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句】:【天天禪語】我寧愿過著艱苦樸素的日子,也不愿意自己的幸福與快樂建立在他人的痛苦之上。
【第2句】:看話禪第一個層次的功能就是滅除妄念,話頭如大火,妄念如蚊蟻,遇 火即亡。妄念減少,頭腦逐漸清明,于此清明中觀照話頭,方可謂看話頭, 而非想話頭。
【第3句】:無明畢竟空故,不能實生諸行等。無明虛妄顛倒,無有實定,故無法可滅。(古印度)龍樹《大智度論》卷六十五
【第4句】:深潛不露,是名持戒,若浮于外,未久必敗。有口若啞,有耳若聾,絕群離俗,其道乃崇。(《西方確指》)
【第5句】:人生就像一場旅行。在行程中,你會用心去欣賞沿途的風景,同時也會接受各種各樣的考驗。在這個過程中,你會失去很多,你也會收獲很多。失去并不一定都是災難,也可能是福音。
【第6句】:在“眾生皆有佛性”的基礎上,佛家又提出了一個“眾生平等”的觀念,在那個等級森嚴的社會,“眾生平等”四字不啻于一聲驚雷,促進了民主思想的覺醒。
【第7句】:一堵墻,就是時空無法跨越的現實。歲月的痕跡蒙住了我們的雙眼,塵緣舊夢、超脫新生,只在一念之間,面對世界縱橫交錯的路,我們又該如何行走呢?
【第8句】: 《大智度論》有言:“一切世聞真實善語、微妙好語,皆出自佛法中。”“佛”,在梵文里是“覺悟者”的意思。
【第9句】:這輩子,或許一出生,我們的命運就早已注定,但我們的靈魂卻時刻在抗爭,它不甘心就這樣渾渾噩噩地度過此生。或許,終其一生,我們一直在困惑,一直在尋找,我是誰,我從哪里來?我們為什么而活著?命運的力量真的如此強大,從一出生就一直帶著我們走向未知的死亡歸途嗎?
【第10句】:【自知知人是智者,人情練達即文章】1.換個角度想問題。2.做合群的人。3.提高你的執行力。4.做事注意技巧,你會少走很多彎路。
【第11句】: 道德被人嘲笑,是因為假道德的人太多;善良被人嘲笑,是因為偽善者 太多。
【第12句】:【天天禪語】佛陀曾經說:“諸佛無法用水洗掉眾生的罪業,無法用手取掉眾生的痛苦,也無法把自己的覺悟移植給別人,只是指明正確的真理,才能令人獲得解脫。”如果我們想要清凈罪業、遠離痛苦、證得覺悟以及獲得解脫的話,唯一的方法,就是依靠佛教的真理。
【第13句】:真正的寬容,是包容清凈的,也包容污穢的,包容愛的人,也包容恨的人,包容善良,也包容邪惡。真正的量大,要像廣袤的蒼穹,容納群星也容納塵埃;要像浩瀚的大海,容納百川也容納細流;更要像無垠的虛空,無所不含,無所不攝。
【第14句】:一切諸法,心為上首,若知于心,則能得知一切諸法。《大乘寶云經》卷五,安樂行品
【第15句】:佛家禪語:人生最大的成就是從失敗中站起來。世上有兩件事不能等:一孝順。二行善。
【第16句】:最會原諒自己的人,最得不到別人的諒解和佛天的原諒;最肯責備自己的人,最容易得到別人的原諒和佛天的寬恕。——耕云先生
【第17句】:逆順之境是為自造業之果報,若于因地上覺知“至道無難,惟嫌揀擇”, 有何境界可阻我誘我?如何不揀擇?且以深心諦觀,好丑皆是因緣所生 法,因緣生滅無一實性可執,好丑即為空性。心若不妄生喜惡,好丑平 等無別,于此便能隨心自在,作護法報佛恩。
【第18句】:佛說一切法,為度一切心,我無一切心,何用一切法?——《大慧普覺禪師文案》
【第19句】:持己當從無過中求有過,非獨進德,亦且免患。待人當于有過中求無 過,非但存厚,亦且解怨。
【第20句】:我們總抱怨自己沒好的機遇,但我們是否想過,我們所做的每一件事是 否都用心在做?機遇在哪里?就在每一大大小小的生活工作事項里。當我們 用心做好每一件事,寫好人生的每一筆,我們就會擁有一個完整而美好的 人生。
【第21句】: 諾言這個詞很重很糾纏,如果做不到就別輕易招惹她。一旦 招惹,你要么必須兌現,哪怕放棄一切;要么做個無視道德的肖小, 可以不在乎四面八方的唾沫。假如無法二者選一,最好還是遠離諾 言,千萬不要逞一時之快。
【第22句】:時光過得很快,過了一天,我們的壽命就會減少一天,就像缺少水的魚兒,沒有一點快樂可言。佛教講修行首先是要修自心,無論是參禪還是念佛,首先都是要人除去長期纏繞在心頭的妄想之心。
【第23句】:佛教告訴我們:當我們幸福和快樂時,要想,這些幸福和快樂并不是實有和永恒,就像天空出現的彩虹既短暫又幻化。同樣,痛苦和憂慮的時候,也要想,這些痛苦和憂慮也是無常且虛幻,就好比夢境中子女夭折一般。無論是我們快樂,還是痛苦,都不應該過度地在乎和執著,而應視為如幻如夢、幻化無實來看待。
【第24句】:責己要嚴,待人要寬。以責人之心責己,以恕己之心恕人。當要責備人的時候,先要檢討自己。(當代)星云《人間佛教的戒定慧》
【第25句】:若欲研佛乘,彼尋寶藏,一一須消歸自己,言言使冥合真心,但莫執義上之文,隨悟生見,直須探詮下之旨,契會本宗。則無師之智現前,天真之道不昧。(五代)延壽《宗鏡錄》卷一
【第26句】: 官場一如戲臺,你方唱罷我登場,大家都是演員。官場只是你人 生的一部分,有時間去扮演那些不同的面孔,不如守護好自己的一顆平 常心,等你離開官場,走下戲臺之后,也好有一處安置靈魂的地方。
【第27句】:以同避仇人讓不安定的心安定,以降伏嗔恨讓安定的心穩固,以充滿愛心讓穩同的心發揮功用。
【第28句】:心中有愛,即使身處尷尬之地,也是天堂;心中有恨,即使身處福地, 也滿腔怨懟,哪會有幸福感可言?
【第29句】:幸福在很大程度上必定是一種平凡的生活,因為只有在平凡中,真正的幸福才得以存在。
【第30句】:佛說:能夠躬行忍的人,才能夠稱之為有力量的大丈夫。如果說他不能歡喜地忍受別人惡毒的罵聲,如同喝蜜糖水一樣,那么他就沒有真正得道,不能稱之為智慧人。
【第31句】:若聞惡口罵詈肘,其心不動如法住,觀察音聲如虛空,即是無上之口忍。《大集經》卷十五
【第32句】:禪坐并非等同于禪定,通往禪定的方法還有很多,圣嚴法師所推薦的調飲食、調睡眠、調身、調息和調心都是修行的常見方法,并且以后三種更為重要。坐禪能將身、息、心的調節合而為一,保持正確的舒適的姿勢,調整呼吸的節奏,放下心中一切妄念,將散亂的心集中為統一的心,“于念念中,自見本性清凈”。
【第33句】:人生淡然如花,自然一路芬芳。花紅不為爭春,春自艷;花香不為引蝶,蝶自來。漫漫的歲月,默默地生長,靜靜地開放。不求大紅大紫,只愿春來次第開,春歸漸入塵,一生美麗過便是不枉。靜守一方天空,安度一春歲月,與清風對語,與光陰說禪。人生的美麗,不在于爭,而在于守。
【第34句】:要相信自己,只要你肯嘗試、肯努力,你就會做到,而且每一個人都可 以做得更好。如果你相信自己會成功,你的信念也會鼓舞你成功;如果你總 認為自己會失敗,信念也會讓你經歷失敗的痛苦。
【第35句】:別人的過失容易發現,自己過失不易察覺。傳播別人的過失如同丟棄稻殼一般容易。可是隱藏自己的缺點卻像賭徒隱藏骰子那般的狡猾。——《佛陀的格言》
【第36句】:了凡先生雖然精通易經數術,但他卻一再強調說術只是一種形式,而道卻能給人以真正的啟迪。他希望我們能將“了凡因語”的理論傳播四方,讓更多的人受益。
【第37句】:聰明人永遠不會因為忙而忽視了鍛煉和保持身體的健康。他們知道,如果沒有健康的體魄,一切都等于零。
【第38句】:生命這么可貴,難道我們不應該讓自己的生活豐富多彩、快樂起來么?而且我們并不是真的沒有獲取,我們獲取了別人的尊重和感激!
【第39句】: 很多時候,我們會陷于別人給我們的評論之中,別人的話語、舉動可 能會消滅我們往前邁進的勇氣。在日常生活中,自己跟自己生煩惱的事比 比皆是。從佛教來講,自己跟自己生煩惱也是不對的,因為它也是了脫生 死的根本,也是我們需要轉化、斷除的對象。
【第40句】:釋迦牟尼佛終生修習慈悲并體現慈悲,佛陀出家即是因為慈悲心,在其傳法度人的一生中,他的慈悲心就像是環繞周身的清新空氣,從來不曾遠離世間所有的生靈。
【第41句】:為什么說想法全不可信呢?《持世經》說:“一切諸見皆名為邪,一切思維皆為是邪。”“一切念皆是邪念,有所念處皆是邪念。”任何見解、任何想法,都是邪思邪見,心念一動,邪思便冒出了頭,根本不可信。
【第42句】:一切眾生,從無始來,種種顛倒,猶如迷人,四方易處,妄認四大為自身相,六塵緣影為自心相,譬彼病目,見空中華及第二月。善男子,空實無華,病者妄執,由妄執故,非唯惑此虛空自性,亦復迷彼實華生處,由此妄有輪轉生死,故名無明。《圓覺經》卷上
【第43句】: 大自然不會讓哪一個早晨缺席,任何一個早晨的缺席,都是對光 明的犯罪。許多人卻寧愿貪戀黑暗的夢鄉,辜負了一縷又一縷晨風,讓 鳥鳴從夢的邊緣滑走,與朝霞擦肩而過。朋友,務必記住,早起是向大 自然的一種學習,生命如果跟上大自然的步伐,人生才不會脫節。
【第44句】:以一切智智相應作意,大悲為首,用無所得而為方便。《大般若經》卷四一二,乘大乘品
【第45句】: 微博中什么人都有,面對微博里莫名其妙的人身攻擊,我們 該怎么辦?以牙還牙只會讓戰爭升級,這正是戰爭的挑起者期盼的結 果。我以為,表明反對的態度非常必要,關鍵是我們怎樣表達反對, 我傾向將這種反對變成一種教化。
【第46句】:佛經中告訴我們,所有的修行方法以及為修行所做的付出與努力,重點都在于斷除煩惱、降伏自心與破除以自我為中心的思想,發揮內在的潛能——愛心與智慧。這樣修行才會有實質性進展,修行才會對成就起到重大作用。無論身處逆緣還是順緣,只要我們具足正確的見地,生活中的一切都會成為增長修行的助緣。
【第47句】:善于做人者,一定要有肚子里面撐起船的意念,“大肚能容,容天下難容之事。”把自己的開闊胸懷充分展示出來,不管好人、壞人、聰明人、愚笨人都要習慣以至包容;對于一切羞辱、委屈都要適應并且容忍得下。那么,世上的一切恩恩怨怨、是是非非又能奈我何?
【第48句】:佛教認為,一個人是否擁有金錢物質,是由福報的多少決定的。反過來講,聚斂金錢的過程就是消耗福報的過程。一生的福報是有限的,消耗完了就沒了。所以,在富有之后,要懂得知足和感恩,要與人分享自己的財富和快樂,才能惜福造福,并不斷積累來世新的福報。
【第49句】:在心靈中,沒有任何東西能夠被隱藏和埋葬。我們會把一切被壓抑的自動投射到外界,而自己根本毫無覺察。
【第50句】:謂善男子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飲酒,是名戒具足。《雜阿含經》卷四,第91經
【第51句】:問:“如何是衲衣下事?”師日:“石牛水上臥,東西得自由。”——《黃山月輪禪師》
【第52句】:愛,是兩個人在經歷了生活的瑣碎之后,在生活的煉獄中歷練之后,一起走到白發蒼蒼時依然手牽手,用心傳遞出的不離不棄的情懷。
【第53句】:于佛法中,初發菩提一切智心,生如來家,為法王子,即為一切久修梵行聲聞緣覺所共尊重。“四十華嚴”卷三十六
【第54句】:男人愛你的時候總會覺得你笨,處處要他擔心;反之,他不愛你的時候,會覺得你聰明伶俐,不勞任何人操心,心中有礙才有愛,心無掛礙哪有愛?愛,就是懂了也要裝作不懂,讓男人我見猶憐、不娶了你就不放心!
【第55句】: 微博是語言的萬花筒,微博是思想的大魔方。我喜歡琢磨微 博中那些顛覆了傳統語法修辭的語言,常常有開天目的感覺。每一種 嶄新的語言格式,一定都對應一個首創者,我因此對首創者佩服有 加。思想被這些新奇的語言轉動,展現出無邊的魔力。毫無疑問,微 博已帶來一場語言和思想的革命。
【第56句】:生活如此美好,睿智的人從來不會慨嘆。我們隨著快速流逝的生命朝前奔跑,從來沒有時間和精力去擔心衰老。沒有時間老,每一秒鐘都可能創造一個奇跡,每一天都會是一個嶄新的開始,不必傷春悲秋,把握佳時間,就能把握住生命。
【第57句】:人人都希望生活過得幸福自在,人生過得無憂無慮。然而,很可惜,關鍵問題就是方向權不掌握在我們手里,而在心的手里。心又被業力和煩惱所左右,業力和煩惱又是由我執在掌控和主宰。所以我們只是心的仆人,也是業煩惱的仆人,更是我執的仆人。難道你想過得幸福自在就能幸福自在嗎?就能無憂無慮嗎?
【第58句】:心足雖貧不是貧,心貪雖富亦是貧。平常人懷平常心,平常路邁平常步,知足人長說知足話,知足心常交知足客。其實我們每一個人,不管高低貴賤,都有取之不盡的財富。那就是愛心,當你付出你的愛心時,你會感覺到這個世界因你而變得更加美麗。
【第59句】:不要以自己的不如意和不快樂來臆測他人的生活,人的身份、財富只是表象,真正的幸福并不由此而來。找到最適合自己的生活方式,并從中發現快樂,才是我們應有的活法。
【第60句】:丈夫運用堂堂,逍遙自在無妨。一切不能為害,圣固猶若金剛。不著二邊中道,倏然非斷非常。五欲貪嗔是佛,地獄不異天堂。愚人妄生分別,流浪生死猖狂。智者達色無礙,聲聞無不惘惶。——《寶志公》
【第61句】:如今學道人,不悟此心體,便于心上生心,向外求佛,著相修行,皆是惡法,非菩提道。——《筠州黃檗山斷際禪師傳心法要》
【第62句】: 教育是社會現象之因,因不好,果就不好。越來越多的人豐L 法皆失,不知敬畏,他們做人的失敗,緣于教育的失敗。失敗的教育 如果繼續不知回頭,社會的未來實在堪憂。
【第63句】:一切世間人,作罪事易,為福事難;一切學士,作福事易,為道事難;為道復易,解道者難;說道者易,行之者難。《五苦章句經》
【第64句】:火中生蓮華,是可謂希有。在欲而行禪,希有亦如是。《維摩詰經》卷中,佛道品譬如糞穢聚,棄著于大道,蓮花生其中,香潔而悅意。《法句經·花品》
【第65句】:知足是控制感官瘋狂傾向的唯一辦法,我們不應做我們感官的奴隸;相反我們必須做感官的主人。到那時候,我們就能了解生活的真正目的非常簡單:尋求永恒的幸福。——《法露緣》雜志
【第66句】:安住當下,樂在當下。我們既不要為過去的種種事情感到遺憾、困惑, 也不能因未來的種種事情而感到焦慮,或被目前的渴望、嫉妒與怨恨所 困擾。
【第67句】:自心眾生無邊誓愿度,自心煩惱無邊誓愿斷,自性法門無盡誓愿學,自性無上佛道誓愿成。《六祖壇經..阡悔品》
【第68句】:愛是理性的犧牲,而不是感性的占有。愛是無怨無悔,心甘情愿的奉獻,愛是美化外在環境,凈化內在心靈的源頭,愛是慈悲的顯現。—一海濤法師
【第69句】:培養好自己的氣質,不要爭面子;爭來的是假的,養來的才是真的。一證嚴法師
【第70句】:即慧之時定在慧,即定之時慧在定,名雖有二,體本不殊。但定而不慧,隨即昏沉;慧而不定,隨即散亂。——《禪宗直指》
【第71句】:【佛心禪語】 人為善,福雖未至而禍已遠離;人為惡,禍雖未至而福已遠離。所 以,在這個世界上沒有什么比做一個好人更重要的事了。
【第72句】:許多人生活和事業的失敗,在于太愿意聽從別人的“忠告”。別人的忠告要聽,但不要對其產生依賴感。
【第73句】:有幾個熟悉水性的人乘船渡江,浪打翻了船,他們竭盡全力游向岸邊,水性最好的那個人卻怎么也游不快。岸邊的同伴問他怎么啦?那人說:“我腰上纏著千金,太重了!”
【第74句】:順應緣分,微笑面對,不去埋怨。錯過的就讓它錯過,只珍惜現在的所有。如果幸運翩翩而至,它會屬于你,如果它無意降臨,與其過分企盼不如痛快撒手,否則那只會成為心靈的負擔。
【第75句】:不把自己看得太重,其實是一種修養,一種風度,一種高尚的境界,一種達觀的處世姿態,是心態上的一種成熟,是心智上的一種淡泊。用這種心態做人,可以使自己更健康,更大度;用這種心態做事,可以使生活更輕松,更踏實;用這種心態處世,可以使社會更和諧。
【第76句】:矯謂“在塵不染,隨緣不變”,緣就是生活環境與條件,吃飯時吃飯,做事時做事,而這顆菩提心,既不為外境所轉,不為六塵所染,也不再因周邊的事物而生心動念。——耕云先生
【第77句】:佛說:地獄在哪里?地獄就在我們的身,心里。我們由于欲望難以滿足,而產生貪欲之渴與憎恨不滿之火,焚燒我們的身,心。期求解脫之道的人,亦必須遠離欲望之火。人的欲望是永遠也無法得到滿足的,欲望過多,不僅會導致痛苦,而且會導致罪惡。有求皆苦,無欲則剛。
【第78句】:【古風基地】簫聲幽咽處,燈火已闌珊。明月相思何處,倚欄宮商凝露。書盡離懷,寄情歌賦,回首往事難駐。花開花謝,欲留春長住,奈何,奈何,流年難屬。念紅塵難度,禪語何處。多情傷感無數,此生癡戀君心顧。入夢一曲春宵度,驚醒纏綿如霧。山高水遠,寒暑共赴。不負,不負,風雨同路。
【第79句】:佛陀說:蓮花生于水、長于水,但高出水面純潔不受污染。人生于俗世、長于俗世,但藉著心靈的升華,高出俗世不受俗世污染。禪即是生存于紅塵,而不受紅塵的一切所污染。開悟的禪者,永遠活在當下。因生命的實相是:時間由無窮多數的當下所積累而成,任何剎那當下才是生命的真實。
【第80句】:一般說來,一切眾生都希望自己得到幸福和快樂,諸佛菩薩們也希望眾生獲得幸福和快樂。雖然是同一個目標,然而標準卻有所不同。凡夫眾生想得到的幸福和快樂,是眼前的、暫時的、物質上的和虛幻的幸福和快樂,而佛菩薩們希望眾生得到的幸福和快樂,是長遠的、永恒的、精神上的和真實的幸福和快樂。
【第81句】:【佛心禪語】 人要學會用慈悲化解仇恨,慈悲像一面鏡子,你對它慈悲,它也會對 你慈悲。佛說:“放下屠刀,立地成佛。”充滿怨恨的生活,只會把自己推 向死亡的深淵。
【第82句】:【天天禪語】錢財,如果妥當使用,能讓我們邁向幸福;如果使用不當,會讓我們趨向痛苦。錢財乃一切善與惡的媒介,具有愛心與智慧之人,能善用錢財;自私與愚昧之人,則會使用不當。
【第83句】:把生命都耗費在名利上,到頭來只能是一場空。清閑自在才是生命的至寶,它使我們遠離空虛,不受世俗傷害,讓我們看到生命的本真,找到人生的快樂。
【第84句】:我們生活在這個世界中,最難做到的是放下,自己喜愛的固然放不下,自己不喜愛的也放不下。因此,愛憎之念常常占著我們的心房,哪里還有快樂存在的地方?
【第85句】:當下,于這薄涼的世界里,定要做一個矜柔且深情的女子,踏著斑駁,簪著詩意,戀上一巷梨花雨涼,悟出一片云水禪心。
【第86句】: 放不下,就注定提不起,生命的行囊太重,活著就是一種 累。該放下的,趁早放下,該提起的才有機會和力氣提起。放下該放 的,提起該提的,活著才有快感。這么簡單明白的道理,究竟有多少 人真的明白了呢?這么簡單的事情,究竟有多少人真的做到了呢?看 看熙來攘去的人群,那里面是否有你?
【第87句】:一個人要會講、會寫、會聽、會看、會想、會笑、會唱、會做……全部都會最好,否則至少也要會得一半以上。星云《人間佛教的戒定慧》
【第88句】:與其說我念佛號,不如說名號吞噬了我。被名號吞噬,成為如來法身腹中的眾生,又豈能不往生?蠶吃進桑葉,吐出柔軟潔白的絲。名號吞噬了我的煩惱,吐出安心的喜悅。
【第89句】:喜心即快樂的心,對任何事都想得開、看得破、拿得起、放得下,因此常常保持著內心的愉悅,同時也會設法帶給他人愉悅。
【第90句】:六大無礙常瑜伽,四種曼荼各不離。三密加持速疾顯,重重帝網名即身。法然具足薩婆若,心數心王遍剎塵。各具五智無際智,圓鏡力故實覺智。(日本)空海《即身成佛義》
【第91句】:世間的傳唱,如裊裊禪音,在菩提深處悠揚。掬一捧懂得,刻一卷光陰,定格一份流年的悠然。不管世間有多少真情如流星劃過,不管身邊有多少愛恨隨風飄遠,不管有多少歲月被時光無情蹉跎。守一池清水,我依然如陽光般溫暖,馨香,宜人。
【第92句】:菩薩于自妻知足,不求他妻。于他妻妾、他所護女、親族、媒定,及為法所護,尚不生于貪染之心,何況從事,況于非道。《華嚴經》卷三十五,十地品
【第93句】:【禪語感悟】 四個婆羅門自以為自己很神通,不用修行,但是一佛偈使他們醒悟 了。他們無不為以前的想法而懊悔,而且又回到佛前懺悔對佛的不敬,從 而專心修行,變成了四個羅漢。四個婆羅門的經歷告訴我們,犯了錯誤不 要緊,只要能夠吸取教訓,及時修正,永遠不晚。
【第94句】:世人外迷著相,內迷著空,若能于相離相,于空離空,即是內外不迷。——《壇經·機緣第七》
【第95句】:人生短暫,瞬間即逝,有太多的東西根本就不為我們所掌握。過去已成過去而不可追,未來依舊是未來而不可測,只有當下的這一瞬間、一秒鐘、一個念頭,才是實實在在掌握在我們手中的。
【第96句】: 小學最大的責任不是傳授知識,而是教學生如何做人。小學 生學會了做人自然就有了學習的渴望和自覺性,向懂得如何做人的小 學生傳授知識事半功倍。這樣的小學培養出來的學生,就不再是書 袋,而是有精神有靈魂的人。這樣的小學生被知識武裝起來之后,才 會真正成為有益于社會的人。
【第97句】: 某地,有獨生子,寧讓三層樓房放空也不讓母親住。母親無 奈,棲身豬圈苦度風燭殘年。母親去后,獨生子卻大辦喪禮,轟動鄉 里一時。每年清明冬至,母親墳頭鞭炮最響,紙錢最多。鄉人問其 故,獨生子答日:求母親保佑子孫榮昌。聽者無不搖頭嘆息。
【第98句】: 思想寫上藍天,精神潑向蒼茫。千萬年時光任我獨步,萬千 種風騷集于一愛,剎那的絕響,彈指的妙音,橫絕太虛,攝入寰宇, 收于胸廓!風一般無形,光一樣自在,我從纖毫芥末中裂變,蕩向無 窮,靈魂越過一個個星系,不肯在任何一處停歇。我是誰,我是無影 無蹤的空無,在夢與現實之間漂移彌漫。
【第99句】:一顆懂得感恩的心,其實就是莫大的幸福和人生的智慧。感恩這人世的缺憾,使我們警覺不至于墮落。感恩這都市的污染,使我們有追求明凈的智慧。感恩那些看似無知的花樹,使我們深刻地認清白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