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句】:當你的心充滿祥和,去到哪里都一樣歡喜自在;當你的心充滿智慧,一花一草都令你見到真理。
【第2句】:【禪心佛語】敬君子方顯有德,怕小人不算無能。退一步天高地闊,忍一時風平浪靜。口爭得無常煩惱,讓三分心平氣和。知足之人心常樂,能忍氣者身自安。
【第3句】:無妄想時,一心是一佛國。有妄想時,一心是一地獄。眾生造作妄想,以心生心,故常在地獄。菩薩觀察妄想,不以心生心,常在佛國。——《達摩大師悟性論》
【第4句】:【禪心佛語】如果一個人沒有苦難的感受,就不容易對他人給予同情。你要學救苦救難的精神,就得先受苦受難。
【第5句】:【禪心佛語】唱歌的人回答說:“我感激父母,感激生命,感激妻子,感激朋友,感激這溫暖的陽光,感激這和煦的春風,感激這藍藍的天空,感激這廣闊的大地。
【第6句】:【禪心佛語】佛如良醫,法如妙藥,僧如看護者。對于患者而言,良醫、妙藥、看護者缺一不可。所以不論是上根、中根還是下根,從醫治身心大病的角度而言,三寶是缺一不可的。
【第7句】:【經典佛語】從懂因果、信因果到深信因果,是一個過程,深信因果的人就是覺悟的人,就能離苦得樂,少造很多業.
【第8句】:眾生皆有佛性,眾生平等,既是如此,我們就都無權剝奪、破壞其他眾生的生存權利,這也是慈悲的佛教徒首先應該做到的。
【第9句】:【禪心佛語】立身要高于人,處世要知退讓。世人多半為追究名利而奔忙,具有真知卓見者,則能保持超然的態度,以行道為己任。如果想免去世俗的污染,就要有高于別人的見識。
【第10句】:如來雖為一切眾生演說諸法,實無所說。何以故?有所說者名有為法,如來世尊非是有為,是故無說。《大般涅槃經》卷二十,嬰兒行品
【第11句】:一個人如果不懂得舍棄,就會執著于外物,就會在做事的時候分心,在達到目標的路上繞彎子。不舍得放棄也就是拒絕簡單的生活,這樣只會令人不堪重負,心力交瘁。
【第12句】:【禪心佛語】女人,在遇到能讓你真正托付一生的那個男人之前,你都必須要像一個男人一樣去生活。
【第13句】:心若相知,無言也默契;情若相眷,不語也憐惜,世界上最貴的,不是金錢,而是時間;人生中最美的,不是風景,而是感情。任何打動了我們心靈和靈魂的東西,都是最美的溫暖。
【第14句】:【禪心佛語】絕對不要把知識與智慧混為一談,知識可以幫助你謀生,智慧可以令你不枉此生。
【第15句】:【禪心佛語】受了受了,一受就了。受罪了罪,受苦了苦。沒孽不挨罵,沒罪不挨打。逆事來了,是給你送德來的,不但忍受,還要感激他。
【第16句】:【禪語人生】想念怎么這么不公平,你有那么多人可以想,而我卻只有你這一個可以想。
【第17句】:【佛心禪語】不恥最后。即使慢,駛而不息。縱令落后,縱令失敗,但一定可以達到他所向目標。
【第18句】:【禪語人生】修學佛法從發愿開始、從慚愧懺悔開始。有一顆慚愧的心,就能夠激勵自己向上;有一顆懺悔的心,便可以不斷更新自我。
【第19句】:【圣經文案】63神啊,求你為我造清潔的心,使我里面重新有正直的靈。(詩51:10)
【第20句】:【佛心禪語】不該今生自在心,處處逍遙,處處灑脫,處處安詳,處處安穩,心無掛礙,處處我在。
【第21句】:【圣經文案】294我們既因信稱義,就藉著我們的主耶穌基督得與神相和。(羅5:1)
【第22句】:【佛語摘抄精選】言五戒者,所謂不殺、不盜、不邪淫、不妄(語)、不飲酒,是其五戒也。此五能防故名為戒。前三防身,次一防口,后之一種通防身口,護前四故。(《大乘義章》卷十二)
【第23句】:【不如意時(釋如意)】如意如意,百事如意,人有人意,我有我意,合得人意,恐非我意,合得我意,恐非人意,人意我意,恐非天意,合得天意,自然如意,如意如意,百事如意。
【第24句】:人雖至愚,責己則明。人雖聰明,恕己則昏。以責人之心責己,恕己之心恕人,便是圣賢。將心比心,以己之心,度人之心,便是佛心。
【第25句】:“王者履之以治國,君子奉之以立身。不可造次而離,不可須臾而廢。”所謂“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欲得太平安樂之世,人人必要謹守做人的規矩,絕對不可擾亂次序、背道而馳。
【第26句】:人最怕的就是自大。自以為一切功能皆具備,這樣便容易驕傲自大。人應該縮小自我,擴大心胸,以謙虛的心求取學問。
【第27句】:【禪心佛語】人生之苦,苦于繁忙。忙財富、忙名利、忙著爭搶,忙于計較得失榮辱。爭來搶去終是空。簡單的人,勤勞節儉,一切隨緣而安。
【第28句】:【經典佛語】“人無遠慮,必有近憂”,防微杜漸,方可有備無患。日常生活如此,與人交往如此,工作亦如此,它總是我們好好活著的不二法門。
【第29句】:人大多數有名利之心,與人爭、與事爭。如能與人無爭則人安,與事無爭則事安;人事皆無爭,則世界亦安。
【第30句】:傷害對方的惡言,就是敵人也別用;否則如山谷回聲,對你馬上有反應。(宋末元初)貢噶堅贊《薩迦格言》
【第31句】:【禪心佛語】觀音菩薩妙難酬,清靜莊嚴累劫修;三十二應遍塵剎,百千萬劫化閻浮;瓶中甘露常持灑,手內楊柳不計秋;千處祈求千處應,苦海常做度人舟。敬請常念觀音菩薩圣號。
【第32句】:沒有永遠不被毀謗的人,也沒有永遠被贊嘆的人。你話多的時候,別人要批評你;你話少的時候,別人也要批評你,你沉默的時候,別人還是要批評你,在這個世界上,沒有一個人是不被批評的。
【第33句】:戒德重于地,慢高于虛空,憶念疾于風,思想多于草。《雜阿含經》卷四十九,第1298經
【第34句】:直面困厄的勇氣:從絕路中走出路來每日滿懷希望、腳踏實地的人,生活給予他的不會是絕望。
【第35句】:慈者即是眾生佛性。。慈即大空,大空即慈。慈即如來。《大般涅槃經》卷十五,梵行品
【第36句】:【禪心佛語】所謂“特困戶”,其實共有兩種——因缺錢而特困、因缺覺而特困。末將不才,兩款都是。
【第37句】:【禪心佛語】如果想要自己的生命韻律優美,就必須調整好心靈的收音機,使心中念念平和,自然我們的心靈就會澄凈,才能接收到和諧的韻律。
【第38句】:善福大慧弱,而有少罪惡,是罪無救者,能令墮地獄。大慧福德者,雖有罪惡事,不令墮地獄,現身而輕受。譬如央掘魔,多殺于人眾,又欲害母、佛,得阿羅漢道。(古印度)龍樹《十住毗婆沙論》卷五
【第39句】:現在上師為你灌頂的時候,在你的身、口、意種下了佛的法身、報身、化身三身種子,最后叫無二身。
【第40句】:【禪語人生】在我們懂得一些佛法道理之后,即應開始在生活中實踐。但在做的過程中,難免會因習氣煩惱沉重而產生很多懈怠的現象,此時應思維暇滿難得之義,讓自己更加精進。
【第41句】:【佛心禪語】做一個好人意味著要有一個正確的生活目標和人生理想,要有宏大的愿力。人生的動力和價值就是由此而生的。
【第42句】:說得千里路,不如行一步有了好的想法就要立即行動起來,只有想法而不付諸行動,那只是一場空想。
【第43句】:【禪語人生】我們隨喜他人的功德,就能夠得到他人所做的功德。如果對他人所做的惡業也有歡喜心,同樣也有罪過。
【第44句】:【禪語人生】在一個人身上同時會存在或“善”或“惡”的兩個對立面。主張勿因小善而不為,勿因小惡而為之。
【第45句】:【佛心禪語】做同一件善事,以世間善法的觀念,有所求而做,就成了有漏善法;以無所求的心去做,就是無漏善法。
【第46句】:【佛心禪語】若以負面的心態去看世界,那么你所看到的世界是灰暗、不光明的;若以正面的心態去看世界,那么你所看到的世界是真實、且光明的。
【第47句】:【禪心佛語】世人誤將假我當真我,以無常當永恒,不知有生必有死,有聚必有散的緣起性空的道理,所以活得很累。
【第48句】:【禪心佛語】生命的意義在過程不在結果,用什么心態去活著就已經活出了一切,再一次給那些奢望一句忠告,人生漂泊苦不盡,土墳三尺埋豪氣。
【第49句】:【禪心佛語】道業也分為兩種,一是慧業,一是福業,若能福慧雙具,就是最理想的道業。道一定要以德來完成,要具備美善的德行則必定要下功夫。
【第50句】:善業和惡業,都是你生產出來的產品,你用你的產品換來什么,取決于產品本身的價值。善業是有價值的產品,如同美味佳肴,如同金玉珠寶,別人一旦認識到了它的價值,就會搶著購買,
【第51句】:大多數人的人生平淡無奇,渴望創造人生傳奇的也是大多數。這既是萬善之本,也是萬惡之源。
【第52句】:【禪語人生】一個貪得無厭的人,既使擁有再多的財富、再高的地位,總是不滿足,生不起幸福感。
【第53句】:一個人要會講、會寫、會聽、會看、會想、會笑、會唱、會做。全部都會最好,否則至少也要會得一半以上。星云《人間佛教的戒定慧》
【第54句】:能透徹此真理,則能以正信正念善解人間事,轉障礙為道念、轉道緣為善緣:使心不散亂迷惘,對物質無貪戀、對名利不起愛欲、對情愛不執迷、對生死無憂懼。如此靜定不移,則智慧增長,事事皆能成就。
【第55句】:念佛,應于持念中效法諸佛、菩薩,對迷惑的眾生起憐憫心,行于布施、救度。離此心境,非實念佛。
【第56句】:修行不可取著外境,應自求內心的平靜,有一分平靜心,即使再大的沖擊迎面而來,都不會影響我們修心。
【第57句】:每個人心中都有一段情,或濃或淡,不近不遠,卻永遠無法遺忘;每個人心中都有一道傷,或深或淺,若隱若現,卻永遠屬于珍藏。
【第58句】:【禪語人生】要對自己講一個字:干。二個字:主動。三個字:我先來。四個字:積極思考。五個字:責任是我的。六個字:有誰需要幫助。
【第59句】:【禪語人生】張偉:我是三屆法學院夏令營柔道殿軍蟬聯者,而且最后一屆差點就成了季軍。
【第60句】:【禪心佛語】沒有欲望的人容易消沉,欲望太盛的人也常會因其貪得無厭而被欲望的重負活活壓死。
【第61句】:【禪心佛語】世間的一切諸法,都是“因”、“緣”所生起,透過因緣和合,才有一切現象,才有一切法的生起。
【第62句】:【佛心禪語】禪悟人生:禪詩:林麓結茅屋,澹然稱所居。松風驚破夢,澗水靜涵虛。春老花猶媚,秋殘葉未疏。良宵無限意,東嶺月初生。《山居》
【第63句】:【經典禪語】人在落寞時才知道誰的手最暖,心在遇到事情時才看清誰最真。感情,從來不是說多少,再多的蜜語比不上行動的有力;人心,久了總能看清,點點滴滴總會看在眼里。
【第64句】:【禪語人生】在娑婆世間大徹大悟的人,念阿彌陀佛,求生極樂世界,(去,就是)清凈法身,常寂光凈土。
【第65句】:【禪心佛語】帥氣不輕浮,平常不霸氣,善辯不糾纏,能言不多事,謹慎不畏縮,勇敢不粗魯,細致不小器,精明不計較,重情不自擾,失戀不失志。
【第66句】:若分別憶想,則是魔羅網;不動不依止,是則為法印。(古印度)龍樹《大智度論》卷二十
【第67句】:【佛心禪語】修行人還沒有修成正果,靜坐常思己過,閑談不論人非。自己沒有做好,沒有資格說別人,充其量是五十步笑百步,何必呢?
【第68句】:【禪心佛語】所謂的「超越世間」不是指升到天空、天堂或類似那樣的地方,而是指超越情緒感受、超越一切諸苦。
【第69句】:【禪心佛語】人生八不為:風不可追;錢不可貪;文不可抄;師不可罵;友不可賣;官不可買;上不可媚;下不可慢。
【第70句】:【經典禪語】煩由何來,惱從何生,生命是欣然還是悲傷、是光明還是蒼涼,就在于能夠承擔;就算其中包含許多言不由衷,重建一種內心的秩序,向前而且勇敢。
【第71句】:【禪心佛語】人世間,唯有“寬容”的世界,才能是和諧美麗的,一個人,只有做到了寬容,成熟于寬容,才能具有那種,可以容納萬事萬物之高尚胸懷。
【第72句】:以寬容的胸襟處事待人,是每個人都應該具有的一種生活態度。個人若能具備“海納百川,有容乃大”的博大氣魄,以一份豁達的心境面對人與事,那么這個人就能除去很多煩惱,保持一顆寧靜的心。
【第73句】:【禪心佛語】明白萬事都是因緣假合,緣聚則成,緣滅則散,則事事隨緣盡份,時時隨遇而安。
【第74句】:世間的眾生,時常都在病與貧的狀態中。佛法能令眾生得安樂;也能拔除世間一切災難苦厄,救治眾生身心的病態,所以佛法是救世良藥。
【第75句】:【佛家靜心禪語】真正的修行不是逃離,不是躲避,而是欣然的面對,全然的接受,接受此刻正在經歷的一切好與壞。唯有當我們真正完全接受時,我們才明白一切的好與壞都只是自己的分別。
【第76句】:【圣經文案】283他們說:“當信主耶穌,你和你一家都必得救。”(徒16:31)
【第77句】:【禪語人生】我們人心里頭,切記千萬不要有鬼,也不要有恨、怨、惱、怒、煩。有這些東西,那就不得了,就五鬼鬧宅了。
【第78句】:【禪心佛語】古詩云:“我見他人死,我心熱如火,不是熱他人,看看輪到我。”--生死事大,覺悟緊要。
【第79句】:清慎勤三宇銘心,唯恐清而不明,慎而不決,勤而不能持久;情理法一官在手,須知情有可原,理有可恕,法有可以變通。
【第80句】:欲動,則心動;心動,自然煩惱叢生。得與失、榮與辱、起與落,這些東西,你在乎得越多,心里就會越痛苦;你舍棄得越多,內心就會越清靜。
【第81句】:【禪心佛語】凡人的心識,猶如焦距沒有調整好的相機般,沒有辦法對現實或真理,拍下明確清晰的影像。
【第82句】:【禪心佛語】賞析:人,只有量力而行,該放就放,當止則止,才能在輕松快樂的節奏中,收獲真正應該屬于自己的那份成功。
【第83句】:所以,我們應秉持正知正見以修心養性,配合時代背景及生活環境,訓練自己心無貪戀、意無顛倒、身無掛礙,安然自在而不逾越規矩。
【第84句】:【佛心禪語】如果一個人不能忍受惡罵之毒,就稱不上是人道的智者。破壞功德的,沒有比嗔恚更嚴重的。因為嗔恚之害可以破壞各種善法,敗壞好的聲名。嗔心猛于烈火,應當經常防護,不讓它入侵。
【第85句】:世俗人的心,往往變滅無常,因外境的左右而浮動,身不由己。我們要訓練自我,心念不執著,永遠以歡喜的心來迎接每一個當下,就能掌握人生幸福快樂之舵。
【第86句】:我們對待生活的態度和情緒,就像變幻的天氣。當你覺得悲觀失望的時候,你所看到的事物都是處在一片陰霾之中;但如果你選擇一種樂觀的生活態度,你的生命中就會一直充滿陽光。
【第87句】:【禪心佛語】花落傷多,人心墻多。心量大小決定了人生苦樂。心量小的人,容不得,受不得,裝不下大格局。當我們能為別人考慮,它又會漸漸舒展開來。一念利他,心的格局便不一樣。
【第88句】:諸佛隨宜說法,意趣難解。所以者何?我以無數方便,種種因緣,譬喻言詞,演說諸法,是法非思量分別之所能解,唯有諸佛乃能知之。《法華經》卷一,方便品
【第89句】:【圣經文案】281彼得說:你們各人要悔改,奉耶穌基督的名受洗,叫你們的罪得赦,就必領受所賜的圣靈。(徒2:38)
【第90句】:【禪心佛語】十六是智慧知過去世無礙。“了知前世”的范圍會隨煩惱的斷除而擴大,而完全清凈地徹知一切過去世的功德,只有佛才能具備。佛以智慧照知過去世所有一切,遍知無礙。
【第91句】:【禪語人生】我們現在得到人身,若不籍著人身來修行,還等著什么?等著把人身丟了,再來修行,那時來不及的。
【第92句】:【禪語人生】我們沒辦法制止別人對我們的傷害,但如果我們有了智慧,就可以不接納傷害。
【第93句】:【禪語人生】一切法因緣生,因緣生就無自性,無自性就是因緣生,因為無自性才能接受因緣。
【第94句】:“空”是突破、超越、發展、轉變的意思,而不是空無的空:不是消滅一個東西,而是不斷地超越。
【第95句】:【禪心佛語】當批評減少而增多鼓勵和夸獎時,人們所做的好事會增加,而不好的事會受到忽視而萎縮。
【第96句】:【禪心佛語】寂靜處不在山上,也不在廟里,只要有一顆清靜的心,到處都有寂靜處,到處都是凈土。
【第97句】:“不圓滿”是需要我們去面對和承認的事實,但我們也可以換一個角度進行分析,其實缺陷和不圓滿也是一種美,太過一帆風順、太過于完美,反而可能令我們感到膩煩、心生厭倦而不懂珍惜。
【第98句】:【禪心佛語】人生活得是個過程,不要為什么結果和后果而糾結。佛教講因果,沒有種好因,哪有你想要的結果。過去的不會再回來,即使回來也已改換了面貌。學著看淡一切,才是對自己最好的保護。
【第99句】:【禪心佛語】行者迫不及待地伸手抓過兩個很大的蘋果,大口大口地咀嚼起來。頃刻間,兩個蘋果便被他狼吞虎咽地吃了個干凈。行者撫摸著自己鼓脹的肚子疑惑地看著禪師。
下一篇:返回列表