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句】:“禪定”不等于悟道,跟悟道卻有很大關系。不得禪定,人們迷戀紅塵的原因,只是不知道俗樂之外另有更大的快樂。難知學佛之樂;一旦嘗到了“禪樂”,對紅塵俗事也放得開了,悟道就容易了。
【第2句】:不要快樂要喜悅!快樂是由外在的事物引發(fā)的,它的先決條件就是一定要有一個使我們快樂的事物,所以它的過程是由外向內(nèi)的,且隨時都會消失的;而喜悅則不同,它是由內(nèi)向外的綻放,從你的內(nèi)心深處油然而生的一種甘露法雨,不需別人給予。所以一旦你擁有它,外界是奪不走的。在佛家,它叫法喜滿懷。
【第3句】:有句老話說得好:“人叫不走,鬼叫飛跑。”意思是,當一個人身上陽氣不足,邪氣有余時,周圍就盡是小鬼打攪、小人來找。即使偶爾有君子來規(guī)勸,他們也是熟視無睹。
【第4句】:世上本無事,庸人自擾之,所有的煩惱都來自于嗔心未斷。凡人要斷嗔心,就要保持淡定,走自己的路,做自己的事,心如止水,以不動治百動。保持沉默,再大的毀謗與中傷都會不攻自破。嗔心不起,心靈就不會迷失,這是大智慧。一日禪:保持淡定嗔心不起。
【第5句】:自信是消除疑心的起點,信人才能夠得到真正的提升。在與人交往時建立互信的關系,才能給雙方以真正舒心的環(huán)境。
【第6句】:對物質的依賴越少越好。在生活方面,保持自然的本色,從最本質的需求出發(fā),就不會走上偏途。忌妒別人,不如為別人的好運鼓掌
【第7句】: 中國大學功利化、媚俗化傾向越來越嚴重,這既是社會的市 場化大潮沖擊使然,也是大學獨立精神逐漸喪失造成的。為什么這 一普遍現(xiàn)象出現(xiàn)在清華身上會引發(fā)熱議?行者以為,主要是因為國 人對清華有一定的心理預期,他們將中國首個世界一流大學的希望 寄托在清華身上。
【第8句】:不計較外界的得失、是非,因而內(nèi)心能靜定,不生苦惱,因而能調轉目光,反觀自我,從而認識自己、尊重自己、肯定自己,走好自己的路。
【第9句】:當今時代的人們?nèi)狈Φ牟⒉皇欠鸾痰闹R與理論,而真正缺乏的是對i寶的無偽信心與對因果的深信不疑。這才是我們無法成就的根本原因。
【第10句】:不說是非,不傳播是非,不計較是非,更不要為是非患得患失。(當代)星云《人間佛教的戒定慧》
【第11句】:偉大的事物都有一個平凡的開始,它是由平凡一點一滴累積而成的。如果說成為佛陀是偉大的,那么,他探求佛法的道路則是平凡的。
【第12句】:若聞惡口罵詈肘,其心不動如法住,觀察音聲如虛空,即是無上之口忍。《大集經(jīng)》卷十五
【第13句】:佛陀的教育不只是教我們?nèi)绾瘟松撍溃墙涛覀內(nèi)绾稳グ萑耍簧嬢^。一證嚴法師
【第14句】:譬如失火家,焚燒于屋宅,宜急出財寶,以置無火處。生老病死火,焚燒于眾生,宜急修惠施,賑眾于貧窮。世間金寶等,王賊水火侵,死時悉舍離,無有隨人者。施逐人不舍,猶如堅牢藏,王賊及水火,無能侵奪者。《別譯雜阿含經(jīng)》卷五
【第15句】:人生最悲哀的感受,莫過于“人有眷屬,唯我獨無”。因此,菩薩道行者說:“你們看待世間一切眾生,應該把年老者當作自己的父母去孝敬他;年齡與己相近者,就當作兄弟姊妹去敬愛他;年齡比較幼小的,則當作自己的子女一般去愛護他……”這是人性中最高潔、最真、最善、最美的愛。
【第16句】:有些事,你真別看清,看清,心痛;有些人,你真別看懂,看懂,傷情。人生,就是一種糊涂,一份模糊,說懂不懂,說清不清,糊里糊涂,含含糊糊。
【第17句】:【佛語禪心】在我們所有的社會關系中,與你關系最密切、給你的愛最多、和你接觸頻率最高的是你的父母。可以說,對父母的孝,是最能歷練和考驗人的善根牢不牢、善念真不真、善行久不久的。對父母的孝是每時每刻都需要的,而幫助社會和其他人卻不是這樣。
【第18句】:檀越當以五事供奉沙門婆羅門。云何為五?一者身行慈,二者口行慈,三者意行慈,四者以時施,五者門不制止。……沙門婆羅門當復以六事而教授之。云何為六?一者防護不令為惡,二者指授善處,三者教懷善心,四者使未聞者聞,五者已聞能使善解,六者開示天路。《長阿含經(jīng)》卷十一,《善生經(jīng)》
【第19句】:浴大海者,已用于百川。念佛名者,必成于三昧。……亦猶清珠下于濁水,濁水不得不清。佛想投于亂心,亂心不得不佛。(唐)飛錫《念佛三昧寶王論》卷上
【第20句】: 寬容可以讓人產(chǎn)生強大的凝聚力和感染力,使人愿意團結在你的周 圍;寬容是一縷陽光,化解干戈沖突、仇恨斗爭;寬容是一種品德,以寬 厚仁愛之心待人,會獲得別人的寬容、信任、愛戴和幫助;寬容是一根靈 驗的魔術棒,它可以改善自己與社會的關系,使人與人之間融洽相處……
【第21句】:【佛語禪心】“今人都喜歡風水,不知道上等風水就在自己身上。孝敬父母是風水的源頭,根深樹才能旺。夫妻和諧是發(fā)財?shù)脑搭^,太極八卦就是陰陽魚,陰陽平衡,萬事興旺。家不和是破財之兆,行為決定命運風水。”
【第22句】:智慧多聞者,非不覺諸受,若于苦樂受,分別諦明了,當知堅固事,凡夫有升降。于樂不染著,于苦不傾動,知受不受生,依于貪恚覺,斷除斯等已,其心善解脫。《雜阿含經(jīng)》卷三十七,第1029經(jīng)
【第23句】:唯心主義認為意識是世界的本源,意識產(chǎn)生物質;唯物主義認為物質是世界的本源,物質產(chǎn)生意識。大乘佛教的觀點既不是唯心主義也不是唯物主義,而是超越唯心主義和唯物主義。中觀般若的大空性中,心和物是一體的;大法界的智慧中,主觀和客觀是一體的;究竟了義的境界中,能取和所取是一體的。
【第24句】:路,坎坷難走,需學會擔當,心,人人都有,卻人人不識。心,生生世世、永永遠遠跟學隨我們,我們卻常常忽視它。宇宙間一切萬象,人生中一切際遇,莫不是由這顆心所變現(xiàn)、所幻化。
【第25句】:洞里無云別有天,桃花似錦柳如煙。仙家不解論冬夏,石爛松枯不記年。——《法演禪師文案》
【第26句】:一切心與境,尋覓無可得,此無者則是。三世不生滅,其性無改異,是乃為自性,大樂之實相。故一切境相,皆可為法身。(古印度)薩羅訶《篤哈歌》
【第27句】:眼見色時,不染于色。耳聞聲時,不染于聲。皆解脫也。——《達摩大師悟性論》憶昔當年未悟時,一聲號角一聲悲;如今枕上無閑夢,大小梅花一樣香。——孚上座
【第28句】:倘使生活中缺少了安詳,而懷著挫折、無奈、懷疑、恐懼、憂慮的心態(tài)去過活人生,那生活對生命來說,毫無疑問就是一種懲罰了。——耕云先生
【第29句】:人生如果不能忍辱,就無法成就事業(yè)、學業(yè)與道業(yè)。修行必定要能堪忍無量的苦,無忍決不會有所成就,是故“忍”為修學佛法的重心。
【第30句】:十不善業(yè)道,上者地獄因,中者畜生因,下者餓鬼因。《華嚴經(jīng)》卷三十五,十地品
【第31句】:無有虛空人,無諸人用人,無想不想入,無今世后世,亦無日月想,無往無所懸,我已無往反,不去而不來,不沒不復生,是際為泥洹。如是像無像,苦樂為已解。《法句經(jīng)》卷下,泥洹品
【第32句】:人常在什么都可以自由自在的時候,卻被這種隨心所欲的自由蒙蔽,虛擲時光而毫無覺知。時間對一個有智慧的人而言,就如鉆石般珍貴;但對愚人來說,卻像是一把泥土,一點價值也沒有。
【第33句】:住持之要,當取其遠大者,掠其近小者。事固未決,宜咨詢于老成之人,尚疑矣,更扣問于識者。(宋)晦堂禪師《與草堂書》
【第34句】:能說會寫,知識淵博,卻不知信佛念佛,是人腦子靈,但心卻笨得要命;因為腦奪了權,一切它說了算,心完全被腦幽閉,起不了作用。不識字、腦子也笨笨的,喜歡念佛,即是心靈,心做主。
【第35句】:是身眾穢器,猶如貯糞瓶,凡夫無智慧,恃色生僑慢。鼻中涕恒流,口氣常臭穢,眼眵蟲遍身,誰當生凈想!《大寶積經(jīng)》卷九十六,勤授長者會人在世間,譬乘泥船渡河,當浮渡,船且壞。人身如泥船不可久,當疾行道!《三慧經(jīng)》
【第36句】:【天天禪語】對于有意識地去生活者而言,人生就是一場修行之旅,但對于無意識地去生活的人來說,人生的確是一種大的懲罰。
【第37句】:言證人者,彼微細智亦不生滅,與真如無異,無可分別,是名證人。《大寶積經(jīng)》卷六十,文殊師利授記會
【第38句】:假如一個人痛改前非而開始行善,就如同明月不受烏云的籠罩,能照亮大地。——《佛陀的格言》
【第39句】:迷于伎樂,復有六失:一者求歌,二者求舞,三者求琴瑟,四者波內(nèi)卑,五者多羅槧,六者首呵那,是為伎樂六失。若長者,長者子伎樂不已,其家財產(chǎn)日日損減。《長阿含經(jīng)》卷十一,《善生經(jīng)》
【第40句】: 佛說,慈悲為懷,福報自然來。拔除眾生的痛苦,給眾生以快樂,是 為慈悲。寬容待人,以德報怨,懂得感恩,廣行布施,就是在修福。
【第41句】:以種種方便調御眾生,決其諍訟,撫其孤弱,恤其煢獨,遂其勝行。皆令永斷十不善業(yè),正修十善。“四十華嚴”卷十一
【第42句】:聽別人說話時,要以說話人的心態(tài)聆聽——聽年輕人的話,用年輕人的心態(tài)聆聽;聽老年人的話,用老年人的心態(tài)聆聽——即得人事圓融。
【第43句】:當知愚人智人,佛性本無差別,只緣迷悟不同,所以有愚有智。——《壇經(jīng)·般若第二》
【第44句】:心境清涼,忙碌便是歡喜,人心安定,環(huán)境即太平,便見世外桃源,工作中的忙碌便為歡喜。
【第45句】:熱無過淫,毒無過怒,苦無過身,樂無過滅。無樂小樂、小辯小慧,觀求大者,乃獲大安。《法句經(jīng)》卷下,安寧品
【第46句】: 胸襟寬一些,心界廣一些;自我少一點,眾生多一點。給精神 一座茅草屋,給靈魂一處棲息地。
【第47句】:一切菩薩修勝道,四種法要應當知:親近善友為第一,聽聞正法為第二,如理思量為第三,如法修證為第四。《大乘本生心地觀經(jīng)》卷三,報恩品次依聞慧發(fā)生思慧,復依思慧發(fā)生修慧。由此正見,于諸邪見,如實了知此是邪見。于諸正見,如實了知此是正見。《瑜伽師地論》卷十二
【第48句】:以正智力,善了有情心行黑白,能為眾生說相應法,令人大乘甚深妙義,即能安住究竟涅槃。以是因緣,即得名為力波羅蜜。《心地觀經(jīng)》卷七,波羅密多品
【第49句】: 左手太陽,右手月光,我喜 歡亮。愛夜晚的寂靜,因為有星星 做伴;戀塵世的皮囊,因為有蠟燭 可以點燃。如果心空是透明的,生 命就不會黑。為什么不告訴自己, 其實,在孤獨的人生道上,有一盞 燈相隨就已足夠。
【第50句】:得法脈傳承,如得長江之水;不得法脈傳承,縱有所悟,如掘井及泉。井水、江水雖皆為水,大小不可為比。何況掘井及泉者少之又少,掘并不及泉者多之又多。
【第51句】: 懂得舍棄,才能行布施之道 在佛家看來,懂得舍棄,行布施之道,才能修得福報;在現(xiàn)實中的人 看來,懂得舍棄,才能抓住更重要的東西。
【第52句】:縱使超佛越祖,猶落階梯;直饒說妙談玄,終掛唇齒。須是功勛不犯,影亦不留。枯木寒巖,更無津潤;幻人木馬,情識皆空,方能垂手入廛,轉身異類。——《光孝思徹禪師》
【第53句】:為欲利益一切眾生,發(fā)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是為第一供養(yǎng)如來。《佛說首楞嚴三昧經(jīng)》卷上
【第54句】:【佛心禪語】 人為善,福雖未至而禍已遠離;人為惡,禍雖未至而福已遠離。所 以,在這個世界上沒有什么比做一個好人更重要的事了。
【第55句】:許多人不犯法,不做缺德事,有時甚至還會做些好事,看上去是個“好人”,但命運并不好,因此懷疑善惡報應無定數(shù)。其實,做個好人,管好自己的身體還不夠,還要管好自己的思想,管好自己的嘴巴。
【第56句】:我們學佛修行的目的是為普度眾生而證得佛果。佛果源于菩薩的福德資糧與智慧資糧。福德資糧依靠眾生而積累,智慧資糧依靠諸佛菩薩而圓滿。對于追求解脫、成就佛果的人而言,眾生給我們帶來的恩德是與諸佛菩薩同等的。我們應當對眾生懷著感恩之心去傳遞佛法的真理,并使大家從輪回的沉迷中共同早日覺醒。
【第57句】:靠自己的智慧、經(jīng)驗、思考永遠信不了佛;只要想到“這是佛說的,我便相信”,就能信佛。
【第58句】:譬如火燒木,木盡火不留。見木若已燒,空火亦應滅。《大乘密嚴經(jīng)》卷下,阿賴耶識微密品
【第59句】:如樹無根,則無枝葉花果等物。如是無明無自性故,行等生起定不可得。無明自性從于虛妄分別而生,非真實生,從顛倒生,非如理生。《梵志女首意經(jīng)》
【第60句】:汝等尚以緣心聽法,此法亦緣,非得法性。如人以手指月示人,彼人因指,應當看月。若復觀指以為月體,此人豈為亡失月輪,亦亡其指。《楞嚴經(jīng)》卷二
【第61句】:我們?yōu)槭裁匆雎牸澎o?在寂靜的無聲之聲當中,就是要找回自己、看到自己。禪修的目的,就是讓你了解自己。所以,請靜靜地聆聽,慢慢地接近自己,很貼切地跟自己在一起,透過這種修寂靜的方式,聽無聲之聲,你將會見到真實的自己。
【第62句】:抵制誘惑,在誘惑面前保持清醒,意味著我們能用心靈的智慧覺照這個世界,意味著我們真正明白自己想要的和需要的是什么,并能在生活中將這種清醒的智慧貫徹始終。
【第63句】:人們往往就是太執(zhí)著,而有分別心。是你、是我,劃分得清清楚楚,以致對自己所愛的拼命去爭、去求、去嫉妒,因為心胸狹窄,所以處處都是障礙。
【第64句】:一切惡友、諸煩惱業(yè),即是菩薩道莊嚴伴。《優(yōu)婆塞戒經(jīng)》卷二,義菩薩心堅固品
【第65句】:住持居上,當謙恭以接下;執(zhí)事在下,要盡情以奉上。上下既和,則住持之道通矣。(北宋)浮山遠禪師(《禪林寶訓》)
【第66句】:生活就是修行,修行就是修心,修養(yǎng)一顆平常心。當你面對生活中的各種不如意時,就不會去較真,不會有不滿,就如慧海禪師所說,「吃飯時不百般索取,睡覺時也不千般計較」,就能活得安心,活得快樂。
【第67句】: 自信但不可自以為是。有些人看起來很自信,實際上很自 卑,因此常常會做一些自以為是的事情。他們熱衷享受事情成功的炫 耀,卻沒有勇氣承擔事情失敗的后果。
【第68句】: 古人云:“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yǎng)而親不在。”這是多么令人遺憾和 悲哀的事情!其實,每天都是盡孝的良辰吉時。
【第69句】:典當夢想來成就一套房子,是人生最虧本的買賣!所以女人嫁老公寧可嫁還在租房子過日子的動蕩爺們兒,也不要嫁那些買了房子每月還在還貸的穩(wěn)定男人。動蕩爺們兒還有升騰空間,還有夢想。穩(wěn)定男人就此定格,準備洗了睡!房子只是對身體有歸屬感,對靈魂卻是枷鎖和羈絆。
【第70句】:我們在遇到絕路時,要鼓起勇氣,去開辟一條道路。勇氣存在于每個人的心底,只看我們能否將它激發(fā)出來。其實,現(xiàn)實生活中的勇氣就存在于你對未來存有的希望中。很多時候,有些事情看起來沒有回旋的余地,但只要不放棄,堅持到最后一刻,就可能出現(xiàn)轉機。
【第71句】:如果前世我們是大善人,積累了足夠的善功福報,那么我們這一世就會轉世投胎成為幸福快樂的人;相反,如果我們前世作了大惡,到這一世就會遭受許多挫折和磨難。
【第72句】:說法小有亦不無,以因緣故渚法生,無我無造無受者,善惡之業(yè)亦不亡。雖知眾生實無有我,而于未來不失業(yè)果;雖知五陰于此滅盡,善惡之業(yè)終不敗亡;雖有諸業(yè),不得作者;雖有至處,無有去者;雖有系縛,無受縛者;雖有涅槃,亦無滅者。是名甚深秘密之義,《大般涅槃經(jīng)》卷二十一,高貴德王菩薩品
【第73句】:皈依很早,仍不能生起虔誠之心,應當念誦百字明咒來懺悔業(yè)障;學佛很久,仍不能生起出離之心,應當觀修四共加行來斷除貪欲;認真修行,仍不能生起菩提之心,應當修持自他交換來降伏自私;禪修很久,仍不能生起空性正見,應當持誦心經(jīng)與金剛經(jīng),并實修大手印的殊勝智慧來摧毀無明執(zhí)著。
【第74句】:人心,遠近相安,時光,濃淡相宜。有些風景要遠觀,才能美好;有些人情要淡然,才會久遠,人生平淡更持久,留白方能生遠,蓮養(yǎng)心中,隨遇而安,生命的最美不過是懂得的距離。
【第75句】:佛曰:1不可說,不可說,一說即是錯。2人生有八苦:生,老,病,死,愛別離,怨長久,求不得,放不下。3命由己造,相由心生,世間萬物皆是化相,心不動,萬物皆不動,心不變,萬物皆不變。4笑著面對,不去埋怨。悠然,隨心,隨性,隨緣。注定讓一生改變的,只在百年后,那一朵花開的時間。
【第76句】:(五)佛法總持智一切行無常,一切法無我,涅槃寂滅。《雜阿含經(jīng)》卷十,第247經(jīng)
【第77句】:執(zhí)著其實是一種負擔,甚至是一種苦楚,計較得太多就成了一種羈絆,迷失太久便成了一種痛苦。放棄,不是放棄追求,而是讓我們以豁達的心去面對生活。
【第78句】:眼不見色塵,意不知諸法。此名最上實,世人不能度。(古印度)龍樹《般若燈論》
【第79句】:見他瞋恚盛,但能行默忍,彼瞋自然滅,不煩刀杖力。彼此得大利,自利亦利他。《別譯雜阿含經(jīng)》卷二
【第80句】:有四種僧。何等為四?一者勝義僧。二者世俗僧。三者啞羊僧。四者無慚愧僧。《大方廣地藏十輪經(jīng)》卷五
【第81句】:貪本性者彼則清凈,若清凈者,彼則究竟,若究竟者,云何有貪?云何有說?《大寶積經(jīng)》卷四,無邊莊嚴會
【第82句】:日常之種種行為,或善或惡、或喜或悲,皆為心之顯現(xiàn)。心就是行為之 本身嗎?心是行為之外的一個主宰嗎?若心之本身為善,為何又會去造 惡?若心是獨脫之主宰,當我們做違心之事時,心的主宰力又體現(xiàn)在哪 里?色身之一切行為,皆是緣起,緣起即無自性即空,心在哪里?
【第83句】:拔苗助長的事,在凡夫沒有一個能免。諸佛在眾生心地辛勤耕耘,播種下菩提覺苗,但收成極少,總被驕慢的手拔起,枯萎。感阿彌陀佛的恩,如今我被阿彌陀佛捆束了自以為是的手,終免拔苗助長的過患。看著心中菩提靈苗日日增長,何其歡悅鼓舞!
【第84句】:禪宗不立文字,因為文字是語言的符號,思想是沒有聲音的語言,如果執(zhí)著這些東西是實有,便被其纏縛、障礙,而發(fā)掘不出真理來。——耕云先生
【第85句】:覺性圓明無相身,莫將知見妄疏親。念異便于玄體昧,心差不與道為鄰。情分萬法沈前境,識鑒多端喪本真。如是句中全曉會,了然無事昔時人。——《曹山本寂禪師》
【第86句】: 佛說:不可執(zhí)著,修行最大的功夫就是“轉”,不執(zhí)著煩惱,自可安 然自在!煩惱就像天空上的一片烏云,如果你的心中是一片晴空,那么煩 惱不會對你有絲毫影響。不自找煩惱,就是智慧。
【第87句】:慈濟委員必須維持美好的儀態(tài):右肩荷擔“佛教”精神,左肩荷擔“慈濟”形象,胸前佩掛自己的氣質。
【第88句】: 稻田里難免有稗子,不能因為稗子就不種田;出門難免遇 雨,哪能因為怕遇雨就不出門?是農(nóng)民,種好田是本分;是旅人,該 上路還得繼續(xù)上路。
【第89句】: 凡事做到問心無愧就夠了,誤會也罷,委屈也罷,甚至被抹 黑、被侮辱也罷,你就當作人生的一種修煉好了。人生不過百年,說 過去也就過去了,這一世再怎么糾纏,都是歲月里的瞬間,反正過了 這一世,就是不想躲,也注定不會再見面。
【第90句】:要評論人嗎?要發(fā)表不同意見嗎?等一等!先問一問我們的心:是不是心平氣和?是不是柔軟慈悲?若不是,慎開其口。
【第91句】:若佛子,見一切疾病人,常應供養(yǎng),如佛無異。八福田中,看病福田,第一福田。……乃至僧坊城邑曠野山林道路中,見病不救濟者,犯輕垢罪。《梵網(wǎng)經(jīng)》卷下
【第92句】: 欺負誰都別欺負農(nóng)民,因為他們是天底下最純真、最樸實的 一群人;小看誰也別小看農(nóng)民,因為普天下的人們都是被他們勤勞的 雙手養(yǎng)活的。他們也許有一點小小的狡黠,也許有一點小小的保守, 甚至有一點小小的粗野,他們之所以如此,是出于一種自我保護的本 能,誰也沒有理由,更沒有資格指責他們。
【第93句】:每個人都有其優(yōu)點和缺點,有其特有的能力、經(jīng)驗和機會,他是獨一無二的,只有能接納自己,生活才能變得朝氣蓬勃,充滿喜悅。——鄭石巖
【第94句】:實見者,尚不見實,何況非實。所以者何?非肉限所見,慧眼乃能見。而此慧眼,無見無不見。《維摩經(jīng)》卷中,入不二法門品
【第95句】:平常要多調伏自己的心念,培養(yǎng)正確的人生觀。若能降伏“憂煩”的魔軍,看淡世間的利欲,得時不貪著,失時無掛礙,這才是步入解脫門。
【第96句】:未來的還沒有來,過去的已經(jīng)過去。如果每一個當下我們都不抓住,不去認 真對待,總想著看不見的明天或已經(jīng)遠去的昨天,我們就會永遠生活在緊張 和失落中。
【第97句】: 一個內(nèi)心憂郁又孤寂的人面對打擊,似乎只有一個辦法,那就是在反擊 中保護自尊。
【第98句】:佛說:為人兒女,孝養(yǎng)父母,應當注意五件事:一要用心經(jīng)營生計;二是早上起來,率領仆役,按時整治飯食,讓父母衣食無憂;三是做事不要父母擔憂;四是常念父母的養(yǎng)育之恩;五是父母一旦生病,趕快請醫(yī)生治療,不要延誤。
【第99句】:越是把自己想得渺小的人,可能是越有力量的人;越是有力量的人,一般總是越謙虛。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