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句】:若眼見色,于可念色不起欲想,不可念色不起恚想,次第不起眾多覺想,相續住,見色過患,見過患已,能舍離;耳鼻舌身意亦復如是,是名律儀。《雜阿含經》卷四十三,第1170經
【第2句】: 凜閑居以體獨,卜動念以知幾,謹威儀以定命,敦大倫以凝道,備百行 以考德,遷善改過以作圣。(劉忠介《人譜》六條)
【第3句】:想用謊言欺騙人,實際是欺騙自身;說一次謊話的人,再說真話也不信。(宋末元初)貢噶堅贊《薩迦格言》
【第4句】:萬事都是緣,萬事總隨緣。把握機遇,隨緣而住,隨遇而安。學佛要以修為主,不能停留在口頭上,要口說心行,心口如一。
【第5句】:富貴不單是錢財上的,還有精神或思想上的。富貴包括“富”與“貴”。富是擁有金錢、知識、經驗或健康的身體,貴則代表人格品質的高尚,意味著心靈的富足。
【第6句】:學佛時間越久,修行功夫越高,越應該將煩惱、執著、習氣徹底降伏和斷除,同時,愛心和智慧得到無限提升。
【第7句】:一個人如果能夠養成“寬以待人”的優良品德,就一定可以在同他人的相處中,嚴格要求自己,寬容地善待他人,不斷提高自己的思想境界,使自己成為一個道德高尚的人。
【第8句】:每個人走入社會的時候,都想好好成就自己的事業,但又有多少人能夠 堅持呢?這不僅僅是個人惰性的問題,更有機遇與資源的關系。所以有些人 成功了,而更多的人失敗了。
【第9句】:世間好樂佛法之人,阿彌陀佛現前,請他稱念愿生,他卻害怕懷疑,不敢不愿,正如葉公好龍。
【第10句】:若彼求法者,于師生輕毀,則謗諸如來,常得諸苦惱。(古印度)馬鳴《事師法五十頌》
【第11句】:執著是苦惱的根源,放下執著,才能獲得自在。關于放下執著,有些錯誤的認識,將放棄誤認為放下,結果是修行越久,越會脫離生活。表面上自以為是放下,實際上是執上加執,迷上加迷。放下并不等于不能有任何執著,而是因人而異。放下好比爬樓梯,后放前追一般。因為修行有次第,所以放下也須有次第。
【第12句】: 我祈求萬能的時光:借我一生吧,我要用這個一生來彌補過 錯;我祈求萬能的上帝,借我一生吧,我要用這個一生來堅定信仰; 我祈求萬能的天地:借我一生吧,我要用這個一生抑惡揚善。我祈求 萬能的你,借我一生吧,我要用這一生蕩滌靈魂的一切齷齪。
【第13句】:一句南無阿彌陀佛,只要念得熟,成佛尚有余裕。不學他法,又有何憾?(印光法師)
【第14句】:要離苦,就必須遠離不道德的行為;要得樂,就必須時刻抱住良心不放。——凈慧
【第15句】:一世界即是不可說世界,不可說世界即是一世界;不可說世界人一世界,一世界入不可說世界;穢世界即是凈世界,凈世界即是穢世界。《華嚴經》卷十七,初發心功德品
【第16句】:(二)正勤不放逸云何四正斷?所謂未生不善洼不令生,已生不善法令正斷,未生善法令發生,已生善法令增長。《佛說法集名數經》
【第17句】:無相,是“即有即空,即有相而知是空相”,也就是在用身體接觸、用心靈感知某一事物或某一現象的同時就已經知道生命無常、我法皆空,一切都是暫時的假像,不是永恒不變的存在。
【第18句】:不以見形相,知人之善惡,不應暫相見,而與同心志。有現身口密,俗心不斂攝,猶如鐍石、銅,涂以真金色。《雜阿含經》卷四十二,第1148經
【第19句】:所謂“如鳥行空空無跡,如刀斬水水無痕”,你覺悟了,什么都沒有了,無人相,無我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宣化上人
【第20句】:無論何事何物,都有它們自己所遵循的節奏,快不得,亦慢不得。我們無法令它們按照我們的意愿行事,而只能順應自然的規律。
【第21句】:事不能脫離它的“理”,以“理”為中心,諸“事”皆環繞在周圍。要以理來轉事,不是拿事來轉理。
【第22句】:人生最大的五種病,是“貪、嗔、癡、慢、疑”。而諸多煩惱及種種罪業,皆因貪著“財、色、名、食、睡”五欲;若能去除五欲,則能啟發良知,開展良能,自度度人,饒益一切眾生。
【第23句】:很多人都知道境由心生的道理,但仍有很多人為外境所困,以至于自己的心常常囿于圍城而不得自在。佛家認為,只有明心見性,看清自己的本心,才能找到癥結所在,解開心中的死結,走出生活的圍城,達到心神的通暢。
【第24句】:不要總是想從別人身上得到什么,應當想我能夠給予別人什么,我能付 出什么樣的服務與價值來讓對方先獲得利益。當你能連續這么做,并且幫助 別人獲得大量價值的時候,也就是你該成功的時候了。記住,勝利的人都是 自動付出的人,引導者都是先服務別人的人。
【第25句】:【佛心禪語】 父母之恩深似海,難以報答。家中有二尊佛,即父母之謂。應以供佛 之心孝順父母。
【第26句】:【一句禪語一種人生】如今有些人,內心充滿了邪見與顛倒之心。將真理視為謬論,這就是邪見;將謬論視為真理,這就是顛倒。蕓蕓眾生,由于無明之故,追求真理之人寥寥無幾,追逐謬論之人卻比比皆是。請佛菩薩加持,愿一切如母有情眾生的心中樹立正知正見!
【第27句】:【天天禪語】當我們快樂時,快樂的原因,并不是因為我們多擁有了什么,而是減少了一些煩惱與執著;當我們痛苦時,痛苦的原因,并不是因為我們缺乏了什么,而是增加了一些自私與欲望。042。
【第28句】: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合抱之木,生于毫末。欲行千里,想成大樹,就從腳下開始,從毫末做起。想要實現凌云壯志,必須腳踏實地,專注于小事。
【第29句】:禪是禪非佛法四個字一緣。世間萬物皆有相緣,緣是機遇,緣是達觀。二空。空是智慧,包容寬恕,虛懷若谷,海納百川。三悟。悟為慧根,啟發心智,世事洞明皆學問。四善。心懷悲憫,心存感恩,積善行,幫助別人。大其心,容天下之物;虛其心,應天下之變;平其心,論天下之事;定其心,愛天下之善。
【第30句】:當一件事情已成定局,無力挽回時,我們不妨隨性轉心,以歪就歪地偷著樂。有時生活中的美妙也往往都是發生在絕處盡頭而峰回路轉。
【第31句】: 清晨是美麗無比的,光明潑出山河的色彩,陽光繡出大地的 金邊;清晨是活力無窮的,鳥鳴奏響生活的旋律,萬物傳遞生命的 律動。早安,我的朋友,讓我們帶著快樂愉悅出發,開始我們新的 征程!
【第32句】:問:“如何是平常無生句?”師日:“白云覆青山,青山頂不露。”——《大陽警玄禪師》
【第33句】: 徒弟問師傅:為什么事事都讓我跟您學呢?師傅回答:為你 好,我就是這么過來的。徒弟又問:一點也不能走樣嗎?師傅答:那 是當然!徒弟說:讓我學您的手藝不走樣,學您的勤勞不走樣,這些 都沒問題,但有些事我不敢學,也無法不走樣。師傅問:此話怎講?
【第34句】:【六度】度是梵文波羅密多,意為到彼岸,即這六個法門能讓修持者從煩惱此岸到解脫的彼岸,在佛教中屬于菩薩所修行的六個法門。六度分別是: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般若,這六個法門能對治掉我們身上的六種習氣,分別是:慳貪、毀犯、嗔恚、懈怠、散亂、愚癡。
【第35句】:如師子身中蟲,自食師子肉,非余外蟲。如是佛子自破佛法,非外道天魔能破。《梵網經》卷下
【第36句】:恭敬和尚及和尚同學,恭敬阿閣梨及阿閣梨同學,恭敬上下座,是名威儀行。《舍利弗阿毗曇論》
【第37句】:我幻想著在以后的某一天,我與你歸隱山林。清晨,鳥語花香,風清霧茫,十指相攜,找山而上。午后,竹林清禪,素紙筆桿,一筆一劃,墨色暈染。傍晚,梨花相伴,一箏一琴,相知相鳴,月柔星嘆。
【第38句】:所謂看開人生,不是悲觀,而是積極樂觀;不是看破,而是看透;并非什么都不做,而是能及時行善;也不是什么都沒有,而是什么都知足!
【第39句】:空并不是指空空如也、什么都沒有,而是指不能永恒、虛幻而難以捉摸,隨時變化才是“空”,只有空才是不變的真理,理解了無常,才能放得下心中的執著。
【第40句】:以自然的眼光看人看事,以不思量的心觀人觀事,一切就都自然了,心態也隨之而轉,煩惱就變成了無煩無惱!
【第41句】:遍于一切宇宙與生命的真理,稱為盡所有智;超越一切宇宙與生命的真理,稱為如所有智。盡所有智和如所有智是佛教的唯一真理。盡所有智,是真理的廣的角度而言,猶如遼闊的海面;如所有智,是真理的深的角度而說,仿佛深廣的海底。雖然深廣的不同,但究竟是一體。
【第42句】:我們不要時常板起面孔想教育別人,而要有一種關愛的心、慈悲的心,感恩每一個人,幫助每一個人。
【第43句】:當知真如深妙,但唯智知,非言之能說。……離諸戲論,絕諸分別,非此非彼,離相無相,遠離尋伺,過尋伺境。……非識之所了,不住所住。寂靜圣智及無分別后得智之境。無我我所,不可求得,不取不舍,無染無著,清凈離垢,最勝第一性,而常不變。《勝天王般若經》卷五
【第44句】:其實,生活中處處都流露著禪機,只要我們細心體會,全身心地投入進 去,處處都可以領悟到禪機,處處都可以實證禪的境界。
【第45句】:希望這本書,能帶你認識因果,尋找心想事成改變命運的法則。從當下我們的起心動念開始,改變自己,找到真正的幸福快樂,帶你回家,我們將無比感恩。
【第46句】:我們看世界時,世界如此真實;想世界時,世界仿佛實有。這并不意味著世界不是心的顯現,也不表示世界不是如幻如夢、緣起性空,而是以無明的眼睛和迷惑的心所得出的結論。當我們看世界時,只凝視著世界的現象,而不知道五官是無明的產物;當我們想世界時,只觀察和分別世界,而體認不到心是迷惑的思想。
【第47句】:每個人的內心都蘊藏著無限寶藏,那就是佛性,若我們能除去心中的自私自利,發揮無私的精神,那么我們就能擁有美滿的人生。
【第48句】:有智慧的人從不在大眾面前批評別人,從不在事情正在進行的時候糾正 行為,即使有問題也是事后說,或者事后個別處理。因為用行動去糾正,比 說教強千百倍,他們總是跑在最前面,讓我們跟上他們。
【第49句】:世出世間,有三種僧:一菩薩僧,二聲聞僧,三凡夫僧。……若有成就別解脫戒具善凡夫,乃至具足一切正見,能廣為他演說開示眾圣道法,利樂眾生,名凡夫僧。雖未能得無漏戒定及慧解脫,而供養者獲福無量。如是三種,名真福田僧。《大乘本生心地觀經》卷二,報恩品
【第50句】:是心從本已來,自性清凈,而有無明,為無明所染,有其染心。雖有染心,而常恒不變。(古印度)馬鳴《大乘起信論》
【第51句】:“釋懷”是一種修養,更是一種境界。不為五斗米折腰的陶淵明懂得釋懷,才會有“采菊東籬下”的曠達高潔;被貶他鄉的蘇軾懂得釋懷,才會有“也無風雨也無晴”的樂觀豁達。
【第52句】:我們盡量不做損人利已、傷天害理的事,這樣經過不斷地積累,就能夠改變人生的際遇。我們無法改變結果,但是我們可以創造一切善因善緣,使惡的結果推遲,使好的結果提前。
【第53句】:遠遠地欣賞,是一種淡然,是一種超越了貪婪和得失的透徹。遠遠的欣賞,是一種灑脫,是對屬于自己的美麗的一份珍重,給不屬于自己和將離開的美麗一個微笑,一聲祝福,揮揮手不帶走一絲云彩。
【第54句】:終日尋春不見春,芒鞋踏破嶺頭云;歸來偶把梅花嗅,春在枝頭已十分。一無盡藏
【第55句】:把壓力當做自然的狀態去接受,面對壓力,抱定不退縮的信念,勇往直前,才能解決問題。
【第56句】: 記住幫助過你的人,叫知恩;收藏愛護過你的人,叫重情; 珍惜忠告過你的人,叫厚義;忘記打擊過你的人,叫寬宏。人生行囊 里積攢的恩情越多越幸福;生命和靈魂愈是厚重寬廣愈有意義。
【第57句】:如來因地修圓覺者,知是空華,即無輪轉,亦無身心受彼生死,非作故無,本性無故。彼知覺者,猶如虛空,知虛空者,即空華相。亦不可說無知覺性,有無俱遣,是則名為凈覺隨順。何以故?虛空性故,常不動故,如來藏中無起滅故,無知見故,如法界性,究竟圓滿遍十方故。是則名為因地法行。《圓覺經》卷上
【第58句】:【天天禪語】結合人人的善,才是真正的大善;有大善對的力量,才能風調雨順人人平安。
【第59句】:修多羅教,如標月指,若復見月,了知所標畢竟非月。一切如來種種言說開示菩薩,亦復如是。《圓覺經》卷上
【第60句】:在紅塵中,不必要活得那樣累,為了名為了利為了不必要的那些得失而苦惱而沮喪,過一種禪意的,那才是的上品。努力的,在滾滾紅塵中,慢慢修煉成一枝花。
【第61句】:修一顆不為外界所擾的專注心,只要能夠做到專注,就可以最大限度地釋放自己的能量。
【第62句】: 為他人著想就是在為自己著想 佛說,是非的原則是將心比心,要經常設身處地地為他人想一想。
【第63句】: 鄉下實在有鄉下的好處,誰家人吼一嗓子,就像在微博發了 個帖子,十戶八戶都能聽到,大家都知道這一嗓子是誰吼的。不像城 市里,即使一個人吼的聲音再大,聽的人往往也很難確定這聲音吼自 哪一棟哪一單元哪一室。我因此喜歡農村,也喜歡微博。有人稱我為 微博老農,我心里那個美。
【第64句】:弘法者本身就是旗幟,就是標桿。旗幟要鮮明、唯一,也就是要專;不能講“圓融”,圓融來圓融去,信眾不知所從。這是利益眾生的大慈悲、大智慧。
【第65句】:每一次轉念都是幸福的好機會,轉一個視角看待世界,世界將無限寬大:換一種立場對待人和事,人和事無不輕安。
【第66句】:要想成功,不僅要有頑強的意志,還要學會利用可利用的資源,調動可 調動的力量,尋求新的方式方法。困難固然需要自己克服,可當自己沒有能 力的時候,為什么不觀察一下周圍呢?現有的資源你是否充分利用了?是否 有合適的人幫助你渡過難關?
【第67句】:當知生死及與涅槃,無起無滅,無來無去。其所證者,無得無失,無取無舍;其能證者,無住無止,無作無滅。于此證中,無能無所,畢竟無證,亦無證者,一切法性,平等不壞。《圓覺經》卷上
【第68句】:做一個快樂的人其實很簡單,守好自己的本分,不逾矩;看好自己手中的東西,不謀外財;卸掉心里的擔子,適時放下。如果能做到這些,快樂不招也會來找你。
【第69句】: 布施越多,得到越多 高尚的人施舍東西時,心中不存有任何意圖或目的。這種不求果報的 施舍所產生的功德是很難測量的。
【第70句】:美國有一個賣汽車的業務員,他的銷售成績總是在公司排名第一,有人 問他:“你為什么總是第一名?”他回答說:“因為我每個月都設法比第二名 多賣一臺車子。”就是這么簡單的一個方法,這樣簡單的一句回答告訴了我 們一個簡單的成功道理:什么時候都要比第一名更努力,這樣你才能成功。
【第71句】: 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人的覺悟本性并不像一棵菩提樹,先天純潔清凈的心也并不如同鏡 子,原本就不是有形體的東西,又能在哪里沾染上塵埃。
【第72句】:假使世間一切眾生都不知報恩,普度眾生的菩薩對他們也不會有任何嫌恨,而且不圖一絲回報,還會繼續幫助他們消除煩惱與痛苦。——布袋和尚
【第73句】:念佛念心,念心念佛,佛不外心,心不是物。自性光明,心心照燭,妄想潛蹤,形骸空谷。凈土不離目前,蓮花常襯兩足。何必待死后方生,即現前不出不入。此正普光三昧,只在當人一嗾。(明)憨山《念佛銘》
【第74句】:【清雅基地】從生到死有多遠,呼吸之間;從迷到悟有多遠,一念之間;從愛到恨有多遠,無常之間;從古到今有多遠,談笑之間;從你到我有多遠,善解之間;從心到心有多遠,天地之間;當歡場變成荒臺,當新歡笑著舊愛,當記憶飄落塵埃,當一切是不可得的空白,人生,是多么無常的醒來。--云鄉禪師
【第75句】:(五)正歸依或多自歸,山川樹神,廟立圖像,祭祀求福。自歸如是,非吉非上,彼不能來,度我眾苦。如有自歸,佛、法、圣眾,道德四諦,必見正慧。自歸三尊,最吉最上,唯獨有是,度一切苦。《法句經》卷下,述佛品
【第76句】:諸有造作善惡行,身口意三無厭足,妨人諸行不至道,此名精進不應棄。《增一阿含經》卷一,序品
【第77句】: 佛說:厭苦欣樂是世間人的一個通病。平時只知道享受舒適安樂,卻不 知享受一份安樂,就增長一份貪戀。這一份貪戀,一定會使人在臨終時有一 個“戀”字。一念戀著婆娑,就不得往生。不但不得往生,還要輪回六道。
【第78句】:流俗知見,不可人道;未會先會,不可語道;自信己意,不可問道;樂簡畏繁,不可明道。(明)澫益《靈峰宗論》卷二之二
【第79句】:平常要多調伏自己的心念,培養正確的人生觀。若能降伏“憂煩”的魔軍,看淡世間的利欲,得時不貪著,失時無掛礙,這才是步入解脫門。
【第80句】:(四)四攝布施及愛語,或有行利者,同利諸行生;各隨其所應,以此攝世間,猶車因釭運。《雜阿含經》卷二十六,第669經
【第81句】:譬如三蘆立于空地,展轉相依,而得豎立。若去其一,二亦不立,若去其二,一亦不立,展轉相依,而得豎立。識緣名色,亦復如是,展轉相依,而得生長。《雜阿含經》卷十二,第269經
【第82句】:邪見者,起邪志、邪語、邪業、邪命、邪方便、邪念、邪定。是向邪者,違于法,不樂于法。《雜阿含經》卷二十八,第787經
【第83句】: 日行一善,日增一慧,日造一惡,日減一福。諸善當行,諸 惡莫造,心安體泰,福慧雙生。
【第84句】:有時候,人們總喜歡說“人在江湖,身不由己”,對于結交對象,不加揀擇,遇到什么人就與什么人相交。但是,“身不由己”并不是一個很好的理由,我們或許難以選擇交往對象,但至少可以選擇親疏關系,跟“善知識”來往密切一點,對“惡知識”敬而遠之,總可辦到。
【第85句】:觀察一切法,悉從因緣起,無生故無滅,無滅故無盡,無盡故無染。于世變異法,了知無變異,無異則無處,無處則寂滅。《華嚴經》卷四十四,十忍品
【第86句】:軀乃“地水火風”四大假合,既為物質的組合,壞滅(病死)是正常的現象。然而肉體可能是單薄虛弱的,精神卻可以強壯康健。
【第87句】:世間人民,父子、兄弟、夫婦、家室中外親屬,當相敬愛,無相憎嫉。有無相通,無得貪惜。言色常和,莫相違戾。《佛說無量壽經》卷下
【第88句】: 我們誰沒有偏激過?偏激不一定是壞事,因為偏激,我們留 下過傷痕,從而懂得什么是痛;因為偏激,我們走進過死胡同,從而 嘗到了絕望的滋味,因為偏激,我們失去過很多,從而懂得珍惜擁 有。偏激是人生的青澀狀態,沒有這種生澀,生命又怎么會成熟昵?
【第89句】:將全部的能量集中于當下,該做什么就做什么,不為昨天的事犯愁,也不為將來的事煩憂。
【第90句】:反之,當你一身正氣,陽氣沖天時,你的周圍聚集的就都是一些祥和之氣的貴人!聽到的也是喜鵲的歡叫聲。所以說當生活中我們撞見鬼時,只說明一個問題:你當下的陽氣已經衰弱到極點了,否則,鬼是不敢在你面前出現的。所謂,蒼蠅不叮無縫的蛋,正因為你有縫了,蒼蠅才敢來叮你。
【第91句】:古人心利,才聞一言,便乃絕學,所以喚作絕學無為閑道人。今時人只欲得多知多解,廣求文義,喚作修行。不知多知多解,翻成壅塞,唯知多與兒酥乳吃,消與不消都總不知。——《筠州黃檗山斷際禪師傳心法要》
【第92句】:欲得佛法實益,須向恭敬中求。有一分恭敬,則消一分罪業,增一分福慧。有十分恭敬,則消十分罪業,增十分福慧。若無恭敬而致褻慢,則罪惡愈增而福慧愈減矣。《印光法師文鈔菁華錄》
【第93句】:當我們修習正念的時候,我們的存在就像一個神奇的咒語,具有改變事物的力量。當身、語、意處于完美的統一狀態的時候,在我們講出一個字之前,咒語就已經發揮效用了。
【第94句】:用心聞法,不是用腦聞法。用腦,即使都“懂”了,也不一定與自己有什么關系。用心,即使不懂,卻可以很喜歡。佛法,未必要懂,喜歡就好。
【第95句】: 有些事情可以堅決不做,有些面子卻一定要給。因為中國是 個面子社會,你要是老是駁人家面子,離被打人另類就不遠了。這不 是世故,是洞世。
【第96句】:當今之時,其世道局勢,有如安臥積薪之上,其下已發烈火。尚猶悠忽度日,不專志求救于一句佛號,其知見之淺近甚矣!(印光法師)
【第97句】: 有人說:“所謂幸福,是有一顆感恩的心,一個健康的身體,一份稱 心的工作,一位深愛你的愛人,一幫信賴的朋友。”擁有美好的東西,我 們應該感恩;如果沒有這些,我們也應該感恩。這樣,你就會一直處于幸 福之中。
【第98句】: 來來去去,去去來來,留不下來的都是假的。假的不走,真 的顯不出可貴,大浪不把沙子淘去,真金則永遠難見天日。對留下的 珍惜,對離開的感恩。離開的自有歸處,本來就不屬于你;留下的得 以永恒,讓你懂得什么叫不離不棄。
【第99句】:由凡夫通向成佛的下手處,就是開始觀察、反省現在混亂的生活,耐心地一點一滴地調整我們每天的思想、行為和情感。——覺非
上一篇:佛家經典禪語文案-佛語禪心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