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句】:猶如大石山,四風(fēng)不能動,色聲香味觸,及法之好惡,六人處常對,不能動其心。心常住堅固,諦觀法生滅。《雜阿含經(jīng)》卷九,第240經(jīng)
【第2句】:一相三昧者,……專念一佛,不舍是緣。如是菩薩于如來相及世界相了達(dá)無相。常如足觀,如是行,不離是緣,是時佛像即現(xiàn)在前,而為說法。《華手經(jīng)》
【第3句】:【佛學(xué)經(jīng)典文案金句】佛說:今天已經(jīng)過去了,生命也減少了一天,應(yīng)當(dāng)勤奮努力,千萬別貪圖安逸。
【第4句】: 棗樹掛果了,棗農(nóng)喜出望外,接著又開始蹙眉:這棗樹怎么在 不該掉葉子的時候老掉葉子呢?于是合作社趕緊請來專家把脈。專家 在棗園現(xiàn)場的一番解惑,又令棗農(nóng)轉(zhuǎn)憂為喜。棗農(nóng)們因此感慨:要是 身邊就有這樣的農(nóng)民專家多好!農(nóng)村很需要專家型農(nóng)民。可他們的后 代要么跳出了農(nóng)門,要么務(wù)工進(jìn)了城。
【第5句】:我們常常會看到這樣一類人:他們勤奮、努力地工作,但是脾氣暴躁,生活也因此變得混亂不堪。他們只顧匆匆趕路,卻忘了欣賞路邊的風(fēng)景,從而葬送了自己安靜的生活,失去了自己本該擁有的幸福。
【第6句】:問:“何以人死而佛性不滅?”答:“貴居士所言之人,肉身之形也,猶如人家電燈之泡,日光燈之筒,佛性如電廠電力也。試問人家燈泡及燈筒壞后電廠之電力滅乎?”——李炳南居士
【第7句】:【天天禪語】即使我們意識不到自己缺乏真誠與包容,也不應(yīng)該輕易地怨恨別人;即使我們體會不到自己不具備善巧與智慧,也不應(yīng)該輕易地冤枉他人;即使我們覺察不到自己心里的自私與欲望,也不應(yīng)該輕易地埋怨對方。
【第8句】:不把自己看得太重,其實是一種修養(yǎng),一種風(fēng)度,一種高尚的境界,一種達(dá)觀的處世姿態(tài),是心態(tài)上的一種成熟,是心智上的一種淡泊。用這種心態(tài)做人,可以使自己更健康,更大度;用這種心態(tài)做事,可以使生活更輕松,更踏實;用這種心態(tài)處世,可以使社會更和諧。
【第9句】:性無有異,用則不同。在迷為識,在悟為智。順理為悟,順事為迷。迷則迷自本心,悟則悟自本心。一悟永悟,不復(fù)更迷。一《馬祖》
【第10句】:富足的境界窮困而不潦倒,入世而不沉迷,無聲色之欲,無功名之累,這就是富足的境界。
【第11句】:所言藏者,一切眾生悉在如來智內(nèi),故名為藏。以如如智稱如如境故,一切眾生決無有出如如境者,并為如來之所攝持,故名為藏。(古印度)世親《佛性論》卷二
【第12句】: 佛說“制心一處,無事不辦”,這是說,如果你肯把自己的全部心思、 智力、時間、精力投入到一件事情上,那么就沒有辦不成的事情。
【第13句】:是菩薩摩訶薩見生死無始,皆悉空寂,所謂空者,常樂我凈皆悉空寂,無有變易、眾生、壽命、三寶、佛性及無為法,是名菩薩觀無始空。《大般涅粟經(jīng)》卷十六,梵行品
【第14句】: 一個人放低自己,不一定被別人看低;一個人看高自己,不一定被別人 高看。
【第15句】:愚蠢而憨直的人們,有的毀己,有的傷人;林中的直樹被人砍,筆直的利箭傷人。(宋末元初)貢噶堅贊《薩迦格言》
【第16句】:培養(yǎng)好自己的氣質(zhì),不要爭面子;爭來的是假的,養(yǎng)來的才是真的。一證嚴(yán)法師
【第17句】:【天天禪語】人的一生也是一段修行的旅程。遭遇挫折不幸的時候,不僅不應(yīng)該情緒低落與喪失勇氣,更應(yīng)該靜下心來調(diào)整情緒,昂起頭來增加信心,并從容坦然地面對現(xiàn)實與挑戰(zhàn),借此來磨練自己,以取得更高的成就。
【第18句】:出家者有出家者之家務(wù)事業(yè)也,即所謂“弘法為家務(wù),利生是事業(yè)也”。在家人有在家人之家務(wù)事業(yè),即仕農(nóng)工商,各操其一,贍身、養(yǎng)家、利國、益群之業(yè)也。否則,即為世之負(fù)債人,更何能成就佛法中超世之志業(yè)哉!(民國)太虛《學(xué)佛者應(yīng)知行之要事》
【第19句】:仰山禪師和光涌禪師議論人不像驢馬,不像佛,那么究竟像什么?像自己!唯有見到自己的自性,能夠凡圣兩忘,體用一如,那才是見到無相的真諦。
【第20句】:當(dāng)我們遇到現(xiàn)象時,如果能做到不分別和不執(zhí)著,那么現(xiàn)象就會成為我們獲得幸福和快樂的助緣;如果我們總是對現(xiàn)象進(jìn)行分別和執(zhí)著,那么現(xiàn)象就會成為我們遭受痛苦和煩惱的因素了。
【第21句】:菩薩有一法,能斷一切諸惡道苦。何等為一?謂于晝夜常念思惟觀察善法,令諸善法念念增長,不容毫分不善間雜。《十善業(yè)道經(jīng)》
【第22句】:若佛子,見一切疾病人,常應(yīng)供養(yǎng),如佛無異。八福田中,看病福田,第一福田。……乃至僧坊城邑曠野山林道路中,見病不救濟(jì)者,犯輕垢罪。《梵網(wǎng)經(jīng)》卷下
【第23句】:在當(dāng)今社會,雖不需要我們舍身飼鷹,卻應(yīng)懂得只有博愛與寬容才能使我們的生命更有意義與價值。
【第24句】:能調(diào)惡人,見離壞眾能令和合;揚人善事,隱他過咎,人所慚恥處終不宣說,聞他秘事不向余說。不為世事而作咒誓。少恩加己思欲大報,于己怨者恒生善心,怨親等苦,先救怨者。《優(yōu)婆塞戒經(jīng)》卷二,自他莊嚴(yán)品
【第25句】:世間不思議者,若有布衣頓登九五,即是世間不思議。出世間不思議者,十信初發(fā)心,一念相應(yīng),便成正覺,此明頓悟不思議。——《荷澤神會禪師文案》
【第26句】:若見眾生受諸苦惱,當(dāng)作是念:我長夜輪轉(zhuǎn)生死以來,亦曾更受如是之苦,其數(shù)無量,當(dāng)勤方便,斷除諸有,莫令增長。《雜阿含經(jīng)》卷三十四,第943經(jīng)
【第27句】: 考試就像稱體重,不會一兩天忽然加重了多少,也不會忽然 一兩天減輕了多少。像稱體重那樣應(yīng)對高考,你就不會發(fā)揮失常,該 考多少就一定能考多少!
【第28句】:愛的給予一定要理性,無原則無節(jié)制的愛不是愛,是債,是毀滅,最終的結(jié)果會逼死這些充滿青春活力的祖國花朵。作為父母,我們最需要做的就是反思自己愛的方式究竟是不是可行的。
【第29句】:人之所以會成為財物的奴隸,正是因為人們不懂繁華本虛幻的道理,從而被貪財?shù)逆i鏈?zhǔn)`。
【第30句】:真如名為無異、無變、無生、無諍,自性真實,以無諍故,說名真如。如實知見諸法不生,諸法雖生,真如不動,真如雖生諸法,而真如不生,是名法身。《大般若經(jīng)》卷五六九,法性品
【第31句】:相約江南,聊春一枝梅,梅香封喉,青梅煮酒,禪意寫生。梅雨季節(jié)里,百轉(zhuǎn)愁腸,無言無聲無人訴說。執(zhí)手杯尊話離殤,斜倚東窗貼花弄詩情,凝心鎖眉孤鴻添心愁。
【第32句】:【佛學(xué)智慧】【第1句】:用智慧處理事,以慈悲關(guān)懷人。慈悲沒有敵人,智慧不起煩惱。【第2句】:上等人安心于道,中等人安心于事,下等人安心于名利物欲。【第3句】:謹(jǐn)慎、警覺,是心航的導(dǎo)師;光明、柔與,是內(nèi)在的佳侶。【第4句】:人之惑,惑于私,私除則明;人之病,病于惰,惰去則勇。【第5句】:并非有錢就快樂,問心無愧心最安。
【第33句】:空性隨應(yīng)說,不應(yīng)演非處,若演于非處,甘露即為毒。《大乘密嚴(yán)經(jīng)》阿賴耶微密品第八
【第34句】:施食得大力,施衣得妙色,施乘得安樂,施燈得明目,虛館以待賓,是名一切施,以法而誨彼,是則施甘露。《雜阿含經(jīng)》卷三十六,第997經(jīng)
【第35句】:其實,有苦有樂的人生才是充實的。縱觀人生百年,苦樂參半,但是, 有的人覺得人生很苦,感覺不到人生的意味;有的人光是快樂,沒有經(jīng)過苦 的奮斗,他也體會不出人生的意義。
【第36句】:【理智與道德】 以理智的態(tài)度來聽取各方面的意見,心中就會有正確的主張;用道德規(guī) 范來約束心中的欲望,心境就會自然清明。
【第37句】:如果你想讓父母歡喜,就應(yīng)該使家庭和睦,家庭和睦是孝順父母的最佳方式;如果你希望高僧大德長久住世,就應(yīng)該與師兄團(tuán)結(jié),師兄團(tuán)結(jié)是供養(yǎng)上師們的最好禮物;如果你想得到諸佛菩薩的庇護(hù),就應(yīng)該以真誠待人、關(guān)愛生命,真誠待人和關(guān)愛生命是令諸佛菩薩歡喜的最殊勝途徑。愿佛菩薩保佑如母一切有情眾生!
【第38句】:愛自己,緣來緣去的紅塵,我只淡淡地看著。悲不言,喜不語,更甚是不悲不喜。倘若不曾有過那般驚奇的過去,又怎能如心拾得禪云的菩提。
【第39句】:人生來平等,但所處的環(huán)境未必相同。不管自己處于怎樣的起點,我們都應(yīng)該一如既往地對生活抱以熱情的微笑。因為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路,即使起點不同、出身不同、家境不同、遭遇不同,也可以抵達(dá)同樣的頂峰。
【第40句】:“非寧靜而無以致遠(yuǎn)。”諸葛亮如此告誡幼子。靜是什么?是泰山崩于前而色不變,是大胸襟,也是大覺悟,非絲非竹而自恬愉,非煙非茗而自清芬。
【第41句】:有的人活著,并沒有真正活過,因為他們活在一個個虛假的概念中;只有悟道的人,體驗過永恒只是瞬間、瞬間即是永恒,才真正清醒地活過,活在永恒的大自然中。
【第42句】:唯心主義認(rèn)為意識是世界的本源,意識產(chǎn)生物質(zhì);唯物主義認(rèn)為物質(zhì)是世界的本源,物質(zhì)產(chǎn)生意識。大乘佛教的觀點既不是唯心主義也不是唯物主義,而是超越唯心主義和唯物主義。中觀般若的大空性中,心和物是一體的;大法界的智慧中,主觀和客觀是一體的;究竟了義的境界中,能取和所取是一體的。
【第43句】:這就好比用芬芳的油脂涂抹在頭頂,卻以為是自己的頭頂散發(fā)出芳香。如果有人像這樣愚蠢,那么他就如同這個婢女一樣迷癡無智了。不要混淆視聽、故步自封、自以為是,要準(zhǔn)確地認(rèn)識和判斷自己。
【第44句】:佛言:人系于妻子舍宅,甚于牢獄。牢獄有散釋之期,妻子無遠(yuǎn)離之念。情愛于色,豈憚驅(qū)馳?雖有虎口之患,心存甘伏,投泥自溺,故日凡夫。透得此門,出塵羅漢。《四十二章經(jīng)》
【第45句】:譬如兩手和合相對作聲,如是緣眼、色生眼識,三事和合觸,觸俱生受、想、思。此等諸法非我非常,是無常之我,非恒非安隱,變易之我。所以者何?比丘,謂生老死沒受生之法。比丘,諸行如幻如焰,剎那時頃盡朽,不實來實去,《雜阿含經(jīng)》卷十一,第257經(jīng)
【第46句】:雖復(fù)勤精進(jìn),修行菩提道,若先非佛性,不應(yīng)得成佛。(古印度)龍樹《中論·觀四諦品》
【第47句】:【命運在你自己的手中】 別人能夠幫得了你一時,但幫不了你一世,在這個世界上,只有一個 人能真正幫得了你一世,這個人就是你自己。
【第48句】:此緣起甚深,明亦甚深。阿難,于此緣起不知如真、不見如實,不覺不達(dá)故,令彼眾生如織織相鎖,如蔓草多有稠亂,匆匆喧鬧,從此世至彼世、從彼世至此世往來,不能出過生死。《中阿含經(jīng)》卷二十四,《大因經(jīng)》
【第49句】:譬如凈日輪,普照十方國,如來神通力,法界悉周遍。《華嚴(yán)經(jīng)》卷四,世主妙嚴(yán)品
【第50句】:苦,只要在我們可以承受的范圍內(nèi),總是好的,它讓我們更加地清涼、冷峻,讓我們更有深度,心靈更敏銳,健壯有力;而樂如蜜糖,它會侵蝕我們的意志,削弱心的力量,很容易讓我們成為庸俗膚淺的人。正如蜜糖銹蝕寶刀之刃,樂會銹蝕我們的心。
【第51句】: 佛說:“其實能活著本來就是一種奇跡!”所以,每個人都不應(yīng)該太看 重名利,不必太在意失去多少,應(yīng)該留幾分清醒,存一份淡泊,時刻保持 一種平常人的心態(tài),讓每一個日子都過得灑脫、輕松一點,平平淡淡才是 真,平平安安才是福!
【第52句】:譬如伽陀藥,能消一切毒,佛法亦如是,滅諸煩惱患。《華嚴(yán)經(jīng)》卷二十三,兜率宮中偈贊品
【第53句】:所謂佛境界者,極而言之。迷則佛境界俱是眾生境界,悟則眾生境界俱是佛境界。——《天日中峰和尚廣錄》
【第54句】: 安逸快樂,雖然是每個人都喜歡的,也是每個人必須節(jié)制的。快樂 不可以過度,欲望也不可以放縱。孟子也說:“生于憂患,死于安樂。”這也是 告誡人民不要耽于安樂,尤其是過分的安樂,沒有節(jié)制。
【第55句】:事物的變化需要一種能量來推動,生命也不例外,需要靈性能量來推動,這種靈性能量用中國智慧的老祖宗的語言叫“德”,即陰德、功德。
【第56句】: 酒與酒文化本為一體,因為喝的人不對而逐漸疏離,結(jié)果, 只剩下酒而不再有酒文化。酒可解憂,其實解憂的不是酒,是喝酒的 氣氛和喝酒人的心境。許多人理解錯了,以為解憂之酒等同以酒澆 愁,因此喝得越多,愁也更多。這實際上是不懂酒文化,酒本身沒有 文化,是喝酒的人賦予了它文化的內(nèi)涵。
【第57句】:世間的盜賊偷竊東西,不一定會把東西都偷光。但只要一念嗔心起,心中的“嗔賊”就會把一切功德偷得無影無蹤。
【第58句】:人之“心思”如鏡。欲求得智慧、明辨事理,必須遠(yuǎn)離人我是非煩惱,此即“當(dāng)局者迷,旁觀者清”的道理。
【第59句】:佛,看不到、摸不著,但存在于每個人的心中。心中坦然,心念純凈,心中便有佛。
【第60句】:當(dāng)我們表達(dá)愛心的時候,別人就會尊敬我們,甚至把我們當(dāng)作學(xué)習(xí)的榜樣。有了愛心,平常人身上也會迸發(fā)出耀眼的光芒!
【第61句】: 金地藏是我的鄰居,與他為鄰我發(fā)現(xiàn)好處多多。最大的好處 大概有三:一是認(rèn)識了平等,王子和平民身份不是絕對不可互換;二是 懂得了慈悲,眾生渡盡,方正菩提;三是理解了無私,我不入地獄, 誰入地獄。
【第62句】:做慈濟(jì)猶如推車上坡,參與的人要努力往上推、不可停頓,并要以信心和毅力突破困難、勇往前行。
【第63句】:菩薩的愛像一杯清水,可以從上透視到底,沒有一點色彩,此即“清水之愛”。
【第64句】:他必須于日常生活中把它淡化掉,使自己悟了的一種人生新境界,變得很熟悉(生處使熟),過去前塵幻影所覆蓋的陰暗面,必須反省、發(fā)露、徹底懺除(熟處變生)。一耕云先生
【第65句】:也許壽命不到一個月的小蘑菇不理解一個月的時間有多長,生于夏死于秋的蟬不知道一年中有春天和冬天。但是,那些即使只活幾秒鐘也覺得自己活了一輩子的生命,才真正活出了生命的滋味,因為它們走出了一條屬于自己的獨特的生命之路。
【第66句】:于佛法中,初發(fā)菩提一切智心,生如來家,為法王子,即為一切久修梵行聲聞緣覺所共尊重。“四十華嚴(yán)”卷三十六
【第67句】:【你知道什么叫干物女嗎?】1.家里頭發(fā)隨意夾起;2.假日不化妝不戴胸罩;3.出門后忘東西,不脫鞋直接腳尖踩地到房間拿;4.認(rèn)為在家看漫畫、上網(wǎng)比跟男人談戀愛有趣;5.即使上網(wǎng)沒事做,也要經(jīng)常掛在網(wǎng)上;【第6句】:口頭禪:麻煩死了、隨便啦、滾;7.可能被人評論有點悶騷。
【第68句】:(四)無生,如幻夢分別此諸蘊,其性本空寂,空故不可滅,此是無生義。《華嚴(yán)經(jīng)》卷十九,夜摩宮中偈贊品
【第69句】: 永不失望,更不絕望 在這個世界上,從來沒有什么真正的絕境。無論黑夜多么漫長,朝陽 總會冉冉升起;無論風(fēng)雪怎樣肆虐,春風(fēng)終會緩緩吹拂。
【第70句】:禪宗一直在講不要有心念的活動而是行動,這個行動本身就是一種解脫。當(dāng)然行動也代表覺知,還有立即采取行動。
【第71句】:是非場中賣虞賣呆賣疾,恩怨人中少事少非少心。用智慧探索人生,每一天都是開端,每一分鐘都是起點。
【第72句】:若人決定心,獨受諸勤苦,所獲安樂果,而與一切共。諸佛所稱嘆,第一最上人,亦是希有者,功德之大藏。(古印度)龍樹《十住毗婆沙論》卷一
【第73句】:未人定位,系心于所緣;已入定時,不系心于境。《大般若經(jīng)》卷三三二,善學(xué)品
【第74句】:有位哲學(xué)家說過,世界上最大的悲劇或不幸,就是一個人大言不慚地說,沒有人給我任何東西。心存感恩的人,才能收獲更多的人生幸福和生活快樂,才能擯棄沒有意義的怨天尤人。
【第75句】: 帶著美的眼光看萬物,萬物皆美;用善良的心對待眾生,眾生都有向善 的一面。
【第76句】:胸中有分曉,語言存溫厚,是做人有溫之“當(dāng)”。有了這個“當(dāng)”,就會對人,溫溫以惠;待人,溫和善良;處事,溫和厚道;做人,恭敬禮貌。一言而蔽之,就會以一顆溫暖之心看人,溫暖之態(tài)待人。
【第77句】:人們經(jīng)常說:萬事俱備,只欠東風(fēng)。東風(fēng)也是因緣而生,這個“緣” 不是上天安排的、我們自己無能為力的,我們可以珍惜每一次的機(jī)會,廣 結(jié)善緣,造福他人,也成就自己。廣結(jié)善緣,和諧地與他人相處,別人會 因你和他們的交往而生活得快樂順心,你也會因為有良好的人際關(guān)系而順 風(fēng)順?biāo)?/p>
【第78句】:佛言:財、色于人,人之不舍,譬如刀刃有蜜,不足一餐之美,小兒舔之,則有割舌之患。《四十二章經(jīng)》
【第79句】:甩手很簡單,堅持幾天可以,堅持幾月也可以,那么堅持幾年、幾十年 呢?是不是絕大多數(shù)人就打退堂鼓了呢?我們說成功最簡單,那是因為門檻 很低,每個人都有機(jī)會;說成功很難,是因為只有持之以恒,才可能看到成 功的曙光。
【第80句】:迷妄中的人永遠(yuǎn)不可能與覺悟者對等說話,如同盲眼人不可能與明眼人分辨顏色一樣。凡夫?qū)Ψ鹫f種種懷疑、推量,也就毫無價值了。
【第81句】:諸子莫錯用心,無人替汝,亦無汝用心處。莫就他覓,從前只是依他解,發(fā)言皆滯,光不透脫,只為目前有物。——《歸宗智常禪師》
【第82句】:直須心心不觸物,步步無處所,常無間斷,始得相應(yīng)。(唐)洞山良價禪師《五燈會元》卷十三
【第83句】:在這世上,沒有屬于自己的東西,不為消逝的東西而悲傷,不陷入萬物,這樣的人稱為平靜者。《經(jīng)集》第四品,第十章《毀滅以前經(jīng)》
【第84句】:以佛眼觀,一切諸法不可言說,所以者何?以諸眾生性欲不同,性欲不同,種種說法。……是故初說、中說、后說,文詞是一,而義別異。《無量義經(jīng)》
【第85句】:【感恩禪】人生在世,無一不是靠世間的種種恩惠而活。我們受恩于眾生與萬物,才能在這個世界生存。懂得感恩,得到的便是滿心的幸福喜樂。喝小時,我們會飲水思源,會更加珍惜自然給予我們的甘露;吃飯時,我們思維來之不易,便更加珍惜收獲背后的艱辛。感恩一切。感恩禪讓我們安享更多的尊重與寬容。
【第86句】:什么事是重要的呢?什么事都不重要,只要你想得開。不能在小事上糾 纏,該過去的就要讓它過去,尤其是不愉快的事情。
【第87句】:【天天禪語】如果我們緊緊抓住此生的名利不放,表明我們還根本談不上是修行者;如果我們深深地被輪回所誘惑,表明我們?nèi)晕刺と虢饷撝溃蝗绻覀儾荒苌釛墝ψ晕业恼鋹郏砻魑覀冞€未生起菩提心;如果我們不徹底斷掉對生命與宇宙所起的假相之見,表明我們心中并沒有樹立正知正見——緣起性空。
【第88句】:是無限、無盡、無量、無邊。無能勝有,無為而無不為,因為,以不變應(yīng)萬 變,“處變不驚”,正是一種禪的境界。
【第89句】:每個人最大的敵人就是自己。如果能夠正確對待自己,那么任何人也不能將他擊垮。
【第90句】:無去無來本湛然,不居內(nèi)外及中間。一顆水精(晶)絕瑕翳,光明透滿出人間。——拾得
【第91句】:【天天禪語】在輪回的大牢獄里,很少人擁有出離的勇氣;在生死的大苦海里,更少人擁有解脫的智慧。
【第92句】:保持一顆平常心,不執(zhí)著于偶像,平常看待世間事卻不乏虔誠;心無雜念,將功名利祿看穿,將勝負(fù)成敗看透,將毀譽得失看破,就離佛更近了一步。
【第93句】:這些年來,我竭力為你保留一顆不渝的心,但愿在世事變幻中如塵埃落定,以應(yīng)四周的飛揚與熙攘。因為我相信愛情原可超越七情六欲;從愛欲中,可培養(yǎng)禪心。鐘曉陽《哀歌》
【第94句】: 我常常無法面對自己靈魂里的丑陋,這種丑陋或者是一種自 私,或者是一種貪婪,甚至是一種齷齪的惡。因此我時時渴望自醒, 渴望發(fā)自內(nèi)心的公義、給予和良善。這是一種艱難的自修,是一次靈 魂的洗禮和長途跋涉。我必須如此,否則不能使自己的靈魂獲得救 贖,不能獲得安詳快樂的人生。
【第95句】: 用兼愛奪江山,用仁愛治天下。中國人非儒即墨,奪江山奪 的是人心,治天下治的也是人心。
【第96句】:佛陀的八萬四千法門,是針對于調(diào)伏眾生的八萬四千種煩惱而宣說。我們?yōu)榱诵扌卸鞒龅囊磺信透冻觯瑲w根結(jié)底都是為了調(diào)伏白心。即使我們修行長久,佛學(xué)淵博和身份高貴,但內(nèi)心如果仍然沒有絲毫被調(diào)伏的話,那就只是徒有虛名,而不是名副其實的佛教徒。
【第97句】:忍諸恭敬、供養(yǎng)、眾生及諸瞋惱、淫欲之人,是名生忍。忍其供養(yǎng)、恭敬法,及瞋惱、淫欲法,是為法忍。(古印度)龍樹《大智度論》卷十五
【第98句】:今后之中國民族心理,其將吸收東西兩半球、古今五千年各種民族之文化,陶鑄為中國民族新心理,以為創(chuàng)造世界文化之發(fā)軔。(民國)太虛《中國近代之民族生活》
【第99句】:有舉世不知而我獨知之識見,始能有舉世不為而我獨為之志氣;有舉世不為而我獨為之志氣,始能有人所不到而我獨到之境界;有人所不到而我獨到之境界,始能有舉世不見知而不悔之胸襟。(當(dāng)代)夏蓮居《自警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