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句】:寧靜,是一個人心靈最強大的力量。面對紛擾的外在世界,我們應該將內心的安靜作為修行,不斷過濾心湖里的種種雜質,讓生命恢復純凈本質。
【第2句】: 講究孝道是中國自古以來就有的優良傳統,古訓云:“百善孝為先,行 孝當及時。”應該說,“孝”是人倫之始,立人之本,人類有了基于“孝” 的人倫后,才開始邁向“家”的天地,從而走向文明。“孝”乃是禮儀之 邦的中華民族的精神支柱。
【第3句】:自性若悟,眾生是佛;自性若迷,佛是眾生。自性平等,眾生是佛;自性邪險,佛是眾生。——《壇經·付囑第十》
【第4句】:信有十分,疑有十分;疑有十分,悟有十分。(宋)佛跡頤庵真禪師《禪關策進》
【第5句】:凡事不要只看其表象,而不解其中味。事物的精華都是深藏其中,需要你認真地用心去體會。
【第6句】:【禪語感悟】 四個婆羅門自以為自己很神通,不用修行,但是一佛偈使他們醒悟 了。他們無不為以前的想法而懊悔,而且又回到佛前懺悔對佛的不敬,從 而專心修行,變成了四個羅漢。四個婆羅門的經歷告訴我們,犯了錯誤不 要緊,只要能夠吸取教訓,及時修正,永遠不晚。
【第7句】:學道人迷自本心,不認為佛,遂向外求覓,起功用行,依次第證,歷劫勤求,永不成道。——《筠州黃檗山斷際禪師傳心法要》
【第8句】:【天天禪語】放下應從修持布施、奉獻愛心做起。布施能放下對物質的貪執;奉獻愛心能放下自私。布施分為三種:一、財物布施;二、無畏布施;三、法教布施。
【第9句】: 只想依靠別人,不利用自己的潛在資源,不懂得自強自立,永遠也不可能 取得成功。
【第10句】:你微笑,我微笑,大家心情好。你客氣,我客氣,大家都和氣。你說好,我說好,氣氛就會好。你讓步,我讓步,條條是大路。(當代)星云《人間佛教的戒定慧》
【第11句】:有人以為自己修持得很好,但是碰到一點小事就起煩惱心。師言:“凡夫心容易起波瀾,即是‘八風’(注)吹不動,微風吹動了。”(注:人生“八法”如八種風,分別是:利、衰、毀、譽、稱、譏、苦、樂。)
【第12句】:立志修行的人有兩種:一種是被生活之苦所逼迫,而有修道以求解脫的沖動;另一種人是因為他找到了自我。對后者而言,生活體驗與挫折只會使他更加堅定信仰。
【第13句】:愿我們的慈悲心永恒地散布到每一角落,使眾生如沐浴在溫和明亮的月光下,得到真正的清涼快樂!
【第14句】: 耕云先生開示:“張揚和低調是兩種截然不同的處世風格。張揚者猶如 一株拼命拔高的樹,而低調者宛如一棵平凡無奇的小草,風雨雷電之后,得 以保全的往往是小草而不是樹。”為人處世不可鋒芒畢露,賣弄招搖。
【第15句】:俗話說,“自助者天助之,自助者人助之”,外部條件并非一成不變,通過自身努力,可能得到天助、人助,使外部條件由不利變成有利,原本不可能成就的事也可能大功告成。
【第16句】: 以豁達的性格處世,以謙卑的心態待人,這個世界便和早晨 一樣明亮、清澈、遼闊而燦爛,你的生命也會和早晨一樣清新、爽 朗、昂揚而暢達。假如曾經被傷害,朝霞會給你最真誠的撫慰;假如 曾經迷惘過,晨歌會帶給你希望的旋律。朋友,那就讓我們懷揣豁達 和謙卑、信仰和愛,繼續我們的人生!
【第17句】:惜緣是指我們人與人之間的緣分要珍惜,惜福是指我們人與物之間的關系要曉得珍惜。
【第18句】:若人依止惡,不名自愛身,既不愛自身,世間更何愛?《正法念處經》卷五十七
【第19句】:百千啞羊僧,無慧修靜慮,設經百千劫,無一得涅槃。聰敏智慧人,能聽法說法,斂念須臾頃,必速至涅槃。《佛藏經》
【第20句】:天下以美婦人譬好花,以好花譬美婦人。殊不知以人譬花,以花譬人,而能譬譬者,非花非人也。故日:“境緣無好丑,好丑起于心。”——《紫柏尊者全集》
【第21句】:在一些人固有的思維模式中,總認為要幫助別人,自己就要有所犧牲;別人得到了,自己就一定會失去,更別提去幫那些曾經非議自己的人。
【第22句】:做人要敢做敢當,可以有利于己,但要無損于他!最好的生活就是以一顆純善之心,真誠待人。做得多,要得少;不埋怨
【第23句】:處理事情,感情要蘊藏在理智中;與人相處,則要把感情表現在理智上,如此才會事圓、理圓、人也圓。
【第24句】: 善良、惻隱、敬畏存在于人的天性之中,被教育和文化發掘 而后發揚光大。大多數人的這種天性一旦泯滅,人類的黑夜就來臨 了。但愿有人能夠點一盞智慧的明燈,將這種天性重新照亮,并引導 其迎接明日陽光。
【第25句】:每一個生命都珍愛自己的生命,每一個生命都有自己生存的權力,每一個生命都有自己苦樂的感受,每一個生命都擁有使用地球的資格,每一個生命都平等地具備使用地球的權力,我們人類為什么不能尊重生命呢?為什么不善待動物呢?
【第26句】:不要把能說話的嘴巴,用在搬弄是非、造口業;也不要把能行動的身體,用在吃喝玩樂、耽戀物欲。
【第27句】:【福由心生,禍由己招】 信佛應避貪、嗔、癡,目的就是不要被欲望和塵世中的事情迷失自 己。心凈而目清,目清而事明。欲從心生,禍從欲起。
【第28句】:以認識煩惱讓不安定的心安定,以降伏煩惱讓安定的心穩同,以根除煩惱讓穩同的心發揮功用。
【第29句】:慈悲沒有敵人,智慧不起煩惱,布施的人有福,行善的人快樂,時時心有法喜,念念不離禪悅。
【第30句】:生活的禪法,在于讓人生能夠擁有積極樂觀的力量,去面對這世事無常變幻莫測,去迎接,去改變,突破自我封閉的孤獨,愿意欣賞,謙卑柔與,活得是一份生命的綻放,活得不是一場平生心傷。
【第31句】:在戰場上,征服百萬雄師,遠不如戰勝自己。戰勝自己的人是最偉大的征服者。——《佛陀的格言》
【第32句】:心若能無造作的安住,則無論是持咒、繞塔、禪修或行持任何善法,都能成就最殊勝的功德。
【第33句】:禪宗認為,世間萬物從本質上講都歸于空,無論貴為天子,還是賤為凡民,終歸于空。因此禪宗心目中絕無尊卑貴賤的概念。如果誰喜歡擺架子,禪師只報以蔑視。慧忠視己為虛空,同樣,視天子也為虛空,虛空何曾眨眼?從積極的意義上領會,人徹悟了萬物平等的道理,就不會有面對權貴時的誠惶誠恐。
【第34句】:對人生懷有積極態度的人,都有自己的理想,無論大小,無論清晰或者模糊,總有一個夢潛伏心底。理想就像是美麗的鵝卵石,陶冶著心靈,硌痛了雙腳,讓人沒有任何駐足的機會,只能起步飛揚,奔向遠方。
【第35句】:人們往往無法固守曾經熾熱的愛,這恰恰說明了愛之難,也說明了愛不僅是最絢爛的那一刻。
【第36句】:名利的本質是什么名與利的供養真的是越多越好嗎?未必。在佛祖看來,過于優渥的供養如竹子開花、騾子懷孕,不但于修行無益,反而會毀壞正法。所以,修行人不應太在意物質的享受,那只會給修行帶來阻礙。
【第37句】:佛言,人生有二十難:貧窮布施難,豪貴學道難,棄命不死難,得睹佛經難,生值佛世難,忍色忍欲難,見好不求難,被辱不瞋難,有勢不臨難,觸事無心難,廣學博究難,除滅我慢難,不輕未學難,心行平等難,不說是非難,會善知識難,見性學道難,隨化度人難,睹景不動難,善解方便難。《四十二章經》
【第38句】:每個人都希望擁有自己的房子,但若不能和至愛家人住在一起,別墅怎么會有家的感覺?每個人都希望有自己的田產,但若不在其中播撒種子,一塊荒地存在的意義又是什么?每個人都希望擁有巨額財富,但如果只是將其緊緊握在手中而不使用,財富的價值又在哪里呢?
【第39句】:隨著時代的發展和經濟的發達,當今很多學佛人生活條件非常優越:住處寬敞、環境優美,有莊嚴的佛堂、昂貴的佛像和法器及各種珍貴的佛珠。表面上看來似乎學佛的條件很具足,然而,實際上內心并沒有轉向佛法,也沒有通往解脫和趨向菩提,只是沉迷于佛教的外表形式之中,這意味著陷入了另一個極端罷了。
【第40句】:人生的兩端,是生與死,中間幾十年或平靜如水,或刀光劍影,漫長的博弈中,終有得有失,有苦有樂。
【第41句】:禪是對生命信仰的一種篤定,一種思索,一種對糾纏的放手,一種對煩惱的觀照,更是對人生的一種積極與幽默,豁達與智慧。
【第42句】:所以,趁我們的父母還健在時,好好地孝敬他們,才能對得起我們的良心,才能為我們自身修德積福。
【第43句】:一言截斷千圣消聲,一劍當前橫尸萬里。所以道:有時句到意不到,有時意到句不到。句能鏟意,意能鏟句。意句交馳,衲僧巴鼻。……——《圓悟佛果禪師文案》
【第44句】:每個人最大的敵人就是自己。如果能夠正確對待自己,那么任何人也不能將他擊垮。
【第45句】:智者要想積累財富,只有施舍才能保住,要想井水經常充盈,只有汲取才是門路。(宋末元初)貢噶堅贊《薩迦格言》
【第46句】:過著不貪婪的生活,讓你的心充滿仁慈,保持正念,專注一處,使內在平穩、集中。——海濤法師
【第47句】:菩薩隨其直心,則能發行;隨其發行,則得深心;隨其深心,則意調伏;隨其調伏,則如說行;隨如說行,則能回向;隨其回向,則有方便;隨其方便,則成就眾生;隨成就眾生,則佛土凈。《維摩經》卷上,佛國品
【第48句】:多數人并不向往崇高的境界,因為他們從來沒有過心靈飛越塵俗的奇妙體驗,也不相信世上還有比眼前的小樂趣更好的東西,因此缺乏向上追求的積極性。菩薩與凡夫的最大差別就在于此。良好的心理素質,穩定的情緒是人生成就的關鍵因素
【第49句】:“信息就像我們呼吸的空氣一樣,是一種資源。精確的信息,如同我們身體所需要的氧氣。”信息是一種軟資源,誰擁有了它,誰就掌握了主動權。
【第50句】:執著的人能夠完成許多看似不可能的事情,每天進步一點點,日久也能產生飛躍。
【第51句】:佛言:若有菩薩以勝意樂,能于我所起于父想,彼人當得入如來數,如我無異。《集一切福德三昧經》卷中
【第52句】:【古風基地】醉酌禪茶,不言秋心,淡月,幽窗,茗溢;素顔,清影,獨倚。月色朦朧,繁華落幕,幽篁一曲裊繞碧穹,碎結亙古由來的世事成空。彼岸,是誰橫笛遣韻,演繹千古絕唱?幾分寥落,幾許憂傷,在最深的記憶里斑駁成縷縷心痕。云煙飄渺,往事如風,藍田日暖,滄海月明。薄霧鎖清愁,浮光幻纖影。
【第53句】:佛經上說:“生又何嘗生?死又何曾死?”本來生生死死、死死生生都是在同一個循環中。所以說:死是生的開頭,生是死的起點。——證嚴法師
【第54句】:人不論出身于什么家庭,不論讀過多少書,不論天賦條件如何,只要肯上進,愿意依循正道塑造自己,都可以超越凡庸,成為賢圣一流的人物。無論在宗教界還是在塵俗界,都有不少起初看上去相當普通的人,通過努力,最后修成了正果。禪宗六祖慧能學道的經歷,就是很好的一例。
【第55句】:慚愧心、悔改心應該有,但是不能老是后悔,不知道前進。如果只是后悔,不知改正、不知進步,悔就成了障礙。
【第56句】:一個人只有心懷感恩,才會懂得珍惜,懂得尊重,懂得付出,才會感受到人生的美好。常懷感恩之情,必得善念之恩澤,心境自然安寧。
【第57句】:問:“慈悲和善的關系如何?”師言:“光有慈悲而缺少智慧,有時也會生出毛病來的。最淺近的例子,像當前社會上常發生善心人被騙的事,如此,慈悲不僅未能達到善的理想,反而助長了騙徒的罪行。我們要在智慧中發揮慈悲,才是真正的善。”——證嚴法師
【第58句】:富貴求時甚苦,得矣守護亦苦,后還失之,憂念復苦。于三時中,都無有樂。《百喻經》
【第59句】: 鄉間的早晨和城里的有什么不一樣?天亮得早一些,因為沒 有高樓遮擋;秋風柔和一些,因為怕驚散了炊煙;人也爽朗一些,因 為視界更加高遠。朝霞鎏金的大地活色生香,鳥鳴劃破的天空七彩斑 斕,你的腳步沒有羈絆,你的思想無邊無涯。靈魂飛躍,生命暢達, 仿佛在人生的原點再次出發。
【第60句】:一切諸如來,以無量方便,度脫諸眾生,人佛無漏智。若有聞法者,無一不成佛。《法華經》卷一,方便品
【第61句】:保持充滿喜悅、充滿慈悲,無所掛礙、如如不動的心情,一切因緣事相現前時,都能觀照諸法如幻如化。如過眼云煙,不起心不動念,保持一顆如如不動而帶著喜悅的心情。
【第62句】: 從來不犯錯誤的人沒有,從來不犯過去曾經犯過的錯誤的人也是不多見 的。顏回這種反省的精神是非常可貴的。
【第63句】:欲得佛法實益,須向恭敬中求。有一分恭敬,則消一分罪業,增一分福慧。有十分恭敬,則消十分罪業,增十分福慧。若無恭敬而致褻慢,則罪惡愈增而福慧愈減矣。《印光法師文鈔菁華錄》
【第64句】:住戒有慧人,修習心與慧,有勤智比丘,彼當解此結。《雜阿含經》卷二十二,第599經
【第65句】:人活著與死亡只是肉體的異化,而這種異化只限于生命的現象,實質上并沒有異化。——耕云先生
【第66句】:現代人無時無刻不在追求快樂,但卻被追求快樂的貪念壓得透不過氣來。我們不斷向外追求物欲的快樂,但卻疏忽了真正的快樂是知足。——鄭石巖
【第67句】:不計較外界的得失、是非,因而內心能靜定,不生苦惱,因而能調轉目光,反觀自我,從而認識自己、尊重自己、肯定自己,走好自己的路。
【第68句】:.以大乘大菩薩戒,謂觀唯心,本無外色,無色可破,相空亦無,離取相過,故名持戒。又云:一切凡圣戒,盡心為體。(五代)延壽《觀心玄樞》
【第69句】:父母所生眼,悉見三千界,拈卻案山誰我礙?直饒全象無全牛,未免依前還礙塞。衲僧家,真慶快,物我虛空,混成一塊,更于何處著根塵?只個堂堂觀自在。——《宏智禪師廣錄》
【第70句】:在生活中,每個人都可以通過簡單的練習訓練自己,專注地活在當下:一、安穩自在地走路,專注于每個步伐。二、停下來,深入觀察內心和周圍正在發生的事。三、轉化過去的過失,轉化對未來的焦慮和恐懼。
【第71句】:學佛的修養,是要每個人保持平等心,看見任何人都能起歡喜心。用佛心看人,人人都是佛。
【第72句】:人不怕比別人差,就怕不信任自己。其實,許多人本身已經是很優秀的了,但由于過謙或過卑,總不承認自己,這都是人性的弱點。自信是人生的動力。只有清醒地認識到自己,才會恰當地選擇應負的使命。
【第73句】: 任何對客觀環境的不滿和怨天尤人都是無濟于事的,只有以積極向上 的心態去面對,才是解決問題的最佳方法。同樣的瓶子,你為什么要裝毒 藥呢?同樣的心里,你為什么要充滿著煩惱呢?
【第74句】:佛法必須首先與自己的生命連接,然后再談對國家、社會的利益。書生、學問人學佛,往往好高騖遠,根底不牢,隔靴搔癢,奢談無益。不知離開生命,一切免談。此皆未生真實生死心,無常感不切。
【第75句】:一段春風有兩般,南枝向暖北向寒;現前一段西來意,一片西飛一片東。一無德禪師
【第76句】:邂逅一簾清幽的云夢,聆聽一朵花的禪語,了悟人生本源。花開有情,花落無意,只因花開花謝自在禪理之中,宛如紅塵一夢,兩難相續。
【第77句】:一理通,萬理徹。如能了徹真理,知道路在哪里、自己在做什么,一切明明白白、清清朗朗,就能把握自己。最怕的是不知道“我”是什么,才會彷徨、苦惱。
【第78句】:誰拒絕承擔組織和團隊中所應負的責任和義務,誰就會被淘汰出局。而承擔起自己的責任就能全心全意,全力以赴,與團隊共同成長。
【第79句】:解除人間的災難,一定要從改善人心做起;想救世,必先從人心救起。人心健康,則社會、國家,甚至天下都能調順;人民和樂,世界自然就能太平。
【第80句】:見身無實是佛身,了心如幻是佛幻,了得身心本性空,斯人與佛何殊別?拘留孫佛偈《五燈會元》卷一
【第81句】:所謂無有變異、無有增益、無作無不作、不住無根本,如是之相,是名法性。又復于一切處通照平等,諸平等中善住平等,不平等中善住平等,于諸平等不平等中妙善平等,如是等相,是名法性。又法性者,無有分別,無有所緣,于一切法,證得決定究竟體相,如是名為諸法實性。《大寶積經》卷五十二,菩薩藏會
【第82句】:【佛心禪語】 聚散兩依依,有離才有合,有退才有進,有失方有得。佛說:“喜、 怒、哀、怨、貪、嗔、癡,全是人心所念。”如果你念念幸福,幸福就會 如約而至。
【第83句】:人間有無數苦難、無數災劫,這些都是雕琢璞玉的磨石,對于心中抱有宏愿和希望的人而言,這是種甜蜜的負擔和磨煉。白發郎有悲天憫人的情懷,有濟世的勇氣,繼而有了普度眾生的宏愿。他的精神和所作所為,讓人驚嘆和欽佩。
【第84句】:佛說:知足的心,就是富樂安穩的地方。知足的人,雖然睡在地上,也覺得安樂。不知足的人,雖然身處天堂,也不滿意。不知足的人,雖然富有,內心卻很貧窮。知足的人,雖然貧窮,內心卻很富有。
【第85句】:諸蘊本空,由心所生,心法滅已,諸蘊無作。如是了知,即正解脫。正解脫已,離諸知見,是名空解脫門。《佛說法印經》
【第86句】:修多羅教,如標月指,若復見月,了知所標畢竟非月。一切如來種種言說開示菩薩,亦復如是。《圓覺經》卷上
【第87句】: 浪子回頭金不換 當你知道錯誤時,并不可恨,當你不知道錯誤時,那才是最令人可 十艮的。
【第88句】:禪修也決不能離開世間法,決不能離開生活。離了生活,離了世間法,禪修斷證便成了無的放矢。——凈慧
【第89句】:其有眾生,晝夜六時,禮十方佛,誦大乘經,思第一義甚深空法,一彈指頃,除卻百萬億阿僧祗生死之罪。《觀普賢菩薩行法經》
【第90句】:佛教說人生有八苦:生、老、病、死、怨憎會、愛別離、求不得、五蘊盛。一個人從出生后發出第一聲啼哭,到去世時留下最后一抹微笑,幾十年都無法逃避人生的重重劫難。
【第91句】: 在燦爛的時刻帶著燦爛的心情開始全新的人生旅程,信仰是 你最大的本錢,行動是你最雄厚的實力。沿著光的方向,朝著希望的 目標,我們的使命就是前行!
【第92句】: 人的一生不可能一帆風順,難免會碰到失利受挫或面臨困境的情況, 這時候最需要的就是別人的幫助,你在這時及時向人伸出援助之手,那么 你的幫助無疑成了最有價值的東西,這種雪中送炭般的幫助會讓原本無助 的人記憶一生。
【第93句】:人都迷于尋找奇跡,因而停滯不前;縱使時間再多、路再長,也了無用處,終無所得。一個人幾十年的生命,真正做人做事的時間實在很少,再勤勞的人也只做了三分之一而已。
【第94句】:一個人只要充滿信心,就會對自己的前途充滿希望,對自己的生活充滿熱愛,對自己所從事的每一份工作都會就就業業地去做。
【第95句】:如今,漫步在城市的大街小巷,一些復古的元素,漸漸吸引著人的眼球,一抹懷舊的情愫油然而生,或許這就是佛語所道的輪回吧。時尚的東西,總是轉瞬即逝,而那些堅守在心中根深蒂固的情愫,始終不會迷離,一如人性的善,世間的真。
【第96句】:佛經講:一切諸果,皆從因起,一切諸報,皆從業起。也就是說,我們今天遭受的一切,都是由前世的因決定的。
【第97句】:卑門持戒生天上,勝族毀犯墮幽冥,摩登持戒亦生天,仙人破戒人諸獄。“四十華嚴”卷十七
【第98句】:我們要接受自己生活中所謂“不完美”的地方,用“和自己賽跑,不要和別人比較”的態度來面對生活。如果我們愿意放下攀比,學習別人優秀的地方,從對方的成功中得到啟發,收獲最多的其實還是自己。生活中,請你少一些抱怨,多一些感激,靜下心來,放下心靈的負擔,仔細品味你所擁有的一切吧。
【第99句】:或許經歷的太多,生命便在不知不覺中,開出了一朵禪意的蓮,參不透浮生若夢,便只想用一朵花開的時間,去守候這人生中的似水流年。
上一篇:工程管理文案(工程管理語錄)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