人過河。
【第92句】:【佛心禪語】《君子有九思:視思明、聽思聰、色思溫、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問、忿思難、見得思義》
【第93句】:【禪心佛語】人生的價值,在于社會需要,需要的人越多,價值就越大。人生越尊重客觀規律,越能超越自我,越能超越自我價值就越大。
【第94句】:【禪心佛語】人無完人,只要我們凡事努力了,任何時候都問心無愧,那么就“走自己的路,讓別人去說吧”。這是一種寬容,也是一種放下。
【第95句】:【禪心佛語】佛者覺也,所謂覺察身心,勿令起惡;念者憶也,所謂憶持戒行不忘,精進勤了。如是義,名為念。故知念在于心,不在于言。
【第96句】:【佛心禪語】仰山大為驚嘆,感慨地說:“凡圣兩忘,情盡體露。二十年來,我以此試人,無一能解者。請你善加保任。”
【第97句】:沒有金錢不要緊,你的誠懇金錢買不到;沒有時間不要緊,你的情義比時間更珍貴,沒有權力不要緊,你的熱情勝過一切權力。
【第98句】:【禪心佛語】一無所有時、得到的是整個世界、整個宇宙,擁有一切時、即是身心被困時。為人欲得解脫自在,就要相對舍去一些是屬于自己、或不是屬于自己的一些東西。
【第99句】:【禪語人生】一盞清茶,即使品至無味,依然可以有一種唇齒生津的流連,我想,那定然是心歸寧靜,方能致遠;一首曲子,即使無休止地循環,依舊不會厭倦,我想,那自是寂寞如禪,心事如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