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句】: 二十多年前,我正年輕,覺得這個世界暗無天日,感到前程 一片迷惘,生命時刻處在坍塌的邊緣。二十年后回頭再看,發現那個 曾經的我不可理喻,當時覺得垂天之重的事實際上輕如鴻毛,當年看 似過不去的坎其實跨步能過。人們,再難都要好好活著,活著活著, 就活得一切都風淡云輕。
【第2句】:于是菩薩惠施佛、辟支佛,下及凡人,皆悉平均,不選擇人。恒作斯念:一切由食而存,無食則喪。是謂菩薩成就此初法,具足六度。《增一阿含經》卷十九
【第3句】: 徒弟問師傅:為什么事事都讓我跟您學呢?師傅回答:為你 好,我就是這么過來的。徒弟又問:一點也不能走樣嗎?師傅答:那 是當然!徒弟說:讓我學您的手藝不走樣,學您的勤勞不走樣,這些 都沒問題,但有些事我不敢學,也無法不走樣。師傅問:此話怎講?
【第4句】:人生在世如身處荊棘之中,心不動,人不妄動,不動則不傷;如心動則 人妄動,傷其身痛其骨,于是體會到世間諸般痛苦。因為修行要有超越之 心、承擔之心、轉化之心、和合之心。
【第5句】:每個人總能忍受一些辱,也有一些忍無可忍之處,通過修煉,可以使不可忍之事越來越少,這是一項終生的工作,到了無處不可忍時,也就成佛了。
【第6句】:何謂無所得?謂離二見。何謂二見?謂內見外見,是無所得。《維摩經》卷中,問疾品
【第7句】:利生:水的存在就是利益。沒有水,人與動物無法生存;沒有水,花草樹木無法生長、發芽、結果。人、動物、一切生命,大自然的一切萬物都離不開水的滋養。
【第8句】:每個人都希望得到幸福和快樂,然而,不是每個人都誠懇地愿意去播撒幸福和快樂的種子——斷惡行善。所以多數人越尋求幸福和快樂,越會適得其反。這就是生死永無止息的原因,更是痛苦無窮無盡的理由。
【第9句】:不見有少法生,亦不見有少法滅。何以故?若無生則無滅,若無滅則無盡,若無盡則離垢,若離垢則無差別,若無差別則無處所,若無處所則寂靜,若寂靜則離欲,若離欲則無作,若無作則無愿,若無愿則無住,若無住則無去無來。是名菩薩摩訶薩第三無生法忍。《華嚴經》卷四十四,十忍品
【第10句】:要普度眾生,就要從愛護大地的每一粒沙、每一塊石頭、每一棵樹苗、每一寸土地開始。
【第11句】:別人的傷害如果是滿滿一杯的苦水,你心如是那杯,雖能容之,卻會讓你滿心痛苦;你心如是那盆,痛苦便不再滿心;你心如是那海,苦便不再是苦,而是一種超度,用寬容與胸懷超度了苦,化成了甘。
【第12句】: 你不喜歡的東西,可能正是別人的至愛;你如獲至寶的東 西,別人可能棄如敝屣。不要以自己的好惡揣測人家的好惡,也不要 因人家的好惡左右自己的好惡。
【第13句】:佛告比丘:我以一切行無常故,一切諸行變易法故,說諸所有受悉皆是苦。《雜阿含經》卷十七,第473經
【第14句】:我不共世間作諸諍論,然而世間于我強為諍論。所以者何?諸知法者,不與他諍,離我我所,共誰為論?《大寶積經》卷五十七,佛說入胎藏會
【第15句】:生、老、病、死、憂傷和失望,跟自己不喜歡的人在一起,永不滿足的欲望,這些存在的屬性都是苦。——《佛陀的格言》
【第16句】:譬如點頭招呼,舉手之勞的服務,恰到好處的贊美,真誠的關心,都是隨喜的道德生活。……把你的微笑,隨時展現在你的臉上;把“你好”的親切招呼,隨時掛在你的嘴邊;把隨喜的功德,融人你的生活之中。《星云大師講演集》(二)
【第17句】: 人生在世,總免不了被罵。至于罵人,不管多少,也都會有的。有修 行的人可以管住自己不罵人,但管不住別人罵自己。如果有人罵我,該如 何應對?
【第18句】:調和:萬物因水的存在而匯聚融合。譬如石灰石、黏土和鐵礦粉是三種不同的事物,因為水的調和而融合為水泥。H1于水的存在,它們三種才有可能按比例調和而成。同樣的道理,由于愛心的存在,人與人之間、人與動物之間、人'j社會之間、人與大自然之間才有可能和諧相處、充滿和平。
【第19句】:每一個人的心中都有一朵清凈的蓮花,都有無量的智慧,當你心里面真正裝有一朵清凈的蓮花,一朵潔白芳香的蓮花,你將一生無怨,幸福和安詳永遠伴隨你。
【第20句】:不忘初心,就是不要忘記最初時候人的本心,就是人之初那一顆與生俱來的善良、真誠、無邪、進取、寬容、博愛之心。在愛情、事業、生活等各個方面,我們都要提醒自己不要忘記自己的初心,這樣才會得到好的結果。
【第21句】: 其實,人生本來就沒有煩惱,或者說原本就不是煩惱。如果你不給自 己煩惱,別人也永遠不可能給你煩惱。
【第22句】:百千啞羊僧,無慧修靜慮,設經百千劫,無一得涅槃。聰敏智慧人,能聽法說法,斂念須臾頃,必速至涅槃。《佛藏經》
【第23句】:因緣就是一重又一重的關系網,一切眾生都在這關系網內緊密聯系,共 榮共存。這個網絡的運作法則就是因果定律,我們傷害人的話,最終都會自 食其果;若我們利益于他人,自己也會得到好處。
【第24句】:人類的一舉一動、一思一念,都在創造著地球的歷史,如果人類還是那樣無視地球的存在,無視自然規律不斷做出違逆自然的行動,那時世界末日將不再是空穴來風之談了。
【第25句】:來人不入門,去不出戶,來去無痕。如何提唱?直得古路苔封,羚羊絕跡,蒼梧月鎖,丹鳳不棲。所以道,藏身處沒蹤跡,沒蹤跡處莫藏身。——《智通景深禪師》
【第26句】:世人枉費用心機,天理昭彰不可欺。任你通盤都打算,有余殃慶總難移。盡歸善報無相負,盡歸惡報誰便宜?見善則遷由自主,轉禍為福亦隨時。若猶時刻想為惡,此念初萌天必知。報應分毫終不爽,只爭來早與來遲。(梁)寶志《萬空歌》
【第27句】:只有真正做到“枯者由它枯,榮者由它榮”的人才能夠寵辱不驚,笑看花開花落,靜觀云卷云舒。
【第28句】:峻的挑戰,能不能按自己的真實意愿走下去,往往取決于能否把握好這關鍵的“五分鐘”。
【第29句】:【一日禪】如果你能像看別人缺點一樣,準確的發現自己的缺點,那么你的生命將會不平凡。學佛第一個觀念,永遠不去看眾生的過錯。看眾生的過錯,會污染你自己,如果每天看見眾生的過失與是非,就要快去懺悔,這就是修行。
【第30句】:問:“如何是衲衣下事?”師日:“石牛水上臥,東西得自由。”——《黃山月輪禪師》
【第31句】:【禪語感悟】 從古到今,蕓蕓眾生都是忙碌不已,為衣食、為名利、為自己、為子 孫……哪里有人肯靜下心來思考一下:忙來忙去為什么?多少人是直到生 命的終點才明白,自己的生命浪費太多在無用的方面,而如今卻已沒有時 間和精力去體會生命的真諦了。
【第32句】:問:“如何是佛法大意?”師日:“幽澗泉清,高峰月白。”——《廣巖成澤禪師》
【第33句】:別人在想些什么,具有“他心通”的人真的都知道嗎?師言:“只要我們能抱著坦誠的心意,體諒他人,事事為他人設想,那么他人對我們就沒有任何隱瞞。如此,我們怎會不了解他人的心思呢?”
【第34句】: 人世間浪漫多情的歌者有之,情愿被毒箭射傷的情種亦有之。前者讓 人羨慕,后者令人扼腕。
【第35句】:“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外物都是虛而不實的,只有超越欲念的牽絆,才能成就自由的靈魂。
【第36句】:給別人幸福,被人需要著,是一件很快樂的事善良是開始,可以得到快樂的結局嗎?佛日:善少則愁,善多則喜。一《起世經·三十三天品》
【第37句】:比如,金翅鳥在虛空中高高飛翔時,它的影子雖然沒有現出,但并非沒有身影,最終無論它降落在哪里,黑糊糊的身影就會出現在那里。同樣,所造的善惡果報,雖然暫時不一定會現前,但最終不可能不降臨到自己的頭上。如《功德藏》云:“高空飛翔金翅鳥,雖暫不見身影現,然與其身無離合,因緣聚合定現前。”
【第38句】: 人如果不自私,他離圣人已經不遠;人如果太自私,他距魔 鬼必定已近。大多數人成不了圣人,也不愿當魔鬼,他們游走在自私 和不自私之間,不做作,不刻意。這樣的人雖然尋常,但值得尊重。
【第39句】:以應薩婆若心,自具足忍辱,亦教他行忍辱,以無所得故,是名菩薩摩訶薩羼提波羅蜜。《摩訶般若經》卷五,問乘品
【第40句】:無人相,無我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人要有一種無我的態度,意識 中沒有你,沒有我,沒有眾生,沒有想長壽這個念頭,這樣就沒有煩惱 生成。
【第41句】:“真正的佛,是一種澄靜的智慧、一種明亮的作為, 不是燒香磕頭就能得到的。事事妙圓,處處空寂,無爭執,無欲望,一切都 可以放下或者犧牲。這就是真佛!自我就是佛,佛就是自我。”
【第42句】:佛門即空門,悟極返空,既然眾生都在苦苦求索著“空門”真諦,佛祖自然不會將門關閉,而是大開佛門,只待有緣人。
【第43句】:【天天禪語】修行,就是修身、口、意。通過聞、思、修與戒、定、慧的實踐,讓自己的身、口、意與諸佛的身、口、意逐漸相融合,最終達到F{己與諸佛全然地合二為一,乃至超越一體與異體等二元對立的境界,并任運圓滿弘揚佛法與普度眾生的偉大事業:
【第44句】:不隨于心,能為心師,以心師故則能得為一切法師。若能于心得自在者,則于諸法而得自在。《大乘寶云經》卷五
【第45句】:人命極短,在世須臾間耳。生死長遠,多諸畏難。若死來至,于中啼哭,骨節離解,身體煩疼,而是無有救者,非有父母妻子奴婢仆從國土人民所能救也。《增一阿含經》卷五十,大愛道般涅槃品
【第46句】:輕弄毀蔑余人故,當知是罪,重于比丘四禁。《摩訶般若經》卷二十,夢中不證品
【第47句】:為大乘人,不應一向說厭離法,不應一向說于速證涅槃之法,應當為說慈喜相應甚深微妙無染之法、遠離憂悔無系著法、無障無礙性空之法。菩薩聞已,于生死中而無厭倦,決定圓滿無上菩提。《大寶積經》卷九十,優波離會
【第48句】: 雖說人生如逆旅,我們都是塵世間的匆匆過客,但過客也應 該有過客的格調。帶來什么,帶走什么,又將留下什么,你不必刻 意,但不能糊涂;你刻意隨意,但不能隨便。因為只有這一次,沒有 下一次,你的人生沒有草稿,落筆就是定稿,絕沒有改寫的機會。
【第49句】:始學工巧業,方便集財物,得彼財物已,當應作四分:一分自食用,二分營生業,余一分藏密,以擬于貧乏。《雜阿含經》卷四十八,第12 83經
【第50句】:除心中無明諸結使,以清凈實觀,得諸法本性,名為法性,性名真實。(古印度)龍樹《大智度論》卷三十七
【第51句】:愛是一盞明燈,可以照亮別人,也能照亮自己。捧一顆愛心上路的人,一生都將生活在愛里。
【第52句】:道理悟了,悟與修行的次第都不存在,只有一個真實無為法,用不著修因求果。一耕云先生
【第53句】:一切屬他,則名為苦;一切由己,自在安樂。《大般涅槃經》卷十,一切大眾問品
【第54句】:實性者,處凡愚而不滅,在賢圣而不增,住煩惱而不亂,居禪定而不寂。——《壇經·宣詔第九》
【第55句】: 西方有句諺語:“上帝要想讓他滅亡,必先使他瘋狂!”憤怒就像決堤 的洪水那樣淹沒人的理智,讓人做出不可思議的蠢事。歷史上,怒火燒掉 了不少輝煌燦爛的一代王朝。不管是君王一怒沙場見,還是沖冠一怒為紅 顏,多少人為此死無葬身之地,大批珍貴的物質財富化為灰燼。
【第56句】:【管策與商策】 做官之人應知進退之策,不知則官危;大富之人應知施舍善舉之策, 不知則命危。
【第57句】:若有智慧人,一念發道心,必成無上尊,慎莫生疑惑。《華嚴經》卷二十三,兜率宮中偈贊品
【第58句】:一步一個腳印,做好今天的每一件事,明日才會有收獲。好高驁遠,總想著一步登天;是無法有所成就的。
【第59句】:當知愚人智人,佛性本無差別,只緣迷悟不同,所以有愚有智。——《壇經·般若第二》
【第60句】:向者三身佛,在自性中,世人總有,為自心迷,不見內性,外覓三身如來,不見自中有三身佛。——《千悔第六》
【第61句】:袁了凡是因為受云谷禪師的點化才突然醒悟,命運雖然天生注定,但卻可以通過自我后天的修為和心念來改變,由此他通過行善布施真正改變了自己的命運。
【第62句】:清貧不是舍不得,不是受貪念所困的慳吝,而是一種自主的選擇。選擇清貧是為了消減欲望,是為了在不斷的付出中收獲心靈的富足。與其在紙醉金迷的花花世界中迷失自我,不如做個清淡、簡樸的清貧者,過簡單的生活,幫助更多需要幫助的人。
【第63句】:心術以光明篤實為第一,容貌以正大老成為第一,言語以簡重真切為 第一。平生無一事可瞞人,此是大快。
【第64句】: 世上最大的顛沛,是心靈的流離失所,人間最大的困惑,是 心活著卻找不到家園。
【第65句】:快樂時說快樂,痛苦時說痛苦,是本色。快樂時不說快樂,痛苦時不說痛苦,是修煉。快樂時說痛苦,痛苦時說快樂,是做作。快樂時不快樂,痛苦時不痛苦,是麻木。究竟怎樣才對?不好說。保持本色,跟著心走,最是自然。
【第66句】:父母過分愛子女的心力,會反射成為子女的煩惱。對子女要放心,他們才能安心。
【第67句】:命運一直藏匿在我們的思想里。許多人走不出人生各個不同階段或大或 小的陰影,并非因為他們天生的個人條件比別人要差多遠,而是因為他們沒 有想過要將“陰影紙龍”咬破,也沒有耐心慢慢地找準一個方向,一步步地 向前,直到眼前出現新的洞天。
【第68句】:佛家認為,智慧有“佛智”,有“俗智”,“佛智”明了生死究竟的圓覺智慧,無掛無礙,“俗智”只是有所知識、有所領悟,仍然存在各種障礙。在俗家人看來很高的智慧,在佛家看來,可能什么都不是。
【第69句】: 小時候,向往天空;少年時,總是多夢;青春時,唯我獨 尊;壯年時,處處逞能;中年時,萬事看空;老年時,不知所云。
【第70句】:身體的病較好治療,怕的是心病;有了心病,行、住、坐、臥都不得安寧,渾身不得自在,甚而吃不下、睡不著……
【第71句】:修行最主要的目標即是無我。若能縮小自己、放大心胸、包容一切、尊重別人,別人也一定會尊重你、接受你。
【第72句】:當知若諸眾生所有苦生,一切皆以愛欲為本。《雜阿含經》卷三十二,第913經
【第73句】:何等名為內身煩惱?有四因緣:一謂眼根攝受色境,二由無始取著習氣,三由彼識自性本性,四于色境作意希望,由此四種因緣力故,藏識轉變,識波浪生,譬如瀑流相續不斷。“四十華嚴”卷十
【第74句】:一位青年夜訪禪師,青年道:我有很多事情想不通,想跟你文案。禪師答,想已是多余,說更是啰嗦。那我該怎么辦?青年問。禪師笑答:這個太簡單了,睡覺去。——煩惱無來處,無去處,糾纏無益。只有此時此刻,回歸一念清凈,然后守住每一個當下,自會念念清凈。
【第75句】:佛說:自己的心靈骯臟,眼里的眾生也骯臟;自己的心靈干凈,眼里的眾生也干凈。
【第76句】:聰明人即使受到挫折,也會更加機智頑強。當獸王饑餓的時候,能迅速撕裂大象的腦袋。(宋末元初)貢噶堅贊《薩迦格言》
【第77句】:年輕力壯時,可以一口氣往上沖;但沖力過猛,不免又筋疲力盡。于是走走停停,困頓繁勞,目標還在遠方。
【第78句】:天生萬物,生命的美都是一樣,而形式的美各不相同,如此各美、共美,乃是自然。竹竿勁直挺拔,葡萄藤曲折盤繞。倘若竹竿想長成葡萄藤的樣子,葡萄藤又羨慕竹竿的勁直,在雙方都是極大的痛苦。唯有各任天機,各自活出茂盛的生命,才是順應天命,美美與共。
【第79句】:三界悉虛妄,如幻皆不實。皮覆惡不凈,凡夫無羞恥,惡覺因緣故,妄想生貪著。譬如滿瓶糞,外假畫莊嚴,愚癡不知故,取瓶頭戴行。《大莊嚴法門經》
【第80句】: 我常常無法面對自己靈魂里的丑陋,這種丑陋或者是一種自 私,或者是一種貪婪,甚至是一種齷齪的惡。因此我時時渴望自醒, 渴望發自內心的公義、給予和良善。這是一種艱難的自修,是一次靈 魂的洗禮和長途跋涉。我必須如此,否則不能使自己的靈魂獲得救 贖,不能獲得安詳快樂的人生。
【第81句】:【佛心禪語】 我們在幫助別人的時候應該是誠心誠意的,佛說積德行善是不求回報 的,只有無私的奉獻才是真的奉獻,否則就會玷污了這份善念。
【第82句】: 眼界決定心界,膽識來自見識。倘若站在朝陽的高度,你的 眼界就能拓展到整個世界,天下萬物自然而然收于你的心中。眼界的 寬度、心界的廣度可以使你充分地認識世界、把握世界,并不斷提升 你的見識。見識提升到一定的高度,事物的本質、生命的本原便呈現 出來,讓你徹底洞悉生命和人生。
【第83句】:禪,就在自己與萬法應對之處,不能當下坦蕩,就會分別妄想、煩惱千差。 妄想起時,切莫用佛性對治,不執妄、不執佛,佛妄宛然,卻不礙我當 下之坦蕩,到此地步,即可與祖師同心。
【第84句】:時至今日,則須依于全般佛陀真理而適應全世界人類時機,更抉擇以前各時域佛法中之精要,綜合而整理之。(民國)太虛《人生佛教》
【第85句】:直面困厄的勇氣:從絕路中走出路來每日滿懷希望、腳踏實地的人,生活給予他的不會是絕望。
【第86句】:成就菩薩道,必須經得起磨練。做慈濟、學習做人間菩薩,必須認真做本分事,遭遇困難時,必須再接再厲去克服。
【第87句】:人生一場千辛萬苦,需要我們的親力親為,去包容那些失誤,去創造那些簡潔,生活的禪法,它是對生命提供的一種力量,也可以理解為善待生活的一種態度,世間一切本來如此,心與境相應,去修正與規范自己曾經的自以為是。
【第88句】:煩惱如同不良生活習慣所導致的疾病,淡定從容的生活態度,則是免于煩惱的健康生活習慣。這種良好的習慣并非每個人都有,即使是得道的高僧也會偶爾心生妄念,自尋煩惱。
【第89句】:那些成就事業的人們,他們在人生的風雨中跋涉不停,就像一雙腳行走在泥濘里,他們走遠了,但腳印卻印證著他們行走的價值。在風雨中歷練自己,敢于挑戰困難和挫折,你才能得到更多的收獲。
【第90句】:一休禪師有一個叫珠光的弟子,他有打盹的習慣,因此經常在公共場合中失態。為了解決這個問題,珠光聽從了醫生的意見開始喝茶。這樣做果然有效,而珠光也因此漸漸喜歡上了喝茶。在他看來,喝茶應當有一定的禮節,在這樣的思想指導下,珠光創立了“茶道”,并享有“茶祖”之譽。
【第91句】:能夠忍受一切毫無爭議的善法而經常施舍仁慈,即是忍辱。毫無爭議的善法有何難忍呢?例如,“人總是要死的”,“人總會變老”,這都是毫無爭議的善法,要做到不怕老、不怕死,還是不容易的。
【第92句】:佛家棄絕私情,遠離紅塵,但佛家的宗旨是“普度眾生”,因此對俗世生活仍然關心,對于男女之愛,佛經上也頗多妙論。
【第93句】:學道人若欲得成佛,一切佛法總不用學,唯學無求無著;無求即心不生,無著即心不滅;不生不滅,即是佛。——黃檗斷際禪師
【第94句】:今天的人不是太傻,而是太聰明。這種聰明不是真正的智慧,是世智辯聰——總想抄一點近路,總想舒舒服服就能夠成功。哪有不經過辛苦,就能夠到達光明的境界呢?
【第95句】:要相信自己,只要你肯嘗試、肯努力,你就會做到,而且每一個人都可 以做得更好。如果你相信自己會成功,你的信念也會鼓舞你成功;如果你總 認為自己會失敗,信念也會讓你經歷失敗的痛苦。
【第96句】:你要想未來擁有什么樣的世界,你不妨現在就生活在未來的心智模式中,當下你就能體悟那種心智模式給你帶來的快樂和幸福!
【第97句】:做事貴在專心,要有持之以恒的精神;倘若朝三暮四,心猿意馬,那么什么事都做不好。
【第98句】:悟了還同未悟人,無心勝負自安神。從前古德稱貧道,向此門中有幾人?——《龍牙和尚頌》
【第99句】:穿過時光的長廊,回望經年的風景。淡淡里,出塵,若畫;入塵,若禪。指尖如蝶翩落的文字,有溫潤,有潮濕,有感動,有珍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